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 法國梅迪奇獎得獎作品!
★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繼《閱讀地圖》後,又一愛書人不可錯過的作品!
★ 「寫給閱讀的情書。」──喬治‧史泰納,《紐約客》
★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是位保存文字、守護書籍的人。」──加拿大《環球郵報》
★ 「曼古埃爾是孜孜不倦、書寫文字的捍衛者,以滿腔不動搖的深情關心書籍……因為他相信書籍是──雖然儘管我們的電子化不斷進步──個人和世界之間不可或缺的一環。」──《溫哥華太陽報》
【內容簡介】
博學大師曼古埃爾是圖書館的愛好者,自從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閱讀地圖》之後,似乎就與書籍產生不可劃分的關係。這本2006年新作品《深夜裡的圖書館》即在研究圖書館在人類文化史上所佔的地位及其影響。除了描述他在法國家中擁有的小型圖書館的設計與規劃之外,更回朔到古埃及、希臘到阿拉伯;從中國、羅馬到Google;從歷史悠久的圖書館到網路虛擬的資料庫。從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到名作家如狄更斯、波赫士的私人藏書;到古代君王、政治家在動亂時代所保存的秘密藏書庫;到收藏著曾被史達林、麥卡錫限制的禁書庫;到囚犯口中流傳的記憶資料庫;到已不可考的《死者之書》;曼古埃爾甚至描繪出作者筆下的虛構人物,如吸血鬼伯爵、科學怪人想像中的圖書館。曼古埃爾將我們帶進從古到今圖書館演變的精彩旅程,這又是一本愛書人不可錯過的作品。
《深夜裡的圖書館》沿襲了《閱讀地圖》的傳統,道出圖書館在我們文明裡所扮演過的關鍵角色迷人故事。由於在位於法國的家中設計、營造、組織一個書齋,曼古埃爾這位在書籍和閱讀題材上備受讚揚的作家因此獲得靈感,寫出了圖書館如何將個人記憶以及整體文化具體化的情形。《深夜裡的圖書館》多軼聞趣事,扣人心弦,取材來源廣泛,從他童年時期的書架,到「無所不包」的網路圖書館,遠至古埃及和希臘,到阿拉伯世界,從中國到羅馬到古狗;有劫數難逃的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馳名藏書,也有丕普斯很個人的藏書,此君並為小開本書籍打造了「高跟鞋」,以便擺在書架上看來跟其他書籍同樣高矮;更提到許多作家自己的藏書,包括狄更斯和波赫士在內。
曼古埃爾講到人們在面對暴政時怎樣保存思想自由──例如納粹開始摧毀猶太人圖書館之後,波蘭的肖洛姆‧阿萊赫姆圖書館的館長連續兩星期,每天都盡可能把很多書偷運到一個秘密閣樓裡藏起來;而阿富汗的書店老闆沙‧穆罕默德‧拉伊斯又如何在動盪不安的三十年裡苦心經營。
此書也講到紀念堂般的圖書館,有的由詩人建築師如米開朗基羅者流建造,有的是令人不敢恭維的慈善家如卡內基者輩興建,還有囚犯口耳相傳的「存於記憶的圖書館」,以及禁書可以組成的圖書館,例如遭史達林或麥卡錫審查而被禁掉的書。曼古埃爾還變魔法般變出了假想的藏書,例如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科學怪人在他們多災多難的旅程中會隨身攜帶什麼樣的書,並且參觀每個讀者都久已渴望發現的藏書,以及根本不曾寫出來過的書籍所聚成的藏書──例如洛夫克拉夫特的《死亡世界風俗錄》。
此書包含大量精采圖片,錦上添花呈現出他講的種種故事,閱讀《深夜裡的圖書館》堪稱為迷人之旅,讓我們走過曼古埃爾的心思、記憶,看到關於書籍和文明的龐大知識。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
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先後在義大利、法國、英國、大溪地居住,1985年成為加拿大公民,現居法國,並獲授法國藝術及文學勳章的軍官勳位。青少年時期曾為視力受損的名作家波赫士誦讀,大受啟發,後成為蜚聲國際的選集編者、翻譯家、散文家、小說家和編輯。