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尋得幸福
不論你是要翻修住宅、擴建屋舍或是從零打造起,《設計自然屋》一書將是你必備的指南、新點子的源泉。它將帶你從頭到尾走完這趟建造自然住家的旅程,從決定目標、釐清目標的範圍、到選擇永續材料和方法等。
以上實用而具知識性的主題間,均穿插了創新自然住宅的攝影小品,探究十個最漂亮的自然設計範例,說明屋主如何以饒富趣味及想像力的方式來應用他們選擇的環保健康材料。這十間住宅的規模、預算、風格和材料皆不相同,且聽我們娓娓細訴十位屋主的故事,一探他們怎麼會想建造綠家園、涵括了哪些生態特色,又為何如此。
大衛‧皮爾森的《新自然住家叢書》已在全球譯成十種語言、暢銷三十多萬冊,繼續鼓舞我們將「美好生活」融入住家中。而在這本最新著作裡,他活用我們在綠色革命中學到的一切知識,為盼能設計出永續、健康而充滿想像力的住家的我們,帶來全新的機會。
內容特點
● 尋找理想的地點,考慮土壤、日照、風和水等層面
● 評估改建現有住宅的可能性
● 研究永續性、自給自足和獨立自主等選項
● 擬定俾利生態的計畫和行動
● 選擇天然材料來做牆壁、門窗、地板和屋頂
● 創造空間、樣式和色彩
● 充分利用小空間
● 做舒適、健康、具服務性質的設計
● 遵循心靈需要及地方意涵
作者簡介:
大衛‧皮爾森
大衛‧皮爾森是建築師兼設計師,事業生涯大半投注於英美兩國的內都市和新社區住屋建築界。他也活躍於生態設計和蓋亞(Gaia)哲學領域達二十餘年,同時擁有倫敦大學和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學位。
他是蓋亞國際(Gaia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之一,蓋亞國際是由各國生態建築師籌組的團體,在競賽或建築大事中進行合作。
皮爾森先前出版的著作包括《自然住家手冊》(The Natural House Book,已修訂、更新為《新自然住家手冊》)、《從土地到心靈》(Earth to Spirit,再版為《尋找自然建築》)和《自然住家目錄》(The Natural House Catalog)。近作為《新有機建築:碎浪》(New Organic Architecture)、《傑克蓋的房子》(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系列中的《樹屋》(Treehouses)和《亞洲、印地安和吉普賽的帳蓬》(Yurts, Tipis and Benders)以及《無拘束的家園》(Freewheeling Home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喜歡文字、音樂和棒球。曾任職棒球隊翻譯、雙語教學雜誌副主編等,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有《女人旅行三百年紀事》、《背痛輕百科》(山岳文化)等。
章節試閱
實力① 柱子之家 Posts Standing
這棟木屋建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外海的一座小島上,靈感源自日本神社和印地安第一民族的長屋。它用了多株去皮的大型樹幹,展現樹一樣的直立感。
當這塊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甘比爾島,濱水、多樹又岩石遍布的土地一出售,布魯斯和琳諾•拉穆斯這對忙於創造的夫婦,便毫不猶豫地掌握了這個建造新家、遠離塵囂的機會。
布魯斯從小就想住木屋,但他始終不明白,傳統木屋中的木頭為什麼都要橫著擺。樹明明就是直的長,屋子裡的木頭位什麼不能直的擺呢?
