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說故事、寫故事的楊茂秀教授,這回可要交大家如何「選」故事、「看」故事、「演奏」故事!書店中琳琅滿目、自製及翻譯均盛產的兒童繪本故事書,父母師長該如何選擇,才能挑到最適合孩子們的繪本?繪本故事書還能扮演什麼積極性功能呢?兒童哲學專家楊茂秀教授認為國內繪本市場雖漸趨成熟,卻仍缺乏專業的導引及介紹,以致大人們不知如何為孩子選書?如何陪孩子看書?很可惜地讓繪本失去原先具備的演奏功能、教育功能、以及文圖美感經驗之體會。楊茂秀教授以專業觀點及淺白有趣的文字,詳細介紹國內外五十餘本值得大人小孩共讀的好看繪本故事書,也提出以繪本來陪伴、幫助孩子發展和處理創意、情緒、自我概念,及想像力等等的實際步驟。本書文章曾於張老師月刊連載,並入圍九十五年度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楊教授認為繪本其實就是一種「觀念玩具」!只要運用得宜,大人小孩都能從其中得到豐美的樂趣。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入圍九十五年度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第53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圖書
得獎紀錄:*入圍九十五年度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第53梯次好書大家讀入選圖書
章節試閱
火山、月亮和碎布
〈一〉
靈靈七歲時,有一次想找同學玩,媽媽要她先做功課後玩耍,靈靈要先玩耍再做功課,兩人都堅持己見,都生氣,還氣得不得了,爭執鬥氣,兩個小時過去,功課沒做,玩耍的時間也浪費了,靈靈練琴的時間到了,她坐在鋼琴邊,就是氣,只是氣,不彈琴。
「老師快來了,沒練的話……」爸爸提醒她。
「一直這麼生氣,還發抖,怎麼彈。」靈靈快哭了。
「你一定沒有哭著彈琴過,你一定沒有氣得發抖的時候彈琴過。蠻有意思的。我做過。尤其是練琴,真的,很棒的,你試試看。」
靈靈的十指在琴鍵上,先是抖動著,然後慢慢移動,漸漸地琴音穩定,音樂在空中遊盪,十幾分鐘後,突然停了下來,彈琴的小孩回頭對爸爸說:「爸爸你對了。我現在好多了。不氣了。而且,我知道了,為什麼媽媽每次生氣就去坐在客廳的角落打毛線。」說完,不等背後兩個大人的反應,轉身,繼續練琴。
閱讀《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 About the Story),這本莫莉.卞(Molly Bang)的名著,我總是會想起上面這段故事。
〈二〉
莫莉.卞的故事是這樣的:
菲菲正玩得高興。
「輪到我玩猩猩了。」姊姊走過來,搶走猩猩。
她們打鬧起來,媽媽介入說:「是輪到姊姊玩了。」
菲菲伸手要搶回來,卻被絆倒了。
這下菲菲生氣了,好氣,好氣,氣炸了。
她尖叫,她猛踢,她要把全世界的一切東西,通通都撃成粉。
她怒吼,她噴出火,她是火山,火山爆炸了。
菲菲真的非常非常非常生氣,氣,氣……
氣到不行,她開始跑,跑,跑到不行,跑不動了。
然後,有一陣子,她哭起來了。
哭完了,眼睛清爽了,她看見石頭,樹林,蕨類,她也聽到鳥的鳴叫。
她走到常常爬的老櫸樹邊,她開始爬。
在樹上,她感覺到微風拂動她的髮絲。
她望著腳下的水流和波紋。
廣大的世界,讓她舒服多了。
她好多了,爬下樹,走回家。
家裡好溫暖,氣味好好,大家看見她回來,都好高興。
她的氣消了。不生氣了。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生氣的小孩,兩隻圓圓的孔雀藍眼睛,被蓋在金黃土黃交錯的瀏海下,小辮子飄出畫框,小小的嘴往下彎,鼻子是努力呼吸的樣子,背景是平塗的橘紅色,是火山快要爆發的樣子。
書名頁和封面的背景是紅黃對照,強烈的情緒表現。
翻過來,是姊妹倆在玩耍的畫面,文字把「輪到我了」四個字用綠色粗體寫在粉紅畫面的角落,把思想變成圖像的一部分。
