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
貓頭鷹協會★李苑芳
「性」的議題與畫面,在網路急速的發展下,赤裸裸的流竄在各種媒體裡;孩子的視聽,更在這樣的環境氛圍,接收著許許多多「兒童不宜」的畫面!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們,面對如此喧囂的聲光色影,如何學習克己復禮,把握分寸,實是現今為人父母者最之首要課題。 閱讀,可以讓人從中觀察、體驗人生;讀者可以跟著文本,一起走過各種不同的生命經驗,從虛擬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真實人生,進而調整腳步,走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演出一齣自己最滿意的生命故事。
2002年貓頭鷹協會在取得土城少觀所長官首肯後,便帶著一本本文學作品,穿過一道道鐵門,希望這些書,能帶給這群遊走於社會邊緣的青少年不一樣的思考模式,更希望他們未來在踏出少觀所大門時,成為一個愛閱讀的人,讓書本陪著他們通過未來人生的種種關卡、困境。
當我看完《什麼樣的愛》這本書時,就知道這本書定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鳴,當下就決定要帶入所內導讀;果然,當我一開始朗讀時,無論是在男生班或是女生班,一反常態的全都專注的聆聽著。「愛情」的力量果真強大!台下的學生隨著薇兒的日記,時而皺眉,時而微笑時,讀到女主角孤獨、無助的面對未婚懷孕的困境時,女生班一個個紅了眼眶,嘆氣道:「這些男生怎麼都一樣……」男生班好幾個學生則低著頭說:「別再念下去了~」而一下課,無論男女班級,全衝到前面搶著要書,甚至迫不及待的立刻翻閱。我曾詢問過少觀所內的學生對這本書的看法,她說:「這本書很厲害,它竟然能夠把我們這個年紀的想法、看法都寫出來,裡面很多地方跟我們遇到的事情很相似。我邊看它,邊想著我和我男朋友之間的許多事情;從中我也看到自己的迷思,也發現愛情不是生命裡的唯一,人生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啊!」
作者以日記文體作為本書的表現法,一篇篇短短的日記,剛好符合時下青少年的閱讀習慣,無論閱讀力高或低,都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很容易就能完成閱讀。整個文本在作者縝密的鋪陳下,除了跟讀者說一個故事外,更逐步的引導青少年釐清許多問題。
一開始,作者就抓到一個十五歲少女與家人互動的心情:「……在他(爸爸)眼裡,我還是那個穿粉紅芭蕾短裙和舞鞋向她跑去的小公主。我真希望他能明白,我已經不是個小女孩了。」這樣的準確度,除了能誘導青少年往下閱讀的興趣外,更能讓他們產生「感同身受」。本書顛覆「出問題的一定是壞小孩」的刻板印象,更讓成人願意正視青少年的「性」問題。書中描寫一對師長眼中的好孩子,在意亂情迷下誤嘗禁果、受孕而成為未婚媽媽的故事。作者處理女主角薇兒在發生性關係一段時間後,就開始面對可能發生的「結果」的焦慮:「這真的讓我感到很煩惱,我已經記不得上回
『好朋友』是什麼時候來的了……親愛的上帝……我好害怕。求禰讓我的月經快來吧!」隔天又寫著:「……我根本沒辦法專心在任何事上,我太擔心月經這件事了。」從中不難嗅出少女每天都處於煎熬之中。相較於另一位當事者彼得,則是天天開心的沉醉在初嘗禁果的快樂中:「他(彼得)從我學校小櫃子的門縫裡塞進去一朵黃玫瑰……上面還寫著E. E.康明斯的詩句。……你雙眸裡的聲音比所有的玫瑰更深,沒有人,連雨也沒有,這麼纖細的小手。」作者巧妙的讓讀者比對出雙方在你情我願後,卻面對迥然不同的心情,讓青少年能以較高的角度,重新思考這件事。
後來,得知女友薇兒已經懷孕四個月時,「他轉動點火器上的鑰匙,猛地把車開出去,輪胎與地面使勁摩擦,發出非常刺耳的聲音。一路上我們都沒跟對方講話。等他把車開進了社會局福利部門的停車場後,他一句話也沒說,就伸手越過我,把我這邊的車門打開來叫我下車,他自己則留在車裡。」作者一字一句如實的道出,在激情過後,面對殘酷的現實問題下,少男彼得的情緒反應,寫得既逼真又貼切;雖然後來彼得聲稱扛起一切責任,願意娶薇兒為妻,卻又隨父親遠走他鄉,逃開這一切。作者試圖要提醒所有的少女:在性愛激情過後,只有女性是絕對無法逃避面對後果的唯一當事人。
作者除了希望讓青少年看清事實外,更希望能帶領獨自扛著罪名的少女走出困境。此時,家人的支持對青少年是重要的。因而薇兒的母親說: 「有了孩子並不表示你的一生就此完了。……你不會一輩子永遠是那個剛懷孕時的青少年,你得往前看……」另外,作者再安排薇兒的小提琴老師, 瑞可夫太太,一個也曾是個未婚媽媽出來鼓勵她。把薇兒從深淵中拉出來:「我不能讓懷孕這件事阻攔我,我希望能像她那樣主修音樂。」作者試圖要跟青少年傳達:雖然犯錯,但絕對不可放棄自己,只要不斷往上爬,還是會有成功機會!
許多孩子犯了錯,就想要跑到父母的羽翼下躲起來,不願真正去面對問題;當薇兒想把問題拋給媽媽時,媽媽理性的說:「我們希望能替你、珊蒂和尼克(薇兒的手足)準備更好的生活環境。不過,如果你堅持要把自己的生命拋開(留下嬰兒,自行照顧),那你就只有靠自己。我們愛你,但是事情還是一定得這樣處理。……我們是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的,薇兒,這你是知道的。」
當然,要孩子認清事實不是那麼容易,薇兒的下一個人選,外公,也告訴她:「人生中有些時候,我們必須得去做些我們並不喜歡做的事,原因只是我們再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了。現在你就該問問自己,此時是不是那樣的時刻之一。」作者如此「殘忍」的安排,無非是希望孩子能認真的思考,如何好好的處理問題。
在確定沒有外援下,少女開始認真的面對現實,思考更多層面的問題:「我真的已經準備好,可以做別人的母親了嗎? 還是說,我只是在騙自己而已? 我最好在孩子出世以前就先把事情搞清楚。因為把我自己的生活毀了是一回事,但是我總不能把孩子的一生也給毀了,那可就罪不可赦了。」
另外,一個已把自己的孩子送給人領養的女孩,提出:「留住這個孩子,卻又不能照顧他,給他一個安適的家,那麼這又是個什麼樣的愛呢?這叫作自私。」這樣的想法,讓少女對於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有了全新的見解:「那是你自己的骨肉。你當然是想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的。你已經懷了幾個月的身孕,天天感受著他在你身體裡的成長和踢動。你最希望的當然是帶他回家去,看著他成長起來。那很容易、那真的會很容易。……你又能給你愛的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如果你愛你的寶寶,真的愛他,你就不該只想你要些什麼。你必須考慮這個孩子,什麼才是對他最好的。」就像少女說的:「這孩子將來不管怎麼樣大概難免要受苦了— 不管是我留著他,還是我把他送給人領養……哪種方式可以讓他受的苦比較少?」如實的道出這件事情的最後受害者,就是那個無辜的小生命啊!
作者以動人的筆觸,帶著青少年們一起探討愛的本質,更進一步釐清在未成年前,應認真追求更好的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備未來能夠建構一個安定、美好的家庭,這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