「我欣賞蜘蛛於簷下或花間挺立結網,編織出既細密又精緻的網,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本書新舊文稿交織,猶如蜘蛛結網展現的那份毅力。」──陳三井
1.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五十年問學及治史歷程。
2.保存珍貴史料,包含周雍能、白瑜、袁同疇、郭廷以的口述史訪問記錄。
▍專研近代史超過五十年,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看史學家如何讓歷史敘事生動逼真、躍然紙上!
全書內容共四輯:第一輯學術又變形,收錄四十多篇短文,多是為《民生報》的「民生論壇」所寫的文章。第二輯青史再留痕,為作者請師友寫的序,及自己下筆寫的序、前言或跋的集結。第三輯座談兼回憶,是作者筆耕之餘,參加座談或接受口述訪談的記錄,透過個人的或集體的回憶,以建構或補充時代的共同記憶。第四輯蜘蛛喜結網,為過去完成卻未收入成集的舊文,亦有近一年所寫的新篇。本書除記錄了歷史學者陳三井的治史歷程,並為1980~1990年台灣的時代變遷留下記錄,更保存珍貴史料,如周雍能、白瑜、袁同疇、郭廷以的訪問記錄前言,更可從中瞭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的整體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陳三井
台灣彰化縣人。1937年6月生,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1960),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1968),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借調擔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系主任。退休後,曾任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著有《近代外交史論集》、《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國民革命與台灣》、《台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華工與歐戰》、《近代中法關係史論》、《勤工儉學的發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中山先生與法國》、《中山先生與美國》、《舵手與菁英》、《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迢迢密使路》、《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等專書二十餘種暨學術論文逾百篇。
章節試閱
【第二輯青史再留痕】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記
校完最後一校的郭師廷以(量宇)訪問紀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有一些話,順便在這兒向量宇師的親友和讀者做一個交待。
民國51年10月,郭師找我進近史所,主要就是參加口述史的訪問工作。到53年9月我出國的短短兩年期間,先後追隨沈雲龍教授、張朋園學長訪問過的人物正好有十人之多,而其中感覺精神壓力最大,工作最吃重的就是郭師自己的口述了!
郭師的口述自己歷史工作,開始於53年3月。他因公務繁忙,通常選擇週末下午,由朋園兄帶著存恭兄和我,到和平東路的師大宿舍進行,主要取其清靜不受干擾。往往從下午2、3點鐘到晚上9、10點鐘,郭師連續講七、八個小時(除中間吃飯略事休息外),毫無倦容,我們做學生的在旁全神貫注傾聽,振筆疾錄,並得隨時注意錄音帶的轉動,也不敢有一絲鬆懈,精神壓力之大,可以想見。以後天氣逐漸轉熱,郭公館並未如現在家家戶戶多裝有冷氣機,因此在悶熱的日式房屋內揮汗連續工作數小時,確實也夠辛苦。
這種辛苦對當時還年輕的我們並不算什麼,最麻煩的是整稿的工作。每次長談下來,聽錄音整理的結果,多在一、二萬字左右,往往必須連開幾個夜車方能把初稿趕出來。更傷腦筋的是,量宇師的河南口音和腔調都不是很容易聽懂的,他所講的地名和人物也多聞所未聞,不是一般地圖和工具書所能查到的,所以所費的力氣特別大。聽不清楚或查不到的,下次談話時又不便,也沒有時間多問,只得把問題留在初稿上,讓他自己修改。可是,他的工作甚忙,改得又仔細,全稿雖早就整理好送請他過目,但一直到他去世前都沒有改完。所以訪問紀錄中如有錯誤之處,應該是我和存恭兄的責任。
訪問雖苦,但在訪問期間,也有幾件苦中有樂,值得追憶的事情。第一,郭師平時頗予人有不苟言笑、嚴肅冷漠的感覺,但在訪問過程當中,談到童年趣事和求學情形時,常常表露出幽默風趣的一面,興奮時也會呵呵大笑!一到大熱天,他上身只穿一件短袖白汗衫,感覺上便平易近人多了。第二,郭師的記憶力實在過人,舉凡他所經歷過的事情或所看過的資料,小至一支童謠,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都記得一清二楚,都能過目不忘!這除了他極富歷史細胞外,應該歸功於平常就能觀察入微,處處用心,事事用心。第三,郭師興致好時,常在訪問告一段落之後,帶我們到當時臺北的一些有名餐館(如真北平等)小吃一頓,除藉此打打牙祭外,也有機會在酒酣耳熱之時,聆聽他論古說今,月旦人物一番,增加不少的見聞。
量宇師的口述,雖共只進行了十五次,但前後時間卻拖了五年之久,因為從第十一次後中斷了四年才又恢復。由於時間拖得長,朋園兄和我都先後出了國,後來幾乎剩下存恭兄一人獨挑大樑。58年5月,郭師因講學出國,口述工作自動停止,關於她籌備近史所的艱苦經過和以後的種種發展都沒有時間再談,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相信郭師也是抱憾而終的!
