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去方向的人,找到面對未來日子的力量!
一群講究實際與勇氣的各界菁英,
持續在隔週的星期一聚會長達二十多年。
這個聚會展示了他們的人生面面觀,
並分享彼此的生活、挫折、信仰與友誼……
作者約翰.凱西克追尋人生、信仰的意義與目的已經長達二十多年。他的尋找方式是那麼不可思議──在每隔一週的星期一中午,和一群深思熟慮、精力旺盛、講話直來直往的男人們共進午餐,同時藉由聖經故事為跳板,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從「上帝是否存在?」到「當信仰讓你失望時,你要怎麼辦?」無所不談。
本書是一個讀書會探討信仰與自身關係的記錄,而研讀的主題就是聖經。這個讀書會是由約翰.凱西克與他的老朋友共同組成,讀書會的成員每一位都是美國各界的頂尖人物,包括新科州長、知名律師、國會議案的推手、大企業高級主管、第一個破解愛滋病毒的權威醫生、美國頂級雷射科技研究學者、宗教界極具人望的牧師…等等。書中詳細描述了這群講求現實與科學的精英份子,是如何與作者結識、在何種因緣際會下被作者說動,加入這個以聖經為主題的讀書會,他們又是如何對聖經故事充滿質疑、爭論不休、再找出實証、達成共識,最後一同從聖經中找到了各種可以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的聖經寓言與故事。
這是一本誠實地檢視如何建立信仰,就算在最傷心痛苦的時刻仍能尋得撫慰,並且提供一個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及面對重大改變時做決定的範例。除了感動人心的個人故事和回憶之外,凱西克與他的小組成員們列舉了數十個聖經中的故事,來分享各種聖經與生活中重要議題的討論,包括:
施善:你如何確定自己的付出奉獻已經夠了?
公義:遭受不公平對待時,你該如何面對挫折感?
嫉妒:當別人得到你夢寐以求的東西時,要如何接受失落感?
寬恕:受到傷害時,要如何面對那個傷害你的人?
目標:如何平衡事業和物質世界的需求,並讓心靈同步成長?
本書提供一個團體追尋意義與答案的鮮活紀錄,如何在風浪中堅定自己的信念、如何從生命裡找到心靈的慰藉、如何在最痛苦的情況下重新振作,以及如何改變令人不滿的生活現況,本書將開啟一條透過信仰與友誼來追求力量與意志力的實用道路。
【內容特色】
文字精簡扼要,筆調親切而幽默,不論是不是教徒都可輕鬆閱讀
作者身份特殊且經歷豐富,對於人生逆境與情緒低潮的感觸尤深,其人生智慧值得學習
作者簡介:
約翰.凱西克(John Kasich)
出生於美國賓州小鎮的郵差之子。二十六歲以俄亥俄州參議員身份進入政壇,三十歲進入美國國會,並從此連任九任眾議員。他在任內的貢獻極多,以作風乾脆、精力充沛而聞名,並因此被美國權威性新聞雜誌《新聞週刊》選為「二十一世紀百大人物」之一。
他的論述與表達強而有力,曾多次透過時事評論影響公眾議題,他在福斯新聞頻道主持《凱西克的心臟地帶》(Heartland with John Kasich)新聞節目,同時也在全國的大學校園中巡迴演講,傳達勤奮、道德和價值等議題的重要性。
凱西克的著作曾經兩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他的前一本書《堅守立場:為美國魂而戰》(Stand for Something: The Battle for America's Soul)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目前是俄亥俄州的新科州長。
譯者簡介:
王淑玫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美國史丹佛大學新聞碩士。曾任編輯、記者等工作,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甚豐,譯有《26a-稚嫩與浪漫的童年》、《女孩們,生活就是這麼有趣》、《逃出1840》、《冰箱門上的故事》、《教養出成功的孩子》、《26個美國女設計師的靈感工作室》、《100個拍好人像的方法》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佳評推薦】
TVBS主播 方念華
金曲獎音樂家 李文智
壹電視主播 李晶玉
終身義工 孫越
知名藝人 傅娟
亞洲網壇球王 盧彥勳
輔仁大學主任 嚴任吉神父 ──熱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直接回答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問題,因為這種事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本書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一些如何追尋答案的範例,並且在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李文智,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演唱獎得主
