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全球暖化知識正確嗎?
電視看愈多,你的全球暖化知識就錯得愈多!
全球暖化=世界末日?
暖化調查的統計數字有問題?
到底是全球暖化,還是全球冷化?
美國智庫替代能源研究學者、東京大學特任教授村沢義久,以絕對中肯的態度,中學生常識
也能懂得文字,簡單明瞭的插圖,告訴你正確的全球暖化知識!
打破你對於全球暖化的錯誤迷思!
停止砍伐森林,二氧化碳真的會減少嗎?
成熟的森林,已經成為「爆滿的二氧化碳儲藏庫」,對於削減二氧化碳是毫無功效的。因此,有效的森林管理,讓森林進行「植林→成長→採伐」的循環,才能讓森林真正發揮持續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北極的冰山融化,真的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嗎?
南極大陸的冰棚、高山上的冰河和積雪的融化等等,才會造成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至於北極海面上的的冰山融化,因為冰一融化體積就會收縮,比重就變重(回到水的比重),整個冰山便回到原本在水面下的部分,海平面並不會因此上升!
生質能源真的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嗎?
炙手可熱的生質酒精,被視為未來新時代的「綠色能源」,然而細究整個製造過程,無論是在原料玉米的栽培,和最後蒸餾階段,相較於化石燃料,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對於達到「減碳」這個目的,可說是完完全全造成了相反的結果。
全球暖化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嗎?
暖化可能使得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成為新的世界糧食穀倉。而北極冰山的大量消失,將使得北冰洋航道被充分運用,大大縮短了區域間的航道距離。對於高緯度的國家,暖化可說是好處多多。不過全球現在因為暖化的關係,異常的氣候已造成各國嚴重的災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對於全球暖化將會帶來的好處,可能得先持保留態度。
本書將幫助你,正確面對未來五十年的全球暖化時代!
作者簡介:
村沢義久
日本東京大學特任教授(永續學合作研究機構﹝IR3S﹞)。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日本德島縣。東京大學工業系畢業,同大學研究所情報工程系修畢,在史丹福大學取得MBA。曾任智庫研究員、大型顧問公司日本代表。高曼‧沙克斯證券副總栽(M&A),二○○五年就任現職。
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後,在美國智庫從事替代能源研究,以太陽能發電為中心。在擔任經營顧問時代,致力於暖化及能源問題,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CSR)的一環。之後並參與設立以二氧化碳削減技術開發為主旨的某投資企業。現職負責有關暖化的企業合作計畫。
譯者簡介:
陳嫺若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從事編輯、翻譯多年,現為專業譯者。
譯著有《喜樂京都》、《東京下町職人生活》、《一隻貓的巴黎研究》等。
章節試閱
馬爾地夫、吐瓦魯……荷蘭都將沉沒?
馬爾地夫是印度洋上的島國,白色沙灘上有著茂密的椰子樹,清澄的海裡則是生長著成群的珊瑚,而豔麗多彩的熱帶魚穿梭其間,是個相當受日本人歡迎的度假勝地。這個國家由約一千二百個島嶼組成,人口三十萬。如果,如預期般繼續暖化下去,據說到二一○○年,馬爾地夫的大部分島嶼都會被水淹沒。
馬爾地夫的島嶼中,有百分之八十高度不滿海拔一公尺,最高的地點也不滿三公尺。因此經常遭到巨浪侵襲,尤其是一九八七年四月,高達三公尺的巨浪湧上各島,因而造成首都馬列三分之一泡在水裡的災害。
經過這次災難後,馬爾地夫政府大規模地設置防波堤與消波塊。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日本政府設立援助開發中國家或國際機關的組織,主要提供資金和技術,以幫助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對這項事業也多有貢獻。
