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財富》雜誌、《Byte》雜誌好評推薦!
傅利曼的生活經濟學
從換車道、吃爆米花和踢妹妹談起
嬰兒知道什麼時候該哭,有頭腦的孩子選擇踢妹妹的時機。
工作、選舉、戰爭、婚姻,選擇當好人或當壞人,都是經濟學!
經濟學奇才大衛.傅利曼用最切身的例子,
教你如何以犀利的經濟學眼光,看清事物背後隱藏的秩序,從容駕馭生活!
「經濟學不需要借助任何花俏的技巧,
其本身就足以娛人心智,令我們樂而忘返。」
經濟學原來可以這麼好玩!
大衛.傅利曼用通俗易懂的風格、充滿睿智的論述,揭示人人用得到的日常生活必備知識。
「大衛.傅利曼無疑是一位有才華的教師,他有本事從雜貨鋪裡的油鹽醬醋說起,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論述有效市場的作用。由此,我們看到他駕馭理論、揭示複雜事物本質的能力,如同遇到了交通堵塞卻可以毫不費力地抽身一樣。」《紐約時報》
「《傅利曼的生活經濟學》避免了傳統經濟學教科書中用數學解釋經濟學概念的做法,作者的努力與本書所達到的效果實在令人欽佩。」《財富》雜誌
「沒有人會想到,論述經濟學的書可以寫得如此輕鬆自如,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大衛.傅利曼做到了這一點。如果你對經濟學感興趣,你會發現本書既具有可讀性又令人著迷。保證可以從中受益。」《Byte》雜誌
作者簡介:
大衛.傅利曼(David Friedman)
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1995年起於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的法學院與商學院教授法律經濟學至今。雙親均為經濟學家,父親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尤負盛名,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擅長以家學淵源的深厚經濟學素養為底,用活潑的文字拆解看似複雜的難題。著有《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價格理論》等。
章節試閱
老鷹與鴿子
假設有兩類鳥,一類比較兇猛,姑且稱為「鷹類」,另一類比較溫和,稱為「鴿類」。如果兩類鳥同時發現了一種食物,鷹類總是透過你奪我搶的方式將食物搞到手,鴿類面對這種情況,只能四散而逃。如果鳥中絕大部分屬於鴿類,少數幾隻鷹類會占到很大便宜,因為鷹類不需要爭鬥就可以得到食物。如果鷹類比鴿類更容易攝取到食物,他們將有可能繁殖和哺育幼鳥,這樣鷹類的數量開始增加。
隨著鷹類數量的增加,這類鳥的優勢開始減少,它們相互之間開始爭奪,結果導致一場爭鬥,帶來的損害遠遠大於得到的食物。如果鷹類與鴿類之間數量的比率達到了一種均衡,此時兩類鳥的策略都獲得成功。
如果我們把具有好鬥性的人比之鷹類,可以得出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人採用這種好鬥性的策略,這種策略就逐漸具有優勢。然後越來越多的人就會選擇採取這種「好鬥型」策略,這樣便引起更多的爭吵,進而發展成爭鬥,最終的結果是風險將不斷增大,收益將逐漸下降,從而達到了一種均衡:採取不放棄策略的一方遭受的損失,正好與採取放棄策略的一方獲得的收益對等。不管採取哪種策略(鷹類或鴿類,強悍的人或軟弱無用的人),同樣有利可圖。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認為,人類同大多數動物一樣,出於非自願的目的而形成各種人類組織。在你生長的環境中,強悍的人只占一部分,這些不是你會主動選擇交往的人。只要出現這種情況,選擇成為強悍的人就是有利可圖的行為--只要這類人的數量在整個群體中占少數。
自願結成的組織關係與此不同,按照另一套方式進行,比如商業關係、雇主與雇員的關係、婚姻關係。在選擇與別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時,具有強悍性格的人處於最不利的地位,工作機會比較少,建立家庭的機會也比別人少。
如果一個社會以雙方自願的形式結成一個整體,承諾就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不同的形式結成的聯繫呈現出不同形式的承諾。無論承諾有何不同,都應該有所回報。在我們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會留給人不同的印象。有些人給人的印象總是禮貌而周到,這種人從來都不利用別人以達到個人的目的。可以設想,即使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這種人也不會偷不會搶。這樣的人如果從事經營,可以當老闆;如果受雇於他人,能夠成為優秀的員工;如果與人合作,是值得依賴的一方;如果談婚論嫁,無疑會建立穩定的家庭。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如果能給人留下誠實、可靠的印象,這樣就有助於事情的成功。