如果質疑是一種藝術,那麼凱西克就是以其雄辯的口才、熱情和真誠,完美呈現了一個人該如何打破生命中種種常規的訣竅。──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想要完成某事,先說服凱西克是個好辦法。當他接受並相信這件事時,人們就相信他。總之相信他就對了!──波諾(BONO),搖滾樂團U2主唱、《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即使身為國會議員,凱西克從來不在乎立場鮮明。本書正如其作者,充滿熱情、原則,並且絕對發人省思。──喬治.史提奧普洛(George Stephanopoulos),知名書評家
充滿如響雷般的激昂熱情,所有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人心的明證。──《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這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讀書會紀錄,對這群男人而言,信仰的最大挑戰就是「壞事怎能發生在好人身上?」其實答案並不難找到,在他們所讀的聖經故事中,隨處都有值得效仿、充滿信實與勇氣的典範。書中所提及的基督宗教觀點極為溫和,毫無深奧之處。──《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不論是刻意褒揚或僅是實話實說,本書都讓人欲罷不能。書中詳細描述一群抱持著真實懷疑的人,如何將信仰變成他們日常生活中持續不斷的心靈對話。──《匹茲堡先鋒報》(PITTSBURGH TRIBUNE)
凱西克絕不願在複雜的宗教問題上接受簡單的答案。本書中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和讀書會夥伴們在輕鬆的午餐時間掙扎著面對永恆的疑問。──比爾.塔默斯(Bill Tammeus),《全國公教會報》專欄作家
本書提供了一個團體追尋答案與意義的新鮮有趣紀錄,並開啟一條透過信仰與友誼來追求心靈力量的實用道路。──著名宗教心靈類書評雜誌《Religion Spiritual Book Recommendation》
【專文推薦】
關於回應生命
方念華
雖然我是從出生就被媽媽抱去領洗的教友,一種非常典型的天主教友,但是,一直到大學生活,才和上主建立起一對一的親密關係。那是一種「相信凡事跟著祂的腳蹤行」的關係。
然後,像很多成年人一樣,有了伴侶(雖然他也相信主),進入家庭,進入兩頭燒的中年……信仰成為──或說淪為──相信天主在那兒,卻走不到祂跟前的心理狀態。
直到四十歲以後,我發現,不是生活本身在提醒自己,上主和渺小的我常在不離。而是死亡。不斷參加的喪禮,以及不時聽到的悲傷訊息,讓我堅信──人不是無由而生,無處而熄。
如果人卸下了肉體的負累,真正輕鬆地安息,那必然有一個更足以讓人嚮往的所在,讓生到死的循環並非白白運轉。
上主,在那裡等待我們。
換句話說,為了讓我們曉得,有個如此值得等待的對象,那麼在有涯之生,更深入的認識、了解這個對象,不是一件極其合理的事嗎?
「認識」這件事,從這本書來看,絕非一件表面的事。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是對 金錢,欲望,軟弱……生活裡種種瑣碎煩擾到巨大痛苦的本質,反覆辯證的一條路。而且,信仰從來不保證這條路無雨時晴;但祂告訴你,此刻行在何處。讓我們在很想很想照著「別人的方法」那樣做、那樣選擇時,有機會看到自己原來擁有一個獨特的座標。
在自己的座標裡,反應生命裡的各種召喚,直到掌握明確的意義。
這麼聰明──或者說在世俗的標準裡,這麼有成就的作者,讓我們看到他一路尋找意義的過程。有細膩的回憶,也有深刻的說理。雖然,像台灣這樣非基督教文明的國家,這樣一本譯著或許很難讓非教友輕鬆自然地讀完;因為作者行雲流水般交代他一路和教會的關係,很可能根本在許多台灣讀著的人生經驗之外。不過,坊間許多諸如「心靈小配方」的書籍已經太多,那些飄飄浮浮的安慰,或者輕輕柔柔的鼓勵,能不能逼得人正視「生之困難」的尖銳核心,從而解開自己觀照人生的盲點死結,我從來就很懷疑。
因此,這本書至少直指我們活在人世的共同疑問:我們如何活出意義。
跟隨作者的腳步,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好讓走完短瞬一生的平凡我輩,帶著這些「意義的寶藏」,奔赴下一個更叫人嚮往的原鄉!
(本文作者為TVBS資深主播)
【專文推薦】
尋找你的心靈手杖
李文智
不久之前,一些周遭的好友生病、甚至於過世。老實說,這給了我不少打擊,並且讓我不禁又再度開始思考,何謂人生的意義?
