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中國經濟劃下分水嶺。此後十五年,中國經濟邁向世界舞臺中心。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情節波詭雲譎,現實比小說更精彩:為求生,國企改革制度遭遇種種意外;為搶佔市場,民營企業惡戰連連,從價格到廣告到資本運作,“武器”逐步升級;二十年前,Lenovo只是IBM 講座的聽眾,二十年後完成收購IBM PC;「網路之王」王志東創辦新浪,卻在上市後被公司拋棄;銀行業一度佈滿漏洞,逐步建立監管制度後,漸成競爭力強勁的賺錢機器;競逐求生求富,中國終成吸納全球投資的世界工廠——十五年財經故事,一個適者生存的叢林社會,中國新富都是狠角色!
本書分為財富、產業、投資三部份。「財富」介紹中國製造業的巨大力量,貧富分化的趨勢,以及所謂中產階級的脆弱和受到的衝擊。「產業」包括製造、金融、IT三個領域。可以看到中國從97年開始出現的民營企業衰敗原因和個案,金融企業由亂到大的自我梳理過程。「投資」主要講述1999年5.19行情的後續、金融風暴前的狂熱和隨之而來的一蹶不振。
作者簡介:
《三聯生活週刊》是內地深具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雜誌,歷任總編輯錢鋼、楊浪、朱偉在中國新聞界和文化界深受尊敬。這本《中國新富》中的報導,主要出於其歷任經濟部主筆之手——前期的方向明是以產業新聞知名的財經記者;胡泳主要報導IT類財經話題,現任教於北大新聞系,並擔任《北大商業評論》副主編和央視財經類節目策劃;後期的謝九也以資本市場的評論知名。這本《中國新富》即是主要由他們完成的報導。
章節試閱
世界工廠
跳板上的跨國公司們
從上海榻浦大橋出發,汽車沿老滬杭公路走上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上海市政府 1996 年決定建立的漕涇化學工業區。
站在新修的防波堤上,外面是杭州灣的海水,裡面工業區的辦公樓已經建好,正在修建的是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場。這個還有大片半人多高茅草地的填海區,現在是全世界化工行業新的「矽谷」。
在這片總面積 23 . 4 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裡,拜耳公司計劃總投資 31 億美元的一體化化工基地的第一批項目已經關工,這是化工園區吸收到的第一筆外國直接投資。在現場協調施工的拜耳中國有限公司工程部的高級項目工程師廖桂平博士告訴記者,2002 年底,正在施工的投資三千多萬美元的一家塗料廠就會建成投產。按計劃,緊鄰的主體工程 2003 年就會開工,預計 3 年後投產。
廖建平博士指看荒地上豎起的牌子說:「靠著防波堤的內側,和拜耳一體化項目緊鄰的是另一家德國化學巨頭巴斯夫和一個美國公司合作的項目;在他們另一邊是英國石油公司 BP 和中石化合作的 90 萬噸乙烯工程,總投資都會超過 200 億人民幣,馬上都會開工。在防波堤外側,是一個會延伸到海裡的巨型液體碼頭。」
在整個化學工業園區,「粗略估算一下, 5 年之內將會有超過 1 , 000 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投資投放進這片現在還長蒼荒草,能看到野兔和魚蝦的土地上,」廖建平說。而按照官方說法,這個國家和上海市「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總資將超過 200 億美元。
這是德國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對外投資,隨看兩國總理聯合出席開工儀式,拜耳也更加注重自己在中國的形象。在北京一個德國風格的酒吧裡,拜耳大中華區集團負責人、拜耳中國有限公司常務董事施德浩博士送給記者的禮物是一個有勒沃庫森俱樂部球員簽名的足球 ─ 拜耳公司的總部就設在這座城市。他非常喜歡用中國成語來解釋這個跨國醫藥保健及化工集團的中國夢想。