當姊妹兩個因為搶奪猩猩而鬥氣,封面那張圖就是從下一頁跨頁滿版出血所框出來的圖,非常震撼。接下來的畫面是連續幾個跨頁,就是菲菲生氣時的行為表現,其動作和情緒是用強烈對照的顏色和跳盪的線條,是以紅色、橘黃、紫色做為主調,經營成燃燒爆炸的憤怒。
再來是菲菲開始跑的畫面,然後菲菲哭了,從情緒的發洩到精力的放散,到沉靜,氣消之後,菲菲清醒了,她開始和大自然有真正的接觸,她爬上樹,她聽鳥叫,整個人浸在微風中,享受流水和波浪,讓廣大的世界安慰她。
當心靈受到撫慰後,菲菲回家後也有了不同的氣氛。
從整體看來,思想的軌跡很清楚的在文本的訴說裡,將情緒和氛圍結合鑲在圖裡時,色調從複雜多樣到以紅色為主調,慢慢轉變成綠色為主調,可說呈現了憤怒、釋放到平和的過程。從另方面來看,整個事件從衝突到憤怒,到憤怒的發洩,慢慢是一種發洩之後的舒坦,看成是一本情緒處理的書當然是好的,但是不夠好。
怎樣說才夠好呢?就是將此書當成藝術品來看待。菲菲這個小孩從憤怒到哭泣到走入自然,其中的過程並沒有大人的指點,和前述靈靈的故事不同,加上作者莫莉.卞非常特出的畫面處理和色彩經營,每一次把玩總是讓人進入本身生活細節反省和沉思的似禪境界。
〈三〉
《公主的月亮》的英文原名是Many Moons,文是詹姆斯•桑伯(James Thurber)的創作。同樣的文本有兩個不同的畫家表現過,台灣的譯本是和英出版社出版的,是馬克•西蒙德(Marc Simont)畫的,是水彩加水墨的技法表現方法。另一本得到凱迪克金牌獎的畫是Louis Slobodkin畫的,技法是色鉛筆,說故事的味道比較有趣。不管哪一本,都是傑出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小公主生病了,她躺在床上很久,醫生診治過,就是好不了。小公主一直躺在床上,國王來看她,要她一定要好起來,但是小公主說:「我想要月亮,如果我有月亮,病一定會好起來。」
於是國王請人幫忙。但是皇宮中從大臣、科學家、數學家到魔法師都沒有辦法,後來是宮廷的小丑跑去和小公主談話,去請教她:「月亮有多大?」小公主說:「像是拇指的指甲那樣大,不會比窗外那棵大樹還高,有時還會卡在樹梢間。」於是小丑請宮廷的金匠為小公主打造一個月亮。公主得到了月亮,病就好了,故事也結束了。整個故事是一個教導人對兒童情緒處理所需要的最根本的素養,就是「瞭解」。
月亮對成人來說總是高不可攀,遠在天邊;不管從科學魔法,或是各種知識的瞭解,它都是天體的一部分。可是對於小公主來說,月亮卻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以被打造,掛在胸前的。
作者詹姆斯•桑伯本來就是一個有名的諷刺文學家,他以反諷的手法凸顯成人懂得愈多就愈無知對照小孩直接而明白的隱喻心靈,將知識和生活間橋樑建造起來。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但是一次兩次的閱讀,其中的幽默就會一次兩次的不同;三次四次的閱讀,成人藉著知識掩蓋自己無能的假惺惺會從認真瞭解中被融化,從成人虛心請教小孩的過程中獲得安慰,這裡的安慰不是小孩獲得的安慰,是國王和那些大臣受到了安慰。
這本書從治療輔導的角度來看,所強調的還是「瞭解」,是一切人間情懷處理的基礎。
如果小孩和成人常常閱讀討論此書,那麼其中所涵藏的幽默,就會不知不覺進入閱讀者的心中,變成他們將來處理情緒所需要的資源。
〈四〉
最後要處理的這本書是《碎布娃娃》(The Ticky-Tacky Doll) ,此書的文是辛西亞•瑞蘭(Cynthia Rylant)創作,圖是赫維•史帝文森(Harvey Stevenson)的傑作。整本書的畫面呈現的像是夢境,也像是歲月久遠的記憶,很能呈現出三代人共同生活的文化傳統氛圍。故事一開始是一個小女孩,她有一個碎布做的娃娃,是祖母用做衣服剩下的布做的,娃娃和小孩是好朋友,睡覺和遊玩,不管到哪裡都抱著她,簡直像是小女孩的一部分。
後來小女孩去上學了,學校老師不准她帶娃娃來學校,於是小女孩在學校不學習,也不吃點心,她一回到家,就用雙臂抱住娃娃,很久很久。
