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250
優惠價: 9 折, NT$ 225
本商品已絕版
◎諸葛亮的老婆、小妻從經濟學的觀點,結婚的效益有加、減、乘、除四種:兩個各具營生能力的年輕人結婚,是加法;一個有營生能力者嫁給(或娶了)一個懶人,還要養他(或她)的一家人,是除法。諸葛亮用的是乘法:黃氏有「才」、系出名門。諸葛亮的大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二姊嫁給蒯越之子蒯祺,他娶黃氏,與蔡諷家族自然搭上關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娶了蔡諷的女兒),如此一來,襄陽蔡、黃、蒯、龐四大望族的人脈與聲望都可以相加相乘,串聯成他的人際網路。後來蜀漢建國,文武重臣多出自「荊州幫」,如龐統、蔣琬、李巖、馬良、楊儀、魏延、向朗、董允等等,便是他在隆中耕耘的結果。諸葛亮大約二十歲(為叔父守喪三年)前後結婚,此時他忙於交友、遊學,需要一個女主人打理內務。多年以來,黃氏一直不孕,諸葛亮34歲時(推測),徵得兄長同意,把姪兒諸葛喬過繼給他。他在47歲時,生下諸葛瞻,此時黃氏已四十幾歲,這是老天爺補償了她,讓她當起高齡產婦?還是諸葛亮另有小妾,讓他老來得子?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記載諸葛亮寫給李嚴的信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這「妾」(古代女子自謙、小妻、女奴隸皆稱妾)很可能是小妻:黃氏二十幾年不孕之後突然「老蚌生珠」的機率極小,太太不孕而置小妾者比比皆是,諸葛丞相恐亦不能免俗!◎劉備面試諸葛亮曾國藩講過一句名言:「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替手,可以是副手、幕僚長、最佳拍檔、接班人。清朝康熙皇帝處心積慮培養的太子因為行為乖張,只好忍痛廢黜;毛澤東兩次與自己欽定的副手挑起你死我活的鬥爭;美國花旗集團CEO接班人迪蒙(JamesDimon)因為理念不合而遭到與他「情同父子」的老闆辭退(見《權力劇場》一書);馬其頓帝國皇帝亞歷山大沒有安排接班人,在他罹病猝死之後,很快就家破國亡;一代霸主齊桓公未安排接班人,被「殺子換寵」的易牙等人蒙蔽,最後遭易牙軟禁致死……。「替手」的定奪,往往攸關大局!每一個創業家尋找替手時,各有一把尺。羅馬獨裁者凱撒以安東尼為副手,因為他是死忠支持者;美國總統羅斯福選杜魯門當副手,是看上他「表現平平,無足為懼」(後來杜魯門當上總統,並非平庸之輩);呂后問劉邦:丞相蕭何死後誰是繼任人選?劉邦點名曹參。那曹參之後呢?劉邦點名王陵搭配陳平;再之後的人選是周勃。呂后又問:周勃之後呢?劉邦說:「此後亦非乃所知也!」(周勃之後妳也死了,見不到了)劉邦每一個口袋人選都有獨特的衡量。周瑜病重時對孫權說:「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曹操在智謀郭嘉病死後,傷心地對荀攸等人說:挑選年輕的郭嘉,不僅因其傑出,將來還要託孤於他!劉備選諸葛亮為最佳拍檔,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從26歲打黃衫軍起家,闖蕩至今二十三個年頭,只有四字可以形容:常敗、常跑。劉備深自檢討:他與關羽、張飛這個「三口組」東奔西竄,朝不保夕,看來此路不通,應該另起爐灶了!