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學作品,在作者死後十年,便乏人問津。
那是因為內容的生命無法持續。
但聖經的內容,卻已預言了兩千年後的世界……本文作者曾野綾子從小就讀教會學校,身為天主教徒作家,她曾出版多部與聖經相關的著作。
在本書中,她結合了生活經驗與想法,娓娓道來聖經中對她影響至深的話語。舉凡個人生活美學、生活態度、對他人應抱持的敬重、教育孩子的方式,甚或是生涯展望,聖經都在她的生活中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舉例來說,作者的生活美學深受聖經影響,將內斂、不張揚的行事準則奉為圭臬;聖經同時教導她不得任意評斷他人;透過聖經,她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她告訴自己要直視並體認現實,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也因為認清現實,她才懂得學會如何放下、不堅持……。她以一個有別於學者的作家身分,提出她個人對聖經的解讀,同時揭露了這本全世界最暢銷的書──聖經,除了給予人生各層面寓意深遠的教誨之外,更有著無限的詮釋可能。
「這本書不過是一位小說家以偏頗的立場,用外行人的角度來解釋聖經……我希望讀者們能了解『原來還有這樣的解釋方式』。」曾野綾子女士的後記中如此謙稱。在本書中,曾野綾子以生活經驗與影響他至深的聖經之言做連結,引領讀者透過她個人的解讀,去領略聖經中開放的多元解讀可能。對於教徒來說,能在本書中獲得共鳴,或是透過曾野女士的眼光,體認不一樣的聖經內涵,豁然開朗;對於非教徒來說,本書或許是一個最佳入門,體認到聖經所記載的文字並非令人感到疏遠的宗教文字,而是可以作為人生態度、行事甚或是人生方向的引領。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與深刻的思想,讀者得以細細吟味聖經文字之美及其意涵的深厚廣大。
作者簡介:
曾野綾子
一九三一年在東京出生,聖心女子大學英文系畢業,一九五三年與作家三浦朱門結婚。翌年,以《遠來之客》獲芥川獎提名,在文壇展露頭角。此後,以人之原罪和欲望、信仰、家庭、老、教育等主題發表小說及散文。此外,對社會活動亦不遺餘力,擔任各種審議會會員,並任職「日本財團」會長。一九七九年,接受梵諦岡聖十字勳章,並榮獲多項文學殊榮。著有《靈魂自由人》、《都市裡的幸福》、《中年以後》、《綠手指:園藝之樂》《晚年的美學》(天下雜誌出版)等。
譯者簡介:
王文萱
曾主修大提琴及理論作曲,台大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碩士。二○○六年京都大學交換學生,二○○九年獲日本交流協會獎學金再次赴京都進修,並於京都學習三味線、日本箏等傳統藝術文化。曾任天下雜誌日本館責任編輯,並曾從事日文教師、翻譯口譯、戲劇表演及配樂、藝術推廣等工作。譯有《速攻日文敬語─五大類型表現法》、《歐洲統合史》(五南圖書出版)、《東京達人遊京都》(天下雜誌日本館)、《音樂腦》(天下雜誌日本館)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不要為明天憂慮」──信仰與愛心
歐晉德
聖經也許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一本書,也是影響人類文明最深遠的一本著作。曾野綾子在就學成長的過程就讀於日本天主教聖心女子大學,也許是長期接受了教會的薰陶和潛移默化,影響了她的寫作風格,她以人的原罪、慾望、信仰等題材,發表了許多小說、散文,膾炙人口。而這本《改變我的聖經之言》更是她在精讀聖經後,將她的生活、人生的歷練體驗,對聖經做了不同的解讀。雖然她自己說這本書不過是一位小說家以偏頗的立場,用外行人的角度來解讀聖經,而在我看來,她卻充分表達她自己對聖經的特殊信念,對聖經中許多諭言,透過她對東方文化的體認,作了更入世的解讀。
天主教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更積極鼓勵信徒們研讀聖經。不只把聖經當作一個靈修的工具書,更期望人們把聖經與日常生活連接在一起,用謙虛和寬恕的心,在現代生活中活出聖經的言語,反而顯的更真實,也更積極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如她在「神並不勤勞」點出:「我所以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反映出我們汲汲終日為生活忙碌,卻不懂得放下。她更說:「放下是理所當然的,但放下並不代表不抱希望。聖經中不斷教導我們追求以及祈禱,聖經中教導我們,心理有所渴望、祈禱並努力,這便是真正的追求」。
她也深刻體會到我們生活的世界並非完美,耶穌也沒有保證這個世界是和平的,甚至是陰暗的,「世人若恨你們,你們知道,恨你們已經先恨我了,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所以耶穌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重點是有信仰有愛心,「因為有了信仰,便沒有什麼是失敗的人生」,「反過來說,人世間的光芒,便不再是光芒,人世間的黑暗,也會照射出令人暈眩的光明」(摘自〈雙手乾皺的男人〉)。
曾野綾子小姐很謙虛的表示,她這本書是她以偏頗的立場看聖經,我卻在每一篇文章中,感受到她對聖經信仰的深度與真實的人生,更感受到現代生活中信仰的真諦。
(本文作者為台灣高鐵董事長)
名人推薦:推薦序
「不要為明天憂慮」──信仰與愛心
歐晉德
聖經也許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一本書,也是影響人類文明最深遠的一本著作。曾野綾子在就學成長的過程就讀於日本天主教聖心女子大學,也許是長期接受了教會的薰陶和潛移默化,影響了她的寫作風格,她以人的原罪、慾望、信仰等題材,發表了許多小說、散文,膾炙人口。而這本《改變我的聖經之言》更是她在精讀聖經後,將她的生活、人生的歷練體驗,對聖經做了不同的解讀。雖然她自己說這本書不過是一位小說家以偏頗的立場,用外行人的角度來解讀聖經,而在我看來,她卻充分表達...
