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按照人類製造和使用的工具等物品的材質,將古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劃分為以打制石器為特徵的舊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和農業文明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分別以銅鐵冶鑄為特徵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一樣,也有燦爛的青銅文化,也經歷過青銅時代發展階段。
中國早在遠古時代青銅器的工藝就已經達到令人讚歎的水準,現在人們感歎中國古文明的輝煌燦爛,更興起想瞭解並一窺究竟的求知心。本書詳細介紹遠古夏商週三朝青銅器的歷史、年代、紋路、工藝成就和當時社會的狀況。
作者簡介:
李伯謙
1937年生,1961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留校任教。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中 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副會長。 主要從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青銅時代考古、古代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等的教學與研究。1966年起出任「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 學家、專家組副組長和「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主持人之一。參加和主持過河南偃師二裡頭、安陽小屯殷墟、山西曲沃晉侯墓地 等多處遺址的發掘。出版有《中國青銅器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專著,發表論文三十多篇。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考古學家按照人類製造和使用的工具等物品的材質,將古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劃分為以打製石器為特徵的舊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和農業文明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分別以銅鐵冶鑄為特徵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一樣,也有燦爛的青銅文化,也經歷過青銅時代發展階段。
第一章 紅銅製青銅‧青銅時代
中國真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要到大約西元前二○○○年以後,即夏朝時期。到戰國時期最終被早期鐵器時代所代替,中國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一千五六百年。
中國最早銅器──黃銅
早在西元前九○○○─西元前六○○○年,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地,就出現了用自然銅打製或鑄造的小件裝飾品。自然銅和經冶煉獲得的純銅,通常呈赤紅色,所以又稱為紅銅。
中國最早的銅製品發現於陝西臨潼姜寨仰紹文化遺址中,一件是銅片,一件是銅管(圖一),距今約九千年。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銅製品,不是紅銅,而是黃銅。
黃銅是鋅和銅的合金,黃銅冶煉難度很大,因為從鋅礦中還原出鋅,需要一千度以上的高溫,已高於其沸點,此時鋅已變成氣體跑掉了,很難得到金屬鋅。沒有鋅,當然也就很難冶煉出作為銅和鋅合金的黃銅。
中國在明朝嘉靖(西元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年間才煉得金屬鋅,英國是在一七三八年。那麼,姜寨發現的黃銅製品,是怎麼得到的呢?根據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研究人員研究,以銅鋅共生礦冶煉時偶然獲得的可能性很大,並非目的明確地為了冶煉黃銅得到的產品。
加入錫鉛提高硬度
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無論紅銅還是黃銅,硬度都很低,而在紅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錫或鉛煉出的青銅,製造出的工具則更加鋒利和適用。這種銅和錫或鉛的合金,本來呈金黃色,一旦生銹就變成了青綠色,所以叫做青銅。
從世界範圍來看,西元前四○○○─西元前二五○○年,在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文明古國,已先後發明青銅冶鑄技術,並陸續進入青銅時代。中國最早的青銅製品是發現於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的小刀(圖二),據鐳射光譜分析是錫青銅。
較之稍晚,在河南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末期(或稱之為銅石並用時代)的遺址中,在發現紅銅製品的同時,也屢屢出土青銅製成的小件工具和飾品,但中國真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要到大約西元前二○○○年以後,即相當於歷史上的夏朝時期了。
經過夏代的初始階段、早商時期的發展階段、晚商至西周前期的鼎盛階段、西周後期至春秋的衰落階段,到戰國時期最終被早期鐵器時代所代替,中國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一千五六百年。