琳諾和布魯斯一樣喜愛木造建築,還會利用剪貼簿保存她的構想:一看到報章雜誌介紹她喜愛的建築,如日本神社、第一民族的長屋等,便會把照片剪下來。但當夫婦倆想找建築師幫他們實現共同的憧憬時,所找到的多半不盡如意。
直到碰上亨利•優克•曼恩,事情終於有了轉機。一邊聆聽夫婦倆說明,一邊看著剪貼簿,他馬上抓到一些重點。他發現照片中的天花板都呈拱頂狀,而一如日式建築顯眼、複雜的屋頂,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我把這間屋子當成屋頂的家族,」他說。這個概念也表達了客戶想要的內部空間多元性。有些空間,例如客廳和主臥室,必須獨立出來;其他如廚房和餐廳則採開放式、方便進出。為了一圓布魯斯的心願──想讓房子有樹一樣的直立感,曼恩設計出一種可由大型實心樹幹做支柱的結構,當地即盛產這種直徑可達一點二公尺的樹幹。在挑選、砍伐之後,趁水氣未散,樹幹必須去皮,柱子才會有柔順光滑、金澄澄的外表。這三十四根紅杉刨成的柱子,形成拉穆斯家引人注目的特色,也賦予它「柱子之家」這個名字。
布魯斯和琳諾都熱愛永續建築法,只想用必要的天然原料而拒用合成或塑膠材料,因為天然原料不受時間影響、安全、可預測,又對人類及環境無害。他們的要求很簡單:主要房間至少有兩面要採自然光;為蓋房子而砍伐或移動的樹木數量愈少愈好、在島上建屋的限制也應顧及。此外還要多規劃一間工作室和臥房,做為客人或未來家人的寢室。
他們和量子建設公司的柯爾克•史托克納及史帝夫•雷德納合作,非常審慎地選擇了一塊只需遷移一棵樹的建地。接著,開工之前,眾人攤開這間面積一八五平方公尺、兩房格局木屋的設計圖,苦思最好的方位。由於甘比爾地處高地震帶上,因此需要非常穩固的混凝土地基。為加強橫向支撐及抗震力,結構用的杉柱均須栓入周圍的混凝土扶壁。
儘管木屋的根基堅固地打入地下,如瀑布般傾洩的屋頂,卻會「讓人覺得是件拍著翅膀的東西停在地上」──曼恩這麼形容。屋頂完工後,開始樹立十五公分厚的實心杉木牆──所有木板都和地面垂直,一遂布魯斯的心願。雖然鋪上金屬隔熱板的木頭屋頂相當重,但牆壁和柱子的質量足以負荷。朝南的大面窗可讓陽光灑進來,若嫌不夠暖,還有一座由當地工匠特製、燒木材的石製暖爐做後盾。這個設計的效果很好,暖爐一天只需點一次,燒個一會兒就夠了。蓄在石爐裡的熱可以慢慢釋放,貢獻整天的溫暖。整座壁爐是由回收的磚頭砌成。當地氣候潮濕,水源不成問題,在地一口淺淺的井就足以供應一家人所需。
這間木屋的配置管理方式均已考慮周到,能將污染、運輸、燃料使用及建造各方面對島嶼的衝擊降至最低。因為沒有汽車渡輪行駛,原料盡可能從當地取材。如原木採伐和木材鋸磨的作業,均在島上完成;混凝土是採當地的粒料,用手工調製而成;施工期間,工程人員全部住在島上。支撐木屋的大柱子都是用手豎起來的──「埃及人的方式,」布魯斯說。只有最大的一根得靠該島承包商的起重機幫忙就定位。
儘管建造時面臨重重挑戰,竣工後的屋子卻散發簡樸的氣息。天然未漆過的木材、暴露在外的灰色混凝土、紅杉柱子、拱頂天花板和自然光通通融合在一起,使木屋成為一座平靜、安詳的避風港。
曼恩保持的建築哲學是:建築能反映靈魂,應結合屋主的實際和心靈需求,以及對這塊土地的敬意。「聆聽客戶,也聆聽土地,」曼恩如是建議。他覺得設計的目的可用作家羅伯特•麥卡特(Robert McCarter)描寫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美國建築師)的一句話來總結:「……如聖行一般努力表現出自古以來對建築的理解,努力讓建築物成為聖地。」曼恩強調,一幢建築物應像青少年發育一般逐漸成長茁壯──客戶、建築師、承包商和工人之間的合作。若能依循這個原則,不要隨便摻入建築師的自我意識,他保證成果一定更豐碩、更令人滿意:「用平常心和決心去做就對了。」