當他求職面試的時候,他希望給人留下誠實、可靠的印象,這樣才有可能被雇用。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應該努力成為一個誠實可靠的人,這符合他個人的最大利益。在雇主一方,如果他雇用了不誠實的人,這個人有可能會利用職務之便進行偷盜,造成他的財產損失。為了防止這種行為的發生,需要進行監督,又要投入財力、物力,這無疑是另一筆損耗。因此,雇用一名誠實的員工有利於雇主的利益,也就是說,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金。對於節省下來的資金,你應該將其中的一部分以工資的形式發放給員工,這是對他們誠實行為的最好回報。
讓我們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中,鷹類和鴿類之間達到了某種均衡。我們希望不管從事何種事情,不管出於何種動機,都能達成類似的均衡。設想一下,如果絕大多數人都是誠實的,人們就不會特別關心某個人的行為到底是否誠實,這樣,採取欺騙方式的人(表面上誠實,暗地裡只要一有合適的機會就實施欺騙)將大獲其利。越來越多的人採取欺騙策略時,別人的戒心也會越來越大,會越來越警惕。當兩種做法得到同樣的報酬時,就將達到偽善與誠實之間的均衡。
為什麼有些人要做好人,而有些人要做壞人,我們可以透過一個有意思的暗示來理解這一點。當交往不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時,做壞人、具有強悍的性格會帶來好處;當交往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時,做好人會帶來好處。如果社會中的大部分交往出於自願,有可能出現更多的好人--誠實的人更多,不講理的人更少;相反,如果社會中的大部分交往不是出於自願,好人的比率就會縮小。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嗎?
有些讀者想問,石油的價格是否隨利率增長(如果把被徵用的風險考慮進去,增長的速度可能更快一些),比如說在今後的五十至一百年之間。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回顧一下歷史,大約從一九三○年起到一九七○年,石油的真正價格(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價格)下跌了很多。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制裁曾經使價格回復到一九三○年的水平,但是想一想制裁實施之前的石油市場價格狀況,那時的石油價格如果按利率逐年(從一九三○年至現在)升高,將大大高於實際的價格狀況。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在制裁之前,石油價格遠遠低於正常水平。
理論與實際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對於這種情況,至少可以提供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理論予以否定。第二種解釋認為,該理論雖具有邏輯上的正確性,但其中一個假設--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可以預知的,這一點並不符合實際情況。舉例來說,如果每年人們對未來的需求估計過高,或對未來的供應估計過低,那麼未來的價格將比預期中的更低,價格將無法隨利率而上升。經濟學家對這樣的解釋普遍持懷疑態度,因為它假設人們不僅都犯錯誤而且犯一致的錯誤。在人們對未來十年或二十年的石油價格作出了過高的估計之後,他們會學會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特別是那些擁有油井的人。
第三種對價格狀況的解釋(也是最有意思的解釋)是:石油不是不可再生資源!如果你覺得這個結論簡直是胡說,請看一下現實情況,我們擔心「石油將被開採窮盡」已經很長時間了。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探明的石油儲量按照產量計算大約只夠開採十到二十年的時間。請注意,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分析基於一個前提--不可再生資源的開採不需要生產成本,因此得出這種資源的價格完全根據其有限的產量。假如沒有這樣一個前提,生產成本存在的事實將對結論產生什麼影響?
