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nk Floyd創始團員/鼓手尼克・梅森執筆
⮚ 2017年增訂版:收錄新的章節,描述自2005年7月之後的歲月
⮚ 從崛起到紅遍全球到解散:關於搖滾超級天團Pink Floyd最完整、最權威的歷史
⮚ 以幽默犀利的文字、至情至性的風格細說Pink Floyd的種種經歷
談到搖滾樂的傳奇,平克佛洛伊德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前衛、最成功也最歷久不衰的樂團之一。鼓手尼克・梅森是唯一一位在樂團中待了超過五十年的成員,他以自身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平克佛洛伊德經歷過的所有輝煌與低潮,包括樂團於1960年代末在地下樂壇的崛起、《月之暗面》風靡全球的巨大成功、團隊內部的種種分歧與壓力、他們在全球舞臺上獨具魅力的演出,以及他們音樂創作的靈感之源。除此之外,梅森也回顧了樂團於2005年7月在Live 8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的歲月。他反思自那時起所發生的巨變:無法替代的失去、新作品的發布,以及數位技術和社交媒體對樂團持續成功的影響。這不僅是平克佛洛伊德的歷史回顧,也是對音樂產業演變的見證。文中充滿了智慧、創意與自嘲況味,將平克佛洛伊德的故事娓娓道來。
梅森不僅對平克佛洛伊德經典專輯的製作過程進行了詳盡的敘述,也把讀者帶入音樂創作的世界,分享專輯背後的故事與情感。這不僅是一部音樂傳記,也是一部至情至性的個人告白,讓讀者能夠以「局內人」的獨特角度,感受平克佛洛伊德的真實魔力。
作者簡介:
尼克.梅森 Nick Mason
1944年在伯明罕市出生。他以擔任平克佛洛伊德的鼓手聞名,這是當然。尼克沒坐在鼓組後方時,他的另一項熱忱是賽車。他廣泛駕駛有歷史的老車和現代新車,在拉曼二十四小時耐力賽五度完賽。一九九八年他與馬克.黑爾斯(Mark Hales)合寫《赤字》,歌頌他收藏的二十一輛經典跑車和賽車。2010年這本書更新擴寫後,改名《熱愛速度》(Passion for Speed)重新出版。
尼克也幫多種出版品寫文章,包括《星期日泰晤士報》、《獨立報》,《時代》週刊、《Tatler》雜誌、《GQ》雜誌、《Autosport》週刊、《Classic Cars》雜誌、《Red Line》雜誌、《Octane》雜誌,並擔任Ferrari官方雜誌的特約編輯。他是英國汽車博物館(National Motor Museum)諮詢委員會主席。
譯者簡介:
楊芩雯
專職譯者,現居台南。譯有小說《下雪時節》、《燃燒的女子》、《強尼上戰場》;非虛構寫作《白銀、刀劍與石頭》、《古巴人的美好年代》、《苦土之囚》、《製造俄羅斯》、《柬埔寨》。
林易澄(第九、十章)
嘉義人,歷史學工作者,搖滾樂迷。曾為幾間已經倒閉跟仍在努力的報刊雜誌撰寫樂評。座右銘是「My mother said, to get things done. You'd better not mess with Major Tom.」但不知不覺已經跟這些唱片廝混了太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理工學院的日子
