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我不舒服
小凱的媽媽因工作受訓,有個週末讓小凱到外婆海倫家過夜。半夜時,忽然聽到小凱嘟嚷著身體不舒服,還嘔吐在床上!海倫媽媽本身也要上班,隔天須值班早起,但是她對孫子的身體不適完全沒有任何不耐或不好的語氣,只是溫和地邊哄著孫子邊整理床鋪。在海倫媽媽把床單拿下樓時,我主動去陪小凱聊聊天。一般來說,年紀較小的孩子(小凱四歲半)身體不適時比較容易有情緒起伏,有的會哭,有的則是發脾氣,然而平時活蹦亂跳的小凱這時只是靜靜地坐躺在床上玩著玩具車,顯得十分平靜,房間裡也沒開燈!走廊上透著的微微的燈光,我站在門口跟小凱聊天,問他哪裡不舒服、玩什麼……他忽然跟我說:「妳別擔心我,如果妳有自己的事要忙,不用特別在這邊陪我。」當時,真的很訝異於他的成熟和貼心!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孩子不舒服時還能為大人設想、這麼有禮貌的回應!
事後和海倫媽媽提起這件事,實在很驚訝他們的孩子可以有這麼穩定的情緒,到底是怎麼教的?海倫媽媽笑著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小凱也曾經有很『番』的階段,不管說什麼都不聽,執意要做自己要做的事。」「那麼,怎麼辦呢?」我問。海倫媽媽仍是笑著說:「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只要孩子能注意到自身的安全,其他應該遵守的禮貌和規矩我們會再慢慢告訴他,時間久了,有了不同的經驗和討論,他長大後自然就能懂得進退應對的分寸,並不需要強求孩子要什麼都一學就會、一聽就懂。」海倫媽媽又補了一句她常常跟我說的話:「別擔心太多,一切都會安好。」(Don’t worry too much. Everything will be fine.)坦白說,當下我還真覺得海倫媽媽說得太輕鬆了點。我繼續問她:「難道沒見過在大賣場裡跟爸媽討禮物的『番』小孩?或是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大小聲的孩子嗎?」海倫媽媽說:「大人必須對小孩子的行為負起責任。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不論好的或壞的。如果大人在教導孩子規矩的時候,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對孩子大呼小叫,那麼孩子先學會的,將會是大呼小叫的態度,而不是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了。」
我想,小凱能這樣貼心,一定也是因為有貼心、溫暖的大人在教導著他。這是我從海倫媽媽的身上看到的特質。當我正為回台灣期間行李沒地方放置而擔心著時,海倫媽媽二話不說地為我在車庫裡清出個大空間讓我免費寄放,還說:「幸虧妳來住我們家,讓我把平常該整理卻又一直懶得動的地方都弄整齊了。」當我因觀摩論文處於低潮時,海倫媽媽親切地跟我討論英國的教育和當前英國在教育上所面臨的問題;當我不知道上哪兒買東西時,她很親切地說她們也要出門購物,問我願不願意搭她們的便車、和她們一起去逛逛?毫不吝於處處對我展現她適當的體貼和周全的禮貌。我,對海倫媽媽一家人來說,本是個毫不相干的人,然而,她們卻給了我滿滿的溫暖。
對於孩子,我看到了海倫媽媽一家人給予很多的尊重,從不大聲或是以充滿權威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當遇到必須處理的情況,她們以堅定的語氣請孩子自己把事情考慮清楚,並告訴孩子不能這麼做的原因。我想許多的現代父母因上班而精疲力盡時,還要面對倔強的孩子,好好地跟孩子說之以理,對大人們實在是大考驗!但,從海倫媽媽家人的身上,我看到了只要大人們願意,一定可以做到的!
