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蝶蛾生態的最佳入門書,
跳脫昆蟲學的角度來觀察蝶蛾,拋開科學加諸於蝶蛾的無形枷鎖,
以欣賞藝術品的角度來觀察蝶蛾,讓蝴蝶與蛾類演出全新的視覺與文字饗宴,
格外容易親近的蝶蛾生態讓我們的自然行旅變得豐富無比。
目前坊間已有許多關於蝴蝶的圖鑑類書籍,不外乎教人如何辨識物種,琳瑯滿目的生態書籍中缺少一本貼近讀者,尤其是剛剛想接觸大自然、想認識蝴蝶與蛾類的人,大家需要的也許只是一本圖文並茂、清晰易懂的蝶蛾入門書。
本書加入大量野外蝶蛾的生態影像,除了台灣當地的物種,還包含了亞洲與中南美洲熱帶雨林中難得一見的數種蝶蛾,不論在知識或是視覺上,絕對會有另一番全新的體驗。
雖然這不是一本專文介紹蛾類的書,但將近一半的篇幅介紹大多數人嫌惡的蛾類,主要是希望大家不要再對蛾類多所誤解。其實蛾類的種類繁多,雖然多半帶著神祕面紗,但美麗程度與生態上的驚奇絕對不輸給蝴蝶。也許有人翻閱這本書,可能覺得蛾類佔了大多數篇幅,其實書中蝴蝶與蛾類敘述與圖片的比例大約是1:1,但事實上,蝴蝶與蛾類的種類數量卻是呈十倍以上的巨大差距,台灣有四百多種的蝴蝶,而蛾類卻高達四千種以上!
從接觸蝴蝶與蛾類是接觸大自然的開始,再進一步對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產生興趣,進而愛上大自然與我們生存的地球。作者從『甲蟲放大鏡』、『野蜂放大鏡』,一直到『蝶蛾放大鏡』,都秉持著以輕鬆的口吻、精采的圖片,以及連續的鏡頭,為各位愛好昆蟲或是正要開始喜歡昆蟲的讀者,提供最容易消化與吸收的知識,更期盼大家看完這本書,能起而行的走出戶外,牽著伴侶或是帶著孩子,遠離電視的小框框,去呼吸與感受大自然的韻律,如果還記得書中所提及的觀察重點,更不難在野外與蝶蛾或是各種昆蟲來場不期而遇。小昆蟲的一舉一動如果可以驗證書中所描述的點點滴滴,相信每個人都會更想探究牠們進一步的生態奧秘,也會更想再來一趟大自然之旅!
作者簡介:
楊維晟
自然生態觀察者、自然生態作家、攝影師
1975年生於台北,淡江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系畢業,著有『甲蟲放大鏡』、『甲蟲生態大圖鑑』、『野蜂放大鏡』、『蝶蛾放大鏡』(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童書『蟲來沒看過』(天下雜誌出版)。目前仍持續用鏡頭與文字紀錄台灣與熱帶雨林的昆蟲生態。
章節試閱
同宗不同命
蝴蝶帶著春天歡愉的氣息,舞姿曼妙般飛行在花叢間,優雅地採著花蜜;而與蝴蝶同宗的蛾類,卻帶著幽暗的氣息,躲在暗夜中死命的搏動滿是鱗片的翅膀。
人類以自身好惡評斷了蝶與蛾,美化了蝶卻醜化了蛾,蝴蝶與蛾類就如同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孿生兄弟,疼愛與厭惡成了宿命。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雙方死後在墳墓前化成蝴蝶比翼雙飛,成為經典的浪漫橋段;長相並不討喜的蛾類,在東方與西方社會中,同樣都帶著負面形象,尤其西方人認為蛾類從陰影中飛出,象徵著死者靈魂或帶是著厄運的使者,從黑暗中來到世上。
在恐怖電影當中,蛾類常成為恐怖的化身,驚悚片「沉默的羔羊」電影海報上,一隻鬼臉天蛾封住女主角的口,鬼臉天蛾因為胸部上有骷顱頭般的紋路,加上蛾類一直給人陰森的形象,讓鬼臉天蛾成為電影中恐怖氣氛的最佳營造者。
筆者當然不是為蛾類抱不平,而是認為蝶蛾應該受到同等對待,因為探究蝶蛾生態後,會發現蝴蝶與蛾類都是極為有趣的生物,兩者看似雷同的外觀與生態,卻存在不少相異之處,各個都是演化下的驚奇,蝶蛾身上充滿了大自然的奧妙。
