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被工作綁架,
贖回自我的代價是多少?
一位聰明美麗的專業女性,熱愛工作到快「掛了」,
身體踩下緊急煞車,拒絕再往前走一步。
在山間療養機構,面對蒼茫的雪地,
她提筆寫下:我親愛的生活,你好嗎?……
德國最年輕的教授、政府發言人、知名媒體人
揭露自身burnout經驗,細述走過才知道的痛
親愛的生活:
我非常遺憾在我至今所做的一切中缺少了你。
回到我身邊,請接受我,我也將接受你,因為我是多麼想念你……
十五年來我環遊世界各處,工作、演講、寫作、求事、出任代表,一直到非就醫不可的地步。我對自己對四周環境都沒有畫上界線,周遭的環境對我過多的要求猶如水蛭將宿主的血吸乾。我是真的樂在工作,然而在這所有一切當中我無法找到介於「太多」與「太少」之間的「中間點」。
美瑞安‧梅克爾是德國當代極知名的女性公眾人物,曾身居政府機關要職,三十二歲即成為德國最年輕的教授,長期為企業提供諮詢,為國會提供建言。在外人看來,她事業有成,無比風光。然而,每天馬不停蹄的行程,和永無止境的工作,讓她面臨險境而不自知。在她身上,恰恰發生了她向大眾呼籲的事。當她再次被大量工作、訊息、旅行以及公私往來的信件淹沒時,她一夕之間整個人「垮掉」,診斷的結果是:burnout!
「Burnout」是一個醫學上的專有病名,譯為「專業枯(耗)竭」,或比較熟悉的「工作倦怠」、「過勞死」。梅克爾從未在工作上踩下剎車,等到她發現一切對她來說「太多」的時候,身體已經拒絕再往前一步了。她來到山間一所醫療機構,試圖面對並瞭解,長年來她的工作、各地奔波與繁忙的活動把她帶到了哪裡?她精準分析自身感受、揭開舊傷口,讓自己看清,如果總是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一心多用、時時刻刻在溝通交流、生活失去了界線,人會發生什麼事?在這裡,她給自己的生活寫了一封信,反省與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開始和自己對話。
從未有一位如此「高位階」的成功專業人士,揭露自己「熱愛工作到快掛了」、「因投入工作而要看醫生」的個人經歷。她的故事真誠,同時也點醒了世人,重新檢視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全書以梅克爾在醫院的「醫療禁閉日」為主軸。時而逸出,回憶過往人生,包括家庭、友誼、職業生涯、工作發展,還有醫院的療程、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理論、治療團體與諮商互動等等。感性與理性兼具,讓身為職場工作者的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衡量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天秤。
作者簡介:
美瑞安‧梅克爾(Miriam Meckel)
1967年生,大學時於明斯特(Münster)攻讀出版傳播學、漢學、政治學與法律,以關於歐洲媒體的研究取得博士學位。是德國當代極知名的女性公眾人物,主持過許多媒體、新聞、政論節目,曾任北萊因西法爾邦政府發言人,之後為歐洲、國際事務暨媒體祕書長。三十二歲成為德國最年輕的教授,為企業提供諮詢,為國會提供建言。自2005年起,為瑞士聖加侖(St. Gallen)大學媒體與溝通管理研究所教授。發表眾多與媒體主題相關的論文。
著有《無法達到之幸福:遠離溝通陷阱》(Das Glück der Unerreichbarkeit. Wege aus der Kommunikationfalle.)、《NEXT:回憶一個沒有我們的未來》(NEXT: Erinnerungen an eine Zukunft ohne uns)。
譯者簡介:
林敏雅
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德國特里爾(Trier)大學心理系。並於薩蘭(Saarland)大學修習藝術史,目前旅居荷蘭並從事翻譯工作。譯著包括《小國王十二月》、《黑貓尼祿》、《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巴黎釣手尤納斯》、《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會跳舞的熊》、《海豚的夏天》、《獅子的足跡》(玉山社)、《童話治療》(麥田)、《女性自戀》、《dtv心理學百科2》、《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第七道海浪許下願望》、《四減三,我和在天堂的家人》(商周出版)等。譯作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最佳青少年圖書獎。
