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也利他的時代來臨!
把好點子變成永續的好生意
創造社會、環境、經濟的三贏!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是當今方興未艾,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
用創新商業模式,改善社會、經濟、教育、環境等問題
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
《社企力》是台灣第一本探討「全球社會企業趨勢」的實戰聖經,
由「社企流」作者群與國際社會企業平台攜手打造:●獨家收錄世界頂尖社企培育組織 UnLtd 「社企創業:實戰手冊」
●12 位知名華人社企先驅的創業心法
●10項社企創業的利基評估指標
●42組全球╱在地指標型社會企業的經營祕訣
●社企生態地圖:台灣╱亞洲╱全球社企趨勢
近年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與社會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在全球蔚為風潮,用創新的商業模式,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在台灣,年輕世代投入社會企業的比例增加、新世代社會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登上國際舞台發聲,引領當下與未來的創新創業風潮。
本書收錄42個精彩案例證明:用愛創業,做好事也能獲利永續!
●比利時Mobile School 為無法到學校上課的街頭孩童打造行動學校,把教室搬到他們面前。
●印度日本KURKKU向印度棉農公平契作有機棉,跨界合作,將環保意識推向時尚最前線。
●西非Kuapa Kokoo 農民合作社在西方巧克力市場創立獨特品牌,提升農民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台灣以立國際,鼓勵年輕人加入國際志工,投入鄰近開發中國家扶貧自立、改善環境的工作。
●德國香港的黑暗中對話,將視障者生活感受設計成「黑暗體驗課程」,發掘他們的自我潛能。
⋯⋯
社會企業透過創新的商業力量,追求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因而成為MBA課程、青年創業最熱門的顯學——它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非營利組織、慈善扶貧的既有思維,改變政府的公共政策;它為開發中國家的環境、醫療、教育、就業,開創脫貧自立的方案。在國際間,社會企業被證明是「可擴張與永續經營」的創新商業模式。
社會企業「運用創新的商業模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和一般追求最大獲利的企業相比,具有以下創新之處:
——社會企業同時滿足社會、經濟、環境等多重底線的要求。
——社會企業擁有更多「社會資本」,可獲得人們因認同而提供的各種支持。
——社會企業可透過社會投資報率(SROI)、社會影響力指標,吸引更多投資。
——社會企業的盈餘主要用來再投資於社企,繼續解決問題、擴大影響;而非僅為出資人謀取最大利潤。
——社會企業必須有「持續創新的能力」才能永續經營、創造更大效應。
在台灣,社會企業持續成長,許多社企創業家在這塊土地深耕,運用不同商業模式,改善就業、環境、教育、文化、食農、能源等問題,受到社會企業感召而投入的青壯世代也持續增加。
作者「社企流」是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推動平台,本書結合國際趨勢分析與精選案例,
從社會企業創業心法、創新法則到永續經營,引導你把好點子變成永續的好生意,打造社會、環境與經濟的三贏!
作者簡介:
社企流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推動平台,致力於透過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促進永續發展。透過媒體、專案、育成3大服務,讓此概念在台灣從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到如今3人中就有1人了解。
2012 年社企流中文版網站上線, 2017 年推出國際版網站,10 年來累積超過 5 千萬網站訪客、10 萬名社群追蹤者、 5 千篇文章與超過 20 個深度專題,提供讀者國內外最新的社會創新相關趨勢、案例、評論,亦出版《永續力》、《讓改變成真》、《開路——社會企業的十堂課》等 3 本專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析社會企業、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的趨勢與精彩個案。
●社企流網站 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臉書 www.facebook.com/seinsights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胡哲生|輔仁大學企管系社會企業學程教授
顏漏有|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