沒錯,再度的。因為這也不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遭受打擊。
我是一個以演唱為職業的音樂工作者。曾經有一次,一個記者朋友問我:「哪一次的演出,是最讓你難忘的旅程?」當時,我的回答是某一次的確讓我相當難忘的演出旅程。不過,如果你現在問我,我可能會說:「最讓我難忘的旅程,是人生的旅程。」
我們的生命旅程,是一趟相當特別的行程,並不是由旅行社所安排的,而是由一位我們或許平時見不到的「導遊」所帶領著。這場人生的旅行並沒有既定的景點,也時常不知道下一站在哪裡,旅途中也常帶給我們驚奇。當然,這個驚奇有時可能是令人愉快的,但有時也可能是使人傷悲的。
這些未知的驚奇,當它們發生時,或許我們在當下無法理解這其中的意義,有時我們得花許多時間去思考,甚至,如果這些驚奇是令人震驚、令人痛苦的,我們大部分的時間也可能是在質疑我們所信仰的神:「為什麼是我!?」
藝術這條路是充滿艱辛的,大多數時候可說是荊棘遍佈、難以前進。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我時常會遇到許多困難,不時也會遭受來自現實世界的打擊。遇上這些狀況,有時也會讓我對上帝心生埋怨。但是在無形之中,總會有一股力量,讓我能夠在困境中依賴著我的心靈手杖,繼續朝我藝術的目標前進,也因此,在路途上偶爾也能嚐到甜美的果實。
我相信,在我們真正需要援手的時候,天使總會適時地出現,給予我們最真實、最確切的幫助。因為如本書所說,不論眼前的狀況如何危急、如何惡劣,一切總是在上帝的掌控之下。
或許這本書無法直接回答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問題,或是每一個我們時常質疑的信仰問題,它不會給我們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事實上這種事也不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它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一些如何追尋答案的範例,並且在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
上帝的安排,都有他的道理。即使那些安排有時候在我們看來,或許是一種傷害。但是我們要學著了解,不要太早下定論。因為上帝的用意,有時得花點時間才能理解,或許一個月、或許一年、或許十年。但不論需要花費多少時間,當你了解之時,你就會知道,這一切都是甜美、值得的。
逆境常常會是我們生命的轉折點,而我們的信仰,就如同為我們開路的手杖一般,伴隨著我們時而崎嶇、時而平坦的人生旅程,它會在艱辛的時刻給我們支持,在面臨苦難時給我們勇氣。善用上帝賜予我們的心靈手杖,我們將從中得到突破一切危難的心靈力量。
(本文作者為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演唱獎得主)
名人推薦:【佳評推薦】
TVBS主播 方念華
金曲獎音樂家 李文智
壹電視主播 李晶玉
終身義工 孫越
知名藝人 傅娟
亞洲網壇球王 盧彥勳
輔仁大學主任 嚴任吉神父 ──熱誠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直接回答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問題,因為這種事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但是本書可以給我們一些提示,一些如何追尋答案的範例,並且在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給予我們一個思考的方向。──李文智,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演唱獎得主
如果質疑是一種藝術,那麼凱西克就是以其雄辯的口才、熱情和真誠,完美呈現了一個人該如...
章節試閱
【摘文片段1】
