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教育>愛的教育
《慢活》作者歐諾黑最新力作
一個專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解決方案
《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作者 吳祥輝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所長 洪蘭
名演員、主持人 傅娟
深有同感推薦
【依推薦人姓氏筆畫序排列】
兩千年前,望子成龍太迫切的父母親被認為是古羅馬學堂裡的潛在職業災害。少年莫札特掀起十八世紀神童風潮,許多歐洲人都把小孩放進天才培育溫室,想再製造出另一個莫札特。
如今,做父母親的唯恐埋沒了孩子的天份,除了供給孩子最好的,也要求孩子做到最好。培育子女的態度走到極端就成了「過度親職行為」。「直昇機式父母」是形容不分晝夜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的父母親。在日本,「教育媽媽」除了睡眠時間之外,每一秒鐘都獻給子女。「怪獸家長」更指稱那些對學校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家長監護人。不論按哪一種尺度衡量,我們都是在養育人類有史以來最怪異的、最受寵溺的、最被監視的一代。小孩的權益被尊為國際法律,他們就是父母親的宇宙中心。「微觀管理」下培育出來的孩子,到頭來連獨立自主都成了問題。
從小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人,期待全世界都把他捧在手心裡,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覺得受了虧待。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親職手冊,而是設法駕馭那些圍繞著孩子的焦慮,重新思考做為一個小孩的意義何在,做為大人的意義又何在,並且找出使兩者調和而不衝突的方法,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讓我們的小孩成為從容的一代。
假如你曾經想過給還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播放莫札特的音樂,以便及早培養孩子的氣質,或是身負壓力,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要把孩子變成所有孩子中最好的,因而凡事過問,甚至嘗試幫他們把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那麼,這本書你非看不可。作者在書中細述了逐漸改變的親職和童年,從而認為我們要從根本上做一些修正。如果再這麼焦慮下去,可能錯失家庭生活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寶貴的東西。
作者帶我們在歐、亞、美洲走了一圈,找尋一條可在二十一世紀暢行無阻的公式,他整理了許多近期的相關研究,訪問了許多專家、學者,也聽了第一線的家長、教師及兒童們的意見,釐清真正的問題所在,並且試著找出最佳答案。
我們從這一趟經歷中發現,已有一些新的行動方向在鼓勵我們放慢節奏,相信自己的直覺,從而在做得太過與不足之間找到平衡點。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開親職過度的衝動,讓孩子過得更快樂,大人過得更安詳,本書提供了所有人可以往前走的一條道路。
作者簡介:
Carl Honore(卡爾‧歐諾黑)
