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第61梯次「好書大家讀」優良讀物
系列累計銷售突破50萬本!!!
光記錄就可以改變習慣!
光記錄就可以讓你減肥成功?
光記錄就可以讓你變成真正有回憶的人?
原來只要簡單記錄自己的日常!
你就可以更瞭解自己與珍惜你獨一的人生!
想一想三年前的你,做了什麼工作?抱著什麼樣的心情過生活?
想一想三天前的晚餐,你吃了什麼東西?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
就算你翻開記事本,寫了行程還有聯絡對象,也回不到過去的「空氣」!
就算你讀日記,最多只會看到流水帳紀錄!
每天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累積,但現在你卻忘得一乾二淨了……
本書作者奧野宣之貫徹執行「人生一冊」的筆記術,
單單只是做筆記就可以甩掉體重,愛上運動;
30歲不到已經擠身50萬冊的暢銷作家之列,
他深信「記錄持續,行動也能持續」,從普通生活來認識自己最重要!
很多東西你可以丟,但寶貴的經驗不能丟;
很多夢想你計劃實現,但常常半途而廢;
從現在開始只要一本便宜的筆記本,三大簡單步驟:寫→貼→讀!
做筆記就能改變自己,為什麼你還在猶豫?!
◎筆記類型大評比
Lifelog(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
記事本 |
日記本 |
寫已經完成的事,馬上看到自己的行動力!(Yes) |
寫未來要做的事,有壓力! |
拘泥煩惱的抒發。 |
輕鬆寫,輕鬆貼!(Yes) |
感嘆計畫永遠比不上變化! |
依賴記憶不可靠。 |
創造現在的自己,更有自信!(Yes) |
無法得到肯定,一直追著時間跑。 |
露骨的剖白,很難重讀。 |
改變行為模式,成長看得見。(Yes) |
不知道自己的改變在哪裡。 |
容易自怨自艾,一再重覆。 |
持之以恆,擴展人脈!(Yes) |
常常半途而廢。 |
五分鐘熱度。 |
成就感100分!(Yes) |
成就感60分! |
成就感40分! |
作者簡介:
◎【官網】系列累計銷售突破50萬本: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奧野宣之
一九八一年生於大阪府。同志社大學文學院畢業,服務於出版社﹑報社後,以公開個人自創之資訊整裡術正式踏上寫作之路。本書是39元筆記本整裡術系列第三部。從大學期間即開始製作生活記錄,除了工作還包含家庭生活、嗜好、旅行、閱讀等,提倡記錄各種場面所累積的經驗作為「享受人生的方法」,鼓勵人們利用筆記本記錄個人的行動與見聞。一系列介紹記事本、筆記本的活用與創意、資訊收集與運用、知性生產技術等深入淺出的作品,受到年輕上班族群的熱烈支持。
譯者 張秋明
專業翻譯家。筆記整理狂熱者。手作的筆記本不下20幾本,利用身邊的各種素材,將旅行與生活的體驗,徹底實行屬於自己的Lifelog。譯作大田出版:絲山秋子最棒的散文《絲的怪談》、村上龍寓言小說《盾》、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譯者簡介:
張秋明
專業翻譯家。筆記整理狂熱者。手作的筆記本不下20幾本,利用身邊的各種素材,將旅行與生活的體驗,徹底實行屬於自己的Lifelog。譯作大田出版:絲山秋子最棒的散文《絲的怪談》、村上龍寓言小說《盾》、奧野宣之筆記系列第三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
章節試閱
所謂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麼活」的完整記錄
本書的主題是「lifelog」。
因為可能有很多人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詞,在此先做名詞解釋。
「生活記錄lifelog」顧名思義就是:
「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 。
一如航海的人所寫的「航海日誌」,lifelog就是將發生在自己周邊、聽到看到的事情,盡可能翔實而完整地記錄下來。
這個名詞是因為微軟研究所的哥登•貝爾(Gordon Bell)在他的著作《生活記錄的建議》中揭櫫,在日本也開始在IT界和關心數位工具的人士之間流行了起來。
比方說:像這樣的「lifelog」。
•每天用數位相機拍下餐桌上的菜色。
•將自己走訪過的地方、路線留存在網路服務的電子地圖上。
•將所有讀過的書、觀賞過的DVD列表並寫下心得感想。
貝爾利用智慧型手機、小筆電、GPS、掃描器等將所有看過、讀過的東西、見過的人、完成的文件、充滿回憶的紀念品等都做成數位資料保存在大容量的HDD裡。
或許也是因為那樣,lifelog通常被認為須搭配智慧型手機、高性能掃描器等數位工具才能進行。
可是本書所謂的「lifelog」,則是以「人生記錄」的原意為主。
並不打算像貝爾一樣完全都數位化,對於每天帶著普通紙張的筆記本,將自己人生填入其中的「lifelog」,以下將說明其做法與好處。
不管是否擁有i-Phone、GPS數位相機等數位工具,或者對於網路熟悉與否,這是任何人都能簡單書寫lifelog的方法。
最近有類似概念「Ubiquitous CAPTCHA」一詞的出現,意思是將人生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記錄下來,跟我所說的「lifelog」一樣。
但畢竟Ubiquitous CAPTCHA一詞還不是很普及,我平常也不太用,所以本書都用「lifelog」進行解說。
要想留存「空氣」,最好採用傳統的類比方式
數位抬頭的全盛時期,何以要回歸類比呢?
