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巴菲特的影響力與財富不斷增長,不過有一件事情都沒變,那就是他對事業與生活永遠誠實謙遜樂觀進取。,暢銷書作者珍娜‧羅渥在這本全新修訂的《巴菲特開講》中,說明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
本書反映過去十年來巴菲特的生活,內容摘錄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資人所說過的話,字字珠璣,趣味十足。
巴菲特的話往往出人意表,又總是那麼有趣,這是他商場智慧與機智的結晶。本書集結巴菲特對於網路經濟、家庭朋友、經營事業、繳納賦稅等議題,非常精闢的見解。全世界排名第二的富人,為什麼要將百分之八十五的財富捐給世界首富﹝比爾蓋茲與美琳達蓋茲(Bill and Melinda Gates)﹞從事慈善事業,本書也詳細解析巴菲特是怎麼想的。
《巴菲特開講》不只是一本關於投資的書,也透露出巴菲特這位全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的個性與哲學。
本書許多字句是巴菲特一生智慧的結晶,可以讓你了解巴菲特對於許多重要議題的看法。
以下是幾句經典名言:
「建立信譽要二十年,破壞信譽只要五分鐘。如果你能想到這點,做事情就會不一樣。」
「你不需要是火箭科學家。投資不是智商一百六十的人就一定會勝過智商一百三十的人,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
「我必須能夠解釋我的錯誤,這表示我只做我完全了解的事情。」
「你必須投資甚至笨蛋也能經營的企業,因為難保哪天有個笨蛋會來接手。」
「多年來,許多非常聰明的人終於學到一點,一長串漂亮的數字乘以一個零,結果還是零。」
這本巴菲特的語錄,也可以叫做給投資人的「生活經驗小書」(A Life’s Little Lesson Book)。
作者簡介:
珍娜‧羅渥(Janet Lowe)
著有暢銷書《比爾蓋茲開講》(Bill Gates Speaks)與《傑克威爾許開講》(Jack Welch Speaks)。《新聞週刊》(Newsweek)、《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與《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都曾經刊載過她的文章。
章節試閱
6.1 投資
華倫•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他自己說是「簡單、老式、幾乎沒有原則可言」。巴菲特許多原則來自他的個性,其他則是從老師與經驗中學習。跟所有的好學生一樣,他將所受的訓練當做基礎,堆砌出比他最好的老師還要高的磚牆。
有一套哲學
「規則一:決不虧錢。規則二:決不忘記規則一。」
「多年來,許多非常聰明的人終於學到的一點是,一長串數字乘以一個零,還是等於零。」
巴菲特一再回歸到葛拉漢:
「我認為是有三個基本概念,構成智慧的基礎架構,合理運用這三個概念在股票上,對你才會有幫助。這三個基本概念既不複雜,也不需要數學天賦或是任何才能。﹝葛拉漢﹞說你應該將股票當做企業的一小部分,將﹝市場﹞波動視為你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從愚行中獲利,而不要參與愚行。在《智慧型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最後一章,葛拉漢說投資最重要的四個字是「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我認為這些概念,即使到今天已經有一百年,仍然是理想投資的三個基礎。」
巴菲特將葛拉漢的話概述如下:
「適當的性格加上適當的智慧架構,你就會有合理的行為。」
巴菲特不擔心他的原則了無新意:
「如果原則會過時,那就不是原則。」
認識敵人:通貨膨脹
「只要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通貨膨脹比立法機關所通過的任何稅收更可怕。通貨膨脹損耗資本的能力實在難以置信。假設一位寡婦靠銀行存款年利率百分之五過活,如果一年的通貨膨脹率為百分之五,即使不必繳納所得稅,也跟通貨膨脹率為零,卻要繳納百分之百的所得稅一樣。她的所得都被「課稅」,等於沒有真正的收入,她的任何開銷都是吃老本。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所得稅,她可能會覺得太過分了,但是她可能沒有發覺,百分之五的通貨膨脹率對她經濟上的影響就等於是課徴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所得稅。」
「如果你覺得在股市進出,獲利可以擊敗通貨膨脹率,那麼我願意當你的經紀人,但不是你的夥伴。」
即使在通貨膨脹率高的年代,巴菲特還是持有股票,他解釋說:
「部分原因是習慣使然,部分原因則是股票代表企業,而擁有企業要比擁有黃金或土地更有趣。此外,在通貨膨脹的年代,如果你能以適當的價格購買股票,至少股票可能還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如何控制通貨膨脹,巴菲特有一些概念:
「我有個非常容易的方法,可以消除或是降低通貨膨脹。如果憲法修正案規定,消費物價指數漲幅超過百分之三的年度,該年度的眾議員或參議員都喪失競選連任的資格。」
經驗顯現
巴菲特十九歲時,是內布拉斯加大學四年級生,讀到葛拉漢經典名著《智慧型投資人》。他將這經驗比作「保羅前往大馬士革路上的經歷」,也學到「以四十分買一元」的哲學。巴菲特說他閱讀這本書之前:
「我漫無邊際到處收集各種曲線圖,閱讀所有的技術分析,打聽內幕消息。然後我看到葛拉漢的《智慧型投資人》,這才豁然開朗,就像是看到光明。」
「我並不想讓人家覺得我像是宗教狂,但是這真的讓我很狂熱。」
「在這之前,我是用膽量進行投資,而不是用頭腦。」
班傑明•葛拉漢
華倫•巴菲特最初認識葛拉漢,是因為讀了他的書《智慧型投資人》。一九五○年,巴菲特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終於跟他心目中的英雄見面。巴菲特說:「除了父親之外,葛拉漢對我事業生涯的影響比任何人都大。」
他解釋說,葛拉漢對於投資智慧挑戰的興趣更甚於賺錢。除了這點之外,再加上好奇心強、慷慨、以及非常有幽默感,這就葛拉漢與眾不同的地方。
葛拉漢與巴菲特有很多地方類似。葛拉漢能言善辯,充滿機智,交友廣泛。他們主要的相似之處,就是對於大筆金錢漫不在乎,對我們其他人而言,這是很奇特的。巴菲特進入葛拉漢的公司沒多久,葛拉漢就告訴他:「對你我來說,金錢不會造成任何差別,我們不會改變,只有我們的妻子生活會更好。」
一九五一年,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葛拉漢建議他延後再做投資,等到過熱的市場得到休息。那一年,道瓊工業指數高達250。道瓊工業指數從一開始到那一年,每年都在200以下。
巴菲特說:「當時我有一萬美元左右,如果我接受這建議,很可能還是有一萬美元。」
這是一個不尋常的建議,因為葛拉漢一向反對所謂市場時機。葛拉漢於一九五六年退休,顯然對工作感到厭倦,而且對於股票不再有興趣。