我和羅傑.華特斯(Roger Waters)在同一所學院共度六個月的大半時光後,他才肯放低身段找我說話。有一天下午,我正努力想把四十位建築系同學的細碎交談聲隔絕在外,好專心面對眼前的工程圖,這時羅傑修長而獨特的影子橫越我的整面繪圖板。儘管羅傑先前一直刻意忽視我的存在,但他終於看出我的內心擁有與他契合的音樂志趣,只是困在一個剛開始學建築的人身體裡。我們的命運分別被水瓶座和處女座 的不幸所主宰,羅傑必須想個辦法,讓我們齊心合力追求偉大的創意冒險。
沒啦不是,我已經盡量少掰了。羅傑會特地來找我,唯一的原因是想借車。
那輛車是一九三〇年出廠的Austin Seven 'Chummy',我花了二十鎊買下來。當時大多數青少年可能會選擇買更實用的車款,例如Morris 1000系列旅行車 ,但是我父親對老車的熱愛灌注到了我身上,他也透過管道替我找到這輛車。在他的幫助下,我學會讓Chummy維持在能開的狀態。不過,羅傑必定是走投無路了才會要我借車給他。這輛Austin的巡航速度慢得像蝸牛,有一次我讓一個人上來搭便車,純粹是因為車子慢到他誤以為我是要停下來載他,實在有夠糗。我告訴羅傑車子不能開上路,這不完全算實話。有部分的我不情願把這輛車借給其他任何人,但我想我也發覺羅傑相當咄咄逼人。不久後,他撞見我駕駛Austin車時,他對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介於表裡不一與手腕高超間的模糊地帶。在這之前有一次,羅傑突然搭訕理察.萊特(Richard Wright) ,他也是我們班上的同學,羅傑向他討一根菸,理克斷然拒絕這個要求。這是理克慷慨到成為傳奇的早期徵兆。發生在一九六三年春天的最初這些平凡社交往來,替我們日後多年既享受也忍受的關係埋下種子。
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脫胎自兩群相互重疊的朋友:一群人的根據地是劍橋周遭,羅傑、席德.巴瑞特(Syd Barrett)、大衛.吉爾摩(David Gilmour)和許多未來的樂團夥伴從這裡出身。由羅傑、理克和我組成的另一群人,則在倫敦攝政街理工學院(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一堂大一的建築課聚首,這是我記憶中我們共同過往的起點。
事實上,我進理工學院(日後鄭重改名成西敏寺大學〔Westminster University〕)的時候已經從鼓手退隱。當年學院坐落在小蒂奇菲爾德街(Little Titchfield Street),離倫敦西區市中心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不遠。回想起來,理工學院似乎來自一個過去的年代,老式木鑲板讓人想起龐大而實用的公立學校。在我記憶所及,除了一些茶具以外沒有真正的校內設施,不過理工學院位在大蒂奇菲爾德街(Great Titchfield Street)與大波特蘭街(Great Portland Street)周邊的服飾業區中心點,不乏咖啡館供應蛋、香腸和薯條到中午,牛肉腰子派和果醬布丁卷則是本日特餐。
建築系館裡設有其他幾個相關的學門,成為一間備受推崇的學府。系上依舊採用相當保守的教學方法:教建築史的老師走進來在白板上繪圖,完美重現埃及卡納克孔斯神廟(Temple of Khons, Karnak)的平面圖,要求我們臨摹,遵循他們三十年來的作法。不過學校最近引進巡迴教師的概念,邀請站在新思想第一線的幾位訪問建築師,包括埃卓蕾德.伊凡斯、諾曼.福斯特和理克.羅傑斯 。教職員對建築造型的眼力顯然不錯。
