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真的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陳進郎也許不像《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社長梁永煌有名,但他卻被這兩位股票名人相中推薦,花了將近一年時間,在遊說與力勸下才首次公開他的第一本書。他目前也不是證券業界的人,卻不神秘,長相平凡到像走在路上的路人。投資經驗長達20年,卻不知他靠著股票,已身價不凡。
而最轟動的一事,就是在過去12年間,將5000萬資本變大到10億,獲利19倍。在他投資印象中,只有贏字訣。
《股市大贏家》和其他商業投資書有何不同?
過去投資書籍總是用獲利來吸引讀者,或者打造一個神話,但這對讀者而言太遙遠了。因為行情已經近在眼前了!!
這次今周刊,不造神、不說理論,呈現的是具體,且可實「用」。講中你過去投資股票常犯的錯誤:賺小錢賠大錢、每天看著別人的股票上漲,而手裡的偏偏漲不動,又不敢換股操作。陳進郎教你的獨門投資學,讓你在抓住這難得一見的多頭行情。
本書精髓
1. 筆觸自然、閱讀起來有節奏、鏗鏘有力 ,若是股票投資人,相信看到激動處,內心會興奮莫名,一來,替自己找到答案,二來,也找到了方法
2. 作者將20年投資經驗,所看過的空頭與多頭行情,或是股票正要發動前的起漲訊號分析得恰如其分,更把難以解釋的人性,用「紀律」一以貫之。
作者簡介:
陳進郎
現年45歲,從民國76年底開始投入股市,77年底退伍後進入投資公司,82年擔任投資公司總經理,12年間從當初5000萬資本,變成10億,獲利19倍。其中僅在民國89年賠錢過。現在是專職投資人。
陳進郎投資經驗已超過20個年頭,看了超過200萬次的線型圖,進出股票的次數也超過了40萬次,甚至在夢境中夢到股票走勢及價位,專注程度令人難以想像。這次,他窮其畢生心力撰寫《股市大贏家》,提出了輸家常犯的錯誤,也公開當贏家前的必修功課,讓你抓住這難得一見的多頭行情。
章節試閱
第二課 能輸才能贏
輸家不敢贏、不認輸,所以賺小錢、賠大錢
贏家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賺大錢、賠小錢
剛進入股市,我全憑感覺做股票,偶爾樂翻天,偶爾無語問蒼天,大部分時間我的情緒在期望和恐懼的區間震盪,常常感到希望無窮又覺得驚恐無比,夾雜著沮喪、悔恨等情緒,賺錢有限卻筋疲力盡;我開始意識到,不克服這種情緒落差,我遲早會彈性疲乏,絕對無法成為優秀的操盤手。
後來,我體會出,做股票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可以控制情緒波動,股市雖然殘酷,卻不是一戰決生死的淘汰賽。如果我們把做股票當事業,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探索,把事情想得長遠些,拉大格局,就比較不會在意一時的得失,畢竟每一回合的競技,都只是我們成千上萬次比賽的其中一場。
天人交戰 賣出後最怕再漲
華爾街(Wall Street)中的「Wall」被形容是一座憂慮之牆(The wall of worry),攀爬股市的憂慮之牆時,我們常陷入見好就收與續抱的天人交戰。
值得期待的股票,往往因害怕帳面由盈轉虧,或是無法抗拒獲利了結的誘惑,小賺就賣出,落袋為安後,鬆一口氣的感覺就是立即的獎賞;但股票賣出後,如果價格持續攀高,常令人懊惱不已,甚至失去理智奮不顧身地追高。
