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權威‧一本最受各界推崇的教育經典!★
★上市即登上《明鏡周刊》暢銷榜第一名!★
這個年代,光是教養還不夠!
不只教導孩子行為界限,更要劃定親子間的心理界限。
怎麼教,你家的小皇帝才會變成好孩子?
過去,我們要教孩子如何「贏在起跑點」,
這個年代,我們卻要為孩子的未來「設下停損點」!教養的前提是:孩子可以聽懂成人的教導。
但若孩子欠缺溝通能力及心理成熟度,如何教養?
當所有教養書都在教你如何養小孩,但這本書要告訴你:
這個年代,光是教養還不夠!家長管教小孩,小孩對父母提告;老師不能罵學生或體罰,否則家長會到學校興師問罪;孩子不服管教,因而弒父……
這些新聞事件,我們都不陌生。然而,當我們在問「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時,是否意識到:教育核心價值扭曲才是關鍵!培養孩子適齡的心理成熟度,才是解決之道。
作者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多年兒童及青少年問題的個案觀察,為教育價值失衡的社會敲響警鐘,更要進一步告訴你:
◎給父母的3大提醒:
提醒1:成熟的心理發展,是教養目標能否實現的前提
提醒2:父母的使命是,陪伴孩子走過心理發展的過程
提醒3:唯有把孩子當成孩子,父母才能完成教養的使命
◎洞悉孩子的成長發展5階段:
兩歲前:以自我為中心
→早期幻想階段,孩子的需求需要立即滿足,會以哭鬧來表達需求。
兩至三歲:反叛階段
→孩子可以決定自己和自己身體的功能,也可以決定如何與何時應該說些什麼。
三至五歲:學齡前
→孩子可以區分自我和溝通對象,聽懂大人的話。
六至十三歲:就學階段,學習進入社會
→孩子可以遵守規則,內化成自身的行為規範。
十四至十六歲:青春期
→可以察覺錯誤,並且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掌握3大心理關鍵,正視它!小皇帝才會變成好孩子:
‧╳夥伴關係:你錯把孩子當夥伴,才會讓孩子面對大人的問題。
‧╳投射關係:你害怕失去孩子的愛,採取寵溺、放任的教養態度。
‧╳共生關係:你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部分,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渾然不覺。
◎教出好孩子,出路在哪裡?
‧家庭可以怎麼做?→不只要教導孩子行為界限,更要劃定親子間的心理界限。
‧學校可以怎麽做?→確立教育目標與方向,給予孩子與老師相同的保障。
‧社會可以怎麽做?→認知現今扭曲的教育價值觀,並且加以導正。
【德國Amazon讀者書評】
‧這本書開啟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年輕一代的問題所在,他們的耐挫力低落,對自己的欲求不能等待,必須立即被滿足。父母將他們視為讚賞和愛的源泉,因此,他們不再是孩子的教育者,而成了孩子的傀儡,這是濫用孩子的感情!
‧本書讓我看到很多父母不自覺犯下的教育錯誤,作者具體地指出家庭、幼稚園和學校的嚴重失誤。
‧一本家長、教育工作者和教師非看不可的書!我從書中了解到:不能依賴孩子的愛;要區分成人和兒童的世界;孩子必須被當成孩子來對待。非常實用,大力推薦!
