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度暢銷話題作!人生真正決勝點,在40歲起的黃金十年!
10,000名退休前輩告訴你,要想人生不後悔,40代一定要做這些事!
工作、財富、人際、家庭、健康、教養、理財、學習──全方位充實且具體的法則!
如果將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20幾歲是「播種期」,30幾歲是「養成期」,40幾歲是「收穫期」。
因為40歲之前的重心僅在打好基礎,檢視自己如果年過40歲還沿用之前的生活方式,絕對會走向失敗之路。本書作者以自身的經驗,加上訪談過一萬名的上班族,歸納出讓你40歲後不後悔的50個清單,將這段時期在精神及物質上收穫的東西,運用於50幾歲,創造60歲以後就快樂退休的人生棋局,擁有快意人生。
作者簡介:
1962年群馬縣出生。曾任職於Recruit 有限公司,後來於美國雷鳥國際管理學院取得MBA學位。現為EmaMay Corporation的董事長,該公司以舉辦客製化型企業研修為主要營業項目。
他經歷了挫折多難的10幾歲的年紀──「我應該可以做到的啊!」──希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令他20十幾歲時的人生悶悶不樂。為了想辦法改變現狀,在擔任Recruit 有限公司業務員的時候,訪談了公司內外,包含大企業以及中小企業的員工或企業家共有一萬人以上,聽取他們的建議。其中發現對於自己40幾歲時感到後悔的人特別的多。為了不要讓自己重蹈他們的覆轍,下了許多功夫作預防準備的工作,進而使得自己40幾歲年收入增加為之前的十倍。他深深感到與其效仿歷史成功人物,不如向身邊周遭成功或失敗的人借鏡,才是合理的學習方法。個人著作有《Recruit流》《25歲以後社會人的實力》《職場活性化「超強!」手法》《打工也可以賺進上億日圓!在不景氣中活躍的公司》等。共同著作有《換工作的力量》《傳達化》《讓部下工作動力變2倍的方法》等書。
譯者簡介:
1998年取得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現為同所大學同科博士班生。曾擔任半導體產業日商公司營業部資深經理,譯作有《洋溢幸福的青苔小世界》。
章節試閱
.讓退休的人感到後悔的,往往是「四十多歲」的那段時期
大學時代開始,我就是個企業迷。特別是對於創業的故事感到興趣,閱讀相關書或雜誌一本接一本。大學畢業後,進入Recruit公司工作,就在與客戶的企業主或管理階層見面時,聽聽企業成長的歷程或產品開發時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擔任Recruit公司客戶開發部門的業務員,每天必須拜訪很多公司,去那裡東聊西聊。問一問經營者他們是如何成功,也請教部長、課長們,就做為一個企業人來說什麼是最重要。
現在想想自己為何會去問那麼多人關於這類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也很想成功。例如說,對於身經百戰的企業界前輩們,哪怕是剛認識,都想聽聽他們的人生格言或事業格言,會這樣做就是希望能拿到成功的範例•範本。
我還喜歡讀關於歷史上成功人物的書,也常會被他們的言論所感動。畢竟凡人的我與他們差得太遠,無法與他們相提並論。
可是客戶的部長或董事所講的話就不同了,讓人感到熟悉而親切。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標準自己也有可能達到。
包含自己Recruit公司的前輩們,我請益了公司內外的人數約有一萬人以上。
在挖掘這些成功的故事的同時,發現比成功更吸引人的,反而是那些失敗的故事。
更讓我驚訝的是很多老一輩的企業家或部長級的人,其實對於四十幾歲時的自己都感到後悔,而不是二十、三十歲的時候,幾乎都對「四十多歲時的生活方式」感到後悔。
套用一些前輩的說法,在這十年裡頭有著很重要的「分水嶺」。退休後的人,令他們感到後悔的事情,幾乎都集中在四十幾歲這段期間。
仔細想想,很多四十幾歲的人在工作上已經是個領導部下的主管,即使沒當部、課長,在公司組織裡也會被要求擔任領導的角色。例如必須去協調上司、部下、後進、其他部門等工作,在工作上處於一個被上下左右夾著的中間位置,是人生最為忙碌的時期,同時後悔的事情也都集中到這個時候。
家裡的情形也一樣,小孩的教育、升學考試、夫婦關係、父母親的問題。這些過去不太會去意識到的問題,漸漸地會令人感到不安。
二、三十歲時以自己為中心的做法或許還可以行得通,到了四十幾,就行不通了,公私上都是被別人所牽絆住,可以說是身不由己的十年。
.人的魅力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
給我意見的這些企業家或客戶,以及Recruit公司的前輩們有一萬人以上,把他們所講的內容加以綜合,會發現人的魅力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
這個「空白的十年」是個大鴻溝。以前到現在一帆風順的人,因為四十多歲的生活改變,而忽然魅力減半。相反地,也有可能一掃到現在為止挫敗的人生,從敗部復活。四十多歲這段時期可以說是人生的折返點。
二、三十歲是以累積成果為目的的直線型人生。四十多歲則完全不同,須要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累積的成果加以發揮利用。
這是我三十一歲時的事情,我因業務關係去拜訪了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企業家。在閒談中有了意外的收穫。
那時剛好她參加完同學會,她說男人進入了五十歲,是勝負的關鍵。
她回想起在二、三十歲時的同學會,有一位從好的大學畢業,又進入一流企業的同學。當時他最風光,掌握了整個同學會,可是到了五十幾歲,可能是還沒出頭天的關係,後來就完全沒氣勢了。已經看到未來是個怎樣的光景,變得意氣消沉了吧。
後來取而代之,還活躍地掌握著同學會的,反而是當時二、三十歲時,質疑「那個人這樣下去沒問題嗎」的另一個同學。這個人四十多歲開始事業有成,以這樣的氣勢五十幾歲過得就相當愜意。過六十歲以後,應該也是如此。
就某種角度來看,五十多歲是運用之前所累積的積蓄來生活;或是做總整理的時期。不是說結尾很不錯,就是很好的事,但是可不想讓自己過個虎頭蛇尾的人生。
如果將商場上的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那應該是這樣:二十幾歲是「播種期」,三十幾歲是「養成期」,四十幾歲是「收穫期」。
這是四十幾歲這段收穫的東西,運用於五十幾歲,六十歲以後就快樂退休的人生棋局。
也就是說,如果收穫期的那十年沒能好好保留成果,那往後的人生在精神及物質上,都很難過得很豐裕。能不能有個快意人生,就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這的樣說法一點也不過分。
.為何當成三十多歲時期的延伸會導致失敗呢?