證券界有種說法:「股市中只有兩種情緒──期待和恐懼。問題就出在,當我們應該恐懼時,卻一味的期待;而在應該期待時,卻又顯露出恐懼。」由於追求自尊的偏好和害怕後悔的心理,一般人想的是如何增加贏的次數,而不是提升贏的品質,傾向先賣掉賺錢的股票,留住賠錢的股票。就像投資心理學家樊恩.薩普博士所說,「逃避了賺錢的風險,而接受了賠錢的風險。」也就是說,一般人不敢賺大錢,所以只能賺小錢;不想賠小錢,結果卻賠了大錢。
有位朋友告訴我,他曾在行情沒有太大波動的一年當中,用一百萬元賺了二百萬元,豈知在隨後一年的多頭市場中,三百萬元卻賠得只剩二百萬元,他特別強調他不會放空。他描述:「當我資金累積到三百萬元,持股總數仍維持四檔,但由於每檔股票的金額變多了,當每支都跌到停損點,比如說跌個一成,賠錢的金額就是三倍,我常因此殺不下手;同樣地,每支股票只要漲個一成,獲利也成為三倍,我常滿意地拔擋(跑掉)。」像他這樣的情況,就是「逃避了賺錢的風險,而接受了賠錢的風險」。
做股票最難的兩件事,一是處理賺錢的股票,另一則是處理賠錢的股票,而最高指導原則是避風險但不避利潤。我這位朋友曾經做得很好,卻在操作額度膨脹為三倍後,因心理因素亂了步調而反過來做,也就是對獲利設限,卻讓虧損不斷擴大。
他除了沒有嚴守操作紀律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格局不夠大。或許他潛意識裡想的不是如何賺三千萬或三億,而是如何保住那三百萬,所以他操作這三百萬資金時,還停留在一百萬元身價時的思維,這樣子怎麼能重新分配時間和資源來更上一層樓呢 !
人性不因時空而改變,早在兩千多年前,《論語.陽貨篇》就提出了「患得患失」的觀念,說明了還沒有得到時,唯恐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擔心失去。得失心是觸發恐懼的導火線。讓我們害怕失去機會、恐懼成功、恐懼失敗。為了減輕心理壓力,我覺得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減輕心理壓力的三大心法
一、不要太在乎輸贏。
做股票時患得患失的壓力,不外乎來自於自己和別人。因此,除了不要拿有特殊用途的資金買股票、不羨慕別人賺錢外,我奉行以下三個原則。
1.不要用消費水準來衡量輸贏了多少:我曾在號子的貴賓室裡看過一位中實戶,他在每一回合的征戰後,總愛嚷嚷:「又賺(賠)了一部賓士」,喊盤時他經常提醒旁人:「借過!借過!車子進進出出的,不要被撞到了。」根據我的觀察,把錢看得太重或是得失心太重的人,比較賠不起也比較情緒化,且大多會賠錢,即使能賺錢,格局也很有限。反觀優秀的操盤手交易時抱著遊戲的心情,比較不在乎輸贏,對他們而言,錢是用來得分的。
2.盡量不要告訴別人你買了什麼股票:要做到「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難,但至少我們可以不張揚自己買了什麼股票,這樣即使賠錢,也只有營業員知道,不會有人嘲笑你是「市場反指標」。大投機客維特•倪德厚夫把股票投機比喻成性愛,他說:「貪心和肉慾經常是近親──性為人生助興,投機為人生提供養分。這兩種活動在私底下做,最能成功。」
要在股市賺錢本來難度就高,如果還想夾帶其他非財務方面的目的,例如藉著向人推薦股票做公關或證明自己的功力,常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當我向別人推薦的股票失靈時,我恨不得自己有能力護盤,看盤時關注的全是那一檔股票,常因此忽略了市場的重大變化。
3.付出不要有所保留:一般人限制自己只能付出多少時間、只能在股市中繳多少學費,喜歡追逐速食化的消息,不太願意學習乍看之下枯燥無味的東西,而且連學習上的付出都要計較投資報酬率。
