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04 ➤生態光害
夜裡的強光不僅會影響飛蛾及其他夜行昆蟲辨別方向的能力,還會使得那些依靠夜行昆蟲來傳播花粉的花,因為得不到協助而難以繁衍,結果可能導致某些種類的植物在地球上消失,進而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
生態時序大錯亂
你是否發現了,在路燈旁的植物,樹葉常呈枯萎狀,果子始終長不好,有些花提早開了,也提早謝了,其實造成植物生態時序錯亂也是光害影響的結果(圖4.1∼4.2)。
植物是光害的頭號受害者
植物的花期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包括夜晚時間的長短,我們把這種「受到夜晚時間長短而影響開花」的機制稱為「光週期」,像是菊花在白晝短黑夜長的秋季開花,而鳶尾花則綻放在晝長夜短的夏季。聰明的人類腦筋動得快,想到利用「光週期」的原理來調整花的產期,以賣得好價錢。
人們可以利用光線控制植物生長週期獲得利益,但夜間過亮的光線有時卻讓植物受到傷害,最後自食苦果的正是人類和地球生態。以農作物來說,通常對光線很敏感,即使夜晚的路燈僅有微量的照度,對收穫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研究顯示,夜間的人工光線會使水稻的成熟期延後,特別是在收成期的前20∼40天的影響最大。所以,種植在公路、高爾夫球場附近的水稻生長情況都較差。在台中縣有一則奇聞,有位農夫因為種在路旁的稻米受到路燈照射而不結穗,突發奇想地逕自把路燈罩上黑網,保護了稻子,但附近居民沒有了路燈,只好摸黑走路回家。
樹木如果在夜間受到強光照射,會使休眠受到干擾,引起落葉時序的失常。日本千葉大學園藝系的三沢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發現行道樹會受到路燈照射的影響,樹葉落葉與變色的時間會隨之延遲,有的甚至到了該開花的春天卻仍保有紅葉。這種不正常的生長週期,結果造成樹木的壽命變短。
至於易受燈光影響的樹種有楓樹、四照花、垂柳,特別是橙皮、針樅等對光的影響最敏感。而由於光的照射,梧桐樹、刺槐的葉子的密度將逐漸減少,留下的葉片也會慢慢枯死。對光葉櫸樹、銀杏樹來說,受光照射的影響很小,落葉主要受溫度影響,而不是光照的結果。
圖4.1夜間在強光照射下的植物, 生長容易受到干擾。
圖4.2路燈旁的行道樹常是光害的 頭號受害者。
表4.1受路燈影響落葉期的行道樹
小則物種絕跡,大則生態失衡
動物的許多活動也都和光有關。鳥類的覺醒與鳴叫和光的強度有關,所以在不同的季節裡鳴叫的時間也不同;金龜子總是在日落後的5∼6分鐘出現;蝙蝠則要天色昏暗才會出現在天空中。但人類不當的夜間照明產生了天空輝光、逸散光、反射光,往往打亂了動植物晝夜生活的節奏,有時使物種數量突增或驟減,造成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圖4.3)。
美國圖森市(Tuscon)就因為上千組霓虹燈燒死了吃蚊蟲的鳥和昆蟲,使其夏夜蚊蟲增加不少。也有研究指出,因為光害助長了藻類繁殖,製造紅潮,使得湖裡的浮游生物(如水蚤)的生存受到威脅,也污染水質(Moore et al., 2000)(圖4.4)。從表4.2「水生動物的活動與光照度的關係」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動物性的浮游生物,白天位於水底,黑暗時則浮起,而光會左右浮游生物的行動,尤其蝦子屬於背光性的水生動物,對光非常敏感,長期夜間照明會影響其數量,連帶也會影響像是鱒魚等水生動物的食物來源。
