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知名政治評論家,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社會公平正義與人權的進展,卻也因常嚴詞批評當局,而著作全面遭禁。即便如此,自信主後,他秉持著基督徒公眾知識分子的精神,仍不斷地積極為文評論時事,呼求社會公平與公義。他的文章總是旁徵博引、鑑往知來,展現非凡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他是優秀的作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希望透過寫作讓信仰進入公共空間,引導社會文化的改變。
本書即是這樣的嘗試,共收錄四十篇短篇,每篇以聖經一段故事作引文,深入淺出地談信仰、論人生、講文化。作者的文才、學識、人生歷練、堅定信仰,在這本小書中一覽無遺。
他也把寫作當成祈禱與感恩,即便是譴責與批判並對公義的彰顯,亦是祈禱與感恩的一部分。他認為,只要翻開《聖經》,我們便找著活水的江河;這水,我們喝了以後永不再渴。本書是關於《聖經》的讀書筆記。作者願以這些文字,為讀者帶來希望與信心,並願與所有的讀者一起好好學習如何去愛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
1973年10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十三歲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被讀者視為敢於說真話的中國作家之一,也是一名關注言論自由、公民權益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北大求學期間,創作了近兩百萬字的文化評論和思想隨筆。1998年,部分作品結集為《火與冰》出版,嚴厲批判中國大陸社會各層面,引起巨大迴響,印行上百萬冊。
近年來,寫作的主題主要集中於近代思想史和學術史、基督信仰與文化使命、知識分子的精神變遷、中國社會的轉型等方面。
1998年,處女作《火與冰》被席殊讀書俱樂部評為「十大好書」(文學類)之一;2000年,評論《為自由而戰》獲《亞洲週刊》(英文版)「年度最尖銳評論獎」;2002年,獲紐約萬人傑基金會之「萬人傑文化新聞獎」;2003年,入選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計畫」;2004年,入選法國外交部訪問學者;2006年,長篇小說《香草山》獲香港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基金會之「年度文藝獎」;2008年,入選德國外交部訪問學者。先後赴歐美及港臺數十所大學訪問和演講。
著有:
《泥足巨人:蘇聯解體看中國的未來》,允晨文化;《誰為神洲理舊疆:中國信仰重建與社會轉型》,雅歌;《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從德國看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允晨文化;《劉曉波打敗胡錦濤》,晨鐘書局;《一生一世的仰望:「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第一卷》,雅歌;《我有翅膀如鴿子:「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第二卷》,雅歌;《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勞改基金會;《香草山》,遠流出版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真誠推薦 本書沒有硬梆梆的教條宣示,卻有著基督徒「馨香之氣」的仁者胸懷……正是來自余杰先生的純潔信仰,我們感受到基督教的救贖恩賜,也看到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願景與希望。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胡忠信
本書展現出一位基督徒知識分子對信仰與人生的體會及反省。聖經的故事與智慧,原來可以這樣透切人心,並且與時代共鳴的。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邢福增教授
余杰的思想包含了中國當代青年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部分,預示著中國的一股新思潮。
──美國《紐約時報》
余杰是今天中國最著名的人權活動的宣導者之一,他期盼中國能夠出現一個馬丁.路德.金式的人物,以信仰和道德的感召力,以非暴力的方式來實現自由的夢想。余杰是政府肋旁的一根刺,他在1998年出版了《火與冰》一書,發行超過一百多萬冊,這本書尖銳地批評了政府的腐敗。余杰認為,中國的基督徒需要學習做一個好公民,積極捍衛宗教信仰自由及其他的人權。自由從來都不是政府賞賜給民眾的,而是民眾自己努力爭取而來的。
──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
余杰是一位真「以色列人」。他勇敢地為主作見證﹐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美國歸正神學院教授暨代院長 陳佐人牧師
余杰的出現既是一個異數,也是一種必然──平庸的生存需要激情之思的衝擊,萬馬齊暗的輿論環境需要銳利吶喊的刺痛,刻意製造出的繁華盛世需要批判勇氣的警醒,被淘空的記憶需要真實歷史來餵養,靈魂荒漠需要良知信仰的滋潤,普遍的人性冷酷更需要愛的溫暖。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劉曉波
余杰於九十年代後半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上學期間開始批評活動,被稱為「北大才子」。在眾多的中國作家酣醉於高度經濟成長、忘卻人權問題、弱者敗者的救濟問題的今日,余杰的作品以充滿正義感的社會批判,令人耳目一新。正因為如此,余杰正在忍耐他所尊敬的魯迅也未曾體驗過的殘酷的彈壓。
──日本著名漢學家,東京大學教授 藤井省三
名人推薦:專家真誠推薦 本書沒有硬梆梆的教條宣示,卻有著基督徒「馨香之氣」的仁者胸懷……正是來自余杰先生的純潔信仰,我們感受到基督教的救贖恩賜,也看到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願景與希望。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胡忠信
本書展現出一位基督徒知識分子對信仰與人生的體會及反省。聖經的故事與智慧,原來可以這樣透切人心,並且與時代共鳴的。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邢福增教授
余杰的思想包含了中國當代青年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部分,預示著中國的一股新思潮。
──美國《紐約時報》
余杰是今天中國最...
