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 + 一位台灣陶藝創作與評論者
激盪出一段日本當代陶藝發展史 + 對台灣陶藝界的無數漣漪
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能夠為戰後迄今的日本當代陶藝發展,述說一段怎樣的歷程?在身兼陶藝創作者身分的本書作者邵婷如眼中,這段歷程又帶來什麼個人啟示?能夠為台灣陶藝創作開展何種視野?
本書是一段前後長達八年的採訪紀錄,成書之際,最年長的一位陶藝家已過世,部分陶藝家則年事已高,使得本書所留下的隻字片語,彌足珍貴。他們的陶藝之路不僅刻畫著日本當代陶藝的足跡,塑造了他們在今日日本陶藝界中的大師身段,其意念與語彙的獨特表現,亦足以為台灣當代陶藝創作帶來綿遠的漣漪。
作者簡介:
邵婷如
1963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市,自1985年開始從事陶藝創作至今26年,作品受邀展覽於歐洲、美洲、亞洲等國際美術館、博物館、藝廊等,約有107次的邀請展覽,近十年往返歐洲發表創作。
37件作品為美國、阿根廷、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匈牙利、奧地利、丹麥、瑞士、斯洛伐克、愛爾蘭、澳洲、日本、韓國、台灣等美術館、基金會收藏。2001年入選為國際陶藝學院(I.A.C)會員(總部瑞士日內瓦)。在台灣《陶藝雜誌 Ceramic Art》(自1989),德國New Ceramics國際雜誌(自2006)、美國 Ceramics Art and Perception(自2011)長期固定發表文章,同時也刊登於日本滋賀縣立陶藝之森美術館季刊、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陶博館季刊》與《台灣工藝》雜誌等,至今已有一百多篇文章出版。
邵婷如網站:http://web.me.com/shao36。
作者序
自序: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的八年追蹤記錄
邵婷如
現代陶藝的啟蒙運動於1950 年代於美國展開,在抽象表現主義風潮的盛行下,以彼得.沃克斯(Peter Voulkos)為首的西岸陶者深受其影響。他們檢視實用器皿的陶藝意義,企圖摒棄器皿本身的實用功能,重新賦予陶藝藝術表現的新定義。而日本於二戰敗後,人心思變,各式改革聲浪響起,藝術家意圖尋求更自由的表現,故此1947 年以宇野三吾為首的「四耕會」與1948 年以八木一夫為首的「走泥社」相繼成立,為日本當代陶藝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穩厚的基底。當時以前衛藝術引領時代的美國看似也在當代陶藝發展的位置上取得發言權,事實上,日本在其禪學的背景與其鮮明獨特的文化基礎下,亦步亦趨建立起足以與西方抗衡的當代陶藝發展史。
日本兵庫陶藝美術館館長乾由明於《80 年代陶的變形》書中指出「雖然雙方不同集團同時創作出非實用性的陶藝雕塑,但明顯地兩個國家有著迥異的風貌。其中八木一夫偏向結構嚴謹、敏銳完整的創作形式,對比著彼得.沃克斯令人注目的體積量感。但姑且不論其中的差異,二者都是以泥土為媒材的當代陶藝創作先驅者」。
相較於日本大學廣泛設立陶藝家養成的學院派教育,還有各縣市中讓一般人得以進修的陶瓷研究所,這些隸屬政府的機構,有其完整紮實的訓練課程與專業協助性的結構。台灣早期則多偏向單打獨鬥的私人工作室學習模式,1980 年代當代陶藝發展進入繁盛時期,然而80 年代初期之前,整體的創作形式表現仍偏重於器皿與釉色,雖然自國外學成的陶藝界前輩陸續帶回一些新觀念,但整體資訊仍顯匱乏,對於國際當代陶藝的發展與技術吸收,多藉由國外刊物,與國內舉辦次數有限的國際陶展做為觀摩。