有多部作品獲得重要獎項,《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臺灣商務,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十大翻譯好書獎)、《意象地圖》(Reading Pictures: A History of Love and Hate,臺灣商務)、《虛擬處所辭典》(The Dictionary of Imaginary Places)曾入圍加拿大國家級總督文學獎「非小說類」決賽,其他作品有《棕櫚樹下的史蒂文森》(Stevenson Under the Palm Trees)、《吉卜齡小傳》(Kipling: A Brief Biography)、《走進鏡之森林》(Into The Looking-Glass Wood)、《同時,在森林的另一處》(Meanwhile, in Another Part of the Forest)、《黑水》(Black Water,二冊),以及《異國的消息傳到了》(News from a Foreign Country Came)、《跟波赫士一起》(With Borges)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黃芳田
1952年生,台灣高雄市人,現定居香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曾任中學教師、文字記者、自由採訪記者、專欄作家,目前從事翻譯。
著有:《踏著音符去旅行》、《筆尖下的鏡頭》(以上為麥田出版)、《Initaliano中文補充教材》、《辭職去旅行》(宏道文化出版)、《追蹤奧德賽》等。
譯有:《日昇之處》、《印度沒有句點》、《深入賽普勒斯》、《苦檸檬之島》、《可以這樣老去》(以上為馬可孛羅出版)、《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爬野樹的人、為愛活下去-跨越生命中的安地斯山》(以上為遠流出版)、《府上有肉豆蔻嗎?》、《蕨樂園》、《小說家的人生》、《香港》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應許與救贖之地 文:巫維珍
【摘自 網路與書「每日一書」書評】
今日談論「圖書館」,有點老調重彈的味道:如果談論自古以來圖書館的歷史與功能,在紙本閱讀被視為式微的時刻,好似是一種追溯「時代意義」的行為;若是論及圖書館開始收藏電子書、大量使用資料庫與下載論文等數位意義的話,這類新科技的闡發其實早也不是新鮮事了。
曼古埃爾談的既是圖書館的歷史故事,也不忘記網路之於圖書館的影響,他將圖書館的歷史延伸至西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書目的編排分類論及中國三世紀初期,以經、史、子、集來分類的《皇覽》;同時,圖書館的陳列設計,已遺忘的藏書、被重建的圖書館軼事,在他筆下全是圖書館生命的一部分。曼古埃爾在人們熟知的「圖書館」之下,挖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圖書館不是已經成形的建築物,而是不斷重生、永遠能被賦予意義的口傳故事。
圖書館是什麼?可能是自己的小書房,我們知道每本書的位置,如果沒有因為過多而溢出書架的話,它們大部分能按照藏書人的意志來擺放;我們有自己的閱讀角落,可能是一張大桌子,或許是床上與窗邊;有自己的閱讀時刻,不必遵守公共圖書館的開館時間,可以自由選擇小書房的閱覽時段;即便它不是有幾萬本書的「圖書館」,仍是心中的閱讀之泉。曼古埃爾說,一個人的書房反映了擁有者的面貌,不光是一本本獨立的書,也因書與書連結起來的閱讀之網,創造了擁有者的個性;每本書之間的相互關係在閱讀者腦海形成了閱讀架構,在他心中自有一個想像的書齋──「若說書齋記述了我人生故事的年表,那麼書房持有的則是我的身份」,曼古埃爾說。
圖書館可以代表一個人的性格,也彰顯統治政權之於閱讀的想像。納粹政權期間收集了猶太人的圖書,有的視之為垃圾,有的準備用來好好「研究」猶太人,1970年代,阿根廷、烏拉圭與智利追捕顛覆份子的時期,任何人擁有可疑書籍,像是聶魯達詩集就可能被逮捕。當然,有些書就能逃過集權政府的手段:布洛茨基在北極園附近的俄國集中營當囚犯時,以奧登的詩消磨時光,「使得他可以做到不把獄卒放在眼裡,為了將來要窺自由一眼」。沙拉莫夫被史達林遣送到卡利馬山地做工,監獄的圖書館竟然逃過了俄國當局加諸閱讀的所有淨化。圖書館,既是危險的象徵,又是自由的精神支柱。