章節試閱
(一)
自由是什麼呢?自由就是飛翔的感覺。我曾經寫過一本名叫《想飛的翅膀》的隨筆集,以此來表達我對自由的熱愛。人類都想擁有一雙像鳥兒一樣會飛的翅膀,這說明人類有一顆比翅膀更想飛的心。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名叫《肖申克的救贖》(編按: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譯《刺激1995》),這是一部我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其實,「想飛的心」也可以作為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它講述的是關於自由與救贖、希望與絕望、墮落與飛升的故事。我以為,單憑這一部電影,就足以讓那些瞧不起好萊塢並攻擊好萊塢「庸俗」的法國人閉嘴──自詡高雅的法國電影界,所拍攝的電影當中似乎並沒有一部能夠具有如此豐富的精神含量。
《肖申克的救贖》的故事改編自玄疑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作品,情節其實很簡單:年輕的銀行家安迪錯誤地被當成殺死妻子的兇手,法庭判處其終身監禁。安迪被送到了赫赫有名的肖申克監獄──當他剛剛來到這所可怕的監獄時,衰弱得像一棵快要被風吹倒的樹苗,沒有人看好這個細皮嫩肉的公子哥,甚至人們打賭他連第一夜也熬不過去。
然而,安迪很快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沒有被恐懼所壓垮,也沒有被邪惡所吞噬。他在監獄的天井中散步的時候,就像自由人在城市的花園裡散步。在安迪最好的朋友、老黑人瑞德的眼中,安迪像是穿著一件隱形衣,將自己的靈魂與這個骯髒殘酷的現實隔開了──他的身上雖然留著同性戀囚徒毆打的傷痕,他的嘴角卻一直保持著神祕的微笑。
他為何而笑?因為他的心中還懷著希望。
許多囚犯在暗無天日的監獄中被徹底改造了。用老於世故的瑞德的說法,囚徒們一般都會按部就班地經歷這樣的「三部曲」:首先是痛恨監獄,然後是習慣監獄,最後是離不開監獄。確實,當垂老的監獄圖書館管理員布魯克在出獄之後,卻孤獨地在門框上上吊而死──他已經不能重新享受自由,自由比囚禁更讓他恐懼。他只好以自殺的方式來完成告別,他一生都被監禁。
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仰望滿天星辰的願望,人的身體就變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靈魂既然已經離開,善與惡的判斷也就不復存在──這是大多數囚徒的生活狀態,獄卒認為他們有多壞,他們便有多壞。
但是,安迪卻是肖申克監獄中極其罕見的例外。無論是利用幫助獄吏們填報稅單的功勞,為獄友們爭取到一次在陽光下喝啤酒的機會;還是以被關兩個星期的禁閉為代價,通過廣播喇叭向獄友們播送莫札特美妙的音樂──這些「超常規」的作法,都表明他的自由不會輕易地被他人所剝奪,「有些鳥是不應該被關在籠子裡的,牠們的羽毛太豐潤,直到牠們飛走之後,才知道把牠們關起來是一種多麼大的罪孽」。倘若自由被你珍藏在心中,那麼沒有人能夠將它奪去。
誰也不知道安迪的計畫,直到他逃離肖申克監獄的第二天清晨──他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用整整二十年的時間挖通了一條地道。當安迪爬過五百碼臭氣熏天的下水道之後,他終於展開翅膀,飛向了蔚藍色的太平洋。那段常人看來不可忍受的下水道,是救贖之路中必然經歷的階段,亦是獲得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與安迪這一人物對立的是典獄長諾頓。諾頓露面的第一場戲是嚴肅地教導新來的犯人們不要褻瀆上帝,要多讀《聖經》,他宣稱:「在肖申克監獄,信仰歸上帝管,身體歸我管。」這個言必稱《聖經》的官僚,卻是撒但在肖申克監獄的化身。他肆無忌憚地屠殺和貪污,強迫安迪為他做假賬,為了長久地佔有安迪,他甚至下令殺害了那個新來的、能證明安迪清白的囚犯湯米。
