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師都認為人心不可知,你覺得呢?
名譯者賴明珠繼日本名心理作家河合隼雄《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又一大譯作!
精神力不是只有「忍耐」而已。
心的支持,有時會成為心靈的包袱。
──當你對蠻不講理的世間,忿忿地想舉起拳頭;
對紛亂糾纏的人際關係,默默地想滴下眼淚時,
不妨認真聽取本書55種煩惱心聲的細微振顫,
就可以發現遺忘已久的《心的處方箋》。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一頭栽進去的人才能真的離開?
為什麼唯有強者才知道感謝?
為什麼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為什麼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擔?
為什麼「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詞?
為什麼遇到危機時才能絕處逢生?
…
常常需要跟許多需要心理諮商的人見面的日本名心理諮商師河合隼雄
在本書中提出了以上許多的觀點,令人忍不住要問為什麼?
這一連串的為什麼,河合隼雄透過他長期的諮商經驗與觀察,提出他的看法。譬如真正的強者來看他,即使沒有接受心理諮商師很多的幫忙,卻是靠自己很努力地調整,病情轉好之後,反而常回來感謝他,而讓心理諮商師花費好大的勁去諮商幫忙的對象,卻很少回頭來謝謝他。所以河合隼雄說真正的強者才知道感謝。
等等這些有趣的心理大師的觀點,值得令人細讀。一邊讀,一邊讓人了解人心,也給看書的人很好的自我觀照內心的機會。
作者簡介:
河合隼雄
1928~2007,生於日本兵庫縣。京都大學理學院數學系畢業。京都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名譽教授。1959年以傅爾布萊特(Fulbright)交流學生的身分赴美留學,後來在瑞士蘇黎士榮格研究所學習。日本榮格派,臨床心理學家。曾任文化廳長官。從獨特的觀點考察日本的文化和社會、日本人的精神結構,對故事世界也造詣極深。
著書有《心的處方箋》、《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天下雜誌日本館出版)等多數。
譯者簡介:
賴明珠
中興大學農經系畢業,日本千葉大學深造。回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知名譯者 賴明珠
國家講座教授 黃光國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胡海國
推薦序
東方塵世中的修養
黃光國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自京都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改唸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到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所進修,成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師。回國後長期在教育界服務,曾經出任文化廳長官,十分重視日本青少年的適應問題。
榮格本人對東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跟傳統心理分析學派重視心理發展的取向完全不同。在榮格學派的影響之下,河合對日本青少年問題的分析,也特別著重在儒家文化影響下日本人的精神結構。這一點,他的作品跟華文世界的讀者有了極大的共同性,他對日本青少年及父母所提的各項建議,讀來也很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最近在《諮商心理學家》(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修養:儒家社會中心理治療》(中指出:在基督教文化「告白」(confession)傳統的影響之下,西方從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師大多是採取笛卡爾「主/客」二元對立的方式,試圖用各種不同的途徑來理解案主。在儒家文化影響之下,這本書一開始,河合就特別強調:「人心是無法百分之百理解的」。
像儒家文化中大多數的心理治療一樣,他在文化的層次上,分析「大多數人」經常遭遇到的問題,然後對父母及青少年提出他的《心的處方箋》,至於案主要如何用這些「處方箋」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則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全要看自己的修養工夫。
在本書中,河合強調「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對於西方的主流心理學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唸過社會心理學教科書的人大多知道:當代主流社會學中最流行的「自我」理論,也是採用「主/客」二元對立的方式,認為:西方人的「自我」是「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而東方人的「自我」則是「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對東方文化稍有暸解的人,都不難看出這種二分法的偏頗,但卻很少有「心理學者」敢對這種「主流理論」提出挑戰。河合卻是根據自己的文化經驗,娓娓道出他的真知灼見:「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
不久前,我剛出版了一本書,題為《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以這本書的視野來看河合先生的著作,真是令我感到「處處驚艷」:像河合所說的「一頭栽進去的人才能真的離開」、「權力的位置要求孤獨」、「有時唯有背叛才能保持距離」、「拋離權力才能磨練出內在的權威」,其實都是用現代人的語言,在講儒家「盡心知性以知天」的「慎獨」工夫。我的太太常常批評我的著作太「硬」,太過於學術性,一般人不容易讀,讀完河合先生的這本《心的處方箋》,才讓我看到自己的缺點!