通常有人問我:「如果我每天花兩個小時,多久可以學好技術分析?」這一類問題從表面上來看,好像是問,「最少要花多少時間?」其實更深入的意思是,他們想要確定在付出這段時間後,能不能保證學會。這樣一來,在「姑且一試」後,如果該方法不能如預期中的點石成金,他們將另闢蹊徑。
不管做什麼事,很難有人可以跟你保證什麼,但只要方法正確,每一分一秒、每一塊錢的付出雖不能保證馬上回收,但一定不會白費;而且,在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的大前提下,也可以勉強自己做一些不喜歡的配套事情,正如環法自由車賽常勝軍阿姆斯壯所說:「我曾經視跑步為畏途,但我還是必須堅持跑步,因為不是所有對你有益的事情,都會讓你感覺很好。」
二、挫折愈大,離成功愈近。
我覺得踏進股市,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道心理門檻,就是要能願賭服輸、不怕輸,因為能輸才能贏。台灣障礙馬術的好手陳少曼、陳少喬拿下第四屆亞洲盃國際馬術錦標賽團體組的后冠後,電視台記者訪問她們,「從馬上摔下來不怕嗎?」她們異口同聲地說:「多摔幾次就不怕了!」這一對七十八年次、不怕摔的雙胞胎,就是國巨掌門人陳泰銘的掌上明珠。
做股票也一樣,如果剛入門時只是小試身手,這樣即使受傷,也不會傷及筋骨。但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要讓自己習慣「摔下來」的感覺,還要學習如何降低「摔下來」的頻率,並把傷害程度降到最低。就像科斯托蘭尼曾說:「經歷足夠的失敗,才能在驚慌中不失去理智。」
「要把傷害降到最低」有賴風險管理和危機處理。風險管理就是事前規畫、事中演練,危機處理就是事後補救。風險管理強調把下注的風險控制在自己可以應付的範圍內,或提對自己有利事件發生的機率,並降低不利事件惡化的機率,但這有時候會造成我們畏首畏尾。尤其像我這種看好行情時,總是全力加碼、借足融資往前衝的人,形同把自己暴露於高風險之中,更須借重危機處理來補救。因為一旦誤判情勢,我手中已經沒有銀彈可以應變,所以我必須危機處理,迅速自市場抽回資金。
除了不能因為害怕失敗而未戰先怯,我們在失敗後如何自處也是一項難題。有的投資人一旦認為自己失敗,就會責怪自己,甚至全盤否定自己,不再像先前那麼努力,甚至半途而廢;也有的人失利時,因為拉不下臉而推卸責任。這些方式都無法找出問題所在,該如何面對失敗呢?
減少摔下來的頻率,一旦看錯,迅速自市場抽回資金。
去(06)年,日本成棒隊在第一屆棒球經典賽中的表現,幫我們上了最經典的一課。日本隊在八強賽中因裁判的誤判輸給美國隊,當台灣和南韓媒體大加撻伐裁判不公之際,使日本隊並未對此著墨太多,反而集中焦點檢討他們的攻防得失。
日本隊在三場比賽中輸了兩場,能否晉級要看接下來的美墨之戰。儘管總教練王貞治認為,日本隊百分之九十九無緣晉級,但全隊仍開拔前往四強賽的比賽地點。當日本隊靠著墨西哥打贏美國,奇蹟似地闖進四強的同時,他們正在球場上按表操課,這種戰績失利後不去找台階下,反而盡其在我的精神,日本隊自助天助,最後贏得經典賽冠軍。
@@@@
人們面對失敗時的防衛技巧,除了合理化、自責或推卸責任,不外乎和自己的過去或是拿別人做比較。拿別人做比較的方式,像是「好歹我賠錢的幅度比大盤跌幅小」,這種「比下有餘」的方式也能讓人從中獲得舒坦;但股票族如果老是愛跟別人相比,永遠也比不完,且會干擾自己的操作節奏,甚至因為「比上不足」、「見不得人家好」,衝動地跟進漲幅已大的股票。我認為做股票就像練瑜珈,不必羨慕別人,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步調,凡事只跟自己作比較。
