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派
離垢清淨,佛性始有
一、清淨正見
生死涅槃一切法,都由「名言」及「分別」所安立,在勝義中雖不可得,在世俗中都能成立。所謂緣起性空的中心意思是:由於一切法自性本空,故業果等緣起之法才能生起;設若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業果等作用。又由於了知緣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為業果等法待眾緣才能生起,所以它的自性是空。因此,自性空與緣起有是相互成立的。由於自性空,才能緣起有;因是緣起有,所以自性空。即「性空即是緣起義,緣起即是性空義。」顯然,緣起有與自性有的含義不同,自性空與畢竟無的含義也有區別。因而自性有與畢竟無的說法,是錯誤的;緣起有與自性空的義理,是正確的。欲得中觀正見,就得如是理解緣起性空之義。(以龍樹師徒清淨見意趣之心要,即吉祥應成派教規無垢宗見。)
二、清淨修持之規
止觀雙修的方法,在藏傳很多佛教學者不能把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因此,此派認為應該要很好地結合起來,按蓮花戒論師於《修次第論》中指出,需要觀察修時則觀察修,需要止住修時則止住修,二者需要交替修時則交替修,如此所說的修持方法,即是修無過三摩地方法之教授之義。《格魯派教法史》中說:「心於所緣境中不散亂而內持之即是止住修;由各個證悟之智慧維持觀察,此亦若無有堅固之住心分,雖觀察,則力小也,由僅僅安立非觀察,則增益執絲毫不能斷除,因此,二者互相修缺一不可。
止住修與觀察修所要斷除的對象之側重點是不同的。
「觀」是破除粗重煩惱所繫縛,即要擊破外境顛倒之前生起之其能量住於心相續中之(無明)習氣。「止」是破除顛倒之境生起前後之貪著。(由清淨修持之諸大乘者從善巧解釋釋迦如來意趣之諸論典中如何宣說,即如何無誤維護三摩地之體性如止觀之瑜伽理。)
三、清淨行持
因為在宗喀巴出世以前,西藏學僧頗不注重戒律,因此,認為是佛門的一種羞恥的行為。所以此派視戒律為佛教之生命,也就是說戒律問題關係到佛法生死存亡的大事。格魯派說:戒學是善趣及解脫所攝之一切功德之所依或根本,由依止此而生起三摩地(禪定),由此而生起慧故,由此而決定三學之次第。
(依清淨戒律遍行而住,內實踐次第之甚深瑜伽,不超出三律儀之細分界限,像維護眼睛一般保護清淨戒律。)
四、格魯派與藏傳佛教諸宗派的對立
寧瑪、覺朗等派把龍樹般若中觀論判為「自空中觀見」,而以宗喀巴為首的格魯派,在佛教思想上繼承的是月稱的中觀應成派見。宗喀巴所講的空無自性並非是指空無或零。他認為雖然一切法無實體可得,但從現象上看,它的緣起作用還是「有」的。這就叫緣起有,世俗有,名言有,叫作「名言由量成就」,指世俗事物的作用和功能。這是說萬法既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但這個「有」不是實體有、自性有,而是假有、幻有,是概念的假設,不真的存在。如此「空」是事物和現象,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生死世界和涅槃世界的最後本體。這就是上乘的「自空中觀見」。此派的「自空見」則把自性空,即本質空說成是普遍的、絕對的,永恆的東西,而把緣起有、世俗有、現象有歸結為一種虛假幻相。更有甚者,他們把緣起性空,說成了性空緣起,這樣,緣起實際上便成了性空的附屬品,性空即成了普遍、絕對的主宰者,這便是格魯派性空緣起義的最終歸趣,也是寧瑪、覺朗派的「他空見」與格魯派的「自空中觀見」的根本分野。(與寧瑪、覺朗派的「如來藏圓成實自性實有、恆常不變」的「他空中觀見」截然相反。)
五、理性的膨脹與存在的消弱
宗喀巴論境界與方法
宗喀巴大師經過刻苦研習修持,終於在一三九八年獲得了中觀正見,其標徵便是寫的《緣起贊》一書,直到一四○二年《菩提道次第廣論》一書問世,其顯教思想體系已經形成。此論總攝三藏十二部經論的要義。按照龍樹、佛護、月稱、阿底峽的思想主旨,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三種要道為棟樑,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士道為階梯而組織成的。概括來講有兩點:第一,三士道的人格境界論;第二,中觀正見的方法論。
三士道的人格境界論