我遊遊蕩蕩來讀建築並無遠大抱負。當然我對這個學科有興趣,但沒特別把建築當成畢生事業般投入。我想我是覺得,當一位建築師謀生就跟其他任何職業一樣好。但是我同樣沒把大學時光拿來夢想成為一位樂手。任何對這方面的青春志向,都因為駕照到手而黯然失色。
儘管我欠缺熱烈抱負,課程提供美術、製圖和科技等多元訓練,事後證明這形塑良好的全能教育,或許解釋了為什麼羅傑、理克與我全都熱衷科技和視覺特效帶來的可能性,只是程度有高低之分。日後我們深深投入打造光線投射的高塔、唱片封面設計到錄音室和舞臺設計的一切。每當邀來真正的專家參與,建築訓練讓我們有能力給出內行的意見。
在沉迷於薄弱連結的那些人眼裡,我對科技和視覺的興趣或許來自我的父親比爾,他是一位紀錄片導演。在我兩歲時,他接下殼牌電影製作公司(Shell Film Unit)的工作,於是全家人從我出生的伯明罕市(Birmingham)郊區地帶埃奇巴斯頓(Edgbaston),搬到我度過成長歲月的北倫敦。
雖然我父親沒特別有音樂天賦,他肯定對音樂感興趣,尤其是跟他的影片直接相關的音樂。在這些情況下,他有可能變得對音樂十分熱情,類型從牙買加的鋼鼓樂隊到弦樂部,爵士樂或朗.吉辛(Ron Geesin)更狂放的電子樂亂彈。他也對錄音器材、立體聲黑膠測試片、音效和賽車著迷,兩兩互搭形成多種組合,全部的興趣我都繼承。
不過家族中倒是有一些音樂遺產的跡象:我的外祖父華特.柯蕭(Walter Kershaw)跟他的四兄弟組成斑鳩琴樂隊,發行過一張單曲演奏唱片,名稱叫〈盛大的國家進行曲〉(The Grand State March)。我母親莎莉是一位稱職的鋼琴家,她的演奏曲目包括德布西(Debussy)如今政治不正確到極點的〈黑娃娃的步態舞〉(Golliwog’s Cakewalk)。家裡的七八轉唱片選曲甚至更兼容並蓄,包括古典樂曲、紅軍合唱團(Red Army Choir)表演的共產工人歌、兒歌〈泰迪熊的野餐〉(The Teddy Bear’s Picnic)和舞曲〈愛笑的警察〉(The Laughing Policeman)。這些影響的痕跡無疑能在我們音樂的某處找到──我該把這留給更有活力的其他人去翻找出來。我確實上過幾堂鋼琴課和提琴課,可是它們沒能發現一位音樂奇才,於是兩種樂器都被拋在一旁。
第一章 理工學院的日子
我和羅傑.華特斯(Roger Waters)在同一所學院共度六個月的大半時光後,他才肯放低身段找我說話。有一天下午,我正努力想把四十位建築系同學的細碎交談聲隔絕在外,好專心面對眼前的工程圖,這時羅傑修長而獨特的影子橫越我的整面繪圖板。儘管羅傑先前一直刻意忽視我的存在,但他終於看出我的內心擁有與他契合的音樂志趣,只是困在一個剛開始學建築的人身體裡。我們的命運分別被水瓶座和處女座 的不幸所主宰,羅傑必須想個辦法,讓我們齊心合力追求偉大的創意冒險。
沒啦不是,我已經盡量少掰了。羅傑會特地來...
推薦序
【推薦序】
「我狂笑了好多次,我太太還以為我得了妥瑞症。寫得太好了,鉅細靡遺,自嘲又逗趣。這是一本開創性的書──充滿智慧又文采超群,是一部坦白又幽默的搖滾樂回憶錄。」
──亞倫.帕克(Alan Parker),《牆》電影版導演
「讀這本書真的很享受──豐富、有趣且讓人入迷。尼克實在太令人讚賞:超級幽默又不囉唆。」