在義大利人帕尼齊上任館長之前,大英圖書館的歷史尚未如此顯赫且廣為人知。帕尼齊在1856年升職做到館長,他認為,大英圖書館應該是國家的精神象徵,「讓英國人生活和思想的每個層面都能呈現出來,以便圖書館可以成為國家本身的展示櫥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帕尼齊推動立法:規定每一本在大英帝國印製的書都要有一本書在這裡;改善當時可怕的工作環境,將圖書館職員納入公務員之列。對於帕尼齊而言,圖書館就是國家的文化中心。
一本書是有魔力的,當一本書群聚在一起時,影響力更是廣遠,這是之所以圖書館的樣貌如此多變的原因:它可以代表國家的面貌,也可以是莫高窟保存千萬佛像資料之地,安貝托.艾可還希望它像是個舊書商的攤子:「圖書館最理想的功能是要有點像舊書商的攤子,是個挖寶的地方」。即便在當代,挖寶之地已逐漸轉移至網路上,曼古托爾亦同意數位資料的必要性,卻絕不同意電子資料能取代一切:1986年英國廣播公司花了250萬英鎊製作多媒體版本的《末日審判書》,到了2002年,卻因沒有真正可用的電腦能讀取;原來寫在紙上、將近一千年的《末日審判書》卻仍然書況良好,可以清楚閱讀。
那麼,圖書館之於曼古托爾的意義是什麼呢?翻閱一本書的書頁、在書架間走來走去的搜索,是絕對必要的樂趣;翻閱之中,圖書館應許了願望,是安慰的處所:「在我們逛擺滿、應許更多更多樂趣的書架時,……知道儘管此生有那許多煩惱痛苦與憂傷,但在這瘋狂的一套背後,卻有一種信心,比任何妒忌成性的神明希望我們對祂們產生的信心還要親密、富慰藉,可能還更具有救贖性。」
深夜裡的圖書館
作者:阿爾維托‧曼古埃爾
譯者:黃芳田
台灣商務印書館
媒體推薦:
基地的想像 傅月庵(作家)
【2008/09/07 中國時報開卷】
關於時空旅行,人類曾經有過許多的想像,無論「回到未來」或「走過從前」,真正最接近的,只有「閱讀」這件事。閱讀讓人得以自由穿梭時間、空間之中,上下千萬年,縱橫百萬里。大至宇宙未生前的面目,小到人類基因符碼序列;遠的像侏羅紀恐龍大滅絕,近的如同時代作家的碎碎唸──只要你願意,拿起一本書,隨時都能走出去、走進去旅行窺看一番,直至倦而後還。
那麼,圖書館或書房,應該算是時空旅行的「基地」了。基地應該包括哪些設施?如何蓋?怎樣搭配?有哪些範例足為參考?甚至,隱藏在基地硬體背後的「理念」又是什麼呢?光想像這些,就已夠叫人興奮的了。更何況,如今還有一個嫻熟「基地」乃至「時空旅行」的一流專家要來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一個全世界愛書人都不陌生的名字,是許多人認為,其甘醇度更在艾可之上的書人。自從16歲成為盲眼詩人波赫士朗讀小友之後,曼古埃爾在心靈上就不曾與這位前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曾寫過〈巴別塔圖書館〉的魔幻寫實小說家分離過。甚至,我們可以相信,相當程度上,這本書就是他在向那位已逝老友致意。「我心裡一直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曼古埃爾肯定贊同波赫士這句名言的。
此書原想取名《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卻因早被用走了,而以《深夜裡的圖書館》定名。但無論前者或後者,其基調都有些憂傷。憂傷來自於「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喟嘆,以有涯追無涯,即使不用走出戶外一步,「這番追求終歸註定要失敗」。
只不過,即使命運早定,曼古埃爾卻仍深信「探索本身」就是值得、就自有其意義了,所以決心寫下這本關於人類探索的故事。他從神話、分類排序、空間設計談起,旁徵博引,溯及埃及、希臘、阿拉伯、羅馬、中國到Google,娓娓道來,舊學深邃,新知加密,《閱讀地圖》裡那個讓人著迷的作者,一下子又回到我們眼前了。曼古埃爾的好,不僅在於他的記憶力,總是能指出別人所看不到的歷史角落,告訴我們這個有多好玩;更在於他的想像力,像「圖書館的島嶼性」、「藏書的遺忘」、「想像的藏書」乃至如何「以書海為家」這樣充滿趣味卻不好捉摸的東西,可不是誰都能說得清楚的。
「有的書,我們樂得翻過就好,讀了後一頁就忘了前一頁。有的書,我們讀來敬謹以對,未敢妄加置喙…。更有的書,止住了我們置喙的妄動;因為這些書,我們愛的之久、之深,可以逐字複誦;因為這些書,我們讀得都烙在了心版上面。」這是曼古埃爾在他另一本名著《閱讀日誌》裡的一段話,拿來形容他的中文新書,再適合不過了。這本書,未必能讓每個人都愛深讀久逐字複誦,卻肯定可以「止住我們置喙的妄動」,因為他的博學、他的想像力!