河合指出:日本人凡事太過認真,這又讓我想起西藏喇嘛構作「沙檀城」的儀式。我在最近出版的《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一書中,曾經提出一個「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西藏佛教中的壇城,稱做曼陀羅(Mandela),通常是以彩色繪成,象徵佛菩薩的莊嚴世界,其基本結構為內圓外方,意即慈悲與智慧。在藏傳佛教的大法會中,通常會請幾位僧人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用五彩細沙,製作壇城。沙壇城的製作,有一定的規矩,製作過程便是一種禪定與智慧的訓練。製作完成的沙壇城,圖案對稱,色彩鮮豔,壯麗莊嚴,加持法會會場和平吉祥,同時也加持參加法會的大眾所願皆遂,法喜充滿。
法會結束之後,僧人立刻以手指將沙壇城劃破,再將彩色細沙分由信眾帶回家供養,剩下的沙子則灑在河中或大地。壇城象徵佛教修持對自身生命境界所造成的轉化;壇城由製作到毀壞的過程,象徵自身生命的成、住、壞、空;製作和對待壇城的態度,則蘊涵了佛教最高的生命智慧:「凡事認真,卻不當真」。佛教相信業力因果,「生滅隨緣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事情的成敗苦樂都要由自己承擔,所以要凡事認真。另一方面,佛教又相信緣起性空,世間萬事萬物皆變化無常,所以不必當真。
西藏僧侶製作壇城的過程中,所蘊含的智慧,幾乎已經包含了東方文化中自我修養的主要概念。河合先生的著作,則是從日本社會中的「世俗」角度,不斷地在詮釋東方的修養。賴明珠女士曾經先後翻譯過河合先生的三本著作《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以及這本《心的處方箋》,三本書都邀請我寫序言。她的譯筆流暢,譯作清新可喜,我每次閱讀河合隼雄「言簡意賅」的著作,總有「深獲我心」之感。不幸的是:河合先生在二○○七年時,以七十九歲之齡過世,以後再也讀不到他的作品了。人生在世,知音難覓,這是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吧!
(本文作者為國家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知名譯者 賴明珠
國家講座教授 黃光國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胡海國
推薦序
東方塵世中的修養
黃光國
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自京都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改唸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到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所進修,成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師。回國後長期在教育界服務,曾經出任文化廳長官,十分重視日本青少年的適應問題。
榮格本人對東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跟傳統心理分析學派重視心理發展的取向完全不同。在榮格學派的影響之下,河合對日本青少年問題的分析...
章節試閱
1.人心不可能知道
因為我以臨床心理學為專門職業,因此常常會有人問我,是不是立刻知道別人的心事?甚至有人說很怕見我,好像一見面就會被看穿心事。我確實是臨床心理學的專家,向來也以人的心為對象活到現在。不過,老實說,和一般預料的相反,我認為人心是不可能知道的。
當我更想強調這一點時,我就說,一般人以為人的心是立刻可以知道的,但能夠有自信確實知道,人心是如何難以了解,正是專家的特徵。一般人稍微看到別人的臉,就覺得知道對方是「壞人」或「好像很親切」的人。對這一點,專家卻知道看起來不管多親切的人,說不定都可能有很可怕的地方。或者,見到長相多可怕的人,都會想,說不定是很好心的人。總之,不會輕易下判斷,而會以知道人心這東西會如何變動是難以預料的態度去待人。
例如,心理諮詢師的地方,有時會有家長帶著被貼上「不良少年」標籤的孩子來。當然,他們做過很多適合被這樣稱呼的事情。父母和老師都努力想讓少年重新站起來,但都沒有成效。大家都對他放棄了時,他才會被帶到我們這裡來。這時,大家期待「專家」的事情是,分析和研究這孩子的心,而且不只這樣,還對孩子的父母也進行同樣的期待,希望找出不良行為的原因,並想出該怎麼辦才好的對策來。但,真正的專家卻不做這種事。