圖4.3 路燈發光引來蚊蟲飛撲喪命。
圖4.4 過亮的路燈或橋樑照明也會影響水岸生態。
表4.2水生動物的活動與光照度的關係
螢火蟲以腹部螢光在黑暗中的閃光頻率做為吸引異性交配、溝通的工具,但光害使其閃光看不清楚而失去繁殖能力,於是數量越來越少。有鱗翅類學者及昆蟲學者(Frank, 1988)指出,夜裡的強光不僅影響飛蛾及其他夜行昆蟲的辨別方向的能力,還會使得那些依靠夜行昆蟲來傳播花粉的花,因為得不到協助而難以繁衍,結果可能導致某些種類的植物在地球上消失,進而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人類以萬物之靈自居,卻忽略了自身製造出來的人工光線傷害自然界的惡果。換個角度想,其實就像人一樣,我們白天工作,夜晚需要休息,並隨著星辰日夜更迭,大自然的萬物本來有一定的生長時序,不應該去干擾破壞。所以城市裡的燈光設計應該考慮到與自然和諧,創造對生物友善的照明環境。
06 ➤生理時鐘失衡
天有晝夜,人也需要日夜的交替,光線可說是體內的生理時鐘。因此,在夜間接受了過多的光線,將大大的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光害輕則使人的生理時鐘發生錯亂,白天昏昏欲睡而晚上卻輾轉難眠;重則使大腦長期得不到真正的休息,甚至產生神經衰弱等精神疾病。
光害潛藏的健康危機
天有晝夜,人也需要日夜的交替,光線可說是體內的生理時鐘。我們看到陽光,很自然地知道該起床工作,到了晚上,也知道該休息就寢。即使現代有人工照明,但是缺乏自然時間的流逝感,終究無法取代自然光。光照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比如待在沒有自然採光空間中工作的人,會比較容易敏感、憂鬱。又像是接近北極圈生活的人們,冬季日照極少,情緒會特別不穩定,夏季時則相對精神愉快。
打亂人體的生理時鐘
人體的感知有80%來自於視覺,這也是拜光所賜,然而神經組織除了將80%的信號傳達到視覺皮層,還有20%控制人體的生理時鐘,對身體的腦下垂體、松果體、腎上腺等都會產生影響。從早上醒過來開始,我們的體溫會慢慢增加、心跳平穩加快、褪黑激素減少、交感神經活絡;中午到傍晚這段時間,血壓值會最高,而後慢慢的體溫會降低;到了晚上,先是血壓和心跳會降低,深夜過後荷爾蒙、催乳激素、褪黑激素就會開始上升。這就是每天的生理循環。
然而目前人們在夜間卻接受了過多的光線,甚至在深夜時分依舊不得安寧,大大的打亂了人體的生理時鐘。尤其是路燈、廣告燈、投光燈等戶外照明光線大舉入侵室內,令居住者的睡眠與隱私大感困擾(圖6.1∼6.3)。然而睡不著或是睡不好只是表面的困擾,更嚴重的是光線侵擾下所看不見的健康危機。
國際照明委員會的會長鮑梅(W. J. M. Van Bommel)曾說:「光線能調整與抑制人體的生理程序」,因此光害對人體的生理障礙不可小覷。特別是人體的血液中有一種重要的物質叫做「褪黑激素(melatonin)」,其分泌明顯受到「光暗」及「晝夜韻律」的影響,在晚上入睡後人體褪黑激素的濃度會升高為白天分泌的6倍(圖6.4)。由於褪黑激素能促進睡眠、調節人體晝夜頻率、抗老化,以及可抑止癌細胞生長等功用,但是夜晚光線越強越會抑止褪黑激素的形成,所以夜間過多的光線會抑止人體褪黑激素的生成,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Jasser & Blask, 2006)。
近視、老化、癌症等接踵而至
