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她的名字就是一段傳奇,一個神話。
她是大唐那個滄海般恢宏大氣的時代的弄潮兒,也是唐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的典型代表。她的從政之路血腥殘忍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留下的評價也是毀譽不一,但不管你是崇拜她還是唾棄她,都無法不正視她的存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在她前面,有不少掌握實權的皇后太后,但都沒有這樣的膽量改換旗號正式稱帝,在她身後,也有無數效顰者躍躍欲試,但即使是在婦女地位較高的唐代,也再沒有人能問鼎成功。……她的身邊,有祖父被她殺害卻終身為她盡忠的上官婉兒,心向李唐但還是為武周勞心竭力的狄仁傑,倍受疼愛、老公卻被她活活餓死的太平公主,這些人是怎樣看她,對她又懷有怎樣的情感呢?這真是很有趣的事。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給了你一個簡單的框架,同時又留給你無限想像的空間吧!
本書共四十萬字,視角新穎,文風優美,自2005年起於中國大陸排行第一的BBS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連載,歷經三年,廣受網友歡迎,點擊率長期稱冠,被《中國圖書評論》雜誌稱之為「武則天傳記之網路版」,與雷家驥先生(傳統版)、趙文潤教授(翻案版)、蒙曼教授(百家講壇版)互為比較,認為各有千秋。
作者簡介:
蕭讓
川籍人士,現居加拿大。主攻金融,然未能忘情於文史,尤對李唐王朝情有獨鍾。2004年與朋友一起創辦的沉醉唐風歷史文化論壇(http://www.tanghistory.com),已成為網路上標誌性的唐史論壇。現為沉醉唐風論壇管理員,中國大陸排名第一BBS天涯社區煮酒論史版版主。
章節試閱
【第一章】并州女子
唐朝歷代帝王都在竭力仿效太宗,然而真正繼承了太宗皇帝衣缽的(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彷彿卻是這個和李氏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并州女子。
一、青史誰書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鑒興亡。」大唐二任帝太宗皇帝如是說。這話當然很有道理,然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照的不是哈哈鏡?史家縱或力圖做到客觀公正,在史料鑒別和取捨之際,也難免因自身的立場而有所傾向,再加上執政者有意無意的影響,鏡中人縱然有著相似的眉眼,氣韻和神采也可能全然不同了。太宗皇帝可謂對自己這套鏡子哲學身體力行,不僅表現在他的確從歷代的興亡中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教訓,也表現在他把風月寶鑒背後的興亡──爭奪歷史解釋權的戰爭,毫無顧忌地搬上了前臺。是有心?是無意?是不屑顧及還是無法顧及?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就這麼發生了,而且沿著這樣的軌跡一路發展下去。時隔千年,唐代的實錄及國史,如今已經全部佚散,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現存史料的隻言片語中,隱隱查知書寫青史背後的那隻翻雲覆雨手。
眾所周知,唐代《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是由房玄齡監修的,其間發生過著名的「領導親切關懷」一事,據傳著眼點主要在於玄武門事件的定性問題,原有記載在太宗御覽之後按其要求重新修改。儘管中國史書一向有為尊者諱的傳統,而有改史之嫌的帝王也非他一個,然而官方明文記載且詳述經過的他還是得算頭一個。連作弊也敢開天下先,難怪惹了那麼多的話題。而太宗朝後期的歷史《貞觀實錄》,則由長孫無忌監修,其後許敬宗有過篡改。此外,許敬宗也負責《高宗實錄》的撰寫,但在許敬宗死後,高宗突然表示事多失實,命宰臣改正。而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高宗的形象,極其心軟仁厚,完全是在許敬宗的挑撥甚至恐嚇之下,才含著淚貶殺了於他有大恩的舅父長孫無忌。果然,事隔不久朝廷便下詔為長孫無忌平反昭雪,歸葬昭陵。以武則天對於長孫無忌的仇恨來看,很難說這次事件得到了她的衷心支持,別忘了她直到臨死之前才原諒了王皇后、蕭淑妃和褚遂良等反對她做皇后的人。由此,我們不能不懷疑武則天在高宗朝後期對於朝政的掌控程度,以及當初那個真正想除掉長孫無忌的人究竟是誰。
然而,時間是站在武則天這邊的,她很有耐心地等到了高宗去世,自己完全而直接地支配朝政之後,親自監修欽定《高宗實錄》一百卷。和太宗高宗多少會有些避忌不同,她很直接地自己親自出馬操作──《新唐書‧藝文志》及《舊唐書‧經籍志》均明文提到,《高宗實錄》為「大聖天后」所親撰。這一番龍爭鳳鳴,不由得讓人想起奧維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一九八四》中的經典句子「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她關注的不僅是高宗朝的那段往事,也包括武周朝自我形象的塑造。在她當政期間,有宗秦客撰《聖母神皇實錄》,長安三年(七○三),在她生命已進入垂暮之年的時候(當時已八十歲),又下詔特進武三思等修唐史,只是書尚未成已然遭遇政變,被迫退位(見《唐會要‧修國史》)。
由此可見,武則天真是個很強勢的女子,幾乎做了男性帝王要做的一切事情,不僅佔據了兩性間的支配地位,更力圖主宰那個男權社會中的歷史解釋權。可惜敵不過命運,李唐皇室復辟,一切的希望也如夢幻泡影般破滅。《則天實錄》和《唐國史》最後由開元史官吳兢等完成。而她的毀譽,也只能在司馬光郭沫若這些男性發言者的口舌間翻覆變化。
重新檢閱這段歷史,有時不免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唐朝歷代帝王都在竭力仿效太宗,然而真正繼承了太宗皇帝衣缽的(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彷彿卻是這個和李氏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并州女子。
