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非詩人,亦非畫家。我不能用詩句或色彩來表現我的感情和思想,但我能用聲音來表現,因為我是音樂家。
——莫札特
熟知莫札特(Wolfgang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人都會贊同這樣的一個說法:在這個世界上,莫札特絕對是十八世紀的一個奇蹟。這個三歲就涉足樂壇,六歲聞名歐洲的「音樂神童」,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名作的人,他的魅力早已遠遠地超出了音樂的範疇。就連著名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都曾說:「人死就會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札特的音樂了。」
而我們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雖然名曲滿天下,受盡了天下人的愛戴和崇拜,一生的經歷卻十分貧寒潦倒,生活過得非常艱辛。就在創作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魔笛》時,莫札特的晚年也是生活窘迫又疾病交加。但是,莫札特仍將巨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這部作品的創作中去,給如今的我們留下了一部精彩絕倫的好歌劇。
《魔笛》的原型,是一部出自德國人維蘭德的童話故事。當莫札特在街頭與十年前一位幫他辦過巡演的經理人艾瑪努埃爾.席卡內德相遇後,席卡內德立刻邀請莫札特為他寫一部歌劇的音樂,來幫助他經營的維多劇院度過難關。他已經將《魔笛》改編成了歌劇腳本,就等著莫札特幫他譜曲了。其實莫札特在許多年前,也有過將《魔笛》創作成歌劇的想法,只是因為忙於生計一直沒有機會動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席卡內德的邀請,接下了這部格局的音樂創作。
就在席卡內德緊張地抄寫劇本,莫札特也努力創作的時候,利奧波德市民劇院開始上演了一部叫做《吹笛子的泰咪諾》的新歌劇,劇情正是出自維蘭德的《魔笛》。兩人一下子被潑了一盆冷水,不得不重新修改劇本。不過也算是因禍得福,因為原本《魔笛》的故事情節就比較簡單,莫札特在創作上的發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今他們將劇情更加完善和豐富,使得莫札特精彩的合唱部分有了發揮的餘地。
為了保證莫札特能夠儘快地創作完成歌劇總譜,席卡內德特地讓他住在了離劇院不遠的一間小屋裡。莫札特還風趣地稱這座小屋為「魔笛之屋」。
但是一七九一年七月,就在莫札特譜曲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接到命令趕赴布拉格,伯爵要他在雷奧勃爾特二世加冕禮的慶典上指揮他的另一部歌劇《狄托的仁慈》,同時為伯爵寫一部悼念亡妻的《安魂曲》,他不得不先停下了《魔笛》的創作。
為了完成伯爵的任務,莫札特只得日以繼夜地工作,終於將自己累垮了。在他回到維也納繼續《魔笛》的創作時,已經疾病纏身,身體虛弱得很了,但是他堅持要求要做《魔笛》首演式的樂隊指揮。當莫札特看到首次公演非常成功後,欣慰地覺得自己的這一生已經了無遺憾了。
這部歌劇的音樂創作,是莫札特用德語寫成的。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歌劇的創作一般都是用義大利語,因為劇院請來的演員一般都是來自義大利的演員。而莫札特為了表示對祖國的敬意和忠誠,堅持用德語完成了創作,使《魔笛》成為了德國民族歌劇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我們也可以從莫札特的態度,看出他對這部作品有多喜愛。在莫札特逝世前的幾小時裡,他還渴望聽到《魔笛》的音樂。於是他請人把鐘放在床頭,以便來計算時間,在腦海中想像著正在劇院進行演出的《魔笛》的優美旋律。那劇中王子用魔笛吹響的美妙音樂,像是一種美妙而又迷離的幻覺,在莫札特最後的時光裡,這些旋律讓他心滿意足地微笑,靈魂自由地隨著魔笛的吸引而去了。
小知識:
沃爾岡.阿瑪迪斯.莫札特(1756~1791),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卒於維也納,終年三十五歲。主要代表作有:歌劇二十二部,以《費加洛的婚禮》、《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四十一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 鋼琴協奏曲二十七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六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是他征服了全世界 比才和《卡門》