──彼得.蓋伯瑞(Peter Gabriel),創作歌手
「這人能記得他事業中所有的貪歡,還真是個奇蹟──他精采綜觀了我們大多數人死了都想要的人生。」
──露比.瓦克斯(Ruby Wax),喜劇演員
「尼克.梅森的幽默比戒酒會更冷,魅力比聯合國維和部隊更能讓人放下武器,他給我們一本表現優異的文學鼓獨奏。」
──凱西.列特(Kathy Lette),暢銷小說家
「搖滾樂界不可能有多少故事像平克佛洛伊德這麼重要。這位有耐心、機智的人從鼓組後方的高處觀看這一切開展,我懷疑究竟誰能把故事說得有他這麼好。」
──保羅.杜.諾耶爾(Paul Du Noyer),音樂雜誌《Mojo》創辦人
「梅森如果去當作家,應該會很成功。他有一種審慎、不囉嗦的寫作風格,醞釀出冷冷的原創幽默……他用沉著的權威描寫當時實際在場的某個人……搖滾樂萬神殿中的偉大故事。」
──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衛報》(The Guardian)
「值得一讀的搖滾樂傳記著作外加睿智與幽默。」
──伊恩.朗金(Ian Rankin),《蘇格蘭先驅報》(The Herald)
「彷彿Pimm’s水果酒和在宜人的夏日中暑一般帶有迷人英國味,沒幾個平克佛洛伊德歌迷會想錯過這本書。」
──音樂雜誌《Q》
「瀟灑超然,動人幽默,從頭到尾富有可讀性。」
──多米尼克.麥斯威爾(Dominic Maxwell),文化週刊《Time Out》
「絕非僅是偉大佛洛伊德的讚美詩。梅森的鼓手敘事毫不吝嗇,對樂團無禮得好笑。」
──羅伯特.山道爾(Robert Sandall),《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這本書有許多來自梅森私人檔案夾的未曝光場景,歌頌一個少有人知的事實:佛洛伊德是一支非常適合上鏡頭的樂團。」
──音樂雜誌《消息》(The Word)
「追溯樂團的旅程,從最早的開始,到平克佛洛伊德現今塞滿體育館的場面和聲音,以及搖滾樂與業界科技的變遷,都讓這本書成為出奇有趣的讀本。」
──《每日快報》(Sunday Express)
推薦序(一)
我們也都只不過是牆上的另一塊磚頭,而,每塊磚頭,皆有暗面。
──白紀齡/資深音樂人
當初收到出版社的邀稿email的時候,覺得壓力頗大,這麼經典的大團,樂壇份量如此之重,藝術成就之高,我怕自己扛不住。但,我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表現出我的膽怯,先回時間太趕我怕會來不及,看看這事能不能就這樣算了。沒錯,我是有點怕,但是又愛面子。接著下一封信出版社願意多寬限七天並附上文字檔,此時的我尚不敢答應,但好奇地看了本書前兩個章節,我笑出來了。完全開懷篇式的妙語如珠,時不時的飛來金句。我一直以為像這種大團在橫空出世之時,一定是什麼地靈人傑、天有異象、瑞氣千條等等的,結果並沒有。當他們還沒開始組團只不過是不熟的同學時,別說車子不借開,連根菸都不給擋。所以,放心了,然後你就看到了你現在正在閱讀的文字。