另一個是太平洋玻里尼西亞地區的島國吐瓦魯,未來也將因海平面上升而面臨國土消失的危機。吐瓦魯位於夏威夷和澳洲中間,鄰近薩摩亞與斐濟。人口只有九千六百五十二(依據二○○六年外務省資料),是獨立國家中僅次於梵蒂岡八百二十二人(同為二○○六年資料)的人口第二少國,首都富那富提。
吐瓦魯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群島,平均海拔兩公尺,最高地點約只有五公尺。數字雖然小勝馬爾地夫,但同樣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未來若是國土消失的危機成真,島民必須到紐西蘭、薩摩亞等地避難,因此有部分島民已經開始遷居了。
歐洲部分,荷蘭一向有很強的危機感。因為荷蘭的國土已有三分之一在海面以下,而且大部分人都集中在這一帶。因此,他們已經展開擴大堤防的工程。
亞洲則以孟加拉的狀況最為嚴重,預料該國將有百分之十以上的國土,尤其主要的稻作地帶,都會被海淹沒。
對馬爾地夫、吐瓦魯等島國,荷蘭、孟加拉等低地,或是海面下的國家來說,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會滅國,而且是生死存亡的問題。IPCC已預測在二○五○年,除淹水地帶之外,包括因農業損害而逃離家鄉的環境難民,預計將達一億五千萬人。
紐約也無法倖免
除了馬爾地夫和吐瓦魯之外,還有一個危險的「島」,那就是紐約的中心曼哈頓。曼哈頓的東西兩側各有東河和哈德遜河包夾,而哈雷姆河則在北方將它與本土截斷,因此成為面積約五十二平方公里的小島。雖然不至於被水淹沒,但在暖化的影響下,洪水、漲潮的危害將會更嚴重。
雖然曼哈頓的面積只有吐瓦魯(二十六平方公里)的兩倍大,但它所受到的衝擊卻遠高於吐瓦魯所受的傷害。因為,曼哈頓不但擁有一百六十萬人口,同時南端(下曼哈頓)還是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的所在地。
實際上,曼哈頓和長島本就經常遭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當地把這種風暴稱為「Nor’ester」(東北風的縮寫)。颶風也會侵襲此地,在暖化效應下,東北風暴和颶風都有更大、更劇烈的趨勢。預測到二○二○年前,所謂「百年一次」的強颱,頻率會縮短為四十年一次,而在二○五○年之前,縮短為每二十年一次,到了二○八○年時,則會變成每五年就有一次。而雪上加霜的是,海平面上升所導致的洪水、漲潮,會造成更大的破壞。
曼哈頓的交通網絡密集,一旦癱瘓將會是嚴重損失。紐約的地層不是很高,主要鐵路車站的入口與隧道入口都在三.三公尺(十呎)以下。拉加迪亞機場只有二公尺,甘迺迪機場只有三.四公尺。簡直就和馬爾地夫、吐瓦魯相同,只要三級(後述)程度的颶風就會讓它淹水了(卡翠娜達到五級)。
而將遭洪水、漲潮破壞的地區,以曼哈頓南部為中心,從東側東河沿岸到華爾街東端的華特街一帶,西側則是從曼哈頓最南端的巴德利公園到23號(請查證,地圖上並沒有23號地這個名詞,但巴德利公園有second place, Third place)地附近。目前重建中的新世界貿易中心一帶也十分危險,其他如長島、皇后區的一部分,還有紐約州的霍波肯(Hoboken)、澤西市,也都包含在危險地帶中。若是「卡翠娜級」的颶風來襲,淹水地區還會再擴大。
這並不只是推測性言論。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一日,侵襲美國西北部的東北風暴,造成東河沿岸的高速公路—FDR公路淹水,多部車輛拋錨,還出動了救援隊。此外,有二十五條路線的地下鐵全部泡在水中,因而被迫停駛。拉加迪亞機場,也因為浸水而暫時封閉。
當時筆者正在美國紐約的證券公司上班,還記得那天從下午開始,所有地下鐵和公車都無法通行,搭乘計程車繞了很遠的路,才在深夜回到紐澤西的家中。
各國農業常識全面更新
暖化對農業的影響,僅是依地區而有好壞之別的意義上,就十分嚴重。食是文化,也是傳統。雖說氣候變動使適於該土地的作物都會改變,但農業要立即改弦易轍卻非易事。
一般而言,暖化對低中緯度的國家、地區的負面影響大,對高緯度國家或地區的正面影響大。而就一個國家來說,比如像美國的農業,對目前穀倉地區的中西部是負面的;對北部各州,尤其是阿拉斯加,則可以說是正面的。
這意味著本已明顯的「南北問題」會更加嚴重。包括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人們認為地球暖化是「對弱者更嚴苛」,而這正是最嚴重的問題。
1.玉米帶(corn belt)混亂,阿拉斯加轉變為穀倉地帶
美國也就暖化對農業的影響做了廣泛研究,但其具體的內容依然眾說紛紜,從「具有絕佳優點」到「將遭受破壞性打擊」的看法都有。
有研究指出玉米帶(美國中西部栽種玉米的地帶)會在暖化中「勝出」。該研究指出,即使暖化不斷進展,降雨量仍會非常充分。