附註:巴菲特最後比葛拉漢有錢。一九七六年,葛拉漢逝世,享年八十二歲,留下的資產大約三百萬美元。
「﹝葛拉漢﹞談的不是傑出的投資,也不是流行或時尚的投資。他講的是穩當的投資,我認為穩當的投資可以讓你非常有錢,如果你不是急著要賺大錢的話。何況這方法絕對不會讓你慘賠,這就更好了。」
「許多人知道葛拉漢,但是追隨他的人很少,這讓我們感到困惑。我們自由自在談我們的原則,並且在年度報告中高談闊論。這些原則很容易學習,應該很容易追隨。但是大家只想知道的是:『你今天買什麼股票?』我們就跟葛拉漢一樣,大家都知道我們,但是很少追隨我們。」
「大多數人發現優良的投資標的,就會謹慎地閉口不談,自己進貨完畢之後,就開始大聲宣揚。但是葛拉漢不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與紐約財務學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授課,都是用現有的案例教學,別人認為是秘密的東西,他非常願意跟他人分享。這是最慷慨的行為,因為你教給別人的東西,實際上會傷害到自己的商業利益,我看到的葛拉漢就是這樣。」
巴菲特笑著又說:「葛拉漢這一部分,我就沒有發揚光大。」
附註:巴菲特從不說出他所買的股票,除非證券交易委員會有此要求,或是後來要向投資人解釋波克夏哈薩威的績效,他才說出來。一般而言,六億美元以下的投資,波克夏並不需要公布。
以下是葛拉漢對於投資與市場典型的意見:
「帕斯卡(Pascal)有句名言:『心中有為人所不了解的理由』,『心中』可以換成『華爾街』。」
不過,葛拉漢就跟巴菲特一樣,天生喜愛計算數字。對於那些太過於倚賴圖表或方程式的投資人,他提出警告說:
「即使購買股票的基本動機只是想要投機賺錢,人性都會想要用理性與善意來隱藏這醜陋的衝動。」
葛拉漢經常提醒投資人,他們擁有所投資的公司,身為企業所有人,不要讓管理者欺負:
「關於愛抱怨的股東,我要說句話。依我的淺見,股東光是抱怨是不夠的。華爾街最大的麻煩之一,就是無法分辨麻煩製造者或是「罷工請求者」,股東有合理合法的抱怨,管理階層與其他相關人士應該重視。」
儘管巴菲特非常推崇葛拉漢,還是有幾點跟葛拉漢作風不同:
「葛拉漢注意股票交易各方面的數字,我是注重未來現金收益的數字。我想最後一次採用葛拉漢的方式做交易,應該是一九七三年或一九七四年,那時候以這種方式還很容易操作。」
「比起二十年前,我現在願意多付一點錢,買一家好公司與好的經理人。葛拉漢則是只看統計數字而已,我越來越注重看不見的東西。」
已故的威廉•瑞恩(William Ruane),是紅杉基金(Sequoia Fund)創辦人,參加葛拉漢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研討會時認識巴菲特。瑞恩說,葛拉漢加上巴菲特,共同描繪出如何投資的完整概念:
「葛拉漢寫出公認的投資聖經,華倫的思想則是更新聖經,等於是寫出投資的新約聖經。」
葛拉漢晚年告訴巴菲特,他每天都希望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有創意的事、以及慷慨的事」。葛拉漢說,通常在早餐之前他就完成第一項。
葛拉漢七十幾歲時,於聖地牙哥的醫院臥病在床,要求巴菲特幫他修訂新版的《智慧型投資人》。巴菲特同意,但是後來葛拉漢身體復原,就自己完成修訂改版。葛拉漢似乎不喜歡巴菲特提出的修改內容,到底改了什麼?不多,巴菲特說:
「我想多談一點通貨膨脹,以及投資人如何分析企業。但是我完全沒有更動十誡。」
幾十年前,大學的課程很少提到葛拉漢的理論,巴菲特說這是因為:
「難度不夠,所以老師教一些比較困難但是沒有用的東西。商學院重視複雜的行為,但是簡單的行為往往比較有效果。」
不過,巴菲特成功之後,知名度大增,哥倫比亞大學、史丹佛大學、以及其他商學院,在他們的課程中也納入葛拉漢的學說。
巴菲特現在聽到全世界的投資人稱讚葛拉漢,巴菲特說:「他是許多人的指北針。」
葛拉漢對於巴菲特有何意見?葛拉漢跟加州戴爾瑪(Del Mar)的投資人查理•布蘭徳斯(Charles Brandes)說:「華倫做得很棒。」
別管教授說什麼
巴菲特對於今天大學所教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beta、以及其他概念,則是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些概念太注重抽象的理論,常識卻不夠:
「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率,我可能就會流落街頭乞討。」
「投資在大家認為有效率的市場,就像是跟認為看牌沒有用的人打橋牌。」
「讓成千上萬的學生知道,商學院所教的東西對於思考沒有好處,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幫助。」
「目前的金融課程能夠幫助你達到普通水準。」
有人問巴菲特的夥伴查理•孟格,有關現代投資組合的理論,他立刻回答說:「全是廢話!」他又說這概念是「我甚至無法歸類的一種癡呆」。
至於將「資產配置」到未來績效最高與最好的產業組群,巴菲特也批評說:
「對我來說,當時可以買什麼就買什麼。我們對分類本身沒有興趣,我們有興趣的是價值。」
「市場先生」是你的僕人,不是你的指導者
「市場先生」(Mr. Market)是葛拉漢發明的人物,用來向學生說明關於市場的行為。葛拉漢說,股市應該被視為情緒激動的生意夥伴。「市場先生」這位夥伴每天出現,提出一個價格要買你的股份,或是要將他的股份賣給你。無論他的出價多高多低,或是你拒絕多少次,市場先生第二天會提出新的價格,天天如此。巴菲特說,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市場先生是你的僕人,不是你的指導者。
一九八九年三月,股票市場大漲,巴菲特寫道:
「我們不知道這波漲勢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什麼會改變政府以及買賣雙方的態度。但是我們知道,當別人的行為越不慎重時,我們就應該更加慎重。」
二十世紀最後幾年,波克夏的股價直往下跌,投資人群情激動,認為應該投資科技或是網路類股,再加上併購通用再保公司,還有傳言巴菲特健康情形堪慮,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有傑出的績效。一九九八年中期,波克夏的股價達八萬美元,到了二○○○年三月,股價幾乎腰斬一半。巴菲特在二○○一年的年度報告中寫道:
「這是一個奇特的巧合:二○○○年三月十日,大泡沫被戳破了﹝雖然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件事實,幾個月之後才知道﹞。當天,那斯達克指數5,132點,創下歷史新高﹝目前為1,731點﹞。同一天,波克夏的股價成交值為40,800美元,是一九九七年年中以來的最低價。」
儘管如此,在股價下跌時期,波克夏的帳面價值還是增加,只不過增加很少。到了二○○五年,波克夏的股價漲回來了。不過,巴菲特很遺憾沒有趁機多賺一點,因為他有些公司的固定持股,應該在漲過頭時賣掉。
「我沒有在大泡沫時期賣掉我們持股較多的幾家公司股票,實在是一大錯誤。如果這些股票的股價現在完全反映出價值,你一定會納悶,四年前這些股票的真正價值很低,而股價卻很高時,我到底在想什麼,我自己也都覺得奇怪。」
當狀況顛倒時,投資人如何確定被市場低估的股票最後終究會上漲?