本書的作者尼克・梅森「根本就是個被鼓手耽誤的xxx」,我真的這麼認為。他若不是平克佛洛伊德的鼓手,節奏如行雲流水般的文字駕馭能力,絕對可以成為知名的暢銷書作家,抑或,這信手拈來放冷箭式的幽默機智,至少也會是個收視長紅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在這本回憶錄形式的書中,尼克・梅森他既是「當事人」也是「觀察者」,用他的生花妙筆鉅細靡遺、忠實且「刻薄」的記錄了平克佛洛伊德從「地下」攀升到「殿堂」的過程。所以,你不會看到那種歌功頌德在河邊看小魚逆流而上的神話,但是,讓你倍感親切、生動爆笑又饒富哲理的「幹話」倒是不少。而且,字裡行間彷彿就是在說你,或,你周遭正在玩樂團的朋友,或,曾嚮往玩樂團的年輕時的你。比如說他們練團不勤,既使練團,大部分的時間也都在嘴砲。想出人頭地被注意,會去參加樂團比賽。沒錢卻妄想免費錄個Demo,動腦筋去凹人家錄音室的休息時段。曾經被視為地下樂團(好雋永的名詞,不過現在大家都不這麼說了,改稱獨立樂團,專長是寫補助案,拿到補助才去錄專輯),也算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再大的團也得先從地下冒出來。
其中也有些感慨的伏筆預埋,除非你的工作型態是單打獨鬥,不然你一定深有同感。樂團正名前的草創期,團員來來去去在所難免,會留下來的都是當時自覺技術不佳的人(偉哉,良禽擇木而棲)。而之後,團員之間的關係則是既「享受」也「忍受」,這像極了你在職場裡的team work。
接下來的章節可以說是高潮迭起又曲折離奇,這個部分你得自行體會,畢竟閱讀的樂趣正在於此。我唯一可以闡明的是,如果你是平克佛洛伊德的死忠樂迷,對他們的專輯作品如數家珍,當文字映射到你熟悉的樂曲的時候,你的大腦會自動找cue點下,這真是種神奇的感官同步體驗。若你只是廣泛的西洋流行音樂的愛好者,到了第六章「月球沒有暗面」(1973年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與第九章「寫在牆上」(1979年專輯The Wall),你一定也會不自覺地跟著哼了起來,沒辦法這兩張專輯實在是太經典、太紅了。有多紅?我用這般誇飾的比喻:你知道這世界上有個人叫賈伯斯嗎?想想,一張專輯可以在Billboard專輯榜上停留超過18年,想沒聽過也很難,既使你只是位廣泛的西洋流行音樂愛好者。
不過,唱片工業始終就是個「生意」,business is business,賺錢至上。雖然投身這個產業的人初始都懷抱著極高的理想性,但,接下來就是看這理想性可以保持多久?這牽涉到「妥協的藝術」。其中包含「妥協的代價」以及最重要的;「妥協後的品質」,最後,再加上不可或缺的運氣。我想這是作者想揭示卻婉轉沒有直白說出來的本書的另一個重點(樂團的經營,當如是也)。因此,當你覺得平克佛洛伊德的音樂充滿著哲學的思辨氣質和對浪漫主義的想像力實踐,從空間迷幻搖滾的開宗立派,再一路狂飆到概念專輯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這些在音樂、聲響、技術上的完美突破,皆源自於上述「妥協的藝術」,平克佛洛伊德從此定義前衛搖滾的新疆界。不過,我個人極喜歡作者尼克・梅森本人的說法:「在英國每兩戶家庭就擁有一張《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之暗面》:我的理論是實際數據是每七戶人家才有一張,因為這些家庭裡有許多記憶力差的人,不斷重複購買了這張專輯。」