研究指出,「跟自己的過去做比較」的方式大部分是正面的。比如說,失敗時憶起自己曾經擁有的風光歲月來維持自我價值感,或以自己發跡前的一無所有來自我打氣。就像一位縱橫台股三十年,至今仍在市場活躍的名人,每逢巨大失敗,總是告訴周遭的人,「我當初是帶六萬元來股市的。」
民國八十一年一度破產
我最大的挫敗在民國八十一年中秋節前夕,當我在電視上看到當時的多頭總司令翁大銘被收押,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時我資產淨值兩百萬元,卻舉債買了超過一千萬元的股票,結果一連三天長黑,我破產了。我五年來賺的還不夠三天賠的,在「三十而立」的那一年,我的財產重新歸零,那幾天的感覺就像生了一場大病,全身虛弱,大跌第三天,我面臨融資追繳。
還好,我「輸」故我在,我從徹底的失敗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從巨大的失望中清醒。我突發奇想:「我費盡心機,努力了五年,不過就賺這兩百萬。如果我的格局只有如此,那這區區兩百萬元也沒有太大意義;如果我的格局不只如此,當有一天我回想起今天的萬念俱灰,一定會覺得好笑。」有個念頭從模糊到清晰,彷彿有人在身邊點醒我,「你並不是真的一無所有啊!你在股市身經百戰,這些經驗是無價的!」思想轉為正面,貴人就出現了,我營業員的姐姐願意借錢幫我融資追繳。
幾年後,我認識了一位銀行界的高階主管,有一次聊起這段往事,他告訴我,當年何止我一個人破產,整個金融體系也是搖搖欲墜,連政府都擔心「蔡辰洲事件」重演。我講這些話的意思並不是要說,當股市大跌時,我們可以拿「要垮大家一起垮」、「別人傷得更重」來自我安慰;我要強調的是,當我們陷入股市泥淖而動彈不得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該做的功課做好,然後放輕鬆、保持清醒,讓其他使得上力的人去操心!
灰燼後重生培養「大賺」膽識
「翁大銘風暴」是我從「小賺」到「大賺」的分水嶺,熬過以後,彷彿打了一劑預防針,從此不再那麼害怕賠錢,在股市失利時,我可以告訴自己:「以前那麼慘都熬過來了,現在有什麼好怕的?」
當大盤突然大跌,只要我大跌前買進的股票比賣掉的股票表現優異,我就感到欣慰;當跌勢逐漸明朗,為了避免和現實脫節,我用「已經從市場抽回了多少資金」來穩定情緒。我覺得保留明天的購買力,比今天賣了什麼價位重要。畢竟「人是英雄,錢是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樣即使股價持續大跌,只要資金回收得快,我們形同享有折扣優惠,購買力反而提昇了。
一再渡過難關,讓我越來越勇於面對更大的風險,賠錢時也越來越不會心疼,因為我有信心再把錢賺回來。我在股市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從民國八十一年起,在每次大跌之後,我都能在大跌後的下一個反彈中,把前一波大跌時賠的錢賺回來,我的獲利持續創新高。
三、格局要寬廣
當我在股市連戰皆捷,走在路上,我滿面春風,不時對周遭正忙著工作的人投以好奇的眼光,心想,「他們為什麼不去買股票?股票錢很好賺啊!」這種念頭一出現,通常意味著我在股市的好日子即將結束。一再經歷股市的兇險,我體會到為什麼美國人稱股市為人造峽谷,為什麼華爾街名言說,「股票市場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它讓驕傲的人全部自嘆弗如。」