我有自信比誰都更用心在經營四十多歲的生活上。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三十一歲時就已經完全獨立了,本來如果沒有用心安排,就會連基本生活都無法維持下去。也就說沒花巧思經營,連吃飯都會成問題。
現實比想像嚴峻。當時我想總算工作要開始上軌道了,應該接下來就更加順利。沒想到業績卻沒有起來。那個時期,就是前幾年的流行語:「around 40」,三十七歲到三十九歲左右的時候。
在四十歲將要來臨的前夕,深深感到還靠三十多歲的那些慣性,很難有什麼樣的發展。由於對未來有著不安全感,想了很多,也暗自摸索突破的方法。
就在那個時候,想起了以前接觸過的前輩們講的那些話,還有他們在四十幾歲時後悔的故事。
也剛好讀了當時最暢銷書《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心裡受到很大的衝擊。將其中一個段落條列式抄在紙上,現在那張紙仍然還在。
「越在乎自己的那塊起司,就越想要咬緊不放。」
「朝著新的方向前進,就能找到新起司。」
「放太久的起司趕快丟,尋找新的起司。」
「用以往的舊思維是不可能找到新起司。」
「如果能找到新的起司,又能樂於其中,則人生的路線又不同了。」
寫下這五句格言的日期是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剛好是工作狀況跌到谷底的那一年。局勢繼續發展下去,可以看見大的案子已經結束,而發現新的案子也沒談成。
以直線成長的方式度過了三十幾歲那段時期,雖然也有失敗的經驗,基本上都進行蠻順利,也就是這樣,反而失去了積極開拓市場的動力。自己抱持著滿足於現狀,從頭開發新客戶覺得麻煩的心態。
面臨這樣青黃不接的局面,才又開始緩緩地動了起來。
如果照著三十幾歲時的那套做法,好不容易從前輩們那裡聽來的金玉良言都付諸東流了嗎?總之先回到原點,決心投入新的挑戰。
……
可是到了三十歲的後半,之前都一帆風順的工作,突然跌倒了谷底。那時才親身體會到四十歲以後的日子是三十多歲的延長的這種想法是行不通的。
想起那些訪問過的前輩們的後悔經驗,決定放棄掉以前的成功經驗,朝向新的挑戰。
就這樣,成果令人意外的來的很快。真可謂絕地大反攻,從敗部復活。高中、大學入學考試一路連戰連敗的我,現在卻絡繹不絕接到從知名大企業來的委託案。
本來以五百萬為單位的收入成長,馬上突破三千萬,後來更以一千萬為單位來成長,不知不覺中,就宛如是個職業棒球選手一樣。時時將前輩們的後悔的事項牢記在心,勇敢挑戰,四十幾歲的年收入已是之前的十倍。
另外,能有出版書的機會也是在四十歲的時候。四十九歲的現在,也正在幫馬拉松選手有森裕子的企業研修計畫當監製。美國留學時期,我在電視機前曾為正在巴塞隆納奧運比賽的她加油過。真的就在出現眼前一起工作時,還有點如夢如幻的感覺。
真的,過了四十,正是人生花開的時候。
如同之前所提到的,能夠這樣並非自己有什麼能力,也不是因為流血流汗的努力,更不是運氣好。
真正的原因,是靠著從成功或失敗過的前輩們那裡聽來:「讓自己不會後悔的法則」。思考他們為何會對四十幾歲那空白的十年感到後悔呢?三十多歲後期處於逆境時的我,想起了這些話,照著前輩們的教誨去實踐。
不把這十年當作是三十幾歲的延伸,而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十年,能有這樣的認知,才有現在的我。
在Recruit同時進公司的老同事對我說:「只有你知道這方法,這樣太狡猾了。下次給大家都上個課。」
我也是這麼想。最重要的是為了報答教我這些處世方法的前輩們。將這些方法加以條列式地整理,與大家共享,讓大家能有個不會後悔的四十幾歲的十年,就是我的使命。
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02 不要掉入「守成」的窠臼