‧讓孩子學會「尊重和愛」。唯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也更能相互理解和尊重。
‧我們都覺得困惑,為什麼突然出現那麼多「問題孩子」。本書提醒我們: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是成人做錯了!兒童和成人需要重返「孩子是孩子」的直覺教育中。閱讀本書將會改變我們的態度,這才是成功教育的關鍵。
【本書特色】
1、為時下扭曲已久的教育價值觀敲響警鐘,並提出具體改進方針。
2、重新回歸教育與教養的本質,以作者臨床案例結合社會現象觀察提出建言,並深入剖析。
3、從家長、教育工作者、社會環境三方提出建議與見解,從根本解決教育問題,觀點更全面。
4、不僅限於親子教養層面,更擴及社會整體教育與教養觀念的檢討。
作者簡介:
麥可‧溫特霍夫(Michael Winterhoff)
德國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權威,一九八八年創辦心理診所,有二十年兒童心理醫師實務經驗,擅長以社會變遷的角度分析家庭教養問題、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障礙。他觀察門診無數案例及當今學校與社會現象提出建言,許多教養著作均再版不斷,其中以「小皇帝」系列備受家長推崇,在重視教育的德國造成轟動,引發一股激烈的討論熱潮,並風靡全世界。
譯者簡介:
王泰智、沈惠珠
夫妻檔。早年在北京和德國大學攻讀德國語言文學,畢業後長年從事外事工作,先後於德語國家任職近三十年。九○年代退休後,開始翻譯工作。至今已為三十餘家出版社(包含臺灣和香港出版社)翻譯出版各類德語書籍八十餘種,著有國外回憶散文集《沿著易北河》(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章節試閱
【摘文一】
※這個年代,只有教養還不夠!
*案例: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父母
午飯後,母親問兩歲的女兒米亞想不想睡午覺,米亞認真地思考著,父母耐心等候女兒的決定,因為有時候她根本不想睡午覺。可是今天米亞覺得很累,想睡午覺。於是,一場午覺的儀式開始:米亞躺在中間,父母親分別躺在她的左右兩側,米亞用手抓著父母的鼻子入睡。你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場景嗎?父母名符其實地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麼做是不對的。父母任由孩子這麼做,而且天天如此。
‧「小皇帝」是集體的社會現象
有可能發展成小皇帝行為傾向的人數極多,潛在的數字恐怕恐怕更驚人,因為我每天都會在不同場合中看到這樣的孩子。
過去,父母前來求診的問題與我現在所分析的案例,背景截然不同。當時,我所接觸的案例,小患者仍然被父母看作是孩子。這些案例多半是父母因為過去經歷遺留的心理陰影,導致親子互動遭遇困難。這些案例都是個案,可以分別加以詮釋和治療。
然而,當前的形勢卻截然不同:◎個案變成了集體現象,一種令人無法招架的負面社會傾向,導致大多數父母無意識的錯誤行為。◎唯有如此,才能解釋為什麼這麼多(而且愈來愈多)孩子都涉入其中。目前在家庭、幼稚園和學校裡的問題兒童屢見不鮮,已經無法單純用個案來加以詮釋。
很多父母沒有把孩子的行為真正地看進眼裡,對於孩子明顯的錯誤行為視若無睹,也無關緊要。一件事總要交代好幾次,孩子才拖拖拉拉交差了事,這些父母親沒發現,自己已經被孩子控制了。
孩子被父母視為身心的一部分,而我們無法只仰賴身體的某一部分單獨行動,因此這也意味著父母認為孩子不會犯錯。一旦外界指出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總會找理由為孩子辯解,甚至指責他人(老師或同學)。因為孩子是「無辜」的、孩子的表態永遠是正確的,就像是我們因身體碰撞會產生疼痛反應一樣,不需要懷疑。所以從父母的角度來看,今後應該留意與關注的是校方的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家長總會指責老師或幼教人員。
處於共生關係中的成人試圖讓孩子去做事時,就像是對待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讓它去做我想要做的事。這時如果孩子拒絕父母,就會產生嚴重的問題。◎父母在判斷孩子的行為時,鮮少會考慮孩子為什麼拒絕,他們只看到孩子拒絕去做,便想著該如何改變孩子。這樣的父母會試圖說服孩子聽從他們的要求,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他們的情緒就會失控,最終還是對孩子沒輒,只能耍狠撂下「如果你再不……我就要……」的話語或處罰孩子。◎