傳統的認知上,常將蝴蝶與蛾類分開討論,甚至各種書籍與網頁不斷介紹如何分辨蝴蝶與蛾類,硬將兩者劃為不同的生物,其實1960年以後,在科學逐漸進步下,分辨蝶蛾不再只是靠著肉眼來判斷,更精細的DNA分子證據告訴科學家,種類遠遠少於蛾類的蝴蝶,其實只是蛾類的一分支,蝴蝶從蛾類中演化的證據來自年代古老的化石,一億年前最早被發現的是蛾類化石,直到四千萬年前才出現我們稱之為蝴蝶的化石,蝴蝶演化晚於蛾類許多,牠們多半於白天出沒,所以將蝴蝶視為白天活動的蛾類,是相當合理的事。
事實真相總是沒那麼甜蜜,美麗的蝴蝶竟然只是蛾類的一小族群,但大眾已經習慣將蝴蝶與蛾類分家,在許多生態與型態的角度上,蝴蝶與蛾類當然也能各自表述,姑且不論蝶蛾的真實身份,牠們的美麗帶給人們許多歡樂與驚喜,這一點無庸置疑。
多年來我不只記錄各種美麗的蝴蝶,我也深深為蛾類著迷,最後我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對蝴蝶與蛾類的觀感:「既生瑜,何生亮?」,蝴蝶與蛾類就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的瑜亮情結,活生生的被搬上大自然的舞台,人類的主觀意識將蝴蝶捧得高高,卻將蛾類打入冷宮,一脈相連的蝴蝶與蛾類同宗卻不同命,幸好蛾類不是為了討好人類才誕生的,牠們跟蝴蝶一樣,都是自然生態系中重要的一環。
完美藝術品
在昆蟲界中,許多昆蟲天生麗質,簡直就是活生生的小型藝術品,只是牠們少為人們所熟知,或是活動範圍隱蔽而超乎一般人視線所及,還好,在任何環境都容易觀察到的蝶蛾,就是引領我們見證「活」藝術品的最佳對象。
如果暫時跳脫昆蟲學的角度來觀察蝶蛾,拋開科學附加於蝶蛾的枷鎖,用欣賞藝術品的角度來觀察蝶蛾,不難發現牠們身上布滿連設計師也想像不到的美麗花紋與配色,認識蝶蛾不再只是拿著圖鑑來比對物種,然後一直苦惱怎麼永遠記不下這些名字,最後對蝶蛾完全喪失興趣。以藝術觀點來欣賞蝶蛾總會讓人驚艷不已,也是永遠不會看膩的關鍵。
這幾年設計美學儼然成為新的顯學,各種設計書籍高掛銷售排行榜,傳統藝術更是恆久不衰,來自歐美藝術大師的畫作展覽,總是一票難求,不少人認為美學與藝術有一股無形的力量,能淨化人心,帶給人們一股無形的力量,藝術恆久流傳而永不褪色。
其實大自然造物者早已為我們準備好一群特別的藝術品,只要將目光移到小小的蝶蛾身上,牠們是活生生、會移動的藝術品,也許無法像高掛在美術館的畫作,能讓你自由欣賞數分鐘而不會移動,但蝶蛾的生命力更為藝術之美增添了許多想像空間,而大自然儼然就成了最好的美術館。
可愛或可怕
懼怕蛾類的人非常多,不過懼怕蝴蝶的人,也遠比你我想像的還要多,面對細長的毛毛蟲,許多人心中的恐懼是無法突破的障礙。
蝶蛾的幼蟲俗稱毛毛蟲,大多數種類身體上是沒有任何毛,被冠上毛毛蟲有點不公平,不論有毛或無毛,要讓懼怕毛毛蟲的人跨越毛蟲障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實說,我也很擔心讀者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翻開第一眼看到毛蟲,馬上將書放回書架,這是我最大的夢魘。
為了避免遭遇此種難堪狀況,我打算先介紹幾種我個人認為屬於可愛的毛蟲,希望藉由牠們裝可愛的長相,化解多數人心中的障礙。要說到毛蟲也有可愛的模樣,大概很多人不敢相信,或是寧願不相信,不過如果接觸大量的毛蟲種類後,的確可以發現有些毛蟲長得「挺可愛」的!
被歸為可愛輩的通常身軀光滑無毛,畢竟越多毛越讓人發毛,而且身上最好有各種有趣紋路能打破毛蟲身體輪廓,例如模仿動物眼睛的假眼紋是就很好的裝扮;頭部渾圓或造型令人發噱的毛蟲,也能暫時讓人忘了牠們毛蟲的真實身份。
至於可怕的毛蟲在此就不多做介紹,不過就像青菜與蘿蔔各有人喜愛,越怪越恐怖的東西,往往都有死忠支持者,誰說長滿毛的毛蟲一定沒人愛呢?