推薦人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馮 燕|行政院前政務委員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王文華|夢想學校創辦人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趙如媛|時代基金會副執行長
陳素蘭|數位時代雜誌社長
余宛如|生態綠創辦人
許毓仁|TEDXTAIPEI創辦人
華人社會企業先驅●專文點評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李吉仁|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吳必然|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
顧 遠|上海AHA社會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人
魏華星|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
吳惠蘭|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鄭志凱|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陳冠學|前社會企業創投諮詢顧問
名人推薦:推薦序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胡哲生|輔仁大學企管系社會企業學程教授
顏漏有|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
推薦人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馮 燕|行政院前政務委員
陳一強|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王文華|夢想學校創辦人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趙如媛|時代基金會副執行長
陳素蘭|數位時代雜誌社長
余宛如|生態綠創辦人
許毓仁|TEDXTAIPEI創辦人
華人社會企業先驅●專文點評
陳東升|台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社企流:十二個城市的社會企業考察筆記
文‧圖╱林以涵
在美國念研究所的經驗,加上畢業後在台灣遠端為一家提供「用商業力量改善社會」諮詢服務的美國獨立顧問公司工作,過去四年來有機會走訪許多城市,實地認識「社會企業」這個跨領域的新思維如何落實在不同社會中。
從新加坡、馬尼拉、越南、香港、上海、南寧、台北、東京、矽谷、波士頓、奧斯汀到倫敦,我觀察到這個概念不分國界的共享價值,也看見它落地生根後在各城市的本土面貌,學習過程充滿感動與啟發。這些寶貴經驗,種下我們於二〇一二年在台灣創立「社企流」的種子。
改變社會的課堂作業
時間拉回二○○九年秋天,當時的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公共事務碩士,那學期修了一門名為「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課程。在選課系統中看到這門課時,當下疑惑政策學院怎麼會開設創業相關課程,查詢後發現這是一個跨領域的新概念。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課程結束後的人生會與它密不可分,繼續投入許多時間在認識、實踐這個主題。
那年秋天戴爾電腦在德州大學舉辦「社會創新挑戰賽」,鼓勵學生們運用創新思維,設計出改善社會問題的產品服務。決賽時我坐在台下,看見台上名為陳珍(Jane Chen)的年輕女孩,手拿著一個很像睡袋的東西,俐落介紹著商業模式,並說道:「我們用不到傳統保溫箱百分之一的價格,要讓全世界的早產兒,都有平等機會擁抱健康人生!」這個名為「Embrace」(「擁抱」,參考第三章3-9)的團隊不負眾望獲得競賽冠軍。當時珍手上的保暖睡袋,後來經過無數次改良,在印度、中國、索馬利亞等地販售,造福近千名無法負擔昂貴保溫箱的早產兒。Embrace團隊也於之後幾年站穩腳步,陸續在TED與許多創新創業獎項中嶄露頭角,而這一切的開始,僅是四名史丹佛大學生的課堂作業。
同樣是課堂作業,以茱莉亞.席爾文曼(Julia Silverman)為首的四名哈佛大學學生則有了「邊踢球、邊發電」的瘋狂想法,希望用世界上最流行的運動,改善世界上最嚴重的發展問題。他們設計出電力足球sOccket(參考第三章3-6),為超過一萬名家庭帶來穩定電力。這個充滿創意與樂趣的環保發電方式深受歡迎,美國柯林頓、歐巴馬總統踢過電力足球後也大為讚賞。在與茱莉亞.席爾文曼的訪談中,她提到當初創業動機在於「想要從人們既有且喜歡的行為中去創新,用藝術和科學解決問題!」身邊一位電機專業的朋友說,sOccket的原理並不難,電機系畢業的大學生都可製作出類似物品,也許有時候「創新於善」卡關的並非是「做不到」,而是「沒想到」。
尤努斯:推動世界前進的夢想家
碩士畢業後的工作非常特別,我得以「腳踏兩條船」,一邊透過工作學習美國、英國等國家相關趨勢與案例;另一邊實地走訪台灣具有這樣思維的創業者。面對貧窮、歧視、失學等問題的失序社會,他們勇於做夢、勇於實踐,努力彌補社會斷層。有人夢想讓社會大眾看見身心障礙者同等優秀的工作能力,有人夢想入口食材皆來自親愛土地,有人夢想把垃圾變黃金,有人夢想有朝一日所有人能以消費「投票」,讓生活所需貿易皆能公平。