每天碎布娃娃都留在家,小女孩去學校,可是就是不學習,她不學字母,不學數學,她不唱歌,也不吃東西。每個人都很擔心,沒有人知道原因,除了祖母。祖母知道寂寞和思念的感覺,於是她為小女孩做了另一個小小的碎布娃娃,可以放在書包的角落,讓這個小小的碎布娃娃陪小女孩一起去上學,這是祖孫兩人的秘密。他們讓比較大的碎布娃娃留在家,像是一個媽媽等著她的小孩回來,而小的碎布娃娃是讓小女孩有個認同。小女孩沒有告訴任何人,她的書包裡有娃娃,不過她開始學習,一切正常。
這個故事顯示出,孩子的問題需要真正的瞭解,才能有效的解決。書中沒有去質疑或反對學校不准小孩帶娃娃這件事,但是卻提供了一個以瞭解為基礎的解決方式。
但是這本書也和前面兩本書一樣是藝術品,需要經常接觸和小孩一起閱讀,享受其中的藝術氛圍,將裡頭所涵藏的智慧變成自己靈的一部分,那麼遇到情緒上的不調適時,自然就會流露出,也才能有效的運用。
不管是成人或小孩在閱讀這些書時,透過敘事的經驗,常常能將自己生活的經驗參雜在敘事的過程中,重新建構新的經驗,在意義或美學上,都有非常積極的功能,能將恐懼痛苦的情緒納入可供自行瞭解的思維座標,不會以為自己的經驗是獨一無二、而無法料理的深淵。
〈五〉
德國思想家歌德(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在他的自傳《詩與真》(Dichtung und Wahrheit)一書中,描述小時候一次影響他和弟弟關係發展的重要事件,經驗是這樣:他自己在二樓玩,母親在房間陪著弟弟。他把媽媽收集的陶器往樓下丟,聽到盤子破碎的聲音,伴著鄰居一位先生叫好的聲音一起傳上來,再丟了媽媽的陶器之後,他又將弟弟的玩具往下丟,當玩具落地,落地聲又伴隨著鄰居那個男人鼓掌歡呼的聲音一起傳上來,媽媽抱著弟弟出來,什麼都沒說,只是去把那些碎片清理乾淨。
歌德說,當時他丟媽媽的陶器,是在丟媽媽的一個想法,因為媽媽說,現在有弟弟,她要陪弟弟,無法花更多時間陪他。他不喜歡這個想法,就把媽媽的陶器當成這個想法丟掉,這不只是一個把內在情緒外顯出的行為,同時也是個發洩的行為,在情緒放散之後,得來的是鄰居一陣讚賞的喝采,因此那種發洩的行為轉化為藝術的行為。
他丟掉弟弟的玩具,是因為不喜歡弟弟分掉他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其實他是想把弟弟丟掉,可是那是不可能的,他就把對弟弟不爽的這種想法外顯成將弟弟的玩具丟掉,這也是個發洩的行為,鄰居的喝采歡呼同樣也給這個發洩的行為賦予讚賞,而成了一種藝術的行為。
這種把發洩轉化成藝術表現,使得歌德後來反省的過程有了甜蜜,影響他對弟弟和母親的關係:和平而歡愉。
把藝術品或經驗或行為作為治療的工具或歷程時,不能只是這樣,其本身存在的一般經驗進化成藝術經驗的昇華過程,是轉化人的情緒,改進自己和別人和世界的關係的重要原始能量。
我從自己的一段經驗和三本圖畫故事書,加上歌德這段經驗,全部都在呈現一個重要的觀念:瞭解和轉化,是改變與治療最重要的預備條件。
夏天的三道繪本輕食
這一次我要談三本書:第一本是昨日之星Leo Lionni的名著《一吋蟲》,他自己表示,《一吋蟲》這本書是他的自傳。繪本自傳,這是我碰到的第二本,第一本應該是給Walter Disney畫卡通的Bill Peet的繪本自傳。我要談的第二本書是劉旭恭的《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他算是今日之星,因為二○○六年四月他得到了信誼幼兒文學圖畫書首獎。第三本是明日之星楊隆吉的《蕭水果》,我們先從《蕭水果》說起。
《蕭水果》
《蕭水果》是一本我非常熟悉的新書,很多年前我就見過隆吉用色鉛筆畫了這本書,目前這本是他重畫的,故事沒變。故事一開始,蕭水果有三個孩子:老大蕭柳丁很喜歡柳丁,例如柳丁船、柳丁褲、柳丁屋。
老二蕭蘋果很喜歡蘋果,例如蘋果車、蘋果衣、蘋果涼亭。
老三蕭鳳梨很喜歡鳳梨,例如鳳梨直昇機、鳳梨帽、鳳梨大樓。看到鳳梨大樓,以一個成人,我立刻想到台鳳大樓。