學學曹操或孫權,組織一群策士,密謀協規,才能長遠,自己有限的老本要花在刀口上,不能再蹉跎了(企管界有一句名言: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Managerdothingsright,leadersdotherightthing﹞,劉備未遇諸葛亮之前,一直努力「把事情做對」,都還做不好,遑論「做對的事情」了。)48歲的劉備與27歲的孔明組成最佳拍檔,他們的願景不謀而合:‧諸葛亮找老闆、找一個終身的事業,而不是找一份工作。‧劉備找核心競爭力、找幕僚長與執行長、最佳拍檔,而不是找員工。更重要的是:彼此專長、性格相異而非相似,兩人互補而非同化,這樣才能發揮「綜效」(Synergy)。劉備年少時腰桿就很柔軟(善下人),長期的挫折更讓他放下身段,以三顧茅廬展現誠意。這「三顧效應」把諸葛亮綁住了一生。「三顧效應」以現代淺白的話來說,就是──多跑兩趟。◎虛擬成真的新野戰爭東吳大臣張昭挖苦諸葛亮,說他的老闆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棄新野,指的是曹操為了報博望坡之仇,率五十萬大軍南攻荊州,諸葛亮在新野設下陷阱,由趙雲火攻,關羽與張飛狙擊,大敗曹軍。「火燒新野」已成為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一環!但是查看諸葛亮的記事簿:劉備屯兵樊城時,聽說曹軍南征、劉表的兒子荊州牧劉琮望風投降,「遁功」一流的劉備研判勢不可為,不戰而走,「率其眾南行」(《三國志‧諸葛亮傳》),曹操如入無人之境,根本不可能與諸葛亮在新野打了一架。曾任中研院院長的學者胡適,寫過一個「久假而不歸」的故事:清末名士辜鴻銘率先剪掉辮子、不向皇帝磕頭拜壽,「立異以為高」,走在時代最尖端;到了辛亥革命,辜鴻銘卻戴起假辮子,搖身一變成為保皇派,這條辮子成為「清朝遺老」的身分象徵,並且「久假而不歸」,作假一久,無法還原了。元明雜劇、小說編造〈火燒新野〉這齣戲,便是「久假而不歸」。新野一帶也產生「古蹟」來呼應這一場虛擬的戰史。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比真人真事更感人肺腑,義大利的古城維洛納(Verona)便衍生出歷史現場:「茱麗葉古厝」,當今訪客登上據稱是她家的二樓陽台,想像的是死生相許的羅密歐爬上這裡向茱麗葉示愛,誰在乎古厝是真是假?就史論史,當然要一絲不茍;但史實之外不妨浪漫,就像那位杜撰的黑臉將軍周倉,在關帝廟隨侍在側幾百年,早已被世人「入籍史冊」;絕色美人貂蟬,一樣久假而不歸,她的墳墓、紀念殿堂,乃至出身、族譜一應俱全,都不必太認真看待了。◎是誰草船借箭?如果問明朝初年的劉伯溫:三國時代誰「草船借箭」?答案是周瑜,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尚未問世,劉伯溫讀到的元代版《三國志平話》是這樣寫的:卻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隻箭。周瑜喜道:「丞相,謝箭!」《三國演義》將上述故事渲染一番,移花接木,主角變成了孔明。「草船借箭」是有所本的。三國時代著作《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軍船平,乃還。」孫權乘船到前線偵查敵情,曹操下令以亂箭射擊,船隻受箭太多以致傾斜,孫權掉轉船身,讓另一側受箭,船身因此平衡,得以安然返回。這是「借箭」的原型,目的並非借箭,只是擦槍走火。後來演化成周瑜借箭,最後是孔明借箭。國家元首親臨最前線冒險,座艦還被箭射到一邊傾斜?若非《魏略》記述失真,就是孫權行為輕佻;《三國演義》則更誇張:諸葛亮與魯肅一起登船,率領二十艘紮滿草束的輕快艇,以繩索綁在一起,向曹軍的水師陣地進發,趁五更時分大霧的掩護,用《魏略》上孫權那一招,讓船隊的兩邊輪流被射滿了箭,滿載而歸,十萬支箭輕鬆到手。