而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二○一二年夏天在台北聽到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博士演講。穿著孟加拉傳統服飾的他,當時已經七十二歲了,依舊神采飛揚,樸實、親切,說起話來眼神堅定。看著台上笑得淡定的尤努斯,我努力想像他經歷過的艱難關卡——放棄教職、妻女求去,甚至被政府從自己一手創辦的組織罷職,只為實踐「將貧窮送進博物館」的理想。從不崇拜偶像的我,覺得有點激動,還起了雞皮疙瘩。
原先在美國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的尤努斯,於一九七○年代中期回到剛獨立後的孟加拉,發現窮人被視為金融賤民,傳統銀行不願和沒有抵押品的他們打交道,因此窮人往往身陷高利貸的惡性循環。他認為貧窮並不是個人錯誤,而是系統失靈,人類建立了一套制度讓社會運轉更有效率,卻也犧牲了某些人的權益,彷彿將他們置於垃圾桶中。
「為什麼我們不將這系統丟到垃圾桶呢?」「傳統銀行怎麼做,我就做得和他們完全相反就對了!」就是這念頭,讓他開啟了借錢給貧民的創新嘗試,在一九八三年於孟加拉創立「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小額貸款給無法在一般銀行開戶的窮人,無須抵押品。銀行專往偏遠鄉村設點,因此常被稱為「鄉村銀行」或「窮人銀行」。
很多人覺得他瘋了、也認為他鐵定失敗,但尤努斯運用經濟學專業,設計不同於傳統金融機構的機制,以團體借貸搭配財務與金融訓練課程,讓窮人們相互監督學會財務管理,並運用借款為自己生意融資,進而自力更生。他亦鼓勵極少掌握家中經濟權的婦女申請貸款,送孩子上學,為窮人、女性、下一代賦予信用與尊嚴。
從孟加拉到全世界,尤努斯幫助超過一億人脫貧自立,扭轉「窮人無信用」的刻板印象。格拉明銀行至今已提供超過美金五十億元貸款給孟加拉當地人民,微型信貸(Micro-Credit)的創新模式,結合了傳統企業的動態競爭,與社會良知慈善目的,也在全世界形成極大影響,尤努斯更於200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我只為弱勢的人做微小的事。」尤努斯說道,所以他把這項創新取名為Micro-Credit:既是微小資金,也是微小肯定(註:credit有「資金」與「肯定」雙重意思),為最需要的人賦權。
人類因為想登陸月球而發明火箭,是科技實踐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的好例子,我們也可以從社會幻想(social fiction)出發,想像一個沒有貧窮的社會,便能發展出實踐這個理想的方法。如同蕭伯納的名言:「講理的人要求自己適應世界,不講理的人要改變世界來適應自己。所以,所有進步都有賴於不講理的人(Unreasonable People)。」
尤努斯曾提到,推動世界的從來不是專家,而是夢想家,他本人就是最好例子。被問到當初哪來的勇氣時,他說:「我當初根本不知道自己會成功,做了再說,但我從來不放棄。」他教會我的是改變心態與實踐勇氣的數十年貫徹,從曲高和寡到萬人景仰,他依舊親民,古稀之年仍奔走於世界各地演講、寫書,戮力推廣以商業力量改善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也被公認為是以創新、創業思維改變社會的先驅。
不需要標籤,不依賴援助
二○一三年十一月底在香港造訪「iBakery 愛烘焙麵包工房」,位處熱鬧的新政府總部大樓一樓,一進門大家就被精緻裝潢及美味餐點所吸引,負責人告訴我們,工房由非營利組織「東華三院」設立,提供精神康復者就業機會與職業訓練,利潤一方面用來營運餐廳,另一方面用來支持東華三院「不同能力、同一熱愛」的共融理念。餐廳陳列的畫作、手工藝品、有機盆栽等,也都出於精神康復者巧手。「一點都不像印象中非營利組織所經營的餐廳,一開始你會想要出於愛心支持,但餐點卻很難讓人想再度光臨。」同行朋友這麼說著。我發現餐廳內沒有捐款箱,宣傳品上也沒有募款帳號。大家看到聖誕曲奇餅禮盒的精美包裝,紛紛想掏腰包訂購,卻被告知禮盒早已銷售一空,每年都供不應求,可見消費者對iBakery品牌的肯定。
許多從創新、創業角度出發,試圖改善社會的創革者(Change Maker),徹底落實企業經營管理的思維,而不刻意強調自身的公益價值。在社企流邀請這些創業者來分享的講座中,最常見的觀眾提問便是:「作為一個社會企業創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有何感想?」還記得成功進駐新宿、池袋等多家百貨公司的日本皮件品牌MOTHERHOUSE(參考第四章4-1)創辦人山口繪理子小姐,在兩百多名聽眾前直率回答:「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社會創業家,我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在孟加拉工廠和夥伴們一起畫圖設計、製作出有品質的包包,努力在發展中國家打造一流的品牌,如此而已。」
走進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一樓的全家便利商店,顧客大排長龍,收銀員有條不紊地為消費者結帳,另一位店員補貨、清潔、加熱食品十分俐落,他們雖是身障人士,但透過取得全家加盟、經營此超商的「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參考第五章 5-2)訓練,已能獨當一面,克服恐懼而熱愛招呼顧客。中心負責人張英樹主任,也常說自己不瞭解什麼是社會企業,然而經營非營利組織的他不主動募款,十幾年來積極開發符合市場需求,也能整合身障者能力的產品服務,從不斷嘗試中找尋成功的商業模式及有效的營運管理,認為創業就像是自己DNA的他,憑藉這股信念,把賦予身障者工作機會的路走得更長遠。