但實際上,在整條玉米帶內部,也是優劣交錯並存。簡單地想像可知,北部受益較大。因為暖化,玉米和大豆的可栽種期將會拉長。愛荷華州等飽受霜害之苦的地方,過去五十年間,無霜的日子增加了八至九天,暖化為這些地區帶來正面的效果。
但是,從中部到南部的玉米帶,儘管預測降雨量會增加,但暖化對這些地區而言則是具負面作用。降雨量雖然增加,但降雨的時間間隔拉長,同時單次降雨量增加,易產生土壤流失的狀況。再者,大規模的降雨落在收穫期,會有收成泡湯之虞。再加上想像得到的病蟲害也將增加。
西部玉米帶是未知數,根據某個預測模組,高溫和降水量增加具有正面助益。但在別的模組卻發生乾燥化的現象,對作物栽培反而形成嚴苛的條件。
不論哪個地區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適應的重要。農家不僅必須先找出對付氣候變動的對策,改種適合新氣候模式的品種,還有播種、施肥、收穫時期的調整,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等,都不能馬虎。
至於美國農業方面,一九九○年代末到二○○○年代初期,樂觀論者雖占優勢,但隨著對暖化實況有更多理解,悲觀論者也漸漸增加。而美國領土包括阿拉斯加在內,呈南北縱向分布,是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的原因之一。
舉例來說,暖化導致小麥的種植北限北移,到二○五○年之前,數種小麥將會變得不適合在美國本土栽培;相反地,有報告指出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則會成為理想栽培地區。
此外,專家預測二○八○年以前,春季小麥的栽培北限,會從現在的北緯五十五度(加拿大、阿拉巴馬州的艾德蒙頓一帶)往北伸展到六十五度左右(阿拉斯加州的費班克斯一帶),其他做了類似預測的研究也發表了幾項報告,意味著阿拉斯加南部將轉型為穀倉地帶。
阿拉斯加可以算是「美國的北方領土」,至少暖化效應對它的農業是有幫助的。目前阿拉斯加的農家可以大規模栽種甜菜、歐洲蘿蔔(Parsnip,防風草根)等作物,但從前,這些作物只能在家庭菜園等做小規模栽種。
前文提過,對於降雨量變化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是一般而言,認為美國西南部將會走向乾燥化的看法較占優勢。因為這個地區原本即已嚴重缺水,在沒有灌溉下不可能進行大規模農業。如此一來也令人擔心,今後數十年乾燥化、沙漠化會愈趨明顯。
其實,西部高山的積雪地帶已露端倪。春天時除了一般的雪融水外,也因為萬年冰的融解,而出現河水流量增加的現象。此外,加州錫拉山脈的積雪量連年減少。依據IPCC的最新報告,該地雪量最後約會減少百分之六十至九十。到那時候,依賴雪融水從事農業的地區,特別以南加州為主的區域都將遭受嚴重打擊。
地球暖化對加州農業的影響,對美國而言有可能是致命性的。美國糧食一向自給自足,全都是仰賴中西部的穀倉地帶,以及加州農業高生產性的支撐,但暖化將會使這兩地農業崩解。
順道一提,佛羅里達因為降雨量增加,也提高了洪水的危險性,預估將會對柑橘類的生產造成打擊。
3.中國稻作北移,部分農地將會沙漠化
中國領土廣闊,也因此暖化對該國農業的影響特別複雜。以下是摘自中國電信互聯網(04.5.13)中國氣象局氣候特別顧問丁一匯教授的談話。
「有關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據我們的研究結果,年平均溫度上升一度(中略),冬季小麥的安全種植北限,就會從現在的長城一帶北上至瀋陽、張家口、包頭、烏魯木齊一帶。」
「根據計算,二○五○年,氣候暖化會使三期稻作的北限往北移動五百公里以上。從長江流域北上到黃河流域,而且,二期稻作地區也北上到現在一期稻作地區。一期稻作面積將減少百分之二十三.一。」
「氣候暖化使蒸發量增大,只要降雨量不增加太多,我國的農牧交錯地帶會向南擴大,東北地區和內蒙古接壤的農牧交錯地帶約七十公里,華北地區北部約一百五十公里,西北地區約南下二十公里。農牧交錯地帶的南下,會擴大草原面積,而農牧交錯地帶也是潛在的沙漠化地區。如果不保護新的農牧交錯地帶,變為沙漠的可能性就很高。」
雖然他們也依每個區域檢查暖化對農業的影響,但結果還是優劣互見。
就優勢面來說,中國跟歐洲一樣,暖化減低霜害的風險,預料冬季小麥的栽培會變得更容易。在芬蘭,預估溫度每升一度,春小麥的栽培北限就會北上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愛爾蘭也將可能開始栽種二十年前完全看不到的大麥。
雖然也就不利點多方面討論,但對農業而言,「變化本身即為不利的因素」的可能性較高。因為農業是食的根本,很多作物都是長年栽培而成的,作物種類和栽培方法都不可能一夕改變,這一點我們千萬不可忘記。
馬爾地夫、吐瓦魯……荷蘭都將沉沒?