最重要的事情是,當圍繞著這少年的所有的人,都給這孩子貼上無法復原的不良少年標籤時,能懷著「到底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叫他不良少年?」的態度,面對少年。重要的是不要認定他是「壞孩子」。以這樣的居心,和少年見面時,少年意外地肯坦白說出話來。少年一面流著淚,一面說其實母親是可怕的人,自己從小就經常挨罵。聽到這個,就立刻決定「母親是原因」的人也是外行的。
當少年一邊流著淚一邊訴說母親可怕時,那可能是對少年來說的真實,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點。但,這並不表示母親是可怕的人,更不應該立刻斷定母親就是原因。而且我們在和母親見面時,也和對少年一樣,要以不輕易決定什麼的態度見面。
在以這樣的態度繼續見面之間,會發現以前所看不見的事情,會發現一般人想都沒想到的事情。只一味訴說母親可怕的少年,也會忽然想起小時候母親很溫柔地對待他的時候。以為自己的孩子很壞的父親,也會忽然對孩子說話,孩子也開始和他對話了。
當然,話雖這麼說,事情也沒那麼簡單,可能經過一段時期起起落落的變化,這時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立刻就對少年的心下判斷、加以分析,而是應該把眼光放在以後會如何發展的未來可能性上,繼續和他們見面。
不迅速判斷而能邊期待邊觀察,過去不知道的可能性會漸漸明朗化,人會漸漸改變下去,這才是美好的事情。然而這需要耗費相當的心力,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反而是很快地認定「明白了」,比較輕鬆。一旦認定這孩子問題的原因在母親,認定他是貼了標籤的不良少年所以無可救藥的話,自己的責任就變輕了,會錯覺只要怪罪誰,事情好像就解決了。如果「心理學」一直在這樣被使用的話,那就太難過了。
「心的處方箋」和「身體的處方箋」大異其趣。並不是分析現狀,找出原因,以此求出對策,反倒是,該把眼光放在未知的可能性上,在尊重從中產生的東西之間,自然生出處方箋的。
2.好事不成雙
前面強調過人的心不可能了解,因此對人的心也不太能講求「法則」,不能片面斷定什麼,是很不可靠的東西。因此,我雖然不喜歡「法則」,不過還是喜歡所謂「好事不成雙」的法則。
所謂「好事不成雙」,表示如果有一件好事的話,也可以想成有一件壞事。在公司被提拔升遷時,難免引起同事的嫉妒。中了彩券就容易會被人敲詐勒索。世間很公平,不會光有好事而已。有的人因為不知道有這種事,因此才會愛發牢騷,和時常抱怨。這些人所說的壞事,是因為他們沒有看透是為了有過什麼好事的平衡所引起的。
雖然如此,人總是希望一直是好事不斷,因此有了什麼討厭的事時,就想抱怨一下,這樣的時候,如果能喃喃唸出「好事不成雙啊」,往往能看清事情的整體狀況,明白原來如此,就算不到微笑的地步,至少能苦笑一下,不必無謂地生氣了。
這個法則也可以反過來想成「壞事不成雙」。當發生什麼壞事或討厭的事時,仔細看清楚,往往也有隨之而來的「好事」。好不容易想努力工作時卻生病了。覺得非常遺憾。但仔細想想,那可能是讓我們「休息」的機會,也可能是對做過頭的警告。
夫妻倆同心協力地建立起地位和財富時,卻有享樂的親戚死皮賴臉地硬跟你要錢。要對付他們和收拾殘局真傷腦筋,但仔細想想,因為夫婦合力對付的結果,往往因此而度過了中年危機的侵襲。不過也有人看不見這個,卻為了親戚的事夫妻頻頻吵架,使中年危機加劇。有人因為平衡的力量過猛,受不了而面臨婚姻破裂。
這個法則的好處在於,不說「沒有這種事」,或「絕對沒有好事成雙的」。並不硬說絕對的真理。而是偶爾也會有「好事成雙」的情況。好事成雙,可能是相當努力或相當好運,或兩者重疊著降臨的,一般說來雖然需要努力但感覺靠幸運的情況好像比較多。因為幸運而接連來了兩件好事時,有人也往往自以為是地以為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來的,下次同樣程度的努力,也以為會有兩件好事發生,但卻沒有那麼便宜,這次說不定兩件壞事一起湧來,不禁感嘆,不可能這樣啊。
如果知道好事不成雙的話,遇到好事發生時,往往事先看得見為了平衡可能會有「壞事」要來。如果能事先預見,至少可以覺悟地接受。同樣的痛苦,人如果能覺悟,或明白道理的話,相對地就比較容易度過。或者由於事先積極地接受,而能讓苦難減輕許多。
就像有什麼喜事時,要分給親戚和鄰居喜餅那樣,自古以來的風俗習慣,可能某方面也是從這種平衡感覺發展而來的。讓人覺得麻煩的古老風俗和禮儀等,如果能從這種觀點來重新看待時,我想說不定也會發現新的意義。