就我聽過和看過的投資人中,凡事多一分感動、少一分抱怨的人比較能成功;他們成功後對自己的專業總能侃侃而談,對自己的成就卻總是輕描淡寫。就像大導演吳宇森談到好萊塢,他説:「我認識的影星中,越大牌的越謙虛!」
我所做過最愚蠢的事,就是和別人爭辯某支飆股是誰先發現的。我們這些愛爭辯的人都認為行情是他先點火的,就像每一隻驕傲的公雞,都認為太陽是牠叫出來的。即使是我率先發現了飆股,我再買也不過那麼幾張,又不敢抱太長,但某些悶不吭聲的先知先覺者,可能一買就是一大缸,又耐得住震盪。而且,就在我逞口舌之勇時,或許這些「聰明錢」又已經開始在物色下一檔股票了,這正應了一句順口溜: 「別人已經上太空,我們卻還在爭論該不該殺豬公。」
剛進入股市,我只知道很多人害怕失敗,至於害怕成功的人,可能只是極少數極端的例子。後來,我才發現害怕成功的人還大有人在,甚至我自己賺了一點錢後,曾經因為考量到要節稅太麻煩了,而放慢腳步。
成功的壓力主要來自於,一旦成功了,別人對你的期許也跟著提高了;也來自於一些立意良好、但似是而非的建言,比如說:「高處不勝寒」,「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等。事實上,當我們攀上高峰,只要保持戒心,不但不會摔下來,反而因為視野寬廣了、資源變多了,而會「強者更強」。而且,在累積資本的路上,只要有實力,不管爬得多高,頂多是進三退一或進四退一。就像一支真正有實力的股票,大幅攀升後,可能只拉回個兩三成,然後續創新高。
我慢慢走到對的道路。我覺得做股票一定要全力以赴才能賺到錢,既然我每天要花同樣一趟功夫,之前也已經投入那麼多心血,能多賺點,我何樂不為。我從沒想過在什麼時候高掛免戰牌,只要對股市還有熱情,我就繼續走下去。
要在股海大贏就別小鼻子小眼睛
所謂:「眼界決定境界,定位決定地位。」只想要在股市謀取生計或只想賺點錢貼補家用的人,注定要陪公子讀書,成就一定有限。我想,如果一個人連對自己的未來都缺乏想像力,那對股價怎麼會有想像力呢!反觀,那些替自己設立很高標準,大膽挑戰自己極限的人,雖不一定會達成目標,但總有一定的成就。
就我所認識的股票族,他們在股市的斬獲,大致上呈現M型分配,不是賺很多錢,就是沒賺什麼錢或賠錢。對於後者而言,他們常是因為機會來臨時,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甚至害怕得而復失,因此該大賺而未賺。
在《新金融怪傑》一書中,催眠師建議投資人,「潛意識心靈必須只相信一件事:賺錢是應該的。」我想,如果我們有方法、夠努力,更可以讓意識心靈和潛意識心靈一致地認為:我們值得賺很多錢;然後找機會透過實戰,漸進地讓自己適應更大額的輸贏,提升自己的格局。
股市是一個競技場,不過還好的是,這裡既没有肢體碰撞,也不必跟競爭者照面,甚至不用知道跟我們對作的人是何方神聖;而且股市永遠都開張,除非碰到罕見的暴漲或暴跌,只要我們夠狠,都可以在一天內出清或買進我們想要買賣的股票。因此,不管賺賠,我們都可以過得自在一些。
失敗了,我們不必怕對手訕笑,不必找台階下,不必拉不下臉,痛定思痛後可以捲土重來;勝利了,我們不必對輸家感到抱歉,不必洋洋得意,不必擔心下次交易好運無以為繼,在短暫的歡欣鼓舞後再接再厲。對追求卓越的投資人來說,他們屢創新高的人生高峯,都不等於人生的顛峯。
第十課 先搞懂技術分析,然後讓它行得通
輸家不是把做股票看得太簡單,就是看得太複雜
贏家把做股票變簡單
Magee認為技術分析「顯然不是精準的科學,因為任何的法則都有例外。它需要根據許多因子進行評估與判斷,而這些因子往往互相衝突。」
心法:領悟圖形的美妙