四十幾歲這個時期,沒有時時意識到問題存在,不知不覺就變得守成守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要守護的事物太多了,這也是說得過去。一開始就提過,家庭生活方面,房貸與學費令人感到沉重的負擔。想到這裡,在工作上就漸漸地柿子挑軟的吃了,面對挑戰也怯步了起來。
雖然聽了超過一萬人的前輩們的意見,但問到「對於你四十幾歲時,讓你後悔『當初要是做到了就好了!』的事情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倒是不令人意外,這點讓我印象深刻而難忘。
五、六十歲的人的回答最多的是:
•喜歡做的事,當初要是能不要猶豫就去做了,該多好。
•對於困難的事,當初要是能持續挑戰就好了。
•不要受到之前成功經驗的影響,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就好了。
在公司或家庭裡,過了四十歲後在某種程度上趨於守成是可以預料得到。可是平時積極型的人,也變得不敢勇於挑戰,事後果然因而後悔。
雖然有挑戰的心,可是有一絲恐懼失敗,想要走風險小的路,猶豫不前。現實上隱約也可知最後還是會選擇後者。幾乎所有的人,心理雖知道不能這樣,但還是屈於「以守代攻」的現實。從三十幾歲轉換到四十幾歲,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此。
過了四十歲,工作的要領及組織的原理都完全掌握在心,即使不用全力以赴,善用這些要領,大都可以趨吉避凶,存著這樣的心態,也就更令人難以尊敬。
「一決勝負」「勇於挑戰」這些常跟後進、部屬勉勵的話,用到自己身上,反而成了金箍咒。
實際上,即使被迫要「一決勝負」,想到萬一失敗了,難以再回到現在的職位上時,就沒那麼簡單踏出那一步。
我的情形時間點上也很湊巧。二〇〇一年,也就是我三十九歲時,面臨了要守成還是挑戰的抉擇。這時候小孩年紀幼小;又在高級住宅區世田谷的豪宅區買了一棟3房的全新公寓,完全符合了守成比較安全的條件。
但是讀了序章裡提到的那本暢銷書《起司消失到哪裡去了?》之後,這本書鼓舞了我,決心改變行動方式也就在這個時候。
就結論來說,在正要進入四十歲前的最後一年,我一舉轉守為攻,意識到必須進入進攻模式。
沿用一路過來的老方法,其結果可能會觸礁也說不定。總之,從零開始,將累積的技能、成功的經驗,以及面子完全丟掉,全心投入新客戶的開發。
有點重複贅述,很多人即使知道,結果還是放棄挑戰,最後還是後悔。與其這樣,不如不給自己藉口,奮力一搏。
我從新出發的結果……後來的八年成了人生的黃金時期,而持續發展。
可是那段時間是一○○%採取攻勢嗎?也不能這麼說。我採取約八○%守成,而二○%左右才是採取攻勢。整個花費的時間,以及精神上的消耗比例也是如此。
即使就只有二○%的比例,但是我的意識及行動轉換到進攻模式上,這個才是我起死回生的關鍵。
「勇於挑戰」與「八成守勢,只以二成採攻勢」,這兩個那一個比較好呢?可以思考看看。
難道不認為後者比較能夠使人輕鬆以對,投入工作,並且在行動上能夠實現嗎?搞不好二○%反而最可能使挑戰的行動落實。
只要二○%就行了。每天的工作八○%採守勢,二○%以進攻模式來進行。
.05 把「今天」看得比未來的成功更重要
關於四十幾歲的生活方式,有一句話從老一輩的人那裡聽到,可是當時頭腦怎麼樣也轉不過來,無法理解。
這句話就是「幸福不是去『追求的東西』,而是去『感受的東西』」。事實上,過了四十歲以後突然能夠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從小時候還是懵懵懂懂的時期開始,就一直以為幸福是追求來的,總算上了年紀逐漸能體會「福禍有如糾結在一起的繩子一樣(福禍相倚)」,幸福與不幸的到訪就像繩索糾纏一樣,互為交替,幸福的狀態不會一直持續。
雖說不一定「成功=幸福」,可是成功也不是像做事一樣「做出來」的,而是去「感受出來」的,不覺得是這樣嗎?