媽媽的生日快到了,蕭鳳梨、蕭蘋果、蕭柳丁一起去買蛋糕,故事再發展下去就是他們三個人買蛋糕的經過。故事非常地簡單,但是它的指導原則卻是義大利著名教育家、也是兒童文學家羅達利所使用的「沙拉原則」。也就是說,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太可能在日常經驗裡被放在一起的東西放在一起,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怪異之感,或者讓人看了哇哇怪叫,它會激起不平常的想像,但是在隆吉這本書中,在不平常的想像中貫串的語言卻是清脆爽口的三字經。例如說:不想吃、不想要、不願吃、這個好、沒帶錢、真不巧、不滿意、不愛吃、不喜歡、沒胃口。
這本圖畫故事書不只是玩耍著語言中諧音的趣味、清脆的節奏,在圖裡面它也藏著各種幾何圖形還有數字的遊戲。換句話說,它隱藏著某一些教育遊戲在裡面。
我相信很多人讀它,尤其是幼兒,看到蛋糕裡面有豬腳、有鉛筆、有骨頭、辣椒,口水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流,可是那想像卻是在形狀、滋味和色彩很怪異的配合裡面產生很特殊的活潑性,忍不住要去說給別人聽。
這是一本在夏天裡讓人輕鬆愉快、笑著讀完的「水果沙拉」。我相信隆吉將來會是一個很特別的圖畫作家。和很多小孩閱讀過這本書,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都笑到不行。
《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
我要談的第二本書是劉旭恭的《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二OO六年三月底四月初我去參加波隆納童書展,在台灣館的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手製本,信誼出版公司在場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楊老師,這本書得了今年信誼幼兒文學圖畫書的首獎。現在,就是我跟你講話的這個時候,台北正在頒獎。」
旭恭的風格我是熟悉的,同時在書架上展覽的我的作品《高個子與矮個子》插畫就是他畫的。認識旭恭多年,他的作品總是讓人產生淡淡的幽默之笑,讀者也許看過《好想吃榴槤》,據說那本書使台灣榴槤的銷售有所提高。
《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很特別的是,讀它好像在讀一本小說,讀者很清楚地看到書中三個主角不清楚的地方。它的文字非常地清爽,重複中所產生的節奏,那音樂是潺潺流水的,那畫面是舞台的,但是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判準的改變。想想看三隻小動物要到深潭裡去游泳,心裡是怕怕的,他們去問那些大的動物:「請問,踩得到底嗎?」他們問的是恐龍、大象、大熊,當然說是淺淺的,沒問題,踩得到底。可是,讀者會知道得很清楚,問話的人跟回答的人使用的判準是不同的,後來他們下水了,果然很淺,原來是一隻大河馬來當他們的水底。故事結束的時候有一隻小老鼠來問這三個以為深潭是淺湖的主角:「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閱讀的人看到這裡是要產生淡淡的幽默之笑的。
我讀這本書覺得它不只是一本哲學書,不斷地用圖文來營造判準的改變,各種概念的比較,還將這種比較用人對水的敬畏之情來包裝,使得這本書在精神上有了一些治療的作用,使得智性的遊戲與真正的情緒、生活的條件,產生自然的謀合,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治療的功能。
《一吋蟲》
最後一本我要談的是《一吋蟲》,這本書我在翻譯它的時候和總編討論書名,原來的書名「Inch by Inch」直譯應該是「一吋又一吋」,可是我聽過張淑瓊小姐講這本書,她把「inchworm」講成是「一吋蟲」,我覺得一吋蟲很活潑,而且一點都不損這本書的原意。