章節試閱
隱性之美
現在的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想這是任何人都會抱持的疑問。不論是充滿自信、認為「現在的我」比較好,或是對自己感到厭煩,這個疑問對人們來說,都深具意義。教育家或心理學家,盡力為此疑問做出解答。我便是感受到學者們努力結果的其中一人。我現在如果處在密閉空間,也會沒來由地恐懼。偶爾路經工地,踏入隧道,便會感到窒息,邊走邊發汗。我由於並不想讓他人感到困擾,因此不希望讓他人發現自己的這種狀況。
對於其他事情,總是比別人遲鈍的我,為什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會如此軟弱呢?依照學者們的說法,可能是在我幼年心智未開時,曾經被關閉在某處。有趣的是,我的確有類似的記憶。在我還沒進入幼稚園時,母親曾因為要懲罰我,把我關在儲藏室。我發狂似地哭泣,用放在裡面的螺絲起子,把門刺得亂七八糟。當時我感到近乎窒息。我想母親大概是擔心門被我弄壞,因此才把我放出來吧。
也許這與我的恐懼感有關,當然也可能無關。我絕對沒有因為此事而怨恨母親。我曾向某位認識的精神科醫師,請求治療我的密閉空間恐懼症。但醫師卻回答:「為什麼非治療不可呢?若不治療,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嗎?」因此拒絕了我。仔細想想的確如此。進入隧道時,比起不感到害怕的人,會恐懼的我,也許能感受到更多事物。
無論好或壞,這就是我。這些要素,是不論誰都有的。我更深感有趣的,是從前的母親們,所做的懲罰,對某些孩童來說也許沒有造成心理上的影響,但對我來說,卻留下了長遠的「後遺症」。
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當中,好的部分影響很大,但也學到了些不太好的部份。我的父母很重禮儀,家中總是非常整潔。母親有潔癖,我卻因此反抗,總是把環境弄得不清潔。拜此所賜,每當我出國處在嚴苛環境時,總是不會被髒亂所擊垮,而能夠悠然自得。
前面提了那麼多私事,是因為與我接下來要寫的內容有所相關。我自幼稚園起,便在教會學校受教育。我最初接受的明確思想,便是基督教。但那時候,這些思想當然並未在我的心中完全成形。我當時所接觸的,不過是經過覆誦的祈禱文、美麗的宗教畫、嚴肅的修女們、以及在教堂舉行的儀式罷了。
由於我總是只對感興趣的事物認真,因此學生時代,非常不熱衷於學習聖經。高中時雖然受洗,但當時也只是對凡事規律的修女教官們感到敬愛之情,並不能稱做擁有基督教信仰。一想到修女們,我現在仍會感到一股寂寥。雖然只是閒談,我並不信任那些喜歡穿便服、想出席學生盛大婚禮的修女們。我雖然知道教堂是祈禱的場所,卻對那些修女們,無法在那裡讓學生們沉默、沒有迎合世間的勇氣,感到很悲哀。當然現在有許多修女,是讓我打從心底感到尊敬的。我平常對同輩的修女,因為有交情,總是用以前的暱稱來稱呼對方,但對一般的修女們,我總是退後三步,並命令自己要幫對方提行李。
我身為「天主教徒」這件事,對決定自己人生方向有很大影響,但我之前卻總覺得自己並沒有受到太多來自聖經的影響。這聽起來似乎有點像找藉口,因此請容我解釋。也就是說,以前的我,對於被聖經改變人生觀這件事,甚至覺得似乎有些羞恥。我並不是努力讀書的人,也不是賢人。若我年輕時的意氣高昂容易受到影響,那比起受到聖經的影響,說不定我心中更想受到一些負面的影響。
這幾年,我用比較認真的態度閱讀聖經,發現聖經的確是不容易理解的一本書。應該說,瀏覽時並沒有什麼難懂之處,但要感到有趣,實在很困難。以前有稱做「靜禱會」(譯注:英語稱meditation或silent meditation)的行事,好幾天之內須保持絕對的沉默,此時閱讀聖經的方式,不過是表面而已。其實現在的閱讀方式,也都只接觸到皮毛而已,不知道終其一生,我是否能夠學會真正的閱讀方式呢。我總覺得應該不可能吧。
