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充滿著上進心的老師,他的身體所展現出來的正面能量,正是構成教育力的根本。
齋藤孝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學習大師、知名的「紅人」教授。專長領域為教育學、身體論、溝通論。他之前最知名的概念是「出聲朗讀日語」!倡言「讀書和運動一樣」,而教育是國家的根本,這本《教育力》基本理論的啟發可說都來自倡導的獨特教育論,重點是在他將它們靈活應用到日本教育的實踐,核心概念是「培養教育力」,簡單講試圖力挽日本從一九九八年前後進入了所謂「學力低下」的教育環境。以「教育學者」為本業、專攻「教育方法」的齋藤孝,積累自身經驗與研究成果,特別是深刻且良深的感慨用心,渾然而成這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教育力》。
作者簡介:
齋藤孝 Takashi Saito
1960年出生於靜岡縣,1985年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
著作:《讀書力》、《溝通力》、《找回身體的感覺》、《「厲害的人」究竟有哪裡不同》、《想出聲朗讀的日語》(I~III)、《灌籃高手的友情論》、《呼吸入門》、《會議革命》、《看了就有氣的身體》、《惹人厭的話語》等等。官方網站:http://www.kisc.meiji.ac.jp/~saito/
譯者簡介:
張雅梅
畢業於淡江大學日文系。曾從事多年行銷企畫工作,負責商品品牌形象規畫與推廣。譯作以大眾心理叢書及文學類居多。主要譯作有《這樣說就對了!》、《新猶太式Smart思考法》、《紅長靴》、《解讀純愛時代》、《100種世界地圖的有趣看法》、《大?城:天下第一名城》等。
章節試閱
專業能力與個人魅力
教師所應具備的條件,大致上可分為專業能力與性格魅力兩方面。一個指的是在知識、專業性上具有相當優異的條件,或是在該領域享有絕佳的表現;另一個則是指包含溝通能力在內的個人魅力。
以高中以下的學生來說,仍不時會發生無心聽講以致於課程白上了的情形。這時候,做老師的該怎麼辦呢?
光靠處罰或是打分數的管理機制,只能治標但不能治本。你唯一可以依賴的方式,便是用教育最原始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追隨。而其魅力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自己能夠切身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使他更茁壯。即使剛開始學生對老師的教導尚抱持著存疑的態度,不過你只要稍微鼓勵他們一下:「你們稍微嘗試過就會發現,其實要學會也不是那麼難」、「還挺有趣的」,學生便能順利跨出第一步。相信這樣的情形重覆二、三次之後,就會在學生之間引起回響:「哎呀!原來這位老師的話是可以相信的。」
學生常習慣背地裡說老師的是非。說個明白一點,就是為老師打分數!某位老師說的話能不能信?有沒有實力?即便是小學生也有屬於小學生的評價方式。假如課堂上鬧哄哄的,孩子們都不聽老師說話,那麼身為老師的人也有責任─你為什麼得不到學生的信賴?