全稿十五次紀錄,我因當時忙著準備出國,只整理了三次,其餘十二次由存恭兄獨力完成,最為辛苦。出版時,我們把呂實強先生所撰的〈辛勤開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呂實強與張瑞德兩先生合撰的〈郭廷以先生簡歷及著作目錄〉,還有郭師所寫的〈良規的志行〉一文,當成附錄,放在書後,使訪問紀錄更為完整,也更有助於對郭量宇師一生學術貢獻的瞭解。
本訪問紀錄從籌印到校對和出版,動員了不少人力,呂實強、陸寶千、楊明哲等幾位先生,李慧玲、官曼莉、魏秀梅等幾位小姐都曾參與其事,或校對、或任編製索引目錄,或幫助解決疑難和挑選照片,費時費力,在此一併致謝!惟校對工作頗為不易,錯誤在所難免,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陳三井謹識
1987年5月18日
------
《華工與歐戰》序言
第一次大戰期間,協約方面之法、英、俄三國因國內壯丁大多調赴前敵,廠工缺乏,農務廢弛,於是先後到中國大批招募華工,或任木材砍伐,或在礦山工作,或參與軍火製造,或支援後勤運輸,於上述三盟國人力資源之補充,貢獻不可謂不大。
惟我勤苦華工參加歐戰,實為人類歷史上之一大悲劇。華工遠涉重洋,冒死效命於西歐戰地,卻功成而無聞,身死而名毀;他們不僅於工作期間飽受戰火威脅與乎身體病痛之苦,且於遣送回國時未得任何實質之補償,即返國後亦未獲本國政府應有之恤憫與社會普遍之同情;更可嘆者,華工資料散佚,至今尚無一本中文專書以表揚其事蹟,為二十萬華工稍作不平之鳴。本專刊之作,旨在重建這段史實,並給予正確之評論。本專刊共分七章,第一章先述歐戰前華人在歐概況,再分析派遣華工赴歐之動機與交涉經過。第二章敘華工招募所遭遇之困難,尤著重於地方官吏與士紳之反對及德奧兩國之抗議。第三章述華工赴歐途中所受之種種苛刻待遇。第四章寫華工在歐工作之艱辛困苦。第五章述華工在歐生活寂寞情形。第六章敘華工遣回之波折。第七章述華工對於歐戰之貢獻及回國後所產生之影響。
本專刊初稿之撰寫始於民國63年,主要參閱本所所藏之「惠民公司招工檔」、「英人招工檔」、「義成招工檔」、「招工總案」及參考國史館之「救濟留法參戰華工檔」而成。及民國71年秋,筆者獲國科會第二十屆科技人員出國補助,前往法國外交部、陸軍部、海軍部、國家檔案館(Archives Nationales)、國立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現代中國研究與資料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s et de Documentation sur la Chine Contemporaine)暨里昂大學作為期一年之進修,搜集各項有關檔案和資料,乃重加改寫補充,在此謹對上述機關之檔案暨圖書管理人員之熱心協助,表示最大謝意!此外,復承旅居法國之吳本中教授、雲中君博士,或提供資料、照片或賜書鼓勵有加,中國文化大學的丘正歐教授為我解答若干疑難,在此一併致謝。
在撰寫期間,先後承謝玉美、張明姬、鄭艷霞三位小姐幫忙搜集資料,抄錄卡片,辛苦備至,衷心感激!稿成,復蒙王樹槐、張朋園兩位先生撥冗賜閱全稿,並提出頗多寶貴意見,更當感謝!而內人林夏玉女士除始終在精神上予以最大支持外,並幫忙抄寫和校對全稿,辛勞備嘗,使本書的問世縮短時間,尤應一敘!
