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零計畫」有關多元智能的奠基之作
˙「看」得見的思考讓你想得活、想得不一樣
˙10分鐘讀畫術,輕鬆掌握感性思考的要訣
˙既是有效的思考練習法,也是最簡單的藝術觀賞之道
關鍵不在邏輯,而是藝術!
讓你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你常常被抱怨想事情囫圇吞棗,思考不夠靈活有創意?
你知道學生對於所學的內容,通常沒花腦子好好思考?
Q:為什麼不是量子力學,而是藝術呢?
A: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思考力。不過,因為藝術品本來就是讓人觀看的,所以特別容易聚焦,邊看邊想時,會動用我們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還能連結到人生層面。所以確實比其他學科更適合練習思考。
Q:藝術為何能讓思考從A到A+?
A:藝術可以自然而然地協助我們思考。觀看藝術就像是一場邀請,一種誘惑,鼓勵我們去全神貫注,專心思考,如此才能發現藝術品所展現的內容,以及想要傳達的訊息,效果遠勝過其他方法。
本書由美國提倡藝術教育最知名的蓋提美術館規劃出版,作者大衛˙柏金斯 (David Perkins) 為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教育學家,與另一位台灣熟悉的霍華˙嘉德納(Howard Gardner)同為哈佛教育研究所「零計畫」(Project Zero)的負責人。多年來兩人致力於開發個人理性與感性的多樣才華。這一套重視兒童創造力與學習力的教育方式,如今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
學藝術有什麼好處?邏輯思考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藝術能讓思考從A到A+?「全美教育進步評鑑」發現學生對於學習的內容,通常沒花腦筋好好思考。聰明的人,雖然IQ高,但這僅代表他對於熟悉的情況可能有很好的判斷,當情況改變,超乎經驗之外,思考力往往就遇到瓶頸。作者在書中深入分析原因為何,並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說明如何透過觀看藝術,培養我們敏銳的觀察力,並藉此引發我們清晰的思考力。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觀看藝術時會動用我們理性和感性的所有能量,作者提出「10分鐘讀畫術」,從梵谷的「星夜」到現代藝術,引導讀者透過徹底的觀看,導引出個人的創造力,並佐以日常生活實例說明,將這套思考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藝術適合練習思考的原因:
►藝術可以讓飄浮的感覺停泊鎖定。在我們思考、談論和學習的時候,有個實質的物體可以聚焦將會很有幫助。而這正是藝術與生俱來的本質,你可以採用原作或複製品。
►藝術可以隨時進入。同樣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可讓你隨時觀看、凝視、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藉此檢視各種論點,或探尋新的想法。
►藝術可以讓人專注投入。藝術品的創作目的就是要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讓他們久久難忘。這種特質可以讓觀看者反覆思索作品的意義。
►藝術可以培養稟性氛圍。前面已經強調過,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思考稟性,也就是寬廣的態度、傾向和思考習性。藝術往往會產生一種氛圍,有助於強化我們的思考稟性。
►藝術可以促進廣泛的認知能力。雖然習慣上,我們總以為藝術主要是一種視覺現象,但是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觀看藝術,卻需要動員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視覺處理、分析思考、提出問題、驗證假設、語言推理等等。
►藝術可以建構多元連結。藝術往往容許豐富的連結性,並鼓勵多元串接,包括社會的論題、哲學的謎團、形式結構的特色、個人的憂慮和洞見,以及歷史的模式等等。
作者簡介:
大衛.柏金斯
柏金斯於197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數學和人工智慧博士學位。他是哈佛教育研究所零計畫創辦人。這個計畫最先是以藝術方面的心理學和哲學研究為主,現在則包羅人文和科學領域的認知發展和認知技巧。
柏金斯自1971年以來,就一直擔任零計畫共同指導人。他主持藝術、科學和日常生活等領域在理解、創造力、解決問題和推理教學等的長期研究和發展計畫,也曾開發教材,協助教師整合配合主題講授的思考教學,並主持同樣主題的電視教學,並在委內瑞拉及美國負責教導思想技巧的課程,還主持建立思考稟性的計畫,以及建立思考稟性,及另一在南美弱勢族群中培養數學理解力的計畫,此外他還主持多個計畫,開發多種題材。
他對創造力的研究最後成書《大腦的傑作》(1981年),另外他還著有《思考的教學》(1985年與Raymond Nickerson和 Edward Smith合著)、《以知識為設計》(1986年)、《教導思考:議題與方法》(1989年,與Robert Swartz合著),以及《智慧型學校》(1992年)。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你知道學生對於所學的內容,通常沒花腦子好好思考?