想要見識一位老師的教育力,與其專心聽他講課的內容,倒不如站在教室的前方仔細觀察學生們的表情。你只要看學生的注意力有多集中,就知道那位老師的教育力有多強了。光是表面上維持著上課的秩序,但學生們全在夢周公,腦袋都呈現打烊的狀態的話,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 懂得羞恥
能夠讓學生的身、心、頭腦都比日常的運作來得活潑許多,便足以蔚為「教育力」。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老師應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展現出魅力來,並將憧憬的心情傳遞給學生,以強化他們學習的動機。
你還可以妥善地應用心理戰術,讓他們明白「不懂這些常識是會被人家笑的」、「學不會是很丟臉的事」。在《菊與刀》一書中揭示了「日本重恥感文化、西方重罪感文化」。書中指出,日本人面對絕對性的存在並不會因事屬罪惡而不為,或者做完某件事之後立刻引發罪惡感,他們只會動輒覺得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嘴巴上總是道歉聲不斷,要不,便是以他人的眼光來當作自我的道德規範,例如「要是做出那種事,未免太丟臉了吧」。
自一九八○年代以後,日本邁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缺乏教養再也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在日本千百年的歷史當中,「能寫、能讀、有學問是了不起的,反之則該感到羞愧」這樣的觀念向來被人們奉為理所當然的共同價值,可是隨著泡沫化經濟時代的來臨,人們也不由得開始產生「那樣也沒多偉大,有什麼大不了的」想法。
當這股風氣逐漸擴散開來之後,面對常人眼中較缺乏涵養的人,我們雖不至於否定對方的人格,但仍可適當地傳達出「你是怎麼回事」的冷淡─你可以用不小心說出對方不懂的事情來的抱歉口吻表示:「咦?!你不知道這事啊?抱歉!抱歉!」藉此達到讓對方感到自慚的目的。這一點小技巧尚望各位可以多用來與周遭人互相砥礪。
故首要之務,便是在學習的環境裡製造出「缺乏內涵是件可恥的事」的氛圍。基於上述原因,我把持續大量地閱讀書籍視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條件。當然,這項要求是不分文、理科系一併適用的。畢竟,支撐向學心的一大棟樑,便在於閱讀的習慣。
凡是長期有閱讀習慣的人,都不會懷疑讀書的重要性。只要你擁有向學的心,必然會熱衷於讀書;而隨著你書讀得愈多,你的向學心也會益發膨脹壯大。
* 簡單的事物、美好的事物、真理
前些日子,我和數學家藤原正彥(《國家的品格》一書作者)先生聊天的時候曾經談到:研究數學,需要擁有對美的感知能力。關於這一點,藤原先生主張:「因為擁有一顆可以感受到美好的心,使得數學在日本的發展異常蓬勃。那樣的心境就和創作俳句時是一樣的。所以,日本能夠在文學和數學方面的發展達到國際水準,皆要拜國情之賜,因為我們的社會重視對美的感知能力。」
既然這段話是出自一位數學家的口中,我自然沒什麼好懷疑的。在數學的領域裡,原本就崇尚簡單。意即簡單就是美。若將數學比喻成一座山,那山上應該有著遍地的野花吧?雖然明知如此,卻不知如何上山採花。稍微爬一小段之後發現,似乎來到了非左即右的分歧點。據說這時候,有才能(判斷力)的人,必然都會選擇比較簡單的一條路。至於他們選擇的標準,則是因為直覺那一邊的風景感覺比較美。果不其然,轉眼間便爬上了山頂!當你看見那樣的人,「真會令你後悔得半死」藤原先生表示。
一旦你選錯方向,就會如同《八甲田山死之徬徨》(藤原先生的父親新田次郎所寫的著名小說)一書中所描述的情景般,陷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域。藤原先生說:「這個世界是愈簡單的東西愈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其中還隱含著幾分真理呢!」
幾何學是最容易讓人體會到簡單之美的東西。只要一條輔助線,世界便大為不同。原本你以為鐵定解不開的答案,沒想到只要簡簡單單拉一條輔助線,局勢便大為逆轉。這怎能不教人感動呢?故不曾被輔助線的發明所感動的人,可以說是非常的不幸。這恐怕要怪當初教書的人沒教好了。
最理想的狀況是,在你內心發出「啊─好美啊!」的感動之餘,還能同時在知識上有所斬獲。