為他打造舞台,他可以撐起全場目光
被譽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街舞學院「O School」,演出經常一票難求,無論是熱情奔放的動感舞曲,或是柔美和緩的慢步調情歌,舞者們都十分在行,讓台下觀眾也完全陶醉其中。這個當紅組織,其實是創辦人肯尼.羅(Kenny Law)當初為了協助一位無法找到穩定工作的舞者朋友所設立,他逐漸發現可以運用此力量處理中輟、低收入等邊緣青少年問題,於是招募、培訓對舞蹈有興趣與天分的青少年,並透過學院舉辦的各項展演活動,提供他們展現才能的機會與工作收入,表演邀約供不應求,更是許多國際巨星的指定舞群。
源自德國、在兩岸三地皆有的「黑暗中對話」(參考第四章4-8),培訓視障者培訓擔任講師,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中,帶領參加者以團隊合作方式完成各項體驗遊戲,視障者更躍上「黑暗演唱會」舞台分享美妙歌喉,毫不怯場。英國倫敦一群年輕人成立「Unseen Tours」(另眼看倫敦)機構(參考第三章3-14),把以觀光勝地為家、對當地文化瞭若指掌的街友,搖身一變成為這個城市的另類導遊。我有幸實際成為「團員」,曾住在倫敦大橋底下的導遊,帶我們一行人遊覽周遭大街小巷,還在知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故居前,為我們吟唱莎士比亞經典歌劇,是讓我非常驚艷、難忘的一次小旅行。
主流與弱勢,很多時候只是我們的主觀劃分,這些創業者以行動告訴我們,社會普遍認為的「受助者」,其實也可以是「助人」角色,若能為他們打造出適合舞台,他們絕對可以撐起全場目光。
打破悶經濟!社會企業做好事又能獲利
有次參加《天下雜誌》「新創業精神」專題發表會,主辦單位希望探討台灣新一波的創新與創業,鼓勵社會擺脫「悶經濟」,更邀請台灣十大頂尖創業家(如宏碁施振榮、PChome詹宏志、王品戴勝益等),與七千位網友進行全台首次跨世代「創業調查」。被問到創業成功的關鍵原因時,十位創業家一致認為是「時勢造英雄」,民眾卻多認為是「英雄造時勢」。
二○一三年有幸參加ECSEL易社計畫(Empowering Chinese Social Enterprise Leaders Program)的培訓,此計畫由美國慈善家錢威廉(William Schoenfeld)發起,希望提供教育訓練、顧問諮詢、交流網絡等支持,協助兩岸三地的創業者,運用創新、可持續的商業途徑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我在培訓中認識了綽號「垃圾小王子」的汪劍超,曾是微軟工程師的他,注意到中國環境汙染問題嚴重,一大原因來自再生回收的不落實,於是加入「綠色地球」發揮資訊專長,從四川成都開始,將每包垃圾賦予條碼,回收時換算成積分,每個家庭可用積分換取生活日用品,每扔一次垃圾,相當於完成一次微小交易。這個新鮮服務獲得成都市五萬多個家庭共同響應,「我們想用現代方法,推動中國城市垃圾回收的產業革命。」汪劍超相信,綠色地球刷新「丟垃圾」這件事從頭到尾的用戶體驗,蘊含極大的商業潛力。
像綠色地球這樣想讓社會更好的公司,在中國日漸增加,從二手衣物回收、舊傢俱改造、幫助殘疾人士就業、防止兒童走失的虹膜數據庫建設,到鼓勵閱讀的中文線上實體圖書館,由於在中國成立、經營非營利組織程序較為繁複,易受限制,這些創業者大多將組織登記註冊成公司,也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我們不曾討論如何為所屬組織募集捐款或申請補助,而是在意如何獲得更多投資者支持、如何提高產品競爭力等課題,讓我大開眼界。
提供類似培訓或投資機會的組織,在中國除了易社,還包括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中國辦公室、友成基金會、南都基金會等,這些組織宛如加油站,為創業家補足所需資源,也像是擴音器,向社會大眾介紹每年培訓的創業家,讓更多人了解原來有些公司能夠一邊做好事、一邊賺錢。類似這樣「先有魚池再有魚」的發展,也對應到美國、英國等地,阿育王基金會(Ashoka)、史考爾基金會(Skoll Foundation)、施瓦布基金會(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透過每年選拔值得效法的創革者,推廣並累積運用商業力量改善社會的案例與智慧,當草根創業者的數量越來越多,政府也會逐漸重視、參與及支持。
創新、跨域、不求人的創業精神
反觀東南亞、南亞一帶,「英雄造時勢」的思維相對較為盛行。在一次於新加坡舉辦、探討如何運用資本市場創造社會公益的研討會中,我和來自各國的朋友聊起政府是否應該提供賦稅優惠等政策誘因,鼓勵大眾創業來改變社會問題。聽到韓國政府頒布法規、香港政府設立基金作為支持,尼泊爾、孟加拉、印度的創業者馬上搖頭說不,「政府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別插手!」他們認為所屬國家政府治理的不穩定與官僚性,容易扼殺創新與創業精神,還不如放牛吃草,讓創業者自由發展。一位在印度架設網站為偏鄉小農販賣作物的創業者說:「不需要政府特地歸類我們是什麼企業,哪邊有資源就往哪邊去,像近年政府提供貸款優惠給網路產業的新創公司,我馬上跑去登記為網路業,這才是最有效率的!」大家聽到都笑了,而這樣創新、跨域、不求人的創業精神,正是我理想中的「社會企業」。