來說些關於我父母親──約翰及安.凱西克的事。他們都是第二代的移民者,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們的性格中就有那種旁觀者的特質。我父親的家庭來自捷克,我母親的家庭則來自於南斯拉夫,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相遇,當時他們兩人都在退伍軍人管理局工作。我爸爸送了二十九年的信,我們家就在他的送信路線上,後來我母親也在郵局工作,負責分信。他們是誠實、誠懇、認真、敬畏神的人,他們有嚴格、勤勉的工作態度,他們不抽菸,他們不浪費──其實這點很好,因為他們實在也沒賺多少,但他們擁有的卻已足夠。他們從不抱怨,他們也從不覺得欠缺過什麼,他們的命運、生活中的地位,都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也由此塑造了我的世界觀。在我首次競選的演說中,我常說我母親寧可走一哩路,也不願意花兩毛五坐公車。我父親也一樣。然後,他們送我上大學、最後將我送入了華盛頓,我心中十分明白他們灌輸給我相同的堅定、努力工作的價值觀。
他們也在自己完全無意的狀況下,提供我另一種推進力──只不過這股力道是那樣殘忍、橫行霸道而又無比傷痛。
他們當時年近七十,健康狀況非常良好,正期待著退休生活。他們擁有退休年金、一些存款,以及明白自己終於能暫時放鬆、休息一會兒的安適感。生命很美好──雖然一直都很不錯,但這是他們終於可以蹺起二郎腿享受的時候了。天曉得他們這輩子工作的夠努力了,這一點平安和寧靜是他們應得的。
然後,一九八七年八月的一個晚上,他們在漢堡王門口停了下來。他們幾乎不吃外食,但是他們喜歡漢堡王的咖啡,所以偶爾會例外一下。他們說,這可是全鎮最划算的咖啡了,因為可以不斷地免費續杯。
但是,這一回一點都不划算。
那是個涼爽的夏夜,路面乾燥。當他們離開漢堡王的停車場時,沒有任何理由能讓他們預料到即將發生的事。但是就在那時,一名酒醉的駕駛沿著馬路直衝而來,筆直地撞上他們,我覺得他們甚至完全沒看到對方。
當時我人在華府,那些人在一、兩個小時之後才終於找到我。我父母被送往賓州醫院,那裡的醫生在子夜前聯絡上我,說我的父親已經死亡,母親則情況危急。他溫和、平鋪直敘地陳述著。老天,對這可憐的醫生而言,這一定是一通很困難的電話──因為接到這通電話對我而言絕對非常痛苦。事實上,他說第一遍的時候,我根本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聽對了,因為當你在接收這樣一個天崩地裂的噩耗時,你的心智會開始做出各式各樣奇怪的反應,直到今天我都無法確定自己當時的反應,或者我掛斷電話後所做的舉動。我知道的是我確實有走到車位,然後開車離去。其實,當時是由和我在一起的女子開車,因為我真的無法開車。在車子行駛中,我不斷地聽見那名醫生所說的話在我腦海中彈跳,說我的父親過世了,我的母親情況危急、性命垂危。
要如何處理這種事?要如何應對?真的,你到底該如何反應,該如何一歩一步地向前移動,去回應這個事件?沒有時間和強烈意圖去維繫孩提時期曾經擁有過與上帝美好關係的我,在此時此刻,只留給自己一條掙扎前行的淒惶之路。
我當然受到很大的創傷。我很愛我的父母親,他們對我極度的重要,而且他們正處於生命中那麼美好的時光,這點更是意義深厚,況且他們還深愛著彼此。多年來教堂都是我的生命線,但是近年來,我的雙親取而代之成了那條生命線。知道他們仍住在麥奇岩鎮,做他們的事、上教堂、互相照顧,那才是連結了我的童年生活與現在我所過的生活、讓我往來於華府與賓州之間的關鍵。知道我的雙親健康而快樂,給予我極大的能量和安慰,那種生活是美好的。所以,這個消息就像子彈一樣打穿了我心目中擁有的雙親的印象,我無法接受父親過世的事實──那個教導我是非觀念、教導我如何接球、如何堅守立場的男人。身為一個人,我所知道的是非和真誠,都和他所代表的是非與真誠息息相關。沒錯,他從來就不擅於口頭或情感表達,但是他的行為說明了一切。當你以送信維生時,你就已經清楚地傳達給孩子一件事:必須打拼奮鬥通過任何想像得出的艱難困境,以達成目標。這就是郵政服務的信念──「無論雨打、冰霜和下雪」──這都展現在我父親的一生當中,而現在這個醫生告訴我,他過世了。
當我抵達醫院時,我的母親仍活著,但是我一直無法跟她說話,我無法告訴她我愛她。那天早晨不久後,她就過世了,我又被子彈射中一回。我想那時我應該明白她的情況並不樂觀,但是當你即將失去一切時,就會死命地抓住仍有的。
我在醫院遇到我雙親去的新教會的年輕助理牧師。我母親很喜歡這名助理牧師,他聽到這件意外之後,就立刻趕來醫院協助我們,我因此和他相處了一會兒。他叫史都.波明,他試著安慰我,但我已太過傷痛;他試著和我說話,我也說不出話;他試著告訴我他明白我的感受,但是我根本聽不進去。
我還真的用語言攻擊他:「你怎麼可能明白我的感受?」
話一出口我就後悔了,我沒有理由用那麼嚴厲的語調對史都說話。但是他明白,他不在意,他知道我處於傷痛、暈眩和急切之中。
過了一會兒,他說:「約翰,你母親的歸處只有一個,就是和她的神在一起。」