但Magee並不像科斯托蘭尼把股票投機視為藝術,因為藝術難免讓人聯想到天才橫溢,Magee認為「圖形分析僅需要技巧,而任何具有正常心智的人都可以取得必要的技巧」,他並認為能夠洞燭機先的判讀圖形潛在發展,不是一種罕見的能力,也不是一種「頓悟」,而是經過深入的研究與長期的經驗培養,所逐步累積的直覺。
Magee認為實用的技術線形或指標,應具備以下四點:一、相對單純,大體上很容易由直覺的角度解釋它所代表的供需意義;二、它們遵守最根本的原理;三、它們相輔相成;四、它們不會讓我們期待過多。這也符合了西洋棋大師Bruce Pandolfini下棋的心得:「可靠的戰略,必須簡單易記、邏輯清晰。」不管選用什麼指標,我們必須能夠把這些選用的指標解釋得很清楚,也就是說透過指標觀察投資人的情緒如何轉化成買賣單,造成市場的波動。
我起初嘗試從書上學習技術分析,但坊間相關書籍總是厚厚的一大本,甚至二大本,提及的指標更是繁多,令人不知從何切入。參加了技術分析研習課程,我跨出了第一步,但學到的技術指標不過就是專業報紙上常見的那幾個。
真正教會我技術分析的是股市。我把課堂上教過的指標和其應用方法,逐一套用在過去的走勢圖,驚訝的發現,單一指標的成功率常只有五、六成,這跟「用猜的」又有什麼兩樣?其實不然,技術指標一旦集體運作,準確率就會大為提高。
我從中學到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不一定要去上技術分析的課,可以先從書上切入一些常用指標的公式和應用說明,但切記有個概念就好,不要全盤相信書上的解說,然後以過去的走勢圖來驗證。只有禁得起市場考驗的指標和方法,才有統計上的根據,才能據以形成自己的操作準則。
心法:虧損也是經驗上的獲利
我歸納比較這些訊號的關連性和適用時機,並統合這些指標來模擬交易。我就像回到學生時代,從走勢圖的考古題裡抓重點。我每天頻繁地從股票過去和現在的走勢,來印證技術指標和基本面因素的適用性,然後做重點複習。
就像考生大考前用密集的小考來暖身,我積極地在市場上小額進出來熟悉市場;就像考生經過了充分的演練,等大考時一看到題目,就知道那些題目志在必得,從那裡切入最快,我經過不斷地演練,慢慢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放手一搏,什麼情況下必須多看少做,也知道作決策時從那裡切入最快。
我發現從紙上談兵到穩定的實現獲利,大約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段過程中,每當我遭受打擊,我總會想起傑西.李佛摩的交易方法也才不過是六成的準確率,而科斯托蘭尼也說,「每次交易上的虧損,同時也是經驗上的獲利。」
短、中線技術指標各有所用
我恪遵Magee以簡馭繁的精神,使用過的技術線型或指標不過就是K線、型態、趨勢線、移動平均線、短天期RSI、9KD、MACD、乖離率、融資融券餘額和成交量。
除了末二項,其餘都是價格的型態或指標。其中某些項目在某些時候具有一致性,例如在多頭市場中,主要上昇趨勢線常和季線亦步亦趨;有些項目也需要相輔相成,例如型態的完成要借助趨勢線、頸線和成交量。每個項目的實用性視當時形態而有所不同,例如箱形整理時,很難以移動平均線作進出依據,日KD相對靈驗,但最明確的買賣點是股價突破或跌破箱型頭部或底部時;此外,關鍵價位的功能也經常互換,原來的線型支撐,一旦有效跌破,反而成為後市的壓力。
我採用的技術訊號,大多很容易解釋它的意涵。除了走勢圖的高點和低點,我最重視的是60日移動平均線。60日均線就是季線,它的數值代表著這60個交易日來的平均買進成本。它上升或下降的角度和趨勢,代表著最近一個交易日和60個交易日前追價意願的相對強弱。當股價自高檔下跌至季線,也就是這60天買進的平均成本,大多數持股者開始有面臨虧損的迫切壓力。