「我為葛拉漢紐曼公司工作時,我的老闆是葛拉漢,我問他這個問題。他只是聳聳肩膀,回答說最後還是要看市場。他說得沒錯,短期而言,市場就像是投票機器;長期而言,市場像是磅秤。」
「大眾充滿貪婪、恐懼、與愚蠢,這是可以預測的。結果如何則是無法預測。」
「市場就像是上帝,幫助自助者。」
不要理會市場先生的心情
「查理跟我對於市場從來都沒有意見,因為市場不會因為我們的意見而變好,本來好好的可能因為我們的意見而受到干擾。」
「你不可能靠著氣象風向標而致富。」
「市場只是一個參考點,看看是否有人在做蠢事。我們投資股票,就是要投資企業。」
「如果我們發現有一家公司不錯,市場的動向不會影響我們的決定。我們逐一比較各公司,基本上不會花時間考慮總體經濟的因素。換句話說,如果有人交給我們最權威的總體經濟預測資料,像是未來二年的失業率或利率等等,我們會置之不理。我們只是專注在我們認為了解的企業上,以及想要以什麼價格買入,還有管理如何。如果我們看到國會可能有什麼相關的措施,我們連新聞都不看的。對於這些事情有什麼意見,我們認為不會有什麼幫助。」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說過,不要去想市場在做什麼,去想你所知道的企業,專心在這家企業上。」
「有些人為了某種理由,選股的線索只注意價格,而不注重價值。你做你不了解的事情,或是以前別人這樣做有效果,那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股票正在上漲而去買,這是全世界最笨的理由。
「未來總是曖昧不明,跟著大家一窩蜂追高,就會套牢。實際上,不確定才是長期價值買家的朋友。」
聆聽機會的呼喚
雖然巴菲特無法預期市場的動向,不過總是會出現股價顯然太高或太低的時候。跡象就在於很少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可以買﹝股價在最高檔﹞,或是有許多好股票但是投資人無法全買﹝市場在低檔﹞。一九七三年,股價在高檔。
「我覺得就像是一個性慾過盛的男人身處荒島上,我找不到可以買的股票。」
一九七四年,巴菲特的狀況沒有改變,但是他的地位變了﹝就跟股市一樣﹞。他告訴記者:
「我覺得就像是一個性慾過盛的男人身處後宮,這是開始投資的好時機。」
「整體而言,波克夏與長期股東從股市下跌中獲利,就像是定期購買食物的人,食物價格下跌對他有利。所以,股市難免下挫,這時候不必驚慌,也不要悲傷。這對波克夏而言是好消息。」
有時候,波克夏找不到理想的投資標的:
「目前股票與債券都不看好。梅蕙絲特(Mae West)曾經宣稱:『我只喜歡兩種男人:外國人與本國人。』我發現自己的情況正好跟她相反。」
巴菲特說,當「熊在發送股票」時,他喜歡這時候進場。
無論市場狀況看多或看空,機會都可能出現。有一次,田納西大學一群學生參加學校一年一度的教學旅行,他們到奧瑪哈研究波克夏哈薩威公司,並且拜訪巴菲特。每年參訪團結束之際,學生會送給他一份禮物,像是他們教練簽名的足球或籃球等等。二○○三年,他們送給巴菲特一本書,是克萊頓房屋公司(Clayton Homes)創辦人吉姆•克萊頓(Jim Clayton)的自傳。
「我已經知道這家公司是預製房屋建築業的典範,因為我先前買過「橡木房屋」(Oakwood Homes)的一些垃圾債券,算是該行業最大的公司之一,賠了一點錢,所以我知道。我買的時候不知道房屋製造業的消費者金融業務如此糟糕,不過我也學到教訓,橡木房屋很快就破產。」
巴菲特知道克萊頓,在借貸上「做法比起主要對手要好得多」。巴菲特收到這本書時,告訴學生說他非常佩服克萊頓,沒多久之後,他打電話給吉姆的兒子凱文•克萊頓,說他很佩服他父親。在電話中巴菲特深信,目前經營這家公司的凱文,具備兩個非常優秀的管理特質,他既誠實又能幹。
「不久之後,我只是根據吉姆的書、對凱文的評價、克萊頓的財務報告、以及從橡木房屋學到的經驗,就出價要收購這家公司。」
克萊頓的董事會馬上接受,因為房屋業處境艱難,一般說來很難得到大規模的融資。他們很高興由巴菲特提供與管理資金,而讓他們來經營公司。後來克萊頓買下橡木公司的資產,結局十分圓滿。
「達成這筆交易之後,克萊頓的製造能力、勢力範圍、銷售據點都大為增加。當初我們以很高的折扣買下橡木公司的債權,可能會有點利潤,算是附加利益。」
了解價格與價值的差異
「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
一九九二年,波克夏併購奧瑪哈的中州保險公司(Central States Indemnity Co.),老威廉•季瑟(William M. Kizer Sr.)描述談判的過程:「他提給我們的價格是公司年營業額的十倍。我建議說:『好吧!去年我們有一千萬美元營業額,所以我沒算錯的話,就是一億美元。』說完我差點喘不過氣來。他說:『好的。』我說:『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如何?』他說:『太遲了。』」
尋找內在的價值
內在的價值非常重要,同時也是很難理解的概念:
「沒有方法可以算出﹝內在價值﹞,你必須了解﹝正考慮購買股票的﹞公司。」
「評估一家公司的價值,是藝術,也是科學。」
「不一定要到谷底才開始買進。企業低於你所認定的價值,就要賣出,而且企業必須由誠實又有能力的人來經營。但是如果你能以低於今天價值的價格買進,而且你對管理階層有信心,購買一籃子這種企業的股票,你就會賺錢。」
不必擔心價值型投資人突然都來買股票:
「我從事投資三十五年來,看不出有走向價值型投資的趨勢。似乎人性中有些彆扭的特質,喜歡將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
期待不一致
「群眾瘋狂殺出時,波克夏就買進。」
「大多數人對股票有興趣,是因為其他每個人都在玩股票。當其他人都不感興趣時,才是進場好時機。跟著大家搶進熱門股,很難賺到錢。」