提升未來競爭力的關鍵不在數理,而是藝術!
藝術和促進思考能力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必須提升思考能力,這是大家有志一同的想法。過去二十年來,改善學生的思考能力已成為教育界和家長們狂熱追求的目標。這麼做可是具有充足的理由,因為諸如「全美教育進步評鑑」(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之類的測驗已經證明,學生對於所學的內容,通常都沒花腦子好好思考。但是,這關藝術什麼事啊?讓我簡單說明理由。
在處理固定不變的例行公事時,大多數人只要靠直覺就可以表現得非常聰明。他們之所以能夠駕輕就熟,是因為他們早就學會各種方法來處理這些事情,那種學習方式,很像你剛到一座新城市時怎麼學會摸清門路。不幸的是,只要碰到比較新奇和比較難以捉摸的情況出現,我們這種應付例行公事的理解力立刻就會破功。
這種日常性的思考習慣,一旦遇上微妙複雜的新狀況,就會顯得左支右絀、僵硬刻板、不夠周延,又缺乏章法。想要擁有更棒的思考能力,平時就需要多投入,花更多時間思考,並用更廣博、更冒險、更清楚和更有條理的方式想事情,進而發展出一套思考策略。
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呢?一般而言,開發思考能力的標準做法,都把重點擺在如何培養思考策略,以及怎樣按部就班想事情等等。問題是,學習者通常會覺得這類思考策略很不自然,學起來很枯燥。所以,這類方法雖然在技術上確實很有幫助,但卻無法引發學習者的熱忱,沒法讓他們投入。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的原因。我認為,觀賞藝術這件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情境,特別適合用來培養人們的思考力。藝術可以自然而然地協助我們思考。觀看藝術就像是一場邀請,一種誘惑,鼓勵我們去動用思考稟性,因為我們得全神貫注,專心思考,才能發現藝術作品所展現的內容,以及想要傳達的訊息,而就在我們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思考能力也跟著往上提升。除此之外,藝術作品也和社會、個人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層面息息相關,並具有強烈的情感暗示。因此,觀賞藝術可以培養非常基本的思考稟性,而且效果遠勝過其他方法。
為什麼不是量子力學,而是藝術呢?
這裡特別強調藝術,好像它有什麼特異功能似的。不是任何科目都需要智力嗎?為什麼單單對藝術情有獨鍾?為什麼不選擇汽車機械學?或是量子力學?
這問題問得很好。利用汽車機械學或量子力學的脈絡,當然也能培養出良好的思考稟性。事實上,任何程度的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出良好的思考稟性。而且我認為,在各級學校的所有學科教育中,都應該把一般性的思考和不同學科所需要的特殊思考納入標準課程。不過,有些學科確實比其他學科更適合培養思考稟性。而藝術正是一門特別具有支持性的學科。
因為藝術具有以下這些特質,所以能發揮這樣的功效。這裡我只打算簡單說明一下,等到最後一章再來詳細解釋。
◎藝術適合練習思考的原因:
►藝術可以讓飄浮的感覺停泊鎖定。在我們思考、談論和學習的時候,有個實質的物體可以聚焦將會很有幫助。而這正是藝術與生俱來的本質,你可以採用原作或複製品,例如塔寧巴船首飾板的照片。
►藝術可以隨時進入。同樣的,藝術作品的存在,可讓你隨時觀看、凝視、或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藉此檢視各種論點,或探尋新的想法。回頭看一下那個船首雕刻,你現在看出什麼新東西了嗎?
►藝術可以讓人專注投入。藝術品的創作目的就是要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讓他們久久難忘。這種特質可以讓觀看者反覆思索作品的意義。你可以在船首雕刻的渦旋圖案裡花上很長的時間。
►藝術可以培養稟性氛圍。前面已經強調過,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思考稟性,也就是寬廣的態度、傾向和思考習性。藝術往往會產生一種氛圍,有助於強化我們的思考稟性。例如,「我們的船呀,就像隻大公雞呀,牠那身金色羽毛,就像太陽的光芒呀。」
►藝術可以促進廣泛的認知能力。雖然習慣上,我們總以為藝術主要是一種視覺現象,但是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觀看藝術,卻需要動員各式各樣的認知能力──視覺處理、分析思考、提出問題、驗證假設、語言推理等等。公雞腳下的魚代表什麼?那會是鯊魚嗎?