名人推薦:應許與救贖之地 文:巫維珍
【摘自 網路與書「每日一書」書評】
今日談論「圖書館」,有點老調重彈的味道:如果談論自古以來圖書館的歷史與功能,在紙本閱讀被視為式微的時刻,好似是一種追溯「時代意義」的行為;若是論及圖書館開始收藏電子書、大量使用資料庫與下載論文等數位意義的話,這類新科技的闡發其實早也不是新鮮事了。
曼古埃爾談的既是圖書館的歷史故事,也不忘記網路之於圖書館的影響,他將圖書館的歷史延伸至西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王朝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書目的編排分類論及中國三世紀初期,以經、史、子、...
章節試閱
【前言】
我這人心思好漫遊(雖然不怎麼成功),就像隻正在搜索行動中的獵犬,丟下該追的獵物,卻對著見到的每隻鳥吠叫,我什麼都追,就是沒追該追的,所以有理由抱怨自己,而且也是真的(因為周身刀,無把利)……,我讀了太多的書,卻因為不得其法,結果沒達到什麼目的;由於缺乏妙方、次序、記憶、判斷,結果在圖書館裡糊裡糊塗被形形色色的作者絆倒。
柏頓,《解析憂鬱》(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起始點源自一個疑問。
出了神學與奇幻文學範圍之外,鮮有人會對我們宇宙的主要特點有所懷疑,這些特點亦即意義的死亡狀態以及缺乏明確可辨的目標。然而,我們照樣懷著困惑不清的樂觀,繼續把能夠從卷帙與書籍、電腦晶片蒐集到的資訊零星片段組合起來,放到一架又一架的藏書架上,不管是實質的、虛擬的或其他性質的,其志可憫地意圖為這世界帶來理性和秩序的假象,一方面卻明知不管怎麼一廂情願,實情則是這番追求終歸注定要失敗。
那又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雖然我自始就知道這問題大概始終都不會得到答案,但探索本身看來卻似乎是值得的。此書講的就是這番探索的故事。
我對精確整齊的日期和名稱反而不是那麼熱中,而更著緊於我們無止盡的收藏努力,因此幾年前開始了這番探索,並非志在彙編另一部藏書史,或者為已經汗牛充棟的書籍科技史再添另一巨著,而是只想道出我自己的驚訝之情。一個多世紀之前,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寫道:「在一個成功無望的領域裡,我們這種人卻還不中斷地付出努力,實在是應該感到既動人又激勵人心。」
不管是我自己的書齋,還是與大眾讀者共享的圖書館,在我眼中向來都是宜人的瘋狂之所,就我所記得,我一直受到它們迷宮般邏輯的引誘,這邏輯暗示說,這很不協調的書籍排列分類是出於理性(如果不是藝術的話)的支配。我讓自己迷失在擁擠的一堆堆書籍之間,感到一種冒險式的樂趣,懷著迷信般的信心,相信任何已建立起來的字母或數字分級系統有朝一日終將引我到應許之地。書籍長久以來就已經是先見之明術的工具。諾思羅普‧弗萊在他眾多筆記中的其中一本上若有所思說過:「一個大圖書館其實真的具有心電感應的口才和龐大潛力。」
在這種令人愜意的錯覺之下,我花了半個世紀搜羅書籍。我的藏書也慷慨無比,對我無所要求,只提供了各種啟發。「我的藏書,」佩脫拉克(Petrarch)在信中跟朋友說:「並非一堆沒有文化的收藏,縱然它是屬於某個沒有文化的人。」我的藏書就跟佩脫拉克的藏書一樣,它們懂得的遠比我多,我很感激它們甚至容忍我出現在它們眼前。有時候我更感到自己濫用了這個特權。