翻譯《寫給我的生活的信》,榮獲「歐洲翻譯者協會」針對當代德語文學翻譯者獎的助(Impulse 2011. Aufenthalts-Stipendien des Europäischen Übersetzer-Kollegiums für Übersetzer zeitgenösischer deutschsprachiger Literatur)。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不只閱讀,更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發現生命中的遺漏。《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長 林文玲
是否我們的生活與我們自己早已形同末路,各過各的,而我們卻渾然不覺?隨著書中的省思,我們帶著新的眼光與感受,重新檢視走在「生活」與「工作」這條鋼索上的自己。《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誠如作者的領悟:「我需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在空間,才能安處於世。」這是一個簡單的領悟,卻是重建自我的漫漫長路中,一切的開始。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徐璐
作為一個妻子,母親,工作狂,我在今年因免疫系統失調而住院治療,因此完全能夠理解作者所描述的,那個沒有工作,沒有成就,沒有待辦事項,卻也安靜到令人難過的病房。在那期間我得到的體會就是,病痛並非帶來絕望,而是帶來一種對身體與生活的希望。因為你終於注意到它,注意到你的身體為你的生活付出貢獻,你才會珍惜它,愛護它,並且保養它。編劇、作家 陳慧如
這本書讓我再度連結自己所走過的生命,也回看自己究竟是如何將日子過成那樣;如此的忽視自己,不在乎自己,並且無限度的使用自己。請來得及饒過自己、放了自己,當一切都還有機會調整與改變。我很難表達出我有多喜歡這本書,相信看見這本書的讀者,也和我一樣,是上天挑選中你,要你好好善待自己、重整生活、修復身心。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在資訊爆炸、強調功能、重視成功、人人展現光鮮亮麗一面的世界中,這一則故事具有高度真實性,喚醒了世人。《法蘭克福匯報》
本書敘述「耗竭」、「過勞」的親身經驗,幫助身陷「永無止境可能」中的人。書中所述應對之道,是鐵錚錚的生活智慧。《南德日報》
媒體推薦:
成功是什麼?若有人告訴你(妳),伴隨成功而來的很可能是一種折磨身心、崩裂生活的專屬「高檔憂鬱症」,這時,你(妳)是否願意暫緩腳步、回頭檢視,問問許久未正視的鏡中自己:這是否就是我想要的成功?我想要的人生?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蘭萱
名人推薦:不只閱讀,更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發現生命中的遺漏。《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長 林文玲
是否我們的生活與我們自己早已形同末路,各過各的,而我們卻渾然不覺?隨著書中的省思,我們帶著新的眼光與感受,重新檢視走在「生活」與「工作」這條鋼索上的自己。《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誠如作者的領悟:「我需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在空間,才能安處於世。」這是一個簡單的領悟,卻是重建自我的漫漫長路中,一切的開始。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徐璐
作為一個妻子,母親,工作狂,我在今年因免疫系統失調而住院治療,因此完全...