武則天,并州文水人。關於她的出生之地,有利州(今四川廣元)和長安兩種說法,大抵是根據武則天出生之時其父在何處任職推斷的,然而論她的籍貫,算來應是并州的。武則天本人便親口說過:「并州,朕之枌榆」(枌榆,即故鄉之意) 。對於這片「龍興之地」,她顯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多次親切接見當地父老鄉親,改并州為北都,並仿效漢高祖劉邦惠及故鄉的先例,為當地百姓世代免除賦稅等等,稱她為并州女子,也許更為合適吧。
可能有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則天二字並非武則天的本名,而是來自於死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開元史官吳兢因做《則天實錄》,這是則天二字的最早出處。但這個稱呼並未流傳開來,在漫長的千餘年中,人們一般都以「武后」來稱呼她。武則天這個名稱,是近代才開始流行的。我很懷疑她是否會喜歡這樣的稱呼,如果她只是滿足於當太后、皇后,她這一生將會安寧得多,在下詔去帝號稱皇后的時候,她的心裡,想必是充滿了鬱悶和不甘的吧!在現代影視劇中,她的名字是「媚娘」,源於入宮之後太宗曾賜號為「媚」。而「曌」這個字,則是她覺得這個字型很氣派自己拿來用的了,有人因此認為她的本名必是「曌」的同音字,遺憾的是史籍中只記載了她喜歡「日月當空」這個字型,至今還未找到其他的旁證。
按照中國帝王的傳統,武則天的出生,自然也給籠上了一重神秘的色彩。傳說著名術士袁天罡曾經給襁褓中著男裝的武則天相過面,預言她若為女子,必將為天下主。武則天的父親因此牢記在心,鐵了心要把女兒送到宮裡去「為天下主」。這個故事還有個更為古老的版本,袁天罡是給武則天一家人相面,但武則天已經四歲,並非襁褓中的嬰兒。對於武則天的姊姊,後來的韓國夫人,袁的評語是「之後必當大貴,但夫婿沾不了光」。接著是武則天,袁天罡要求武則天在地上走幾步,然後大驚:「可惜是郎君,若是女,當為天下主!」熟悉唐史的人會覺得這個故事很眼熟,若干年前,也傳說有個神秘的白衣人為李家相面,奉承李淵「公當大貴,且必有貴子」。然後評論四歲的李世民日後必將成就一番濟世安民的事業。如果把這位白衣人加上袁天罡這個名號,兩相對照,便會發現二者之間確有驚人的相似。何況,最早記述袁天罡事蹟的《感命錄》裡面並沒有這件事,後人懷疑這段記載乃是偽造,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考據這類帝王出生靈異事件的真偽其實沒有多大必要。只要是真命天子,就算沒有高人相面,想必也會夢見下太陽月亮之類的,只是日本人原百代的《武則天傳》將這一事件渲染得十分神奇,認為是武則天日後遭遇困難仍能百折不撓過關斬將的精神支柱,個人覺得是不大可信了。女主天下的預言畢竟過於虛無縹緲,又能給一個深宮中的女子多少實質性的安慰和信心呢?武則天的野心,應該還是隨著身分地位的變遷而逐步升級的。所以,沒必要過分迷信命運的安排,只要走好了眼前這一步,也就為將來下一步打好了基礎。而武則天的女皇之路,便是從她以當朝勳貴武士彠之女的身分,入選貞觀天子的後宮才人開始的。
二、則天家事
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說來也是一位傳奇人物。武家世代務農,到了武士彠這裡,不願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毅然走了棄農經商的道路。武士彠為人精明,運氣也很好,經營木材生意正好遇到隋文帝晚年好大興土木,隋煬帝楊廣更是一位狂熱愛好基礎建設的君主。隨著大規模大手筆的土木工程接連不斷,武士彠的家財也就節節看漲 。然而他的社會地位並未隨之而水漲船高,在中古時代,商人位居四民之末(士、農、工、商),地位尚在農民和工匠之下,某日在東都洛陽得罪權臣楊素,武士彠毫無辦法,只能連夜逃回老家并州。金錢在權勢面前,竟然敗陣得如此之慘,縱有黃金萬斛不及當權者的冷冷一笑。這一場羞辱,若干年後由他的女兒報復回來,當時已是大周朝女皇的武曌特地下旨,楊素兄弟子孫世世代代不得為京官,理由是他挑撥楊勇楊廣兄弟不和,對於隋帝國的覆滅負有完全責任。大周朝的女皇竟然為隋朝的廢太子楊勇打抱不平起來了,這實在是件很有趣的事。不難想像女皇當時的心情,大權在握,快意恩仇,看著當年位高權重的仇家一個個匍匐在自己的腳下,那種快樂想必是世間的極致吧!權力帶來的誘惑不是不吸引人的。
不知道逃回并州的武士彠是否也有此感受,但從那以後他就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積極地往官場上鑽營。先是花錢買了個小官當當,而後著意接納當地最高行政長官李淵。他是最早勸李淵太原起兵的人物之一,甚至還捐出了家產供李淵打拚──考慮到他當時屬於煬帝派來監視李淵的王威手下,不能不佩服他眼光還是很毒的。這位木材商人的智慧絕不僅僅只是在商場上。亂世風雲變幻,捨棄人人看好的魏公李密而死心塌地地投效李淵,甚至不惜將身家性命和萬貫家財投入這樣一場豪賭,他的膽量可也相當驚人了。絕高的智慧,精準的目光,在必要時不惜捨棄一切放手一搏的勇氣和冒險精神,日後都被他女兒繼承,甚至走得更遠。然而,讓我感興趣的不是他的膽量,而是他的決心。辛辛苦苦積攢的萬貫家產可以捨棄,自家性命可以不要,甘冒毀家滅族的風險,也要強登上這個本不屬於他──一個商人能參與的政治舞臺。這樣的頑強執著,這樣的不顧一切,其背後是急於擺脫自身寒微階層的焦灼和對世俗權力的渴望。
武士彠的投資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定鼎長安之後,他被列為從龍功臣之一,算得上開國元勳了。他雖非馳騁沙場的將才,但長袖善舞精於經營之術,調度理財是把好手,加之與李淵關係不俗,因此一路官運亨通,武德三年(六二○)即拜工部尚書,其間還一度兼統關中十二軍中的一支,累遷晉爵為從一品的應國公,說是「既勳且貴」,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有指武士彠謙辭不就,然武氏被列為從龍功臣並因此發跡成為當朝新貴,應無疑問。)然而當時社會重門閥,世家大族就連李唐皇室也不放在眼中,在他們的眼裡,武士彠仍然屬於他們看不起的寒門小戶,最多再加三個字「暴發戶」。
一些美麗而淒涼的傳說由此開始。有說武士彠為了洗脫「暴發戶」的名聲而休了出身低微的原配相里氏,另娶武則天的母親年輕漂亮的弘農楊氏為妻,活脫脫的陳世美前身。因此相里氏的兩個兒子心銜母親被休之辱,在武士彠去世後對武則天母女百般凌辱,由此養成了武則天倔強堅毅的性格云云,寫得倒是十分精彩,可惜全無依據。武士彠雖常被看他不順眼的史官諷刺為好奉迎拍馬,但於公於私都十分盡職盡心,並沒有多少可以指責的地方,當然更沒有做過休妻再娶這種事了。相里氏乃因病而亡,武士彠在任上無法探望,高祖李淵曾因此大為稱讚他的忠義,更親自為他做媒選中弘農楊氏楊達之女為妻。 且楊氏以九十二歲高齡卒於咸亨元年(六七○),由此推算她嫁給武士彠的時候至少已經四十二歲,又何來年輕漂亮之說呢? 小說家為了故事曲折而編造一些情節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作為歷史看還是應該尊重事實。