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模範二字從青銅器鑄造過程引申而來
青銅器鑄造工藝一般分為製模、翻範、合範澆鑄和修整打磨四個步驟,平時我們常說的「模範」二字,就是從青銅器鑄造過程中引申出來的。
製模是鑄造的第一道工序,所謂模,即常說的「模具」,在古代一般是用泥料做成所要鑄造的器物的樣子,經陰乾、焙燒即成為陶模,陶模是用來翻範的。泥料很講究,並不是隨便什麼土都能作泥料,作泥料的土要經過淘澆,有的還有意加入細砂或別的東西作摻和料。模上一般有花紋,有的還有銘文,這樣翻出來的範上才有花紋或銘文。
翻範是鑄造的第二道工序。所謂範,即在陶模上用半濕半乾的泥料壓出來的陰型,將其從模上取下的過程稱為翻範,經陰乾、焙燒即成為陶範。模和範都是分塊製成的,這樣容易將範從模上取下,保證翻範成功。
澆鑄是核心工序。澆鑄前先要合範,即將分塊翻出來的範拼合成擬鑄器物的樣子,在泥芯和範之間留下一定的空隙,再將熔好的銅液通過範上預設的澆口灌入,這個過程即是澆鑄的過程。
修整打磨是最後一道工序。澆鑄完成待冷卻之後,打碎陶範即露出鑄成的銅器,這時的銅器表面粗糙,紋飾模糊,鑄縫高低不平,甚至會有局部地方漏鑄,只有經過補鑄和細心修整打磨才算最後完工。
使用陶範鑄造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除用陶範鑄造銅器,在中原周邊地區,例如北方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上層文化,南方的吳城文化,西方的齊家文化中,還發現有石範,一般是用質地較軟的砂岩雕成,只用來鑄造簡單的工具、兵器和裝飾品,尚未見可鑄造複雜的容器的。
研究中國青銅器的鑄造工藝,不能不提到失蠟法鑄造。中國古代青銅器有沒有失蠟法鑄造,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失蠟法鑄造,一直存有爭論,迄今沒有停息。不過通過中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討論,還是有所進展,最少在夏、商、西周時期不存在用失蠟法鑄造的銅器這一點上,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
(一) 青銅器的合金配比
前面我們談到中國冶金技術起源時,曾指出中國最早見到的金屬是半坡和姜寨發現的黃銅,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是在冶金技術初創階段利用銅鋅共生礦冶煉出來的。
合金比例攸關銅器性能
青銅是銅和錫或鉛的合金,錫、鉛是有意摻入的。錫、鉛各少於二%,一般視為雜質摻入,屬於純銅,即紅銅;鉛少於二%,錫大於二%,一般認為鉛是雜質摻入,屬銅錫二元合金的錫青銅;錫小於二%,鉛大於二%,一般認為錫是雜質摻入,屬銅鉛二元合金;錫、鉛均大於二%,一般認為是銅錫鉛三元合金。
也有鉛的含量超過一○%的,稱為高鉛青銅;錫的含量超過一○%的,稱為高錫青銅;鉛、錫均大於一○%的,稱為高鉛錫青銅。
有學者研究青銅合金的配比發展規律發現,早期以低錫合金為主,殷墟以後以高錫合金為主;銅鉛合金也有一個從低鉛為主向以高鉛為主的發展過程;三元合金是中國青銅時代青銅合金的主體,但早期多為低合金,從低合金青銅發展到高合金青銅,是中國青銅器的主要變化趨勢。
合金成分配比,與鑄造成形的銅器的性能有密切關係,隨著錫含量的增加,銅器的硬度和強度也不斷增大。兵器需要較高的硬度和強度,所以兵器經檢測多為高錫青銅。但錫含量過高,延展性就要降低,韌性就要變差,後來出現的以改善兵器質脆易斷缺點為目的的退火技術,正是針對這種矛盾而產生的。
研究中國青銅器的合金配比,不能不提到出於戰國齊地的《周禮‧考工記》所記述的「六齊(劑)」之說,即「金有六齊(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劑);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劑);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劑);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劑)」。
對六齊(劑)之說如何解釋,沒有統一意見;是否有所誤記或經過漢代人改動,看法也不一致。但它將不同合金成分配比與不同器類加以對應,應該是反映了青銅器鑄造及使用過程中經驗的總結。
內文試閱
考古學家按照人類製造和使用的工具等物品的材質,將古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劃分為以打製石器為特徵的舊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和農業文明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分別以銅鐵冶鑄為特徵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等文明古國一樣,也有燦爛的青銅文化,也經歷過青銅時代發展階段。
第一章 紅銅製青銅‧青銅時代
中國真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要到大約西元前二○○○年以後,即夏朝時期。到戰國時期最終被早期鐵器時代所代替,中國青銅時代大約經歷了一千五六百年。
中國...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紅銅製青銅‧青銅時代
第二章 中國青銅文化分期與年代
第三章 中國青銅文化的分區
第四章 青銅器的分類與功能
第五章 青銅器的花紋與銘刻
第六章 青銅器鑄造工藝和合金配比
第七章 青銅文化所見的三代社會
前 言
第一章 紅銅製青銅‧青銅時代
第二章 中國青銅文化分期與年代
第三章 中國青銅文化的分區
第四章 青銅器的分類與功能
第五章 青銅器的花紋與銘刻
第六章 青銅器鑄造工藝和合金配比
第七章 青銅文化所見的三代社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