知名記者,目前居住於倫敦。他曾為《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觀察家報》(Observer)、《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與《休士頓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等各報刊撰稿。「慢活」的理念風靡全世界,《慢活》一書被翻成三十種語言,全球熱賣。歐諾黑在義大利為《慢活》一書蒐集資料時,曾被開了一張超速罰單。他也因為《慢活》的熱烈迴響而感慨「悠閒代言人的角色佔據了我全部的生活」。這本《慢的教育》,歐諾黑秉持敢衝實幹的記者本性,走訪歐亞美各洲大城小鎮﹝包括兩次訪臺﹞,實地考察各地有關「管理童年」的現象,嘗試提供一個專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解決方案。本書入圍2008年皮爾森作家信託基金會非文學獎(Pearson Writers' Trust Non-Fiction Prize)。
譯者簡介:
薛絢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專事翻譯。譯作有:《費正清論中國》(正中)、《植物的祕密生命》、《空間地圖》、《美學地圖》、《意象地圖》(臺灣商務)、《福爾摩啥》、《富翁的物種源始》、《記憶之術》、《耶穌的真實王朝》(以上大塊)、《文明的力量》(木馬)等。
章節試閱
序 管理童年
你調解紛爭的時候不論怎樣努力保持冷靜,親職行為終究會引發怪異舉動,我說的不是子女的舉動。
——天才老爹比爾•寇斯比(Bill Cosby)
倫敦富欲區的一所建校超過百年的小學裡,正在熱烈進行現代風格的家長導師面對面。我和內子是為了七歲大的兒子來和導師會面。教室外面有幾位家長坐在塑料椅子上,望著地上發呆,或是頻頻看錶。有幾位在走廊上踱來踱去,緊張兮兮地撥弄自己的手機。
二年級作業本在桌上堆成一落。我們倆拿起本子翻著隨便看,看到歪七扭八的字跡不覺微笑,看到可愛的繪圖就頷首肯定,看到複雜的算術又表示驚歎。兒子的優劣表現躍然紙上,那些分數就如同在給我們倆評等。兒子每得一個金星嘉獎,我就在心裡暗暗歡呼一次。
終於潘鐸老師請我們倆進教室了。兒子似乎成績不賴,所以我們是滿懷希望來和老師面談的。我們在一張矮桌前就座後,潘鐸老師便作出宣判:兒子的讀寫成績都好,算術不錯,自然科仍有進步空間。他很聽老師的話,反應也挺快。
這樣的評語算是相當好的了。可是好像還缺了點什麼。我們走到教室外面的時候妻說:「老師怎麼不說兒子知道的字彙多得驚人?」我接著說:「她也沒說兒子為什麼不是每科都在前十名。」我們說話是用玩笑的語氣,故意裝成報紙社會版常出現的那種拼命鞭策孩子的父母親。不過即便是玩笑,卻多少是我們的真心話。
悽趕回家去接替臨時保姆,我則朝著美勞教室走去。美術老師對我說:「你家小朋友很不一般,每次想的都和別人不一樣。」我心裡想:這還差不多!兒子有一幅作業貼在美勞教室牆壁上,是給其他小朋友示範的。他畫的是骨艘如柴的魔法師,呈現的是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為達爾〔Roald Dahl〕的書繪圖的插畫家)的風格。在這老魔法師肖像的下方,兒子還畫了這個人物不同角度的幾個頭像。老師把畫取下來給我看,一面說著:「一個七歲的孩子不用人教就會玩透視畫法的技巧,實在不簡單,他的確是個有天份的小畫家。」
就是這三個字,有天份,讓每位做父母親的人聽在耳裡樂在心裡。我步行回家的途中已經在規劃兒子躍登國際畫壇之路了。他的首次個展該在倫敦舉行還是在紐約舉行?要不要給他找個經紀人?我們夫婦倆在培植畢卡索第二嗎?我頓時明白,帶小孩子上泰特美術館(Tate Gallery),星期天一大早硬拖他們去看那些提香(Titian)名作、透納(Joseph M. Turner)水彩,都不是白費。我兒子果然成了畫家。
妻聽說老師這一番誇讚,也為之欣喜。當時在場聽見老師誇讚的還有兒子同班同學的家長,這使得欣喜更加甜美。這天晚餐吃得很晚,我卻仍在飯後翻閱親職雜誌,又上網搜尋,要為培育兒子的天份找出一套最適用的方法。有個廣告保證能「啟發孩子的天才」,令我眼睛一亮。妻勸我不要走火入魔,我卻把她的話當耳旁風。
第二天早上,陪兒子步行上學的路上,我透露了給他報名上美術班的意見,他卻不領情,堅決地說:「我止想去上課聽老師教我怎麼畫,我喜自己畫。大人為什麼老是愛管閒事!」
我聽到這兒楞住了。我兒子愛畫畫。他能埋頭一畫就是一、兩個小時,畫他自創的外星人,或是韋恩•魯尼(Wayne Rooney,是曼聯足球明星)帶球的動作。他畫得好,也在畫畫中得到樂趣。可是,這樣就算完事了嗎?我忍不住想要導引他的興趣,琢磨他的天份,把他的畫藝轉變為一種成就。