i-Phone、i-Pad火紅大賣,連書籍也逐漸電子化鬧得沸沸揚揚的此時,說什麼「傳統類比較好」,恐怕有人會覺得「這傢伙怎麼食古不化呢」。
不過話說前頭,我先聲明自己並非否定數位化。
我個人外出時幾乎都帶著筆記型電腦,也有自己的部落格和推特網站,是個充分運用雲端服務的數位科技愛好者。雖然有攜帶電池、收訊不良等問題存在,仍認為數位工具帶來方便是不爭的事實。
這樣的我卻依然要斬釘截鐵地說:「lifelog最好是用紙製筆記本」。
理由只有一個。
「因為能留存『空氣』」。
空氣,換種說法的話,因為紙張比數位工具更容易留存「氣氛」、「臨場感」和「感覺」。說得更直接點,因為無法用文字和圖片展現的「空氣」資訊正是lifelog的重點所在。
例如慌亂之際振筆疾書記下的電話號碼、被雨滴暈染開來的地圖、用來寫信的紙張和搭配墨水產生的味道……
這些東西若要做成數位化,會很花工夫和間。換作是筆記本的話,可以直接手寫,也可以將紙的資料或其他便條紙用膠水黏貼其上。
或許數位和類比的運用,也該考慮到「適材適所」的原則。
如果單純只是資訊的輸入、保存、攜帶、搜尋和瀏覽的話,數位工具自然比較好用。現在幾乎所有的人身上都不會帶著紙製電話本和辭典了。
可是對於「現場的空氣和氣氛」、「親身體驗的真實感受」則是用筆記本比較容易留存下來。
儘管數位科技日新月異,要想留存「空氣」,短期間內我還是認為用筆書寫在紙上、黏貼資料的傳統類比方式要好得多。
做出過去不再消失的自己
到底我所謂的「lifelog筆記本」是什麼樣的東西呢?以下簡單說明。
舉個具體例子,我每天會在同一本筆記本上填寫兩到十次類似下文的內容。
【100629】13: 27為止
• 午餐(三顆飯糰、咖啡)、週刊新潮(參議院選舉特集)、劍燃燒吧、鑽石社《lifelog企劃》完稿(序章用,約兩千字)。推特、武田來電。
@ 新大阪↓東京「光468號」車內
☆ 使用自動販賣機忘了找零,揪心。雖然有寫稿,但完成度不高。擔心可能會趕不上截稿。
讀者可以發現我用下列省略符號作重點式記錄,簡單寫下內容。
日期時間——日期(六位數字標示)和時間(24小時標示)
•符號——包含對象物、對象人之專有名詞的「行動」
@符號——場所
☆符號——個人有感而發的心情等
畢竟超過半天沒記,回想起來便很辛苦;而且一次要寫完所有做過的事,文字也很多,因此利用吃飯、路上移動、約會對方離席空檔和等電梯的零碎時間,一點一滴完成記錄。
這一段的lifelog是在搭乘新幹線時坐著寫的,所以寫得較詳細。忙的時候會寫簡短些,像是「17:30為止,寄出五封謝函,給演講時遇到的人」。因為我很清楚一旦立下嚴格的規定,就很難持之以恆。
那麼以這種方式寫日誌,並且持續多年,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在我說明之前,請讀者先回答下列問題。
「三年前的你,此刻抱著什麼樣的想法在過日子呢?」
「半年前的現在,你做了什麼樣的工作呢?」
「三天前的晚餐,吃了什麼東西呢?」
——怎麼樣?這些事情很難一一都記得住吧。
翻閱過去的記事本,就算上面寫著每日行程和聯絡對象,也沒有留下「自己做了什麼事」的詳細紀錄吧。
然而我只要翻閱兩三分鐘的筆記本,就能詳細說出兩三年前的過去,彷彿最近才剛發生過一樣。
像這樣,將不經意消逝的日子變成「確實存在的體驗」。
就是記lifelog的意義。
換言之,是為了不讓隨時間經過而逐漸變淡薄的體驗風化,在自己心中留下更確切而深刻的印象。
無庸置疑地,體驗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任何人都是累積過去的體驗,才能成就出「今天的我」。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突然蹦出來的。
雖然說「體驗很重要」,但其實能夠留存在腦海中的上限頂多只有幾個月而已。就好像回想不起三天前的晚餐內容,同樣地除非是很強烈的印象,否則都將隨著時間一起消逝。
有時候因為身體承受不了,必須忘掉不好的體驗。可見得忘記本身並非不好的事。
但如果連日後的人生也能派上用場的「珍貴體驗」也給一併忘掉,豈不是太可惜了嗎?一旦從記憶中消失,「體驗重新被運用」將成為泡影。甚至可說是「等於一開始就未曾體驗過」。
事實上我們總是學不會教訓一直在重複同樣的錯誤,或許就是因為沒有好好活用過去的體驗吧!