我們一起坐在那裡,好久好久。史都看得出我極度悲痛,他明白我無處可去,但卻又不願意完全轉向他。我真的沒辦法。他其實沒有什麼話可以跟我說,因為我實在聽不下去。但是要感謝史都的是,就當連我自己都打算放棄自己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我。接下來的每一天,他都嘗試著勸告我,每一天他都試著安慰我,而我每一天都抗拒著,尤其是開始的頭幾天。我對那個酒醉的駕駛太憤怒了,我太忙著詛咒讓我雙親步上悲劇的厄運,讓他們在那錯誤的一刻離開停車場。那個時候,除了我自己的悲慟之外,我什麼都無法接納。
但是他的話留下影響,讓我屹立不倒。倒不是說我有多大的力量或是信念,但是至少我沒倒下。史都一定感覺到他有帶來一些影響,因為他向我提出一項溫和的挑戰。他說:「約翰,我不認為你真的清楚自己的信念,你必須要決定你和上帝的關係位置。你現在有機會,但是隨著時間過去,這個機會會消失。你的痛苦會漸漸和緩,你會回到原有的生活中。」
當然,史都說的沒錯。他剛說出口,我就打從心底地明白。我知道我遠離了上帝,國會的工作,可說是一種非常孤獨、寂寞的存在,你被其他的一切所吞噬,而那些不過也就是雜七雜八的東西而已。不管你的辦公室有多大,或者是你在民調中領先多少個百分點,或者他們在週日早晨的談話節目中是如何評論你。但是,一直到史都用這些溫和的話語點醒我,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早已不知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日子了。
史都的勸誡像個浮標,而我伸手抓住了。沒錯,沒有人能明白我的感受,但是在那些雙親剛過世的黑暗日子裡,史都仍願意嘗試提供一些微小的安慰。他和我一起撐在那裡,然後提出了一個挑戰。他知道我和教會的過去,他也知道我在年輕的時候離開了教會。他從和我母親的對話中了解這一切,當我放下防衛已經夠久的時候,我也這樣子告訴他。他說:「約翰,你現在擁有一個機會。我不知道在你的世俗生活中你所面對的是什麼,但是你雙親的死亡為你開啟了一扇窗,你必須決定自己是否願意走入那扇窗。過一陣子,那扇窗會關閉,但是現在它是開啟的、大大敞開的。過一陣子,痛苦會逐漸紓緩,你也會回到原來的生活中,但是在窗戶敞開的此時,你何不窺看一下,瞧瞧在過去這些年裡,你的生命中缺少的是什麼?」
在內心深處,我明白史都是對的。我在生活中已經遠離上帝,而我此刻已經無處可去了。
史都說:「那扇窗會關上,約翰。現在它是敞開的,但是之後會關上。雖然你現在萬分痛苦,但是這些都會成為過去;儘管現在這一切看起來如此可怖,終將會成為過去。不要白白錯失了這個機會。」
對我而言,那是個轉捩點。一週之後,等我回到華府時,我已投身展開一場幫助我決定我和上帝、以及永恆命運的旅程。我完全不清楚旅程的終點,也不清楚要如何前往,但是我明白,透過史都所說的那扇敞開的窗,我會讓上帝回到我的生命中。不是那種OK繃式的緊急救護,也不是那種暫時安撫我喪親之痛的止痛藥效果,而是一種持續不斷、滋養我生命力量的方式。
(以上節錄自《星期一的心靈夥伴》第二章)
【摘文片段2】
參加國會山莊讀書會幾個月後,其他的機會就自行出現了。我其實沒注意到,而且我絕對沒有在尋找,但它就是出現了。我回到老家哥倫布市,和一個朋友鮑勃.羅區一起喝啤酒。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後,我就沒有直接從啤酒桶喝酒過了,我們當時是參加聖誕晚會,現場很吵,大家尋歡作樂,而我們卻在討論很沉重、極具深意的事,特別是在討論我在華府參加的讀書會,我心裡掛念著它。就在這場聖誕晚會前不久,羅區才到華府拜訪我,我帶他一起參加查經聚會。他明白我想要的更多,我告訴他,我喜歡和不喜歡這個團體的哪些地方。
換羅區說話了。他告訴我他目前的心態狀況,他告訴我在他生命中,他在神和宗教方面所追求的事物,他也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我認識羅區很久了,他是個成功的財務管理師和投資顧問,我們遊走於相同的圈子裡。我知道他參加哥倫布市的讀書會已經好幾年了,這也正是他來造訪華府時,我邀請他參加我們讀書會的原因。我想,我們會開始討論這個話題,是因為我想要聽聽他的做法。
而我聽到的,卻是一個完全嶄新的想法。他說:「何不組一個類似我們在哥倫布市的團體?」
他一說出口,我就知道那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心想,好吧,我怎麼沒想到過?