我當然不是第一個想拉拔孩子出人頭地的爸爸,做父母的難免都有這個毛病。兩千年前的一位做老師的語言學家奧比留•普皮勒斯(Lucius Orbilius Pupillus)就說過,望子成龍太迫切的父母親是古羅馬學堂裡的潛在職業災害。少年莫扎特(Wolfgang A. Mozart)掀起十八世紀神童風潮以後,許多歐洲人都把自己的小孩放進天才兒裡培育溫室,想再製造出莫扎特。如今做父母親的更是時時唯恐埋沒了孩子的天份。我們想要供給孩子最好的,也要求孩子做到最好。我們希望孩子成為藝術家、學者、運動明星,希望孩子不吃苦、不受挫,一帆風順走完人生。
這種培育子女的態度走到極端就如同入了魔道,世界各地都有專門指它的不同名稱。「直昇機式爸媽」是形容不分晝夜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的父母親,即是指「過動親職行為」。斯堪的納維亞人所說的「冰壺競賽場的爸媽」(curling parent),隨時跑在孩子的前面打頭陣。日本的「教育媽媽」除了睡眠時間之外,每一秒鐘都獻給幫忙子女應對日本教育體制。
其實,過動的、忙著打頭陣的,還不止於父母親。上起政府、下至業者廣告,都急於插手安排孩子們的童年。英國國會的一個特殊任務委員會前不久發布警告:有太多兒裡夢想成為童話中的公主或足球明星。他們因而提出對策,要為五歲的兒童提供生涯建議輔導。
你不論走到哪兒,聽到的訊息都一樣:童年時間太寶貴了,不能任由孩子自己去過;兒童太寶貴了,不能任其自然發展。各式各樣的干預正在塑造一種新的童年。以前的時代裡,兒童往往要下田和大人一起勞動,工業革命以後兒童又進入工廠。二十世紀帶來兒童自己發展的時代。如今我們又步入規劃管理童年的時代。
我們尚未接下去討論之前,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並非所有人的童年都生而平等。到蘇丹的難民營裡,或是到拉丁美洲的貧民窟,不會看到多少前程已經規劃好了的兒童。即便是在已開發國家裡,也有數以百萬計的兒童(特別是貧窮家庭的兒童)遭遇的不是親職照顧過度,而是親職照顧不足。說句老實話,多數的直昇機爸媽是中產階級。但是這並不表示只有富足的中產階級在經歷這種文化轉向。社會變遷雖然經常是由中產階級來定調,變遷帶來的疑難雜症卻會漸漸循著社會階梯往上下發生影響。最起碼,中產階級做的事也會使其他階級覺得不好意思不跟進。
環顧一下四周就知道,兒童如今成為成人焦慮緣由與干預目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紐約一位懷孕的友人在電子郵件上說,她每晚要播放胎教音樂一小時,希望能刺激胎兒的腦發育。在上海,高瞻遠矚的父母親已經幫助幼兒報名參加了「早期MBA」教育班。每星期日早上上課的學生們要學習建立團隊、解決難題、自信自主之重要,班上的學生有些還包著尿片。
現今許多兒童的活動日程表連CEO看到也自歎弗如。幼兒一天之中要趕場上幼兒瑜伽課、幼兒有氧舞蹈課、幼兒手語課。住在加州科特馬德拉(Corte Madera)的一位姬兒•潘納,買了一個「掌上導航」電腦(Palm Pilot)給兒子當生日禮物,為的是幫他記得各項課外才藝補習的時間,計有彈鋼琴、學西班牙語、打棒球、踢足球、打網球、游泳、空手道。她說:「他太忙了,必須學習時間管理。」她這個兒子才十歲。
即使孩子不是這樣忙個不停,他們閒下來的時候我們也不讓他們離開視線。我們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裝置放在孩子的外套口袋、書包、制服衣褲裡,就把孩子變成我們在家裡或辦公室工作的電腦螢幕上一閃一閃的亮點。行動電話越來越具有追蹤孩子行跡的功能:孩子只要飄出了指定的「安全區域」,爸媽立刻收到通知簡訊。安親班和日托中心會安裝網路攝影機,讓父母親走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同步收看孩子的一舉一動。二十一世紀的夏令營也不再是表少年躲開父母監視的地方了,再偏遠的湖泊森林地區,也能把照片和錄影傳回家裡的收信匣,或貼上網給父母看。科羅拉多的一位有多年夏令營輔導經驗的人士說:「以前父母親把孩子送進來以後能收到孩子一張明信片或一通電話,此外沒有別的訊息,就很滿意了。現在的父母親只要一天沒看見孩子在網上露臉,或是看到了卻發現孩子臉上沒笑容,就會急得抓狂。」