在看待「好事不成雙」,的平衡現象時,不僅限於物質方面,也有必要看看心的方面。包括物和心,以長期看來,整體平衡的恰到好處往往令人十分佩服。
前面說的是合理的情況,但說得乾脆一點,就是如果賺了錢是要付出相當稅金的,可以說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像庭園的參觀費之類的,不管收入多少都不必繳稅,這些事,因為是屬於「宗教性行為」因此被許可。在這裡所說的「法則」只適用於世俗世界,宗教界般高尚的世界並不通用。最後必須補充說明才行。
3.100%正確的忠告是沒有用的
有人總之喜歡提到正確的事,而且是,100%正確的事。勸告不良少年「別再做壞事了」,或「不可以吸強力膠」。對抽菸的人說「抽菸有害健康」。總之,任何人隨時聽到他說的都是正確的事,因此被說的人就說「好」地聽著,或隨便亂反駁沒有別的辦法。後者的情況一定會立刻被數落「怎麼可以這樣亂講」,所以,還是默默聽他教訓比較聰明。
當然,我並不是說不能講正確的事。但,最好先知道這種話說了也沒用。例如,棒球隊的教練如果對在打席的選手說「要打安打喔」,這是100%正確的事,但絕對不是有用的忠告。然而,如果這位教練說,對方投手決勝球會投出曲球喔時,這話可能就有幫助了,雖然不一定100%正確。對方也可能出其不意地做出相反的動作。教練如果想到可能這樣,可能那樣的話,就無法說什麼了。在那之間,必須當機立斷地說什麼時,他會賭上「當時當場的真實」。如果對了就太棒了。如果不對時,他就不得不負責。
這時就會產生忠告的困難和趣味來。在勸說「別再做不良行為了」之前,要先知道這孩子要不再做壞事需要什麼,對這孩子來說現在能做什麼事,這邊要先仔細想過,不想辦法的話,就沒辦法說什麼了。這種情況可能經常會伴隨某種程度的不安和危險。如果沒注意到這種不安和危險,隨便說說的話,發生壞的後果也是當然的。
說不定會失敗。不過,這時候如果有堅定的決心去做的話,忠告也會有效。沒有賭上自己,也沒有打算負責,光是說出100%正確的話,以為對人家就有幫助,那就太天真了。如果這種忠告就能使人變好的話,那100%正確的忠告,首先不妨先適用在自己身上看看。對自己說「要更努力工作」、或「別再喝酒」,應該立刻就知道並沒有多大效果。
當然,也有了不起的人,自己照那樣做了,也產生好的效果了,不過這麼了不起的人,已經超過一般人,成為神仙了。神仙當然就不需要「心的處方箋」了。
實際上,生活中隨時隨地對誰都只做正確的事,這樣的活法能稱為「個人」嗎?我很懷疑。那已經變成神仙了。
雖說100%正確的忠告,一定沒有用,不過有時候,對某人有用的忠告,卻很難說是100%正確的,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試想起來這是當然的,不過一個忠告發揮效用時,人一高興起來,往往就容易把那當成普遍的真理。例如,有像以下這種事情。
某個宗教家相信「想死的人之中,沒有人真的死的」,(這種事情絕對不能斷言。說「想死」而自殺的人大有人在),對「想自殺」的人,詳細教他如何自殺的方法,結果那個人嚇一跳打斷了自然的念頭。嚐到這種滋味後,那位宗教家對下一個人也用同樣的手法,結果那個人就照著他說的方法自殺了,因此教人自殺方法的宗教家,感到非常沮喪。
這是極端的例子,不過這一類的事情,倒是經常發生。這在第一次的時候,相當把自己賭上地說了,第二次時,以為照做就能像上次那樣順利,開始疏忽,只當是小事一樁,把自己賭上的程度降低了,因此結果並不順利。雖說要像上次一樣地做,但試想起來,人生應該沒有「同樣的事情」。當然,如果是像「我昨天七點吃早餐,所以今天也同樣……」層次的事,是有同樣的事,早餐的麵包也可能每天早晨都正確地烤。但和個人的存在問題關係很深時,就不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了,就是在這種時候,才需要只有那個人才適用的正確事情,這是和一般人所能想到的100%正確的事,內容完全不同的事。
我想讀者大概不會認為以上所說的事,是100%正確的吧,不過為了慎重起見,我還是要這樣補充聲明。
1.人心不可能知道
因為我以臨床心理學為專門職業,因此常常會有人問我,是不是立刻知道別人的心事?甚至有人說很怕見我,好像一見面就會被看穿心事。我確實是臨床心理學的專家,向來也以人的心為對象活到現在。不過,老實說,和一般預料的相反,我認為人心是不可能知道的。
當我更想強調這一點時,我就說,一般人以為人的心是立刻可以知道的,但能夠有自信確實知道,人心是如何難以了解,正是專家的特徵。一般人稍微看到別人的臉,就覺得知道對方是「壞人」或「好像很親切」的人。對這一點,專家卻知道看起來不管多親切的人,說不定都...