★ 打造永續性
建商對這項工程投入之深,營造出一股持續溝通的氣氛,讓木屋宛如有機體一般逐漸成長,各方均針對修改方式提出意見與討論。基於財務因素,工期必須延續三個夏天。考慮到永續性的問題,木屋的設計必須囊括下列幾個要素:
● 屋簷要深,以減少夏季太陽輻射並保護建物不受自然力侵襲,又能讓冬天的陽光灑進來。
● 使用大量窗戶、精心設計屋頂的位置,使朝陽能射入屋子的每一個角落。
● 以大型原木和木材建構樑柱,盡量減少木材加工所需的能源耗用,並做最有效的資源回收利用,減少廢料。
● 內部和外牆均使用「會呼吸」的實心木材,並且只用無毒的油處理,以預防「病態建築物症候群」。
★生態環保資料Eco data
● 建築過程:原木柱、木材橫樑/深入的混凝土地基及賴以支撐的扶壁/屋頂的木材上鋪金屬隔熱板
● 原料:當地產的西方紅杉/聘用在地工匠/在杉板上面鋪金屬隔熱屋頂/陶製地磚
● 輕能源系統:光製電壓系統不適合日照少的近海型氣候
● 暖氣:隔冷性佳,減少暖氣需要量/燒木材的石製暖爐
● 冷卻:森林遮蔭/通風良好/拱頂式的天花板有助於排出暖空氣/屋簷提供蔽蔭,阻絕炎炎夏日
● 水:淺井
● 景觀:盡可能降低對土地的干擾
Chapter 1 自然生活設計
設計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開始設計及打造你的自然住家前,你必須認識一些引導性的基本原則和概念。
當你選擇方式的時候,有三個強有力的主題會再三出現:生態(你的住家是永續性的嗎?)、健康(你的住家安全、健康嗎?)、心靈(你的住家有和諧、友善的感覺嗎?)。
一個自然住家必須涵括且平衡以上三個層面,不能只突顯其中之一而排除其他兩著。一間永續而節省能源的屋子如果用了有毒的材料,就不是健康的住家。一個健康的住家若未適當與外界隔絕,或使用瀕臨滅絕的資源,就不是永續性的住家。同樣的,一間強烈表達個人和心靈和諧,卻以有害材料建造、使用亟需能源設備的住家,則既不健康又不永續了。
蓋亞論主張地球是個活生生的有機體,一如古希臘的大地女神,永遠在創造及維繫生命。要與蓋亞保持和諧,我們的家園必須成為她的地球秩序的縮影,從她延續生命、治癒和心靈的面向汲取靈感。
永續性設計
減少(Reduce)、重複利用(Reuse)、回收(Recycle)這三個R已成了觀察綠色生活和永續性設計的指標。它們很容易記,在你設計、建造並維護自然住家的時候,莫忘付諸實行。
減少
打造小一點(但不至於狹窄)的住家,採用排屋或公寓的方式讓空間更緊密,這兩點很重要,因為它們能減少房屋在大地上的「腳印」,也表示住家需要的東西比較少:少點建築原料、少點家具、少點暖氣、少點燈光,也少點出錯的機會!你也可以試著讓住家離上班、學校、商店或醫療休閒設施近一點,少浪費一點時間和緊張又昂貴的通勤或交通。盡你的力量保護生態環境,協助減少能量消耗、污染及噪音吧(參考第四十四頁、第八十六頁及第九十一頁)。
另一種降低對環境衝擊的方式是讓你的住家順應自然,使它有所遮蔽又能充分利用陽光、風和水的免費能源。還有另一種極端的做法:採用被動式太陽能冷暖氣系統、光製電壓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以及風力和水力來過「離線」(遠離電線)的生活(參考第三十頁、第七十二頁和第一五二頁)。但如果你無法達到這種境界,還是可以做些改變,例如下欄中的選項,從零成本到所費不貲的都有。
● 不看電視、不用電腦的時候就把它們關掉,不必留在待命狀態。
● 房間的燈如果不用就把它關掉。
● 用防風的門窗。