這一代孩子是自己主演《楚門的世界》(Truman Show)的第一批巨星,還沒出生就被人用超音波偷窺,被竊聽心跳。據傳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因為等不及要監控未出生的女兒,自行買了聲波圖機來使用,不顧醫生警告非專業人士操作可能傷害胎兒。嬰兒出生之後,爸媽們又用數位的杜比音效設備盯牢每一刻。現代的父母就像是狗仔隊,亦步亦趨地守候,手指等在相機快門或是錄影按鈕上,絕不放過珍貴畫面——甚至會設計畫面。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像個導演一樣地發號旋令:「再做一次剛才那個鬼臉,我再拍一張。」或是:「大家都暫停遊戲,看著我這裡微笑。」
父母的「微視管理」不會在高中畢業時告一段落。很多英國人現在把孩子上大學以前一年視為「空檔年」,但是照樣鉅細靡遺地作規劃。中國的父母親平均要為安頓孩子進大學請假一週,許多爸媽們甚至在這個期間露宿大學校園。北美洲的大學要安排全職的行政人員處理家長泛濫成災的詢問電話和電子郵件,答覆爸媽們想幫孩子選課、想試吃學校餐廳飯菜、想篩選孩子宿舍室友的要求。甚至孩子大學畢業了,父母親依舊把他拴在褲腰帶上。像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這樣獲利甚高的公司,為了招募大學生,已經打出「家長牌」,還有專供家長審核公司辦公環境的開放參觀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的美洲校園徵材主任丹•布萊克(Dan Black)說:「本公司的應徵者和實習生在作生涯決定的時候越來越以父母的意見為重了。」公司主管發現,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面試的時候也陪著。前不久,紐約一家著名顧問公司的某位應徵者是由母親陪著來面試的,主持面試的主管之一告訴我:「薪水多少、升遷機會、休假條件,都是老媽在提問。她好像管不住自己,不說話就難受。」
如今的父母親,巴不得把全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會來給孩子。我看到自己的孩子竟然擁有那麼多東西,不禁嚇了一跳。我和妻並不是購物狂,可是各個房間裡都堆滿了玩具。好在以後都可以捐給慈善二手店,還不算是太大的問題。我擔心的是,他們一旦接觸資訊科技會變成怎樣的情況。會像胡立歐•杜瓦特克魯茲?像世界各地的十幾歲的孩子?——一放學就鑽進自己房間裡玩電腦嗎?遠在西班牙塞維里亞(Secille)的胡立歐寄給我的電子郵件上說:「我的臥室就是我自己的虛擬世界。我爸媽很高興我這樣,因為他們知道我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
不論按哪一種尺度衡量,我們都是在養育人類有史以來最怪異的、最受寵溺的、最被監視的一代。這樣究竟是不是件壞事呢?說不定我們是在經歷幾千年的嘗試錯誤之後終於發現了養育子女的神效祕笈。也許無微不至的管理不會是白忙一場。也許我們養育出來的是世間所見過頭腦最聰明、體魄最健康、生活最幸福的一代孩子。
所謂童年被剝奪的說法,當然都是誇大其詞。在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已開發世界中成長,實在佔盡了優勢。你面臨營養不足、疏忽、暴力、死亡的機率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都低。圍繞著你的各種物質享受,是前一代人根本妄想不到的。大批的學者專家、政治人物、公司企業都在努力翻新方法為你提供食衣住行育樂。你的權益被尊為國際法律。你就是你父母親的宇宙中心。
然而,如今的童年似乎與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筆下的「歡喜的安樂商」相去甚遠。做父母親也不是什麼輕鬆愉快的事。現代人看待童年的方式顯然已釀成許多適得其反的後果。