如果孔明真的讓船隊紮滿草人,幾乎形同自殺船隊,曹軍一支「番仔火」就能燒毀孔明的船隊,它們綁在一起,形同集體自殺。《三國演義》過度想像、偏頗的情節,其實是為了讓周瑜講出這句話:「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馬謖為什麼「失街亭」?馬謖,襄陽宜城人,才氣過人,好論兵法。但劉備臨終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大老闆如此「考評」,諸葛亮不以為然,仍拔擢他當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顯然對他十分器重。《襄陽記》說諸葛亮南征,馬謖獻「攻心為上」之策,「赦孟獲以服南方」,足見他擅長問策。馬謖敗於街亭的致命癥結有二:一是諸葛亮「內銷轉出口」──行銷定位錯誤。將馬謖從內勤參謀改任前線指揮官,必須面對臨場戰況當下決斷,非他專長。被譽為西方戰爭理論第一大師、著有《戰爭論》的克勞塞維茲,從未實際指揮過一次重大戰役,將他的《戰爭原理》譯為英文的漢斯‧加茲克評論說:「克勞塞維茲如果帶兵作戰,能否成功那是可疑的。他沉默而羞澀,太過敏感,太顧慮問題的多面性,不能具有他自己對於一個軍事將領所要求的單純意志力。」這是一道鴻溝。論兵法,就像畫油畫,可以層層堆疊修改;上戰場,就像寫書法,一筆下去不能重來。因此,馬謖誤事,是孔明用人不當所致,他感到十分汗顏,因此揮汗而斬之!第二個致命癥結是馬謖到街亭擔任先鋒,副手王平是個老練將軍,見他指揮部署「舉措煩擾」,多次「規諫」,馬謖都不理──這是致命的偏見,許多新手主管剛上路時,沒經驗卻冒充很行,聽到手下「糾正」,既沒面子又很刺耳,便一意孤行到底──這就是職場常見的「菜鳥主管症候群」。◎定軍山熄燈號幾個月前,54歲的漢丞相兼北伐軍總司令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寄給遠在吳國的兄長諸葛瑾,信上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在五丈原督戰的諸葛亮,身體每下愈況,自知來日無多,惦記著八歲的獨生子諸葛瞻,不捨之情溢於言表。意在言外的是請兄長代為費心,諸葛瑾在日後接到噩耗時一定會恍然大悟。從信中可見A型性格的毛病:擔心諸葛瞻太早熟,將來不成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諸葛亮出道以來,生命中只有「憂患」,這憂患來自國家存亡的龐大壓力,來自性格上的完美主義傾向。他總是先憂在前,煩惱沒完沒了、工作無止無盡。現代企管界有一句名言:管理政府者只能舉其大端,「上帝會注意細節」。諸葛亮是巨細靡遺,二十大板以上的懲處案丞相都要親自過問!漢文帝曾經詢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獄案判決有幾件?一年預算歲出歲入各多少?周勃答不出來,羞得汗流夾背;左丞相陳平答道:如果問決獄,要找廷尉;問財政,要找治粟內史。漢文帝問他:這些事各有主管,你管什麼事?陳平答得好:上佐天子、外撫諸侯、內親百姓、使卿大夫善盡其職。這就是舉其大端。事後,周勃對陳平抱怨說:你何不早教我?陳平笑著說:如果皇上問你長安城有多少盜賊,難道你也答得出來?陳平深諳「舉其大端」之道,諸葛丞相卻大小通包,一方面總理內外,一方面「葬身在細節裡」,這與年輕時讀書只「觀其大略」,何其判若兩人!做事巨細靡遺,也可以說是「管得太嚴」,當諸葛亮的部屬,十之八九要得胃病。做諸葛亮的老闆,十分無奈。看那阿斗三十幾歲還「未閑於政」,對政務生疏,顯然缺乏磨練。