● 把浪費能源的白熾燈泡換掉,換成低耗能的省電螢光燈管。
● 安裝自動調溫器,開暖氣時把溫度降低些。
● 給所有水管加隔熱層,也給熱水器量身訂做一件隔熱罩。
● 使用高效能的廚房器具。
● 所有開放空間都要做隔熱。
● 外牆做隔熱。
● 安裝雙層玻璃或低輻射的窗戶。
注意:以上有些可能需經政府許可或協助,尤其是年邁體弱者。
再利用
另一個降低居家對環境之衝擊的方式是盡可能避免使用新的材料和產品,改而尋找用過的材料如門、窗、樑、地磚、地板、嵌板、甚至彩色玻璃、浴缸和洗滌槽等等。不妨問問朋友或連絡當地的拆毀承包商、建築廢品和原料回收公司(或是上網看看)。你要的東西差不多都找得到:從舊農舍的橡木樑、老教堂的整片木板、前市政廳裝飾用的嵌板,到裝飾藝術飯店的彩色玻璃,應有盡有。若時間充裕,或許你可以從當地多餘的酒盆中找到足以打造家中全部櫥櫃的木材(參考第一五二頁)。甚至二手車零件(如掀背汽車的門窗)也可蘊藏著意外又時髦的功用(參考第一五二頁)。
事實上,你找到的物品可能讓你大為驚喜,驅使你為適應它們而修改設計。但,除非你很幸運,否則要拿到這樣的物品,通常都要付些代價。此外,讓廢棄物品重新堪用有時得耗費一番工夫,委託承包商處理的費用可能也不低。
這種曠日費時的工作,如清理及重釘樑木和地板、清除破損玻璃、重裝舊窗框、以及去除木頭或石膏模上厚厚的油彩,本該劃歸「熱愛勞動」而非「標準建築工作」類,但二手物品通常非常值得多花點時間和物力去處理,何況它們能為你的住家平添生趣、個性和價值感。
回收
以回收物料代替新品一次,你就減少一分對環境的負擔。新產品帶有「具體能」(embodied energy),這種能量「從生到死」──從提取、製造、配銷到出售──都被使用。有些產品如鋁或水泥製品都有非常高的具體能。因此,使用回收物品,你可以二度或三度運用這種原始能源,避免使用新產品而招致新能源。
盡量使用含回收物質的原料。比如用回收紙或廢棄木屑做成的隔熱纖維就很適合用來做屋頂和牆壁的隔熱板。將舊輪胎塞滿泥土,可做成Earthship環保屋堅固又耐重的牆,玻璃瓶和鋁罐則是內部隔間理想的「磚」和裝飾品(參考第一一七頁)。輪胎的橡膠也是絕佳的屋瓦,看起來像板岩沒兩樣,且具有不易破損的優勢(參考第一五四頁)。回收的塑膠製品可以提供園藝家具、紡織品和地毯更多可能性。不過,若要在室內使用,最好先帶個測試品回家,看看有沒有氣體外洩或難聞化學味道的問題再做決定。有些人可能會對回收物品中的某些人工化學物質過敏。此外,也要找具永續處置潛力的物品──尤以可行生物分解、可拆解做重新利用而不必丟棄的東西為佳。最後,試著在當地開源。這不僅方便,還能提振當地產業,並且同樣能省下污染和運輸的成本。
健康的設計
除了盡可能淡化你在環境留下的腳印(有人稱之為「放輕腳步」),你還需要確定自己住在健康的家園。
每個人都知道空氣污染的事情,但多數人往往無法將空氣污染和住家室內聯想在一起。但德國及瑞典學者率先發現,室內污染的程度比戶外高上數倍,於是發起「健康住家」運動。
他們發現,罪魁禍首是人工化學物質及添加劑使用量大增所造成的污染──幾乎每件家用品都有這些東西,從一般合成消費商品如化學清潔劑、打亮劑和殺蟲劑,到人造紡織品和地毯、泡沫材料的裝潢品、乙烯基地板、石油化學顏料,以及含甲醛的建築板、經化學處理的木材、以及泡沫塑料製成的隔熱板等等。
最近,除了化學之外又多了一項疑慮:輻射。從家用電纜、電器發射的低功率電磁波輻射和微波,已被列為潛在問題區。氡(一種在某些地區自然發生的放射性氣體,可能有高致癌性)也已經成為官方認定的危險物質。家中每個房間,我們身邊都圍繞著一大堆電子設備、器具和線路;以外,手機也會突然產生大量微波。也難怪「持續暴露於這些低功率輻射中,是否也是危害個人及住家健康的因素」的爭論會大肆蔓延開來。