如數學家一般投入理科實驗的人,或者是在各種領域從事於研究工作者,他們每天所做的事差不多就是斥眼前的事物為「騙人」,然後予以推翻。即便是文學家,也有想「一探事物究竟」的時候。
* 文學的魅力
三島由紀夫最終是以切腹自殺的方式了結自己的人生,不過按照一般人的邏輯看來,似乎沒什麼事值得他切腹自殺的呀!三島由紀夫年輕時所寫的小說,便已出現主角最後切腹自殺、死得動人淒美的場景。歸根究底,在他的內心裡對戰後的日本始終懷有被剝奪了尊嚴的感覺,於是企圖藉由自己的小說不斷對國人呼籲,希望大家能共同奮起找回日本過去的強盛與美好。
根據三島由紀夫對美的認知標準,他最後的死法或許可以形容為很文學,終歸是種美麗的死亡。對於這件事大家眾說紛云:有人說「那樣做終究還是太愚蠢了」,有人說「那太右翼思想了」,也有人說「切腹是過去時代的錯誤觀念」。然而,透過三島由紀夫以創作的手法將自己的人生化為一則傳奇,你我也被賦與了另一種新的觀點。
談到對三島由紀夫的喜愛,我特別要向讀者們推薦他的小說─《金閣寺》。我在針對國文的「課程設計論」課堂上,便要求學生務必都要讀過此書。
先不論個人是否偏好小說的型態,重點是這本書能夠帶你體驗到什麼是高水準的文學。在日本,恰好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極端熱愛文學的人,另一種則是對文學不痛不癢的人。喜好文學與否雖然說是個人的自由,但學校教育既然肩負有傳承文化遺產的使命,我認為大家至少要瞭解文學的珍貴之處,藉此讓自己更為成熟。
即使在我所就讀的東大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裡,也有不少人根本不認同文學的意義。甚至有人斬釘截鐵地說:「那種東西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對此,我只有目瞪口呆可以形容。為什麼呢?因為在文學的世界裡對人性的描繪,可以說是涵蓋最廣泛也是最細膩的。
凡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對於人類有多麼的複雜深奧、如何地不受控制、又是多麼的了不起,均會有細膩的描繪。透過虛構的表現型式體現真實的人生,正是文學引人入勝之處。
小說裡有許多角色讓讀者看了都忍不住有股衝動很想教訓他。而這些角色的存在,正代表著真實生活上各種典型的人物。比方說,當你看到《金閣寺》裡頭那位具有強烈主觀意識的青年時,你就會發現類似的特徵在許多人身上都看得到,就連自己也不例外。
當青年正準備與女性有進一步的接觸時,一棟美侖美奐的金閣寺便夢幻般地出現在眼前,頓時令他對眼前的女子失去了興趣。透過閱讀,我們得以認識像這類為某種觀念所縛的人格特質,進而改變我們對世間的看法。因此,文學可以說是人類學的入門。
* 理解的態度
令人頭痛的是,有許多教師均表示,由於國文課只教授文學的部份,使得孩童無法培養出良好的邏輯表達能力。有人甚至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在國語審議會上發表「文學對於培養邏輯的觀念有害」的幼稚談話。我在氣憤之餘,忍不住要強烈地提出反駁。
為什麼呢?因為文學對於培養出感情的理解能力來說是很重要的,而那正是邏輯推理的基礎!養成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我們在學校所學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論你遇到任何事,理解力都佔有一定的重要性。總而言之,我想表達的就是:「喜不喜歡三島由紀夫?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能不懂他的作品!」
你怎麼想都沒關係,就算你認為進化論或是遺傳子是不好的存在也無妨,但假如你不懂物競天擇或DNA,便不能算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應有的態度。終歸一句話,我認為培養孩童冷靜理解事情的態度,才是學校教育的重大目標。
在國文課程方面,如何清楚地掌握到隱含在文章的底層作者「亟欲表達些什麼」的心情,乃至他的情緒、願望,或是當事人的價值觀、他所仇視與一心想打倒的敵人為何、他又擁有什麼樣的自卑感、他寫出這篇文章是基於怎樣的憤慨等等,才是學習的重點。
以提高對人性的理解程度來看,把文學作品拿來當作教材確實很有幫助。畢竟閱讀文學、解釋文學,並不致於讓學生因此變得非理性。相反地,光是接觸實用性的文章,就指望學生可以因此養成邏輯推理的能力,也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