強勢的宰相一手攬權,弱勢的皇帝會因此自暴自棄(張居正把明神宗管得死死的,等到張居正一死,明神宗荒淫度日),諸葛亮死後,阿斗擺脫巨人的陰影,努力做起逍遙公,後來魏軍一到,他就急急忙忙自縛投降了。有一次司馬昭宴請阿斗,問他想不想念蜀國?他說:「此間樂,不思蜀」;與阿斗一起投降的老臣卻正聽到這事,求見阿斗,說:「下次司馬昭問起,您要回答說:『先人祖墳都在陜西、四川,心中掛念,無日不思』,說這些話時還要閉上眼。」後來,司馬昭又問了同樣的話,阿斗就照著這一套來回答。司馬昭聽了,問他:「怎麼很像卻正的語氣?」阿斗驚瞪雙眼,說:「就是卻正教我這樣講的!」(事見《漢晉春秋》)由此可見阿斗並非大智若愚,而是本質近愚。忠於這樣的老闆,諸葛亮的沉重可想而知了。現在,他鞠躬盡瘁了。臨終遺言:葬在漢中的定軍山(陜西勉縣城南,蜀將黃忠曾在此擊斃魏國大將夏侯淵)。並且具體指示:利用山坡地形挖掘墳墓,墓穴只需能夠容納棺木大小,以平常衣服入殮、不要任何陪葬器物(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此與早逝十幾年的曹操在〈遺命〉中指定「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之薄葬觀念如出一轍(曹操被無端捲入「七十二疑塚」之議,又屢受污名化之累,其薄葬觀念未受到應有的看待;諸葛亮一生憂患,其遺命為人格特質劃上完美的句點)。相較於秦始皇的地下陵寢或古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薄葬,是一種環保的、清貧的生命態度,也唯有參透生死的人才能理解。◎可敬的對手司馬懿諸葛亮一生的最大對手是司馬懿;但《三國演義》硬把周瑜拉來,陪諸葛亮鬥智,處處矮一截,最後吐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氣話。正史上,周瑜與諸葛亮哪有心結?兩人相交,始於諸葛亮銜命與東吳結盟;之後並無「業務往來」;赤壁戰後一年,孫權推薦劉備任荊州牧,周瑜向孫權提醒說:劉備是「梟雄」,關羽與張飛是「虎熊」,要設法破壞這個團隊,否則「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顯然周瑜「目中無亮」,只有劉關張。這時二十九歲的諸葛亮還是「後輩」;又一年,周瑜病死,兩人根本來不及過招。《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成為剋星,「三氣周瑜」,周瑜「逢亮必衰」,十分蹩腳。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司馬懿──歷史上最傑出的時間戰略家,精於裝病、隱忍等「陰功」。《晉書‧武帝紀》說,諸葛亮在五丈原向司馬懿挑戰,無效,故意派人送「巾幗婦人之飾」去羞辱他,他寫報告送回長安,向皇帝請求准他迎戰。皇帝不許,還派辛毗「杖節立軍門」,監督司馬懿;諸葛亮又來挑釁,司馬懿點兵出擊,又被辛毗攔阻下來。司馬懿太「假仙」了:大敵當前,他是敵前總指揮,戰況瞬息變化,要不要開火還得上一份奏章,送到幾百里外的長安,請皇上批准?諸葛亮對司馬懿羞辱,就是要刺激、撥弄他的痛苦神經,讓他爆發。「痛苦係數」因人而異,有時是常數,有時是曲線。對莽夫張飛而言,每次罵他他一定暴跳如雷,這是常數;多數人受到辱罵,第一次容忍,第二次憤怒,第三次到了熔點,崩潰、反擊。這是曲線。因此,面對外在的負面刺激時,想要降低你的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曲線,提高熔點。司馬懿便是箇中高手──我就是烏龜又怎樣?小說《空城計》中,蜀漢士兵在一次戰役中擄獲司馬懿的大將軍頭盔,拿來魏軍營壘前面挑釁,玩弄頭盔,輪流踢它,最後圍著它小便。以此羞辱,夠矣,但司馬懿依然不動如山!司馬懿以「拖」功拖垮了諸葛亮,他對這位對手不免批評,但是,當他觀察過諸葛亮所造的營壘時,忍不住說:「天下奇才也!」這句話為競爭者留下了很好的風範。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9 折, NT$ 225 NT$ 250