大家都了解「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也與「福禍相倚」相似;成功若無法持續,最後也可能失敗收場。
有一次,在與心理學者作腦力激盪時,提到了一個疑問:「年輕時就設定目標,後來將這目標達成而實現的人,不知為何他們總是一副不幸的臉孔」。
「一副不幸的臉孔」這種說法是蠻極端的,當然這是種修辭技巧的問題,其實主要是強調「看不出來有幸福的表情」。
我的看法是,他們比別人的還要付出更多倍的辛苦,努力後才得到成功,歷經這種嚴峻的過程,表現在臉上的,自然是這種不幸福的表情。
但是,那位心理學家的看法就不一樣。
「通常把目標設定在十年或二十年後的人,他是活在『將來理想的自己』的世界裡,而不是活在當下。」 「沒活在當下,當下的幸福當然無法體會得到。換種說法,也可算是一種不幸」。
我問:「那要怎麼做才好呢?」他給了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答案:「將『未來理想的自己』改為『當下該有的自己』,也就說今天的日子該怎麼過?什麼是當下該有的自己?針對這個來做目標的設定」。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時時去體會「今天」的存在。沒有這些體驗,我的晚年搞不好會活在強烈的空虛感裡頭。
也就是活在當下,我才能去感覺到,能看著那有著圓嘟嘟臉頰的女兒熟睡的樣子,這是多麼幸福的事。看著拚命地跑得喘不過氣來,滿身大汗的兒子,而感受到他成長的喜悅。
三十歲前要去體會這樣的事,的確有些困難。重視當下對每個世代都一樣重要。可是年輕時都想著來日方長,必然優先將著眼點鎖定在未來。另外,在職位上,也想往上升遷,心想越往上爬,能伸展的空間越大,這種往上爬的志向在年輕人的內心裡相對比較重。
對四十幾歲的人而言,也需要這種向前看的精神。不同的是,時間上已沒有修正的餘地。不重視當下的生活態度很容易讓人事後後悔。
從小懂事的時候開始,我就是個「不重視當下的人」。專注力只有二十分鐘左右,小學中學的時代老是心想「怎麼還不快點下課」,一直注意黑板右邊的時鐘,計算著每堂課還剩多少分鐘。
或是,心裡頭老想著那些期待已久的節日,「怎麼還沒到遠足的日子啊!」 「運動會怎麼不快點到!」不是「今天」太無聊,而是心中雀躍地等待著未來的事,注意力都集中到那裡了。
到了高中大學也是老樣子,不關心「當下」的事,老是關心「怎麼○○不快點來到呢?」那些還不明確,也還沒來臨的事情。當了社會人了,還是想著「好想快點變成超級業務員哦!!」 「真想快點辭掉Recruit公司這份工作!」 「想快點去留學拿MBA回來!」 就這樣子過著沒有當下的日子。
可是,突然有一天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是想著「怎麼○○不快點來到呢?」,而是感到「時間啊!停住吧!」我能體會到與其想著將來的事,不如「珍惜當下」的這個日子終於來到了。
如果已經快到五十歲的我,現在還是老想著「怎麼○○不快點來到呢?」最後的最後,我一定會為了自己「沒活在當下」而感到後悔。
為何會有天突然有「時間啊!停住吧!」這樣的感覺呢?我想是因為小孩出生的關係。希望那瞬間的幸福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哪怕是能夠延長的時間只有一點點也好。在這樣的意識下,有了「時間啊!停住吧!」的感覺。也有可能因為自己覺得人生已經過了折返點,進入了後半場的一種心態上的改變。
就因為到了果實結成的時期,才會讓人從「快點長!快點長!」的心境轉變為慢慢享受著收穫的快樂。
這樣的體驗之下,我在四十歲以後,時時提醒要能夠「活在當下」。所以本來是以一年為目標設定期間。改為以「一日」為目標設定的期間。
改由一日目標設定型後,「一天接著一天」的速度來作行事安排,就不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打亂。
最大的效果是可以「消除三分鐘熱度的問題」,這並非是句玩笑話。結果就是讓我領悟到自我管理以「一年」為期間的話,時間過長。
「一年」為期間的目標設定太過於簡略,實在很難掌控其中內容。所以不如去確認是否自己「一天接著一天」地努力認真過日子,以三百六十五天的方式記錄,這樣的生活才會精彩豐富。一定要試一試這種的方法。
有個將來的目標或是立志要成功是重要的生活態度。可是四十歲以後光靠這個是不行的,要把「一日」當「一生」來看待,努力地經營出元氣人生。
你的「元氣的泉源」是什麼呢?
舉例說,那可能是「月九」電視連續劇(富士電視台週一晚上九點播出連續劇的簡稱),也可以是週末玩一場室內足球或業餘棒球,還是看著進入夢鄉的兒女的小臉。這些都是可以讓人快樂又期待的事。
所謂成功並非是什麼多了不起的東西,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裡,去尋找出那個「元氣的泉源」,這樣就能每天都能充滿幹勁,活力旺盛地朝著未來的目標邁進。
.15 具備「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
二、三十歲的人都是扮演者配角的角色,四十歲後,扮演主角的戲曲就要進入序幕了。
的確是比較自由,也可以依據自我的想法來發揮。在這個同時,工作上也剛好位居於被上下左右的箝制住的中間位置,因而感到負擔很重的前輩們也不少。
即使公司完全給予授權,可以「依照自己的判斷來做」,但是伴隨而來的也就是「責任」的加重。並不是一個人埋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實所有的工作都是好幾個人一起進行。
一般來說,公司對於四十幾歲的人的期待,與其說是個人的業績提升,不如說是所帶領的團隊的業績表現。也就因為如此,「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就很重要了。
當第一線衝鋒陷陣的業務時,非常優秀。可是幹起來經理之後就像隻不叫也不飛的鳥似的,有句形容這樣的人很貼切,「有名的選手,卻不一定能成為有名的教練」,很多前輩對此都有著切身之痛,而後悔不已。
也就是因為幹業務時很優秀,所以被晉升為經理。但是升任經理後,業績平平,部下也對他很不滿,最後在公司內部,問題爆開了,就被打入冷宮。
要把有著這樣經驗的前輩的人數統計出來是不可能。但是訪談了一萬人以上的感覺,當過管理者少說有三分之二是如此,也就是半數以上。以前是當紅炸子雞的事業部課長,可以說是紅透半邊天,最後還是被打入冷宮部門裡頭去冰起來,這樣的例子到處可見。
