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使我們改變的並不是意志,而是愛的力量。
他們讀完後奮力推薦!
★ 蘊含智慧的一本書,能撫慰並療癒你的心靈。──史考特.派克(Scott Peck),美國著名精神導師與精神科醫師,著有《心靈地圖》、《與心靈對話》等。
★ 這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不僅帶來盼望,並為生命中出現裂縫、遺憾的人提供解藥良方。──彭蕙仙,作家。
★ 本書提倡的心靈療癒,不是基督徒也能受益!你能在此找到安頓身心的祕訣。──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 如果生命重新來過,你想改變什麼?願意改變,就能帶來醫治。──黑幼龍,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 沒有治癒不了的創傷,你永遠無法想像愛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孫越,終身義工。
★ 喚醒愛的記憶,可以療癒創傷,解開限制天賦發展的束縛。──李家同,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 這是一趟療癒與整合生命歷程之旅。把心打開,放手去愛,就能獲得完整與幸福。──歐晉德,台灣高鐵董事長。
◎本書特色
★ 改變生命與療癒創傷的必讀指南!
★ 作者現身說法,論點清晰、實例豐富,讀來倍感親切。
◎本書簡介
成長是一生的課題。艾瑞克森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獨特的發展任務及面臨的危機。如果危機解決了,就能化為轉機、促進成長,順利進到下一個階段。假若危機無法解除,將會阻礙往後的發展。
本書是以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為架構,帶領我們穿越生命的各個階段,回顧成長過程中塵封的記憶。探究正面記憶能帶來恩賜和力量,使我們運用這股正向的愛的力量,療癒負面的記憶與創傷,心靈因而得以成長。
本書列舉許多實例並結合作者的親身經歷,幫助你我實際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所有問題,超越過去的傷害和阻礙,得到愛、救贖和自由。
作者簡介:
林瑪竇(Matthew Linn),耶穌會神父,1973年晉鐸,隸屬明尼蘇達州的耶穌會團體。
林丹尼斯(Dennis Linn),瑪竇神父之胞弟。
莎依拉.法布里肯特(Sheila Fabricant),心理學家,丹尼斯之妻;兩夫妻育有一子,定居於科羅拉多州。
瑪竇神父和丹尼斯兄弟曾在醫院服務,從事牧靈關懷工作並帶領避靜,有豐富的心靈醫治經驗。後來心理學家莎依拉加入,三人組成心靈醫治團隊,結合醫學、心理學及靈修,助人透過信仰尋求身心靈的醫治。他們三人曾前往五十多個國家帶領避靜、開設心靈治癒講習課程;合作出版的書籍有二十餘本,銷售逾百萬冊,翻譯超過二十種語言。
章節試閱
彭蕙仙(作家)
★ 這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不僅帶來盼望,並為生命中出現裂縫、遺憾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福特汽車有句廣告詞說:「我是作了爸爸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的。」當年這句廣告詞曾流行一時,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人生的真相卻很可能是,很多人「就算當了爸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樣作爸爸。」
不只是爸爸,包括媽媽、祖父母、兄弟姊妹……人生裡各式各樣的角色身分與責任,包括家庭裡的角色身分,往往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能力,即使誠心懷抱著愛,卻甚至連學都不一定學得會、學得好。這也就是為什麼家庭輔導學者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要說《家庭會傷人》。家人天天相處,很多界線都不講究、不清楚,人在家裡也傾向放任而為,不假修飾地拿出真性情互動,因此家人間往往有很多赤裸裸、血淋淋的衝突。約翰.布雷蕭在這本著作中,點出家庭中的陰暗角落,且提供多項檢核表,供讀者檢視自己的家庭有哪些傷人以及自己受到的傷害之處。
家庭、尤其是父母對子女所可能形成的傷害,甚至讓從事心理治療三十多年的珍.賽佛(Jeanne Safer)寫出《死亡的益處》這本書。她探索親子關係中長期被忽視的傷害,讓為人子女在父母過世時,除了哀慟,也有成長的可能。她從自己與母親之間那幾乎難以和解的關係中,理出母親人生經歷與性格的特質後說:「母親自己從未被人穩妥地擁抱過,因此終其一生,她也無法穩妥地擁抱我。」