三重世界的建構:三惡趣:地獄、畜牲、餓鬼;三善趣:天、人、阿修羅;涅槃寂靜:常、樂、我、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格魯派
離垢清淨,佛性始有
一、清淨正見
生死涅槃一切法,都由「名言」及「分別」所安立,在勝義中雖不可得,在世俗中都能成立。所謂緣起性空的中心意思是:由於一切法自性本空,故業果等緣起之法才能生起;設若自性不空,就不能生起業果等作用。又由於了知緣起之力,才能了知自性本空,因為業果等法待眾緣才能生起,所以它的自性是空。因此,自性空與緣起有是相互成立的。由於自性空,才能緣起有;因是緣起有,所以自性空。即「性空即是緣起義,緣起即是性空義。」顯然,緣起有與自性有的含義不同,自性空與畢竟無的含義也有區別。因而自性有與畢竟無的說法,是錯誤的;緣起有與自性空的義理,是正確的。欲得中觀正見,就得如是理解緣起性空之義。(以龍樹師徒清淨見意趣之心要,即吉祥應成派教規無垢宗見。)
二、清淨修持之規
止觀雙修的方法,在藏傳很多佛教學者不能把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因此,此派認為應該要很好地結合起來,按蓮花戒論師於《修次第論》中指出,需要觀察修時則觀察修,需要止住修時則止住修,二者需要交替修時則交替修,如此所說的修持方法,即是修無過三摩地方法之教授之義。《格魯派教法史》中說:「心於所緣境中不散亂而內持之即是止住修;由各個證悟之智慧維持觀察,此亦若無有堅固之住心分,雖觀察,則力小也,由僅僅安立非觀察,則增益執絲毫不能斷除,因此,二者互相修缺一不可。
止住修與觀察修所要斷除的對象之側重點是不同的。
「觀」是破除粗重煩惱所繫縛,即要擊破外境顛倒之前生起之其能量住於心相續中之(無明)習氣。「止」是破除顛倒之境生起前後之貪著。(由清淨修持之諸大乘者從善巧解釋釋迦如來意趣之諸論典中如何宣說,即如何無誤維護三摩地之體性如止觀之瑜伽理。)
三、清淨行持
因為在宗喀巴出世以前,西藏學僧頗不注重戒律,因此,認為是佛門的一種羞恥的行為。所以此派視戒律為佛教之生命,也就是說戒律問題關係到佛法生死存亡的大事。格魯派說:戒學是善趣及解脫所攝之一切功德之所依或根本,由依止此而生起三摩地(禪定),由此而生起慧故,由此而決定三學之次第。
(依清淨戒律遍行而住,內實踐次第之甚深瑜伽,不超出三律儀之細分界限,像維護眼睛一般保護清淨戒律。)
四、格魯派與藏傳佛教諸宗派的對立
寧瑪、覺朗等派把龍樹般若中觀論判為「自空中觀見」,而以宗喀巴為首的格魯派,在佛教思想上繼承的是月稱的中觀應成派見。宗喀巴所講的空無自性並非是指空無或零。他認為雖然一切法無實體可得,但從現象上看,它的緣起作用還是「有」的。這就叫緣起有,世俗有,名言有,叫作「名言由量成就」,指世俗事物的作用和功能。這是說萬法既有「空」的一面,也有「有」的一面。但這個「有」不是實體有、自性有,而是假有、幻有,是概念的假設,不真的存在。如此「空」是事物和現象,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生死世界和涅槃世界的最後本體。這就是上乘的「自空中觀見」。此派的「自空見」則把自性空,即本質空說成是普遍的、絕對的,永恆的東西,而把緣起有、世俗有、現象有歸結為一種虛假幻相。更有甚者,他們把緣起性空,說成了性空緣起,這樣,緣起實際上便成了性空的附屬品,性空即成了普遍、絕對的主宰者,這便是格魯派性空緣起義的最終歸趣,也是寧瑪、覺朗派的「他空見」與格魯派的「自空中觀見」的根本分野。(與寧瑪、覺朗派的「如來藏圓成實自性實有、恆常不變」的「他空中觀見」截然相反。)
五、理性的膨脹與存在的消弱
宗喀巴論境界與方法
宗喀巴大師經過刻苦研習修持,終於在一三九八年獲得了中觀正見,其標徵便是寫的《緣起贊》一書,直到一四○二年《菩提道次第廣論》一書問世,其顯教思想體系已經形成。此論總攝三藏十二部經論的要義。按照龍樹、佛護、月稱、阿底峽的思想主旨,以「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三種要道為棟樑,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三士道為階梯而組織成的。概括來講有兩點:第一,三士道的人格境界論;第二,中觀正見的方法論。
三士道的人格境界論
三重世界的建構:三惡趣:地獄、畜牲、餓鬼;三善趣:天、人、阿修羅;涅槃寂靜:常、樂、我、淨………。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