按照施德浩的說法,拜耳為今天的大規模投資而進行的長期規劃已經持續了超過百年的時間,他把它叫做「120 年的實驗」:「關於第一階段,我願用未雨綢繆來表達。我喜歡這一成語,因為它很好地描述了拜耳來到中國前 100 年發展的情況。」這家 100 年前以發明阿斯匹林聞名於世的老牌製藥和化工企業 1882 年來到中國,建立了它的兩家工廠。「第二個階段一個合適的成語是 『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 表示拜耳在中國貿易的增長,與中國政府和其他商業伙伴關係加強,以及拜耳作為中小型項目投資者進入中國。現在,拜耳在中國第三階段的發展可以形容為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 ,」施德浩說,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建設具地區或世界規模的項目,這些項目將作為我們國際生產及營銷戰略的一部份。我們大規模投資的計劃將在 2002 無展開,並預計在 2008 年結束。」
「就投資規模而言,毫無疑問,拜耳公司計劃在漕涇投入的設備將是世界一流的。只有這檬,拜耳公司才能成為具全球競爭性的公司。」施德浩雄心勃勃地強調,「勇氣作為第一個因素,決定你是否致力於將全球預算的一大部份投到一個單一的項目上,勇氣還決定了你是否是首當其衝將立項規模做大到很少有人敢問津的程度。」
一次性投資 31 億美元當然需要勇氣,畢竟對於有 138 年歷史的拜耳這也是第一次。儘管中國已經成為拜爾在亞洲的第二大市場, 2000 年它在中國的銷售額也只有 7 . 4 億歐元,它的 11 家工廠只僱用了 1 , 600 名員工。在越來越宏大的投資中國浪潮中,它還只是一個初來者。
僅僅三四無前,人們還在爭論 ─ 中國是不是想像中黃金遍地的投資天堂? 12 億人口與 12 億消費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在中國的 35 . 4 萬家跨國外資公司中,大概只有三成獲得了盈利。
「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從時間上一般可以劃分為兩代。」上海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薛求知教授說。 1992 年以前是第一代,主要以港台和東南亞華人投資為主,投資小,產品銷地主要是歐美市場。當時周邊地區生產成本上升太快,中國大陸恰逢剛剛開放,因為看中大陸的低價勞動力。第一代華人投資紛紛把中國大陸市場當作「三來一補」的加工地(編按:「三來」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一補」是指貿易補償。是中國內地在改革開放初嘗試的一種企業合作貿易形式)。「第二代外資的重點是看重中國市場本身,主角是真正的跨國公司。」薛求知說,從 1992 年以來的 10 年,國外投資總額和單項投資額急劇增加,大型跨國公司開始系統進入中國市場。在一些重要行業,跨國公司成功擊敗了主要的國內競爭對手,顯著提高市場份額,甚至完全佔領了市場,例如在化妝品、洗滌劑和飲料行業。
新的時代看來已經來臨。「不斷改善的投資環境使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投資熱點。」拜耳公司的施奈德預計,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將從 2001 年的 410 億美元上升至 2005 年的 650 億美元。這位將於 2002 年 4 月退休的 CEO 在他的位丑上已經坐了 9年,現在除了降膽固醇藥「拜斯亭」 ─ 鬧出人命而陷入官司之外,拜耳的其他支柱 ─ 農業和聚合體業務也一直在收縮。但施奈德希望能夠在中國改變一切,他預測,拜耳集團在中國地區的銷售額到 2005 年將會翻一番。對全球銷售額 310 億歐元的拜耳來說,這只是小數目,或許他們看重的更像施德浩所說的是:「在中國生產以亞太乃至全球市場為目標的國際型產品。」
當中國跨進 WTO 的門檻時,外國投資者開始評估新一輪的商業機會。他們首先要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已經身在中國的投資者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嗎?