「你不必是個火箭科學家。智商一百六十的人,投資不見得就一定贏過智商一百三十的人。最重要的是合理性。」
投資的雪茄頭學校
華倫•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是葛拉漢門下很認真的學生,有一次他到紐澤西州參加一家公司的股東會,葛拉漢是這家公司的股東。華特•許羅斯(Walter Schloss)當時在葛拉漢紐曼公司工作,也去參加這個會。他們相談甚歡,相約吃午飯,從此成為好友。許羅斯後來離開葛拉漢的公司,自己創業。巴菲特在他著名的文章〈葛拉漢與陶徳的超級投資人〉(The Super Investors of Graham and Doddsville)中,特別提出許羅斯的投資紀錄相當驚人。
三十九年來,無論景氣好壞,許羅斯總計每年獲利超過百分之二十,相對之下,標準普爾工業指數不到百分之十。許羅斯將基金費用降到最低,而且基金沒有賺錢的年度不收管理費。許羅斯說:「如果績效不好,我認為就不應該收費。」
巴菲特說:「我認為華特的經營風格給我們上了一課﹝查理已經很擅長﹞。華特辦公室一年的費用,跟我們『站不住腳號』飛行一次的費用差不多。」
在紐約證券分析師學會所舉行的葛拉漢百歲誕辰紀念會上,巴菲特與許羅斯互相開玩笑,以下是濃縮摘要。巴菲特解釋說,葛拉漢覺得使用任何工具,像是跟高級主管開會,一般投資人無法做到,因此有點像是欺騙。
巴菲特:我傾向於欺騙,但是華特比較有潔癖。我要告訴各位,多年來,他的投資成績不錯!
許羅斯:我真的不喜歡跟經理人談話。股票其實很好處理,股票不會跟你爭吵,沒有情緒問題,你也不必跟股票握手。現在,華倫是個不平凡的人,他不只是很好的分析師,很好的銷售人員,他對人的判斷也很好。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組合。如果是我要買下一家公司加上某人,我很肯定這個人第二天就會離開。我會誤判他的個性,或者我不了解他真的不喜歡這家公司,真的想要賣掉,然後離開。華倫買了公司之後,他的人將自己淘汰,這是很不尋常的特質。
許羅斯﹝討論到後來﹞:我擁有許多股票,華倫不喜歡那些股票,但我也沒辦法。你必須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情,即使不像華倫所做的那麼賺錢。只有一個華倫。﹝因為我擁有那麼多股票﹞,任何一種股票的風險就不是那麼大。我想要買的是資產被低估的股票,而不是看盈餘。我根據資產而不是盈餘,做得還不錯,因為盈餘總是會有變化。
巴菲特﹝討論到後來,不準備放棄這個議題﹞:華特擁有好幾百種股票,我稱之為「雪茄煙頭」方法,你發現這些被抽過只剩一小截的雪茄,但是這些是免費的。你撿起這些雪茄,免費抽上一口。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價錢。最近,華特說他應景買了新的雪茄,不過是大減價時候買的。
許羅斯在另一個場合說巴菲特:「沒有人像他那樣…很難持續成長。也許他會將﹝波克夏﹞與加拿大合併。」
盈餘
盈餘,或者是期望未來有盈餘,賦與股票價值:
「我喜歡投資報酬率高,而且很可能繼續高盈餘的股票。例如,我們上次購買可口可樂,當時本益比大約二十三。以我們的買價跟今天的盈餘相比,本益比大約是五。這真的是資本利用、資本報酬、與未來資本利得,跟今天購買價格的互動。」
「如果這家公司經營很好,股價最後會上漲。」
巴菲特解釋購買盈餘高的股票,是對抗通貨膨脹的避險工具:
「引起通貨膨脹的金融條件,是獲利高的企業需要相對較少的借貸資本,通常這些企業的信用也是最好,這是很諷刺的事。但是獲利能力總是落後,而且永遠不夠。比起十年前,借貸銀行更加了解這問題,因此比較不願意借錢給渴望資金而獲利能力又低的企業,以免他們利用財務槓桿將自己拱上天。」
巴菲特在討論所羅門公司的業務方向時指出,一季的財務結果無法看出盈餘的趨勢:
「只要一年的投資報酬率能夠達到百分之十五,就不必擔心一季的結果如何。」
向前看,不要向後看
「退休基金的經理人做投資決策時,眼睛老是看著照後鏡。這種打最後一仗的方法,過去已經證明代價太高,現在也很可能一樣代價很高。」
「當然,今天的投資人並不是從昨天的成長中獲得利益。」
規避風險
作家提摩西•維克(Timothy Vick)解釋說:「華倫總是設法將他的損失降低到零,有人說巴菲特是偉大的選股專家,我認為他是非常懂得規避﹝不良投資﹞。」
「我很重視確定性…如果注重確定,風險因素這整個概念,對我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不注重確定性,風險就會很大。但是買價低於股票價值,就不會有風險。」
巴菲特經常以《華盛頓郵報》做為無風險投資的案例。一九七三年,郵報的市場價值為八千萬美元,而且公司沒有負債:
「如果你問這個行業的任何人,﹝郵報﹞的資產值多少,他們會說四億美元上下。就算是半夜兩點,你在大西洋中間,如果有這樣的拍賣會,你也會派人參加競標。而且郵報由誠實又有能力的人經營,經營者擁有相當多的公司股份。這是非常安全的交易,就算將我全部的財產放進去,我也不會感到憂慮,一點都不會。」
「風險來自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保險業做的就是承擔風險,有時候還得承擔「大災害」,尤其是再保業務。巴菲特的保險集團承做二○○二年冬季奧運的保險、拳擊手麥可•泰森(Mike Tyson)的壽險、以及許多彩票的保險業務。波克夏公司在二○○一年九月十一日之後,還是繼續承接重大的恐怖攻擊再保的保單。
「當市區發生大地震,或是歐洲遭受冬季暴風雪襲擊,請為我們點起一盞燭光。」
九一一恐怖攻擊世貿中心,造成波克夏哈薩威再保集團損失二十二億美元。二○○五年,卡崔那、麗塔、與威瑪颶風襲擊美國,保險部門損失二十五億美元,再度遭受嚴重打擊。生存的訣竅就是公司體質要健全,足以承受偶而發生的重大挫折。雖然二○○六年平靜無事,不過對保險公司來說,颶風與氣候因素的事件變得更加麻煩:
「二○○四年到○五年恐怖的颶風只是偶而異常的現象嗎?或者這些颶風是地球第一次發出警訊,預告二十一世紀的氣候將會跟過去顯著地不同?如果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話,二○○六年的平靜只是短暫的假象,未來將會有一連串的狂風暴雨。這將會對保險業造成震撼。認為颶風最嚴重的就像是卡崔那這一級的人,實在是太天真了。」
承擔計算過的風險與抱持太大的希望,這兩者之間影很大的差別:
「很久以前,牛頓提出運動三大定律,真是天才傑作,但是牛頓的天賦並沒有展現在投資上。他在「南海泡沫事件」(Sea South Bubble)﹝譯註:一七二○年英國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暴跌事件,泡沫經濟的語源就是出自於此事件﹞虧損嚴重,他後來解釋說:『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如果牛頓沒有因為虧損而心理受到創傷的話,也許會發現第四運動定律:就投資人整體而言,運動增加則報酬減少。」
不要投機賭博
「無論真正的勝率有多麼渺小,以小搏大總是引誘人去投機賭博。所以拉斯維加斯賭場的廣告以及樂透彩券,總是以高額累積獎金做為標題。」
有些期貨市場的產品,根本就像是賭場老闆以賭博斂財:
「交易越頻繁,大眾負擔的成本就越高,經紀人賺走的錢也越多。」
如果你在賭場,小心你喝的飲料:
「你跟市場上許多笨蛋交手,這就像是大賭場,每個人都開懷痛飲。如果你堅持只喝可樂,就不會有問題。」
葛倫特經紀公司(Gruntal & Co.)的馬歇爾•溫伯格(Marshall Weinberg)談到跟巴菲特在曼哈頓午餐,他說:「巴菲特點了客火腿乳酪三明治,覺得很好吃。幾天後,我們再度出去吃午飯。他說:『就去那家餐廳。』我說:『但是我們上次才去過。』他說:『沒錯,何必冒險換另外一家餐廳?我們知道這家口味錯不了。』這也是巴菲特選股的態度,他只投資有勝算,不會讓他失望的公司。」
「大家喜歡下星期可能贏得大獎的樂透彩券,更甚於慢慢致富的機會。」
在市場投機是對投資人不忠,對於國家經濟也有負面的影響:
「這些工具跟股市其實作用相同,國家不需要太多人在這不重要的工具上投機,經紀人也不應該鼓勵投資人投機。我們需要的投資人與顧問,必須能夠找出長期看好的企業,然後根據這樣的結果做投資。我們需要的是有智慧的投資資本家,而不是善於操縱財務槓桿的賭徒。以理性智慧來運作的資本市場沒有提升,反而因為投機操作而向下沉淪,雖然兩者的運作領域相同,使用的語言也類似,甚至提供服務的人員也是一樣的。
注意不尋常的狀況
「卓越的公司遭遇不尋常的狀況,導致股價被錯估,這時候就是投資的最好機會。」
不要被狀況嚇到
「只有在退潮的時候,你才會知道誰裸體游泳。」
避免負債過高
巴菲特說借錢就像是在方向盤上面綁著一把匕首,直指你的心臟:
「總有一天,你會碰到坑洞。」
查理•孟格對於負債也有意見:「華倫與我都不敢將現金全部拿去買股票,將自己的股票抵押給他人,總是有可能造成危機。理想的借貸是短時間之內不會有事情使你心神不寧。」
巴菲特也說,美國貿易赤字不斷增加,累積的債務由美國資產作保,這是非常危險的:
「在我們試圖達成貿易平衡時,我們的財富是我們的詛咒。如果我們不是那麼富裕,商業的現實會限制我們的貿易赤字。不過,因為我們有錢,可以不斷將我們賺來的資產去交換一些小玩意兒的消耗品。我們就像是有錢的地主,現有的收入不夠開銷,只好每年賣些田地維持生活。除非所有田地都賣光了,否則還很快活地過日子。不過,總有一天他們會從地主變成佃農。」
巴菲特對於貿易問題有個解決方法:貨品出口之後,發給同等價值的進口證,憑證才可以進口貨物入美國。出口商可以將進口證賣給進口商。這套買賣或交換進口證的制度將會逐步形成,進口將會永遠等於出口。一九八七年,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專欄版上提出這個計畫,也許是因為這個計畫會提高進口商品價格,減少美國對於外國商品的消耗﹝美國人的消費超過生產﹞,大家並沒有採納巴菲特的計畫。
尋找使人驚嘆不已的交易
撰寫巴菲特投資風格的作家,說他如何評估一家公司今天與未來的現金流量,然後利用合理的利率,再算回到現在的現金流量。有沒有可能巴菲特只是用心算?也許,似乎沒有他用紙筆計算的跡象:
孟格深呼吸一口,說:「華倫談到這些現金流量…我從來沒有看他計算過。」
巴菲特回答說:「是真的,如果﹝這家公司的價值﹞沒有對你大叫大嚷著要求,也差不多了。」
可能的話就套利
巴菲特投資的方法,簡單說,可以分成三大項:
1. 一般投資。 價值被低估的好股票,相當安全。
2. 控制投資。 波克夏公司能夠控制利益或是完全擁有的公司。有些案例,像是波克夏哈薩威與蓋可最早擁有的公司,巴菲特逐漸的將這些公司從一般投資轉變成完全擁有。
3. 套利或是特殊狀況。 因為併購、收購、組織重組、清算、錯估匯率或商品市場等,所出現的機會。
有一次在商業研討會上,巴菲特說:「因為今天晚上我母親不在這裡,我甚至要對各位承認,我以前做過套利。」巴菲特在葛拉漢紐曼公司時學會套利,簡單說,套利就是在一個市場以低價買進,在另一個市場以高價賣出。當一家公司宣稱要以比現在市場價格較高的價格收購另一家公司,巴菲特就進行套利:
「一旦有人宣布,我們就尋找套利的交易。我們看他們的宣布的內容,我們認為值不值得,必須付出什麼,多久可以進場。我們計算完成收購的可能性。主要是計算,﹝公司﹞的名稱為何沒有什麼差別。」
一九九八年,巴菲特宣布波克夏已經收購一億二千九百七十萬盎斯的白銀,相當於全世界地表上存量的百分之三十。巴菲特從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五日開始買進,當天白銀期貨合約是每盎司4.32美元,是六百五十年來最低價。波克夏的白銀總共花了他六億五千萬美元。一九九八年二月,他宣布購買白銀時,他的投資已經增長到八億五千萬美元。