馬爾地夫是印度洋上的島國,白色沙灘上有著茂密的椰子樹,清澄的海裡則是生長著成群的珊瑚,而豔麗多彩的熱帶魚穿梭其間,是個相當受日本人歡迎的度假勝地。這個國家由約一千二百個島嶼組成,人口三十萬。如果,如預期般繼續暖化下去,據說到二一○○年,馬爾地夫的大部分島嶼都會被水淹沒。
馬爾地夫的島嶼中,有百分之八十高度不滿海拔一公尺,最高的地點也不滿三公尺。因此經常遭到巨浪侵襲,尤其是一九八七年四月,高達三公尺的巨浪湧上各島,因而造成首都馬列三分之一泡在水裡的災害...
作者序
作者序
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奧斯卡獎,該片的製作人,前美國總統候選人艾爾‧高爾則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高爾從學生時代開始便一直宣導地球暖化的嚴重,和其對策的重要性。
現在電視和報紙上沒有一天不在報導「暖化」新聞,事實上,二○○七年的夏天便出現過異常炎熱的現象。東京郊外40.9℃的新聞,連國外的媒體都爭相報導,因而成為熱門話題。二○○六~二○○七年的冬天,世界各地都是創紀錄的暖冬,在聖誕老人之國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度過一個無雪的聖誕節。北極的冰層融化,北極熊失去獵食場所,面臨絕種危機。
「地球暖化」不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假設,而是現在正在進行中的危機。而且暖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暖化的肇因既然出於我們人類的活動,在挽救的對策上,人類捨我其誰。
最近,由甘蔗或玉蜀黍製作的「生質酒精」(Bioethanol)即將取代汽油,成為「綠色能源」而大受矚目。但是,這個話題如燎原之火,助長了玉蜀黍以及大豆的價格高漲,原油價格也逼近一百美元大關(紐約期貨市場二○○七年十一月二十日)。今後會如何發展,我們的生活又會有什麼變化呢?
在暖化危機之前,也曾發生過世界級規模的危機,那就是「臭氧層破壞」。因碳氟化合物等氣體造成平流層臭氧大量被破壞,使極地的臭氧層破了一個洞。但是,在一九八七年世界各國制定了「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在各國實施限制之後,現在惡化的情況已漸有改善。
而今,急速浮上台面的「人類百年課題」乃是「地球暖化」。人類也必須在全世界的攜手合作下,解決這個新問題。
在此之前,我們是否充分了解暖化的實態?
○北極冰層融化後,海面會上升嗎?南極的冰又是如何?
○暖化會造成什麼影響?
○從前擔心的不是「全球冷化」嗎?
○暖化帶來的影響都是不好的嗎?
○森林真的在吸收二氧化碳嗎?
○對糧食和農業的影響有多大?
○生質酒精真的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
○太陽能與生質酒精的實力,誰比較強?
○為什麼美國標榜氫能社會?
○為什麼電動車的燃料效率較高?
○減碳有王牌嗎?
○暖化的未來──會是什麼狀況?
本書將以懇切的態度來回答這些問題。
作者序
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獲得奧斯卡獎,該片的製作人,前美國總統候選人艾爾‧高爾則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高爾從學生時代開始便一直宣導地球暖化的嚴重,和其對策的重要性。
現在電視和報紙上沒有一天不在報導「暖化」新聞,事實上,二○○七年的夏天便出現過異常炎熱的現象。東京郊外40.9℃的新聞,連國外的媒體都爭相報導,因而成為熱門話題。二○○六~二○○七年的冬天,世界各地都是創紀錄的暖冬,在聖誕老人之國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度過一個無雪的聖誕節。北極的冰層融化,北極熊失去獵食場所,面臨絕種危機。
「地球...
