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序
再現後壁寮變遷史
◎劉明俊 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很高興小雅為自己家鄉所畫的漫畫《風中的黑籽菜――虎尾眷村前世》終於要出版了,這部漫畫可以說是小雅嘔心瀝血的心血結晶,這是一部虎尾地方史漫畫,在不失歷史真實性的自我要求下,必須作很多的歷史考證及田野調查訪談,對一位十九歲的大一學生來說,要完成一部一百頁的漫畫書已經夠辛苦了,漫畫內容還要符合史實,又不能讓讀者失去閱讀的趣味性,這真是個超高難度的任務,從大一畫到大三,小雅竟然把它完成了。
小雅的漫畫是在描述日治時期二次大戰期間,虎尾地區「後壁寮」部落居民被日本政府強迫徵收土地集體遷村的大時代的故事。
虎尾「建國一村」舊稱「後壁寮」,後壁寮是林、翁、劉、黃、李、楊、張等姓氏六十九戶居民的祖居地,清代時,後壁寮先祖們就在這裡開荒墾地,過著安定的農耕生活。到了日治時期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殖民地台灣也被動員配合,日治昭和十四年(一九三九)起,日軍在虎尾廉使及尾寮間的大片土地,興建虎尾海軍航空基地,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海軍航空隊虎尾基地成立,開始飛行訓練。到了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日軍開始擴建海軍虎尾航空隊眷舍,基於防空備戰的需要,日軍看上了後壁寮綠蔭遮蔽、竹木茂盛的天然掩蔽條件,於是強制徵收後壁寮,命令居民遷村,於是在昭和十八年底,後壁寮居民便舉村遷移到現在之虎尾鎮新吉里。
戰後,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接收此地後改為空軍虎尾基地眷舍,一直到民國九十五年,眷村改建計畫開始實行,建國一村眷戶開始搬離,雲林縣文化處為了保存眷村文化,委託本校陳三郎老師與筆者進行「雲林縣眷村文化潛力普查計畫――虎尾鎮建國一、二村」調查研究案,經半年餘,建立起相當豐富的虎尾建國眷村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民國九十八年時任雲林縣政府新聞處高丹華科長,對於眷村文化資產的保存相當熱心與積極,我跟高科長是在一次桃園的社造培訓機會中認識,她聽到了後壁寮這一段遷村的故事後,相當感到興趣,我們一同拜訪了虎尾鎮新吉里林長義里長及當時帶領村民遷村的老保正與地方耆老們,他們在回憶日治昭和十八年歷時二月餘的遷村活動時「扛厝搬家」的往事,都相當慨嘆,並有深深的不捨,這是一段有血有淚的地方歷史,對村民們意義重大。
新吉里林長義里長是個急公好義、熱愛鄉土的人,在拜訪林里長時,他對自己社區歷史文化如數家珍、充滿感情。談話中,他提到想要辦理一個文化活動,來再現後壁寮昔日舉村搬遷的情景,他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外界知道新吉里的前世歷史,他也希望新吉里的孩子們傳承這段社區歷史,數年來他到處奔走尋找經費沒有著落,林里長的這個心願一直沒有完成,直到遇到高科長來虎尾訪視。
高科長與我聽了林里長說明這段社區歷史及他所要舉辦的活動後相當感動,我們決心要協助新吉里完成這件事,於是我們分頭去處理。高科長前往雲林縣政府找尋活動經費、籌畫活動細節,並聯繫各項可能的資源前來幫忙。我則擔任義工從旁協助、聯絡匠師建造竹管厝。高科長並結合建國眷村再造協會魯紜湘小姐,找來眷村居民,大家一起規劃共同舉辦「回娘家」活動。於是大家議定利用這一年的古蹟日在建國一村舉辦「扛竹管厝回娘家」活動,希望再現昔日後壁寮遷村情景,以及把眷村居民找回來共商眷村保存大計。
舉辦活動前,高科長說還需要我幫她找一位會畫畫的同學,高科長希望眷村歷史除了文字記錄之外,也能夠有「影像」的呈現。高科長對於眷村歷史重建的熱情,感動了我,她是我積極協助這項活動的動力來源,雖然公務繁忙,我也盡力協助。
