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1】
開心說相聲,開心學語文──我讀《說唱玩國》
◎林良(兒童文學作家)
本書著者葉怡均女士,不但是一位曲藝才女,而且對於帶領小朋友進入「相聲的世界」有豐富的經驗。這本書就是她為國小學生編寫的「相聲書」。
關於帶領小朋友學習,她一向主張「玩中學」,意思是「在遊戲中學習」。這本書的書名《說唱玩國》,很引人注目,其中就含有她「玩中學」的主張。她要帶領小朋友進入相聲的說唱世界去玩一坃,就像進入一個好玩的王國。與其叫它王國,不如就根據諧音叫它「玩國」,不是更好嗎?這就是書名《說唱玩國》的由來。
葉怡均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她是「萬象說唱藝術團」的負責人,又是「文山社區大學」的相聲講師。她出版過相聲錄音帶,寫過好幾本相聲書。她得過新聞局的廣播金鐘獎,擔任過電視、廣播節目的主持人。她能編、能導、能演,而且熱心為公益辦活動。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在百忙中還撥出時間在佛光學院的研究所進修,為自己充電,真是毅力驚人。
我曾經有機會在台北西門紅樓,看到葉怡均參加「台北曲藝團」的演出。她演出的是一段「評書」。評書就是講故事。她講的是<武大作親>,是武大郎和潘金蓮的故事。台上的道具只有一桌一椅和一塊醒木。她說的話有緩有急,聲音有高有低。臉上表情有喜有怒,肢體動作非常豐富。起初是站著說,後來是坐著講。轉述武大郎和潘金蓮兩人的對話,更增添了許多動作變化。武大郎矮,跟潘金蓮說話要抬頭挺身。潘金蓮高,跟武大郎說話要低頭彎腰。真是生動有味,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聽相聲是一種健康的娛樂,因為相聲往往能逗我們發笑,令我們開心。那麼,小朋友學說相聲,好處又在哪兒呢?答案是:小朋友在遊戲中學習說相聲,可以培養膽量、自信和幽默感,因此,對小朋友來說,學說相聲是一種健康的遊戲。
除此之外,葉怡均還認為小朋友玩起說相聲來,可以吸收許多語文常識,增強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例如我們語言裡的「一字多音」現象、「同音字」現象、「量詞」的用法、常用的「成語」、趣味的「歇後語」、以及各種詞語的正確發音,都可以在玩「說相聲」的活動中一一學到。
這本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增強實力篇」,由著者提供九個相聲「段子」和一段「快板書」,也就是十篇腳本。十篇腳本由淺入深,是小朋友練習說相聲所根據的材料。每一個段子的前面都有簡明的解說,說明這個段子的性質、來歷和內容。這第一部分,是這本「相聲書」的主幹。
第二部分「挑戰自我篇」,是根據第一部分的內容而製作的語文遊戲和趣味的語文訓練,並附有為六首著名唐詩新譜的吟唱曲。
從全書的安排和結構來看,這本書可以說是葉怡均「說相聲,學語文」理念的實踐。從實用的層面來看,這又是一本內容豐富的相聲教材。相信喜歡相聲的老師、家長和小朋友,一定會對它發生興趣。
【推薦序2】
相聲,發展中的傳統表演藝術
◎郭志傑(台北曲藝團團長)
相聲藝術因為存在年代久遠,被歸類為傳統藝術,但相對於其他「傳統表演藝術」的定型、式微,甚至沒落、消失,「相聲」反而是一種「發展中」的表演藝術。
相聲使用國語(普通話),通俗易懂,詼諧有趣,觀賞門檻低、樂子大,故咸豐、道光年間,在北京的街頭市井慢慢發展開來後,廣受歡迎,吸引許多「街頭藝人」紛紛加入,說相聲謀生。參與的人一多,自然形成一股風潮,「相聲」在北京生根,成為很多人的精神寄託。