目錄
序
PART 1 地球暖化的誤解與正確知識
1.南極誕生超巨大的冰山B-22
2.南極崩解的腳步近了
3.北冰洋的冰即使融化,海面也不會上升
4.氣溫變化的「平均」值中隱藏著恐怖的事實
5.北歐出現溫帶氣候的暖冬
6.暖化的主因是人為的溫室效應氣體
7.溫室效應氣體並不是「壞種」
8.溫室效應氣體雖然重要,但適用性小
9.多年累積的二氧化碳令地球受害
10.排放二氧化碳的,說到頭還是我們
PART 2 地球暖化的嚴重影響
1.二十世紀後海平面加速上升
2.供水的冰河陸續消失
3.馬爾地夫、吐瓦魯……荷蘭都將沉沒?
4.紐約也無法倖免
5.海平面上升,日本哪些地方會沉入海中?
6.一年竟有數萬人死於熱浪侵襲
7.颱風更強大 森林破壞、沙漠化蔓延
8.永凍層融化,釋放出大量甲烷氣體
9.暖化的過程相當複雜
PART 3 地球暖化的好處與害處
1.穀倉地帶因暖化而向北移動
2.各國農業常識全面更新
3.對陸地、海洋的動物影響深遠
4.北冰洋航行時間、成本大幅減少
5.北極圈資源、能源的開發加快了腳步
6.理性討論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PART 4 看待生化能源,別高興得太早
1.森林維持原狀並不能減少二氧化碳
2.有效的森林管理需要伐木與植林
3.生化燃料雖有助防止暖化,卻衍生糧食問題
4.不論生質燃料或化石燃料都是「罐裝太陽」
5.把生質燃料利用為汽車燃料
6.玉米足夠供燃料用和糧食用嗎?
7.製造生質酒精的過程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8.生質酒精的能源收支不會成正數
9.太陽能比生質燃料的效率高出許多
PART 5 太陽能就快正式上路了
1.太陽能總量驚人,但轉換效率差
2.一般家庭用太陽能系統是屋頂上的大力士
3.裝設太陽能系統和省電,電費0元不是夢
4.太陽屋若能長期使用,將是絕佳投資
5.太陽屋的經濟價值越來越高
6.資源小國日本,國產能源只有太陽
PART 6 如何令氫能源實用化?
1.美國推出「氫燃料計畫」
2.氫大量存在於地球上的水和生物中,但……
3.氫燃料不會發生二氧化碳,因此價值非凡
4.氫燃料真的有優點嗎?
5.如何取得氫將是關鍵所在
6.其實有個方法可以「點碳成氫」
7.美國的真正想法是利用煤而取得能源獨立
8.從「碳社會」到「氫社會」問題重重
9燃料電池其實比較像小型發電機
10.氫不易保管,如何搭載在汽車上?
11.家庭用燃料電池仍有難以突破的障礙
PART 7 油電混合系統是救世主
1.油電混合車使用電動煞車
2.HYBRID靠組合發揮威力
3.油電混合車的重點在煞車
4.油電混合車把引擎變小了
5.豐田Prius在世界各地受歡迎的理由
6.儘可能不用煞車,節能效果大
7.油電混合車對車商也有好處
PART 8 二氧化碳的回收、儲存行動開跑
1.在二氧化碳排放現場立刻回收
2.把二氧化碳壓縮進快枯竭的油田、天然氣田裡
3.把二氧化碳沉入海底還是融入海中?
4.碳回收、封存計畫正進行中
5.回收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6.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降左右地球溫度
序
PART 1 地球暖化的誤解與正確知識
1.南極誕生超巨大的冰山B-22
2.南極崩解的腳步近了
3.北冰洋的冰即使融化,海面也不會上升
4.氣溫變化的「平均」值中隱藏著恐怖的事實
5.北歐出現溫帶氣候的暖冬
6.暖化的主因是人為的溫室效應氣體
7.溫室效應氣體並不是「壞種」
8.溫室效應氣體雖然重要,但適用性小
9.多年累積的二氧化碳令地球受害
10.排放二氧化碳的,說到頭還是我們
PART 2 地球暖化的嚴重影響
1.二十世紀後海平面加速上升
2.供水的冰河陸續消失
3.馬爾地夫、吐瓦魯……荷蘭都將沉沒?
4.紐約也無法倖免
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