弘農楊氏為關隴貴姓,是著名的高門士族。武楊聯姻可謂舊日門閥與當朝新貴的結合,正和隋末唐初那個風雲變幻的大時代相應和。
楊氏既為高門貴女,頗具北朝女子精明強幹、大膽潑辣之風,不好針線女紅,輕視紡紗織布,喜詩書,善屬文。這樣的性格,也被武則天繼承,她對於文學的愛好和才華無疑便是來自母親的遺傳。除此之外,楊氏賦予她的還有長壽的基因,楊氏享年九十二歲,武則天八十二歲,在中古時代這是異乎尋常的高壽了。健康的身體無論何時都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在某些時候,甚至比才智更重要。相里氏為武士彠生了四個兒子,其中二子早亡,還剩下元慶、元爽二子。楊氏則生了三個女兒,長女即是日後的韓國夫人,次女為武則天,下面還有個妹妹,約比武則天小一歲,史書上記載不多。仕途得意,兒女滿堂,武士彠的生命也算是很完滿了。就在這個時候,大唐高層政局變動,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奪位成功,時為武德九年(六二六)六月四日。
在武德一朝官運亨通的武士彠,除了在事變後短暫地回京述職之外,終貞觀一朝,便一直都在外地任職,再也不曾做過京官了。個人覺得這和武士彠與高祖關係密切有關。武士彠作為太原最早的從龍功臣,一直深得李淵賞譽,這可以從他順暢的仕途反映出來。李世民武力奪嫡之後,致力於各派系的政治和解,並沒有給他小鞋穿,但要再擠進政府中樞,那就大大不易了。這,或者可以解釋武士彠在武德貞觀兩朝地位變遷的原因吧!貞觀九年(六三五),李淵去世,武士彠聞之吐血而亡,當時武則天已經十二歲,隨母親和兩個異母兄弟扶棺回到老家并州葬父。她的生命,也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關於武則天的童年生活,正史上記載不多,可以確知的是武士彠無論到哪裡上任,都把她帶在身邊,跑遍了小半個中國。在她足跡踏過的每一處地方,都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傳說,至今利州荊州等地仍有武則天廟。甚至,在靠近太平洋北部的欽州,都有祭祀她的廟宇,其名人效應可見一斑。據宋人筆記《嶺外代答》記載:「廣右人言武后母本欽州人,今皆祀武后也。冠巍然,眾人環坐,所在神祠,無不以武為尊。巫者招神,和曰武太后娘娘,俗曰武婆婆也。」在這些傳說中,武則天通常都以一個擁有超自然力量的聰慧少女形象出現,整天在山林和綠野間到處亂跑,金口玉牙地施以各種神蹟。這些故事當然不能成為信史,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武則天童年備受父母寵愛,快樂無憂的生活。她似乎並不像同時代的官家小姐一樣,養在深閨之中,學做針線女紅,而有更多接觸外界的機會,受母親的影響,善屬文工書,醉心於詩賦文學,審美觀上喜歡宏大壯美的事物。舊史記載她後來因為「美容止」被召入宮,指她容貌與舉止俱佳;另有「素多智計,兼涉文史」,「有才貌,招入宮」等記載,都反映出她不僅貌美,且有才學,因此被皇帝看中徵召入宮。這是史書對少女武則天的正面敘述。
武士彠去世之後,楊氏因為沒有生育兒子的緣故,在家族紛爭中屢屢處於下風,史書上因而說武氏兄弟對她不加禮遇,楊氏因此一怒而帶著女兒回到了長安。要知道,楊氏可不是任人欺負的弱女子,那個時代,也不流行對牢白海棠吟詩不時吐口血荏弱美女。那是平陽公主助父起兵馳騁沙場的時代,是尉遲恭秦叔寶單騎闖陣單挑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女子,就如我們現今從唐代壁畫和陶俑中看到的,豐潤而鮮活,有著開闊疏朗的眉宇和雍容自信的笑容,嘴角眉梢都盈滿了生命的元氣和充沛的活力,那是唐。
然而家人的不和不可能對武則天沒有影響,從十二歲喪父到十四歲入宮,這兩年間對於武則天一定是很不愉快的記憶。很多人因此認為,童年的陰影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安全感,是武則天日後行事何以如此狠辣的原因。這當然很有道理,不過實事求是的說,也不是所有童年不幸的孩子都會養成如此凌厲的個性和強烈的報復心態。武則天是特殊的,非常特殊。
縱然如此,我仍然不願意將她想像成為單純由戾氣和野心凝結而成的怪胎。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天子以其才慧徵召武則天入宮,她對母親說了那句很著名的話「見天子庸知非福」,我怎麼都不能贊同這是她覺得自己野心就要實現於是興高采烈的表現。我並不相信高人相面女主天下的預言,也不認為武則天就會因為這個預言而自信爆棚,摩拳擦掌地準備去迷惑兩代帝王登上女皇寶座了。在我看來,這話很可能就是一句普通的臨別贈言,安慰她的母親「我會過得很好,請不要為我擔心」。不管她日後手段多麼令人顫慄膽寒,但在當時,她畢竟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女而已。
當然,你可以反駁我,如果我的想法能跟武則天一樣,我現在就不會坐在這裡碼字了。(這倒也是,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武則天,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臆測給這句話配上不同的潛臺詞了。我只是固執地相信,在她成為冷血無情的政治動物之前,也一樣有過如花少女兒女情長的一面,直到日後對於權力的追逐一點一點地碾碎所有的柔軟與天真。日後她縱然君臨天下,事業上達到輝煌的頂峰,然而兄弟姊妹勾心鬥角,子孫媳婦視若寇仇,就是和李治夫妻之間也多了功利和爭鬥,也就是和楊氏的母女關係還算比較單純吧。她不能算一個好妻子,好母親,但我仍然相信,或者說希望,曾經一度,她是個好女兒。
三、初入宮禁
宮門一入深似海,貞觀十一年(六三七),十四歲的少女武則天辭別母親來到大唐的中心長安,成為太宗皇帝後宮花花草草中的一枝。這裡,有因罪沒入宮中的犯官女眷,有隨例采選的普通宮女,武則天相比之下還算幸運的,一開始就有才人的封號,賜號武媚。因為母親出生弘農楊氏的關係,她甚至可以在這裡找到親戚。其中之一就是昔為太宗皇帝弟婦,今為天子新寵的巢剌王妃楊氏──在一些傳奇小說中,她常被指為武則天入宮的引薦人。
巢剌王妃楊氏,即是以前齊王元吉的正妃,玄武門事變後沒入宮中,成為太宗晚年的愛寵之一,生有一子曹王明。她是楊達堂兄楊師道的從侄女,因此是武則天轉折的表親(這個關係遠了一點)。曹王明過繼給元吉為嗣,長大後成為太子李賢的好友,李賢出事之後受牽連被貶而死,和母親一樣成為宮廷鬥爭的犧牲品。不知道是否楊氏身分特殊,還是和武則天的關係遠了些,從現有的材料看,沒有任何彼此交往的事例。真正對武則天生活有影響的,是她的另一位表姊,十三歲即進入秦王後庭累升至德妃的燕氏。