如果可以對生產成本作出肯定的預測,前面的分析仍然適用,只需把價格簡單地替換成「價格減去生產成本」。「價格減去生產成本」的結果就是油井的擁有者透過石油銷售的所得。如果油價的上漲超過從利率中獲得的收益,石油擁有者盡可能把石油留到明年出售的做法對他更有利;如果油價的上漲小於從利率中獲得的收益,石油擁有者盡可能在現在出售石油的做法對他更有利。從均衡的角度講,「價格減去生產成本」的結果隨利率上升。
石油價格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其中一種看法認為石油生產成本是石油價格的主要部分--包括探勘和鑽井的成本。如果石油生產成本這些年來一直在降低,那麼石油價格也會下降--即使石油生產成本的價格淨值一直在上漲。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討論的是純粹的不可再生資源--這種資源的價格完全受有限的供應量決定。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講,一種資源儲量雖有限,但生產成本又相當大,如果其價格足以彌補其生產成本,那麼在這樣的價格條件下其有限的儲量其實還是相當大的。因為在其儲量遠沒有消耗殆盡之前,技術的進步、法律的改進、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可能都會導致對這種資源的需求大大減少甚至停產。
一頭大象與一棵樹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一般公認:利用再生紙是一種美德,甚至是一種義務。原因在於認定再生紙的利用可以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其實,這種觀點不僅不正確,而且具有倒退性。再生紙的利用本身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在今天的美國,這樣的做法造成的後果之一,便是森林量日益減少。
在美國,大多數森林之所以用於造紙是由樹的特點決定的。廢紙回收再生,降低了對紙漿的需求,如果你使需求曲線向下,價格和數量也會下降。過去,由於對紙的需要,使得木材的價格較高,種植樹木的土地有利可圖。現在,如果全部利用再生紙,對木材的需要量將下降,價格也隨之下降,這個狀況將導致原來種植樹木的土地無法從種樹當中獲得利潤。邊際土地隨之轉向其他有利可圖的用途,這個結果無疑將導致樹木大量減少。造成這個局面的根源就是提倡廢紙再生利用。這個現象好比吃素的人越來越多,必將導致牛群數量的下降。
可以想像這樣一個世界(這的確是許多擁護廢紙再生利用的人眼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透過再生利用的方法減少了樹木砍伐量,從而挽救了森林(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如此),這個世界上的樹會越來越多,不是因為人們種得多,而是這些樹抵不上伐木的成本,除非你能賣掉它們。對紙漿的需求越高,砍伐的樹就越多。如果只有砍卻沒有人種,整個森林的面積將減少,是否實施再生利用不會影響這個趨勢,只不過再生利用可以放慢森林減少的速度。普遍的看法與之相反,二十世紀的美國並不是這樣。
另一個大家喜歡討論的事情是如何防止象牙的銷售。面對這個問題,類似再生利用的觀點似乎又占據了上風。飼養大象的部分回報來自於象牙的出售。法律規定出售象牙是非法行為,這樣使飼養大象不再是有利可圖的事情,因此會減少大象的數量。這與禁令的期望效果正好相反。
然而,從這個例子看,結論並不清楚,原因是產權不確定:偷獵象牙比偷伐樹木容易。象牙禁令反而鼓勵了那些不擁有大象、不用承擔飼養成本的人更加瘋狂地偷獵大象。他們射殺大象,然後鋸下牙齒以低價出售。由此看來,象牙禁令引起的總體效果是好是壞並不清楚。實施此令,將降低大象擁有者為保護大象免遭偷獵所承擔的成本,與大象擁有者在象牙貿易中的成本損失相比,這項禁令有可能為他們節省下更多的錢。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在說明自己的觀點,還沒有例舉事實,讓我引用雷蒙德.邦納(Raymond Bonner)在《在人類的控制下》(At the Hand of Man)一書談到的事實驗證我的觀點。該書支持保護非洲野生動物,但是對禁令的做法大加批評。據他說,象牙禁令遭到了非洲南部許多國家的反對。因為在這些國家裡,野生動物的產權比較確定,偷獵不是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同時,許多野生動物專家也反對這個做法。
那些盼望得到大筆飼養基金的野生動物組織支援這個禁令,還有東部非洲各國。在這些國家裡,產權沒有受到保護,偷獵現象和政治腐敗現象十分嚴重。在一九八九年,舉行了是否透過象牙禁令法案的投票表決活動。在投反對票的十二個非洲國家中,有七個國家擁有的大象頭數超過七千頭。這些國家雖然占全世界的少數,但是在大象數量的擁有量上卻占據了絕對優勢,這個結果很能說明問題。保護大象產權的國家,可能比不保護大象產權的國家擁有更多的大象,保護產權可能是保護大象最有效的方式。
老鷹與鴿子假設有兩類鳥,一類比較兇猛,姑且稱為「鷹類」,另一類比較溫和,稱為「鴿類」。如果兩類鳥同時發現了一種食物,鷹類總是透過你奪我搶的方式將食物搞到手,鴿類面對這種情況,只能四散而逃。如果鳥中絕大部分屬於鴿類,少數幾隻鷹類會占到很大便宜,因為鷹類不需要爭鬥就可以得到食物。如果鷹類比鴿類更容易攝取到食物,他們將有可能繁殖和哺育幼鳥,這樣鷹類的數量開始增加。隨著鷹類數量的增加,這類鳥的優勢開始減少,它們相互之間開始爭奪,結果導致一場爭鬥,帶來的損害遠遠大於得到的食物。如果鷹類與鴿類之間數量的比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