我到了這樣的年紀,在心中仍有一些叛逆的思考,若聖經只教導「澈悟的善事」,那麼我心中並定覺得不適合自己,而不去面對。但聖經中出現的人們,有偉大的、也有卑微的。人類是多麼狡猾、有心機,多令人生厭,聖經看透了這一點,而將這些描繪出來。這點讓我安心,並吸引了我,讓我認為對自己必定有參考價值。
因此,我抱著自覺,認為反正自己並不是太認真,也沒有好好閱讀聖經,本來個性就不順從,更不能說藉由聖經得到了心中所期望的影響。
不僅如此,我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有很長的時間,都避免提到自己是教徒。那是因為,我認為如果表現出像我這樣的人是位教徒,反而會給人們帶來不好的印象。這種想法甚至直至今日。但大概隨著年紀增長,我也調整了自己的定位。我開始想,可能會有人認為「像她那樣的人也能成為基督教徒,那我也可以吧」。
這麼一來,我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就像修女教官們所體現的生活觀一樣,開始被聖經大大地牽引。像是鬧彆扭的小孩,無論多麼頑固都無法逃出母親的手掌心一般,也許受到聖經影響,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僅是我,與我同樣受基督教義長大的友人,常與我對事物抱著同樣的價值觀,甚至令我們感到驚訝且錯愕。
我在母校的畢業生當中,是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異類。在教會學校裡,直到最近,都還認為演員、作家等職業是不入流的(不僅是教會學校,一般社會眼光皆如此),在學校只有少數老師鼓勵我,其他皆反對創作活動。
我開始創作小說時,小說家並不像今天受大眾矚目,而是被當作一種不入流的職業,但這反而讓我感到輕鬆。寫小說這件事,並非不入流,也並非值得誇耀的行業。最類似的行業,是砌磚行家的工作。
我想在此特別提一下小說家之所以被看作不入流的理由。不論古今,小說家皆是一種「表現」的職業。在此暫且不討論究竟是為了滿足自我表現慾、或是有其他理由。雖然被稱做小說家,但每位作家都用各自的方式在書寫。而我不論書寫與否,總是用同一種態度一以貫之。
「『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中略)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3~6‧6)
事實上,決定了我心中美學的因素,並沒有比這部份敘述來得重要的了。我並不記得幼時有讀過這一段。奇怪的是,就算長大之後,也不記得曾讀過這部份敘述而受感動。我想大概是這些內容,藏在修女們的教誨之中了吧。
馬太福音中這部份的文字,可用兩段基本文章來說明。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6‧1)
此處所提到的「善行」,希臘原文為「dikaiosune」,可譯為「義」或「信心」。我們的行為──善良的行為──實際上隱藏在暗處的上帝,總是察看著,因此絕對不可顯露出來。
在我幼時,總覺得比起大張旗鼓行事,深藏不露的行事風格,更是優美。我的這種美學意識,強烈支配了我所有的生活。成為受矚目的作家之後,感到害羞,其實就是因為這種意識。
「『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6‧2)
當時的猶太人,為了引人注目,而站在會堂及街角上祈禱。
黎明及夜晚,他們會全體合誦稱為「示瑪(譯註:原文Shema為「聽哪」之意)」的祈禱儀式:「伊斯蘭啊,請聆聽吧,我們的神,是唯一的主。」信仰虔誠的猶太教徒,在上午九點、正午、下午三點也行祈禱。一到祈禱時間,不論是在工作場所、或在會堂、或在街道上,都要停下來一同祈禱。拉比(譯註:猶太人中的特別階層,主要是有學問的學者,擔任智者、老師的地位)們說:「祈禱是偉大的,比善行更崇高。」巴克萊(譯註:William Barclay,一九○七~一九七八,蘇格蘭出生的新約聖經學者,他所註的新約注釋廣受歡迎)甚至帶點諷刺地寫著:「對拉比們來說,最怨恨的事,莫過於一天無法祈禱。」在隱藏自己善行的人們眼中,這種宣傳自己的行為,聖經中稱為「偽善者」,希臘文為「hupokrites」(有「演員」之意)一詞。