燕氏的母親和武則天的母親是堂姊妹,因此她們的關係要親密得多。武則天在宮中可能得她幫助不少,對她極為尊敬。高宗泰山封禪,當時已是越國太妃的燕氏在武后的安排下,與她共同主持終獻,參與了國家最高級別的祭祀大典,可謂榮寵已極。去世之後,武則天極為哀痛,令寺觀為她度二十七良人,更為她造佛陀繡像二尊,親筆制銘繡於座下,給予這位表姊極高的禮遇和敬意。傳說這位燕妃自小就是一位過目不忘的神童,因才慧而招入宮中,十三歲即開始的宮廷生涯練就的城府、智慧和隱忍,對於武則天有不小的影響吧,我一直疑心她才是武則天入宮的引薦人和人生經驗上的領路人,畢竟,武則天之前的經歷並不十分複雜,她的手段和心計更多的還是在宮廷鬥爭中培養出來的。
太宗皇帝晚年多內寵,他似乎偏好才貌雙全那類,有時候才學甚至比容貌更為重要,比如燕妃和後來的徐惠都是以才女之名入宮。且不忌諱和后妃談論政事,前有問政於長孫皇后,後又對徐惠上書勸諫征高麗大加褒獎,可見李唐家風原不嚴禁后妃干政。無怪乎唐朝皇帝在感覺外人不可信任的時候常常會倚重太座,一不小心造成大權旁落的遠不止李治一個,不過他最為出名而已。
武則天的聰明和美色照說也是太宗喜歡的類型,從一開始就封為才人賜號武媚來看,也曾識得君王之面。為了討好太宗,她還努力地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真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只是後宮習練王書者雖眾,練到她那個地步還真是不多。武則天開始只是為了邀寵,後來竟得以大成,成為她終生癡迷的愛好,跟太宗一樣到處徵集王羲之的作品,愛之如狂,以至於現在人們還在為〈蘭亭序〉究竟是被太宗帶入昭陵還是被武則天帶入乾陵而爭論不休。她的書法造詣極高,在書學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太宗首創以行書入碑,她則是第一次用今草入碑。太宗有〈溫泉銘〉和〈晉祠銘〉傳世,她的〈升仙太子碑〉也堪稱精品。只是人們提到武則天的愛好多半會很曖昧地想起控鶴府和一干男寵,這不能不說是件憾事了。她在書法和文學上的才華是她日後贏得文學青年李治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是在當時,她的種種努力並沒有引起太宗的興趣。在漫長的十多年中,她五品才人的地位一直都不曾得以升遷。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貞觀時期佔據了武則天最美的青春年華,卻也是她生命中最黯淡的日子。
【第一章】并州女子
唐朝歷代帝王都在竭力仿效太宗,然而真正繼承了太宗皇帝衣缽的(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彷彿卻是這個和李氏沒有絲毫血緣關係的并州女子。
一、青史誰書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鑒興亡。」大唐二任帝太宗皇帝如是說。這話當然很有道理,然而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照的不是哈哈鏡?史家縱或力圖做到客觀公正,在史料鑒別和取捨之際,也難免因自身的立場而有所傾向,再加上執政者有意無意的影響,鏡中人縱然有著相似的眉眼,氣韻和神采也可能全然不同了。太宗皇帝可謂對自己這套鏡子哲學身體力行,不僅...
作者序
前言:誰主沉浮
遙想盛唐,多少繁華。這不僅在於國力的強盛、文化的燦爛,更表現為精神風貌的昂揚自信,以及人物的俊逸與風流。絕代君王如太宗武皇,名將良相如李靖李泌,天才詩人如李白杜甫,高僧大儒如玄奘韓愈……他們的名字便是一段傳奇,一個神話,與那個雲蒸霞蔚的時代一起,沉澱為每個中國人靈魂深處永遠的珍藏與驕傲。人生意氣唐時代。當我們為美輪美奐的大唐盛世讚歎不已的時候,也不禁會沉思這樣一個問題:歷史由誰創造?興衰由誰主宰?
古中國的先哲們把這歸因於「天道」,冥冥中自有一股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在推動著歷史的車輪,見證著塵世間一切生死榮枯。「天命當興」、「氣數已盡」,這樣沉重宿命的話語,一直迴蕩在華夏歷史數千年的時空之中。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便曾對著烏江的滔滔逝水,發出過「天亡我也,非戰之罪」的慨歎。縱然英雄蓋世,無奈形勢比人強的蒼涼與悲壯,彌漫著一頁頁的青史黃卷。然而,在中國歷史上,也從來都不缺另一種聲音,那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激越呼聲,那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放自信。於是,有人匍匐在天命的腳下,為不可揣度的天意而惶懼顫慄;有人更改名字稱號以順應天命,期望能由此帶來非分的功名和富貴;但也有這麼一些人,他們自己創造預言,編織讖緯,一把扯過天命來為自己服務。不同的性格,構築起不同的人生,也為歷史的發展,平添了無數莫測的變化。是的,歷史人物都有他的局限性,都不能超越他所在的大環境,但的確有這麼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自己的命運,甚至他人的命運。他們不能戰勝「命」,但卻能把握「運」,他們不能超越時代,但他們成功地超越了自我。
武則天就是這樣一個人。我們盡可以分析說是唐代社會對於婦女的寬容讓她有了出位的條件,或者說是高宗身體不好才給了她機會,或者乾脆說是長期受壓抑的庶族地主要奪取政權,所以把她推到了前臺,但無可否認的是,她的成功至少有七成應歸結於她自己非凡的才能和手段。她的從政之路血腥殘忍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留下的評價也是毀譽不一,但不管你是崇拜她還是唾棄她,都無法不正視她的存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在她前面,有不少掌握實權的皇后太后,但都沒有這樣的膽量改換旗號正式稱帝,在她身後,也有無數效顰者躍躍欲試,但即使是在婦女地位較高的唐代,也再沒有人能問鼎成功。這段歷史一直讓我很感興趣,初中時曾經寫過一首關於唐朝的拙劣小詩,其中有這麼幾句:「則天回首紫微暗,獨坐金殿稱風流。當世多少奇男子,對此莫敢不低頭。」有時候真的很好奇,想知道這個在千百年後依然讓很多人感覺尷尬的女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當時人的心目中又是怎麼樣的。她的身邊,有祖父被她殺害卻終身為她盡忠的上官婉兒,心向李唐但還是為武周勞心竭力的狄仁傑,倍受疼愛、老公卻被她活活餓死的太平公主,這些人是怎樣看她,對她又懷有怎樣的情感呢?這真是很有趣的事。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給了你一個簡單的框架,同時又留給你無限想像的空間吧!