因此我開始學習記lifelog。
就算無法記住所有的體驗,但只要寫lifelog筆記,至少能減緩忘卻有用體驗的速度。
而且重讀lifelog筆記,可以當時所寫的文字為「線索」,隨時清楚喚回過去體驗過的情景。結果也就能將體驗更加活用在今日和未來。
依我來說,那種無所事事過日子的方式,也就是「任憑體驗浪費」、「放任體驗流失」的行為,就像荷包隨時開著亂花錢一樣,每天都會掉個40、80的小錢。只要能將破洞補好,就能存錢,也就是存下對個人有益的體驗。
養成「重讀」的習慣可讓筆記的效果事半功倍
因為無法記住過去的體驗,所以要記錄lifelog筆記。
就算只是單純地動手寫,也有刻印在腦子裡的效果吧。
但光是那樣仍然不夠。
沒錯。寫下來的東西,如果沒有重新閱讀就毫無意義。
不單只是記錄行動,若能日常性地重讀lifelog筆記,反芻自己的過去,就會比寫下來更具有清晰「留存」的效果。
因為能將體驗當作資產,更確切地存放在腦海裡面。一如前面所提到的,傳統類比方式的好處是重讀時能夠感受到「空氣」。翻開筆記本時,曾經體驗過的事會生動地重現在腦海中。
甚至隨著時間的經過有時還能加強作用,發現到更多的事實。
透過寫備忘、貼資料、記錄行動、事後重讀的動作,就能將過去變成個人更確實的體驗。
如此一來,lifelog筆記的效果就能增加好幾倍。
從我在二○○八年出版的《A6全能筆記術》(台灣麥田出版)起,已經寫了好幾本有關筆記整理術的書。
除了許多人告訴我「很有用」外,也有聽到「感覺不是很有效果」的聲音。
為什麼記了lifelog筆記卻產生不了效果呢?
我認為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記完就算了」。
換句話說,透過「重讀」才能將體驗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是因為沒有活用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不是嗎?