總之,這本回憶錄,從頭到尾都精采,順暢到底絕無冷場,連文末的「後記」的後勁都極強。因為作者尼克・梅森是平克佛洛伊德自1965年成團以來唯一不離不棄的元老,由他執筆的正當性無庸置疑,但其他還「健在」的團員總得讓人家過目一下以示尊重。作者表示:「羅傑・華特斯 (貝斯手)早已為這本書做出獨特貢獻,傳記即將問世前,羅傑讀完手稿,他們約在倫敦一間飯店碰面,聽聽羅傑的想法。他不辭辛苦的校對錯誤,並詢問我的一些闡述和重點(what’s the point?)。這些觀察用綠筆註記,當他翻閱紙本,我偶爾驚見這綠筆大範圍揮灑的段落;羅傑只草寫了『胡說八道』橫越所有文字。」
還有,還有,「大衛・吉爾摩(吉他手)顯然常和羅傑・華特斯逛同一間文具行,因為他的評論也用綠筆標示,並且對校稿同樣細心。我特別感謝大衛的意見,因為我知道他一向對任何團員企圖寫樂團史『心存疑慮』,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在每逢本團史上決定性或創作的那一刻,全員到齊。」
另外,不給擋菸的理察・萊特(鍵盤手)也加入他的評論,從加勒比海中央的一艘遊艇傳真來,「經過那麼多年,理察終於願意透露我們在理工學院時,他拒絕給羅傑擋菸的真正原因。首先,理察說,羅傑要菸的時候態度有點咄咄逼人──還真不令人意外。但,更糟的是,要到菸後,羅傑會整包拿走並撕掉外層的玻璃紙,而理察很執著保有菸盒的完好無缺。」(這就真的有些藝術家的龜毛)。
而最後,我想提出的警語是,雖然有為者亦若是。但,正在玩團的年輕朋友們,這幾位大叔的行徑看起來很帥,欣賞就好,請勿模仿。
推薦序(二)
也許瘋狂的是我們,平克佛洛伊德的團魂高傳真
──樂手巢 YSOLIFE 蔡舒湉
平克佛洛伊德是《樂手巢 YSOLIFE》最受關注的報導主題之一,在每次社群互動與歌曲推薦主題,「The Fab Floyd」每每榜上有名,再觀察每次樂手、樂迷的留言,那些崇拜與遺憾,其實都交織了一種痛惜。
印象中最深刻的平克佛洛伊德記憶是在建築師的辦公室裡,在沉甸甸的圖稿之間有一幅陳舊的《牆》電影海報,紙張受潮讓吶喊的臉孔更顯扭曲,也彷彿是一種叛逆意志的無聲宣示。會讓建築人特別有認同感,也許是因為有三位團員系出同門,從學生時代就熱衷於土法煉鋼各種稀奇古怪的噪音和多媒體藝術,這種令人腦洞大開的手工藝作風,也來自史東・索格森施展超現實主義包辦所有封面藝術,助力樂團從2D到3D全面建構令人神魂顛倒的感官世界,也因此特別適合在龐貝競技場、凡爾賽宮等文化遺產登台,超過半世紀以來持續吸引知性的波西米亞魂。
想朝聖這座搖滾神廟,必不能錯過鼓手這本迷人的回憶錄,最風趣也最掏心的尼克・梅森細數昨日,從沒錢也要敗的器材、終究出包的比賽,到地下才是正義、被禁演才夠時髦,每段故事都讓樂團人看了心有戚戚焉,也最懂什麼叫作認識越深、殺傷力越重。在穿過這面平克佛洛伊德的三角稜鏡後,你猜會投射出什麼樣的自己呢?
簡單而深入,地下知識分子的寵兒
打開盤式留聲機,五零年代的青少年真的不能沒有一張貓王,再過十年,孩子們崇拜的男團不是滾石,就是披頭四,燈芯絨夾克和切爾西靴成為衣櫥必備。此時的平克佛洛伊德正值成團前夕,尼克・梅森和羅傑・華特斯是建築系同學,因為同樣醉心音樂,常翹課穿梭在樂器行、午後場電影院和 live 俱樂部之間。是奶油樂團跟吉米・罕醉克斯的現場讓尼克・梅森第一次下定決心走上音樂這條路,那晚他對著台上閃閃發亮的 Marshall ⾳箱和 Ludwig ⿎組流口水,更感受到一股所向披靡的力量,領悟不必要有帥哥主唱、華麗衣裝或是黃金歌曲結構,照樣可以做到震懾人心。後來到美國巡演時,平克佛洛伊德再次與「巫毒小孩」有了美麗的交集,當時名氣未開的他們被擺了一道,眼看著表演就要開天窗,竟接到吉米・罕醉克斯的神救援,要他們去他的「電子淑女」錄⾳室拿⾃⼰需要的器材。尼克・梅森書中少有的頌揚其中一次就出現在這裡:「有些⼈是真正的搖滾英雄。」