為什麼會常遇到這樣事呢?故事常常是這樣,主角年少得志,仕途一帆風順,順利登上課長的位子。可是這類型的人無法理解一個人遇到瓶頸無法突破的挫折感,所以也沒法給他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應有的建議與幫助。這樣的情形下,很難培養好的部下。因為自己莫名其妙地就能把事情做好了,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去把經驗教給那些做不好的人,光只會說:「奇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呢?」
就這樣,與下屬的信賴關係也日益惡化,最後由人事及經營層看來,這樣的人是缺乏管理能力,自然被調離主要的工作線,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有一位有著這樣切身之痛的管理職非常後悔,想到當初要能學會「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就好了。
綜合他的談話,發現到他認為欠缺「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是後悔最大的理由。這也意味著他將管理職應該具備的管理技巧,片面解釋為單純「業務上的管理」。
這些後悔的人,通常是認為僅僅是管理部下的工作進度,或下些命令、指示就是所謂的管理了。
公司對於四十幾歲的管理職所期待的是在業務上的管理之外,還要管理屬下的「工作動力」。與其說是種管理,不如說是一種溝通能力,可以燃起部下的戰鬥欲,使他們充滿動力。
有些人可能不擅長於這樣的管理溝通能力,即使自己不覺得重要,周遭的人也會要求你要有這樣的技巧,在早期就要用心去培養這樣的技巧。
感到後悔的前輩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用自己的做事方式去強迫他人也照做。這種人在日文稱為無手勝流(獨門獨派),這種作法有時有效,有時無效,還有可能有反作用。
自己長年來所累積的方法,久而久之也就理所當然被自己所接受。可是部下們都是年輕世代不見得都吃這一套。所謂管理是人與人相處的問題。抱持自己的方法絕對沒錯的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隨著時間,與他人的裂縫越來越大,這問題不得不小心。
本來「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是種管理職必須具備的「複合式」管理技巧。驅使他人做事並非和魔法一樣,只要一招就搞定,而是有好幾種的技巧結合而成。
光是靠個命令就可以使得部下動起來投入工作,這只有在部下是超級優秀的黃金組合才有可能。在一般的組織裡頭,除了「業務」的管理之外,還要管理部下的「工作技巧」或「工作動力」,再給予具有「遠景」的方向性,才可以說具備了「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
三十幾歲以前可以靠著自我管理就可以活躍於職場。四十歲後,如果沒有意識到去管理其他人的工作動力的話,很難在公司有發展的空間。
.27 要知道如何利用「瑣碎的時間」
身為公司組織核心基幹四十幾歲的人們,漸漸很難以自己的步調來做事。被部下、上司、其他部門搞得團團轉,慢慢地連自己的工作都常被打斷。
如何善用瑣碎的時間,無論對二十或三十歲的人而言都是一樣重要。但是,在非常有限的時間之內如何活用時間的技巧,對於時間少得可憐的四十多歲的人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這裡想介紹的方法是「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
這種構想有點像準備考試時的利用時間的空檔來唸書,比如找在工作與會議之間的十分鐘左右的瑣碎時間來靈活利用,是一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活化組織的好方法。
我本身非常留意和利用這種瑣碎時間,不管是思考企畫案或寫文章。從網路檢索到打電話約新客戶都可以活用這短短的時間。
一旦養成了這十分鐘什麼都不做的習慣,時間就白白流失掉了。雖只是十分鐘,卻是轉換心情的絕佳時間。就像為什麼要在冰淇淋裡頭加上威化餅一樣,要是一直吃同樣的東西,舌頭就會頓感麻痺,這時候威化餅可以讓舌頭恢復敏感度,又可以從新讓冰淇淋吃起來香甜可口。
花個十分鐘思考一下企畫案或是寫段文章,就正像那威化餅所帶來的效果一樣。
當然思考企畫案有時候需要花上兩個小時,寫稿子有時也需要運用到週末上下午的時間。
但不以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為單位,而是以十分鐘計算的方式反而會想出一些好點子和犀利的構想。
利用十分鐘來填寫日報表或回覆其他員工的日報表,這也是種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例如在組織管理上,「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的這個方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是用在於員工回覆溝通上最恰當不過。
說實在的,要維持經理人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最好的方法就是溝通。
溝通並不是隨便什麼方式都好,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對於員工的回覆,也就是對於員工提出的報告、連絡事項一一給予意見和建議。
通常對於如何管理部屬而感到頭痛的四十幾歲的人,問題最多出在對於員工的回覆溝通做得不夠。為了不讓自己五、六十歲時才後悔,現在就留心善用瑣碎的十分鐘,把回覆溝通不足的問題來解決。
.28 勇於挑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回顧自己的生涯、規畫未來的時刻,常常會使用三個視點來分析「應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想做的事」。
這方法的關鍵就是將這三個視點,以三個圓來表示,三個圓交叉重疊的部分就是須要把力量集中的地方。這個方法對於二十幾歲的人還算好用,可是對於四十幾歲的人來說就沒有那麼大的說服力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是一個長時間沉浸於日本公司組織中的人,最後年年累積起來的會只剩「應該做的事」「可以做的事」這兩個部分,而且連他自己的思維模式也會集中到這兩個項目上。