基於可能會發生類似的狀況,本書除了強調書寫和剪貼的「輸入」外,也用了許多篇幅告訴讀者如何持續做到「重讀」的工夫。
首先在第一章將理解lifelog筆記的好處和基本做法。
第二章選擇作為個人分身的筆記本。
第三章和第四章將使用各式各樣的技巧,增加閱讀lifelog筆記的樂趣,讓lifelog筆記成為保存個人體驗的「我的書」。
第五章將說明「重讀」的效果和具體方法。
請容我一再地重複,如果只是鍵入文字寫日記、整理數位照片的話,這些透過部落格或智慧型手機都能辦得到吧。但是寫筆記本:
•可以沒有壓力地輕鬆書寫、貼上東西和資料。
•因為將自己的一切都寫進去了,只要有少許時間就會想重讀。
•因為製作這些筆記本的過程充滿樂趣,自然會更想記錄下去。
我想只有筆記本才能建立以上的良性循環。
書寫、剪貼、重讀。
只須靠著這些工夫,就能將包含工作和私人生活的所有人生變成「培育自己的舞台」。
自我思考,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陳述
寫完的lifelog筆記就是一本讀物,也可說是一本書。
而且無庸置疑是「自己所寫、關於自己的一切、世界獨一無二的書」,甚至可直接取名為「我的書」。
手邊放著自己的書,可以作為思考的靈感來源,時不時翻開來看。而且重讀自己過去寫下來的文字,如果又產生新的想法也可寫在目前正在使用的lifelog筆記本裡。
由於出現在過去lifelog筆記本中的書和電影的標題、行動記錄、資料等都是自己親身接觸過的,所以不須細讀,只要瀏覽個兩三行,印象立刻復甦。
以我的情況來說,常常因為重讀筆記本的關係,而改變了自己現有的想法。
就「讀物」而言,應該算是相當刺激的作品吧。閱讀世界獨一無二的「我的書」,我的感想是:就像在跟如今已經不存在的過去的我進行對話一樣。不同於書店販售的書,因為作者是「自己」。而且都是曾經在腦海中有過的資訊,自然看得懂內容在說些什麼。就算寫得語不驚人死不休,那也是自己的語言。
而這一點對於讓自己的腦筋靈活運轉倒是能意外派上用場。
最近常聽人說政治人物和媒體說出來的話總覺得好像在哪裡聽過,了無新意。我認為原因之一就在於「人云亦云」。
只要哪裡又冒出個新興熱門的頂尖企業家,對方說什麼就照單全收。書上寫的事情也毫不遲疑地轉化成自己的想法。結果說出來的東西,都像是別人說過的話,聽了不禁令人納悶「怎麼又是這一套」!
要想扭轉這種人云亦云的現象,就必須重讀lifelog筆記。
不單只是取用書和部落格等別人做出來的資訊,如果也能好好吸收自己所寫的記錄、剪貼的資料,花長時間整理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深入的看法。
慢工出細活的結果,自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吧。
「好的過去」=擁有「個人歷史」的安心感
在前面的實例中,即便是日常生活,我也很仔細地做了記錄。
忙碌或是提不起勁的時候,就可能不會寫「☆」的感想和列印照片張貼。
不過心情好的時候,幾乎就像是認真做美勞的小學生一樣,忙著書寫「行動記錄」、蓋紀念章、徹底收集資料、在家裡熱心地剪剪貼貼並附註感想。
其主要理由是,透過一番作業可增添更多樂趣。以前面的例子來看,回家之後,在書寫「逛賣場是對的」行動記錄時,我的腦海中又重新反芻了一遍逛購物中心的體驗。
同時也因為留下這些記錄,事後重讀時愉快的氣氛也會再度復甦,臉上自然也會露出笑容。
我認為擁有這種「美好的過去」,其實在有生之年裡扮演著難以預料的重要意義。
常言道:「一個不懂得對別人好的人,是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好。」引用如此老生常談的教訓,感覺很難為情,但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
小時候父母、學校老師對待自己的記憶確實會影響到我們日後待人接物的方式。
重讀lifelog 筆記後會讓自己感到羞恥、後悔而決定改過的結果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個人不斷擁有歡樂愉快的記憶,對於取悅他人,讓自己高高興興活著,不也是很有必要的嗎?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在描寫納粹集中營體驗的《夜與霧》一書中,曾用「你所經驗過的事,是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力量都奪不走的」這句話勉勵心生絕望的夥伴。
「我們過去在充實的生活中、豐富的經驗裡所孕育而成的心靈寶物,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
人生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工作、什麼時候會大病臨身、家人會發生不幸,誰都無法預測。
當遇到人生瓶頸時,如果有lifelog筆記,就能回顧過去,發現:
「曾經幸福過的自己」
「曾經認真過日子的自己」
「曾經充滿希望的自己」
受到過去的自己所撫慰、激勵與鼓舞。
我認為確實擁有那些過往的體驗,從而建展出現在人格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強者。
而lifelog 筆記正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那些「過往」,也能建立出「個人歷史」的感覺。
所謂的lifelog就是「人生怎麼活」的完整記錄本書的主題是「lifelog」。因為可能有很多人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詞,在此先做名詞解釋。「生活記錄lifelog」顧名思義就是:「人生或生活(life)的記錄(log)」 。一如航海的人所寫的「航海日誌」,lifelog就是將發生在自己周邊、聽到看到的事情,盡可能翔實而完整地記錄下來。這個名詞是因為微軟研究所的哥登•貝爾(Gordon Bell)在他的著作《生活記錄的建議》中揭櫫,在日本也開始在IT界和關心數位工具的人士之間流行了起來。比方說:像這樣的「lifelog」。•每天用數位相機拍下餐桌上的菜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