然而隔了一千多年的風煙再來檢視這個青史中的女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為現實政治服務,向來是中國官方史學的基本特點,但對於武則天來說,事情甚至更為複雜。首先在於太宗高宗時期的史官許敬宗,其修史一向讓人評價不高,比如太宗曾經賜〈威鳳賦〉給長孫無忌,他寫成給尉遲敬德,因為敬德是他的兒女親家,長孫無忌卻是他的政敵。因此許敬宗剛一去世,便出現了要求刪改實錄中不實之處的呼聲,並且立即得到了唐高宗本人的贊同並付諸實行。(見《舊唐書.許敬宗傳》)因此,如今我們看到的太宗後期及高宗時代的政爭,面目已經十分模糊,對於武則天的崛起過程,也就充滿了各種猜測。
其二、武則天以周代唐女主天下殊為不易,與儒家倫理傳統道理相悖,為宣揚自己的「君權神授」和「王者不死」進行了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留下了大量真真假假的傳說故事,無論是她的名字,還是出生甚至死後立碑,都流傳著各種說法,甚至可以說她的一生都籠罩在神話和傳說之中。
其三、封建史家對於她的描述很可能是不公平的。比如《資治通鑒》裡面就充斥著一些自相矛盾的說法。流傳甚廣的武則天怕貓的故事,說她殘酷迫害王皇后和蕭淑妃,蕭淑妃臨死之前大聲詛咒來世必化為貓,武則天為鼠,生生扼其喉。據說武則天被這樣狠毒的詛咒嚇怕,自此宮中永不養貓。然而同樣是《通鑒》,又記載了長壽元年(六九二)武則天如何調教貓和鸚鵡和平相處,並在大臣面前顯擺,結果貓當場把鸚鵡給吃了,讓她十分尷尬。大量妖魔化的記載,形形色色的傳說,究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她?
其四、建國之後,對於武則天的評價仍然是變化無常的。五○年代,史學界對武則天是基本否定的,岑仲勉的《隋唐史》說武則天在位二十一年,「實無絲毫政績可記」。六○年代,情勢為之一變。郭沫若連續發表文章,全面肯定武則天,斷言「武后統治時代是唐朝的極盛時代」,並引用武則天自詡「知愛百姓而不知愛身」的話來證明她的德政。郭沫若的有些說法讓我們覺得很有趣,比如他說武則天「是維護均田制的……遺憾的是從史料中找不出武后保護均田制的明令,但也找不出相反的證據。我揣想是由於站在反對武則天立場的史官們把它湮沒了」。郭沫若還提出了無字碑是武則天自己所立的說法,據說是武則天的遺願,表明是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述。可是從現存的記載來看,從未提到過武則天的遺願包括立無字碑這項。及至儒法鬥爭開始,武則天成為推動歷史發展中進步的法家的代表,其歷史地位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文革過去,隨著「紅都女皇」的倒臺,關於武則天的口水戰又再度升溫。再加上當今女權運動的影響,她的身分除了女皇、僭主、法家代表之外,又多了一重婦女解放的色彩。
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千餘年來,武則天的形象便像這無字碑一般任由人們塗抹評說,似乎再沒有哪一個帝王惹了如此多的是非。隔著厚厚的油彩,要分辨她的本來面目,基本上已經是件不可能的事。然而,我仍想試一試,儘量從現存的各種真假難分的記載和傳說之中,追尋這個非凡的女子……
後記:無字碑歌
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有很多,最出名的大概要數無字碑了。郭沫若曾經猜測為是否武則天自己所立,意為千秋功罪任由後人評說。因為完整版的武則天遺詔尚未發現,這一說法很難得到證實,倒是可以找到不少反證。其實中國帝王陵寢按例是不立碑的,武皇破例為高宗李治樹立述聖碑並親自撰文,述聖碑也由此成為中國帝王陵墓建築中最早的歌功頌德碑。但這一做法並未被宋元時代沿襲,而是從明代才開始繼承、發展、定型,以至於完善。然而帝王身後事多由繼位者評述,鮮有自己生前擬定的,因此無字碑為中宗李顯所立的可能性最大。據說碑上原本已經打好了格子,但由於中宗對於母親的複雜心事,以及神龍年間詭譎的政局,難以對武皇做出定評,終於還是以不置一詞作罷。
不過郭沫若的這個說法卻是流傳最廣的,也許在普通大眾心裡,也只有「功過是非任君評述」的氣魄,才能配得上這位空前絕後的女皇傳奇性的一生。 興亡千載事悠悠。的確,儘管世易時移滄海桑田,武則天這個名字從未被人淡忘過,關於她歷史地位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即使在唐代,人們對她的認識也不統一。中宗復國登極之初,對於母親餘悸猶存,且礙於母子孝道,不願受以「五王」為首的親李唐派大臣挾制等原因,官方論調對武皇仍然極為尊崇,承認周朝是正統王朝,武則天的地位是皇帝,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武皇生前,公開為武皇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宣稱武皇「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
二、武皇去世後,李唐太廟中以武皇配高宗,題名依然是「天皇聖帝武氏」,並且按照為帝王修實錄的舊例,詔令武三思魏元忠等親附武周的大臣修成《則天實錄》二十卷。
三、中宗原本以光武自比,復國後下令在全國各州設置大唐中興寺、觀各一所,後有人提醒他這表示對武周的否定,中宗便立刻改「中興」為「龍興」,統一了認識。
而至睿宗時代,情況又有改變,對武皇的稱呼先後有「天后」、「大聖天后」,以及「天后聖帝」等,大抵在皇后和皇帝之間搖擺。畢竟睿宗和當時權勢極盛的太平公主都是武皇親生子女,不會做得太絕。直至玄宗踐祚,才開始大規模的撥亂反正工作,先後毀天樞,改明堂,李唐太廟中的「天皇聖帝武氏」也由此變成了「則天皇后武氏」。至天寶八載(七四九),玄宗上尊號自稱「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又把祖宗八代全部封了個遍,所有唐代皇帝都稱為「大聖皇帝」,如高祖諡為神堯大聖皇帝,太宗諡為文武大聖皇帝,高宗諡為天皇大聖皇帝,等等,搞到後來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只好改稱廟號或年號。但玄宗對於皇后的稱呼卻非常吝嗇,除廢后外,統統改稱「順聖皇后」,表示她們都是李家的媳婦,也僅僅只是李家的媳婦,其中便有曾縱橫一世的武皇──「則天順聖皇后」。這個稱號就此成為武皇的定稱,也就是說,從這時起,她在唐代官方的地位是皇后、太后,而非皇帝。
而到了唐代晚期,武則天不僅被擯出皇帝之列,她的以周代唐也被視為篡奪行為,武周成了偽朝。盛唐時李白詩云:「中國有七聖」,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帝。而到唐末黃巢之亂時則有「十八葉天子」的說法,指上述七聖中武則天以外的六帝,再加以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和當朝皇帝僖宗等十二位,共十八位。
唐後期已然如此,極重禮法的宋代史官自然更不客氣,宋代修成的《新唐書》和《資治通鑒》提到武皇一律統稱為「武后」或者「太后」,其他皇帝則稱為「上」或者「帝」。宋人彙編的唐代文獻《唐會要》、《府元龜》等,口徑一致,凡帝王部分一概不收武則天,只當她君臨天下十五年的史實不存在。
至於武周政權,中宗倒是認可武周為合法政權,只是周唐一體,武周即是李唐的一部分,只不過這個家有時候父親當家,有時候母親當家。後世則認為武周是「上不斬唐祀,下不絕唐嗣」,因此也不能算獨立王朝。這是說,武皇宣稱帝位來自於李唐三帝,自己為代子臨朝,就算她做了皇帝,李唐太廟的香火也從未斷過,後來又把帝位交還給兒子,自稱為李家媳婦,要求歸附陵寢,所以不能視為獨立王朝。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見仁見智吧!