父母不能夠理解,這其實是一場無法取勝的權力爭奪。他們強烈的情緒發洩,常使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盡失,甚至可笑。對孩子來說,後果就是造成孩子的心理發展缺失,始終停留在兒童早期幻想階段,他們的世界觀就是無法分辨人與物品的差異性。
【摘文二】
※「孩子就是孩子!」
根據我的分析,在現今的公眾討論中,對「孩子」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觀點,我把這些觀點定名為「關係障礙模式」。我會在後文進一步剖析這些不同的「孩子」模式。這些不同的模式,分別反映出不同類型的關係障礙:夥伴關係、投射關係和共生關係。因此,回復正確的關係也就變得十分必要,這正是我論述此問題的目的。
*正確的親子教養態度
.父母的直覺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
直覺式教育的關係模式認為「孩子就是孩子」,這是大約二十五年前成人談到孩子時的理念。此一模式的親子相處架構是,承認成人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權力差異,不論私人層面還是社會層面皆然。
◎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須保持隨時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態度,而不是用嚴厲或突如其來的行為帶給孩子傷害。◎這種差異的存在對雙方都有好處。孩子需要它,以便能健康地成長和體驗呵護;對成人來說,則是一種美好的經歷,那是受到一個小生命信賴的感覺。然而現今看待孩子存在截然不同的關係模式,直覺式教育在目前的討論中受到忽略或排斥。總之,這是成人和孩子雙贏的模式。
然而,成人遵循「孩子就是孩子」的模式時,卻是無意識的,但他明白自己做為一個成熟的個體,在一個發展未成熟的生命(孩子)面前,應該承擔起使其同樣成熟的責任。但我們不能把這種直覺行動,與對孩子行為的反射性反應混為一談。我們在此描繪的是,在孩子面前,成人必須保持隨時為孩子指引方向的態度,而不是用嚴厲或突如其來的行為帶給孩子傷害。
.劃定行為界限,更要劃清孩子與成人的心理界限!
在教育問題中,受到熱烈討論的議題是「劃定界限」。一般認為父母、幼教人員和老師應該不斷為孩子劃定界限,告訴他們:「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這在平常與孩子相處時是必要的,卻也偏離了主題。
我們想讓孩子身心發展健全,就不該為孩子設定界限,而是應該劃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就像對待其他成人那樣。雖然我們沒有察覺,卻每天都在這麼做。如果我們都要逐一回應每天可能發生的挑釁事件,那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在我們眼裡,行為不當的人都會讓我們覺得反感,直接誘發我們的反應。但我們通常不會這麼衝動,因為我們某種程度上具備「把外人當外人」的概念。我們將這些人視為我們之外的人,因此認定只有我們願意時,才需要去理會他們,因此我們不會主動為這些人設定任何界限。如果有人試圖辱罵我,我不會因此走到他面前,告訴他「到此為止,不要再超過了!」而是會直接漠視對方的行為,因為那根本不關我的事。為別人劃定界限和為自己與對方之間劃清界限,有很大的區別,但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充分理解這一點。
成人與孩子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有責任為自己和孩子之間劃出一道無形的隔離線。成人要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孩子置於另一個平臺上。在二十年前,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需要特別強調,然而這正是今日形勢發展的悲劇。原則上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是父母和其他從事和孩子相關事務工作的成人的普遍工作。然而,如果現實情況確實如此發展,我就沒必要寫這本書了。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體認到,這種原為正常的狀況已不復存在,因而促使我把這項論點提出來討論。◎成人應該與孩子劃清界限,事實上是一種回歸。我不是指重返權威式教育,而是要回歸直覺式教育。◎
【摘文三】
※實境練習
Q你的孩子怎麼「穿衣服」?