瞧,一個人並不會因為作了媽媽,就「自動」學會怎麼樣去作個好媽媽。然而,在「媽媽還不知道該怎麼樣作個媽媽」時,或許不知不覺中,傷害已經造成了,而且,這種類型的傷害力道往往持續一生之久。面對這種狀況,解方有二,一是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來提醒自己:「愛是一種能力,是一個成熟人格的完整呈現;愛,沒有那麼簡單的。」我們的父母、家人,常常也並非完美的人,特別是,當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慢慢經歷了生命的起承轉合、酸甜苦辣,瞭解到父母也有他們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限制與受到的傷害,也有他們過不去的、甚至沒有意識到的磨難。或許他們連對自己仁慈一點都做不到,何況是對子女有全然成熟的愛?所以,別期望太高了。
然而,我們人生的種種痛苦經歷也是那麼的真實、深沉啊,這又怎麼去消化呢?好消息是我們除了體諒別人,可也有人「疼惜」我們呢,答案就在這本《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裡頭,或者,更正確一點說,答案就在耶穌的愛裡頭。
這本由三位作者合作完成的書,以信仰為核心,根據新精神分析學派醫生艾瑞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年)的人格發展理論,帶領讀者逐步完成心靈療癒,並進而找到生命的能量與力量。艾瑞克森將人格發展的歷程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教育是否成功,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發展。而本書也從這裡找到改正與修復的契機:艾瑞克森的理論認為,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例如,嬰兒藉著與母親的互動與否,對世界建立了基本信任或者不信任;青春期是自我認同與角色認同的混淆期;老年的發展會指向整合或者絕望等等,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不過,人格發展是個持續終身的行動,也因此成長是個終身進行的過程,這使得生命的導正與創傷的療癒成為一個可能,因為人生不是單行道。也就是說,一個在嬰兒期未曾接受過母親親密擁抱或者擁抱不足的嬰兒,在他日後的人生階段裡,儘管可能因為這項早年的欠缺形成若干人格發展上的缺失,卻並不表示他就只能這樣一路「每下愈況」、「越演越烈」下去,為什麼?因為艾瑞克森認為生命發展是個持續進行的過程,如果知道每個階段的任務,人是有潛力可以學習的,藉著彌補過往,人可以朝向健全;那麼,要怎麼做呢?本書就是為生命出現裂縫、遺憾、發展不足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這本書除了建立在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是個持續整合的過程」理論之外,最重要的是以耶穌的愛作為人格修補的機制,關鍵在於人生在任何階段都可以因為得到愛而成長。書中有許多動人的例子,說明一旦邀請耶穌的愛進入生命,無論是多麼沉重的生命重擔,都可以卸下;無論是多麼沉痛的傷口,都可以彌合。但這本書並不是在抽象層次提供一種阿Q式的避秦後花園,讓人躲進去暫時遺忘、麻痺一下受苦的心而已。由於寫作這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是非常有經驗的諮商輔導人員,看過無數人生苦境難處,他們自己也經歷了家庭與自我認同的種種風暴,因此他們的文字是有溫度的,話語如同「落入凡間的精靈」,與世上千萬揪心傷心的讀者有著相同節奏的呼吸,這本書強烈地抓住了人們真實的感受。
三位作者在帶領「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避靜(retreat)的過程中,親眼見證當耶穌的愛進入一個人的生命之後,會帶來如何巨大的翻轉與改變,因此他們針對每個人格發展過程設計的祈禱方式與內容,就值得我們去瞭解。這些治癒祈禱曾幫助許多人打開捆鎖幾十年的心結、走出人生的死蔭幽谷。
這些方法中,有些帶有神祕性,如舌音祈禱(基督教稱之為「方言禱告」,即在聖神充滿時,祈禱者會以一般人聽不懂的語言祈禱),但本書的內容絕大多數都不是那麼宗教性,而有很多人格發展學、家庭教育學、精神分析、心理學、輔導學、發展社會學等的理論、思考與行動,也有很多很「實用」的方法。對非信徒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算太高,只要是看到「耶穌」與「祈禱」這兩個詞彙不會退避三舍的人,都可以一讀,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例如作者建議內心受傷的人先試著回想一個自己被人愛著、關心著的正面畫面,一個就好,也不用是太大、太重要的事,哪怕只是某個人生的小插曲都行。作者說,任何一個能夠存活下來的生命,肯定都曾經經歷過人間的愛,就算是一出生就被父母丟到孤兒院門口的人,也是如此;或許他的父母對他無情,但總有個善心的人收留、收容了他,否則他在嬰兒時期早就餓死、凍死了。