而比武則天的歷史地位更具爭議的,是她的政績。略過封建史家基於「牝雞司晨」對她的種種辱罵不談,現代史家對她的評價也很不一致。持肯定意見的八○年代前有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汪籛、韓國磐等,八○年代後有趙文潤、王雙懷、胡如雷等。汪籛認為「一、她幫助了普通地主的興起,進一步打擊了大地主、豪強地主;二、基本上消滅了關中地區的軍事貴族的部曲、佃客制,為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憑這兩點,就可以充分肯定武則天」。
胡如雷也認為武則天是個應該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因為她在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肯定中也應當掌握分寸,不能評價過高。因為,武氏的消極政策和措施(主要指酷吏、貪官、奢侈浪費)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進步起了扯後腿的作用。
而持否定意見的人也絕對不少,八○年代前有呂思勉、岑仲勉、熊德基等,八○年代後有黃永年、雷家驥等。黃永年發表的〈武則天真相〉一文,對她「得到高宗信任」、「得到人民擁護」、「知人善任」、「對唐代文化的高漲大有貢獻」等說法,一一駁斥,全盤否定,最後乾脆來了一句:不要因為她是女的就特殊照顧。
那麼該如何評價武則天呢?她究竟是郭沫若筆下的「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傑出女政治家,還是岑仲勉口中「實無絲毫政績可記」、只是撿了個餡餅吃僥倖沒餓死的篡位者?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看重之處也不同,實在是個很難說清的問題。但既然寫了這篇文,說不得也只能加入到這場口水戰中。
要評價一個帝王,私德不影響其政績,故此武氏殺子殺媳及養面首之類此處略而不論,主要論述其內政和外交。其掌控天下的時間可從永隆元年(六八○)廢太子賢為庶人開始算起,至神龍元年(七○五)中宗復國為止,大約二十五年左右,其中獨立掌政二十一年(自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病逝算起)。
在政治方面,武氏掌權後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加強,主要表現在削弱相權和加強監察力度兩方面。由武皇開始,太宗開創的以門下省為中心的政事堂制度改為了以中書省為主。按唐制,中書省出旨,門下省負責封駁,並有權駁回帝王所下的聖旨,因此門下省的地位下降,也就意味著相權對於皇權的牽制能力減弱。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尚書省的左右僕射未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呼,不得進入政事堂,不再成為真宰相。武皇更大力提拔資歷較淺的小官上位做宰相,首創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稱謂,以進一步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這是唐代宰相制度的一大變革。
加強監察力度方面,她完善了十道巡查制度,每年定期派遣特使巡視地方各州縣,所到之處震懾官吏,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力度。酷吏和銅匭也是為監察百官而設。酷吏是武周開國的大功臣,但對社會來說自然是一大弊政。而銅匭除了告密之外,還兼具自薦、直言等功能,這些在武周後期已經得到發揮,因此人亡並未政息,匭檢制度一直有延續下去,最為出名的受益人大概就是杜甫了。
對於武氏加強皇權的種種舉措,很難以進步與退步來一言判定,只能說這些措施對於她鞏固帝位有很大幫助,而皇權的穩固客觀來說有助於社會的穩定。武周時代的政局當然比太宗高宗時代動盪,但考慮到女主代唐江山易位的衝擊,又覺得區區一個揚州之亂,實在不算什麼了。武氏對於全國的掌控力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得出來。比如窮鄉僻壤間也在推行應用她所造的新字,再比如《大谷文書o集成》載武則天長安三年(七○三)三月括逃使牒並敦煌縣牒,記載了敦煌縣收到括逃使牒所作的處理,一日辦完,沒有差錯,可見偏遠地區官吏的辦事效率。而她對於相權的削弱,也必須看到這是在封建皇權一路走強的大趨勢下,故此扣上一個破壞三省六部制的帽子未免太過。玄宗時代倒是權相秉政,地方失於監控,但也由此引發了極具破壞性的安史之亂。
用人方面,史界對於武則天的評價已漸趨一致,即儘管她有種種失誤,任用了如來俊臣之類的酷吏、楊再思等的諂媚之輩,殺了黑齒常之等不少能臣名將,但總的說來,她很善於利用各式各樣的人才為自己服務。酷吏作打手,小人拍馬屁平衡心態,執掌中樞的主要還是李昭德、狄仁傑、魏元忠、姚崇等才學之士,雖然她常常定期更換清理。從她三番四次任用武家人為相,但過不了幾天就罷相來看,在親與賢之間,她還是能把握好分寸的。她在位期間,大力提倡科舉制,破格用人,科舉出身的宰相上升到二十七人,幾乎占到宰相人數的一半,打破了高祖太宗時期宰相基本由高門士族把持的局面,是貴族制向官僚制過渡的重要階段。通過自薦和試官,大量出身庶族的地主和新興商人也加入到官僚行列,擴大了統治基礎。這也是武周政權能維持多年不墜的原因之一,而造成的嚴重後遺症則是濫官,宰相最多時達到了十幾個,政事堂都坐不下了。
武氏對於科舉制的影響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開殿試、開武舉,首創糊名、謄錄,獨重進士科,以詞賦文采作為錄取標準等舉措,無一不為後世借鑒沿用。唐代科舉入仕者自武氏立后以後成倍增加,拜相人數自她登基以後大幅度上漲,因此無法否定武則天時期的政治是以科舉出身者為中心。不過她在大興科舉的同時,輕儒學,廢學校,也造成了一定負面後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對奴婢部曲制度的打擊。唐代奴婢和部曲屬於賤民,按《唐律》的規定地位等同於牛馬,貴族王公佔有大量家僮奴僕。武氏以法令形式限制了奴婢的數量,同時規定不許人隨意殺害奴婢部曲,奴婢死亡也要稟告官府,地位有所提高。汪籛先生認為武氏統治期間基本上消滅了關中地區的軍事貴族的部曲、佃客制,不僅是對門閥制度的衝擊,也解放了大量勞動力,是有助於社會進步的。