我說:「那你已經參與的這個團體呢?」
他說:「我還有時間多參加一個。」
我說:「我們找誰來主持?」我參與過很多由貝瑞特主持的聚會,我知道不可能隨便聚集一個沒有領導人的團體,不然我們就只會原地團團轉而已。
羅區說:「我想我有個最佳人選。」
事情就是這樣發生的。就在啤酒桶旁,我們啜飲著塑膠杯中的啤酒。現在回頭看看,作為一個轉捩點,那真是毫不特殊的一刻,我想這正是因為我們團體的謙卑起點(在啤酒桶旁!),讓我們維持著單純與直接。這也是因為我們都很單純,而且直截了當──不過是幾個普通男人想要增廣見識、尋求共鳴和友誼,認為我們可以吸引其他一些可能也想要追求相同目標的人而已。我們的追尋一點都不花俏,不過就是打開啤酒桶,讓話題展開而已──這就是我們構想的來源,起始於一個聖誕晚會的想法。
回頭想想,羅區對我而言就像是希望和面對挫折時的寶庫,相對的,我也讓他源源不絕的關切有了良好的出口。我們彼此認識最少十年、十五年了,而他對我總是非常地坦誠、直接。他是個俄亥俄州的農家男孩,只會說毫無修飾的老實話。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他都讓我覺得是個值得共患難的傢伙。如果你和羅區交好,那他就會照顧你。有時他會對我失去耐性,但是也無所謂,因為他擁有善良的人格。他為自己的信念而戰,而且他不喜歡浪費時間。在許多方面我們都很類似。對他而言,信仰很重要,但他同時也打開心胸,隨時接受讓信仰變得*更重要*。他參與教會活動,但並不是太過活躍的那種人;他的信仰深刻,但是不會過度。在聖誕晚會中我們手握著啤酒站在那裡時,我們很清楚自己都在精神生活中找尋某些不一樣、嶄新的事物。
幾天後,剛過完新年,我就造訪羅區位於城中的辦公室。關於哥倫布市的聖經讀書會,我們有股衝勁,而且彼此都不希望這個構想在假期過後就這樣算了。我說:「你真的覺得你能找得到一個牧師?」
他說:「我想泰德.史密斯很不錯。」
我從來沒聽過這個人,於是羅區解釋他是德國村衛理公會的牧師。他說:「坐你的車去見見他吧。」
所以我們就去了。果然,史密斯在辦公室,他似乎很詫異見到我們,但是他熱烈地歡迎。我立刻就喜歡上他了。羅區介紹我們認識,並且說明我們的想法,而史密斯也深受吸引。我覺得他是個很真、很坦誠的人,是那種不會因為對方態度不真心、半吊子就因此放棄的牧師。史密斯記得羅區和我特別強調的重點──我們需要一個引領我們讀聖經,並且幫助我們將聖經中的教誨運用在這個時代的人。我喜歡巴瑞特在華府的做法,比較像是團體中的一員,而非我們的精神領袖。我想我們可以藉用那種方式,於是我告訴史密斯,我不希望一個高高在上領導我們的牧師,而是要一個和我們平起平坐的人。還有,我們對於引導這回事其實也不是很確定。沒錯,我們知道我們需要人帶領,但是我們不希望時時刻刻都被提醒。我們想要一個像在部隊時能和我們一起在糞土汙泥中邁進的領導人。幸好,這個想法頗能吸引史密斯,他也記得他接受這份任務的前提:如果聚會幾次後發現他不合適的話,我們也會坦承地告訴他。
羅區還記得,史密斯想在加入我們前先為此祈禱。他說:「讓我考慮一下。」他還真考慮了兩、三個星期!那時候我們急著想要開始,我總覺得為了「是否要引領讀書會」這麼直截了當的事情要祈禱這麼久,簡直是可笑之至,但那就是史密斯的作風。羅區和我很急著要開始,我們以為史密斯是無聊地坐在那裏慢慢考慮。這也是我對史密斯的另一番認識:他什麼事情都要仔細考慮。當他最後回覆我們,說他願意領導我們的聚會時,他堅持要邀請一個熟人加入這個團體。我和羅區並沒有意見,反正我們還沒有開始找人。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得找到足夠的人來參與,這個人選和其他一樣好。史密斯推薦一個名叫鮑伯.戴維斯(Bob Davies)的醫生。戴維斯醫生和羅區一樣都是史密斯的教區教友,只不過戴維斯醫生是以前的教友。他是史密斯以前教區的成員,兩人由此發展出緊密的友誼。總而言之,大家都同意戴維斯醫生很適合,所以我對史密斯的條件也沒意見。
我的想法是,人越多越好玩,讓我們趕快開始吧!