自從一九八○年漢特(Hunt)兄弟企圖壟斷白銀市場以來,這是單一地點存量最高的一次。儘管巴菲特貯藏的白銀數量驚人,不過只佔波克夏資本的百分之二。
巴菲特第一次對白銀有興趣是在一九六○年代,當時美國政府即將停止用白銀作為發行貨幣的準備。雖然他後來沒有買白銀,但是他一直注意白銀的基本走勢。由於使用者的需求超過礦場開挖與回收的產量,銀塊的存量快速減少,巴菲特與孟格認為供需均衡會重新調整,銀價也會上漲。
供需均衡花了許多時間才找到平衡點。在二○○○年股東會上,孟格解釋說:「走勢相當疲軟。」不過,銀價緩慢回升,二○○五年每盎司8.83美元,二○○七年二月每盎司13.73美元。九年之間,巴菲特的白銀漲了三倍,價值將近十三億美元。
要有耐心
「投資沒有所謂的『喊好球』(called strike)。你站在打擊區,投手投出正中好球。如果是通用汽車一股四十七元,你不知道通用汽車四十七元是否可以出擊,你放走這個機會,沒有人會喊這是好球。只有你揮棒落空,才會被主審叫好球。」
在另一個場合,巴菲特說:
「球還在投手手套中,我絕對不會去揮棒。」
「當機會來臨時,你就要去做。有時候我點子源源不絕,有時候絞盡腦汁一無所有。如果我下星期有個點子,我就會去做。如果沒有點子,就什麼也不做。」
「在一個郵件可能延遲三個星期的地方,你可能做出很好的投資。」
為自己著想
孟格說巴菲特來自奧瑪哈,具有開拓者充滿自信的態度,孟格說:「巴菲特認為,成功的投資從本質上來說天生是獨立的。」
巴菲特對於經紀人的建議是否在意?
「千萬別問理髮師,你是否應該理髮了。」
至於股票市場的預測者:
「預測通常告訴我們誰是預測者,而沒有說未來會怎樣。」
經常有人邀請巴菲特投資他們的點子,他總是說:
「我出點子,你出錢,那我們就可以合作。」
巴菲特與孟格組成二人委員會,有時候,甚至孟格也顯得像是外人:
「我認為的團隊決策,就是我看著鏡子。」
「如果﹝前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私下告訴我,未來二年他的金融政策如何,我也不會改變我做的事情。」
尤其是不要聽電腦:
「設計出越多的工具,演奏者就必須更加聰明。」
「你必須為自己著想。有些人智商很高,卻不用頭腦去思考,只知模仿,這令我很訝異。我從來不會將好點子告訴其他人。」
有正確的工具
巴菲特給投資散戶的建議是:
「你應該要知道企業是如何經營,也要了解商業會計的表達方式,對於投資對象要有點熱情,要有良好個性,這可能比智商還要重要。這些特質讓你能夠獨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隨群眾,有時候群眾激情往往影響投資市場。」
了解會計的基本概念,這是一種自衛的型態:
「經理人想要對你隱瞞事實,他可以做得不會違反會計原則。經理人想要玩弄花樣,至少在某些行業可以做得不會違反會計原則。如果你無法分辨差異,你就不應該從事選股這一行。」
小心華爾街
「乘坐勞斯萊斯汽車的人向搭乘地下鐵的人請教,這種事只有在華爾街才會發生。」
「其他領域的全職專家,譬如說牙醫師,一般人可以從他們得到許多幫助。但是總體來說,民眾從專業理財經理人得不到什麼幫助。」
「華爾街喜歡將瘋狂的金錢遊戲說成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巧妙活動,對於複雜的經濟有微調的功能。但是事實正好相反,短線交易往往就像是看不見的腳,暗中絆倒社會。」
選擇權交易是巴菲特喜愛的目標:
「我一直想像,有一艘船載著二十五名經紀人,船隻失事之後他們游上一座小島,沒有人會來救他們。我很好奇的是,面對經濟發展,為了提供最多的消耗品與娛樂,他們會不會指定二十人生產食衣住等物品,然後讓另外五人不斷從事這二十人未來產出的選擇權交易?」
「對華爾街許多人來說,企業與股票只是他們交易的原料而已。」
查理•孟格說他同意凱恩斯的說法,認為投資管理是「卑微的職業」(low calling)。
「在實際經營企業與資金配置上,華倫跟我有點不同。凱恩斯為他的大學賺錢以及為國服務彌補他的『罪』。我做其他的活動來贖罪,而華倫以他的成功投資成為偉大的老師。我們年輕時沒有錢,有些人那時候就相信我們,我們都喜歡為這些人賺錢。」
只買你了解的股票
「投資必須要理性,如果你不了解,就不要投資。」
有人問巴菲特,如何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當做投資工具,他說這有雙重的風險:很少投資人真的了解衍生性金融商品,而且往往大量使用槓桿操作。
「茫然無知又借錢投資,結果可能很有趣。」
「我希望能夠解釋我所犯的錯誤。這表示我只做我完全了解的事。」
巴菲特有幾年投資貨幣賺了不少錢,這些遠期外匯契約,其實都是衍生性金融商品:
「你也許覺得好奇,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風險高的投機?因為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就跟股票與債券一樣,有時候價值也被嚴重低估。」
巴菲特說他多年來很少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通常投資金額都很龐大。他親自管理這微妙複雜的投資,目前為止稅前利潤有好幾億美元。
波克夏擁有四百萬股的通用食品公司股票,一九八五年十月,通用食品公司賣給菲利普摩里斯(Philip Morris Co.),波克夏獲利三億三千二百萬美元。通用食品公司著名的品牌有Tang、Jell-O、Kool-Aid等,巴菲特說:
「我可以了解Kool-Aid。」
老狗搜尋新市場
對個股適用的,也適用於整個股市。不過,巴菲特改變了股市,他曾經說過:
「你在這文化中長大,要了解這文化的特性與複雜,卻有夠困難,更別提對其他文化的了解。不管怎樣,我們大部分的股東必須以美元付帳單。」
此外,美國證券市場很龐大:
「如果我無法在五兆美元的市場裡賺錢,就會開始想,也許我應該到幾千里外的地方,開始展現我的本質。」
巴菲特對於外國投資的態度逐漸軟化,部分是因為美國很少有吸引人的投資,不過也跟他對美國貿易失衡的觀點有關,他認為貿易失衡的負面影響最終會使美元走強。
二○○二年,巴菲特買下美元兌其他貨幣的遠期外匯契約,價值一百一十億美元,結果賺了二十二億美元。不過,因為遠期外匯契約會計規定的關係,利潤分散在每季。巴菲特開始降低外匯的部位,轉而購買以各種外匯計價的證券,在其他國家也賺了不少利潤。到了二○○六年,由於利潤差價消失,他就退出直接做外匯的市場。
二○○二年,巴菲特到英國,他告訴《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他在英國尋找「大筆交易」:
「我們在獵象…我們帶著獵象槍,而且裝滿子彈。」
他在英國收購的對象包括酒廠聯合多美(Allied Domecq PLC)、約克夏電廠(Yorkshire Electricity)、與特易購連鎖商店(Tesco)。他也賣下韓國浦項鋼鐵廠(Posco)百分之四的股份,而且冷不防地收購幾家以色列科技公司。
二○○六年,巴菲特在股東年會上說,如果讓他重新開始,他會在全世界進行投資。
中國石油公司
以市場資本來計算,中國石油(Petrochina)是全世界第四大的石油公司,排名在荷蘭皇家蜆牌(Royal Dutch Shell)之後。波克夏持有中油二十三億股,佔中油外國持股的百分之一點三。巴菲特以四億八千八百萬美元買下這些股份,二○○六年下半年增值到三十三億美元。
中國石油的大股東是中國政府,再加上中非蘇丹發生的摧殘人權的暴行,迫使巴菲特在波克夏的網站上刊登一篇評論。激進主義分子宣稱中國石油在蘇丹有龐大的石油投資,提供資金給專制極權的政府。有許多人呼籲巴菲特賣掉中國石油的股份。
巴菲特在網站的評論中指出,雖然中國政府在蘇丹有種種活動,但是他沒有看到中國石油在蘇丹活動的證據。
「不能把中國政府的活動歸咎於中國石油公司,也不能視為中國政府所控制的其他大企業,像是中國移動通訊(China Mobil)、中國人壽保險(China Life)、與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所做的。子公司沒有能力控制母公司的政策。」
巴菲特繼續警告抗議者,對於無意中造成的結果要小心。如果中國賣掉在蘇丹的投資,將被迫以很低的價格出售,最可能的買家將會是蘇丹政府。
「經過這樣的交易,蘇丹政府的財務轉好,石油的收入將會大增。由於石油是通用性的產品,蘇丹產出的石油可以在世界市場上銷售,就像是海珊時代伊拉克的石油以及現在伊朗的石油可以到處銷售。提議中國政府賣掉在蘇丹投資的人,應該問最重要的經濟問題,『接下來怎麼辦?』」
擴大能力圈
擴大能力圈的方法:
「圈選出你所了解的企業,然後按照價值、良好管理、以及是否受到不景氣影響等因素,刪掉不合格的企業。」
接著:
「我一次只選一種行業,並且培養六種專業知識。我現在不會接受任何行業的傳統看法,我會自己好好想一遍。
「如果我在觀察一家保險公司或是紙業公司,我會設想我剛繼承這家公司,這是我家庭將永遠擁有的唯一資產。
「我要怎麼做?我要想什麼?我要擔心什麼?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顧客?出去跟顧客聊聊,找出這家公司與其他公司相較之下的優缺點。
「如果你都做了,可能就會比管理階層更加了解這家公司。」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可以利用『價值現場』(Value Live)以及黑板評估所有股票的價值,那一定是吹牛的,因為沒有那麼簡單。但是如果你花時間專心研究某些行業,你會學到有關價值的許多學問。」
巴菲特只投資他所畫出的能力圈之內,因此錯過一些很好的投資,因為他沒有能力或知識評估這些公司:
「我錯過投資行動電話,因為這不在我的能力圈之內。」
能力圈可能是一輩子的事。一九九五年,波克夏買下蓋可公司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巴菲特發現他的教授葛拉漢是蓋可公司的董事長,他開始對蓋可公司有興趣:
「二十歲的時候,曾經將我一半以上的淨值投資在蓋可公司。」
有人問他為什麼投資保險公司,因為保險業的股價起伏波動很大:
「有時候很好,不是經常都好,有時候很可怕。」
就看如何管理風險:
「我可以到急診室賣人壽保險,只要你能讓我收取夠高的保費。」
附註:巴菲特投資保險浮存金(insurance float)的技巧相當有名,浮存金是已經收取的保費但是還沒付出的理賠金。
巴菲特常說:
「我的原則應用在科技類股還是有效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做。如果我們造成你的虧損,希望明年還能在此解釋我們是怎麼做的。我確定比爾•蓋茲也會應用相同的原則。他了解科技股,就像我了解可口可樂或吉列刮鬍刀。我確定他尋求的是安全。我確定他處理的方式,就像他擁有這家公司,而不只是股票。所以我們的原則可以適用於任何科技類股,只不過我們沒有去做。如果我們在能力圈內無法發現適合對象,我們不會擴大能力圈。我們會等待。」
查理•孟格對於這議題有他自己的觀點:「能力圈有三個籃子,進、出、與太困難。很多都被丟進太困難的籃子裡。」
也許是因為跟比爾•蓋茲的友誼日增,並且跟蓋茲討論過,所以巴菲特開始轉移到較高層次的科技類股。﹝蓋茲於二○○五年加入波克夏的董事會。﹞一九九九年,巴菲特買進大湖化工公司(Great Lakes Chemical Corp.)百分之六點八的股份,以及TCA有線電視公司(TCA Cable TV)百分之八點一的股份。二○○二年,巴菲特投資Level 3電信公司五億美元,Level 3電信公司從事全美國高速網路聲音與資料傳輸業務。巴菲特對於Level 3電信公司有信心,是因為這家公司由奧瑪哈的彼得奇威公司(Peter Kiewit Sons Inc.)的子公司所創立,並且由巴菲特的朋友小華特•史考特(Walter Scott Jr.)﹝他也是波克夏的董事﹞擔任董事長:
「有時候你在核心能力之外,投資Level 3電信公司就是這種情況。但是我願意下賭注在這些人身上,我認為我了解他們。有時候,其他人也會下賭注在我身上。」
巴菲特繼續擴大他的能力圈,買下Nextel﹝譯註:行動通信服務商﹞的債權與優先股,並且買下TTI公司,TTI是被動互聯電磁元件的主要批發廠商,總部設於徳州沃斯堡(Fort Worth),是全世界第七大的元件批發商。
買閱讀眼鏡
巴菲特如何決定一家企業的價值呢?他大量閱讀。
「我閱讀公司的年度報告,以及該公司競爭對手的年度報告,這是資料的主要來源。」
他第一次對蓋可公司感興趣時,據巴菲特說:
「我閱讀很多資料,我到圖書館…先從最佳﹝保險業服務評比﹞開始,看了很多家公司的資料,閱讀相關的書籍與年度報告,找﹝保險專家﹞談,有機會就跟管理階層聊聊。」
孟格也同意閱讀是很重要的:「我這輩子就不知道有誰是﹝不閱讀﹞的聰明人,一個也沒有。華倫閱讀之多,你會感到訝異…我的孩子可能認為我是兩腳書櫥。」
巴菲特說,如果你什麼都不懂,不要責怪自己:
「寫個﹝會計﹞的註腳,解釋人壽公司的『遞延取得成本』(deferred acquisition cost),或是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這不是不可能的。你能夠寫,所以你才了解。如果你不了解還能寫得出來,那我也很懷疑。如果我不了解註腳寫的是什麼,我不會投資這家公司,因為我知道他們不要我了解。」
成為調查記者
《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得華徳(Bob Woodward)﹝揭發水門案的記者﹞有一次問巴菲特,如何分析股票:
「調查就是報導。我告訴他,想像自己奉命對自己的報社做深入報導。他會問許多問題,挖掘出許多事實。他會對《華盛頓郵報》非常了解,就是這樣。」
巴菲特的研究有時候喜歡探究到底。羅斯餐廳(Ross’s)是他最喜歡的奧瑪哈牛排館,有一次他坐在櫃檯後面,計算有多少顧客使用美國運通卡。有時候甚至不像是在做研究:
「我記得有一次下午二點鐘,我到四十五街的百老匯一家戲院去看『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我有一點事情,就到售票處跟小姐說:『我要到附近接小孩。』我是想知道,這電影未來是否還會一再播映。」
簡單就好
有朋友建議巴菲特投資房地產,他回答說:
「股票市場如此容易,我何必去做房地產?」
「﹝價值型投資﹞的概念似乎很簡單也很平常,相較之下,唸書攻讀經濟學博士好像是一種浪費。有點像是在神學院唸了八年,然後有人告訴你,最重要的就是十誡。」
有人問,他與孟格在他們所買下的公司如何執行「應有的注意」(due
diligence),巴菲特回答說:
「如果你必須徹底調查,那一定哪裡有問題。」
查理說他們曾經在一次收購案中被傳喚,提出他們幕僚的報告,孟格說:「根本沒有什麼報告,也沒有任何幕僚。」
一九八六年,波克夏哈薩威在報上刊登廣告,尋找收購的公司。廣告說:
「我們沒有幕僚,我們不需要跟顧問、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等討論貴公司。跟你進行交易的人,只有波克夏的副董事長查理•孟格與我。」
「投資要做的,就是在好的時機挑選好的股票,只要他們維持公司運作良好,就繼續抱著他們的股票。」
「談到商學院,我總是說,如果學生畢業時發給每人一張二十個洞的回數票,他們可能會更好。每次他們做投資決策,就打一個洞。如果你為了更好的機會,就會謹慎使用,永遠也不會用完這二十個洞。」
附註:《富比世》雜誌專欄作家馬克•修伯特(Mark Hulbert)曾經統計過,如果將巴菲特最好的十五個決策從其他數百個決策中扣除,他的績效只是中等而已。
查理•孟格談到這個簡單的理論:「如果你相信華倫所說的,你就可以在幾個星期內教完整的﹝投資組合管理﹞課程。」
要有雄心壯志
幾年前,在波克夏哈薩威股東年會開幕時,巴菲特拍拍麥克風,測試是否開啟:
「測試…一百萬…二百萬…三百萬。」
「我以前經營投資合夥生意時做過一項研究,比較我們所有的大投資與小投資,發現大投資總是比小投資效益更佳。做重大決定時,開始的時候總是要密集討論,要克服種種考驗,或是要具備一些知識;做小投資時可能就草率行事。有人說:『我買了一百股某某股票,因為昨天晚上在聚會時聽到有人報這支明牌。』做小決策時往往就是這樣,你不需要很好的理由就去做了。」
「我無法同時做五十或七十五件事情。那是諾亞方舟式的投資,最後將一無所得。我喜歡將大筆的金錢放在少數的東西上。」
雖然巴菲特說過,小公司也可能有優異的成長,不過這些公司不適合像波克夏這種規模的控股公司:
「我們找尋的是波音七四七,不是模型飛機。」
「我就像是籃球教練,我在街上尋找的是七呎高的長人。如果有人找上我,說:『我身高五呎,但是你應該看看我運球,』我可沒興趣。」
無論大小,公司必須有卓越的績效:
「我寧願花一千萬美元買盈餘百分之十五的公司,更甚於花一億美元買盈餘百分之五的公司。」
6.1 投資華倫•巴菲特的投資原則,他自己說是「簡單、老式、幾乎沒有原則可言」。巴菲特許多原則來自他的個性,其他則是從老師與經驗中學習。跟所有的好學生一樣,他將所受的訓練當做基礎,堆砌出比他最好的老師還要高的磚牆。有一套哲學「規則一:決不虧錢。規則二:決不忘記規則一。」「多年來,許多非常聰明的人終於學到的一點是,一長串數字乘以一個零,還是等於零。」巴菲特一再回歸到葛拉漢:「我認為是有三個基本概念,構成智慧的基礎架構,合理運用這三個概念在股票上,對你才會有幫助。這三個基本概念既不複雜,也不需要數學天賦...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