結果造成自己也搞不清楚「之前想做的事」或「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
身為公司組織的一員,實在不太有機會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可以成為每天自己的工作,除了是幸運之外,也只能說是幸運了。
可是大多數的企業人很難以自己「想做」或「不想做」的基準來做選擇。大多數的人都是因為為了賺取薪資維持生活,所以也只能抱持著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的心態,來投入工作。
到了四十歲以後,完全被那些覺得「應該做的事」所束縛,幾乎都把當初「為了想做什麼,才進到公司來」的理由給忘了一乾二淨,也忘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到底是什麼。
這並非表示當初「想做的事」已經消失了,只能說當初「想做的事」已經被塵封已久。所以只要拂拭掉表面的塵埃,那些「想做的事」自然又會浮現出來了。
很多退休的人,他們在公司上班時,只全心投入到「應該做的事」,而沒去思考「想做的事」;也沒勇氣去挑戰自己「想做的事」,也沒針對自己「想做的事」去作規畫。等到退休了,自然後悔自己這些事一件都沒做。
所以為了將來不要讓自己後悔「我上班的人生,最後到底得到什麼?」,不管公司能不能成全自己「想做的事」,也要養成時時去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
可是突然要大多數的人去想想什麼是自己「想做的事」,對他們而言,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因此在這裡想介紹的方法就是可以作個表單,把「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逐項寫到裡頭。臨時想到也沒關係,每隔一段時間來寫也可以,一定要養成寫這個表單的習慣。
我將我自己的表單的項目提供出來給大家做參考:
•加強自己的英文會話
•準備考托福
•細讀財務學的教科書
最後,針對「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這個令人茫茫然的問題,利用這個表單可以使這個問題範圍縮得更小。以這些項目作基礎,將來再把想做的事的項目來作增加,範圍擴展出去。
.34 「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性
英文「Nonverbal communication」直接翻譯應該是「非言語溝通」。
例如在背上或肩膀拍拍,表示激勵士氣;或是沉默不語,讓對方自己想想;或是邊看著對方,邊作出勝利的握拳手勢。這些都是「非言語溝通」。
在業務行銷的世界裡,也有所謂「沉默的業務行銷」。這是指與客戶面談時,有彼此處於沉默的時候。這並不意味著「氣氛尷尬」,而是在對方尚未開始發言前,自己不先打破沉默的對應方式。
因為這個沉默有可能是對方正在考量,如果選擇了自己的公司後有何利弊得失,或是正在針對疑問點等重要事項詳加考慮。如果不是這樣,對方也不喜歡這種沉默,他們也會打破沉默或想個話題出來。
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方打破沉默開始發言的時候,通常是真心話或是提出問題的癥結,對業務行銷而言常是重要的情報。
所以自己隨隨便便先發言,反而把取得重要情報的機會給打斷了,這樣是很不聰明的作法。這點在前輩們之間,是不用人教就應該明白的事情。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提出這樣的實驗數據:「一個人有好意或持反對的意見時,他所表達出來的,在言語上為七%,聲音音調占三十八%,態度或表情等非言語的部分占五十五%」,這顯示「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性。
這數據的正確性姑且不論,但最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表達的方式不僅限於語言」。
說話說得過頭或是話講一半,都會是造成人際關係的不愉快。無論於公於私有這樣失敗經驗,而感到後悔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與對方說話時,常會以為我們已經將我們要傳達的意思傳達給了對方,其實不然。
而且當對方不懂我們表達的意思時,會覺得:「為什們我講的話聽不懂呢?」「聽不懂是你們有問題。」因而一步步地陷入自我本位的思考模式裡頭。
二、三十歲時這樣還不太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到了四十歲以後,在公司組織裡頭剛好處於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的夾心餅的狀態,只是在溝通上的齟齬,最後也可能發展成為工作上的大麻煩。
為了四十幾歲的時候所發生的口舌之禍,而感到後悔的老前輩們也不少。因為自己不經意的一句話,成了公司組織裡的眾矢之的,有時連升遷的機會都丟了,這種事情時常發生,不得不小心。
為了不要重蹈前輩們的覆轍,最好能不論是在說明、詢問、暗示、批評等的溝通模式上,都加上沉默、態度、表情之類的「非言語溝通」,讓對方確實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意思。
對於部下的一個微笑點頭的動作,或是表示「你的努力我看到了!」的眼神,有時候比起言語都要來得有震撼力。
.35 應該找個「公司外的人生舞台」
小孩的學校活動,或是與工作無關的地方性活動、義工活動,針對這些活動,基本上積極參加的人與完全不參加的人是明顯地區隔開的。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不算積極,也不算消極的中間層。中間層的人如果有特別的理由或明確動機才會參加這些活動,不然就與漠不關心派的人一樣,動也不動了。
在單身的時代,我自己也完全是屬於這中間層。像這種工作以外的活動,我參加的只有地方的義消活動。
我在二、三十歲時,是個除了工作之外什麼都不關心的工作狂。花時間在工作以外的人,在我看來只是群「沒有工作能力,整天找些樂子來混日子的人」,有點瞧不起他們。心想時間太多的話,應該多花點心思在工作吧!