每天早上,每個家庭都上演著千篇一律的戲碼:沒有人願意起床,如果有人起床了,感覺特別累又繼續賴床。儘管如此,日常生活在召喚著,你必須立刻行動。父母親漱洗完畢,就開始伺候小皇帝:叫醒五歲的女兒,為她做好上幼稚園的準備,於是戲劇拉開了序幕……
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經歷。我將在下文描繪出理想的穿衣程序應該是如何,而陷入各種關係障礙中的家庭又有哪些變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只論及普遍的情況,以便提出整體性的問題;若孩子的行為不像我所描繪得那般理想,絕不是我有意混淆視聽。
A理想的穿衣模式
三歲以前的孩子得協助他穿所有的衣服,例如:幫孩子抬腿,穿上褲子。孩子再大一點,可以讓他自己穿部分衣物。首先是比較簡單的,例如內褲;接著比較複雜的,如套頭毛衣。
儘管孩子已經五歲了,也不要期待他們會自己穿衣服,還是需要父母從旁協助。例如父母幫忙把毛衣拉正或扣上褲子鈕扣,以及根據不同的氣候和場合,為孩子挑選合適的衣服。此外,還要考慮孩子在幼稚園裡可能會玩沙子,應該穿著較耐磨防髒的衣服。
即使六歲的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了,仍然要檢查孩子的衣服是否穿得太少或太多,或者拉鍊拉上了沒有。
*三種關係障礙下的家庭,孩子怎麼穿衣服?
如果我們不把孩子當成孩子,而是遵循其他關係障礙模式來看待孩子,會是什麼情況呢?
.夥伴關係:由孩子決定自己想怎麼穿
在夥伴關係中,不會出現前面提到的直覺式行動。父母根據與孩子平等的原則,會把孩子看成獨立自主與成熟的個體,因而不斷做出錯誤判斷,認為孩子可以自己穿衣服,並且有權做出選擇。
把孩子當成夥伴的父母,在選擇衣服時會給孩子發言權。當衣服不合適時,孩子往往會把父母的意見拋諸腦後。至於衣服的厚薄或者鞋子不合腳,以及其他顯然錯誤的選擇多半會被忽略了。父母的理由永遠是:不想違背孩子的自由意志,應該積極讓孩子加入決策過程,幫助孩子早點獨立自主。他們的箴言是:孩子會自己累積經驗,並從中得到正確結論。
【摘文四】
※日常小事是形塑孩子健康心理的良機
*如何讓孩子心甘情願整理房間?
「吃晚飯之前,去整理你的房間!」長久以來,這是孩子們都討厭聽到的一句話。按照孩子的思考觀點是:最好是把一切都放著不管,反正明天我還會用到……
你可以對七歲的兒子解釋:不僅紀律嚴謹的人認為秩序是半個生命,對任何人來說,維持秩序大有用處,否則你每天得浪費很多時間找東西;如果你整理房間,就可以快點找到你最喜歡的玩具,地上也會清出空間來,你在房間裡走路更方便。
七歲的孩子會對這種解釋做何反應?他會和你進行激烈討論,確定哪些東西可以收起來,哪些東西因為他隨時需要而必須放在原位。這種討論會持續很久,最後對誰都沒有好處。
德國家庭在處理「孩子整理房間」的議題上,經常出現這種尷尬的場景。因為整理房間這麼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訓練,也是可能持續數年的學習過程。
◎父母親剛開始必須協助孩子,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一起來整理。◎孩子會透過模仿來學習,例如看爸爸如何把積木放進箱子裡,然後學著做,算是送給爸爸一個禮物,並分享父親的快樂。十分重要的是,這種快樂必須對孩子表現出來,例如◎透過明確的讚美,讓孩子體驗父親的正面反應,感覺整理房間是一件好事。◎
孩子有了這些體驗後,會逐漸獨立。幼稚園階段的孩子整理房間時,成人必須在場告訴孩子整理什麼地方的什麼東西。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自己動手的內容也要相應增加。一般來說,上小學的孩子整理房間時,原則上我不需要在旁幫忙,。但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會讓他們自己單獨整理。因為我必須不時檢查,孩子是不是按照我之前所交代的方式整理,有時候還得告訴他們哪些地方遺漏了。透過家長的現場指導,讓孩子感覺到他整理房間的行為並不是沒有理由的,而是與家中每一個人有關。
孩子了解整理房間的必要性後,才能有目的性地獨力完成這項工作,在孩子進入少年時期,這樣的期待才可能實現。當然在提到具體年齡層時,我們必須謹慎看待,某些孩子可能早一點,而其他孩子可能晚一點達到此一程度。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過程雖然簡單,卻是在形塑孩子發展健康的心理功能,必須反覆訓練。
【摘文一】
※這個年代,只有教養還不夠!