章節試閱
醫療禁閉
醫生囑咐我不要睡,當然不是晚上,而是白天。尤其是我關禁閉不准與外界溝通的這兩天。在這裡稱為惰性日(Inaktivitätstage),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只能留在房間裡望窗興嘆。不准與人交談,不准閱讀,不准看電視,也不准聽音樂。手機和筆電必須關機收在櫃子裡。
為什麼這樣的日子會是挑戰?我只要遵照醫生的囑咐──偷懶。其實偷懶我很拿手,在家我能在沙發上躺個幾小時,什麼事都不做,就只是看書、聽音樂,偶爾查看一下電子郵件,然後烹調一頓美食。我心裡清楚,所謂偷懶的一天有相當多的組成部分,而每個單一部分及其整體,完全顯露出活動的程度,因為新的訊息不斷輸入,讓我的思考保持運作。仔細想想,其實在偷懶的日子裡,我無時無刻不掛在網上,筆電總是打開放在桌上,我不時瞄一眼電子郵件,在網路上搜尋資料,或者更新我在臉書上的動態,基本的連線狀態已經把原本想要偷懶的一天變成活動的一天。連續不斷的可能溝通狀態,改變了或者該說「阻礙」了真正、具溝通性的孤獨。
難道說,我害怕無聊?這樣的狀態根本不可能產生,因為有太多活動及有趣的東西吸引我,我有太多想做、想知道的事情,而時間總是不夠用,因此不知何時開始,我開始一心數用,同時做好幾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多任務處理」(Multitasking),而我知道身為人類我沒有這種能力。
我非常明白,人類的大腦不能同時處理很多任務。因為在我們的腦子裡,思考過程是連續的而非像電腦一樣是平行的。如果我們以為能夠同時做很多事,同時完成許多任務,不過是為自己製造「同時性」的幻想。實際上大腦在不同的任務之間來回跳躍,這裡完成一點,那裡完成一點,不停在轉換,這樣既費力也費時,工作不會因為假想的多任務處理而變得更快更好,反而是變慢且容易疲倦。
長久以來我一直處在一種狀態,勉強可以用注意力不集中來形容,用口語的說法就是:腦袋嗡嗡作響。我的腦子經常超出負荷,而有韋瓦第的《四季》同時在腦子裡響起的感覺,有時甚至是以加倍速度,就像老唱機不按照指示33轉,而是以單速45轉播放唱片,以至於聽起來速度快、聲音尖銳,彷彿米老鼠一般。你只聽到尖銳的樂聲,錯失柔音的美,尤其是那些為了要襯托出主旋律的而緩慢建構的曲調。
幾個月以來,閱讀的時候,我突然察覺到自己在想其他的問題,雖然眼睛仍然在書上隨字前進。有時我還知道,剛讀過的段落大意,但是大部分時候並非如此。於是我必須回頭再讀一遍,很可能又陷入同樣狀況。閱讀中,我也常常跳起來,因為忽然想到了和我正在忙的其他主題有關的事。我知道我會忘記,必須立刻記下來。於是閱讀中斷了,必須回頭,好重新找到脈絡,就在這時候我往往又分心了。
閱讀成了的冗長混亂的過程,隨著文章結構一路充滿小小反饋迴路。複雜的論文,我必須非常費力才能在某些段落保持專注。這讓我精疲力竭,很快就餓了。然而往廚房走到一半時,我又想起其他事,便忘了要吃東西。
在我聽演講或別人較長的闡述說明時,也有同樣的問題。我的思緒遊走,前後跳躍,先設想了演講者用意所在,從這一刻開始我再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於是我拿起黑莓機,搜索行事曆中必須完成的事,或者拿出黑色Moleskin記事本,寫下所有想到的還有我認為重要的事。關於正在進行的計畫,我有了新的點子,或者為待解決的問題畫出草圖。
如果沒有其他的,我就寫下待辦事項。這樣一張列表會讓我覺得負擔減輕;即使只是記下來,日後還有要花力氣去做,它也讓我感覺自己正在「完成任務」。這讓我把飄動的思緒引導到記事本中,一旦記下必須解決的事,便不至於忘記,我的腦子就可以放開它們,並得到更多的空間,我就能不受干擾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譬如正在演講的人。