作者序
再續前緣
心的處方箋 譯者序
賴明珠
《心的處方箋》在日本受到非常多人歡迎。不僅在連載期間受到矚目,出單行本和文庫本之後,也長期受到許多人的愛讀。
由於河合隼雄的善解人意,使很多人願意對他攤開來真心深談。村上春樹就是其中一位。
河合隼雄和村上春樹曾經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見過兩次面,回日本後又在京都再度見面深談。所談內容刊登在《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時報出版)。
河合先生去世後,村上春樹如失去知音般。在寫完《1Q84》後接受新潮社編輯松家仁之採訪時特別提到,很遺憾在文學世界找不到像河合隼雄先生這樣能理解他的人。
他說「當我說到『物語』的時候,能把我想說的概念的總體完完全全整個理解的,除了河合先生之外沒有別人。在他去世以後的現在我還是這樣想,以後可能也會這樣。我對誰提到『物語』這個用語時,不太有人會有同樣的感覺。經常都意識到什麼地方可能稍微有出入。只有河合先生的情況,真的是完全吻合。在這層意義上,能和河合先生見到面,對我是很大的鼓勵。對於我想做的事,對於我心中模糊的願景,不用說明居然就有人能全盤接受的這件事。」
河合隼雄在無形中確實鼓勵了很多人。
松家仁之又說「河合隼雄先生被村上先生的小說強烈吸引,當然我想有很多原因,不過我想對會話對答的趣味大概也相當有感應。我想河合先生一方面留下了許多著作,另一方面他到最後最珍惜的,是和顧客的對話,聽他們說話,這種一問一答。他也許在自己的工作之間,也在讀著村上先生的小說。我一面讀《1Q84》一面這樣想。……在村上先生和河合先生的對談中,說過『所謂浪漫的愛並不會長久繼續。如果想讓浪漫的愛長久繼續的話,就不能有性關係。我認為一方面擁有性關係一方面要讓浪漫的愛的想法永遠繼續是不可能的。
我想《1Q84》說起來也是浪漫的愛情故事。關於這點您認為怎麼樣? ……」
村上說「這裡日常性就會進來。所謂日常性這東西是繼續的,繼續基本上是無聊的,因此無論如何各種東西都會褪色。如果說褪色這用語不好,也可以說會變質。也就是說會繼續進行價值的重組。在這層意義上,浪漫的愛這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當然有必要進行重組。
那要如何戲劇化下去呢?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主角和綠如果在一起了,故事會變怎麼樣?因為是寫實的故事所以某種程度必須寫得真實,那可能會成為相當無聊的故事。那樣的故事不會想寫,我想讀者也會覺得無趣。
不過《1Q84》不是寫實的故事,所以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浪漫的愛會變質成什麼樣的東西?會進行重新改組嗎?故事可能在寫實文脈以外的文脈中成立。」
我在翻譯《心的處方箋》之前和之後,正好翻譯了《1Q84》和松家仁之對《村上春樹的長訪談》。因此印象格外深刻。
事實上,松家仁之到台北參加吉本芭娜娜的新書發表會時,就特別推薦了河合隼雄先生的《心的處方箋》這本書。因此也可以說是這本中譯本的最初推手,在這裡應該特別感謝松家仁之先生。
有人實際上見過河合隼雄先生,聽到他說的話,更多人則是讀到他的書,間接受到他的鼓勵和影響。我有幸能在東京和台北親自見到他本人,聽到他親切幽默又充滿智慧的溫暖語言。感覺格外充實。
他在《心的處方箋》這本書中,舉了很多淺顯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常遇到或聽周圍的人談起的事情。以前感覺不解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現在則有了新的看法,得到很大的啟發。雖然未必每件事都能完全解決,但至少有個譜,知道一些可能性和方向。
我在一面翻譯中,一面想像自己所遇到的類似困難,或想不通的地方,會忽然感到濃霧漸漸散了似的,豁然開朗。
心,漸漸清明起來。
再續前緣
心的處方箋 譯者序
