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精選24首詞,有24篇說明介紹,與一篇「導讀」。每篇透過視覺、聽覺與「心智圖」的引導,為讀者開闢一條賞析詞曲的蹊徑,既是系統閱讀方法的學習鍛鍊,也是內在靈魂的交流觸動;既是詞藻警句的駕馭掌握,也是聲音曲調的捕捉聆賞;既是創作生命的感同身受,也是細膩情感與豐富人生哲理的延伸體會。每篇結構如下:【繪畫材料】:詞曲原文與生難字詞解說。【輪廓素描】:描摹創作背景的輪廓,包括詞人生平概要、寫作因緣、主旨、人時地等。【眾彩設色】:將詞曲文字轉化為一幅具象的畫面或動態影像,有構圖設計、色彩搭配、分鏡處理、視野遠近的調度、停格、過去現在的穿梭、現實夢境的對比……,透過諸多欣賞分析的手法,詞曲刻畫的景象歷歷如在目前,讀者才瞥一眼,立即被收攝入,墜進詞人的內在情感世界。此外,綜合歷來名家的品評,也讓畫面更顯繽紛多彩。【心智圖】:透過「心智圖」這個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中心關鍵詞(概念)與關聯詞(概念)的分析分類,為該詞曲搭起一副骨架,此架構核心與【眾彩設色】的賞析脈絡,相互輝映。只要將心智圖映入腦中,整首詞曲的意象了然於胸,非常有助於快速記憶背誦,且能過目不忘!【詩樂交響】在今天,詩詞的聲韻曲調可能最為一般讀者所忽略,然而沒有聲音,詩詞彷彿沒有血肉;沒有曲調,詩詞失去了生命活力。只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嘴吧吟誦,詩詞只讀了一半,無法窺其全貌,可惜之至!此處不談平仄,不說工尺譜,討論的是字詞聲音的低迴高昂、短遠快慢、圓潤鏗鏘,以及詞曲中所要表達的哀傷、清淒、寂寥或歡樂等情感,平易近人,容易理解。尤其是,每首詞均由作者親自朗讀與吟唱,「朗讀」與「吟唱」兩種版本的聲音檔,就在隨書附贈的光碟中,邊聽邊讀,堪稱一大享受,更是中學國文教師課堂上的最佳輔助材料。【餘韻盪漾】現代人為什麼要讀詞?詞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啊!錯了!在KTV引吭高歌的流行歌曲,都有動人的詞與曲感動你;林夕(紅豆)、鄭進一(家後)等寫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更別說周杰倫作詞人方文山的〈青花瓷〉還成為入學考試的考題。除了與其他古典詞曲的比較,還有與當代流行歌曲的詞、小說、電影,有一番對照與延伸,讓人體會每首詞的無窮餘韻。
章節試閱
如何閱讀一首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 潘麗珠
◎壹、緣起◎
我很喜歡閱讀古典詩詞,特別是讀到盛唐李杜王孟、晚唐小李杜的詩作,以及宋朝蘇東坡、李清照和辛稼軒的詞作時,無法靜止的激動心情,在我春花如錦、繽紛如彩的年輕歲月裡,常常一夜無眠意。尤其當讀到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鬥詩、賭書、明誠竊用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句的故事,更是清夜有光仿如麗夏的晚霞,為我孤寂的字耕生活增添許多佳韻。在我考試壓力不小的學子生涯中,課外閱讀古典詩詞,是抵禦煩憂、焦慮的一帖良劑。
如今,能夠為喜愛讀詞的朋友們策畫、撰寫這本書,不禁想起民國八十年前後,曾在當時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楊師昌年鼓勵、提攜之下,參與教育部人文叢書之撰稿計畫,寫過《詩筆映千古──唐宋詩選粹》、《高歌一曲斜陽晚──元明散曲選》二書,分別針對唐宋詩和元明散曲進行過賞析,唯獨宋詞,直到現在才為之出版專門的鑑賞書籍,而且是由臺灣師大國文教學碩士暑期班的二十四位在職教師們一起共同完成,愈感意興深長。
而凡是關於鑑賞的學問,大抵都應該了解鑑賞對象的相關知識及寫作背景,以幫助我們理解得深刻、透徹。因此,以下談一談「詞的相關知識」。
◎貳、「詞」的相關知識
#一、詞以婉約為正宗、豪放為別調#
宋詞是我們中華文學的瑰寶,與唐詩、元曲並稱為我國詩歌發展的三座高峰,除了李白〈菩薩蠻〉和〈憶秦娥〉兩首詞的創作時間尚未得到確實的認可,一般認為:大致發端於中唐時期,有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創作參與,而經歷晚唐、五代的綺豔與花間情趣,到了北宋而璨然興盛。內容多寫男女戀情、離愁別恨、惜春悲秋等傳統題材,感情纏綿悱惻、低迴婉轉。