可是快到了四十歲,我的想法慢慢地有了改變。或許是整個社會也開始有了改變吧。
當然,現在已經年近五十歲的我,還是認為「二十幾歲的人就該努力不懈的投入工作。」到了四十歲以後,進入了人生的收穫期,開始發現想要好好的收成,光只有靠工作的成就是不夠的。
到了五十幾歲還光只想著工作,很多這樣的前輩們退休後,談到這問題就後悔不已。
記不記得小時候,班上應該有些同學,雖然不愛讀書,可是一到了上體育課時,就像如魚得水一樣地活躍了起來,馬上發揮領導長才出來。
對這些同學而言,在體育課裡的嘻嘻哈哈的時間才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舞台」。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舞台呢?因為在這舞台上我們可以確實感到自己的存在,在這裡可以讓自我得到充分的滿足。要能得到自我滿足不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需要在他人的喝彩中得到成全。
在公司或工作中,如果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是無比幸福的事。可是這樣的幸福感越深,當退休之後,不難想像喪失舞台後的空虛感也越強。
包含那些選擇優退制的前輩們,看到他們之中,早年越是把公司當作人生唯一的舞台的人,在退休後越是急速衰老,看到這樣我也不勝唏噓了起來。
人生過了大半,開始感到「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這句日文成語非常具有真實感,而且很多場合常常會把它掛在嘴巴講。我想會這樣是因為有著想要燃燒生命的人生觀吧。
講到晚年,日本人六十歲以後剩下的平均壽命,男人二十二•五四年;女人則有二十八•六年(資料來源:二○○七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報告)。
想想有二十年以上過著沒有人生舞台的日子,過這樣的日子實在有點辛苦,不是嗎?
可是對於正處於工作上最盛年的四十幾歲的人,如果我勸他們「要替自己退休後的人生舞台早作準備」,他們一定會回說:「你那麼悠哉哦,忙都忙死了,哪有時間想到那裡。」
可是不要把人生的收穫期給「忙掉了」,趁還四十幾歲的時候,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吧。
以我自己來說,從義消以後「工作以外的活動」,就是從參加小孩的學校活動、小孩抬神轎開始,漸漸與地方的關係變得比較密切;後來連與小孩沒關係的活動我也積極熱烈地參加。
自從我深入參與了這些活動,與自己本業無關的業界的朋友們越來越親密,後來大家都打成一片了。
在沒有利害關係的環境中,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一起揮灑著汗水,擁有這共同喜怒哀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如同一家人一樣。
這種不牽涉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不是以利害關係來相處,所以可以以自己真實的一面與對方交往。
重心都放在公司的人到了退休以後,固定每天見面的人也沒了,每天過著沒事可做的「天天星期天」的生活。這些人後來都很後悔當初自己和地方上的居民沒建立好關係。不過話說回來,建立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並不是為了退休以後做準備,這樣是消極的想法。而應該是在公司的生活圈以外,找到實際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的生命源泉。
所以趁現在還四十幾歲,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視線外移到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上。
像公司或工作的地方,自己不用積極努力去建立,自然也會有像上司、前輩之類的人際關係形成。
可是要是離開了公司或工作環境一步,另一個舞台就要自己去找了,別人不會替你找好。想想「人生一度」(人生只有一回),只有靠自己去開創出有意義的後半生了。
.讓退休的人感到後悔的,往往是「四十多歲」的那段時期大學時代開始,我就是個企業迷。特別是對於創業的故事感到興趣,閱讀相關書或雜誌一本接一本。大學畢業後,進入Recruit公司工作,就在與客戶的企業主或管理階層見面時,聽聽企業成長的歷程或產品開發時不為人知的故事。我擔任Recruit公司客戶開發部門的業務員,每天必須拜訪很多公司,去那裡東聊西聊。問一問經營者他們是如何成功,也請教部長、課長們,就做為一個企業人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現在想想自己為何會去問那麼多人關於這類的問題,其實就是自己也很想成功。例如說,對於身經...
目錄
序章 四十幾歲為何在一生之中如此重要的理由
四十多歲是個怎麼樣的十年呢?
讓退休的人感到後悔的,往往是「四十多歲」的那段時期
很多人在這個十年變成「死板板的人」
人的魅力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
年過四十的人要有不同的「生存技巧」
不可錯過四十幾歲這個「收穫期」
過了四十歲不僅是工作,「家庭」也很重要
為何當成三十多歲時期的延伸會導致失敗呢?