►藝術可以建構多元連結。藝術往往容許豐富的連結性,並鼓勵多元串接,包括社會的論題、哲學的謎團、形式結構的特色、個人的憂慮和洞見,以及歷史的模式等等。例如,我們可以把船首雕刻和塔寧巴文化連結起來,藉此進一步了解其中的意涵。
從這些簡單的條列中,或許已經可以看出藝術的特別之處。我們很少有機會可以在吸引感官又包含多種認知的動人物體前面進行學習,這類物體不但能連結到人生的許多層面,還可以維持我們的注意力。藝術就是這樣一種難得的機會。大家可千萬不要錯過啊!
日常生活上的思考應用:一個工作職場的實例
我們可以培養更廣博更冒險的方法來觀看藝術,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培養更廣博更冒險的思考方法。這種思考的價值,可以在人類文明史上找到不少實例,而許多塑造人類文化和政治成就的偉人,都是活生生的見證。我們推崇莫札特的音樂天才,甘地的政治創見,愛因斯坦扭曲空間的想法,還有莎士比亞出神入化的文字運用以及對人性的精準刻畫。上述這些人以及其他無數的傑出人物,都打破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傳統,拓展出新的格局,因而享有崇高的新地位。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該只以創新的典範來界定廣博、冒險的思考。在日常生活的工作和娛樂當中,都有無數的機會可以讓我們發揮廣博、冒險的思考方式。不要把這樣的思考方式當成天才的神聖糧食,它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麵包和奶油,只是比其他麵包奶油品質好一點罷了。
接下來我們不打算拿畢達哥拉斯或畢卡索當例子,而是以下面這個普通人當主角,姑且就叫他華倫吧。
華倫很討厭他的主管,但很喜歡他的工作。他是個企業人,在公司裡負責重要的職務,和同事合作愉快,工作上的挑戰也都難不倒他,他按部就班升遷,沒樹立任何嫉妒他的敵人。他在工作上如魚得水,只有一個人讓他不太舒服,偏偏那個驕傲自大的蠻橫傢伙,正好就是他的主管。
華倫忍耐了一段時間。他想,情況或許會有所改善,或許兩人之間可以搭起某種橋樑,彌補裂痕。可是他等了又等,還是看不出任何希望。最後,華倫終於決定要面對問題,想辦法處理。
華倫打算去找「獵人頭公司」,也就是負責幫你找到合適工作的專家。他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一定可以找到另一份差事。他可以重新開始攀爬事業的階梯,他有活力,也有雄心。
但在他跨出這重要的一步之前,他用廣博又冒險的方式重新思考了一次。「我到底是把什麼當成理所當然的事?」他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麼?什麼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我希望走人的是主管,而不是我。」這是他的結論。於是他開始花腦筋思考,要怎樣才能做到這點。
華倫的確去找了「獵人頭公司」——他把主管的名字給了獵人頭公司。
獵人頭公司為華倫的主管找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主管因為接了這份工作而離職。華倫則升上原先主管的位置。
看了這樣的故事,你應該也會想要追求廣博、冒險的思考方式吧!這樣的思考能提供我們創意,又是我們能力所及的,不必變成莫札特也能做得到。如果想培養這樣的思考,請再次牢記,最重要的並不是那些包裝得整整齊齊的技巧或策略,而是思考的稟性,也就是態度和習慣,你不必按部就班地做一些「十大練習技巧」之類的步驟。就和多花點時間思考一樣,廣博和冒險的思考也是來自文化的培養,而非講授指導。我們的工作,是要在學校、家庭或其他環境中建立這樣的文化,重視並鼓勵廣博和冒險的思考。
如何練習10分鐘的藝術創意思考術
看藝術學思考的練習步驟
範例:梵谷的《星夜》
圖7:梵谷,《星夜》,1889。筆墨畫,18 1/4X24 1/4吋(已毀)。海牙荷蘭藝術史研究所攝。
對著這幅梵谷的《星夜》,找到觀看的適當位置→花三至五分鐘→讓眼睛發揮作用→讓問題浮現→試著用所知回答問題→對作品畫重點→看到有些疲乏時,移開視線幾秒,再回頭看→用更流暢的眼光享受作品。