這部歌劇必將征服全世界。
——柴高夫斯基
由法國作曲家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創作的《卡門》,絕對是世界歌劇舞臺上的一棵常青樹。從一八七二年《卡門》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來,已成為世界上演出率最高和最受觀眾歡迎的歌劇。在這部歌劇中,像《愛情就像一隻不馴服的鳥》、《鬥牛士之歌》等都是一些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精彩歌曲,也是歌唱家們在演唱會上經常演繹的曲目。《卡門序曲》也經常被做為交響音樂會的開場曲目,備受音樂愛好者們的青睞。
比才從很小的時候就接受過歌劇寫作的訓練,在他最傑出的歌劇《卡門》誕生之前,他已經創作了大量的歌劇作品。像具有異國情調的《採珍珠者》和為歌德的戲劇《阿萊城姑娘》配樂,在如今看來都是很出色的作品,但是在當時都沒有一部獲得它們應有的成功。即使是現在備受好評的《卡門》,當時在巴黎進行演出時,也同樣受到了批評和指責。
這部著名的四幕歌劇《卡門》,是比才根據著名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梅里美的短篇同名小說改編的。比才在看到這部小說後,立刻就深深地被那個漂亮而性格堅強的吉卜賽姑娘給迷住了,所以他決定以此小說來做為主題,創作成一部歌劇。但是就在對本劇進行排練的時候,擔任女主角的知名歌手表示並不喜歡這部歌劇,三番兩次要求比才修改劇本;更有一位心懷叵測的作曲家,一再誣告比才竊取了他的旋律,使比才的內心經常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對比才的打擊僅僅是個開始。從它的首演之日起,許多的法國公眾就對這位劇中的吉普賽姑娘的性感描繪,和人物的粗暴與肉慾感到震驚。同時,觀眾們的耳朵聽慣了正歌劇典雅浮麗的音樂,也看慣了舞臺上希臘文化背景的戲劇情節,對這部西班牙風格的歌劇一時還不知該做何反應。儘管歌手們的熱情表演方興未艾,但中途離席的人卻越來越多。在觀眾的吵吵鬧鬧中,演出只好草草收場。
第二天的音樂評論更讓比才感到非常沮喪,他們說《卡門》是「紅酒燒洋蔥」的歌劇,這無疑是說比才不該把捲菸女工、吉普賽人、士兵等等的故事搬上舞臺,尤其是女主角卡門獨立自由、狂放不羈的性格,是向虛偽道德的大膽挑戰,這引起上層社會的不快。他們評論這部歌劇說:「多麼真實啊!但是又多麼醜惡!」
《卡門》演出的失敗給比才帶來沉重打擊,使他過於失望和悲傷。比才開始鬱鬱寡歡,對這個世界傷透了心。為什麼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就在《卡門》上演後的第三個月,而卻得不到眾人的好評時,比才積鬱成疾,因為患咽喉炎和心臟病而突然與世長辭了。在創作《卡門》時比才三十五歲,去世時還不到三十七歲。
直到比才去世的一年之後,《卡門》的演出情況才逐漸好起來。雖然得不到上流社會的青睞,但是劇中的現實性和生活性卻受到一般百姓的熱烈歡迎。那濃濃的異國情調,委婉纏綿,迂迴曲折的抒情特點,以及戲劇的真實性與人物心理的細膩描繪,透過以驚人天賦創新出來的層出不窮的美妙音樂,而使這部歌劇具有最為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
隨著《卡門》的不斷上演,其藝術價值也逐漸被熟悉。僅在首演失敗的巴黎柯米克歌劇院,《卡門》已上演達數千場並成為全世界三、四部最受歡迎的不朽歌劇傑作之一。如今,在全世界範圍內凡有歌劇的地方都有《卡門》,就連《簡明牛津音樂辭典》都稱它是「有史以來最流行的一部歌劇」。不得不說,喬治.比才雖然在生前得不到人們的認可,死後卻真正地征服了全世界。
小知識:
喬治.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歌劇《卡門》的作者。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一八六三年寫成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一八七○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了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