第一章 社企流:十二個城市的社會企業考察筆記
文‧圖╱林以涵
在美國念研究所的經驗,加上畢業後在台灣遠端為一家提供「用商業力量改善社會」諮詢服務的美國獨立顧問公司工作,過去四年來有機會走訪許多城市,實地認識「社會企業」這個跨領域的新思維如何落實在不同社會中。
從新加坡、馬尼拉、越南、香港、上海、南寧、台北、東京、矽谷、波士頓、奧斯汀到倫敦,我觀察到這個概念不分國界的共享價值,也看見它落地生根後在各城市的本土面貌,學習過程充滿感動與啟發。這些寶貴經驗,種下我們於二〇一二年在台灣創立「社企流」的...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企力》一書的出版,代表了台灣年輕人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社會企業」,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社會企業表面上看起來理想而浪漫,但真實情形是,社會企業代表了一個事業體已經超越一般公益組織的角色,必須更務實地來看待;因此,我想在這裡分享這幾年我們透過「公益平台」輔導個人或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經驗,希望對年輕人有所提醒與幫助。
以公益領域來說,近年許多年輕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熱情,投入NPO(非營利組織)作志工,透過該組織長期積累的經驗,學習傾聽和調整,這會是非常好的訓練。我一直相信,年輕人作志工不是施捨,而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將能幫助你更好地瞭解社會,學習和社會溝通,並探索自己的生命價值。
而對於有了志工經驗,想要進一步直接投入或成立社會企業的年輕人,我想特別給大家一些提醒和叮嚀。
投入社會企業,等於是將自己赤裸裸地曝露在商業機制的競爭環境裡,這和作公益或作志工非常不同;如果你的社會歷練或你對商業市場的瞭解不夠,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一個災難,甚至傷害原初的熱情。而即使是很有經驗、已在商場歷練過的朋友,若只憑藉過去的商場歷練,或走到偏鄉還是用自己的城市思維、面對弱勢族群還是用主流社會的價值來經營的話,一定會遇到問題,因為你幫助的對象可能還沒有準備好,直接進入市場競爭有可能造成他們進一步的傷害。
因為,社會企業是站在一個不同的起跑點上——相較於一般企業經營一定是找最棒的人經營,社會企業相對地有它的障礙,一開始可能需要給予較多支持、陪伴或外界的資源協助,消費者也大多是抱著支持的態度而購買產品,因此,社會企業一開始還無法變成一個完全可以獨立、並在主流社會中競爭的模式。
以我們在「公益平台」輔導轉型成功的個案來說,並不是只提供金錢或外部資源就足夠,還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陪伴。首先要先觀察被輔導對象本來就具有的特色及可能欠缺的內容,先發揮他們的天賦,進而帶入學界、業界的專業資源加以輔導或協助,讓他們可以從中學習並成長。例如我們在原住民的部落,先是觀察它們的文化特色,引進專人協助做必要的包裝,在共同的參與中讓他們找到自信,最後再廣為宣傳,建立永續經營的機制。對於完全處於弱勢的團體,當找出可以接近成功的模式後,我們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我做你看」,第二階段是「我們一起做」,第三階段才是「你做我看」,當準備好進入競爭狀況我們會從主動變被動,讓他們明確地知道從現在開始,你就要完全對自己、對顧客負責。要讓特定族群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但是在旁邊還是要隨時協助行銷、公關及必要的提醒。然而,這個過程假設沒有NPO長期的陪伴,是很難作到的。我想提醒對社會企業懷抱熱情的年輕人,歐美等國社會企業的成功模式並不能原封不動、直接移植到台灣。任何一個要在地生根的社會企業,都必須謙虛地傾聽,蹲下來觀察、瞭解環境,抽絲剝繭地找出對方特色並認識自己的能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將來的社會企業勢必需要更多擁有不同專業的人才投入,不能只是憑藉熱情,我們必須為社會企業找出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未來,才會真正具有競爭力。
《社企力》作者群「社企流」是一群有熱情、有理想也有行動力的年輕朋友,我非常肯定也非常認同。很高興此書能引介各國社會企業的案例和最新資訊,讓社會大眾更瞭解、更關心社會企業的發展,期待我們能攜手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願以此互相勉勵。
【推薦序二】
社會企業,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遷
文╱陳東升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們每天面對許多社會、政治、經濟與環境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批評反省這些問題,或者捲起袖子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社企力》描述社會企業引發的社會變遷模式,就是告訴我們一些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操作方式,不是依靠政府的資源,這樣可以不必受到受補助而失去自主性,而是由公眾組成公民團體從市場上取得永續運作的資源,所以這個公民團體不是一般的非營利組織,而是為了達到公共利益的社會企業。