本商品已絕版
◎諸葛亮的老婆、小妻從經濟學的觀點,結婚的效益有加、減、乘、除四種:兩個各具營生能力的年輕人結婚,是加法;一個有營生能力者嫁給(或娶了)一個懶人,還要養他(或她)的一家人,是除法。諸葛亮用的是乘法:黃氏有「才」、系出名門。諸葛亮的大姊嫁給龐德公之子龐山民、二姊嫁給蒯越之子蒯祺,他娶黃氏,與蔡諷家族自然搭上關係(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娶了蔡諷的女兒),如此一來,襄陽蔡、黃、蒯、龐四大望族的人脈與聲望都可以相加相乘,串聯成他的人際網路。後來蜀漢建國,文武重臣多出自「荊州幫」,如龐統、蔣琬、李巖、馬良、楊儀、魏延、向朗、董允等等,便是他在隆中耕耘的結果。諸葛亮大約二十歲(為叔父守喪三年)前後結婚,此時他忙於交友、遊學,需要一個女主人打理內務。多年以來,黃氏一直不孕,諸葛亮34歲時(推測),徵得兄長同意,把姪兒諸葛喬過繼給他。他在47歲時,生下諸葛瞻,此時黃氏已四十幾歲,這是老天爺補償了她,讓她當起高齡產婦?還是諸葛亮另有小妾,讓他老來得子?唐代虞世南《北堂書鈔》記載諸葛亮寫給李嚴的信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這「妾」(古代女子自謙、小妻、女奴隸皆稱妾)很可能是小妻:黃氏二十幾年不孕之後突然「老蚌生珠」的機率極小,太太不孕而置小妾者比比皆是,諸葛丞相恐亦不能免俗!◎劉備面試諸葛亮曾國藩講過一句名言:「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替手,可以是副手、幕僚長、最佳拍檔、接班人。清朝康熙皇帝處心積慮培養的太子因為行為乖張,只好忍痛廢黜;毛澤東兩次與自己欽定的副手挑起你死我活的鬥爭;美國花旗集團CEO接班人迪蒙(JamesDimon)因為理念不合而遭到與他「情同父子」的老闆辭退(見《權力劇場》一書);馬其頓帝國皇帝亞歷山大沒有安排接班人,在他罹病猝死之後,很快就家破國亡;一代霸主齊桓公未安排接班人,被「殺子換寵」的易牙等人蒙蔽,最後遭易牙軟禁致死……。「替手」的定奪,往往攸關大局!每一個創業家尋找替手時,各有一把尺。羅馬獨裁者凱撒以安東尼為副手,因為他是死忠支持者;美國總統羅斯福選杜魯門當副手,是看上他「表現平平,無足為懼」(後來杜魯門當上總統,並非平庸之輩);呂后問劉邦:丞相蕭何死後誰是繼任人選?劉邦點名曹參。那曹參之後呢?劉邦點名王陵搭配陳平;再之後的人選是周勃。呂后又問:周勃之後呢?劉邦說:「此後亦非乃所知也!」(周勃之後妳也死了,見不到了)劉邦每一個口袋人選都有獨特的衡量。周瑜病重時對孫權說:「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曹操在智謀郭嘉病死後,傷心地對荀攸等人說:挑選年輕的郭嘉,不僅因其傑出,將來還要託孤於他!劉備選諸葛亮為最佳拍檔,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從26歲打黃衫軍起家,闖蕩至今二十三個年頭,只有四字可以形容:常敗、常跑。劉備深自檢討:他與關羽、張飛這個「三口組」東奔西竄,朝不保夕,看來此路不通,應該另起爐灶了!