惟以成書匆促,個人學殖淺陋,其中舛誤之處在所不免,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是幸!
陳三井謹識
1986年4月4日
------
【第四輯蜘蛛喜結網】
口述歷史的理論及其史料價值
所謂「口述歷史」(oral history),套一句旅美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話,並不是個「新鮮的玩藝」,而是「我國歷史學裡的古老傳統」。十口相傳,即為「古」,可惜這個了不起的「口述」傳統,後來我國的史學界卻沒有認真的承繼。
在西方,口述歷史也與歷史一樣的古老。人類在尚未發明文字以前,已經在地球上不知生存了若干世紀了,其間發生過多少驚心動魄或者神祕美妙的事件,往往在人們口中輾轉的流傳著;一旦文字發明了,又遇到像希羅多德(Herodotus)一般善於敘述故事的史學家,於是便記述下來,而變為遠古時代的重要史料或即成為古史的一部分。再如希臘著名的荷馬史詩,即先經口傳數世紀之後,始有文字記載的流傳。
口試歷史的應用,今天已成為世界性、普受重視的一種事業化工作。其定義是什麼?是怎樣演進發展的?其史料價值究竟如呵?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一、口述歷史的定義
嚴格來說,「口述歷史」只是一種蒐集史料的方法和技巧,有人看成「雕蟲小技」,甚至視為「旁門左道」。雖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每年秋季已開講「口述歷史」的課程,講授其方法與理論,但目前還談不上是一門可以單獨成立而有系統的學問。不管如何,這是一個舶來的新名詞。談到這個時髦的新名詞,不能不提一提美國口述歷史的靈魂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的創辦人芮文斯(Allan Nevins)教授。他說:「口述歷史,係透過慎重訪談,能抓住私人思想、個人願望以及因太忙致無法撰寫個人紀錄之領導人物的生活。」作為一種定義,這並沒有說得很完整;事實上,也很難為「口述歷史」下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義,美國口述歷史學會前會長唐諾‧里齊(Donald A. Ritchie)則說:「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由此可見,口述訪談應以具有歷史意義的人物和材料為前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民國口述史訪問計劃大綱〉曾特別指出,「凡與民國軍政、外交、文教、經濟、社會直接有關之重要人物,均在訪問之列」,旨在「保留一忠實而深入之紀錄,以供歷史之研究。」這說明了口述歷史的宗旨和訪問對象。
可見,口述歷史計劃,乃由從事工作人員訪問有關人物,紀錄並整理其一生經歷,例如依時序詳述其家世、教育、師友、生平經歷、思想事功,送交當事人核閱校正後,再繕寫成定稿,以一份送交當事人收存。至於是否立即公開或出版,或俟當事人死後若干年後方行出版,則悉聽當事人自行決定。
【第二輯青史再留痕】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記
校完最後一校的郭師廷以(量宇)訪問紀錄,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也有一些話,順便在這兒向量宇師的親友和讀者做一個交待。
民國51年10月,郭師找我進近史所,主要就是參加口述史的訪問工作。到53年9月我出國的短短兩年期間,先後追隨沈雲龍教授、張朋園學長訪問過的人物正好有十人之多,而其中感覺精神壓力最大,工作最吃重的就是郭師自己的口述了!
郭師的口述自己歷史工作,開始於53年3月。他因公務繁忙,通常選擇週末下午,由朋園兄帶著存恭兄和我,到和平東路的師大宿...