有一次,在突擊檢查房間的時候,道貌岸然的諾頓指著厚厚的《聖經》告訴安迪:「救贖之道就在其中。」他把安迪的《聖經》拿在手中,差點就帶走了。那是千鈞一髮的時刻,因為安迪的那本《聖經》的中間被掏空了,那把挖地道的小小的鐵鎬就藏在其中。與這個細節相對應的是──諾頓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來自《聖經》話語的鏡框──「上帝的審判比預料的來得快。」正是在這面鏡框的背後,藏著諾頓的保險櫃。每天下班前,諾頓都會按時移開鏡框,打開保險櫃,讓安迪將這天的新賬目放入其中。在安迪逃走之後的那天早晨,當諾頓打開保險櫃箱的時候,才發現那本銀行帳簿不見了,裡面放的是安迪的皮鞋──諾頓每天讓安迪為他擦拭的那雙高級皮鞋卻被安迪穿走了。保險櫃裡面還有安迪的那本多年來隨身攜帶的《聖經》,諾頓一翻開這本《聖經》,這才發現安迪逃離的祕密,以及安迪給他的簡短留言:「你說得很對,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故事最後的結局是:作為法利賽人的諾頓,全部的惡行都被一一揭露。這個曾經在肖申克監獄中為所欲為的帝王,在前來逮捕他的官員即將破門而入之際開槍自殺。而安迪卻在太平洋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開了一家旅店,親手維修好了幾條小船,與前來會合的瑞德一起享受那遲到的自由。
在這個故事裡,究竟誰是基督徒?究竟誰更愛上帝?究竟誰被上帝所愛?從表面上看,監獄長諾頓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對《聖經》敬如神明,誰閱讀《聖經》,誰便能得到他的賞識。他一點也不像是嚴厲的典獄長,倒像是一名熱心的傳教士。而安迪呢,他表面上的舉動與之截然相反,雖然他對聖經》瞭若指掌,但他居然用《聖經》作為掩護,甚至不惜將《聖經》的中間挖空,用來放置那把小小的鐵鎬。安迪如此輕慢地對待記載上帝話語的《聖經》,用某些信徒的觀念來衡量,他根本就算不上是基督徒。
但是,事情的本質恰恰相反:諾頓的一生是殺戮和欺騙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方才認識到自己掛在辦公室牆上的那句話「上帝的審判比預料的來得快」,原來真實無比,他從來沒有真心熱愛過上帝,他也未為上帝所愛;而安迪真正按照《聖經》的教誨去生活,不懈地去尋找並捍衛上帝賦予人的自由與公義,在一個骯髒而卑鄙的叢林世界中,他堅忍不拔地活出了耶穌基督的模樣,他才是真正地愛上帝,也為上帝所愛。所以,上帝的審判是公正的:諾頓可恥地下了地獄,安迪則幸福地進了天堂。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把信仰作為幌子、作為裝飾、作為炫耀的資本,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也不會把《聖經》當作像祖宗牌位那樣的偶像來崇拜。《聖經》是本生命之書,而非智慧之書,這是它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書籍之間最大的差別。換言之,《聖經》是活水的江河,因此,人的希望和救贖的祕密均隱藏於其中。聖經》是人類通往自由世界的鑰匙,幫助人類瞭解世界,鼓勵人類面對人生,「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1你有可能墬入黑暗之中,只要你心中保存對光明的渴望,你就不會被黑暗所征服;你有可能遭受巨大的苦難,只要你信仰上帝賦予了你戰勝苦難的能力,你就不會成為苦難的奴隸。《肖申克的救贖》這個動人的故事,讓我很多次淚流滿面──我們都應當像安迪那樣生活,擁有一對想飛的翅膀,更擁有一顆熱愛自由的心靈。惟其如此,沒有人能夠囚禁我們;惟其如此,我們總能心想事成。
(一)
自由是什麼呢?自由就是飛翔的感覺。我曾經寫過一本名叫《想飛的翅膀》的隨筆集,以此來表達我對自由的熱愛。人類都想擁有一雙像鳥兒一樣會飛的翅膀,這說明人類有一顆比翅膀更想飛的心。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名叫《肖申克的救贖》(編按: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譯《刺激1995》),這是一部我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其實,「想飛的心」也可以作為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它講述的是關於自由與救贖、希望與絕望、墮落與飛升的故事。我以為,單憑這一部電影,就足以讓那些瞧不起好萊塢並攻擊好萊塢「庸俗」的法國人閉嘴──自...