謀生與愛好畢竟不同,街頭撂地式的表演也有競爭,為了留住觀眾獲得賞金,除了在表演功力及創新技法上下功夫外,自然也少不了灑狗血、使手段,甚至粗俗至極的下流內容以譁眾取寵,投某些人所好,卻令許多不知情或未成年者尷尬,故早期相聲表演場所,婦女及小孩禁入,而相聲也被視為專為下等人服務的不入流表演。
被稱為表演「藝術」是近五、六十年的事,相聲本身散發的魅力吸引各個階層的人參與,經過大聲疾呼、組織改革,有識之士動手汰蕪存菁,鼓勵幽默、有文化底蘊的作品,淘汰粗俗低下的語言及內容,品味提升了、檔次更高了,相聲成為「藝術」,說相聲的也成了相聲表演藝術家,各項作品發表、理論研討、藝術交流、比賽訓練課程紛紛出現,「相聲」被提升為一門學問,也與學術運作模式掛上了勾。
幽默風趣、戲而不謔、雅俗共賞加上媒體推波助瀾,使得相聲全盛時幾乎是全民運動,一些經典的包袱成為同時代長大的人之間的共同「默契」,即使彼此不熟識,若在適當時說出合適的相聲語言,每每能引起共鳴,會心一笑,那種遇到同好知己的感覺,難以言喻。
愛好者雖眾,學習從事者卻少,原因很簡單,看似簡單易學的相聲,卻難專精,專業相聲演員必須具備的條件高,要求更是全面,要求心領神會,還要刻苦鍛鍊,現代人少有這種「閒工夫」與毅力,在自生自滅的客觀條件下,早期相聲藝術家紛紛因各種因素而退出舞台後,相聲在台灣迅速成為「僅供觀賞」的古董級藝術。
台北曲藝團的組成者都是在「僅供觀賞」時期的狂熱愛好者,相聲段段都熟,包袱都快變成口頭禪,以為自己沒問題,上了台後才發現滿不是這麼回事,怎麼人家說起來輕鬆有趣的段子,到了自己嘴裡卻缺滋少味欠流暢,平日伶牙俐齒,表演起相聲來,卻發現除了發音咬字還過得去外,其他離期望值甚遠,這時才知道從愛好者到從事者中間,有一個重要而漫長的環節──學習!
缺資料、少老師,互相取暖、偶爾爭辯地摸索了幾年,兩岸開放後,在困難的條件下,團員們分頭去「取經」,尋名師、訪高友,瘋狂地蒐集資料,迅速地補足了過去的空白,並且透過多次的兩岸交流聯演,透過近距離的觀摩、交流,眼界開了,技巧純熟了,作品質量提升了,揮灑空間也大了,我們敢說,我們是專業團體了!但是,誰在乎呢?
無所謂,我們自己在乎!為自己喜愛的東西投入再多也不虧本。葉怡均、劉增鍇、樊光耀三人更上層樓,以對相聲、曲藝的研究為題取得碩士學位,並堅持崗位,其中葉怡均最具有企圖心及持續力,知道相聲藝術想在台灣生根茁壯,傳承、普及是唯一的路,否則每一個想學相聲的人,都要走一遍我們的老路,有幾個人受得了?
長達十餘年到處演講、教學,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因無法列入正式的學校課程,相聲大多被安排為短期「才藝班」式的課外活動,五天、三天、二天、甚至二小時,還來不及認識相聲已然結束,打鴨子上架半生不熟地上台,來個「結業成果展示」,師生及主辦單位行禮如儀,看似枝繁葉茂,但我們心目中的「傳承」並沒有出現。
終於,我們決定自己成立文教部,從事相聲、竹板教學,葉怡均是執行長的不二人選,憑著多年經驗和無比耐心,以科學而系統化的課程加上傳統的口傳心授,三年為一期每週末上課,並依階段分為「練功房」、「排演室」,除了相聲基本知識外,身段訓練、語文提升、倫理道德等中華文化底蘊也日日加厚,孩子們的表現一天比一天進步,為他們辦演出,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曾有老師喟嘆,當電腦成為小朋友最佳伙伴的現在,出現了許多不會寫字的作家、不會說話的意見領袖,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了。也許,相聲是一條路!挑選、甚至量身訂作適合他們的語文類段子,製作過程讓孩子也參與,賦予責任:對自己負責、對同伴負責、對老師負責、對團隊負責,表演上也照老師的教導,做到自然而不做作,生動但不浮誇,成功的表演贏得滿堂彩。自信滿滿的小朋友忙著問下次的演出時間,希望向更高難度的段子挑戰!