要徹底了解蝶蛾,絕對不能忽略認識蝶蛾的幼蟲,尤其在野外常無意間在植物上撞見毛蟲,大多數毛蟲並沒有毒性,身上倒是有很多附屬的裝飾品或紋路,換個想法再多點想像力,說實在的,牠們的長相沒那麼可怕,或許也能慢慢發現牠們挺可愛的。
精采實境秀
每次寫到昆蟲的主題,我一定會放上大量的生態照片,對我而言,昆蟲不應該只是死背那些拗口的名字,認識昆蟲一定要認識牠們的生態,吃什麼?住哪裡?如何避敵?如何繁衍?觀察生態不僅有趣,也能讓我們對昆蟲的生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野外相當常見的蝶蛾,絕對是最適合觀察生態的昆蟲之一。觀察生態首重「耐心」,不論是耐心等待蝶蛾的出現,或是耐心等待一個事件的完整發生,一齣生態戲碼也許要上演三分鐘,有時卻要一小時,如果提早離席實在太可惜,精彩的片段通常留在後頭,只保留給有心人欣賞。
我常看到人們看到蝶蛾時,興奮的拿起相機,從開機、拍照、關機到離開,一氣呵成,時間對這些人而言是奢侈的,很多精彩畫面可能擦身而過,也少了進一步認識蝶蛾的機會。
偶爾我會放下手邊的相機,只用雙眼靜靜觀察蝶蛾的行徑,這是相機無法記錄的過程,雖然我想效法昆蟲記作者法布爾,在樹下一坐就是一個下午,但台灣潮溼的氣候與惱人的蚊子,讓我很難起而效尤,但多花數十分鐘或是一個小時,我可以做得到,於是蝶蛾給了我最好的回報,一幕幕精彩的生態行為就在我眼前展開。
靜靜欣賞蝶蛾飛行、求偶、躲避天敵、被天敵攻擊,或是邀請牠們來到我們的手指頭上,親近蝶蛾其實一點都不難。
瞎傳奇
每隔幾年社會上就會流行新的流行語,近年來「瞎」這個字被年輕人廣為運用,而少數人對蝶蛾的認知,相當適合冠上「瞎」這個字眼。
網路上總是謠言滿天飛,流傳著未經證實或是捏造的文章,關於蝶蛾就有一則很瞎的文章,這篇文章敘述一隻會飛的蝦子,此飛蝦會飛到花叢間訪花吸蜜,外形的確有幾分神似蝦子,但蝦子不僅能離開水中,還能飛行於空中,簡直太不可思議,當然這是一篇不符合事實的文章,這被錯誤描述的主角其實是一隻「長喙天蛾」,是道道地地的蛾類,只不過是腹部末端三角形突出的尾毛近似蝦子。「謠言止於智者」,但網路世界中只要隨手一按轉寄,錯誤的資訊很容易就散布開來,我也收到這則朋友轉寄的文章,為了端正視聽,我還特地回信告訴朋友內容之謬誤,可見許多人對蝶蛾及許多動物認識不深,毫無概念而寫出或流傳一篇很瞎的天蝦故事。
瞎故事還沒完,主角同樣是長喙天蛾,只是這次被誤認為蜂鳥,長喙天蛾飛行的方式與速度的確有蜂鳥的姿態,但台灣並沒有蜂鳥的存在,也許蜂鳥的名氣太響亮,倒是聽過長喙天蛾的人不多,親眼見到長喙天蛾的人更少,反映出人類社會越進步,我們卻離自然越遙遠。
就算是喜愛蝶蛾的人,蝶蛾還有許多未知的種類與生態行為,不為人們所知曉,而簡單的蝴蝶與蛾類的辨識,就足以考倒一票人,就算是常跑野外的我,沒見過的蝶蛾生態仍相當多,對於大自然,我們只有不斷保持學習的心,謙虛向大自然求教,才不會讓我們的「瞎眼」蒙蔽了我們的心智。
辨別蝶蛾大不易
想要弄清楚蝴蝶與蛾類的區分之前,必須先知道一個重要的事實,在台灣多達四千四百多種的鱗翅目昆蟲當中,大多數人熟知的蝴蝶只有四百多種,而其餘的四千種竟然都是蛾類,蝴蝶與蛾類的比例以1:10的誇張比例存在於自然界中,在全世界十六萬五千種的鱗翅目中,蝴蝶也維持著十分之一的極小比例,基本上,鱗翅目是蛾類的天下,蝴蝶只能算是其中的少數份子。
事實上,我們很難理解蛾類有如此多的數量,因為許多蛾類的體型非常小,加上大多數蛾類於夜間出沒,以人類的視力而言,是無法看清黑夜中飛舞的蛾,大多數人的目光多集中在白天出沒的中大型蝴蝶。
但白天活動的不只是蝴蝶,日行性的蛾類雖然是少數份子,但牠們通常鮮豔如蝴蝶,往往讓人困惑牠們到底是蝶?還是蛾?