幾乎所有的文學史都寫著「詞以婉約為正宗、豪放為別調」,正是因為晚唐五代的影響所致,後出的「豪放」派儘管由大文豪蘇軾開山立祖,仍然只屬詞史上的分流(碩壯的分流)。
「婉約」派的詞適合淺斟低唱,具有柔媚悠婉之美,被稱為「香而軟」(孫光憲《北夢瑣言》)、「香而弱」(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例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銷魂,當此際」(秦觀《滿庭芳》)「尋尋覓覓」(李清照《聲聲慢》)等等,很適合十七、八歲女郎歌唱。歌詠愛情,抒寫婦女和失意讀書人的苦悶不平,都能使人們聽到他們追求理想、渴望幸福的心聲。在有些詞裡,透過花花草草、男男女女的婉約外表,還會發現更為深廣的寄託。代表詞人有:馮延巳、晏殊、歐陽修、柳永、周邦彥、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則是:蘇軾以及南宋的辛棄疾。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說:「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蘇軾氣象恢弘的詞作雖然為數不多,當時學蘇詞的人也寥寥無幾,但由於他首開風氣,兼又才華洋溢,自然受人推崇。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開闊,氣勢雄放,喜用寫作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填詞,語詞宏博,用典較多,不拘守音律,於是難免失之於粗疏平直,甚或涉於狂怪叫囂。北宋黃庭堅、晁補之、賀鑄等人都有這類風格的作品。南渡以後,由於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雄渾之調,應運發展,陳與義、朱敦儒、張孝祥、張元幹、陳亮、劉過等人承流接響,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和領袖。
婉約派與豪放派的分野,有一則故事極具代表性。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所載:
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這則故事,表明了兩種不同詞風所存在的強烈對比。詞的發展到了南宋中後期,因為詞的寫作技巧已經不容易突破,部分詞人轉而趨向聲腔音律的精緻追求,於是又有了「格律」派的產生,代表詞人有:姜夔、吳文英、周密等。
#二、詞的別名#
「詞」最初名為「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餘、歌曲、長短句」。歸納起來,這許多的名稱主要是分別說明了詞與音樂的密切關係,及其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形式特徵。
其中「詩餘」這一名稱,有一個說法是由於唐人樂府七言絕句衍變而為長短句;另一個說法是指:詩降為詞,詞是詩的餘緒。第二種說法似乎反映著對詞的輕視。當初民間新曲主要是通過歌姬們的漫吟低唱傳到文人手中的,這些文人大都生活比較浪漫,在對酒當歌之際,為了佐歡遣興、銷憂解愁,漫筆偶成,付之於歌喉。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歌詞,大多屬於描寫男女情愛、流連光景之作,而詞也因此被視為「小道」、「豔科」,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們對於此一具有新鮮感、優越性的新興詩體,既非常喜愛,又拿來當作一種筆墨遊戲。正如南宋初年胡寅《酒邊詞•序》所說:
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然豪放之士,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為,曰:謔浪遊戲而已。
即因讀書人這樣的心態,使得當時有些流傳的詞,雖受歡迎,卻常常不清楚作者是誰,或者逐漸隨著時間消逝而大量散佚。南宋大詩人陸遊也因為存在著輕視詞體的觀念,而抑制自己這方面的創作。其〈長短句自序〉說:「乃有倚聲制辭,起於唐之季世。則其變愈薄,可勝歎哉!予少時汨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並表示「今絕筆已數年」,不再犯此「過失」了。這樣的觀念影響許多人,對詞壇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然則,詞之被輕視雖是不幸,在另一種意義上卻是大幸。因為作者們在此卸下了創作傳統詩歌時的莊重禮服,換上便裝,得以沒有顧忌地盡量抒發自己心底蘊蓄的哀感頑豔之情,形式上也解除了峨冠博帶的束縛,為求賞心悅耳,隨意採用新鮮活潑的語言、小民「里巷」和外邦「胡夷」的曲調,使得作品向草根接近,具有活潑強勁的生命力。