沒有正常的日夜,就無健康的身心,例如機師、空姐、上夜班或是住在極區的人,受到光害的威脅就很明顯。根據統計,總是在夜間工作的人會比一般人減少5∼6年的壽命,尤其女性對於夜間的光線特別敏感,因此日夜顛倒工作的女性還比正常人高出50%罹癌風險。此外,夜間過亮的光線還會引起生殖系統過早的老化、增加罹患乳癌與大腸癌的機率(Medical news today, 2007),所以夜間工作者與飛行員罹患大腸癌與直腸癌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
不規則變化的光線還會干擾睡眠,造成胃腸、心血管疾病,擾亂新陳代謝,並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美國一項研究表示,人工光源與兒童近視的發生率有一定的相關性,睡在黑暗中的人只有10%罹患近視,而睡在有照明燈光下的孩子有34%罹患近視。該研究者還證實:眼睛的焦距調節功能與光明和黑暗在24 小時內所占比例有很大關係。
光害輕則使人體的生理時鐘發生錯亂,白天昏昏欲睡而晚上卻輾轉難眠;重則使大腦長期得不到真正的休息,甚至產生神經衰弱等精神疾病。也許有人會說,光線太亮可以用拉窗簾、戴眼罩來解決,然而拉窗簾不但阻礙室內通風、早上不能看見陽光,戴眼罩不舒服又悶熱。在捷克的一份全國性的調查顯示,有5%的人因為使用阻擋夜晚燈光的百葉格柵,使他們錯失自然的晨光而感到不高興。
為了維護正常的生理作息,最好的方式就是減少夜間不必要的光線,戶外照明可以考慮部分熄燈或降低亮度;室內照明也要注意燈光的使用,因為如果受到了可見光中的青色光(460∼470nm)微量照射,便會抑制褪黑色素的形成,而且越接近晝光色的光源也同樣會抑止,兩者都有降低睡眠品質和健康的危險性。最後一點,為了身體健康著想,不要熬夜,把燈關掉,早點上床睡覺吧!
圖6.1 窗外的路燈照入室內,也是光害的一種。
圖6.2 臥室內一片光亮,讓人無法成眠。
圖6.3半夜時分,路燈或工地的強力探照燈會射入附近大樓的臥室。
圖6.4褪黑激素在白天與黑夜的分泌量
10 ➤能源黑洞
光害的另一重大危害是看不見的能源浪費。在美國有高達50%的能源是浪費在過量、過亮,以及不必要的照明。弔詭的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政府呼籲節約能源的同時,卻又大肆在城市中使用五彩繽紛的燈光,藉以宣揚政績並刺激觀光。
光害是另類的能源殺手!
造成照明浪費的原因很多,例如深夜時段本不需要太亮的燈光,因為缺少定時關閉或調光的裝置而放任它們大放光明;超量的照明設計,使作業面所需的照度大大超出基準;錯誤的燈具選擇與使用,讓不需要被照射的地方也是一片晶亮;建築物管理者和使用者缺乏照明的訓練與認知,一廂情願的以為,安全的照明就是提供像白天一樣亮的光線;或是為了吸引顧客,以為廣告招牌越亮越好⋯⋯。這些行為不但會造成光害,也是另類的能源殺手。
過量、過亮都是能源大黑洞
光害的另一重大危害是看不見的能源浪費。根據統計,全球的照明用電約占總用電量的19%,光是2005年的照明用電量就高達2,651TWh(兆瓦小時),其中44%使用在商業與公共建築的照明,29%為工業照明,15%為住宅照明,而有12%是戶外照明(包括道路照明、交通號誌、停車場等)。在台灣,照明用電占全國總用電量的15∼20%(包含工業、商業、住宅部門),同樣也不容小覷。
戶外照明本應照射在有需要的地方,而不是投向天空。這些射到天空的無謂光線即是光害,它們來自路燈、景觀燈、廣告招牌等處(圖10.1),估計在美國一年就浪費了10億美元以上,在日本也高達2億美元,而且這種浪費在大多數國家皆是如此,因此錯誤的燈具設計,把光線投射在不需要的地方,無疑是另一種看不見的能源大殺手。