經濟和文化方面個人認為是武氏得分最多之處。武氏對於農業的重視,即使封建史家也不得不認可。做皇后期間她便多次主持勸課農桑的親蠶儀式,上書建言十二事裡也著重提到了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並以她的名義編寫刪定了一本名為《兆人本業記》的農書,頒發全國各地,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最高統治者御撰的農書。登基為帝後她重視興修水利,修建的大型水渠達二十多項,在唐代諸帝中僅次於統治天下四十五年的唐玄宗,南至江蘇、廣西,北至青海、內蒙古,有的能灌溉田地九萬畝之多。尤其以洛陽為中心的關東地區,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商業手工業等均進步顯著。全國人口自永徽三年(六五二)的三百八十五萬戶,增長至神龍元年(七○ 五)的六百一十五萬戶,這是太平盛世的人口增長率,反映出高宗武皇的統治時期基本社會穩定,沒有大的天災人禍。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表明武周時期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度下跌。有學者認為武周的經濟發展是初唐的馬鞍型低谷,因其發展速度不及貞觀,經濟規模不及開元,但這本身就表明武周時代的經濟有繼續向前發展,以此來表明武則天的統治不力,是不恰當的。
武氏經濟方面的失分一在於逃戶,二在於惡錢。史書上有「天下戶口,亡逃過半」的說法,雖不免誇大,但武周時存在嚴重的逃戶問題應是事實。只是不能單純地認為是政府放任土地兼併等苛政引起的,也有可耕地減少引發人口自然遷徙的因素,武氏對逃戶採取了寬容態度,允許他們在新鄉落地生根,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逃戶帶來的壓力。然而無可否認,戶籍的疏於管理對於均田制、府兵制的衰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至於禁斷惡錢不力,倒是武周弊政之一,到了玄宗時代,還令宋璟頭疼不已,直接導致了他罷相。
此外,武周晚年生活漸趨奢靡,廣建宮室,修明堂,立天樞,鑄九鼎,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據說府庫為之耗竭。考慮到老太太畢生心血注定一朝而亡,想在臨死前過把癮,這心態也頗可理解,畢竟天下哪有那麼多大公無私的帝王。不過不管怎麼花錢,武氏始終注意不超越最後的底線,她會想到要京官減兩月俸祿來籌錢,考慮向僧尼收稅,甚至去敲詐胡商,但決不去動用為賑災而設的義倉,不去賣官鬻爵,比她兒子還是強多了。
文化建設則是武氏的強項。《全唐詩》將有唐三百年風騷歸功於太宗名下,但文藝之盛實始於武周時代。貞觀仍處於南北文風交融的時期,君臣致力於淳風俗教化,將文學視為點綴昇平的餘事,雖然喜愛,卻並未全情投入。而武氏對於文學的醉心自非貞觀君臣所及,由她開始科舉取士的標準明文變成了詞藻文采,帶動文風大暢,名家輩出。先後出現了初唐四傑,文章四友,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首位史學理論批評家劉知幾等等,沈宋奠定律詩雛形,陳子昂高舉建安風骨,上官婉兒引領宮廷詩人,可謂星光熠熠,開盛唐時代文壇繁盛之先聲。這期間的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等,也極一時之盛。這可從唐人的詩文筆記中看出,當時的社會開放而寬容,男女都很喜歡戶外運動、歌舞、及宴飲。
宗教方面,佛教大盛。直接受到武皇扶持的有華嚴宗、禪宗,其間出現的譯經大師有實叉難陀、義淨等。道教的地位雖比李唐時有所下降,但她並未著力打壓,反而肯定「老子化胡」為事實,道士馬元貞等也頗受她的重用,和道士郭行真、明崇儼的關係更是為人熟知了。域外宗教如摩尼教也在這個時候傳播於中原。
綜上所述,武則天時期的內政治理還是比較成功的,說功大於過應不為過。個人認為其最大弊政在於法制和社會風氣的敗壞,雖然這些不能以國計民生的硬指標來衡量,但影響深遠,誠為憾事。
軍事外交方面是武皇最受人詬病之處,岑仲勉便尖銳地指責她「突厥橫行於北地,吐蕃跳梁於西陲,對外族侵凌,全乏對策」,以此否認她的政績。比起太宗高宗時代天可汗對外戰爭中的咄咄逼人威風八面,武周的對外戰績的確不理想,但也不像有些網文渲染得那樣誇張。以她最為人指責的契丹營州之亂為例,從頭到尾也就擾攘了一年左右,只是老太太喜歡改年號,東一個萬歲通天,西一個萬歲登封,好端端的一年裡就改了三四次,不知道的還以為打了很久。對付吐蕃的戰績也不算差,安西四鎮在垂拱年間失去,但也是在她手裡奪回來的,並力排眾議派駐軍隊常駐四鎮,從而結束了四鎮建立以來一直不穩定的局面。又於長安二年(七○三)設立北庭都護府,統領天山北麓,與安西分治天山南北,唐代西陲軍府二元化的管理體制自是形成。自她收復四鎮以來,至安史之亂爆發,西域一直牢牢掌握在唐軍手裡,不僅有效地阻止了吐蕃的野心,也遏制了後突厥帝國的勢力擴張。因此日後突厥無法南下侵唐,也無法染指西域,終至漸漸敗亡。然而她對付後突厥一直束手無策,默啜可汗老奸巨猾,又有一個中國通暾欲谷做軍師,對於不諳軍事的武皇來說,的確很難搞定。
這些一時的勝負其實並非關鍵,武皇對於大唐國防軍事方面的負面影響,主要在府兵制的衰落和馬政的弛廢上。一般公認武周時期府兵崩壞的速度驟然加劇,雖然目前學界對於府兵在對外戰爭中的實際作用有所爭議,但府兵制作為唐前期的重要軍事制度,其敗壞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而戰馬則在冷兵器時代的交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唐開國時相當重視,高宗麟德年間有馬七十六萬匹,為唐代的極盛時期。當武皇當政時期,或由於管理不善,或由於蠻族劫掠,到了玄宗即位時已只有二十多萬匹,數量下降非常驚人。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也不過四十多萬匹,難以再現麟德時的盛況。兵源枯竭,馬匹缺失,直接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此武周時的軍隊戰鬥力不佳,也就不足為奇。
武皇當政時的內政外交大致如此,很難給予一個簡單的評價。她有驚世之才,卻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鞏固帝位上,一定程度影響了她的政績。或者可以這麼說,在她執政的幾十年裡,同時播下了唐朝繁盛和危機的種子,是幸運也是不幸,二者都被她的孫子李隆基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外,我們在評價她的功過是非之時,還需要注意兩點:其一是當時的歷史環境,其二是她的性別因素。無論宰相職權的削弱,科舉制的興盛,還是府兵制的敗壞,都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武則天只是起到了一個加速的作用,並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武則天,帝王對相權的限制仍會越來越嚴,庶族地主遲早會取代貴族政治,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府兵制仍會衰落下去,只是不會有那麼快而已。但這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已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甚至,一個帝國、一個時代的命運。