推薦序
【代序/做個自求多福的「前浪」】
社會上或學界過去流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即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句話聽來既傷感又刺耳,多半是「前浪」自我調侃或自我解嘲的話。慢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即生、老、病、死也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做為「前浪」的老人,大抵死在病床上居多,應該不可能臨老還上陣殺敵,像加入諾曼地登陸一般有機會枕屍在沙灘上,而是被「後浪」推趕,前進不及終於陣亡吧!
西方社會原則上不是個高唱敬老的社會,即使本土社會也已經進化變質到同樣對老人無情、目無尊長的地步。撇開年金的改革、春節敬老慰問金的拒發不提,常見公車上或地鐵上一些壯漢或年輕學子為了迫不及待地滑手機,而旁若無人地霸佔博愛座,並且故作無視老人存在的態度,便讓人心寒不已!因為一旦升格為老人,他的人生多半不再有進賬,而只有掏空付出的時候了。所以,進入高齡銀髮一族的老人,應該知趣、識趣,趁早放下,何況放下或許使世界變寬;其次要捨得,雖有愛也必捐(棄),最好神隱,告別那不再屬於自己而早該告別的舞台,毫不遲疑地把位置留出讓給「新浪」去施展、去表演。這樣不但你的兒女,連你的學生、你的下屬晚輩都將會感激不已!
如果你已邁入七老八十,登上耄耋之年,你能夠老而康健,家有老伴;衣食住有老本、老屋;悠遊有錢有閒加上足健;休閒有老友或閨蜜,不必面對殘酷無情的社會,「活得有尊嚴,老得有智慧」,毋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兒女最大的財富。
去年,筆者出了一本《八十文存》,希望「歡歡喜喜,迎接八十」。過了八十,我還需要做個自求多福的老人。我的欲望不高,歸納起來有很卑微的三點:
1. 筆者一向不具備「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也缺乏一般人道主義者把自己與社會和國家連結起來的力量,而妄想在悲慘的現實世界發光發熱;對於家事、社會事和國事關心而不傷神,能裝聾作啞則儘量保持緘默。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所以千萬要「服老」,一方面既要看得開,另一方面更要放得下,做一個不令人討厭的「老傢伙」。這是心態上的準備和調適。
2. 老人最忌諱「錢在銀行,人在天堂」。是誰發明這句話:「自己花剩的錢才是遺產」,不必為子女操心過多(最好是不債留子孫),常抱持「該花則花、想吃則吃、能玩則玩」的觀念,若行有餘力,腳力還行的話,不妨多出外旅遊走走,一方面多看看世界之奇與妙,拓寬視野,一方面也遠離俗務之煩,調節自己的身心。
筆者為了劍及履及實踐,前年與老妻結伴有了一次北歐五國之行;去年,又再度做了一次西南歐六國的攬勝之旅。對我們這一對老夫婦而言,已算得人生的壯舉了。來年,趁旅行社尚未投下否決票之前,還想有機會再暢遊英倫三島或義大利全境。希望老天保佑!
3. 「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是筆者努力的目標和服膺的處世原則。「安心變老」、「寬心到老」,了無遺憾!回眸過往,雖然已經出版了專書、論文集、書評和雜著等數十種,對人生沒有留白,但仍覺不夠努力,汗顏不已!所幸每天仍然閱報,讀書如故,筆耕不輟,而且結集成書。希望多用腦、多動腦,讓大腦不停地思索激盪,藉以避免罹患老人失智症。
談到出書,永遠是個人樂此不疲的重大事情。特將往日論文集與雜著所未收或遺漏的文稿,重新輸入編排,並把一年來新寫的篇章及時結集,命書名為《結網集》,另加上副標題―「一位近代史學者的治史歷程」付梓。
本書計分為四輯,其排序大抵依發表時間先後為原則,茲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輯學術又變形:
個人並不贊成搞學術研究的人本末倒置,耗費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分身去撰寫政論性文章,曾於1977年在《中國時報》副刊發表〈學術的變形〉一文公開聲討,引發不小迴響。但個人並不能自外於社會,早年喜讀《中央日報》邱言曦的短論方塊,而於《台灣時報》的「無事不談」專欄亦情有獨鍾,至今拜讀《聯合報》的「黑白集」,仍是每日必修的功課。因此過去自己不能免俗的刊印了《學術的變形》一本小書,其用意與其說是警世的,毋寧說是自惕的!