所有文章發展到後面的階段,都會突顯出當事人的意圖來。主角接下來準備怎麼做?能夠意會出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由此看來,現代國文的題目怎麼出,便相形變得很重要。
(以上引自:3 學者性格、人際關係的力量與尋找教材)
* 在混沌與秩序間自由往來的能力
關於教師應具備的能力,我想再舉一個「在混沌與秩序間自由往來的能力」作說明。khaos指的是混沌,cosmos指的則是秩序。自古以來,人類便十分珍視能夠在一片混亂狀態下建設出某種秩序的能力,大部份的神話也都不脫如此的內容。
我們實際上都不太能忍受混亂的場面,或是任事情陷入混沌不明的狀態,以致於凡事總想理個清楚。舉例來說,當我們對眼前的事態感到有些不明究理時,便忍不住會從「哎呀!那是因為他是B型的嘛」這樣的角度來做出結論。
那是因為我們人都會不由得想概括做出結論。事實上,語言這東西便帶有類似的功能。就像我們經常會區別誰是壞人、誰又是好人一般,凡事經過大致的整理歸類後,感覺上總是變得比較簡單。
故透過語言的誕生,不僅讓人更容易將這世界整頓得有條不紊,也更容易掌握我們眼前的狀況。無論是欲區分動物和人之間的差別,或是在動物界當中再細分不同的種類,總之透過差異性的語言描述,世界儼然變得豐富多姿了起來。
從這一點來看,這樣的發展方向不失為井然有序的好選擇。對於奠定各種世界觀的基礎來看,也是必要的功課。不過,倘若我們稍微回想一下教科書的內容就會發現,我們的教科書實在太過八股了!由於它太講究完美的秩序,使得學習的一方很難真正被打動。
以歷史教科書為例,由於它編得太完整了,以致於學生在讀過之後很難引發什麼爭議,感覺上「似乎只有背下來的份」。
我雖然認同以教科書做為教育的軸心,卻反對採用過於一言堂式的內容。另一方面,老師若不能展現出朝混沌方向思考的可能性,學生上起課來將會覺得很無聊。假如在內容的編纂上已呈現出工整嚴密的狀態,那麼老師上課時何妨試著將它打散後再予以重整?
* 培養多方觀點
面對單一知識培養出雙重的看法,或是從不同的著眼點去挖掘出更具發展性的內容,對於做學問來說乃稀鬆平常的事。照此說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看事情的習慣,也可以說是我們授課的目標。你不是光告訴學生「把這個背下來就好」,而是要訓練他們時常改變看事情的焦點,例如由這個角度來看事情是這樣,但稍微偏移一下焦點後,事情就有了不同的結果。
在授課的同時,必須要讓學生了解到:學習培養多方的觀點,才是真正上課的目的。當學生知道同時間可能有二、三個不同的觀點存在時,你必須釐清他的觀念「你要學習的是培養多方觀點。當你學會它的要領之後,面對新的問題你就不再只有單一的觀點而已,而能夠試著從二、三個不同的角度來鳥瞰這件事。這麼做不僅能增加你客觀掌握住整件事的精準度,同時你的價值觀、世界觀也會隨之更加深刻」,而不是讓學生陷入負面的思考當中:「最後我都搞不清楚倒底哪個才是正確的了!如果是這樣,不就代表什麼都不用記了嗎?」
說到作文,正是用來觀察學生是否做到這一點的絕佳測試。你與其從字裡行間去觀察他的想法正不正確,倒不如測試他對事情是否具備了多樣化的觀點。
然而,當社會風氣演變成「凡事全憑個人的喜惡做判斷」時,即使自己對眼前的狀況沒有十足的把握,一樣可以斷然地做出判決,並以此為滿足。
這種「我說了算」的癖好,是我們教育工作上得不斷反覆糾正的一種惡習。它同時也象徵著用功的意味。例如數學,你必須讓學生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了解到,只要他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困難就能迎刃而解。你的覺悟若已經強烈到幾乎令你想穿上寫有「轉移焦點」四個大字的T恤來為學生上課,那是最好的了!
「以個人的主觀(喜惡)為優先,不是挺好的嗎?」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抱持著這樣的看法。這種狀況對整體社會來說很棘手,尤其容易發生在一些中輟生的身上。原因是讀書特別重視客觀性與多樣化的觀點。
專業能力與個人魅力
教師所應具備的條件,大致上可分為專業能力與性格魅力兩方面。一個指的是在知識、專業性上具有相當優異的條件,或是在該領域享有絕佳的表現;另一個則是指包含溝通能力在內的個人魅力。
以高中以下的學生來說,仍不時會發生無心聽講以致於課程白上了的情形。這時候,做老師的該怎麼辦呢?