平克佛洛伊德的父母不乏病理學家、生物化學家、教師、影像從業人員這樣開明的專業人士,品味修養除了來自中產家庭的教養,他們也深受六〇年代中期蓬勃發展的倫敦地下⽂化運動和美利堅嬉皮串起的迷幻狂潮影響。一群受過⾼等教育的運動份子企圖透過辦學、刊物、展演活動解放多元思潮,而為了開拓音樂生涯和賺取升級器材的費用,平克佛洛伊德成為這⼀連串募款活動的演出者,並獲得「地下知識分子的佛洛伊德」稱號。
但他們絕非附庸風雅之徒,羅傑・華特斯的思想和文采都是鐵錚錚的事實。尼克・梅森表示,在發想《月之暗面》時,團員們都要做一份功課,也就是列出自己特別有感的⽣活壓⼒,再交給當時的創作首腦羅傑・華特斯咀嚼作詞。那時團員們年屆三十,有些人已娶妻生子,清單上充滿截稿期限、搭⾶機恐懼、金錢誘惑、精神狀況、畏懼死亡等俗世困擾,而迎來的成果是平克佛洛伊德的巔峰代表作、全世界最暢銷的長青專輯之一,同時也是發燒友的黃金測試帶。
尼克・梅森精闢剖析《月之暗面》的成功,他認為所有偉⼤專輯都仰賴詞曲創作⼒與強烈的概念,這張代表作用詞通俗、意境深遠,所以能喚起更廣大的共鳴。聲響設計除了有招牌的環境音效,這次羅傑・華特斯也納入⼝語,他像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草擬出⼀系列生命課題,然後在艾比路錄音室所在的大樓隨機抓人來抽卡片答題、錄音。你可以在〈天空中的精采演出〉的開場白聽到有人談論死亡:「我並不害怕死亡/任何時間都可以,我不介意/我為什麼要畏懼死亡?沒有什麼理由,時候一到總得走吧/我從未說過我害怕死亡」;而終曲〈月蝕〉淡出時有滄桑的嗓⾳悵惘呢喃:「⽉球沒有暗⾯,事實上,它全都是暗的。」警衛的金句也順道定案專輯名稱。
最大的驚喜還是羽翼合唱團,當時他們碰巧也在艾比路錄專輯,孩子性格的保羅.麥卡尼夫婦欣然接受邀約,只是在回應這些趨近心靈暗角的大哉問時,偶像包袱讓他們處處防備。平克佛洛伊德也真夠 guts,竟不怕得罪披頭四傳奇,也沒貪心地用做行銷神器,最後竟將素材全數捨棄。尼克・梅森說,因為他們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即興永不生膩,無師自通永不過時
在舞台科技進化出雷射光雕秀和多面舞台以前,平克佛洛伊德可說是最早用多媒體藝術豐富舞台呈現的先驅,在他們早期的現場,當觀眾被流光幻影催眠得神馳目眩,不遠的角落卻有人狼狽不堪地調動油彩、投影幻燈片、燈光鷹架和纏繞的線路。想做平克佛洛伊德的燈光師,你得先具備瘋狂發明家(或水電工)的精神,才有辦法用拮据的預算變通出⾰命性的光影裝置。
表演藝術也被納入現場,他們有位讀藝術學院的老朋友DIY過⼀套防毒⾯具怪獸裝,並簡單粗暴地在巨⼤陰莖連接⽔箱,以便於表演公然「撒尿」。有次表演〈迷宮〉時,平克佛洛伊德就讓這隻荒唐的怪獸潛伏在觀眾席,並搭配他們精心製作的滴⽔⾳效。又怎能忘了各種會飛的東西呢?噴射煙火可以想像,但造出飛天豬、漂浮金字塔,也讓各種投奔自由與爆炸意外接踵而來。雨也是殘酷的威脅,為了保護演出者和器材設備,《動物》的舞臺布景催生「升降式機械傘」,但是大衛・吉爾摩顯然不太滿意他的休閒保護傘,他覺得⾃⼰站在⼀棵滴⽔的棕櫚樹下很蠢。