病態建築物症候群
反覆性的頭痛、眼鼻刺激感、喉嚨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噁心等狀況,都是早期警訊,提醒你,你的住家可能「生病」了。
雖然「病態建築物症候群」一詞最早是用來形容工作場所的不適,但現代住家的居住者也面臨類似的問題,飽受過敏和「多發性化學物質敏感症」(MCS)──對現代化學及電子世界過敏──所苦的人數遽增。你的住家或許只是成因之一──辦公室、工廠、交通工具甚至逛逛充斥合成材料的商店,都可能讓有毒物質超出個人負荷。因此,至少盡可能確保居家環境健康無毒,是明智的做法。
諷刺的是,這個問題有部分是善意的節能措施所造成。因為當我們安裝防風設施、更緊密的門窗、塑膠泡棉隔熱板,和封堵舊煙囪的時候,我們的家也有變成「密封箱」之虞。周遭都是不具滲透性的材料,加上「防漏」工程做得更好,空氣就愈難流通。於是室內的污染物會逐漸累積到有害的程度,並在家中不斷循環。
★ 永保居家健康的簡易做法
● 絕不在室內抽煙。
● 使用安全、無毒的清潔劑。
● 保持住家乾淨,避免嘈雜。
● 每隔一段期間要開窗(包括天窗)通風。
● 不要放會揮發有機化合物的顏料和膠黏劑。
● 避免使用含有甲醛的材料。
● 避免用合成紡織原料、地毯和家具擺設。
● 使用負離子空氣清淨機。
● 在窗戶上安裝「涓滴排氣孔」。
● 在浴室和廚房安裝抽風機。
● 定期檢查、維修暖氣設備。
● 檢查住家是否有氡氣。
一輩子的建築
有一個迷人的概念為健康建築提供了令人振奮的前景,那就是「baubiologie」:生物建築。這個創於德國的概念兼以科學觀和整體觀來看人類與建築的關係。家就像個有機生物,牆壁是他的皮膚──第三層皮膚,因為衣服是第二層嘛,也一如我們的皮膚,必須執行生命機能:保護、隔離、呼吸和調節。「會呼吸的牆」非但不會分隔室內外,還會逐步傳播空氣和濕度,在不損失能源效率下調節室內的氣候。生物建築偏愛自然原料,因為自然原料大多擁有內蘊的感應性。吸濕的原料(像海綿一樣)如黏土、木材、石灰泥和草磚,如果使用得當,會自然吸收、釋放濕氣,幫助緩和室內的濕度,避免濕氣凝結。
傳統材料重新為人採用,生物建築的實行人士和機構更不斷進行實驗,改善老一套的方法。除了茅草屋、會呼吸的木造牆(參考第四十九頁),其他如「草黏土」等變種也再次運用成功(參考第一二一頁)。石爐、磚灶或芬蘭式滑石爐等傳統生暖法,再次用它們優雅的線條和呵護般的溫暖美化了客廳。走進一間房子的剎那,你馬上就會知道它是不是依照生物建築原則設計的──這樣的房子會予人乾淨、清爽、明亮、通風及和煦的感覺,洋溢著天然材質的氣息,是放鬆、恢復精神的健康避風港。……(精彩全文,詳見《設計自然屋:有機住家實用指南》)
實力① 柱子之家 Posts Standing這棟木屋建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外海的一座小島上,靈感源自日本神社和印地安第一民族的長屋。它用了多株去皮的大型樹幹,展現樹一樣的直立感。當這塊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甘比爾島,濱水、多樹又岩石遍布的土地一出售,布魯斯和琳諾•拉穆斯這對忙於創造的夫婦,便毫不猶豫地掌握了這個建造新家、遠離塵囂的機會。布魯斯從小就想住木屋,但他始終不明白,傳統木屋中的木頭為什麼都要橫著擺。樹明明就是直的長,屋子裡的木頭位什麼不能直的擺呢?琳諾和布魯斯一樣喜愛木造建築,還會利用剪貼簿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