賴明珠
《心的處方箋》在日本受到非常多人歡迎。不僅在連載期間受到矚目,出單行本和文庫本之後,也長期受到許多人的愛讀。
由於河合隼雄的善解人意,使很多人願意對他攤開來真心深談。村上春樹就是其中一位。
河合隼雄和村上春樹曾經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見過兩次面,回日本後又在京都再度見面深談。所談內容刊登在《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時報出版)。
河合先生去世後,村上春樹如失去知音般。在寫完《1Q84》後接受新潮社編輯松家...
目錄
1.人心不可能知道
2.好事不成雙
3.100%正確的忠告是沒有用的
4.畫的餅有時比真的餅貴
5.孩子擁有「很明理的父母」也難過
6.既然提起就繼續談吧
7.日本人的自覺提高國際性
8.防止心中的破壞自然
9.太靠近燈塔會觸礁
10.焦躁顯示看不透
11.殺自己再殺別人
12.有時非100分不可
13.認真也要說休息
14.想做的事就先去做吧
15.最容易發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
16.心中的勝負往往是51對49
17.從謊言中生出真實
18.說教的效果和長度成反比例
19.男女就算能互相幫助也難以互相了解
20.要理解人是要豁出生命的工作
21.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
22.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
23.挖挖看心的新礦脈吧
24.健康病侵蝕身心
25.善必須體貼入微地實行才行
26.精神力不是只有「忍耐」
27.有時熄燈看得更清楚
28.能抱怨的時候才更可貴
29.要重新再生必須先死才行
30.同樣是「命運」也因演奏不同而價值不一
31.試試看靈魂製作Soul-Making
32.謊言是常備藥 真實是劇烈藥
33.逃走時不會愛惜東西
34.一頭栽進去的人才能真的離開
35.唯有強者才知道感謝
36.勇氣也有硬的和軟的之分
37.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38.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擔
39.「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詞
40.欣賞路邊野草才能知道「路」的味道
41.遇到危機時才能絕處逢生
42.日本的民主主義容易摘掉創造的幼芽
43.家族關係的工作是一大事業
44.物質富裕之後很難教養兒女
45.拋棄權力才能磨練出內在的權威
46.權力的位置要求孤獨
47.用雙眼看才知道深度
48.羨慕時就會想嘗試做什麼
49.擔心和痛苦都是快樂之一
50.不再怯場時開始形成關係
51.有時唯有背叛才能保持距離
52.精神性的東西隱藏精神
53.因為「知」才能避免二次傷害
54.為了要「幸福」有必要割捨
55.所有的人都擁有創造性
後記
三句話 谷川俊太郎
1.人心不可能知道
2.好事不成雙
3.100%正確的忠告是沒有用的
4.畫的餅有時比真的餅貴
5.孩子擁有「很明理的父母」也難過
6.既然提起就繼續談吧
7.日本人的自覺提高國際性
8.防止心中的破壞自然
9.太靠近燈塔會觸礁
10.焦躁顯示看不透
11.殺自己再殺別人
12.有時非100分不可
13.認真也要說休息
14.想做的事就先去做吧
15.最容易發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
16.心中的勝負往往是51對49
17.從謊言中生出真實
18.說教的效果和長度成反比例
19.男女就算能互相幫助也難以互相了解
20.要理解人是要豁出生命的工作
21.事情不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