世界上大多的狀況,與聖經的這種美學相反。反而是誇示自己所做所為的人,容易受人尊敬。但在我心中,常常傳來一陣聲音,告訴自己事實並非如此。我所做的職業,本來就帶有膚淺的性質,我為此感到厭惡。但一味厭惡也無濟於事,因此我調整了自己的定位來面對。那就是,若我非得遠離這種深根在我心中的美學思想,那麼我倒不如利用這種醜惡的性質,描寫這些深藏不露人們的義行。世間已經有太多的偉人傳記。我倒不如描寫那些在某處低調行事、並靜默地離世的人們。我有幾篇作品,便是用了對聖經的這種想法──包含了羞愧、憧憬、自我厭惡、甚至還有些許怨懟的感情──當做肥料,孕育而成的。
巴克萊曾寫過,關於教徒們所接受真正的報答是什麼。
第一,是精神方面受到暗中的回報而感到滿足。日文中的「滿足」一詞,實在
不足以解說。並非是翻譯得不好,而是「滿足」這個詞本身聽起來就帶有物質慾望的成份。
第二種回報,是會被給與更多的工作。巴克萊說:「猶太諺語中提到,賢明的教師,會讓學生『每日像裝載沉重貨物的牛犢一般』。實在是很有意思的表現。基督徒的報酬,與世間一般的報酬相反。世間的報酬,都是讓人更快樂的事情,但基督教徒的報酬,卻是為了神與人,因此神會給與人更多的工作及責任。」我雖然覺得辛苦,但卻也覺得此言非虛。
「第三,也就是最後的報酬,是各個時代,人們所看到的神的幻像。對於不曾
認為那是神的人們、以及不曾見過神的人們來說,則會感到恐懼,並不覺得喜悅。走在自己路上的人們,會離上帝愈來愈遠,最終成為不了解上帝的存在,只想一味逃避。
但一生與上帝一同前進努力的人們,遵從主而努力的人們,尋善而來的人們,則會感到與神愈來愈親近,不畏懼,充滿光明及欣喜,漸漸靠近上帝。這是所有回報之中最大的。」
在此,對巴克萊之言我如不略施小變化,難以表現心底真切的看法。我只能試著這麼說:
「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即使想要背離上帝,也並非能夠達成,即使想要反抗,那也無濟無事,即使想要行惡,那惡也只會被當做是上帝之光的陰影。這份想法,才是所有報酬之中最大的。」
隱性之美
現在的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想這是任何人都會抱持的疑問。不論是充滿自信、認為「現在的我」比較好,或是對自己感到厭煩,這個疑問對人們來說,都深具意義。教育家或心理學家,盡力為此疑問做出解答。我便是感受到學者們努力結果的其中一人。我現在如果處在密閉空間,也會沒來由地恐懼。偶爾路經工地,踏入隧道,便會感到窒息,邊走邊發汗。我由於並不想讓他人感到困擾,因此不希望讓他人發現自己的這種狀況。
對於其他事情,總是比別人遲鈍的我,為什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會如此軟弱呢?依照學者們的說法,可能是在我幼年...
目錄
目次
隱性之美
不玷污手的人們
神並不勤勞
迦百農的體貼
兩百萬年的歲月
最後的出擊
我始終沒有毆打友人
因為是無用之才
西班牙母親
與水滴對話
神的木偶‧人的木偶
為了離別
無緣由的憎惡
葡萄園的工人
雙手乾皺的男人
苦澀的杯
最後的光榮
哭泣的幸福
不安中的平安
反將一軍
耶穌與福澤諭吉
被認同的喜悅
生涯展望
初版後記
解說 坂田豐光
目次
隱性之美
不玷污手的人們
神並不勤勞
迦百農的體貼
兩百萬年的歲月
最後的出擊
我始終沒有毆打友人
因為是無用之才
西班牙母親
與水滴對話
神的木偶‧人的木偶
為了離別
無緣由的憎惡
葡萄園的工人
雙手乾皺的男人
苦澀的杯
最後的光榮
哭泣的幸福
不安中的平安
反將一軍
耶穌與福澤諭吉
被認同的喜悅
生涯展望
初版後記
解說 坂田豐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