在非常緊湊的時刻,注意力的無法集中也會顯現在視覺上。我會看見一堆東西,卻無法讓其中一樣在知覺中凸顯出來。對於這個現象,之前我只有含糊的感覺,直到我坐在診療室裡,醫生要我將一堆長形木塊分組,我才清楚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當時每一木塊代表我的一部分認同,我立起那些木塊,東挪西移,考慮它們的優先順序,必要時加以修正。
我看著一組木塊,試著把焦點放在其中之一,但是我辦不到。我一集中焦點,所有的木塊就衝著我來,而且是模糊的一整組。一旦我放輕鬆,它們又退回去了,同樣又是一起。我應該要高興:我發展出整體性的認同,每個部分都是重要的,都屬於同一個整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自己清楚優先順序確實存在。我甚至想要逼退或完全擺脫其中某些部分,然而我辦不到。我的內在之眼不斷變焦,且總是整張圖像。幾番嘗試後,我全身發熱並輕微暈眩。所有的細節隱沒在整體當中,我再也無法集中精神,也沒有力氣從整體中解析出個別的部分。
我當然了解,在此關禁閉是為了什麼,我必須排除所有的外界刺激,專注於自己的內在,一直以來我接受太多的刺激。我必須騰出內在空間,打開它並感受自己的心。我要是能辦到就好了,這條路走來不易。並不是我打開,那空間就會產生,只有當我放棄一再嘗試去打開它,它才會形成。
生活沒有界線
三個星期前,我剛渡假回來,應該是精神百倍,充滿能量地迎向工作與許多計畫,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約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自輓詩〈安魂曲〉(Requiem)的最後幾行:「死亡震撼的到來,在別處感受不到,唯有在它發生的地方。」可說是我當時最佳寫照。
假期結束後,我立刻飛到美國出席一場國際會議,發表專題演講。在返回柏林那一天,主持一場討論美國總統大選的活動,一切進行得很順利;接著和我的出版人碰面討論合作計畫,中間還挪出空檔給我的小姪女送生日禮物。晚上與哈佛同事伉儷在餐廳共進晚餐,我突然肚子痛,幾乎站不起來,什麼也吃不下,盜汗,身體顫抖。這一晚我努力撐過去了。但是第二天我開始收拾東西,整理兩個皮箱。但是我發現我不行了,我彷彿結成冰柱站在皮箱和那些衣服之間,我完全失去方向。像一頭站在兩個糧槽中間的驢子,不知道該吃那邊才好,以致於快餓死了。我東裝一點,西裝一點,但是毫無意義,攤在外面的衣物沒有變少。
絕望中我走到電腦前坐下(用新的負擔來彌補超載,本身就是完全無意義的反應,卻是我的典型反應),開始檢查我的Email,當我看見大約有五十封紅色未讀郵件,全是自前一天晚上進來的,我開始放聲大哭。這一天早上我遇到兩個能量強盜,他們一起在我身上引發了旅行和資訊過載的核融合,我終於垮了。
Burnout,我討厭這個字眼,它聽起來有把壓力當作時髦標籤的意味,Burnout之於成功人士,就像私人住宅之於模範家庭。《南德日報》上,Burnout被描述為:「社會認可的高檔憂鬱症,換句話說,就算失敗自我形象也不能受損。」「只有失敗者會得憂鬱症,Burnout是對成功人士的診斷結果,說得更清楚一點,曾經成功的人士。」我讀到這篇文章,幾乎是防衛的反射反應:我不要這病。
我的醫生很仁慈,他對我的診斷是:嚴重疲勞加上感染慢性新陳代謝器官的疾病。腎臟、肝臟、脾臟功能失調。我的胃黏膜和胰腺發炎,身體的免疫系統關閉。儘管百般不願,我還是學著認識──當然更重要的是重視──自己的狀況與界限。
1974年,心理分析學家李・察弗伊登柏格(Richard Freudenberger)第一次提出Burnout的概念。在枯燥的醫學症狀描述中,我看見自己,從過動、否認自己的需求,到冷漠、無法停止思考,以及終日倦怠、虛弱、無力、失眠、心悸、盜汗、頭痛、背痛加上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創造力。腸胃炎可說給了我最後的一擊。