以下是某個人觀看《星夜》時的想法,對照一下自己的感覺,看看有沒有什麼啟發。請先讀一下這份觀察紀錄,同時來回掃看畫作。試著掌握「多花時間觀看」的精神。
時間/觀察提問/讀畫引導
第一分鐘
處處充滿活力。樹木朝天空向上迴旋。漩渦狀的天空,好像海裡的浪濤。右上方的月亮,和它周遭的同心圓,是月暈。這是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奇特月亮,彎角的兩端幾乎接在一起。地上的景物和天空一樣呈渦旋狀。有座教堂、一座尖塔。尖塔也像樹木一樣向上伸展。
讓眼睛和心智漫遊,善盡它們的發現工作。
用話語標示並強調感知觀察。
第二分鐘
房子、村落。田野、農村社區、人。到處充滿了活力的線條。是風嗎?有風的夜晚嗎?在天空中流動的是銀河嗎?注入在這幅畫裡的精神是什麼?處處流淌著活力,就像脈搏,就像血液的流動。
讓有關作品的種種問題冒升出來。
第三分鐘
空中的圓彼此呼應,月亮的圓、星星的圓。沒有圓出現在畫面下方。這是什麼樹?不知道。地面像海洋一樣,起伏波動。溫度呢?溫暖,夏夜,星星發出柔和的亮光,星光交融在一起。梵谷熱情洋溢。
繼續觀看,超過一般所花的時間。
第四分鐘
再看一次教堂。有宗教意含嗎?人在哪裡?半隱半現的村落捲入這一切之中。全都是流動線條的一部分。從屋裡冒出的炊煙也像其他東西一樣,向上盤繞,把村落和天空接連起來。
繼續提出問題,繼續讓感知浮現。
第五分鐘
水平的動作,垂直的動作,天空和地平線是水平的,樹木、教堂和炊煙則是垂直的。月亮不可能是真的。美妙的風景。樹就像火焰一般。有風嗎?還是沒有?是風的迴旋,還是某種自然的能量? 重新觀看某些特點。
有些問題雖然看了半天,依舊很困惑。
第六分鐘
風和光的流動與大自然深沉的能量融合在一起。沒有風,因為房屋上的炊煙垂直上揚。是大自然本身在動。
沒看出什麼新東西。沒有新東西。朝別處看。
回答了關鍵問題。常識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樣發揮了作用。
朝別處看讓眼睛休息一下。
第七分鐘
回頭看。突然對技法有了興趣。S形這個姿態生動的圖案,清楚呈現在天空中。還有其他地方。所有筆觸都順著一股流動的方向穿越月亮附近的天空。月亮把你的眼睛帶了回來。你不能就這麼捲出畫面,月亮擋住了你。樹木把你的目光拉了回來。
回頭發現新的感知。注意力轉移到技術層面,也就是「隱藏在背後的事物」。
第八分鐘
再次把視線移開。又移回來。有些圓圈中心有點,那是星星。先前沒看出來。炊煙呼應尖頂,呼應樹木,垂直的主題。大地經由這些導管融入空中,變成了天空。
把視線移開,再轉回來,觀看,重看。
第九分鐘
在畫面右邊,風景像急流一般向左流動。地面上的流動是由右向左,天空則由左向右。讓視線左右梭巡。地面上向左流動的視線被樹木擋下,往上帶入天際,然後又帶回原處。眼睛捕捉到畫面的流動,就像溪流中的漩渦。
讓作品推著你的眼睛前進,跟隨並注意畫面的流動。
不同於大多數訓練人們敏銳思考的做法,都以策略為重,強調技巧,像是你該採取什麼動作,遵循哪些步驟,該問哪些關鍵的問題等等。這樣的技巧當然有效,但往往都很無聊,忽略了整體的精神。藝術特別能夠增進良好的思考習慣,幫助我們擺脫倉卒、狹隘、模糊不清和漫無目標的陷阱。透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能幫助我們看得不一樣,也因此更能想得更靈活,練習解決問題時,抽絲剝繭,提出更有效的答案。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你知道學生對於所學的內容,通常沒花腦子好好思考?提升未來競爭力的關鍵不在數理,而是藝術! 藝術和促進思考能力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必須提升思考能力,這是大家有志一同的想法。過去二十年來,改善學生的思考能力已成為教育界和家長們狂熱追求的目標。這麼做可是具有充足的理由,因為諸如「全美教育進步評鑑」(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之類的測驗已經證明,學生對於所學的內容,通常都沒花腦子好好思考。但是,這關藝術什麼事啊?讓我簡單說明理由。在處理固定不變的例行公事時,大多...