一旦跌破季線支撐,常見追殺賣壓,也預告中線空頭的來臨。如果股價持續探底,等季線走平反轉,宣告中線空頭確立。
我也曾涉獵艾略特波浪理論,總覺得該理論有太多主觀的假設和一些後見之明,實在難以派上用場。後來,我再沒有持續尋求更有效的技術分析方法,因為我原來的方法,在反覆的實戰測試後已慢慢的奏效。
心法:選用技術訊號就像交朋友,在精不在多
我體認到,選用技術訊號就像交朋友,在精不在多,重點是你必須隨時對它們保持關注,才不會漸行漸遠。而且技術線型和指標要集體運作,運用的指標太多,除了不容易一一掌握外,你很難整合相互之間的訊號。
剛開始研判技術分析時,我總在每個交易日看每支股票的日線,只在星期日才看看週線。因為短線進出,我較少受賠錢套牢凌遲,但常有該賺未賺的扼腕。我雖不是籠中鳥,卻是驚弓之鳥。
發現自己抓不住飆股後,我改弦易轍,每天同時研究日線和週線,偶而也看看月線。週線或月線使我了解大致的趨勢和輪廓,讓我建立一種宏觀視野,而日線圖則幫助我細部分解。
我是個短中線操作的投機客,因此用季線作為判定多空的主要依據之一。至於日線圖上的短天期RSI、9日KD等相當敏感,雖然在短線操作頗具實用性,但在波段行情,容易導致投資人在行情震盪時太早出脫持股,在跌勢市場,也常因搶反彈而被套牢,因此同時看日線和週線圖,可以兼顧操作的靈活性和波段的趨勢。
心法:我已懂得忍一時,躬逢其盛
前日本職棒明星秋山幸二說,「每個打擊者都要有自己的打擊假想線。」因為如果打擊者擅長打的好球都打不到,何況是不好打的球呢?雖然也會因此而錯過一些邊邊角角的好球,但只要咬住設定的好球再出棒,卻有極高的安打率和長打率,尤其當逮到對方投手失投的「甜」球時,將一舉建功。
同樣地,我們應等待拿手的技術訊號即將出現或已出現買賣點時進出,才有較高的勝算,這樣雖然不會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卻也不會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雖不能每一擊都中的,但判斷正確時卻可以攫取較多的利潤,用以彌補判斷錯誤時的損失。
一般人操作不佳的主因在於他們採用能讓自己心安的方法,或根據經驗法則來操作,只敢買績優股、低價股、股價淨值比低的股票或低本益比的股票,並遵循「不要追高殺低」、「買黑賣紅」或「逢高減碼」的原則。但誠如威廉.歐尼爾所說,「股市最矛盾的狀況之一就是,看起來已經很高的股價往往還會飆得更高;看起來很低的股價,經常會跌得更低」。
常犯錯誤:首先,一般人只追求不輸錢,而不是追求賺大錢;只想做穩當的交易,而不願意處心機慮賺取最大的利潤;他們追求較大的成功率,而不是追求較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因為市場大部分時間處於區間整理,高出低進的成功率較高,由於慣性使然,他們在多頭市場不敢追高,在空頭市場也不敢殺低。但更糟的是,在相對低檔不敢追高的投資人,常常會因為股價在相對高檔整理了一段時間,習慣了高股價而跑去追高;同樣的道理,他們會在相對低檔賤賣持股。
事實上,如果市場大幅拉回,讓我們有便宜貨好撿,這可能意味走勢沒有原先想像的強。
以前當我的持股漲到面臨線形或技術指標的反壓時,我總以短線過熱為由退出觀望,但若賣掉後,股價看回不回,我也不敢承認錯誤的追高回補。一再的錯過飆股,讓我改變作法。當我以較高價追進之前賣掉的股票時,我把它當作是買進另一支不同的股票。
漲一兩天你不敢買,漲多了竟勇敢出手?