這一條社會創新的路徑,是在國家、市場或非營利組織之外,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第四條路。
雖然透過社會企業改變社會不是萬靈丹,但是社會企業在國際間廣泛受到重視並不是偶然;除了傳統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失效了,更重要的是,社會企業跨界、跨領域、跨議題的突出特性。
社會企業結合公民社會互惠和市場效率的原則,發展出一種新的組織模式,也因而吸引來自傳統助人專業領域培育出的各種不同學科的人才、資源,共同參與社會改革;由於不同領域、不同想法的匯流,社會創新、社會創業家精神也變得更為普及。
在台灣,有關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倡議,是來自管理學、社會學兩個不同的軸線,一方面是企業強調社會責任,或是應用管理法則來創設社會企業;另一方面,社會學、社會福利領域則希望在政府補助、捐贈之外,能在市場上找到自主財源的運作方式。
兩者的相互補充、相互平衡,對於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較不致於因為進入市場而完全受到利益極大化原則與效率原則的支配,反而可以在極簡資源、適當科技、最大多數人可負擔產品等概念的引領下,讓社會企業開展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推薦序三】
捲起袖子,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文╱胡哲生 輔仁社會大學社會企業學程教授
當社會陳疴或新奇的社會病,無人可以或願意解決的時候,抱持社會關懷的任何組織,以企業所擁有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可以拿出有正面改變的新行動。社會期待新的技能與新的組織心態,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推薦序四】
社會企業的創業潮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人
在台灣,營利事業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已行之有年,過去也有相當多的公益組織如基金㑹╱協會,對解決社會問題扮演關鍵的力量。這幾年「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台灣亦開始在相關機構及人士的推動下,逐步建立社會企業生態圈並關注社會企業的發展。我們也看到更多人投入社會企業的創業,可以說,社會企業在台灣已逐步邁入成長發展的階段。
二〇一一年,我在國際專業會計及顧問公司服務將近三十年後決定退休回到台灣,我深刻感受到台灣正在蓬勃發展的網路、文創及社會企業創業熱潮。以我過去在北京及上海發起成立「AAMA 搖籃計畫」的經驗,在數位時代及華鴻創投的支持下,與好友詹宏志先生共同發起設立「AAMA台北搖籃計畫」,希望透過這個創業公益平台,協助台灣的創業家。有感於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就決定在「AAMA台北搖籃計畫」中,特別包括其中的社會企業創業家,我個人也擔任「台北搖籃計畫」社會企業的導師;因為對社會企業的關注,讓我有機會認識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我個人很佩服她及一群年輕朋友對於推動社會企業的熱情與投入。
《社企力》是社企流出版的台灣第一本探討全球社會企業發展趨勢的專書,書中並報導全球及台灣代表性社會企業案例,同時分享社會企業培育組織UnLtd獨家授權之社企創業要訣,對於想了解社會企業的朋友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於一直支持社會企業的朋友是深入了解社會影響力的一本好書,對於想創立社會企業的朋友更是一本非常好的創業實戰手冊。
期待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讓台灣有更多人加入關心、支持及創立社會企業的行列。相信透過社會企業的發展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並讓我們社會更美好。
【推薦序一】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企力》一書的出版,代表了台灣年輕人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所謂的「社會企業」,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
社會企業表面上看起來理想而浪漫,但真實情形是,社會企業代表了一個事業體已經超越一般公益組織的角色,必須更務實地來看待;因此,我想在這裡分享這幾年我們透過「公益平台」輔導個人或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經驗,希望對年輕人有所提醒與幫助。
以公益領域來說,近年許多年輕人憑著自己的能力和熱情,投入NPO(非營利組織)作志工,透過...