過度照明同樣也是浪費能源的兇手。據統計,美國每天消耗5億桶原油的能源,商業、住宅和工業這些部門就占了全國30%的能源消費量,其中用於照明的比重就占了20%∼40%,所以每天照明的能源消費為400∼500萬桶原油,但是消耗在過度照明的就高達200萬桶,這表示約有50%的能源是浪費在過量、過亮,以及不必要的照明。
耗能又充滿光害的城市美學
然而弔詭的是,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政府在呼籲大家節約能源的同時,卻又大肆在城市中使用五彩繽紛的燈光,藉以宣揚政績並刺激觀光。目前台灣流行在橋樑上加設景觀燈,一座單色的景觀橋一個月電費就要十幾萬,位在大城市中五顏六色的景觀橋,電費就更高了(圖10.2∼10.3)。此外根據報導,高雄的熱門景點「城市光廊」,光是每個月電力開銷就要8萬元,消耗的電量足足能撐起100個家庭的用電(圖10.4∼10.5)。
這些絢麗的光線雖然妝點城市,但設置時常未周全考量對鄰近生態、居民的影響,不良的燈具設計造成許多逸散的光線。在目前全球一片倡導節約能源、降低CO2排放量的環保潮流下,過度且過亮的城市照明應該適可而止,不應該再爭相複製了。由於我們用的每度電都是由化石能源多次轉化而成的,使用化石能源就意味著CO2的排放,所以政府為這些光所付出的代價,並不僅僅是納稅人繳納的電費,還有龐大的CO2排放量。
日本環境廳針對日本國內的戶外照明進行減量的概算,如果能有效抑止這些投到空中的上射光,就可以減少18%的戶外照明用電量,相對於一年可以減少20萬噸的CO2排放量。由此可知,消弭光害也能節約能源、促進CO2減量,為我們的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圖10.1不良的燈具與不當的擺設位置,會將大量的光線逸散到天空中。
圖10.2∼圖10.3照明過亮的景觀橋不但影響水生態,還會造成能源浪費。
圖10.4∼10.5過度且過亮的城市照明,應該適可而止
光害小百科
用電量與CO2排放量的換算
我們所用的化石燃料能源的主要成分是碳化合物,燃燒後會產生CO2,因此由能源的使用量與其含碳量可以推估其CO2排放量。如果將全國火力發電廠(含汽電共生電廠)中的天然氣、油、煤等燃料分別使用的數量換算成CO2排放量,再與全國總用電量加權,可得每度最終消費電量平均的CO2排放量。
CO2排放量評估與當地的能源結構,以及建築產業結構有很密切的關係,例如在七成以上用電能源仰賴火力發電的台灣,建材生產只要使用1度電就排放了相當約0.638kg的CO2(經濟部能源局,2007),因此火力發電比例越高,其單位用電產生的CO2排放值也越大。在日本每度電約排放0.533kg的CO2(日本建築學會,1999),但是在99%的電力完全仰賴乾淨水力發電的挪威,使用電能幾乎不會排放CO2。由此可見,CO2排放量模式具有很特殊的當地產業與能源結構特性,絕不能援用他國環境負荷資料數據來取代,否則可能會產生相當大的差異。
04 ➤生態光害夜裡的強光不僅會影響飛蛾及其他夜行昆蟲辨別方向的能力,還會使得那些依靠夜行昆蟲來傳播花粉的花,因為得不到協助而難以繁衍,結果可能導致某些種類的植物在地球上消失,進而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生態時序大錯亂 你是否發現了,在路燈旁的植物,樹葉常呈枯萎狀,果子始終長不好,有些花提早開了,也提早謝了,其實造成植物生態時序錯亂也是光害影響的結果(圖4.1∼4.2)。植物是光害的頭號受害者 植物的花期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包括夜晚時間的長短,我們把這種「受到夜晚時間長短而影響開花」的機制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