收在本輯的四十多篇短文,多為《民生報》的「民生論壇」所寫的少作,儘管論點並不週全,文筆也不夠精鍊,不過主要在見證自己一段成長的過程,希望讀者多包涵。
第二輯青史再留痕:
年輕時出書,總覺得要找位師長輩寫序美言幾句,以增光彩和份量。職斯之故,筆者在出版《法國漫談》時勞煩過沈雲龍先生,在出版《近代外交史論集》時拜託過雷崧生教授,在出版《現代法國問題論集》時千里迢迢的相煩遠在薩爾瓦多駐節的吳俊才老師。這三位師長對我都愛護有加,至少都一齊伴隨著我成長,一生印象中為拙著寫過序的大概僅此三位。後來,當別人有需要找我寫幾個字時,筆者都義不容辭地儘量滿足對方。無論自己下筆的序、前言或跋,乃至央請長輩賜墨的序,基本上都是平鋪直敘,較少有高屋建瓴的宏遠見解。惟青史留痕,還是有它的一定價值。
第三輯座談兼回憶:
筆耕之餘,偶而參加座談或接受口述訪談,所談無非過去一生的點點滴滴,從個人的童年記憶、求學經過、學術探索歷程,乃至某一件史事、某一個單位的人與事,林林總總無所不包。透過個人的或集體的回憶,以建構或補充時代的共同記憶。附帶一提的是,廣東省中山市在胡波先生主持下,有一個訪問兩岸研究孫中山學者的口述訪談計畫,我有幸受邀訪談,此一訪談紀錄已於2016年11月出版。原文長達二萬字,我把它稍做刪節亦收在本輯,以存記憶!
第四輯蜘蛛喜結網:
我欣賞蜘蛛於簷下或花間挺立結網所表現的那份毅力,有人形容它有若工程師的嚴肅、藝術家的匠心、企業家的創業精神,所以才能編織出那既細密又精緻的網。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各行各業不是一輩子都在編織各式各樣的網嗎?收在本輯的文稿,有過去完成卻未收入單本成集的,有近一年才寫的新篇,新舊交織,亦猶如蜘蛛結網一般。
最後,本書能夠順利付梓,我要特別感謝林弘毅先生的全力配合。他的電腦輸入永遠是既快速而少錯誤的。秀威公司的蔡登山副總編輯和編輯群的愉快合作,同樣值得感念!
陳三井謹識
2018年2月
【代序/做個自求多福的「前浪」】
社會上或學界過去流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即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句話聽來既傷感又刺耳,多半是「前浪」自我調侃或自我解嘲的話。慢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即生、老、病、死也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做為「前浪」的老人,大抵死在病床上居多,應該不可能臨老還上陣殺敵,像加入諾曼地登陸一般有機會枕屍在沙灘上,而是被「後浪」推趕,前進不及終於陣亡吧!
西方社會原則上不是個高唱敬老的社會,即使本土社會也已經進化變質到同樣對老人無情、目無尊長的地步。撇開年金的改革、春節敬...
目錄
代序/做個自求多福的「前浪」
【第一輯學術又變形】
國小英語教學問題平議
ABCD,狗咬豬?再談國小英語教學問題
公務員休假旅遊值得推廣
對公費留學的一些看法
也談行人徒步區的設置
橋藝園地也需要有人灌溉
大學教師升等著作的審查
整頓交通且可從小處著眼
大家若能少跑機場多好
不對等的「學術外交」
五專增加招生名額的問題
欣聞大學將設立研究人員
「抗戰建國史會」的幾個構想
大學聯考科目的再商榷
師大學生為何教學意願低落
談國中師資的供求問題
莫讓觀光客視旅遊為畏途
沒有張嗣漢的瓊斯杯
為各式學術會議把脈
國中「黑牌教師」何去何從?
紀念抗戰談學術「反制」之道
談教師的跳槽與甄選
報紙增張與學術資訊服務
橋牌活動收費不能殺雞取卵!
對歷史公案的一些看法
為合理化學費政策催生
轉系可以辦理得更公平嗎?