作者序
「看」得見的思考 袁汝儀
原點出版社慧眼挑中了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的《看藝術學思考》(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來推介給台灣的讀者。此書的價值,在我的眼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它傳達的是具有革命性的教育內容;第二,它可以被放在哈佛「零計畫」(Harvard Project Zero,簡稱HPZ)大量有關藝術教育的成果中一起看待。
這本書的革命性,要從藝術教育的過去說起。一般人看藝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解、敬畏、逃避或甚至排斥的態度,針對這樣的問題,一般從事藝術教育的專業工作者,會致力去做的,是教學生如何創作藝術,如何欣賞藝術,如何透過藝術活動來使人身心平衡發展,如何透過藝術來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美感等。這類大家熟悉的藝術教育做法,很久以前是被大分為二:本質取向和環境取向。
所謂本質取向的藝術教育,是那些從藝術出發,為了藝術知能的成長而進行的藝術教育活動,譬如說,學習怎麼畫一幅水彩風景畫,怎樣賞析一首交響樂。所謂環境取向的藝術教育,是那些從藝術出發,透過藝術的活動來發展非藝術知能的藝術教育,譬如說,透過舞蹈活動來幫助身體肌肉的協調發展,或者透過觀賞印度的建築來了解印度文化。很明顯地,這樣的分類,是從本質取向者的觀點出發的,去顯示環境取向者的偏離正統。今天回頭來看,這兩類藝術教育取向,都有其特色以及適合的對象與場域,可是,兩者也有一個共同的困境,在今日的學校教育之中,藝術教育的價值,始終受到質疑。
看見藝術的價值
再看柏金斯在1994年出版的這本書,內容卻是一個既非本質取向、也非環境取向的新觀點。柏金斯本人並非藝術教育者,他出身麻省理工學院,對藝術教育沒有先入的觀點,憑著對藝術的熱愛以及認知科學的背景,綜合自己看藝術時的內在過程和其他視覺經驗,分析其成果與特徵,提出「看得見的思考」(Visible Thinking)這個概念,認為好的藝術的特殊之處,是可以有效地幫助人們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個看法,完全整合了前述藝術教育界的本質與環境取向,一方面重視藝術在藝術教育的中心性,一方面不以藝術知能的增進為目的,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將藝術教育的功能,擴及一個教育上極具核心性的重要能力:思考,連帶也將藝術教育在整體教育上的價值,凸顯出來。
柏金斯這個想法,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先行者,一是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以自己的看畫經驗為基礎,指出藝術具有視覺符號辨認與解讀的可能,而整個藝術史就是一部人類看世界的成長軌跡;一是納爾森‧古德曼(Nelson Goodman)將藝術與科學並列並認為兩者都需要動用感情和思考,推翻常識所謂藝術只能以感情關照不能倚賴思考、科學則是理性產物不能感情用事云云。柏金斯的貢獻,在於無形中為藝術教育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
與哈佛「零計畫」的關連
這本書與HPZ的關係,也很重要。柏金斯在此書出版時,是HPZ的兩個主任之一,另一位主任,就是開發台灣教育界很熟悉的「多元智能理論」的霍華‧嘉德納(Howard Gardner)。兩人及其所領導的大型研究團隊,在認知導向教育之思想、理論與實務上的貢獻,早已名聞遐邇,本書《看藝術學思考》是柏金斯個人的專著,也是HPZ後來一些相關研究的基石。比如說,以本書為出發點,HPZ團隊裡的榮‧理察(Ron Richard)與夏麗‧提許曼(Shari Tishman),在「看得見的思考」的研究上,各自有所推進,前者稱之為「Cultures of Thinking」,範疇比較大,後者稱之為「Artful Thinking」,比較專注在藝術,讀者可以點閱他們的網站
「看」得見的思考 袁汝儀
原點出版社慧眼挑中了大衛‧柏金斯(David Perkins)的《看藝術學思考》(The intelligent eye: Learning to think by looking at art),來推介給台灣的讀者。此書的價值,在我的眼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它傳達的是具有革命性的教育內容;第二,它可以被放在哈佛「零計畫」(Harvard Project Zero,簡稱HPZ)大量有關藝術教育的成果中一起看待。
這本書的革命性,要從藝術教育的過去說起。一般人看藝術,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解、敬畏、逃避或甚至排斥的態度,針對這樣的問題,一般...
目錄
導讀
「看」得見的思考 袁汝儀
前言
藝術的價值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第二章 聰明眼睛「看」出你的天才
第三章 眼睛看不見的挑戰
第四章 智力的陷阱
第五章 多花時間看
第六章 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第七章 以廣博冒險的方式觀看
第八章 看得有條理、有方向
第九章 看藝術學思考
導讀
「看」得見的思考 袁汝儀
前言
藝術的價值
第一章 未來在等待的思考力
第二章 聰明眼睛「看」出你的天才
第三章 眼睛看不見的挑戰
第四章 智力的陷阱
第五章 多花時間看
第六章 看得不一樣、想得更靈活
第七章 以廣博冒險的方式觀看
第八章 看得有條理、有方向
第九章 看藝術學思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