想像正面的經驗,然後再次渴望那愛的場景,在那裡,耶穌將與你相遇。你明白,天主從未遺棄你不管。你瞭解,即使在母腹中你已受傷,例如,媽媽不想要你,或者父母感情不好,天天大吵大鬧,你都把那樣的壓力和創傷一起吸入了生命。但耶穌曾派出天使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而祂也都一直在等著你,要親手將你擁入懷中;你不是無來由的受造,你自然也不會孤獨地承受人生的一切。
最近有另外一支汽車廣告也很動人:馬自達汽車的廣告「成為你想成為的爸爸」篇。廣告講的是一個男孩生命中的缺憾:修一從小,在棒球比賽的場合、在生活中,忙碌工作的父親總是缺席,但在這種時刻,他卻常常彷彿有一位在看台上為他加油的父親陪伴;他釣魚時,父親也在旁邊。
修一覺得很奇怪,究竟這個陪伴他的人是誰呢?當他長大後,他才瞭解,其實當年的那個人是他心中對「一個父親該有的形象」的想像。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缺少了父親的陪伴,因此深刻瞭解這份缺憾,也暗自在心底建構了一個理想父親的形象,並且在他自己成為父親後,確實地實踐了心中的理想,成為一個陪伴孩子的爸爸。
這支廣告非常打動人,因為很多人的生命中可能也會有這樣的遭遇。例如,缺席的父親、不稱職的母親、沒有責任感的配偶、羞辱過你的老師……這些人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失落、痛苦甚至不幸。
人生的若干年裡,有時甚至是幾十個年頭裡,我們都走不出這種傷害。痛苦是難以比較的,我們無法全然地感受到他人的苦,因此也很難真正地安慰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遭到忽視、傷害的人。而這個廣告卻讓人看到另一種救贖的可能:「成為那個你覺得應該有那個樣子的人」,這可能是痛苦的最好解藥。
有些遺憾你已經改變不了了,對不起你的人走了、甚至死了,或者,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對你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對這樣的人,你能拿他怎麼辦呢?氣他罵他恨他,他沒感覺;打他虐他殺了他,改變不了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滿漲的負面情緒,賠上的只是你更多的人生。
他欠你的,你要不回來了,但你可以從自己開始書寫另一個故事──如果你曾經有個「差勁的」老爸、老媽、老公、老婆、老師、朋友、長官,那麼,你就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差勁的」老爸、老媽、老公、老婆、老師、朋友、長官。
這是一支療癒系的廣告,提醒著人們:人生的出路不在於追討,而在於付出,因為付出會啟動新的循環。而付出的動力來自什麼地方呢?來自你終於找到自己也曾經得到愛的證據。《心靈治癒生命的八個階段》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給每個在生命中被虧負或者虧負過人的人一個盼望:即使在你覺得自己已經不堪一擊時,透過本書的幫助與提醒,你會知道自己的人生並不孤獨;驀然回首,耶穌在燈火闌珊處等待著你。
所以,人不是當了爸爸就能夠懂得怎麼作爸爸,人是因為被天父的愛找到,於是知道了要怎麼樣去愛。
最後提醒你,務必不要錯過書末在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發現的一篇禱詞,這個集中營共有九萬二千名婦女及兒童喪生。一名死去的兒童身旁有張包裝紙,潦草的字跡寫下這篇禱文:
「主,請祢不單單記得懷著善意的男女,還有那些心懷惡念的人。但是不要只記住他們加在我們身上的痛苦;也請記得我們因受苦帶來的果實──友誼、忠誠、謙虛、勇氣,以及在這苦難中孕育的心靈。當他們面臨審判時,願在我們身上結出的果實能化為對他們的寬恕。」
讀到這裡,你的心一定被打開了,你也終於伸出雙手,擁抱那些在你生命中刻下刻痕的人──終於,你完成了治癒心靈的八個階段。你聽見耶穌對你說:「起來,拿著你的床,行走吧」(若五8)。因為在患難的日子裡,耶穌應允了你,祂搭救了你;祂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彭蕙仙(作家)
★ 這是一本行雲流水、真誠風趣、充滿洞見的心靈之書,不僅帶來盼望,並為生命中出現裂縫、遺憾的人提供解藥良方。
福特汽車有句廣告詞說:「我是作了爸爸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的。」當年這句廣告詞曾流行一時,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人生的真相卻很可能是,很多人「就算當了爸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樣作爸爸。」
不只是爸爸,包括媽媽、祖父母、兄弟姊妹……人生裡各式各樣的角色身分與責任,包括家庭裡的角色身分,往往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會的能力,即使誠心懷抱著愛,卻甚至連學都不一定學得會、學得好。這也就是為什麼...