橋藝活動亟待大力推展
不能只以「胸懷大陸」為滿足
開啟國內政治的新局
現代人的夢魘──一票難求
兩岸文化交流不宜再蹉跎
為公務員出國休假旅遊進一言
海外華僑的心聲和建議
整頓流動攤販並非小事
學術資訊與文化交流
修史宜先做好準備工作
「警察故事」頻傳的省思
波灣戰火為我們暴露出的問題
學術研究與社會運動的分際
學界對兩岸學術交流的一些期望
忍教青山長蒙塵──為選定山豬窟掩埋場進言
兩岸學術交流的新衝擊
兩岸學術交流的省思
令人憂心的當前政治生態
今人入仕,風骨何在?
【第二輯青史再留痕】
《學術的變形》後記
《周雍能先生訪問紀錄》前言
《白瑜先生訪問紀錄》前言
《袁同疇先生訪問紀錄》前言
《郭廷以先生訪問紀錄》出版後記
《華工與歐戰》序言
《華工與歐戰》再版序
《人類的歷史》序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序
《社會主義》譯序
《近代中國歷史人物論文集》序
《曾琦先生文集》跋
《黃編:白崇禧將軍北伐史料》序
《郭廷以先生九秩誕辰紀念論文集》編者序
《走過憂患的歲月》序
《居正先生全集》編者序
《走過的歲月》序言
《青史留痕》自序
《法蘭西驚艷》自序
《舵手與精英》自序
《台灣近代史事與人物》再版序言
《中國躍向世界舞台》代序──莫等閒白了老年頭
《四分溪畔讀史》寫在書前
《輕舟已過萬重山》序
《旅歐教育運動: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序言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序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史料選編》增訂版序
《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序
《何宜武與華僑經濟》序
《吳鐵城重要史料選編》序
《串起五大洲的彩鑽:僑協成立分會實錄》序
《揮舞團結的大旗:僑協全球聯誼大會實錄》序
《春江水暖我先知:僑協兩岸交流實錄》序
《人間有情多歡樂:會員聯誼活動剪影》序
《學海無涯:我們的研究活動》序
《迢迢密使路》代序
《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代序
【第三輯座談兼回憶】
「台灣光復35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
「慶祝建國七十年談我們的時代歷史任務」座談會
台灣研究抗戰史處於剛起步階段
「台灣情‧本土心──蔣經國先生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口述史座談會」
「蔣公與黃埔」口述史座談會
法語是我的最愛
「臺北市文獻會一甲子人與事」口述歷史座談會
從接棒到交棒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六十週年座談會」紀實
四年大學「刻板」生活瑣憶
「孫中山研究口述訪問」
敬悼「後野史亭」主人沈雲老
魂斷巴黎未了情──常玉和他的藝術創作
追憶傅維新:一位成就他人的公僕
從冰凍北極到水暖春江──參與兩岸史學交流憶往和展望
【第四輯蜘蛛喜結網】
赤手擎天,柱撐半壁河山──淺談台灣對鄭成功的傳說和評價
近代法國史上的黨爭
口述歷史的理論及其史料價值
三月走山東,滿眼盡芳菲
西南歐攬勝之旅
《賭鬼的後代:魏廷朝回憶錄》讀後感
台海風雲:憶述毛澤東「武力犯台」政策
周恩來的「和平解放」台灣政策
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基調與變曲
作者著作目錄
代序/做個自求多福的「前浪」
【第一輯學術又變形】
國小英語教學問題平議
ABCD,狗咬豬?再談國小英語教學問題
公務員休假旅遊值得推廣
對公費留學的一些看法
也談行人徒步區的設置
橋藝園地也需要有人灌溉
大學教師升等著作的審查
整頓交通且可從小處著眼
大家若能少跑機場多好
不對等的「學術外交」
五專增加招生名額的問題
欣聞大學將設立研究人員
「抗戰建國史會」的幾個構想
大學聯考科目的再商榷
師大學生為何教學意願低落
談國中師資的供求問題
莫讓觀光客視旅遊為畏途
沒有張嗣漢的瓊斯杯
為各式學術會...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