學學曹操或孫權,組織一群策士,密謀協規,才能長遠,自己有限的老本要花在刀口上,不能再蹉跎了(企管界有一句名言:管理者把事情做對,領導者做對的事情﹝Managerdothingsright,leadersdotherightthing﹞,劉備未遇諸葛亮之前,一直努力「把事情做對」,都還做不好,遑論「做對的事情」了。)48歲的劉備與27歲的孔明組成最佳拍檔,他們的願景不謀而合:‧諸葛亮找老闆、找一個終身的事業,而不是找一份工作。‧劉備找核心競爭力、找幕僚長與執行長、最佳拍檔,而不是找員工。更重要的是:彼此專長、性格相異而非相似,兩人互補而非同化,這樣才能發揮「綜效」(Synergy)。劉備年少時腰桿就很柔軟(善下人),長期的挫折更讓他放下身段,以三顧茅廬展現誠意。這「三顧效應」把諸葛亮綁住了一生。「三顧效應」以現代淺白的話來說,就是──多跑兩趟。◎虛擬成真的新野戰爭東吳大臣張昭挖苦諸葛亮,說他的老闆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棄新野,指的是曹操為了報博望坡之仇,率五十萬大軍南攻荊州,諸葛亮在新野設下陷阱,由趙雲火攻,關羽與張飛狙擊,大敗曹軍。「火燒新野」已成為諸葛亮「用兵如神」的一環!但是查看諸葛亮的記事簿:劉備屯兵樊城時,聽說曹軍南征、劉表的兒子荊州牧劉琮望風投降,「遁功」一流的劉備研判勢不可為,不戰而走,「率其眾南行」(《三國志‧諸葛亮傳》),曹操如入無人之境,根本不可能與諸葛亮在新野打了一架。曾任中研院院長的學者胡適,寫過一個「久假而不歸」的故事:清末名士辜鴻銘率先剪掉辮子、不向皇帝磕頭拜壽,「立異以為高」,走在時代最尖端;到了辛亥革命,辜鴻銘卻戴起假辮子,搖身一變成為保皇派,這條辮子成為「清朝遺老」的身分象徵,並且「久假而不歸」,作假一久,無法還原了。元明雜劇、小說編造〈火燒新野〉這齣戲,便是「久假而不歸」。新野一帶也產生「古蹟」來呼應這一場虛擬的戰史。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比真人真事更感人肺腑,義大利的古城維洛納(Verona)便衍生出歷史現場:「茱麗葉古厝」,當今訪客登上據稱是她家的二樓陽台,想像的是死生相許的羅密歐爬上這裡向茱麗葉示愛,誰在乎古厝是真是假?就史論史,當然要一絲不茍;但史實之外不妨浪漫,就像那位杜撰的黑臉將軍周倉,在關帝廟隨侍在側幾百年,早已被世人「入籍史冊」;絕色美人貂蟬,一樣久假而不歸,她的墳墓、紀念殿堂,乃至出身、族譜一應俱全,都不必太認真看待了。◎是誰草船借箭?如果問明朝初年的劉伯溫:三國時代誰「草船借箭」?答案是周瑜,因為當時《三國演義》尚未問世,劉伯溫讀到的元代版《三國志平話》是這樣寫的:卻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隻箭。周瑜喜道:「丞相,謝箭!」《三國演義》將上述故事渲染一番,移花接木,主角變成了孔明。「草船借箭」是有所本的。三國時代著作《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軍船平,乃還。」孫權乘船到前線偵查敵情,曹操下令以亂箭射擊,船隻受箭太多以致傾斜,孫權掉轉船身,讓另一側受箭,船身因此平衡,得以安然返回。這是「借箭」的原型,目的並非借箭,只是擦槍走火。後來演化成周瑜借箭,最後是孔明借箭。國家元首親臨最前線冒險,座艦還被箭射到一邊傾斜?若非《魏略》記述失真,就是孫權行為輕佻;《三國演義》則更誇張:諸葛亮與魯肅一起登船,率領二十艘紮滿草束的輕快艇,以繩索綁在一起,向曹軍的水師陣地進發,趁五更時分大霧的掩護,用《魏略》上孫權那一招,讓船隊的兩邊輪流被射滿了箭,滿載而歸,十萬支箭輕鬆到手。如果孔明真的讓船隊紮滿草人,幾乎形同自殺船隊,曹軍一支「番仔火」就能燒毀孔明的船隊,它們綁在一起,形同集體自殺。