作者序
卷首語
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如果你像魯賓遜一樣,孤身一人漂流到一個小島上,只能攜帶一本書的話,你會帶一本什麼書呢?
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我的回答是:聖經。
我第一次與聖經接觸,是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時候。修西方文學方面的課程,越來越發現,十有八九的西方文學巨著都與聖經有關:《神曲》、《巴黎聖母院》、《復活》、《罪與罰》……如果沒有讀過聖經,確實很難理解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涵。
於是,一位室友從北大旁邊的海澱教堂買來幾本聖經,我分到了一本。那時,聖經對我來說,僅僅是一本文學書而已。和合本聖經優美的言辭,讓我再三詠歎,對某些章節甚至爛熟於心。
上帝的帶領與計畫,超乎個人的所思所想。一顆種子已經種下,它終將破土而出。
二○○三年耶誕節,我受洗成為基督徒,我們一幫弟兄姊妹成立了北京方舟教會。此時,聖經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文學書、歷史書和智慧書,更是一本生命書。
沒有一本書能像聖經這樣深刻地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沒有一本書能像聖經這樣深刻地影響我個人的生命歷程。聖經幫助我戰勝絕望、虛無和仇恨,讓我有信、有望、有愛。在暴風驟雨中,聖經宛如一根定海神針,讓我生命的小舟不僅沒有傾覆,而且信心滿滿地駛往陽光明媚的彼岸。
在開車的時候,我聽聖經的朗讀版;在旅途中,我不忘翻閱隨身帶的小本聖經;在主日敬拜的時候,我更是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們一起誦讀聖經……聖經幾乎成為我身體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器官。儘管我的生命中仍然有黑暗的部分,但聖經如同光一樣照進來,對於未來,還有什麼值得畏懼的呢?
聖經不單單是基督徒生命的指南針,對於非基督徒而言,亦是無比豐富的、具有啟發意義的資訊。我在靈修的過程中,開始寫作一篇篇簡短的劄記。雖然每篇劄記只是千字短文,但寫作時耗費的功夫卻不亞於那些洋洋萬字的學術論文。慢慢地,這些劄記居然彙集成一本小小的文集。
如今,這些文字終於在我喜愛的、美麗的寶島出版了。我誠摯地希望,這些小小的感悟,既能被主內的弟兄姊妹所分享,也能給對人生充滿期盼的朋友們帶來祝福。我只是一個不配的器皿,我的文字只是一段仄仄的橋樑。但是,親愛的朋友,倘若這些劄記中的某一篇、某一段甚至某個詞語,能夠讓你從此走近上帝的話語,能夠認識到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那麼,這就是作為作者的我,所得到的最大的幸福了。
序
那裡有真理、自由與生命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以賽亞書四十章31節
卷首語
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如果你像魯賓遜一樣,孤身一人漂流到一個小島上,只能攜帶一本書的話,你會帶一本什麼書呢?
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我的回答是:聖經。
我第一次與聖經接觸,是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時候。修西方文學方面的課程,越來越發現,十有八九的西方文學巨著都與聖經有關:《神曲》、《巴黎聖母院》、《復活》、《罪與罰》……如果沒有讀過聖經,確實很難理解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涵。
於是,一位室友從北大旁邊的海澱教堂買來幾本聖經,我分到了一本。那時,聖經對我來說,僅僅是一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