讓年收入增加十倍「不會後悔的五十條法則」
第1章 這十年比什麼都要重要
1 後悔「對自己重要的事」反而沒優先處理→「人生裡頭,自己想要得到的」前三項用「餅形圖表」畫出來
2 明明就知道,可是還是掉入「守成」裡頭→至少20%要以進攻模式來前進
3 如果當初不以「二元論」來思考,該有多好→豐富的人生是來至於灰色地帶
4 後悔當初「工作」和「家庭」無法取得平衡→每週先將當週「工作」與「家庭」的比重規畫好
5 如果當初能把「今天」看得比未來的成功重要就好了 →不要用「一年」,而是用「一日」為單位來找出那些「元氣的泉源」
6 後悔當初應該要有絕不認輸的「絕對自信」→先設定好了基準,以「相對式的自信」來看待
7後悔當初沒培養出無人能比的「強項」出來→找出「有把握贏的戰場」,再來決一勝負
8 後悔當初沒有能「快速果決果斷」→將決策的問題面切細到可以判斷的程度
第2章 經理級主管有親上火線的必要
9 當初要是能在公司內外建立起「可靠的人脈」就好了→可以幫忙「人材檢索」的重要友人至少要有三位
10 當初能更注意到「自己的特性」就好了→自己是管理的腦比較強呢?還是市場行銷的腦比較強呢?這點要先暸解
11 要是當初知道公司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就好了→掌握住公司「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
12 後悔每天被事情追著跑,老是處理那些「待處理」的業務→每週設定「令人感到興奮的目標」
13 後悔當初應該要找到自己的「終極目標」→當作最後的挑戰機會,「具體地」規劃未來
14 搞不清楚自己到現在到底「完成了什麼?」→在「每一季」寫下自己對公司的貢獻
15 後悔當初沒能具備「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不光是業務要管理,「工作動力」也要管理
16 後悔當初沒有致勝的「交涉能力」→時時注意到「大局觀點」「共同感受」「妥協點」
17 後悔當初「傳達能力」不足→要清楚可以打動人心的「傳達能力」的三種秘訣
18 後悔當初不善於作「決策」→決策不要靠感覺,要養成用量化方式來處理的習慣
19 當初更應該重視「速度」→常常思考如何能夠比現在「更加快速」完成工作
20 後悔當初「不解人意」的毛病沒改→首先從對方立場考量的「小行動」開始
第3章 就是因為忙不完,所以要用點技巧
21 當時要是能更加「善用時間」就好了→比效率更重要的是「週末的時間」保持在工作中的心態
22 後悔當初沒有效利用「週末的時間」→將週末分為六個時段,再計畫如何來過
23 當初要是能夠重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就好了→如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沒辦法很長,用點貼心的小動作,讓自己的扮演角色可達到「十倍效果」
24 當初要是不「配合對方」去應酬就好了→「星期一、二、四」不參加飯局,自己要有所取捨
25 當初實在沒必要當個「很喜歡應酬的人」→宣布「在哪段時間內是不接受邀約的」
26後悔搞錯了事情的「優先順序」→要以「相關人員軸」和「時間軸」的這兩個軸來判斷優先順序
27 雖然實在很忙,但是當初要能知道如何利用「瑣碎的時間」就好了→常常注意到哪些是「十分鐘內可以作的事」
28 後悔當初沒勇於挑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常常寫下「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
第4章 對於左右著人生的「人際關係」,不可不知的事
29 後悔當初不重視沒牽涉利害的「人際關係」→要有遇到困難時能伸出援手的朋友
30 後悔當初部下求助時,沒有扮演好「上司」的角色,給予協助→善用「人際網路」來解決問題
31 後悔當初應該重視「與年輕人之前的關係」→與年輕一輩交往不但可以促使自己成長,也可以帶來「情報與機會」
32 後悔當初無法克服「不善於溝通」的毛病→以關心對方為出發點,來加強自己的「問人問題」的能力
33 後悔當初因為「說話的技巧」吃了虧→養成用「關鍵字」、「關鍵句」、「小故事」的「三段論法」來表達的習慣
34 用「言語」難以表達→培養好「非言語溝通」的能力
35 當初應該去找個「公司以外的人生舞台」→主動參加「工作以外的活動」,讓自己能感受到的自己存在的價值
第5章 配合自己的年齡,好好學習
36 應該要騰出時間來「自我省思」→通勤的時間用在「自我省思」上
37 當初要是多讀點「工作上有用的書」就好了→「主題式讀書法」可以讓人確實吸收內容
38 當初找不出時間來讀「書」→用「經典式讀書法」,把書的內容讀熟到可以拿來演講的程度
39 當初要是能活用「讀書的效用」就好了→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收集些語句詞彙」
40 當初要是能多提升自己的「教養」水準就好了→把客廳的一角稱為你的「書房」
41 當初「用錢的方式」能考量到自己的年齡就好了→「小氣就是吃虧」,請後進們吃飯吧!
42 當初要是提早對「父母看護問題」作準備就好了→與其有人犧牲,不如交給專業的看護
43 當初應該「培養興趣來擴展自己的生活領域」→擴展自己領域的最快方法就是「與朋友有相同的興趣」
44 當初應該積極參加「父母效能訓練」→從「父母效能訓練」與公司管理的共同處,學習「教育的方法」
第6章 為了能持續面對公司•社會,應該去思考的事
45 後悔當初應該好好評估「上司的能力」→上司的能力是「決策的基準」
46 後悔當初沒有看清公司的價值觀→公司是否在栽培「人才」,要看清楚
47 果然沒能「升遷出頭天」→想要升遷出頭天,要有八分攀強附勢,找靠山
48 當初不應該用「感情」來看待人事的安排→要知道「誰都認同的人事安排是根本不存在的」
49 當初應該有份薪資以外的「生活所得」→不要雞蛋只放一個籃子,要有作為備用的副業,可以月賺七萬日圓
50 當初應該多與「地方社會」人士往來→至少要與地方社會人士建立能互道「再見!」的交情
後記
序章 四十幾歲為何在一生之中如此重要的理由
四十多歲是個怎麼樣的十年呢?
讓退休的人感到後悔的,往往是「四十多歲」的那段時期
很多人在這個十年變成「死板板的人」
人的魅力取決於「四十多歲是怎麼過的」
年過四十的人要有不同的「生存技巧」
不可錯過四十幾歲這個「收穫期」
過了四十歲不僅是工作,「家庭」也很重要
為何當成三十多歲時期的延伸會導致失敗呢?
讓年收入增加十倍「不會後悔的五十條法則」
第1章 這十年比什麼都要重要
1 後悔「對自己重要的事」反而沒優先處理→「人生裡頭,自己想要得到的」前三項用「餅形圖表」畫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