先從健康說起。小孩子像圈在雞舍裡竹肉雞一樣,被餵給高熱量的食物卻缺乏運動,肥胖的狀況已經危及健康。美國業者推出了為肥胖嬰幼兒設計的超大汽車安全座椅。美國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兒童是體重過重的,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有緊追在後的統計數字。按國際肥胖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的估計,到了二○一○年,歐洲的十八歲以下的人口將有三十八%是胖子,南北美洲的將高達五十%。現在的青少年已經因為過重而有罹患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動脈硬化的風險,這些疾病以往都是成年人才會有的。
愛運動的孩子也有患病風險。過早接受沈重密集的訓練會造成傷害。例如前十字韌帶破裂(簡稱ACL)這樣的運動傷害,以後只有大學的或職業的運動員才會發生,如今在高中生之中已經很普遍,而且九歲、十歲的小學生之中也越來越多。
生理早衰之外,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不少。憂鬱、自我傷害、暴食或厭食等病例,以及胃痛、頭痛、慢性疲勞等自我引發的病症,在世界各地都漸漸成為兒科病。雖然有些診斷不免是小題大作了,看到統計數字還是令人警覺。根據聯合國公布的報告,目前已有五分之一的兒童患有心理失調,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精神病症將在二○二○年上升到青少年死亡或殘障的五大原因之列。英國現在每二十八分鐘就有一名年齡在十三至十九歲之間的青少年自殺。日本的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比較不傾向自我了斷,而是躲在自己的臥室裡幾星期、幾個月不出來,甚至有人在自己房間裡一躲就超過一整年。日本專家估計,目前日本的這個年齡的宅男宅女已超過四十萬人。其他國家提出的大學生精神崩潰病例統計數字,它是空前的。十年前,學生進輔導室求助的最常見原因是戀愛感情問題;如今的首要原因是焦慮。曾任美國國家心理衛生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主任,現任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的史蒂芬•海曼(Steven Hyman)說,美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惡劣到「妨礙大學履行核心使命」的地步。
學生的惶恐不安心理,有很大一部份是人人渴求像世界首要名流一樣有名、有錢、有美貌的文化造成的。社會位階高的青少年感受的競爭壓力更強,所以比較低位階的孩子更不堪負荷。世界各國的研究調查都顯示,兒童憂鬱症與焦慮——以及經常會連帶發生的瞌藥、自殘、自殺——如今不是最常發生在都市貧民區,而是在都市精華地段的豪宅公寓區和市郊高檔別墅區,也就是照目標方案管理子之童年的新貴中產階級住宅區。瑪德琳•列文(Madeline Levine)是一位在舊金山市高檔消費區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家,她在《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之中說,年收入十二萬至十六萬美元的家庭之中的孩子,產生憂鬱或焦慮的機率,是家庭較不富裕的同儕的三倍。近期的一項調查發現,生在富裕家庭的十五歲英國少女,有將近四十%會有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心理困境。在法國的不列塔尼(Brittany),中學畢業會考成績越好、升大學之路越順的人,自殺率也越高。至於日本的自閉宅男宅女,幾乎一律是中產階級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孩子為了學業不輸人——甚至為了只求混及格——而服用調整行為與情緒的藥品。現在甚至有些嬰幼兒睡前喝牛奶時也要服下抗憂鬱劑。自一九九三年至今,全世界開立的利他能(Ritalin)、亞夫達(Attenta)、服佳能(Focalin)等約束兒童過動行為的處方增加至原來的三倍。專家們擔心許多家庭現在正把作用於精神的藥品當成親職工具。一位在紐約豪宅郊區執業的醫生現在會詢問每一位要求開立利他能處方的家長:「你要用這個幫誰舒壓,幫小孩子還是你自己?」這種依賴藥物案例激增的現象背後,隱藏著尖銳的反諷:一代曾經藉藥物解放自己的成年人,如今要用藥物把自己的子女拴牢。