史密斯和戴維斯醫生加入後,我們距離目標的「八個人」已經達成一半了。在經過這麼多年後,我已經想不起來為什麼會有這個數字,總之這數字感覺很對。那也可以讓我們有點彈性,萬一某個禮拜有一、兩個人無法出席的話,這樣也分散一些,不會讓某個人霸佔整個討論,不過天曉得,我還是會嘗試這麼做就是了。而且,不管我們討論的是什麼題目,這還能保證我們會有相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直到今天,史密斯回想起一九八八年一月中我們突如及來的拜訪,他都仍舊認為那是他宣教的高峰。這並不表示他對自己的會眾、或是他在講壇上傳達的美好、激勵人心的內容有任何不滿,而是他認為領導我們這群雜牌聖經讀書會是他生命中最值得驕傲的成就。當然,他以前也帶過聖經讀書會,有些歷史長久到足以跟我們平起平坐;同時他也持續地帶領各種不同規模、樣貌和持續力的其他讀書會。但是他說,我們的團體很不同,因為我們是*自主地*投入、追尋。我們不是回應釘在教堂佈告欄的傳單或是某個短訊,我們也不是史密斯為教區所發起的延伸活動。
我們是群主動的人。
史密斯說:「對唱詩班的人宣教,和對街上的行人說話很不一樣。在教會裡,我對話的對象是原本就已經傾向教義的人,他們對神職人員通常會有種真誠、根深蒂固、對權威的尊敬。但是這個團體有更多的互動,他們不會基於信仰而接受,他們有比較多的疑問,他們不認為我能知道所有的答案。我可以告訴你,他們絕對不是唱詩班。」
的確,我想我們確實不是。
(以上節錄自《星期一的心靈夥伴》第三章)
【摘文片段3】
我們小組反覆爭論的議題之一就是有關聖經文字的字面解釋,幾乎是立刻就開始爭論了。我無法確定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是否在第一次聚會就開始,但我清楚地記得在大學俱樂部的餐室中,伴隨著甜餅的香味提起這個問題,而且很快就開始生根了。我們輪流探測彼此,討論這些故事是真的發生過,還是應該要當作是隱喻?梅瑟(摩西)在山頂上真的聽見了上帝的聲音嗎?還是他聽見的是他心裡的聲音,只不過他很明白那是上帝的計畫?就連在這種地方我們的意見都分歧,有意思的是,這種意見分歧每一次的分法都不一樣,會有一群人在這個禮拜採用字面的解釋,下一回卻換了另一群人堅持字面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嘿,看情況(這個立場夠堅定了吧?)我從來都不是一擊定論,我可能在年輕的時候對某個章節有某種詮釋,等我年紀大點、睿智點(假設我有)後再讀,卻有了不同的看法。譬如約伯的故事,起初那是聖經故事中最可能發生、最可信的故事,我毫無疑問、全心全意的相信其中所描述的一連串發生的事實,直到我讀到故事的結局。一切都很美好,約伯再度擁有他的人生,也重拾了他的信仰。第一次讀的時候,這個童話故事般的老梗結局讓我很火大,讀書會開始一、兩個月後,我們小組第一次讀的時候,它也讓我很不爽。我對小組說,我認為約伯最後全身而退的情況,簡直就像個灑狗血、大圓滿的電影。我得到的反應很有意思,顯然有個學派認為約伯傳(約伯記)的最後一篇是在先前的文字完成很久之後才寫的,我們越討論就越有共識:不是所有的事情到了結局都很圓滿,到底順利不順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個很棒的教訓。相信神,一切就都可能發生。
每當我批評隱喻派的說法時,朗多最喜歡扯我的後腿,他會說:「傑克,如果你不相信這玩意兒,幹嘛還讀它?」
朗多有可能支持爭論的兩邊,我有時候覺得他就是喜歡跟我唱反調,所以我立刻反擊:「紅人,我們兩個人的差別就在於我真的讀了聖經。」
不僅僅是在我和朗多之間,到了此時,我們彼此之間通常有著充滿善意的脣槍舌劍,儘管有時候討論會有點激烈,但就算是在這些激烈的時刻,尊重和友誼仍然環繞著餐桌,沒有人的意見會被嗤之以鼻。
達尼爾(但以理)在獅子坑的故事【註2】就提供一個很清楚的例子。我們小組第一次讀這個故事時,就覺得這個處境很艱難。我們覺得艱難的原因,是因為當我們處在達尼爾那種狀況時,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難題需要面對,而不是關於那個人是否真的步入獅子坑以證明他對自己信仰的勇氣,也不是關於我們要如何去面對相同的惡魔──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發現自己同樣處身於這個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下。對我們而言,達尼爾的三個朋友沙得辣客(沙得拉)、默沙客(米煞)、阿貝得乃哥(亞伯尼歌)是否因為他們不願意俯伏敬拜金像,而被拿步高王(尼布甲尼撒王)投入烈火中【註3】,在我們生活中、在那個階段都不是個問題。
最後我們下了定論,這個故事的重點,是關於在我們生活中,「信仰的勇氣」確實有其地位,因為那時候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有許多人想要*逃離*宗教。他們可能在星期天上教堂,他們可能在家中敬拜,但是他們不想去參加一個大家一起談論上帝或是耶穌的派對,他們也不想因為個人信仰而在某些議題上堅守立場,`或者他們覺得公開地談論他們的信仰是件很難的事。而這才是這些篇章的重點──一個凡人堅守立場為上帝發聲。面對現實吧,我們隨時都可能得去感受那窯中燙手的烈火,我們都曾經受到那些如猛獸般想傷害我們的人的攻擊,但是我們如何面對烈火的試煉,並且在遭遇到對手攻擊時堅持自己的原則,才是最後決定我們人格的關鍵。
我們在這個議題上打轉直到聚會時間終了。我們刻意將第一次聚會設定為一個小時,因為如果我們要一直討論到得出結論,大家達成共識的話,星期一下午大家可能都不用回去上班了。直到今天,對於在下午一點解散這點上,我們都做得還不錯(即便是討論沒有結束)。可是,剛開始的時候,要一邊和時間賽跑一邊進行討論實在讓人分心。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終止談話,然後在下一次聚會時繼續下去──或者不繼續下去也常發生。
針對《達尼爾先知書》(但以理書),我們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勇氣的問題,雖然時間不夠,但每個人都吸取了一些不同的力量和啟發,然後繼續向下一個議題邁進。不過,我們終究還是會回來。像這樣一個長期讀書會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一再地重讀這些故事,我們會讀第二遍、第三遍。大約十年後,當我們再次閱讀《達尼爾先知書》時,正好是丹佛市外的柯倫拜高中校園發生悲劇性的槍殺事件之後。槍殺事件發生在一九九九年四月,我們小組剛好就在那一、兩個月之後聚會。當然,那時候關於槍殺事件的新聞報導很多,也是眾所關切的事。在悲劇過後浮現的一個報導中,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受害女學生的感人故事。報導中提到,其中一名持槍兇手曾經問她是否相信神,她說:「你知道我相信。」根據某些報導,此時兇手更進一步地要求她放棄信仰,不然就開槍射殺她,但是她毫不動搖。
這是多大的力量!多大的信念!多大的勇氣!