讓我靜一靜
回台灣的短暫時間裡,我發現生活中和兒童教育相關的事還真不少。
有一天,母親興沖沖地跑來告訴我,隔壁家的孩子小智很厲害,他的父母送他去上全美語幼稚園,現在英文很好……之類的話。這天,我帶著小智去買麵包,途中,他忽然指著路上的救護車說:「阿姨∼妳看!’ambulance’!」我笑著說:「小智很棒喔!知’ambulance’這麼長的字!」小智開心地笑了。小智還會唱《歌劇魅影》的主題曲,每次唱來都贏得長輩的拍手叫好聲。小智也去上數學課,是那種做一大堆練習題,即使不會算也寫到能背起來的教學法。聽說剛開始小智總是哭,但小智的爸媽只是對他說慢慢地就會習慣了,對於別人問起小智的反應,也是簡單地回答習慣了就好……
看到小智的父母給他的教育學習方式和小智遇到事情時的反應,讓我想到我在英國觀摩幼稚園時所看到的一件事。
一天早上,四歲的Caroline坐在教室一角掉眼淚,眼淚撲簌簌地從她的小臉上滑下來──在台灣,類似的情況,老師通常是馬上過去關切,再不然其他小朋友也會趕緊報告老師──但是教室裡一切運作如常,其他孩子都關注在自己手上的教具,老師也在做其他事。這時,我忍不住過去問Caroline還好嗎?只見她很鎮定地跟我說,她現在心情不太好,不過等一會兒就沒事了,她需要一個人靜一靜……
這讓我不禁想到台灣的孩子多半習慣問大人:「現在要做什麼?」在團體裡總是想要有個伴。情緒不佳,通常也是以大哭大鬧的方式表達,為的就是想博取大人的注意。還有,時間表也常常排得滿滿的,一、三、五學英文,二、四、六補數學。沒有時可以好好思考的孩子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嗎?他有足夠的同儕互動經驗讓他懂得應對進退嗎?他有獨處的能力,能獨自面對自己的情緒嗎?在這裡,我沒聽到任何一個孩子說:「好無聊!」、「我不知道要幹嘛?」之類的話;每個孩子也不太會干涉別人在做什麼;玩伴也不固定,不會總是黏在一起,而且只要一有時間,孩子們就會到閱讀一角去拿童書來看……當我們汲汲於在早期灌輸許多知識給孩子的同時,是不是也使得孩子失去了更重要的「自由」呢?
在台灣,許多教學法都被過度廣告化,幾乎所有園所機構強調的都是「效果」,而且是顯而立見的效果。這種教育方式絕對會壓縮孩子自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真希望所有的父母們都能停下來問問自己:究竟想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希望給孩子什麼樣的能力,讓他們能更從容地面對未來?也許,反而是大人需要比孩子更多的堅定和信心,才能在看到隔壁家鄰居的孩子說’ambulance’的時候,不給自己壓力吧!
蒙特梭利的真諦
早上八點天還沒全亮,我在寒風中擠上公車前往要觀摩的幼稚園。
在英國,幼稚園大部分稱做 ‘Nursery school’ ,和美國及我們習慣的用詞 ’Kindergarten’ 不同(英國現在也偶爾會混著使用)。英國的幼稚園是招收四歲以下的孩子為主,四歲半或五歲即入學,開始接受義務教育。相較於台灣的孩子七歲入學,顯然早了許多。經過進一步查詢,英國的義務教育的確是從五歲開始,而且還常有四歲就去上學的。對於五歲即入學是否太早了,英國人自己也在討論這個問題。
我所觀摩的這所幼兒園是一家蒙特梭利幼稚園。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曾經」在台灣紅極一時,主要的教學理念是角落教學及混齡編班,讓孩子適性發展、學習和不同年紀的孩子相處,也不限制孩子應該做什麼,而是由孩子自己選擇想做的事,如:閱讀、玩積木……然而,蒙式教學並不太符合台灣父母的期待。爸爸媽媽們花了大把鈔票把孩子送到私立幼稚園,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會,但,蒙式教學並不是以課業學習為主。以我在台灣時曾經待過的園所來說,早上是三個小時全英文,下午則是國語、數學或美勞等能顯示實際成果的課程,相當密集。我還曾看過大班的孩子練習寫國字「樹」,真是讓人目瞪口呆!而在英倫,我真真實實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幼稚園環境。
首先,教室裡沒有黑(白)板。不知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這樣老師要怎麼教課?沒有黑板,怎麼寫東西?原來,這裡的孩子們並不是在上課;他們真正在做的事只有一件──玩。孩子們從早上七點四十五分陸續抵達教室後,就開始玩,直到十點。期間,老師會替換不同的玩具(教具),每次將三∼四種不同的組合放在桌上,孩子們可任意選擇要玩哪一桌的玩具,直到十一點半吃午餐的時間。我不禁好奇地問老師,孩子們什麼時候睡午覺呢?出乎意料之外,孩子們是不睡午覺的(對我來說,幼稚園最美好的被被回憶就這樣沒了……)從十二點半吃完午餐、收拾好之後,孩子們又繼續玩,直到父母來接回(四∼六點)。這樣的學習方式真的和台灣很不一樣。曾有位教育學家說:「孩子的工作就是玩。」我在這裡真真實實地看到了!