就像其他大多數的各種愛一樣,對圖書館的愛也得靠學習。沒有一個人在初次踏進一個由書籍構成的房間裡時,就能馬上本能知道該有什麼樣的行為表現、該期望些什麼、有什麼是應許的、什麼是准許的。反而很可能被嚇倒了--被那凌亂或廣闊、寂靜嚇到,帶有嘲弄的提示,提示著樣樣自己不知道的事,還有監視感--甚至在摸熟了這國度裡種種儀式和傳統、將地理畫成了地圖,也感到了土著的友善,然而上述某些嚇倒的感覺卻依然糾纏心頭。
在我魯莽的青年時代,當其他朋友都夢想著勇闖工程、法律、金融、政壇國度時,我卻夢想著成為圖書館員。然而生性懶散加上對旅行難以遏制的熱愛,卻讓我走上了另一條路。話說回來,如今到了五十六歲的年齡(照杜思妥也夫斯基在《白痴》一書裡的說法,是「可以說是真正的人生才開始的年齡」),我又回到了早期的理想,雖然不能稱自己是個圖書館員,但卻生活在不斷增加的書架之間,這些書架的範圍已經開始跟這房子界線模糊或者重疊了。這本書的書名本來要叫做《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可惜,兩個多世紀之前,那位眾所周知的薩米耶‧德梅斯特已經搶先用了。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二○○五年一月三十日
【前言】
我這人心思好漫遊(雖然不怎麼成功),就像隻正在搜索行動中的獵犬,丟下該追的獵物,卻對著見到的每隻鳥吠叫,我什麼都追,就是沒追該追的,所以有理由抱怨自己,而且也是真的(因為周身刀,無把利)……,我讀了太多的書,卻因為不得其法,結果沒達到什麼目的;由於缺乏妙方、次序、記憶、判斷,結果在圖書館裡糊裡糊塗被形形色色的作者絆倒。
柏頓,《解析憂鬱》(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起始點源自一個疑問。
出了神學與奇幻文學範圍之外,鮮有人會對我們宇宙的主要特點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書齋的神話背景談起
第二章 從藏書的分類排序談起
第三章 從書齋空間談起
第四章 從圖書館的威勢談起
第五章 從圖書館的陰影談起
第六章 從書齋形狀談起
第七章 從圖書館的機遇談起
第八章 從書齋的作坊談起
第九章 從書齋裡的心思談起
第十章 從圖書館的島嶼性談起
第十一章 從藏書的倖存談起
第十二章 從藏書的遺忘談起
第十三章 從想像的藏書談起
第十四章 從圖書館的定位談起
第十五章 從以書海為家談起
結論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從書齋的神話背景談起
第二章 從藏書的分類排序談起
第三章 從書齋空間談起
第四章 從圖書館的威勢談起
第五章 從圖書館的陰影談起
第六章 從書齋形狀談起
第七章 從圖書館的機遇談起
第八章 從書齋的作坊談起
第九章 從書齋裡的心思談起
第十章 從圖書館的島嶼性談起
第十一章 從藏書的倖存談起
第十二章 從藏書的遺忘談起
第十三章 從想像的藏書談起
第十四章 從圖書館的定位談起
第十五章 從以書海為家談起
結論
致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