換個角度想,蝴蝶是從蛾類演化出來的少數份子,只要認清蝴蝶的特徵,其餘不符合蝴蝶的特徵不就是蛾類了嗎?這的確是可行的方法,但千萬別忘記,自然萬物常有「例外」的出現。
單就蝴蝶的特徵來看,第一個判斷方式是「日夜習性」,蝴蝶大多於白天活動,屬於日行性,只有極少數睡不著覺的蝴蝶偶爾被燈光給吸引,我就說總有「例外」吧!基本上夜間是蛾類的舞台,蝴蝶是不會成為夜行者的。
第二個判斷方式是「觸角」,這套標準在台灣行得通,因為台灣的蝴蝶觸角都為棍棒狀,而國外有蝴蝶的觸角並非棍棒狀,又是一個「例外」!反觀蛾類的觸角相當多樣化,從絲狀、羽毛狀,甚至如蝴蝶的棍棒狀觸角都有,所以有棍棒狀觸角的,是蝶或蛾都有可能。
第三個方式是「翅膀開闔」,但這並不夠精準,因為大多蝴蝶在活動時翅膀開開闔闔,對環境感到不安時,往往將左右翅膀闔於背上,當感覺不到四周的危險時,才會放心的打開翅膀,此時翅膀平貼於身體兩側,前翅甚少阻擋到後翅;而蛾類休息時,翅膀有開也有闔,但多數蛾類的前翅會將後翅遮住,甚至完全看不到後翅。
當你看過各種不同的蝶蛾後,就像看到自家鄰居般,自然有辦法一眼分出兩者,上述的辨別方式適用大多數的蝶蛾,但別忘了人類對自然萬物所知仍有限,「例外」也就成了「不意外」了!
族群勢力版圖
曾經,地球是恐龍的天下;曾經,地球上長滿了高大的樹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生物來來去去,總有些物種能「暫時」稱霸自然界,成為族群勢力最大的種類,這些都是物競天擇長期演化的結果。
目前地球上昆蟲的數量佔所有生物種類的50%以上,基本上地球是被昆蟲佔據著,而不是老是破壞大自然的人類。昆蟲當中,種類最多的是鞘翅目的37萬種,排名第二的是膜翅目的19萬8千種,而蝶蛾所屬的鱗翅目共16萬5千種,排名第三,當然此統計數字僅供參考,因為還有太多昆蟲仍然未被人們發現。
多達16萬種以上的鱗翅目蝶蛾,當然有族群勢力的分別,以台灣的蝶蛾為例,已知的蛾類就超過4100種,蝴蝶只佔蛾類的十分之一,就是400餘種,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蝶蛾種類,蛾類與蝴蝶大概也是10:1的懸殊比例。
在台灣4100多種的蛾類中,其中又以夜蛾科是最大的族群,共有1300多種(有一說是900多種),佔了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尺蛾科的800多種,第三是草螟科近400種,數據也僅供参考,因為未知的蛾類還有很多。
相較之下,蝴蝶的數量就明確多了,台灣絕大多數的蝴蝶都已被發現且命名。族群最大的是蛺蝶科的158種,其次是灰蝶科的124種,第三是鳳蝶的42種。
雖然族群的數量越多,並不代表牠們一定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例如只有42種的鳳蝶,因為日行性與分布廣泛的特性,反而比蛾類還容易觀察,所以只有多加了解蝶蛾生態,才能掌握牠們的蹤跡,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主軸。
同宗不同命
蝴蝶帶著春天歡愉的氣息,舞姿曼妙般飛行在花叢間,優雅地採著花蜜;而與蝴蝶同宗的蛾類,卻帶著幽暗的氣息,躲在暗夜中死命的搏動滿是鱗片的翅膀。
人類以自身好惡評斷了蝶與蛾,美化了蝶卻醜化了蛾,蝴蝶與蛾類就如同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孿生兄弟,疼愛與厭惡成了宿命。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雙方死後在墳墓前化成蝴蝶比翼雙飛,成為經典的浪漫橋段;長相並不討喜的蛾類,在東方與西方社會中,同樣都帶著負面形象,尤其西方人認為蛾類從陰影中飛出,象徵著死者靈魂或帶是著厄運的使者,從黑暗中來到世上。
在恐怖電影當中,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