《三國演義》過度想像、偏頗的情節,其實是為了讓周瑜講出這句話:「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馬謖為什麼「失街亭」?馬謖,襄陽宜城人,才氣過人,好論兵法。但劉備臨終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大老闆如此「考評」,諸葛亮不以為然,仍拔擢他當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顯然對他十分器重。《襄陽記》說諸葛亮南征,馬謖獻「攻心為上」之策,「赦孟獲以服南方」,足見他擅長問策。馬謖敗於街亭的致命癥結有二:一是諸葛亮「內銷轉出口」──行銷定位錯誤。將馬謖從內勤參謀改任前線指揮官,必須面對臨場戰況當下決斷,非他專長。被譽為西方戰爭理論第一大師、著有《戰爭論》的克勞塞維茲,從未實際指揮過一次重大戰役,將他的《戰爭原理》譯為英文的漢斯‧加茲克評論說:「克勞塞維茲如果帶兵作戰,能否成功那是可疑的。他沉默而羞澀,太過敏感,太顧慮問題的多面性,不能具有他自己對於一個軍事將領所要求的單純意志力。」這是一道鴻溝。論兵法,就像畫油畫,可以層層堆疊修改;上戰場,就像寫書法,一筆下去不能重來。因此,馬謖誤事,是孔明用人不當所致,他感到十分汗顏,因此揮汗而斬之!第二個致命癥結是馬謖到街亭擔任先鋒,副手王平是個老練將軍,見他指揮部署「舉措煩擾」,多次「規諫」,馬謖都不理──這是致命的偏見,許多新手主管剛上路時,沒經驗卻冒充很行,聽到手下「糾正」,既沒面子又很刺耳,便一意孤行到底──這就是職場常見的「菜鳥主管症候群」。◎定軍山熄燈號幾個月前,54歲的漢丞相兼北伐軍總司令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寄給遠在吳國的兄長諸葛瑾,信上寫道:「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在五丈原督戰的諸葛亮,身體每下愈況,自知來日無多,惦記著八歲的獨生子諸葛瞻,不捨之情溢於言表。意在言外的是請兄長代為費心,諸葛瑾在日後接到噩耗時一定會恍然大悟。從信中可見A型性格的毛病:擔心諸葛瞻太早熟,將來不成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諸葛亮出道以來,生命中只有「憂患」,這憂患來自國家存亡的龐大壓力,來自性格上的完美主義傾向。他總是先憂在前,煩惱沒完沒了、工作無止無盡。現代企管界有一句名言:管理政府者只能舉其大端,「上帝會注意細節」。諸葛亮是巨細靡遺,二十大板以上的懲處案丞相都要親自過問!漢文帝曾經詢問右丞相周勃:全國一年獄案判決有幾件?一年預算歲出歲入各多少?周勃答不出來,羞得汗流夾背;左丞相陳平答道:如果問決獄,要找廷尉;問財政,要找治粟內史。漢文帝問他:這些事各有主管,你管什麼事?陳平答得好:上佐天子、外撫諸侯、內親百姓、使卿大夫善盡其職。這就是舉其大端。事後,周勃對陳平抱怨說:你何不早教我?陳平笑著說:如果皇上問你長安城有多少盜賊,難道你也答得出來?陳平深諳「舉其大端」之道,諸葛丞相卻大小通包,一方面總理內外,一方面「葬身在細節裡」,這與年輕時讀書只「觀其大略」,何其判若兩人!做事巨細靡遺,也可以說是「管得太嚴」,當諸葛亮的部屬,十之八九要得胃病。做諸葛亮的老闆,十分無奈。看那阿斗三十幾歲還「未閑於政」,對政務生疏,顯然缺乏磨練。強勢的宰相一手攬權,弱勢的皇帝會因此自暴自棄(張居正把明神宗管得死死的,等到張居正一死,明神宗荒淫度日),諸葛亮死後,阿斗擺脫巨人的陰影,努力做起逍遙公,後來魏軍一到,他就急急忙忙自縛投降了。