#三、詞與音樂的關係#
我國古代詩樂一體,《詩經》與漢魏六朝樂府詩大都是合於音樂而可歌唱的。「樂府」原為漢朝時政府的音樂機關名稱,後來用以指稱由樂府機關所蒐羅的民間歌謠。漢以後的五、七言古體詩和唐以後的近體詩,始為徒詩而不配樂,唐人的擬樂府古題與新樂府不再合樂,實際是古體詩了。但唐代絕句也有可配樂歌唱的,或稱「唐人樂府」,有時與詞相混,如〈陽關曲〉、〈楊柳枝〉等,也被承襲作為詞調的名稱。
唐宋之「詞」,是配合新興樂曲而唱的歌詞,可說是前代樂府民歌的變易。當時新興樂曲主要是民間樂曲和邊疆少數民族及域外傳入的曲調,那些旋律的章節抑揚,高亢低迴、變化多端,和中原以「中和」為主的傳統音樂大相逕庭。歌詞的句式也隨之變化,長短、錯落、奇偶相間,相較於大體整齊的傳統古、近體詩歌而言,大有發展的潛能,具有特殊表現力。曲子詞、近體樂府、詩餘、長短句之名由此而得。詞的創作、撰寫,為什麼叫做「倚聲」或「填詞」呢?因一般是按照某種樂調曲拍的聲腔旋律調譜去填制歌詞。曲調的名稱如〈菩薩蠻〉、〈蝶戀花〉、〈念奴嬌〉等叫做「詞調」或「詞牌」,按照詞調作詞所以稱為「倚聲」,也稱做「填詞」。宋詞的唱法雖然失傳已久、不易得見,但讀著當時的倚聲或後來依譜所填的詞作,仍然可以從字裡行間品味、感受到音樂節奏之美,或纏綿婉轉,或清雅閒遠,或激昂慷慨,或沈鬱頓挫,令人盪氣迴腸,別有一種感人的渲染力量。
#四、詞的體制#
每首詞都有個表示音樂性的調名,叫做詞調,如〈念奴嬌〉、〈清平樂〉等。它是用來寫作時供依據的曲譜,並非題目。宋詞在詞牌之下加上題目者,始於張先、蘇軾,特別是蘇軾,有些題目甚至於等同於一篇小品文章。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各不相同。宋代把詞調名稱刻在小木牌上,以便選唱,所以它才稱詞牌。解說詞調的書,叫做詞譜,即對每首詞注明字數、押韻的地方、某字的平仄、或可平可仄,以便填詞時作為根據。
前人按照不同的標準,把詞的體制分作不同的類別:
(一)依據各詞調的字數多寡來分類,將詞分為「小令」、「中調」或「長調」。有人以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也有人主張六十二字以內的是小令,六十二字以上稱「慢詞」,這些雖未成定論,但前者是較被接受的說法。
(二)以拍節為標準加以分類,詞體常見的可分為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三)以音樂性質做為標準分類,詞可分為:令、引、近、慢等。大致說來,令詞最短者是十六字,最長者是一百字;引調最短者二十四字,最長者是九十七字;近詞最短者是四十五字,最長者是一百零二字;慢詞最短者是八十九字,最長者是二百四十字。
◎參、讀詞的方法◎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進行一首詞的閱讀呢?
建議幾個具體可行的方法:
一、當拿到一篇古詞時,請放聲朗讀,甚至朗誦,透過眼睛把作品的文字讀進心裡,透過嘴巴把文字的音律讀進耳裡!用心地讀、正經八百地讀,讀著讀著,讀到彷彿都要背起來了,詞人的心靈就會跟你呼應,共鳴產生,你就會油然而來一種莫名的感動。
清代文學家李漁在《窺詞管見》裡說:
有摹腔鍊吻之法在。詩有詩之腔調,曲有曲之腔調,詩之腔調宜古雅,曲之腔調宜近俗,詞之腔調,則在雅俗相和之間。
如果不動口誦讀或諷詠,我們如何能夠確實理解到什麼叫做「摹腔鍊吻」呢?又如何能夠掌握「詞之腔調」呢?詞是長短句式,因為長短句而塑造出來的參差、浪漫韻味,必須透過朗讀、朗誦或吟詠才容易感受到。
可是朗讀、朗誦或吟詠不可以漫不經心,清人錢裴仲《雨華盦詞話》說得好:
讀詞之法,心細如髮。先屏去一切閒思雜慮,然後心向之,目注之,諦審而咀味之,方見古人用心處。若全不體會,隨口唱去,何異老僧誦經,乞兒丐食。
如果漫不經心,不但和老僧誦經、乞兒丐食無異,而且無法召喚共鳴,我們就會探觸不到詞人的心靈,對於作品的了解就會模模糊糊、隔了一層。
最近日本東北大學的龍川太郎教授透過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發表的成果告訴人們:朗讀與吟誦可以防止老化現象、抵抗憂鬱症候。所以,當我們閱讀一首詞時,何妨放聲朗誦或吟詠,既可深入詞作的秘境,又可對健康有好處,豈不兩全其美?