作者序
邁向永續之路: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生態系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社企流」萌芽於二○一一年夏天。當時我因工作接觸到英美等國各種社會創新、創業模式而深受感動和啟發,也有幸認識了一些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努力的朋友。
我們發現,社會企業在台灣是一個持續成長、潛力無窮的新興領域,許多創業家已在這塊土地上深耕數年,運用不同的商業模式,改善關於弱勢就業、環境保護、教育文化、農業經營等社會問題,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而希望投入的青壯年也益發增加。
但台灣的社會企業,在大中華區、亞洲,甚至全世界的舞台上,交流與能見度都較低。一來國際交流活動皆使用英文溝通,以華文為母語的台灣創業家們參與度有限;二來台灣社會企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創業家多在各領域單打獨鬥,不確定同儕與各種資源(如資金、顧問、研究、產業交流等)何在。
從當下能做的事開始
有感於這個領域的資訊不對稱與缺乏連結,當時便有了「成立一個社會企業主題網站」的想法,專門撰寫、分享與溝通有關社會企業的資訊與資源。與幾位前輩討論,以及有了靖恩、玟成、祖儀、宜萍、博淵、荷傑等熱血夥伴的加入,「社企流」於二○一二年二月六日正式上線。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同時也是社會企業先驅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說:「從自己開始,做些有開創性意義的事。」這也是我們的初衷。社企流的LOGO傳達了我們的使命:希望透過以華文介紹「社會企業」這個概念,累積大家對於「運用創新商業力量改善社會問題」的知識與智慧,降低知識落差;也希望創造出各種交流圈,讓在不同領域或地區的社會創業家們互相交流,將台灣、兩岸三地、甚至全球社會企業領域串連起來。
社企流於二〇一二年成立後,致力以「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之使命,打造華文界最全面且完整的社會創新創業主題平台,提供民眾更全面與易懂的認識管道、並使有志投入的夥伴具備更堅實的能力採取行動。走過站穩腳步的二○一三年,我們註冊為正式組織,一步步朝著永續經營邁進;二○一四年則代表另一個新階段的展開──除了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與活動,我們也積極提倡From Idea to Action(從點子到行動)的實作精神,整合想創立或支持社會企業的資源,讓更多改善社會的好意念與行動,能從這裡萌芽茁壯。
而今,隨著氣候變遷、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問題加劇,迎來永續發展意識抬頭的時代。「永續發展」是一門通用型知識,亦是一套規範性的世界觀,提出人們應努力的方向——經濟成長需要兼顧社會包容性、環境永續性,發展的同時亦不可影響後代的生存,以期達到世代正義(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的目標。
當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ESG 成為全球共通語言,社企流亦跟著國際趨勢、並發起國內調查,決定轉換過去以「社企力」為核心——為社會企業強化體質、倡議推廣的服務模式,擴大至「永續力」的層次——為公民搜羅國內外永續新知;為組織培養永續人才,提供創業者與從業者增能資源;為企業擔任顧問媒合社會創新組織,共創社會創新工程。
回顧創立十年,社企流發揮了「倡議推廣」、「創業育成」等兩大平台功能,讓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社會創業這些在台灣從相對陌生的名詞,到如今成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了解的概念。社會創新精神在台灣從萌芽到茁壯,除了更多社會創新組織成立,越來越多企業也逐漸具有社會創新思維和永續意識,台灣有了相對於過去更成熟的生態圈。
二〇二二年社企流成立滿十歲之際,我們將《社企力》再版,並推出系列新作《永續力》一書,從自我探索、人才培育、企業合作等面向,為「公民、企業、社會創新組織(含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培力永續思維與專業。
衷心感謝所有至今參與社企流的朋友,也期望有更多新朋友一起加入這個社群交流學習,並不吝給予我們支持指教。
邁向永續之路: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生態系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社企流」萌芽於二○一一年夏天。當時我因工作接觸到英美等國各種社會創新、創業模式而深受感動和啟發,也有幸認識了一些為台灣社會企業發展努力的朋友。
我們發現,社會企業在台灣是一個持續成長、潛力無窮的新興領域,許多創業家已在這塊土地上深耕數年,運用不同的商業模式,改善關於弱勢就業、環境保護、教育文化、農業經營等社會問題,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而希望投入的青壯年也益發增加。
但台灣的社會企業,在大中華區、亞洲,甚至全世界的舞台上...
目錄
作者序
邁向永續之路: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生態系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推薦序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會企業,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遷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捲起袖子,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胡哲生╱輔仁社會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教授
●社會企業的創業潮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人
第一章 社企流:12個城市的社會企業考察筆記
第二章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
●跨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新力量
●社會企業的三重基線:社會、財務、環境
●社會創業家:變革的推動者
●社會企業:新的公民運動
●Q&A:關於社會企業你一定要知道
●全球社會企業大事記
第三章 從點子到行動:社會企業全球亮點
01 好萊塢女星,化身綠色創業家