有一次司馬昭宴請阿斗,問他想不想念蜀國?他說:「此間樂,不思蜀」;與阿斗一起投降的老臣卻正聽到這事,求見阿斗,說:「下次司馬昭問起,您要回答說:『先人祖墳都在陜西、四川,心中掛念,無日不思』,說這些話時還要閉上眼。」後來,司馬昭又問了同樣的話,阿斗就照著這一套來回答。司馬昭聽了,問他:「怎麼很像卻正的語氣?」阿斗驚瞪雙眼,說:「就是卻正教我這樣講的!」(事見《漢晉春秋》)由此可見阿斗並非大智若愚,而是本質近愚。忠於這樣的老闆,諸葛亮的沉重可想而知了。現在,他鞠躬盡瘁了。臨終遺言:葬在漢中的定軍山(陜西勉縣城南,蜀將黃忠曾在此擊斃魏國大將夏侯淵)。並且具體指示:利用山坡地形挖掘墳墓,墓穴只需能夠容納棺木大小,以平常衣服入殮、不要任何陪葬器物(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此與早逝十幾年的曹操在〈遺命〉中指定「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之薄葬觀念如出一轍(曹操被無端捲入「七十二疑塚」之議,又屢受污名化之累,其薄葬觀念未受到應有的看待;諸葛亮一生憂患,其遺命為人格特質劃上完美的句點)。相較於秦始皇的地下陵寢或古埃及法老王的金字塔,薄葬,是一種環保的、清貧的生命態度,也唯有參透生死的人才能理解。◎可敬的對手司馬懿諸葛亮一生的最大對手是司馬懿;但《三國演義》硬把周瑜拉來,陪諸葛亮鬥智,處處矮一截,最後吐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氣話。正史上,周瑜與諸葛亮哪有心結?兩人相交,始於諸葛亮銜命與東吳結盟;之後並無「業務往來」;赤壁戰後一年,孫權推薦劉備任荊州牧,周瑜向孫權提醒說:劉備是「梟雄」,關羽與張飛是「虎熊」,要設法破壞這個團隊,否則「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顯然周瑜「目中無亮」,只有劉關張。這時二十九歲的諸葛亮還是「後輩」;又一年,周瑜病死,兩人根本來不及過招。《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成為剋星,「三氣周瑜」,周瑜「逢亮必衰」,十分蹩腳。諸葛亮真正的對手是司馬懿──歷史上最傑出的時間戰略家,精於裝病、隱忍等「陰功」。《晉書‧武帝紀》說,諸葛亮在五丈原向司馬懿挑戰,無效,故意派人送「巾幗婦人之飾」去羞辱他,他寫報告送回長安,向皇帝請求准他迎戰。皇帝不許,還派辛毗「杖節立軍門」,監督司馬懿;諸葛亮又來挑釁,司馬懿點兵出擊,又被辛毗攔阻下來。司馬懿太「假仙」了:大敵當前,他是敵前總指揮,戰況瞬息變化,要不要開火還得上一份奏章,送到幾百里外的長安,請皇上批准?諸葛亮對司馬懿羞辱,就是要刺激、撥弄他的痛苦神經,讓他爆發。「痛苦係數」因人而異,有時是常數,有時是曲線。對莽夫張飛而言,每次罵他他一定暴跳如雷,這是常數;多數人受到辱罵,第一次容忍,第二次憤怒,第三次到了熔點,崩潰、反擊。這是曲線。因此,面對外在的負面刺激時,想要降低你的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調整曲線,提高熔點。司馬懿便是箇中高手──我就是烏龜又怎樣?小說《空城計》中,蜀漢士兵在一次戰役中擄獲司馬懿的大將軍頭盔,拿來魏軍營壘前面挑釁,玩弄頭盔,輪流踢它,最後圍著它小便。以此羞辱,夠矣,但司馬懿依然不動如山!司馬懿以「拖」功拖垮了諸葛亮,他對這位對手不免批評,但是,當他觀察過諸葛亮所造的營壘時,忍不住說:「天下奇才也!」這句話為競爭者留下了很好的風範。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