二、請盡所能地想像詞句構成怎樣的圖畫。譬如說「我見青山多嫵媚」,就想像一個人面對翠綠青山的情景,那耀眼的綠使這個人內心充滿喜悅;又譬如「風住塵香花已盡」,就想像暮春風靜,花朵凋落飄零,融入塵土之前餘香猶溫,使得塵土似乎也有了芳馨……。人們對於圖像的感受總是比文字來得敏捷、來得多,當我們想像出詞人以文字所構築的圖像是什麼樣的色調、什麼樣的場景與事物,我們就約略了解了詞人的情緒,是美麗的哀傷?沉重的感喟?或是無爭的自在?瀟灑的放逸?對詞的理解便能含英咀華了。
清代文人況周頤《蕙風詞話》說:
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然後澄思渺慮,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詠玩索之。
所謂「將此意境締構於吾想望中」,這段話的意思,不正是要求人們發揮聯想,在腦海構築圖像嗎?圖像構築完成之際,也是詞意理解獲得之時,這是因為古典詩歌和繪畫圖像之間,存在著由來已久的祕密關連,在學術研究中,「詩」與「畫」的互文關係,一直受到持續的重視,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兩者之所以能夠密切聯繫,和「聯想」、「想像力」的發揮有著相通的本質。
基於上述兩點說法,本書分別從以下幾個層面加以因應,引領大家進入每一首詞的幻妙靈境:
一、 繪畫材料
呈現原詞完整詞文,對生難字詞加以解說,難字予以注音。這是讀詞最基本的工夫,讓讀者針對原典加以閱讀。
二、 輪廓素描
說明作者的生平概要、寫作因緣、旨趣,以及這首詞的特殊性、歷來評價等等,使讀者與詞人的創作背景有所接觸,增進外緣的了解。
三、 眾彩設色
是一種視覺轉化與深入理解,情境視覺化與藝術手法的解讀,以探索詞人的感情世界,闡發詞人文字運用與情感表達的微妙關係,間或進行歷代作品的比較。
四、 構圖骨架
運用「心智圖」的繪製,將詞作的理解表現出來,以收提綱挈領的功效,有助記憶及理解。這是本書極重的特殊設計與特色。
五、 詩樂交響
聽覺饗宴,將所選析的詞作,加以朗誦(讀)和吟詠處理,以增進學習效益,真正符合「眼到、耳到、口到、心到」的學習要領。
六、 餘韻盪漾
閱讀古詞與現代生活有什麼關連?能與教學活動如何聯結?這一部分有許多撰稿者的精心設計,多元、活潑、有用、有趣!
◎肆、尾聲◎
這本書的完成,必須感謝二○○八年暑假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進修,選修「詞曲教學研討」課程的在職教師們,在筆者的示範、督導與要求下,大家共同完成了這本著作,為此次的課程留下了美好且意義重大的印記。雖然最後有幾位撰稿者的吟誦因錄音聽不清楚而必須由筆者重錄(因大家已回原校),可是經由這樣的課程,已令參與者了解到詞曲吟誦的可能與可行,為將來的教學發展立下具有示範意義的里程碑,這是筆者深感欣慰之事。
同時,要感謝商周出版社為本書的編輯與產出盡心、努力。另外,美編為本書所作的封面設計與ppt影音光碟,也為本書生色,於此一併致謝。
後記:寫本文時,恰巧遇上十分疼惜我的外婆連林玉惠女士仙逝,心緒大受影響,幾乎無法終篇。謹以此書之付梓,做為對老人家的紀念,以慰其在天之靈。
(本文作者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閱讀一首詞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 潘麗珠◎壹、緣起◎我很喜歡閱讀古典詩詞,特別是讀到盛唐李杜王孟、晚唐小李杜的詩作,以及宋朝蘇東坡、李清照和辛稼軒的詞作時,無法靜止的激動心情,在我春花如錦、繽紛如彩的年輕歲月裡,常常一夜無眠意。尤其當讀到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鬥詩、賭書、明誠竊用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句的故事,更是清夜有光仿如麗夏的晚霞,為我孤寂的字耕生活增添許多佳韻。在我考試壓力不小的學子生涯中,課外閱讀古典詩詞,是抵禦煩憂、焦慮的一帖良劑。如今,能夠為喜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