02 印度女運將,請妳放心搭乘
03 藏民犛牛絨,打造溫暖時尚
04 用故事的力量,發動社會變革
05 多背一公斤,旅行更有意義
06 白天踢足球,晚上變綠電
07 救命水壺把污水變好水
08 千元洗衣機,金字塔底層新商機
09 低價百元保溫袋,搶救貧窮早產兒
10 一副眼鏡,改善的不只是視力
11 全世界CP值最高的眼科醫院
12 手機預付卡,看病也能通
13 搭可樂便車,送藥到偏鄉
14 英國街友帶你逛「看不見的倫敦」
15 打造廉宜的幸福綠住宅
16 米糠發電,照亮印度鄉村
第四章 改變世界的12堂社企課
[經濟發展]
01 [日本印度] Motherhouse 一個有溫度的時尚品牌
●創辦人山口繪理子:「我想讓每一個顧客的消費行為,都可以和住在地球另一端人們的笑容聯繫在一起。」
02 [中東] Green Olive Tours 大開視界!以巴邊境的另類旅遊
●創辦人Fred Schlomka:「以深度文化導覽行程,帶領遊客體驗以巴衝突歷史成因、創造在地旅遊經濟。」
[教育文化]
03 [比利時] Mobile School 移動的學校,失學孩童在街頭也能上學
●創辦人Arnoud Raskin:「如果孩子們沒有辦法到學校上課,我們就把學校搬到他們面前。」
04 [美英] Better World Books 打造舊書的第二人生
●創辦人Xavier:「讓二手書得到新生,降低環境破壞,並以獲利改善世界上的文盲問題。」
[環境醫療]
05 [美國] Patagonia 課徵自己1%地球稅的綠色品牌
●創辦人Yvon Chouinard:「在死掉的星球上,沒人有生意可作。」
06 [台灣東南亞] ELIVE以立:國際志工,將技能、資源帶給有需要的地區
●創辦人陳聖凱:「透過國際志工追蹤式的學習和服務,鼓勵年輕人投入鄰近開發中國家扶貧自立、改善環境的工作。」
07 [香港] 長者安居協會: 平安鐘,拯救獨居老人的即時雲端服務
●協會顧問馬錦華:「面對老齡化的未來,我們建立24小時運作的關懷及呼援服務中心,打造香港長者的社會安全連絡網。」
[弱勢就業]
08 [德港台] 黑暗中對話: 讓視障者發掘自我潛能
●香港創辦人張瑞霖:「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將視障者的生活感受設計成黑暗體驗的課程,讓他們發掘自我的潛力,也發揮社會影響力。」
09 [英國] Fifteen Restaurant 美食起義!15 歲青少年變身大廚
●創辦人Jamie Oliver:「我想為倫敦人開一家提供上好食物的餐廳,也讓失學失業的青少年學會養活自己的專業技能。」
10 [國際] The Big Issue 街友變身街頭的超級銷售員
●創辦人John Bird:「透過街頭販賣雜誌的互動,讓街友接受訓練、結交朋友並從勞動中培養責任感,重新掌握自己對生活的主導權。」
[農業發展]
11 [西非] Divine Chocolate 西非農民的巧克力夢工廠
●創辦人Kuapa Kokoo 農民合作社:「在西方巧克力市場創立屬於自己的獨特品牌,提升西非民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提高可可農的生活水平。」
12 [日印] Pre-Organic Cotton 支持印度棉農的永續綠色時尚
●創辦人KURKKU執行長:「我們向印度棉農公平契作有機棉,和設計師、藝術家、音樂家跨界合作,將環保意識推向時尚最前線。」
第五章 台灣社企地圖亮點
●看見台灣社會企業
●用愛創業:台灣社會企業巡禮
●採購特定族群的產品服務
●創造特定族群的工作機會
●提供滿足社會或環境需要的產品服務
●透過研發,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第六章 Action! 加入行動者的隊伍
●我想參與社企活動
●我想在現有工作崗位上支持社企
●我想成為社企的一份子
●我想創立社企
●社企生態地圖:消費通路、交流活動、社群媒體 、教育推廣 、提案競賽 、求才資訊 、顧問諮詢、資金創投、認證系統
[別冊] 社會企業 :創業實戰手冊
全球頂尖社會企業培育組織UnLtd,心法傳授10大創業要訣
Step 1 界定你的願景、使命與價值
[社會改變模式: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東升]
Step 2 描繪你的商業獲利模式:自我造血、永續發展
[商業獲利模式: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李吉仁]
Step 3 找到你適合的法律位格:立法與認證系統
[法律地位選擇: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資深顧問 吳必然]
Step 4 釐清你需要的人力資源:適才適用,事半功倍
[人力規劃: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 陳一強]
Step 5 建立你的營運計畫:穩扎穩打,步步為營
[整體經營分析:上海AHA社會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人 顧遠 ]
Step 6 擬定你的行銷策略:找出品牌的獨門配方
[行銷宣傳策略: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 魏華星]
Step 7 衡量你的績效:評量社會效益和影響力
[績效管理: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鄭志凱]
Step 8 做好你的財務管理:財務管理和風險預測
[財務預測管理: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 吳惠蘭]
Step 09 募集你的資金:為社企注入源頭活水
[資金募集管道:活水影響力投資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鄭志凱]
Step 10 做好你的創業心理準備
[社企創業DNA:前社會企業育成暨諮詢顧問 陳冠學]
作者序
邁向永續之路:打造社會創新創業的生態系
林以涵╱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推薦序
●創造一個共好的未來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社會企業,帶來全新的社會變遷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捲起袖子,加入改善社會的行列 胡哲生╱輔仁社會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教授
●社會企業的創業潮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人
第一章 社企流:12個城市的社會企業考察筆記
第二章 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
●跨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新力量
●社會企業的三重基線:社會、財務、環...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