推薦自己的孩子寫多少字都是不夠的。《說唱玩國》這塊專為孩子打造的品牌一砲打響後,已成為本團大事,而文教部的第二、三、四……期學員報名愈來愈踴躍,讓我們感覺這條路走對了。
台北曲藝團願成為說唱藝術的一塊基地、一方沃土,而《說唱玩國》系列作品也希望能為說唱藝術、甚至語文教育開拓出康莊大道,說中玩、玩中學!中華語文哪是那麼枯燥?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序
相聲的扎根,
從《說唱玩國》開始
◎ 葉怡均(台北曲藝團文教部執行長)
每次都這樣。忙的時候無頭蒼蠅般一肚子想法嗡嗡嗡地嘮叨不完,到演完了、交稿了、馬上要出書了、一切都靜下來了,編輯催我寫序來了,反倒像掏空了,不知說什麼好?
別再從頭說起了!什麼是「台北曲藝團」、什麼是「北曲練功房」這類初級班的問題,誰要是有興趣,上網http://www.tqt.com.tw,查去!要不,撥電話02-22345610台北曲藝團,問去!就單說說《說唱玩國》吧!
從《語文變聲show》、《我把相聲變小了》到《說唱玩國》,連續三本書都由幼獅文化出版,它們表面看起來沒有太大關聯,實際是針對相聲藝術教育進行了不同面向的探索、為教者與學者分別提供不同功能的工具。《語文變聲show》的語文導向強烈,裡面每篇相聲都是為了特定的語文命題而寫,備有完整可操作的教案,方便國小語文課程使用;《我把相聲變小了》,偏重介紹相聲藝術的知識與表演實務,適用於國小藝術領域或社團教學;而《說唱玩國》又是另一個概念,是從相聲的標準來篩選與語文有關的作品,或整理、或改編、或創作。所謂「相聲的標準」,意即不再紙上談兵以文本取勝,也不再是在錄音室裡收音、攝影棚裡錄影而已,而必須真槍實彈地立在舞台上、面對觀眾接受洗禮,經由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來證明這作品不但是語文的、是相聲的,是青少年聽、說、讀來皆有益無害的,並且確實能吸引觀眾─無論大人小孩,效果都得好!
基於以上要求,台北曲藝團決定2009年製作《說唱玩國》,在台北紅樓演出,並且售票。結果場場爆滿不說,還應邀在2010年初到馬來西亞巡迴公演,間接促進馬來西亞政府落實將相聲列入華語小學課程綱要的政策。這一切,其實並未太出乎我們的意料。為什麼?因為相聲被稱為「語言的活化石」不是白給的,它裡面雖有糟粕,也有寶貝,文化菁華與智慧珠璣結晶其內,只不過不熟悉它的人難以一眼看穿;現在我們做的這件事─《說唱玩國》,不過就是起個頭,拋磚引玉,籲請大家重視相聲、珍惜說唱的可貴之處。
《說唱玩國》的規畫比較周整,其表演樣式,囊括了相聲中的單口、對口與群口,古典與現代風格俱全;板書則按著林文彬<竹板三部曲>的理路,數來寶、快板、快板書各有展現;此外文彬首度起用太平歌詞調吟唱詩詞;書裡,還有萬興國小老師廖淑霞、楊麗晴、葉慈方設計的語文闖關活動;這麼多元的取材,目的是便利老師教學、引導學生認識。
本書所附贈的CD與DVD,是紅樓演出現場的錄音錄影,藉此和沒能到現場的朋友分享、交流。舞台演出大部分是由國中國小的少兒演員擔綱,片中除了作品之外,片頭與花絮敘說了重要的精神:一個作品或演員之所以能成熟,絕不是一次兩次、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期薰陶、栽培和經過練習練習再練習、磨鍊磨鍊再磨鍊的;然而即便是不太成熟的小孩,在師長正向鼓勵、引導鍛鍊與耐心等待之下也能發揮潛力、取得進步。希望有更多我們不認識、見不著也教不到的師長和小朋友,看見影片受到激勵!書中最妙的是第一次結合了漫畫─這是我一直想嘗試的。漫畫繪者陳沐新剛二十出頭,使得這份出版品,十足成為新世代的伸展台!
最後,藉少許篇幅道感謝:這次作品大部分是源自傳統相聲,傳統相聲多為口頭創作,一代口傳給一代,每一代都增點、刪點、改點、動點,根本理不清作者是誰,對此我們由衷地感謝前輩們,謝謝他們遺留下豐厚的相聲資產。感謝《說唱玩國》的工作伙伴與義工、練功房的學員與家長,以及土城廣福國小林秋伶老師率學生來共襄盛舉!感謝重威兄一路跟拍。謝謝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若沒有漢光,便沒有DVD與CD,那麼,所有努力的過程於結束後,可能很快便盡付流水、消逝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