迷幻時代的文青熱中於群聚,並透過⾳樂、舞蹈、多媒體裝置創作來表達獨特的⾃我,連酒精和藥物彷彿也成為某種群體狂喜的入場券。尼克・梅森表示,平克佛洛伊德之所以會拓展出漫長的獨奏,最初的原因其實是歌寫得不夠多,為了矇混過俱樂部的駐唱時段;另一個原因是觀眾常常嗑茫,熱烈的回應鼓勵樂團發展即興。雖然身處迷幻的環境,但平克佛洛伊德對酒精、藥物等任何可能影響他們上路表演的東西盡量保持距離,除了讓他們一輩子歉疚的席德・巴瑞特。
尼克・梅森在書中有幾段沉重又犀利的自白,一個是關於世人最愛問的席德・巴瑞特,在白髮蒼蒼之際,他仍忘不了席德抱怨的「為什麼約翰・藍儂不用上電視節目?」還有當年精神科醫師提出的假設:或許瘋的不是想當藝術家的席德,而是強拽住他闖蕩搖滾事業的團員。在失去席德的詞曲創作後,羅傑・華特斯繼而⼀肩扛起樂團的創作,後來演變成自視為平克佛洛伊德的化身,埋下與樂團分裂的種子。但尼克・梅森的檢討很柔軟,他認為團員們膽怯的服從、缺乏創作的信⼼,還有擔⼼各⾃被邊緣化,都該為不樂見的結果承擔責任。「承認這⼀點讓我很受傷,但無論理由是什麼,把羅傑投射成終極反派,雖然誘⼈,卻可能是錯置了。」
書中還不時閃現平克佛洛伊德的樂手祕笈,像是多年後重演〈回聲〉,大衛・吉爾摩分析他們之所以無法重現原曲氛圍,部分原因是合作的年輕樂⼿沒辦法捨棄技巧,不像七〇年代初的他們那樣隨意撥弄樂器。這個說法呼應理察・萊特的⾳樂哲學:「技巧比起想法次要得多。」而尼克・梅森也說過:「每段即興都代表啟動⼀次創作流程,我們⼀向認為那是樂團最難跨越的⾨檻,要容許⾃⼰把腦中所想彈奏出來,不忌諱也不設限。」精進演奏和克服心魔,其實是一體兩面。
音樂就是時間的藝術,也是當下的認同。樂迷最刺激的一分鐘,可能是一段即興獨奏;最解脫的三分鐘,往往是拔車鑰匙前從廣播滑出的音符。那假如你有超過十分鐘的時間,好比站在烤箱前等一塊牛排,或是加完班卻誤入階梯最漫長的捷運出口,請來一帖平克佛洛伊德吧!搭配那些高調得寂寞的環境聲響,不可能有更潤澤的靈藥了。
【推薦序】
「我狂笑了好多次,我太太還以為我得了妥瑞症。寫得太好了,鉅細靡遺,自嘲又逗趣。這是一本開創性的書──充滿智慧又文采超群,是一部坦白又幽默的搖滾樂回憶錄。」
──亞倫.帕克(Alan Parker),《牆》電影版導演
「讀這本書真的很享受──豐富、有趣且讓人入迷。尼克實在太令人讚賞:超級幽默又不囉唆。」
──彼得.蓋伯瑞(Peter Gabriel),創作歌手
「這人能記得他事業中所有的貪歡,還真是個奇蹟──他精采綜觀了我們大多數人死了都想要的人生。」
──露比.瓦克斯(Ruby Wax),喜劇演員
「尼克....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理工學院的日子
第二章 潛入地下
第三章 抓狂才怪
第四章 部分的總和
第五章 改變節奏
第六章 月球沒有暗面
第七章 做苦工
第八章 氣球升空
第九章 寫在牆上
第十章 溝通失敗
第十一章 重新開始……與修復
第十二章 後見之明
第十三章 記得有一天
後記與謝誌
年表
目錄
第一章 理工學院的日子
第二章 潛入地下
第三章 抓狂才怪
第四章 部分的總和
第五章 改變節奏
第六章 月球沒有暗面
第七章 做苦工
第八章 氣球升空
第九章 寫在牆上
第十章 溝通失敗
第十一章 重新開始……與修復
第十二章 後見之明
第十三章 記得有一天
後記與謝誌
年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