光靠處罰或是打分數的管理機制,只能治標但不能治本。你唯一可以依賴的方式,便是用教育最原始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追隨。而其魅力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自己能夠切身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使他更茁壯。即使剛開始學生對老師的教導尚...
目錄
前 言1
序章 教與學3
傳遞夢想的能力/寓友情於學習當中的能力/教師本身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吉田松陰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體系:補習班/緒方洪庵與福澤諭吉/「會讀」學習法/提問力
1.何謂教育力的根本31
技巧性的學習/學習能讓人獲得喜悅/掌握文脈關係的能力/記憶中讓人意猶未盡的一門課
/將上進心化為本能/讀書與自制力/專業能力與個人魅力/懂得羞恥
2.模仿力與規劃力58
教練V.S.選手、教師V.S.學生/模仿力/複誦方式與口傳/工作重點備忘/「天才」乃進步
的專家/規劃力/何謂「可以預見未來的發展」?/科學的精神
3.學者性格、人際關係的力量與尋找教材78
學者的態度/教學研討會的場合/擁有聽眾的幸福/重視人際關係的影響更甚天生的才能/
追求具創造性的人際關係/利用提問深化課程內容/備妥有益思考的工具/「這可以當作教
材嗎?」/假設、實驗、證實/簡單的事物、美好的事物、真理/文學的魅力/理解的態度
/編輯教材的能力
4.針對考試內容重新思考112
設計兼評估考題的能力/看出教師的功力高低/感動與熟習/點頭所扮演的角色/出題者與
評分者的立場/斟酌對方的意圖/「活在兩個不同的時間點」/相信自己的技術/立足社會
的技術
5.洞察力、關注力137
讀書原本是件快樂的事/天才就是自己的老師/因材施教的能力/應用各式各樣的學習系統
/無法抑制的教育慾望/把上課當作一場慶典/學習之於八旬高齡者的意義/和年輕人共度
時光的幸福/稱讚三歲幼童「你好棒!」/與觀眾共鳴的喜悅
6.傳承文化遺產的能力167
無論是理科、國語、數學……/培養鑑賞力的意義/讓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能夠自我砥礪
成長的人/奠定日語文化的基礎/培養審美觀/幫助學生回溯體驗電影的歷史/相信言詞的
力量
7.相應的身體感官188
發出訊息收到的信號/若即若離的微妙關係/不怕課程被打斷的勇氣/打通任督二脈的身體
感官/此時不學更待何時 一輩子僅此一次機會/在混沌與秩序間自由往來的能力/培養
多方觀點/相信知識的價值
8.身份養成教育207
等待的耐力與讚美的功力/應付愛撒嬌的學生/幫助學生找到踏實的目標/勿過早論定學生
的前途/師徒關係/對於學習環境的責任/能否賦予學生適當的身份
9.筆記本的本質、講義所扮演的角色226
筆記本的效用為何?/人是習性的總合/課題遊戲化/樂見對方有心學習/製作講義的重要
性/推行讀書運動‧編排課程
10.呼吸、身體與學習態度241
選擇教學風格/呼吸節奏的磨合/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緊張與放鬆
後記255
前 言1
序章 教與學3
傳遞夢想的能力/寓友情於學習當中的能力/教師本身也要活到老學到老/吉田松陰的教育
/自然的教育體系:補習班/緒方洪庵與福澤諭吉/「會讀」學習法/提問力
1.何謂教育力的根本31
技巧性的學習/學習能讓人獲得喜悅/掌握文脈關係的能力/記憶中讓人意猶未盡的一門課
/將上進心化為本能/讀書與自制力/專業能力與個人魅力/懂得羞恥
2.模仿力與規劃力58
教練V.S.選手、教師V.S.學生/模仿力/複誦方式與口傳/工作重點備忘/「天才」乃進步
的專家/規劃力/何謂「可以預見未來的發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