做爸媽的急於將子女「升等」的心,已經有點像創造科學怪人的那位法蘭肯史坦(Frankenstein)了。因為研究報告說個子高的人較多事業成功者,有些父母親就不惜花大錢往自己健康正常的孩子身體裡注射生長激素,每多長高一吋(二•五四公分)的費用是五萬美元。有些父母偏好用外科製造完美外表:多餘的抽掉,不足的隆上。如今的整型外科醫師必須留意,有些要隆鼻的、要修正招風耳的十幾歲的年輕病人是被父母親逼來的。巴西聖保羅市方一位整型醫師說,前不久有一名十六歲的少女在躺在手術檯尚未進行麻醉的時候崩潰了,「她哭哭啼啼地說,不明白父母親為什麼不能接受她的臉孔五官。我們就中止手術,送她回家了。事後她媽媽大發雷霆。」
可悲的是,這麼多的「微視管理」,這樣的寵溺、呵護、用藥,並不能製造出條件頂尖的孩子。世界各地的學校老師都在說,有些學生連安靜坐好、專心聽講都做不到。企業僱主們也在抱怨,許多新進人員欠缺適應彈性、欠缺團隊合作的能力、欠缺學習熱忱。
微視管理之下培育出來的孩子,到頭來也許獨立自主都成問題。大學生面對學務輔導人員時竟然掏出手機說:「這些問題你跟我媽媽談好不好?」有非常多的中產家庭子女到了二十六、七歲還賴在家裡和父母一起住,倒不一定都是還不出就學貸款或是外面租房子太貴,有很多人純醉是因為離不開把他們當作宇宙中心的這個家。一位住在牛津的朋友告訴我,他那個履歷表亮眼的二十四歲大的女兒不但搬回家住,「還要我開車送她上電影院,好像她又變回十二歲的小女孩似的。」日本人把二十好幾還賴在家裡的年輕人稱為「奇生單身者」。
從小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人,期待全世界的人都把他捧在手心裡,別人如果不是這樣,他就覺得受了虧待。《超級奶媽》(Supernanny)、《小鬼集中營》(Brat Camp),以及描寫如何馴服寵壞的小孩的其他電視節目現在會紅遍全世界,也許不是偶然。從小受驕縱的人會變成自戀者。二○○六年的一項人格調查發現,受訪的一萬六千名美國大專學生之中,有將近三分之二有「得意揚揚自戀」的徵兆。這比一九八二的調查數子暴增了三十%。根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最近的報導,許多二十幾歲的美國人在母親節這天並不買花或巧克力送給媽媽,他們送的母親節禮物是做一點自我改進,例如節食、矯正牙齒、剪髮、整理房間、參加交友聯誼。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最能博取二十一世紀媽媽歡心的事就是幫她的寶貝孩子升等。
按照他人理解的成功定義養大的孩子,不被允許失敗,到後來也可能變成眼界狹窄的人。正當全球化經濟迫切需要敢冒險的人材之時,我們卻在教導子女不可冒險,要走別人已經舖好的大路。現在的年輕人當然還是會叛逆的,但是,一九六○、七○年代那種撼動既有政治權威、改造通俗文化的美國校園抗議活動,已經看不見了。現在的大學生比較在乎的是如何拿出漂亮的求職履歷表,而不是高舉抗議標語了。教授們眼中的這一代大學生就像蜂巢裡的工蜂,擅常玩制度規定下的遊戲,卻不會綻放個人的光芒。一位常春藤名校教授說:「沒有真正的火花,沒有稜角,沒有勇於挑戰現狀的熾熱真誠。現在的學生有很多似乎是在照本宣科。」
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概括童年的名句是:
從一粒沙中看見一個世界,
從一朵野花中看見天國,
用手掌握住無限,
一小時就是永恆。
如今的孩子往往因為趕著去上小提琴課或是補習功文數學,根本沒時間把無限握在掌中。至於野花,好像有點恐怖——說不定是有刺的,而且花粉可能導致過敏反應。成年人一旦劫持了童年,孩子就錯過了那些原本可以為人生增添厚度與意義的事物——沒有了小小的冒險、祕密的經歷、挫敗與閃失、痛快的搗蛋、獨處的時刻,甚至連無所事事的無聊時刻也沒有。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的訊息是,最重要的不是自已摸索出一條路,而是把該得的獎狀拿回家來;只需要把規定的項目都做到,不必獨立思考。結果,現代的童年變得很奇怪,似乎索然無味,儘管塞滿了行動、成績、消費,卻又莫名所以地空洞而不真實。其中缺少了做自己的那份自由——孩子們自己也知道。加拿大溫哥華市的十四歲少女王蘇珊就說:「我覺得自己就像父母親一直在進行的一個方案。甚至我人就站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也會用第三人稱說我。」