拜耳肯定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例證,比如摩托羅拉公司。這家全球第二大移動電話和半導體巨頭 2001 年 12 月 18 日表示,為了再次獲利,該公司正裁員9,400 人,並且調降 2002 年營收預估 5%至 10%。此次裁員使摩托羅拉的總裁員數達到 4 . 84 萬人。
就是這家 45 年來首次年度營運呈現虧損的公司,宣佈裁員之前,剛在北京召開了全球董事會,宣佈未來 5 年將投資中國 66 億美元 ─ 從 1992 年以來,他們已經累計在中國投資 34 億美元,是在中國投資額最大的跨國公司。
「摩托羅拉越來越深地植根中國,到 2006 年摩托羅拉將實現三個 100 億:在華年產值達到 100 億美元,在華累計投資總額達到 100 億美元,未來 5 坏累計採購金額 100 億美元。」 2002 無 1 月 11 日,摩托羅拉公司在中國大飯店召開記者答謝會,高歌猛進的宣傳短片展示看它在中國取得的勝利,剛剛離任中國公司總裁職務的賴炳榮將大旗交給了新任總裁陳永正。賴是值得自豪的,當摩托羅拉在全球遭遇寒冬的時候,在中國卻取代連續 9 年名列榜首的上海大眾公司,成為 2001 年中國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 從 2000 年 11 月至 2001 年 10 月,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的總銷售額達 313 億元,比前一年度增加了 32 %。雖然摩托羅拉在全球範圍內只是第二大手機生產商,但在中國卻保持看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它在天津的獨資生產基地只佔在全球 7 %的投資額,卻獲得了整個摩托羅拉公司 18%的利潤。
對拜耳公司來說,顯然也希望能夠像摩托羅拉正在享受的一樣,在中國成為能夠生金蛋的母雞。那些在中國老資格的跨國企業,比如摩托羅拉、汽車行業的大眾、生產個人電子消費品的松下,中國加入 WTO帶來的變化都關係到他們還能否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
「跨國公司在中國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想。事實上,在中國的競爭就是國際競爭。」松下中國公司公關部部長西康弘告訴記者,「在某些情況下,在中國的競爭比全球競爭更激烈,或者更為困難。」
2001 年,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廠商日本松下作出兩個與中國有關的重大決定: 2 月,松下電器會長森下洋一在北京宣佈,投資 600 萬美元的松下電器研究開發(中國)有限公司成立,全面開展新一代數字網絡技術的研究開發,未來 5 年內該公司的總投資額大約是 4 億美元,建成 1 , 500 名人員的體制; 9 月,松下又表示,其位於美國和西歐的廠房因為不賺錢而將關閉,未來兩年,該公司將在中國投資 13 . 5 億元人民幣用於生產廠建設。到年底的 12 月,松下空調器事業部就實施新一輪的戰略調整,將它在中國唯一的空調生產企業 ─ 廣州松下空調器公司由以生產小型空調的中國市場內需主導型向全球性戰略基地轉變, 產量從 2001 年的 47 萬台劇增到 115 萬台,其中 45 萬台已經訂單出口以日本為主的海外市場。
「中國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市場,而且是在其他國家市場佔據優勢的基地。」松下電器空調事業部部長木元哲說,「我相信中國製造的松下空調,將幫助松下在日本市場贏得巨大優勢。」事實上,松下中國研究開發公司的成立,同樣是松下立足中國、面向全球佈下的一枚棋子。「松下電器長期以來的中國戰略一直是以建設製造基地為中心,中國在其全球戰略佈局中的地位只能算是 『 初級的生產基地 J 。」松下電器的王炯說,「現在松下投資的實質將有很大改變,我們是要在中國打造第二個松下電器。」