筆者在1980 年初期習陶之初,在國際陶藝雜誌與國內舉辦的國際陶展中,對幾位國際陶藝前輩的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國立歷史博物館曾於1981 年舉辦「中日現代陶藝家作品展」,三島喜美代與中村錦平都是受邀參展的日本藝術家,這個展覽帶給當時的台灣陶藝界相當大的撼動。而後筆者分別於1999、2000、2002 年於日本駐地創作,短則三、四個月,長則一年,得以與數位資深的老前輩們共處,藉此開始觀察追蹤其作品的發展。在過去十年間往返歐洲駐地或參展,於海外因緣際會認識幾位深受歐美注目的日本優秀前輩,同時過去十幾年來,每一至二年的日本陶藝之旅的探訪中,或是多次參加展覽的同時,也走訪日本陶藝美術館,並與日本陶藝界友人、美術館策展人及資深前輩在訪談中建立互信的情誼,這正是本書追蹤記錄八年的緣起。
本書涵蓋的二十位日本陶藝家,除前述提及的三島喜美代與中村錦平,還有日本當代陶藝界第一代遺老的林康夫,藝評家高橋亨稱他是日本第一位創造物件的陶藝家;日本第一代女性陶藝家代表荒木高子,她於1970 年代發表的「聖書」系列,引起西方與日本國內轟動與側目;此外1960 年代即受邀到美國大學任教的森野泰明與柳原睦夫,更是日本陶藝史文獻中第二代當代陶藝的兩大代表;承傳兩三百年陶藝世家襲名制的第八代清水六兵衞與三輪和彥,各自寫出自身於當代陶藝的篇章;同樣是日本陶藝界家喻戶曉的代表鯉江良二,是顛覆泥土與燒成既定概念的前衛思考者;作品常常出現歐美各大國際陶藝刊物封面的星野曉與深見陶治,呈現當代陶藝獨特深遠觀點與美學;此外還有第一位復興古信樂自然釉的神山清子;定居法國授課於瑞士,接受西方前衛藝術教育,跨入陶藝界的當代藝術家永澤節子;以工業「石膏翻模」技法運用在當代陶藝概念的金沢美術工藝大學教授板橋廣美;表現地層巨大能量的張力與美學,近年來深受美國注目的秋山陽;以罕見的土的鑲嵌手法,架構出如劇場結構的京都精華大學教授松本ヒデオ;早期以石膏模具複製石塊,後期則創造巨大花果的杉浦康益;強調手的思維,運用色彩漸進表現日本文化「相互對立卻同時存在的矛盾」的京都市立大學副教授重松あゆみ;大阪藝術大學教授的田嶋悅子,則結合陶土與玻璃材質表現大地豐饒,最後還有受邀參展2010 年台灣陶藝雙年展的堀香子。
這二十位由九十歲到四十八歲跨越日本四個陶藝世代的當代陶藝家,其作品呈現的最大共同點,並非強調造形形體之美或彰顯獨門技法的工藝導向;而是著重當代陶藝於20 世紀意念的表現,在各自鑽研的場域嶄露卓越的當代陶藝新概念,傳達屬於當今或未來年代陶藝的獨特語彙,但這絕不代表他們以尋常平庸技法單向失衡的競演。事實上,這些資深前輩以其完備的藝術思潮,將意念精準地藉由洗鍊純熟技術的詮釋,不單是意念深度發人省思,其獨特的精湛技法也讓人驚嘆不已。
當代陶藝在進入21 世紀的今日,美國仍處於領導的霸主地位,然而日本當代陶藝的發展卻也展露東西各領風騷的實力,不但沒被西方強勢文化吞蝕同化,還發展出深刻動人的自主語彙。筆者長期追蹤日本當代陶藝的發展,其真正的意圖在於同處亞洲島國的台灣與日本,有更多異於西方的共通屬性,不論是相疊的歷史背景,相同的民主人文價值或東方文化的內斂精神。日本當代陶藝在半個世紀的成熟發展架構下,認識日本當代陶藝脈絡的同時,其實它背後彰顯著日本內蘊的人文文化歷史對其藝術深刻的影響,藉由這個追蹤過程的觀照、經由這些梳爬的整理,反顧同是島國的台灣,以及台灣文化對當代陶藝所對照的意義與思考提醒。
自序: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的八年追蹤記錄
邵婷如
現代陶藝的啟蒙運動於1950 年代於美國展開,在抽象表現主義風潮的盛行下,以彼得.沃克斯(Peter Voulkos)為首的西岸陶者深受其影響。他們檢視實用器皿的陶藝意義,企圖摒棄器皿本身的實用功能,重新賦予陶藝藝術表現的新定義。而日本於二戰敗後,人心思變,各式改革聲浪響起,藝術家意圖尋求更自由的表現,故此1947 年以宇野三吾為首的「四耕會」與1948 年以八木一夫為首的「走泥社」相繼成立,為日本當代陶藝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穩厚的基底。當時以前衛藝術引領時代的美國看似也...