當時我們在頭條新聞的天天圍繞下,考量著達尼爾的故事,然後我們詢問彼此:「如果兇手威脅不放棄信仰就要射殺我們的話,我們會如何回應?」這個令人進退兩難的道德難題並不易回答,我們不斷地回想到這個科羅拉多州的年輕女學生,因為堅持信念而立即被殺的可怖現實。我們坐在那兒,充滿掙扎地去思考她所面對的艱難處境與達尼爾及其朋友所面對的艱難處境。這些故事寫於幾千年以前,但現在我們卻有了被推入烈火的現代案例──差別只在她的信念並沒有拯救她。
沒錯,唯有在面對考驗的時候,真正的勇氣才會浮現。而我們卻只在理論上考量這件事,覺得這不是真的,這只是個隱喻的故事。然而對那名科羅拉多州的高中女生而言,來自火窯的熊熊烈火卻太真實了。這其中的差異已然說明了一切。
第一次讀的時候,達尼爾和他朋友的故事要訴說的似乎只是關於信仰的勇氣而已,但是當我們再讀時,我們都認為這其實也適用於更一般性的勇氣──當你看見不義之舉時大聲疾呼的勇氣,願意冒著自己生命危險去幫助別人的勇氣,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而願意放棄一切的勇氣。對信仰的勇氣當然會擴散至我們生命中的其他層面,這不僅僅是為上帝堅守立場,這是堅守你的立場,就是這樣!
【註2】先知達尼爾(但以理)極受國王的信任,並因此遭到其他大臣嫉妒。為了陷害他,大臣們訂出一條禁令,就是「不可拜國王以外的人」,但達尼爾卻一如往常的敬拜神,因此被抓到國王面前。國王下令將達尼爾丟入獅子坑中,入口還用石頭堵住,沒想到達尼爾在神的保守之下竟然毫髮無傷,國王連忙派人救出達尼爾,並下令將陷害他的大臣與大臣的妻子們丟進獅子坑裡,他們還沒掉到坑底便被獅子咬成碎片。之後國王廢除這條禁令,下令全國要敬拜達尼爾的神。
【註3】拿步高王立了一尊金像,要求臣民俯伏朝拜,不遵從者將投入烈火窯中。但沙得辣客、默沙客和阿貝得乃哥三人堅持自己的信仰,不願朝拜,拿步高王便下令將他們捆起投入烈火窯中。三人毫不畏懼,在火燄中歌頌讚美上帝,且絲毫沒有受傷。拿步高王震驚於上帝的力量,下令將他們放出,並且重新頒下詔書,宣揚上帝的神蹟。
(以上節錄自《星期一的心靈夥伴》第四章)
【摘文片段1】
來說些關於我父母親──約翰及安.凱西克的事。他們都是第二代的移民者,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們的性格中就有那種旁觀者的特質。我父親的家庭來自捷克,我母親的家庭則來自於南斯拉夫,他們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相遇,當時他們兩人都在退伍軍人管理局工作。我爸爸送了二十九年的信,我們家就在他的送信路線上,後來我母親也在郵局工作,負責分信。他們是誠實、誠懇、認真、敬畏神的人,他們有嚴格、勤勉的工作態度,他們不抽菸,他們不浪費──其實這點很好,因為他們實在也沒賺多少,但他們擁有的卻已足夠。他們從不抱怨,他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