據介紹,松下成立的這唯一一家公司性質的研發中心,主要課題都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前景最廣闊的尖端技術:第三代‘第四代移動通信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在第二代移動通信發展中,日本採取了鎖國政策,使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標準,這樣做的好處是保護了民族通信業,害處就是完全放棄了世界市場,如今發展到第三代栘動通信,他們不可能再犯這樣的錯誤。」在西門子中國公司任職的王傳東說,「日本的廠商要想生存,就必須在全球市場上同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這些歐美廠商競爭。而中國,就是其同歐美廠商開戰的首選戰場。中國在連續超越日本和美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訊市場,也是全球技術和市場競爭最激烈的地方。」
「贏得中國市場,將是我們進而贏得世界的保證。」森下洋一說。
城市間的競爭
現在,沿蒼滬寧高速公路開車從上海到蘇州只要一個小時就夠了,但是, 1993 年,作為第一家到蘇州新區投資建廠的台灣地區計算機廠商李焜耀從上海到蘇州需要三個半小時。談到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選擇在蘇州建廠,明基電通負責蘇州地區製造事務的吳清模說:「這就是老闆的遠見 • 我們看歐美的企業,很少在大城市裡面的,而是在大城市 100 公里的圓圈之內。我們把北京、廣州、上海坐了一個 100 公里的圓圈,就發現了蘇州。」
吳清模來蘇州之前在明基的馬來西亞生產基地工作,蘇州基地的發展速度讓他感到驚訝。「 1998 年來這裡規劃新廠的時候,附近還有人養豬。」吳清模說,「現在在那個地方建的新車間,投產 3 個月的手機生產量就是 100 萬部。」吳說,從製造的角度講,明基蘇州基地 2001 年的產值大約是 50 億人民幣, 2002 年爭取達到 100 億。
8 年前,明基帶蒼四十多個配套廠家到蘇州來的時候,蘇州新區沒有工廠,甚至沒有路,有的只是農田,所有設施都還在規劃之中。至發稿時為止,台商在蘇州的投資總額在 145 億美元左右,大約佔台商在大陸投資的 1 / 5 ,其中 2001 年是 45 億美元。僅一個新區裡的台灣公司就上繳了當地政府總收入的 5%。
蘇州吳門喜來登酒店,蘇州市台辦主任謝嗚在參加兩岸三地一網通的會議以後,匆匆接受了記者採訪。「一般人可能想不到一個城市的台辦主任會這麼忙。」謝鳴開玩笑地說,「不過,台灣投資者還是不夠多。」
儘管早在 1994 年,中國和新加坡政府合資的蘇州工業園已經建立,作為向新加坡學習浪潮的產物,新加坡園區設計和管理者想借此向中國人展示工業園是怎麼管理的。但在明基決定投資蘇州的時候,一定面對來自公司內外這樣的疑問:「那裡有機會嗎?」明基投資蘇州之初,佔有 65 % 股份的新加坡一方正在威脅退出空空蕩蕩的工業園。 1999 年,控股權終於由新加坡政府和政府關聯企業組成的新加坡財團轉栘到蘇州市手裡,只留下了 3 名新加坡國家公務員。但從那之後,包括台灣公司在內的海外投資者,紛紛湧向這個過去的絲綢製造中心。
在 2001 年的頭 10 個月,海外投資者在蘇州市簽下了 66 億美元的合同,這座城市合同利用外資的水平超過中國任何一座城市,上海相對失去了保持 9 年之久的領頭羊地位。雖然蘇州目前實際利用外資資金仍然落後於上海和廣州,但那些簽署的合同書還是發出了一個信號:全球經濟呈下降趨勢,但此刻的中國,此刻的蘇州確,是地球上最炙熱的生產基地之一。
甚至擁有三千多家台資企業的上海,也對蘇州和旁邊的昆山市成為台資的天堂感到眼紅。 《 文涯報 》 報道說,前上海市市長徐匡迪要求政府官員們向昆山和蘇州學習。在上海批准一家新企業大概要花三個半月時間,而在後者只需要 18 天。
世界工廠跳板上的跨國公司們從上海榻浦大橋出發,汽車沿老滬杭公路走上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上海市政府 1996 年決定建立的漕涇化學工業區。站在新修的防波堤上,外面是杭州灣的海水,裡面工業區的辦公樓已經建好,正在修建的是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場。這個還有大片半人多高茅草地的填海區,現在是全世界化工行業新的「矽谷」。在這片總面積 23 . 4 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裡,拜耳公司計劃總投資 31 億美元的一體化化工基地的第一批項目已經關工,這是化工園區吸收到的第一筆外國直接投資。在現場協調施工的拜耳中國有限公司工程部的高級項目工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