此外,武則天之所以受人矚目,很大程度上在於她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不少人因這個原因無條件地支持她,也有不少人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反對她,特別在女權運動方興未艾之際,她更被視為婦女解放的象徵,一個男權社會的反叛者和挑戰者,以致武周政權的終結也因此被賦予某種悲劇色彩和象徵意義。但徵諸史實,很難說明她是個積極主動的女權主義者,她旨在提高自身地位的舉措也很難上升到婦女解放的高度。女巡按謝瑤環和開女科舉的故事,只是民間傳說和文人的妙筆生花,歷史上的武則天從未任命女子出任宮廷以外的職官。一代才女上官婉兒只是她身邊的女秘書,遠沒有中宗時期女中宰相的風光。
而她被女權主義者津津樂道的一些舉措如延長為母親的服孝期等,應視為提高被儒家孝道包容的母權,而不是女權,其主要的目的是借助母親的身分來壓制兒子,而不是被歧視被迫害的婦女反抗男權。在這方面,甚至韋后都比她更具自覺性,韋后有打算將安樂公主立為皇太女,徹底改變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制,但武皇卻似乎根本就沒想過可以把太平公主作為皇位繼承人。她以女子之身登臨帝位,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很多女子的偶像,但她本身卻並非一個女權主義的旗手。
但個人認為,這可能正是武則天能成功登上皇位的原因,無論她的舉動有多激烈,始終不超越當時人們所能接受的最後底線。她建立了武周王朝,卻宣稱帝位傳承於李唐三帝,於是在朝臣們的心中,她終究還是以高宗的嫡妻、皇帝的母親身分君臨天下,在他們可以接受的倫理範圍之內,而不是一個來自於外姓武家的篡奪者。而無論她心裡怎麼不甘,她還是將帝位還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以李家主婦的身分歸附李唐太廟,從而避免了被視為亂臣賊子反攻倒算的命運。
性別,使她得以憑藉枕邊人的身分取得李治的信任掌控朝政,使她能以孝道為名壓制兒子不便反抗從而獨掌乾坤,也是她最終不能不終結武周還政李唐的決定性原因。武皇才華蓋世,性格堅忍卓絕,運氣也好得出奇,各種偶然的、必然的因素,最終將她推上了帝國的巔峰,達到了常人難以想像、也無法複製的極致,但畢竟還是不能超越於整個時代。她縱然強悍得可以戰勝自己,戰勝命運,戰勝世間所有人,但終究還是無法以一己之力,與歷史和時間對抗。
個人與歷史,瞬間與永恆。每個人都有他的角色要扮演,然而每個人也只能扮演他的角色罷了。時光悠悠,千年轉瞬即過,一朝而亡的武周顯得那麼短暫,儘管那是她為之奮鬥一生的心血。在無盡的時空中,她的努力,她的掙扎,她的輝煌,她的悲歡,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片段而已。然而歷史終究記取,她來到,她付出,她擁有,她獲得,歷史選擇了她,她也在推動著歷史。華夏千年的歌謠中,也吟唱著她的名字,至今仍在流傳不歇。
正所謂:
天命自我有,無字碑在、任爾評說千載;
素手握乾坤,紫宸殿上、女帝唯我一人。
前言:誰主沉浮
遙想盛唐,多少繁華。這不僅在於國力的強盛、文化的燦爛,更表現為精神風貌的昂揚自信,以及人物的俊逸與風流。絕代君王如太宗武皇,名將良相如李靖李泌,天才詩人如李白杜甫,高僧大儒如玄奘韓愈……他們的名字便是一段傳奇,一個神話,與那個雲蒸霞蔚的時代一起,沉澱為每個中國人靈魂深處永遠的珍藏與驕傲。人生意氣唐時代。當我們為美輪美奐的大唐盛世讚歎不已的時候,也不禁會沉思這樣一個問題:歷史由誰創造?興衰由誰主宰?
古中國的先哲們把這歸因於「天道」,冥冥中自有一股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在推動著歷史...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業餘愛好者的專業研究…………………孟憲實
前言:誰主沉浮
第 一 章 并州女子
一、青史誰書
二、則天家事
三、初入宮禁
第 二 章 九重宮闕
一、獅子驄事件
二、《推背圖》之謎
第 三 章 古寺春深
一、禁宮情劫
二、感業寺之謎
三、再度入宮
第 四 章 血影淚痕
一、後宮情報網的建立
二、安定公主之死
第 五 章 舅甥之間
一、貞觀故事
二、太宗立儲
三、永徽之治
四、高陽公主謀反案
第 六 章 正位中宮
一、衝擊后位
二、李義府登場
三、君臣對決
四、母儀天下
第 七 章 長孫失勢
一、人彘事件
二、政壇清洗
三、長孫無忌之死
第 八 章 二聖爭鋒
一、打倒門閥
二、初嘗權力滋味
三、李義府之死
四、上官儀事件
五、泰山封禪
第 九 章 天后臨朝
一、步步為營
二、北門學士
三、上書建言十二事
四、盧舍那佛
第 十 章 擋我者死
一、母子君臣
二、太子弘死亡之謎
三、天皇遜位
四、悲情章懷太子
五、明崇儼事件
六、肉搏戰
七、李唐中衰
八、搶佔洛陽
第十一章 逆天強者
一、高宗病逝
二、嗣聖宮變
三、太后臨朝
四、揚州兵變
五、宰相之死
六、大獄興起
第十二章 武周革命
一、威權獨任
二、告密風起
三、造神運動
四、孤獨的皇者之路
五、萬象神宮
六、宗室連反
七、酷吏濫刑
八、面首奇遇記
九、聖母代唐
十、《大雲經疏》
十一、鳳棲紫宸
第十三章 女主天下
一、立儲之議
二、權相李昭德
三、桃花劫
四、天下第一酷吏
五、請君入甕
六、俠士安金藏
七、殊途同歸
第十四章 金輪垂照
一、鞏固皇權
二、大興科舉
三、儒學低迷
四、佛學昌盛
五、神道設教
六、明堂大火
七、薛懷義之死
八、天命將去
第十五章 亢龍有悔
一、營州之亂
二、名相狄仁傑
三、中宗返京
四、武李盟誓
五、長生夢
六、逍遙奉宸府
第十六章 逝水東流
一、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
二、永泰公主之死
三、二張亂政
四、魏元忠案件
五、男寵惹禍
六、張柬之登場
七、寒梅素心宋御史
八、神龍宮變
九、李唐復辟
十、上陽白髮人
後記:無字碑歌
附錄:主要徵引書目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業餘愛好者的專業研究…………………孟憲實
前言:誰主沉浮
第 一 章 并州女子
一、青史誰書
二、則天家事
三、初入宮禁
第 二 章 九重宮闕
一、獅子驄事件
二、《推背圖》之謎
第 三 章 古寺春深
一、禁宮情劫
二、感業寺之謎
三、再度入宮
第 四 章 血影淚痕
一、後宮情報網的建立
二、安定公主之死
第 五 章 舅甥之間
一、貞觀故事
二、太宗立儲
三、永徽之治
四、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