作者序
作者序 再大的創傷都能療癒
有時我在雜貨店,聽到某個母親大聲斥責吵著要糖果的孩子時,我常暗想:「我希望妳的孩子長大後不會跟妳一樣!」一次我佐證了這樣的一幕,外祖母出現了,而且就和那母親喝斥孩子時一樣,用同樣大的嗓門斥責那個母親。我們往往發現,我們自己和父母及祖父母的行為如出一轍。不只是缺乏愛心的舉止習慣,像是一再地大聲斥責;而且還有更嚴重的催毀性的行為,像是性侵害。比如,康乃狄克州督察部發現81%的暴力性犯罪者曾在童年時被性侵,而且通常是親人所為。四年前我們和琳達一起祈禱,她在童年時曾遭到一個親戚性侵,她後來也騷擾稚齡的兒童。在琳達寬恕了這個親戚,並且接受耶穌進入她童年時經歷的傷害後,她不再有侵犯稚齡兒童的企圖了。
這本書(也可用來作為課程)呈現了我們從琳達和其他人身上學到的治癒祈禱,以及從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學到的人格的發展。我們應用了艾瑞克森的研究,因為他如我們一樣相信:「幾乎沒有任何創傷不能在日後被治癒,而且大多都能完全防患於未然。」
作者序 再大的創傷都能療癒
有時我在雜貨店,聽到某個母親大聲斥責吵著要糖果的孩子時,我常暗想:「我希望妳的孩子長大後不會跟妳一樣!」一次我佐證了這樣的一幕,外祖母出現了,而且就和那母親喝斥孩子時一樣,用同樣大的嗓門斥責那個母親。我們往往發現,我們自己和父母及祖父母的行為如出一轍。不只是缺乏愛心的舉止習慣,像是一再地大聲斥責;而且還有更嚴重的催毀性的行為,像是性侵害。比如,康乃狄克州督察部發現81%的暴力性犯罪者曾在童年時被性侵,而且通常是親人所為。四年前我們和琳達一起祈禱,她在童年時曾遭到一個親戚...
目錄
推薦文一 耶穌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彭蕙仙(作家)
推薦文二 亂世法寶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作者序 再大的創傷都能療癒
導 言 如果生命重新來過
第一章 嬰兒期(信賴VS.不信任)
第二章 幼兒期(自主VS.羞怯懷疑)
第三章 戲齡期(主動VS.罪惡感)
第四章 學齡期(勤奮VS.自卑)
第五章 青春期(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
第六章 青年期(親密VS.孤獨)
第七章 成年期(創造力VS.停滯)
第八章 老年期(整合VS.絕望)
附錄一 停滯?
附錄二 我如何幫助被我傷害過的人?
推薦文一 耶穌為你啟動了愛的循環 彭蕙仙(作家)
推薦文二 亂世法寶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
作者序 再大的創傷都能療癒
導 言 如果生命重新來過
第一章 嬰兒期(信賴VS.不信任)
第二章 幼兒期(自主VS.羞怯懷疑)
第三章 戲齡期(主動VS.罪惡感)
第四章 學齡期(勤奮VS.自卑)
第五章 青春期(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
第六章 青年期(親密VS.孤獨)
第七章 成年期(創造力VS.停滯)
第八章 老年期(整合VS.絕望)
附錄一 停滯?
附錄二 我如何幫助被我傷害過的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