猶記在九十八年上大一的歷史課時,我發現課堂上總有一位很認真的女同學坐在最前排很用心地聽講並抄寫筆記,她就是陳小雅同學。有一次下課時間,小雅拿著筆記本跑來問我問題,我發現小雅的筆記本好精彩,除了文字筆記外,小雅還在文字旁畫了好多好精彩的圖案,她把課堂上我所講述的歷史故事跟場景用手畫了下來,畫工之美,讓我驚豔。於是,當高科長跟我要人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雅。或許是老天安排,很湊巧地,小雅就是道道地地的虎尾子弟,她上高中時每天必需經過建國眷村,當她知道要畫一幅有關眷村的故事時,很高興地接受了。
也就是這個因緣,在古蹟日扛竹管厝回娘家活動成功圓滿結束後,高科長希望更進一步地把新吉里的故事,用漫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於是高科長鼓勵小雅以新吉里的搬遷故事為腳本出版一冊漫畫書,為地方留下歷史紀錄,至於出版漫畫書的經費問題,高科長願意負責尋找經費來源。小雅於是一頭栽入了新吉里搬遷故事的腳本寫作,小雅經歷半年的田野調查後才著手策劃漫畫劇本,接著以純手繪擬初草、二草、上網點、效果、上字、編排,等等,歷經將近三年時日,終於完成了這本漫畫集。
大家都知道,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的學生總有一大堆的功課要作,設計學院的學生熬夜趕圖是出了名的,小雅在忙碌、繁重的功課下還肯撥出時間來接下這個重擔,真的很有勇氣。而一向對自我功課要求很高的小雅並沒有因為額外的漫畫工作而影響學業,大學三年來,小雅的學期成績始終維持在班上第三名。
我很高興我有這樣一位優秀肯上進肯認真的學生,我以小雅為傲。
這本書,我給她一○○分
跋
風中的黑籽菜
◎魯紜湘 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總幹事
《風中的黑籽菜》終於要付梓了,趕在新吉里里長林長義逝世週年前夕,將這本書献給這位努力奔走讓這段歷史呈現世人眼前,但自己卻無緣親眼目睹成果的唯一一人。
我與林里長相約有生之年要將「後壁寮」及「建國眷村」的故事整理出書,由林里長來說「後壁寮」的故事,我來說「眷村」故事,紀錄虎尾土地上芋頭與番薯的歷史片段,言猶在耳,林里長卻在去年中秋後撒手人寰。
成長在眷村,讀書在空小,推行國語的年代,在學校裡被本省籍同學設計講台語曾讓我損失了三塊錢。在北部工作,更是與台語無緣,一眼就瞧出我是很道地的外省掛,怎麼會與純本土的新吉里牽扯呢?這中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紅娘」高丹華,紅線是她牽的。
九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們在台北辦了六十年來第一場的虎尾空小校友會,大會邀請了從未謀面、但聽說一直在努力保存虎尾眷村的一位雲林縣政府公務員。由此,我們有了第一次的接觸,其後,她不斷安排一些有關眷村的活動及媒體的採訪,然後請我返鄉聯繫、介紹,或告知虎尾眷村的漏網消息,逼我當天就要寫好一篇文章寄給相關單位去聲援虎尾眷村。她更一手策畫「雲林古蹟日――里長伯要回娘家」的活動。我、林長義里長、雲科大劉明俊老師,就是她主導這個活動時的三員大將。
九十四年虎尾眷村的人開始向外搬遷,至九十五年全部搬空,極短時間內,虎尾眷村轉為廢墟,成為治安死角。當時沒人在乎虎尾眷村的過去,更別說她的未來,一般人只看到當時眼前的利益,能拿的拿,能挖的挖,眷村裡的老樹(值錢的)由當時的幹部帶頭挖走,不知所終。每間房舍上的金屬建材則由遊民或宵小偷盜變賣,將屋內的電線拉扯下來,為了搜集電線裡的銅線而點火燒毀塑膠外皮,不慎引起火災而將連棟的日造倉庫眷舍付之一炬,許多眷戶尚未搬完的傢俱,文件也在祝融肆虐下化為灰燼,由大陸撤退來台生活了幾十年辛苦保存的資料、照片,也因為這把火,什麼都沒了。我想,全省眷村改建,唯一沒有集中住宅的恐怕就只有虎尾眷村人了。虎尾眷村的人搬走了,搬到了全省各地,只賸下極少部份的人還留住虎尾,這些人相對弱勢。沒了資料,沒 房舍,若要保留虎尾眷村,僅靠他們談何容易?