*案例: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父母
午飯後,母親問兩歲的女兒米亞想不想睡午覺,米亞認真地思考著,父母耐心等候女兒的決定,因為有時候她根本不想睡午覺。可是今天米亞覺得很累,想睡午覺。於是,一場午覺的儀式開始:米亞躺在中間,父母親分別躺在她的左右兩側,米亞用手抓著父母的鼻子入睡。你不相信會發生這樣的場景嗎?父母名符其實地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麼做是不對的。父母任由孩子這麼做,而且天天如此。
‧「小皇帝」是集體的社會現象
有可能發展成小皇帝行...
目錄
好孩子適齡發展能力評估表
推薦 放慢腳步,反躬自省 ──楊俐容
推薦 孩子就是孩子 ──潘慶輝
推薦 軟弱無助的父母,會被「小皇帝」牽著走! ──陳安儀
推薦 別在盲目的愛裡,教出「小皇帝」! ──黃心怡
推薦 做「對的父母」來教養孩子! ──盧蘇偉
推薦 德國Amazon讀者書評
第一章 親子教養哪裡出了錯?
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
面對「小皇帝」,家長很無助
兒童早期階段太自我,造就了今日的「小皇帝」
‧從根本做起,把孩子當成孩子看待
成人改變心態,達成共識,才能給孩子健全發展的機會
這個年代,只有教養還不夠!
案例: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父母
‧「小皇帝」是集體的社會現象
孕育「小皇帝」的搖籃:三種關係障礙
‧夥伴關係
‧投射關係
‧共生關係
怎麼「教育」孩子才對?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熟、自立
‧教育奏效的前提是,孩子擁有人際關係相處能力
給父母的三大提醒
‧提醒1:心理成熟度是教養目標能否實現的前提
‧提醒2:父母的使命是全程陪伴孩子發展成熟的心理
‧提醒3:唯有把孩子當孩子,父母才能完成教養使命
洞悉孩子五大身心發展階段
‧兩歲前:嬰兒階段(以自我為中心)
‧兩至三歲:反叛階段
‧三至五歲:學齡前階段
‧六至十三歲:就學階段,學習進入社會
‧十四至十六歲:青春期階段
「童年」概念正在改變
「童年」的缺失:孩子只是勞動力的一種
‧重新定義「童年」:孩子的生命價值提高
‧再度面臨「童年缺失」:成人濫用孩子的情感
日常小事是形塑孩子健康心理的良機
如何讓孩子心甘情願整理房間?
‧孩子為什麼不整理房間?三種關係障礙下的分析
第二章 「孩子」──三大關係障礙的影響
「孩子就是孩子!」
正確的親子教養態度
‧父母的直覺式教育:孩子就是孩子
‧劃定行為界限,更要劃清孩子和成人的心理界限!
‧直覺式教育應該結合孩子的發展現況
‧壓力下的父母,容易失去情感平衡和精神獨立
關係障礙下的「孩子」模式
「孩子是夥伴」──夥伴關係
‧「開明」,讓需要呵護的孩子成了平等的夥伴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孩子真的比較快樂嗎?
案例:孩子被迫成為大人的「夥伴」
‧不要強迫孩子承擔「平等」的義務
‧在公領域執行夥伴關係模式,後果更加嚴重
「想得到孩子的愛?」──投射關係
‧孩子成了成人情感需求的「補償品」
‧根源:缺乏安全感的成人
‧後果:成人和孩子兩敗俱傷
「孩子是我的一部分」:共生關係
‧成人剝奪孩子的心理自主權
‧捲入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失落的教養──孩子都是對的,都是別人的錯?
陷入關係障礙的父母與老師
案例:父母想代替孩子去上學
老師該如何看待學生的家庭作業?