我喜歡送人書,這本書大概是我送人最多的一本。有一年在台北的國際書展,我去演講,我將這本書「誠品書店」現場架子上的幾十本買來送給當場的聽眾。我說:「任何帶小孩的人都可以獲得一本《一吋蟲》。」我簽名送書的時候發現有些人沒有帶小孩,我問他:「小孩呢?」
他說:「我是小孩。」
「在哪裡。」
「在心裡。」
這本書的故事非常地簡單,其實它就是一首散文詩而已:有一天,一隻飢餓的知更鳥看見一條一吋蟲,碧綠色像祖母綠,在樹枝上,正準備一口把它吞下去。
「別吃我,我是一吋蟲,我有用,我會量東西。」
「是這樣嗎!」知更鳥說:「那你量我的尾巴。」
「那容易,」一吋蟲說:「一、二、三、四、五吋。」
知更鳥覺得非常驚訝,他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尾巴有五吋長,於是他將一吋蟲載去量他的朋友,他量了火鶴的長頸,碧綠綠小小的一吋蟲在長長紅紅的頸子上爬呀爬。然後他去量大嘴鳥的喙、蒼鷺的腳、雉雞的尾巴,還有整隻的蜂鳥,我每次講到蜂鳥沒有人不笑的,因為他只有一吋長。後來他遇到了夜鶯,夜鶯要一吋蟲量他的歌聲,當一吋蟲表示他只能量東西不能量歌聲的時候,夜鶯說:「量我的歌聲,不然我把你當早餐吃掉。」
一吋蟲只好量了,當夜鶯閉著眼睛沉醉在自己的歌聲裡的時候,一吋蟲從草葉上爬下來,爬到地上,在跨頁的畫面上從左邊爬到中間、爬到右邊,消失在畫面。
這樣的一個故事怎麼會是Leo Lionni的傳呢?原來他的職業是廣告畫家,許多廠商要他畫廣告來賣他們的商品,他不喜歡這個工作,後來他發現,為孩子創作圖畫故事書比什麼都好,他成了一個專業的圖畫作家,這本書描述著他的轉變。這本書的畫用拼貼作成,留白很多,每一幅都是跨頁、滿版出血,但是給人家的感覺,卻像是走進剛剛修剪過的日本庭院,清爽、空曠、充滿了設計味,但是那設計卻比自自然然更自然,讓人的想像彷彿跟著一吋蟲在各種動物身上量呀量,量出自己的藝術天地。
我將這三本書放在一起,感覺上它們是可以構成親子一起營造輕鬆愉快、談話氛圍的材料。大人在跟小孩共讀繪本的時候,有人主張儘量不要有教訓,要有趣味、要尊重小孩。我從前也這麼想,但是最近我常想,也許C.S. Lewis這個兒童文學作家的主張是有道理的,他認為有沒有教訓不是構成文學作品好壞的條件,如果有教訓,說得好,好就是好。那一昧講趣味、避免教訓的作品,有時反而讓人哭笑不得。
這三本書表面上都趣味十足,但是十足的趣味裡面,清淡的幽默感瀰漫著,流竄著,不分年齡的限制,卻又都涵藏著非常濃郁的哲學味,好像三道盡量保持材料原味的佳餚。大人和小孩一起閱讀的時候,那談論很可能從很直接的圖像隱喻轉化為意義探索的橋樑。把這三本書分別去跟其他的童書相配置,我相信會構成單純而深刻的書櫥氛圍。
他們有一點像是圖畫故事書裡的懷石料理。
楊茂秀教授在這片長達五十四分鐘的光碟中,詳述「繪本是觀念玩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藉由閱讀,讓書變成我們一生的朋友。他實際示範「演奏」了《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愛思考的青蛙》、《時間有空》、《蜘蛛人安拿生》、《一吋蟲》等七本繪本故事--這場生動幽默的繪本饗宴,的確深深觸動了大人、小孩的心靈。
火山、月亮和碎布〈一〉靈靈七歲時,有一次想找同學玩,媽媽要她先做功課後玩耍,靈靈要先玩耍再做功課,兩人都堅持己見,都生氣,還氣得不得了,爭執鬥氣,兩個小時過去,功課沒做,玩耍的時間也浪費了,靈靈練琴的時間到了,她坐在鋼琴邊,就是氣,只是氣,不彈琴。「老師快來了,沒練的話……」爸爸提醒她。「一直這麼生氣,還發抖,怎麼彈。」靈靈快哭了。「你一定沒有哭著彈琴過,你一定沒有氣得發抖的時候彈琴過。蠻有意思的。我做過。尤其是練琴,真的,很棒的,你試試看。」靈靈的十指在琴鍵上,先是抖動著,然後慢慢移動,漸漸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