十五年來我環遊世界各地,工作、演講、寫作、出任代表……。一直到非就醫不可的地步。我對自己對四周環境都沒有畫上界線,周遭的環境對我過多的要求猶如水蛭將宿主的血吸乾。我是真的樂在其中,我喜歡旅行,熱心推動新的事務,樂於發掘新的點子。然而在這所有一切當中我無法「找到介於太多與太少之間的中間點。現在我突然停擺了,確確實實就是停擺了,我完全什麼事也無法做,足不出戶,不停地睡。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認清並且接受了事實。我忽視了很多徵兆,把自己身上最後的可能性榨乾。我從來就不信,有一天會停下來,尤其是在生病以及精疲力竭的狀態中。記得之前某個星期一早晨,我坐在沙發上看報紙。突然聽到令人厭煩的噪音,時大時小的模糊嗡嗡聲,不久之後我開始頭痛,我實在無法忍受,於是打了電話請暖氣裝修工來,因為之前也發生過類似的問題。暖氣已經老舊了,有時無法啟動,便會一直發出隆隆的噪音。暖氣裝修工那天下午來檢查,他躡手躡足地在我公寓裡到處側聽。什麼也沒有。最後我祈求他:「您一定聽得到的,那模糊的嗡嗡聲是從左邊發出來了。」我們動也不動像兩根鹽柱站在一起傾聽。老先生絕望地看著我,他什麼也沒聽見。我心裡想:「年紀大了也許重聽,怪不得。」他說他可以到地下室檢查一下,看看噪音是不是從那裡來的。我甚至有些惱火了。
那天傍晚我去大學開會,總共有五十多個人,大夥竊竊私語,大笑,熱烈討論,經過了幾輪的投票,最後終於安靜下來。就在這時候,我又聽到那嗡嗡聲,不可能,這裡沒有暖氣,只有我,我就是那嗡嗡聲,那聲音就在我腦子裡。
這一天晚上,我慢慢回想一連串的事件,那些我原本沒注意到也無從解釋的事件。幾天前,我坐在書桌前寫一篇專欄,放著巴哈的《賦格的藝術》,突然間響起尖銳的哨聲。「血液循環不良」,我心裡想,試著彎腰刺激頭部的血液循環。那哨聲幾分鐘之後才消失,但之後我什麼也聽不到了,甚至連音樂。我束手無策,只能繼續寫我的文章,記不太清楚什麼時候恢復了知覺。還有一次同事生日請大家吃早午餐。不到一個小時我已經汗流浹背,落荒而逃。我感覺自己的頭好像罩著一個裝滿棉花的紙箱,要想跟上眼前眾人的談話,相當吃力,沒多久我就精疲力竭。
我們時常看不清楚人生的大彎道,也常常忽略輕柔的警告。於是有一天我們會很驚訝地發現,開展生命的「布料」──時間和空間,並不能無止盡地延伸。
醫療禁閉
醫生囑咐我不要睡,當然不是晚上,而是白天。尤其是我關禁閉不准與外界溝通的這兩天。在這裡稱為惰性日(Inaktivitätstage),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每一分每一秒只能留在房間裡望窗興嘆。不准與人交談,不准閱讀,不准看電視,也不准聽音樂。手機和筆電必須關機收在櫃子裡。
為什麼這樣的日子會是挑戰?我只要遵照醫生的囑咐──偷懶。其實偷懶我很拿手,在家我能在沙發上躺個幾小時,什麼事都不做,就只是看書、聽音樂,偶爾查看一下電子郵件,然後烹調一頓美食。我心裡清楚,所謂偷懶的一天有相當多的組成部分,而每個單...
目錄
〈專文推薦〉重新擁回失序的自己 蘇絢慧
向著我的一扇窗
醫療禁閉
我的感官
生活失去界線
山間夜未眠
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
飲食節制及其他更多的連結
我的範疇謬誤
他人的生活
心中的島嶼
酒癮道謝之後離去
容易照顧、容易保養的
運作與生活
內在的領悟
誰是我的朋友
紋(文)理
親愛的生活
〈專文推薦〉重新擁回失序的自己 蘇絢慧
向著我的一扇窗
醫療禁閉
我的感官
生活失去界線
山間夜未眠
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
飲食節制及其他更多的連結
我的範疇謬誤
他人的生活
心中的島嶼
酒癮道謝之後離去
容易照顧、容易保養的
運作與生活
內在的領悟
誰是我的朋友
紋(文)理
親愛的生活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