我更進一步發展出「分批進出、突破追進」的操作方式。例如:當我的持股面臨前波高點而漲勢猶豫,我會減碼轉進其它漲勢可能更為凌厲的個股。如果減碼的個股拉回不深或相對抗跌,漲勢再起時,我會加碼買進,一旦突破前波高點,我也會在第一時間再度加碼。萬一該股票看回不回,一路創新高,我也會果斷的及時追高搶補。萬一該股該強不強,突破新高後立即跌破原來的高點,我也會視其它技術指標的位置來研判減碼的幅度。
『萬一該股票看回不回,一路創新高,我也會果斷的及時追高搶補。若該強不強,我也會視技術訊號減碼。』
我堅信「股價創新高必有重大意義」,創新高的股票就像發射台上升火待發的火箭。事實上,讓我獲利最多的交易,不是買進那些價格跌到底部附近的股票,而是買進能創新高價的股票。
隨時建立基本持股
我很驚訝的發現,一般人不敢追高,不只是不敢追近期漲幅已大的股票,連股價才剛漲一兩天就買不下手。我認為在多頭市場我們要積極切入,至少也要先建立基本持股,情緒才不會焦燥。我們也要一改「逢高減碼」的習慣,除非有更好的標的,不要賣掉正在上漲中的股票,只要該股票具漲升空間,還要往上加碼。
我有一位朋友,平常不太留意股市,只有聽到所謂的明牌時才進場。他認為股市致富端看人際關係和運氣,「千線萬線不如內線,景氣人氣不如手氣」,在道聽途說間遊走了近十年,財富像浮雲般聚了又散。
優秀是一種習慣,做對「買」、「賣」皆令人興奮
後來,他看了傑西.李佛摩的書,領悟到「股市致勝的關鍵不是鏡花水月般的消息,而是紮實的交易能力」,因而潛心學習技術分析,決定以股市投機為事業。民國九十三年五二0大跌前,他慣用的技術指標出現賣點,果斷的在6800點上下全數出清持股。指數大跌後,他難掩興奮地告訴我,「我竟然獨立研判而抓對了市場!」
他接著說:「當我的技術指標出現賣出訊號,我一度舉棋不定,但想起李佛摩書中所提到,『當危險訊號向我們招手,如同一列特快車朝我們衝過來,我不與之爭辯,先跳開再說,等列車過去後,我還可以選擇要不要走回鐵軌上。』所以,我孤注一擲地賣光股票。」他餘悸猶存地說:「不過我很擔心,目前的獲利純屬僥倖,好運就將用完?」我引用亞里斯多德的「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來安慰他,並告訴他:「如果你能測試出適合自己的系統性方法,目前的成功只是開始,你將達到遠超過你所能夢想的成就。」
我不喜歡在一成不變的事物中打轉,嚮往布袋戲台詞中「機裡藏機、變外生變」的新奇世界。在股市摸索了二十年,我還是沒能找到一套穩操勝券的方法,但股市的無限可能性,反而更令人驚奇。
剛學習技術分析,我就強烈感覺到,雖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一旦搞懂了技術分析,再加上基本分析,我就擁有成為股市贏家的利器。對於不尋常的走勢,我學習用技術分析控管風險,以免被災難性的跌勢所吞噬;對於有跡可循的走勢,我學習用技術分析鑑往知來,讓自己隨著股市的巨大能量一起成長。
第二課 能輸才能贏輸家不敢贏、不認輸,所以賺小錢、賠大錢贏家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賺大錢、賠小錢 剛進入股市,我全憑感覺做股票,偶爾樂翻天,偶爾無語問蒼天,大部分時間我的情緒在期望和恐懼的區間震盪,常常感到希望無窮又覺得驚恐無比,夾雜著沮喪、悔恨等情緒,賺錢有限卻筋疲力盡;我開始意識到,不克服這種情緒落差,我遲早會彈性疲乏,絕對無法成為優秀的操盤手。後來,我體會出,做股票很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可以控制情緒波動,股市雖然殘酷,卻不是一戰決生死的淘汰賽。如果我們把做股票當事業,願意用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