第三章 掌握三大心理關鍵,正視溝通障礙!
正確溝通,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為什麼我們無法互相溝通?
‧溝通的六大面向
‧建立溝通的心理前提:把孩子看成是孩子
正視溝通障礙,才能教好孩子!
老師彼此之間的溝通
‧把學生當孩子的老師V.S把學生當夥伴的老師
‧老師想得到學生的愛
師生之間的溝通
‧疲於應付心理發展不成熟的學生
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
‧濫用法律途徑的怪獸父母
親子之間的溝通
‧全面失效的親子溝通
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的溝通
夫妻之間的溝通
‧陷入危機的夫妻關係
溝通障礙下的結果:教出心理發展停滯的「小皇帝」
理解力、感受力匱乏的小皇帝,會變成社會問題!
第四章 出路在哪裡?
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是杞人憂天嗎?
‧欠缺就業能力的年輕一代
‧喪失責任感和道德意識
‧年輕一代成了啃老族,浪費社會資源!
‧文化受到衝擊
‧「癮君子」人數激增
「慢下來」才是解決之道
空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生活步調太快,有時是一種病毒
‧電腦賦予時間全新的意義
‧凡事多留一點時間,放慢腳步
‧不當「動作型抑鬱」的父母
生活「愈慢愈美麗」
第五章 成人應該怎麼做?
出路——真正走出困境
成人應該自我反省
‧改變認知,找出自己是哪一種關係障礙?
‧重新省思,你用什麼方式看待「孩子」?
‧化解關係障礙,重點在建立正確的「直覺式」認知
實境練習
Q:你的孩子怎麼「穿衣服」?
A:理想的穿衣模式
三種關係障礙下的家庭,孩子怎麼穿衣服?
‧夥伴關係:由孩子決定自己想怎麼穿
‧投射關係:從不拒絕孩子
‧共生關係:孩子要依照父母的想法,「馬上」穿好衣服
回歸健康溝通的途徑:提姆的心理重塑之旅
第六章 家庭應該怎麽做?
好孩子的成長來自家庭的保護
回歸正常親子關係的三大要素
‧為孩子制定規範
‧和孩子劃清界限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呵護
‧處罰只是用來抑制孩子的攻擊性
‧確立教養的方向與態度
第七章 學校應該怎麼做?
重新確立教育制度,才能保護我們的孩子
陷入混亂的校園
‧一再遭受挑釁的老師
‧學校規範制度全面喪失?
學校迫切需要規範和責任
‧制定規則,讓學生有安全感
‧老師應具備高度責任意識
鼓勵老師重回溝通的平臺
檢視誤入歧途的教育
‧「作業自由」應該沒有界限嗎?
‧學生需要炒熱氣氛、誘發學生好奇心的「藝人」老師嗎?
‧生需要只負責回答問題的「顧問」老師嗎?
‧教育改革真的讓學生快樂學習了嗎?
第八章 對社會的呼籲——我們可以做什麼?
我們應該走的路
認知和消弭關係障礙
審查校園體制,以何種關係模式來看待「孩子」
施行關係導向的教育模式
建立全天候教育機構的必要性,取代失能的家庭結構
撼動政府當局
致謝
好孩子適齡發展能力評估表
推薦 放慢腳步,反躬自省 ──楊俐容
推薦 孩子就是孩子 ──潘慶輝
推薦 軟弱無助的父母,會被「小皇帝」牽著走! ──陳安儀
推薦 別在盲目的愛裡,教出「小皇帝」! ──黃心怡
推薦 做「對的父母」來教養孩子! ──盧蘇偉
推薦 德國Amazon讀者書評
第一章 親子教養哪裡出了錯?
孩子為什麼變成小皇帝?
面對「小皇帝」,家長很無助
兒童早期階段太自我,造就了今日的「小皇帝」
‧從根本做起,把孩子當成孩子看待
成人改變心態,達成共識,才能給孩子健全發展的機會
這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