目錄
序一 學習謙卑.謙卑學習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游冉琪)
序二 日本の現代陶芸を「外」から眺めること
「外」觀日本當代陶藝 (兵庫陶藝美術館策展人/マルテル坂本牧子)
自序 邵婷如 Ting-Ju SHAO 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的八年追蹤記錄
陶藝訪問集: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訪談錄
在聖經意象中咀嚼生命滋味的荒木高子(Takako Araki)
遊刃於視覺幻象的錯置──日本當代陶第一代遺老林康夫(Yasuo Hayashi)
永恆的藝術家──日本第一代女性陶藝家三島喜美代(Kimiyo Mishima)
森野泰明的形色美學(Hiroaki Taimei, Morino)
柳原睦夫──「器與反器」的創作哲思(Mutsuo Yanagihara)
立足歷史轉折處,開拓新的時代觀──中村錦平(Kimpei Nakamura)
自然釉的美學-開創日本當代穴窯的先驅者──神山清子(Kiyoko Koyama)
日本當代陶藝界的老頑童──鯉江良二(Ryoji Koie)
極簡主義的禪學意境──永澤節子(Setsuko Nagasawa)
星野曉──散步在宇宙自然合好的創作路徑(Satoru Hoshino)
結合東西美學極致表現的深見陶治(Sueharu Fukami)
板橋廣美──賦予陶意的形體為無形(Hiromi Itabashi)
杉浦康益與大自然的存在證明(Yasuyoshi Sugiura)
松本ヒデオ的日本美學省思(Hideo Matsumoto)
迫力當前的三輪和彥(Kazuhiko Miwa)
秋山陽的地質哲學(Yo Akiyama)
二百年世襲家族的當代陶藝新表現──第八代清水六兵衛(Rokubey Kiyomizu)
藝術家的雙手思維──重松あゆみ(Ayumi Shigematsu)
視覺與材質合諧之美的田嶋悅子(Etsuko Tashima)
細胞繁殖的美學建構──堀香子(Kyoko Hori)
參考書目
藝評家簡介、感謝
序一 學習謙卑.謙卑學習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游冉琪)
序二 日本の現代陶芸を「外」から眺めること
「外」觀日本當代陶藝 (兵庫陶藝美術館策展人/マルテル坂本牧子)
自序 邵婷如 Ting-Ju SHAO 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的八年追蹤記錄
陶藝訪問集:二十位日本當代陶藝家訪談錄
在聖經意象中咀嚼生命滋味的荒木高子(Takako Araki)
遊刃於視覺幻象的錯置──日本當代陶第一代遺老林康夫(Yasuo Hayashi)
永恆的藝術家──日本第一代女性陶藝家三島喜美代(Kimiyo Mishima)
森野泰明的形色美學(H...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