每場說書,都有段開場白,話說從頭。
雲林古蹟日「聽虎尾說故事」,就是這段歷史的開場白,在虎尾眷村這塊土地上最早發生的故事,我們讓它歷史重演,讓曾經被迫遷離這塊土地上的移民重新回到這塊土地上,由眷村這批新移民招待他們回娘家,以輕鬆、愉悅的方式重現六十多年前「搬竹管厝」被迫黑夜搬遷的場景,這種族群的融合,跳脫了以往的模式,也代表了它的歷史意義。活動過程中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一路採訪之外,我們自己寫新聞稿廣發記者,各媒體也紛紛報導「虎尾眷村竹管厝活動」, 保留虎尾眷村的第一步可說是一砲而紅。
在邀請全省眷村人回來參與保存眷村盛會時因無暇將流程多做說明,以致事後「被騙了」的傳言不斷,在此謹向這些眷村鄉親致上十二萬分的歉意。為了保留虎尾眷村,由原先被高丹華遊說只要花二個月的時間快努力去做,讓虎尾眷村被社會和公部門看到,我們真的用兩個月的時間拋出了「保存虎尾眷村的行動」,也讓縣政府緊追腳步衝進國防部的遊戲規則中了,不過,已二年的時間了還未完全定案。
在保留的過程中,我努力的讓虎尾眷村出名,很遺憾,當縣府正式向國防部提案時,「眷村文化園區」的規劃卻沒有一個虎尾眷村人被邀請參與討論,這期間,公部門也沒有提供任何資源來整頓虎尾眷村,與其他縣市相較,虎尾眷村又是相對弱勢。我們這群「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的外省掛願意募款印刷本書,那是因為我們與林長義里長有兄弟之情、有「後壁寮」和「建國眷村」的結義之盟。
我們難以奢望公部門的自發性關懷,我們願意咬牙以眷村人自發的力量出版本書,以表達我們對土地對族群的感恩與愛、表達對林里長的一份追思,因為他是眷村人的好朋友。
為了感謝這些一路相挺的人,家在烏坵的高丹華(她也是本協會的榮譽理事長),曾在正聲廣播公司自費製作《虎尾眷村廣播劇》,讓更多人親聆「後壁寮、建國眷村、新吉里」的前世今生緣。劇中的配音員幾乎都是身在虎尾或關心這段歷史的人,當然也有我、林長義里長、雲科大劉明俊老師等。
父親自三十九年底從大陸調差來到虎尾後,一直住到今日,熱心助人的他,常用手工製作一些生活用品送人,直到搬離眷村後而快速的退化,才因健康減少製作。這些年來,我再看其他的眷村長輩,亦是孤寂的住在村外,快速的衰退、凋零。能走動的老人家,他們時常會回去一村、二村繞繞,然後又悵然若失的離去,每每看著他們緩慢移動的背影,我心好酸,我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保護這些環境,讓歷史以活的面貌延續,讓文化在自然中傳承。
我希望第二本的虎尾眷村漫畫也加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