這家園所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每間教室有自己班級使用的廁所和工具間,每班的兒童人數是十二∼十四個,每班都有兩位老師。相較之下,這裡的教室是台灣教室空間的兩倍,人數卻只有一半,師生比更差達四倍,而老師的主要工作也不是教課,而是在孩子有紛爭或有狀況時給予提醒(老師整天用到的句子大概就是:Sit nicely、Calm、Don’t shout……)以及維持基本的時間運作(什麼時候該吃飯、吃點心、換玩具等)。雖然園所每週會安排不同的教學主題,但是真正教學的時間並不多,形式上也和一般的上課情形完全不一樣。舉例來說,我這次的觀摩時間正好碰上了十二月聖誕節,我發現園所當月每週的主題都是以和聖誕節相關的為主,像是老師帶著孩子在聖誕老公公或是雪人的圖案上貼上棉花做的鬍子和雪花;帶著孩子從報章雜誌或型錄上尋找他們想要的禮物,並寫信給聖誕老公公,告訴聖誕老公公他們想要的禮物。整個過程,孩子不是和老師聊著天,就是和其他小朋友討論,或者一個人認真地從雜誌材料中剪貼出自己想要的禮物。在這個活動中,老師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留給了孩子,由他們自己去討論、決定,因為孩子們是主角。
經過一天來的觀察,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想: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小天地,會自行發明很多種玩法,像是原本是拼組樂高積木的活動區,孩子自己創造出了一種情境,扮演起騎士、巨龍和救公主的戲碼;孩子也會自己處理同儕間的關係,有衝突或需要分享時,會自己相互磨合,而這一切,老師只能從旁輔助,是無法強迫教給他們的!
小小孩的世界
完美的學校?
到英國進修前,自己就打定主意要實地去探訪當地的幼稚園和國小,但抵達英國後才發現,要直接進入當地的幼稚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園所是不可能讓陌生人就這麼大剌剌進入的!直到十二月學期末,教授指定了一項作業:「請找一個組織或團體機構待二∼三天,針對所有對話和活動做紀錄並分析。」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可是讓大家個個想破了頭。同學中有人選擇醫院,更有個女同學表示要去「不熟」的弟弟家做節慶聚會的紀錄,而且還直強調「真的不熟喔!」
對於作業,教授總是給予很大的空間,學生們完全可以大膽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前進,每個人都可以極力發揮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我在求學過程中一項難忘的經歷。
自己原本一直有一探英國幼稚園的想法,這項作業正好是我付諸行動的大好機會。我將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提出與教授討論,並詢問教授什麼樣的幼稚園才是最完美的,可以讓我真正了解這裡的教育文化?教授笑著說:「沒有一個機構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機構可以絕對代表一個地區,但是我相信每一個學校都能體現妳想看到的東西,端看妳怎麼去觀察。」在英國求學期間,我發現教授通常只會給學生一個大方向,指導學生前進,而不會直接給學生明確的答案。反覆思考後,我決定採取土法煉鋼的方式──從路上的幼稚園開始拜訪。
這裡的幼稚園不像台灣一樣,有閃亮、明顯的大招牌,走在路上,竟一家也看不到,似乎全都躲了起來,更不可思議的是連上網也找不到。花了兩天時間,仍毫無進展。正當不知該怎麼辦時,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學校裡有一些夫妻學生是帶著孩子一起來的,於是立即到學校的國際學生中心詢問。就這樣,我拿到了一份學校附近十二家幼稚園的名單。
有了這份名單,接下來的事就簡單多了。我照著名單上的電話號碼,一一打電話去詢問地址(英國的電話費很貴!台幣三百多塊的電話卡,公共電話只能講二十一分鐘!為了省錢,只能儘量以最簡短的對話來得到最多的訊息。)在努力聯絡下,最後我決定去拜訪八家幼稚園。可以想見不是金髮碧眼的我,想要求觀摩學校裡的情形並不容易!基於安全考量,有的學校表示最近因忙於聖誕節活動,不方便開放參觀,直接委婉地加以拒絕,有的則說因老闆不在不能做決定,還有的是表示因已有多位學生前去做觀摩,無法再提供觀摩的名額……雖然接連地被拒絕,但我也不是個輕言放棄的人,在不斷地努力下,終於找到了一家願意讓我去觀摩的幼兒園;儘管這個園所希望我能提供教授的正式推薦函,但是還是讓人雀躍不已!就這樣,我為自己開啟了貼近英國幼稚教育的一道門……
來到英國讀教育研究所,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學習到怎麼樣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裡,沒有人會為你安排好、告訴你如何完成一件事,凡事只能自己想辦法,信賴自己、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