孩子一旦變成了方案,對親子雙方都不好。忙進忙出地進行方案,不但不能拉近親子關係,到頭來可能造成雙方疏離。且聽洛杉磯這位母親康妮•馬丁尼茲怎麼說吧。她最近一次帶五歲大的兒子去看電影,兒子表示想坐在她後一排的位子上。「他說這樣坐就和我們坐在汽車裡一樣了,」康妮說,「因為他不論到哪兒做什麼都是我開車送他去,他覺得看著我的後腦杓的坐法是最自在的。我真被他嚇到了。」
防茵似地把孩子嚴密地保護起來,會使社區公共空間變得了無生氣。我以前居住的加拿大愛德蒙頓(Edmonton)的老社區裡,街巷中不再有小孩子玩公路曲棍球、投籃比賽、在草坪灑水器前面跑來跑去的聲音,只有一股怪異的安靜。現在的孩子們都商在家裡打電玩,要不然就是坐在汽車裡趕赴下一個該去的地方。父母親時刻放不下自己的孩子,也使人變得不關切他人的死活。甚至帶去社會團結著稱的國家裡,也彌漫著只顧自己的風氣。瑞典谷登堡(Guthenburg)的一位學校老師說:「現在的家長開口閉口都是『我家小朋友』,他們自己的孩子就是彌賽亞,好像根本沒想到過別人家的小孩。」不論哪個國家的父母親,都一樣絕不輕饒任何妨礙自己子女的人。愛荷華州的柏樹湍(Cedar Rapids)有一位三十三歲的女士,在少棒賽進行中把裁判打倒並且踢了兩腳,因為裁判作了幾次不利於她兒子的判決把她惹毛了,當時裁判正懷著五個月的身孕。多倫多市有一對爸媽揚言要控告一位指導幼女童軍的老師,因為她勸告他們不要太在意八歲大的女兒得了幾枚獎章。巴黎一所明星小學裡,有一名男童因為出生日期晚了一個月而不得入學,他的母親便大鬧校長室,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應該提早一個月催產把他生下來!」也有一些家長是反其道而行,因為有研究報告說在班上年齡最長的人比較可能日後保持一路領先,美國、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父母親就故意讓孩子延後一年上幼稚園,使孩子成為班上的老大。
不擠進前三名就永無出人頭地之日。這種恐慌心理的影響會一路往社會階梯的中下層延伸,藍領階級的父母親們已經開始在考慮,是不是該把車子賣了、家用儉省一點,好湊出錢來給孩子請家教。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報告發現,許多低收入的拉美裔家庭的子女根本不考慮申請本州州立大學的入學許可,因為他們以為州立大學的學費和入學成績標準是和常春藤私立名校一樣高。有四分之三的受調查者說,如果先前知道並不是這樣,應該會去申請。
經濟條件比較寬裕的家庭也會有這種恐慌而不知所措。我們的內心深處都知道過度管理孩子是荒謬的愚行,可是問題就出在我們很難不受周圍緊張氣氛的感染。
大家都忙得那麼緊繃,恐怕稍一鬆懈就貼上孩子的一輩子,難怪全世界的父母親都在抱怨生兒育女的擔子太沈重,也難怪近年來不斷有揭露親職(尤其是母職)黑暗面的新小說和新網站爆紅。當然,生兒育女本來就是辛苦的事。可是如今做父母的太苦了,有些人索性拒絕承擔了。工業化社會的生育率都在下降。無兒女的人甚至形容自己是Chilfree的狀態,就好像子女是
序 管理童年你調解紛爭的時候不論怎樣努力保持冷靜,親職行為終究會引發怪異舉動,我說的不是子女的舉動。——天才老爹比爾•寇斯比(Bill Cosby) 倫敦富欲區的一所建校超過百年的小學裡,正在熱烈進行現代風格的家長導師面對面。我和內子是為了七歲大的兒子來和導師會面。教室外面有幾位家長坐在塑料椅子上,望著地上發呆,或是頻頻看錶。有幾位在走廊上踱來踱去,緊張兮兮地撥弄自己的手機。 二年級作業本在桌上堆成一落。我們倆拿起本子翻著隨便看,看到歪七扭八的字跡不覺微笑,看到可愛的繪圖就頷首肯定,看到複雜的算術又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