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平常的問候,卻是一場精心預謀的駭人復仇的起始句……
一本令人不舒服,卻又無法不讀的小說。──澳洲《坎培拉時報》
★ 2010年法蘭克福書展最受矚目作品,如希區考克的偏執狂電影般令人不寒而慄!
以為塵封已久、無人知曉的往事,隨著兩張熟悉面孔的出現,成了加害與受害的最佳理由……
伊娃從小在寄養家庭間流浪,度過荒唐的青春期,即使有了深愛她的先生麥可和女兒,仍經常不由自主與男人調情、外遇。
因此,當伊娃某日下班後失去聯絡、甚至夜不歸營,麥可只沉溺在妻子可能又外遇的痛苦中,警方只懷疑是麥可自導自演。沒有人知道,伊娃已被綁架囚禁在新鄰居家的地下密室中,只能透過一具正對著她家的監視器螢幕,看著思念的丈夫與女兒,卻完全無法觸及他們……
麥可與伊娃的新鄰居到底是誰?他們為何要如此囚禁伊娃?看似無辜的伊娃與囚禁她的人,到底誰是受害者、誰是加害者?伊娃又能否逃出魔掌?不到最後一頁,你不會知道真相!
作者筆法冷靜、似乎不帶情感,卻屢屢讓讀者在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被重重一擊,即使不忍卒睹,仍想知道後續發展。讀完之後,又不禁感嘆:加害者到底需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才能彌補受害者的傷害與失去?而當加害者受到懲罰之後,受害者的內心是否就能得到平靜?
作者簡介:
生於1964年,是瑞典知名童書作家派特‧利貝克(Petter Lidbeck)的筆名。他曾以此筆名出版過三本描寫今日瑞典中產階級的諷刺小說。本書是他的第一本驚悚小說,在2010年法蘭克福書展中備受矚目,一舉售出10國版權。
譯者簡介: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譯有時報開卷好書《鯨騎士》、史蒂芬.金《桃樂絲的秘密》、美國舞蹈家鄧肯女士自傳《舞者之歌—鄧肯回憶錄》、《未完成的肖像—在賈克梅第的巴黎畫室》、麥可.康納利《詩人》和《黑暗回聲》、哈尼夫.庫雷西《全日午夜》和《蓋布瑞的禮物》,以及譯自瑞典文的林格倫著作:【屋頂上的小飛人】系列、【大偵探卡萊】系列、《米歐王子》和《陽光草地》等書。現居瑞典。
譯者網站: www.jamie.se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或許你選擇忽略席捲書店的北歐作家作品,但還是有一些精采的故事值得一看,這本可能就是其中最好之一。──澳洲知名廣播節目製作人勞伯‧明舍
※ 這是部聰明的驚悚小說,與你看過的一狗票犯罪小說都不一樣,我喜歡這樣的改變。──部落客 犯罪小說讀者
※ 本書從一開始就以快節奏進行,塑造出一個驚人又令人信服的謀殺、綁架故事,以及一樁無法逃離的黑暗秘密。.──部落客 塔拉
※ 這個故事其實是在探討一個人從失落中走出來的能力,或者無能。伊娃在失去她的自由、尊嚴與家人之後,是否放棄了一切希望?攻擊她的人在復仇之後,是否就能消除自己的失落感?麥可是否真能走出伊娃被綁架的陰影,繼續過他的生活?他們女兒的反應又是如何?同時也探討著:人能否找到足夠的理由來平復巨大傷痛?以及,如果那傷痛太巨大,是否就能合理化所有的行為?──讀者 波兒
※ 本書的文字非常巧妙,令人上癮,你會找不到適合放下這本書的段落,一整晚直想著「再看幾頁就好」。書中的角色真實可信,劇情發展緊抓著你的注意力,讓你忍不住想知道角色們的行動與反應。作者還喜歡巧妙地加入一些轉折,讓人欲罷不能。──讀者 威爾森
※ 本書的劇情令人驚嘆,全書的寫作節奏相當快,也有足夠的懸疑感讓讀者保持興趣……是部引人入勝又驚人的驚悚小說,絕對值得一讀。──讀者 尼可拉
媒體推薦:
※一本令人不舒服,卻又無法不讀的小說。──澳洲《坎培拉時報》
※ 非常刺激,沒有多餘的場景。令人想起希區考克那些驚悚可怕的偏執狂電影……寇培爾的作品有一種確切的風格,即使是寫懸疑驚悚小說,他也能達到多數瑞典驚悚小說家無法做到的事:寫出兼具娛樂性又強而有力的對話,同時還能讓劇情往前推展。──瑞典《赫爾辛堡日報》
※ 一部探討罪咎與復仇、冷酷又結構精巧的驚悚小說。──瑞典《南方日報》
※ 從頭到尾絕無冷場,作者建立了一種地獄般恐怖緊張的戲劇性情境。──《DAST》雜誌
※ 一部極度高明的作品,緊張程度幾可觸摸。──英國《獨立報》
※ 簡單俐落,卻令人非常印象深刻,這是部恐怖又無情的心理驚悚小說,完全符合期待。 ──英國《每日鏡報》
※ 令人無法克制、一頁接著一頁讀下去……如果你是個不太需要睡眠的人,可以一口氣讀完。──英國《晨星報》
名人推薦:※ 或許你選擇忽略席捲書店的北歐作家作品,但還是有一些精采的故事值得一看,這本可能就是其中最好之一。──澳洲知名廣播節目製作人勞伯‧明舍
※ 這是部聰明的驚悚小說,與你看過的一狗票犯罪小說都不一樣,我喜歡這樣的改變。──部落客 犯罪小說讀者
※ 本書從一開始就以快節奏進行,塑造出一個驚人又令人信服的謀殺、綁架故事,以及一樁無法逃離的黑暗秘密。.──部落客 塔拉
※ 這個故事其實是在探討一個人從失落中走出來的能力,或者無能。伊娃在失去她的自由、尊嚴與家人之後,是否放棄了一切希望?攻擊她的人在復仇...
章節試閱
2
大家好,我的名字是約斯塔.倫汀,精神病學退休教授,《受害者與加害者》作者,想必在座大多數人都看過這本書。
你們不需要舉手。但我還是非常感謝。謝謝,謝謝。
在我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問在座有多少人是警察?現在你們可以舉手了。
好,有多少人是社工人員?
大約各占一半。好,我只是想知道一下。其實這個問題無關緊要,我不會因為聽眾的職業而改變演講內容。我想我只是好奇。不過呢,如果坐在面前的都是警察,而且是雙手抱胸、一臉懷疑表情的警察,我可能得雙腳打開地站著。有可能,我也不曉得。
反正不重要。今天的演講主題是:「怎麼會這樣?」
這是我們經常提出的問題。怎麼會這樣?為什麼他們不反抗?為什麼他們不逃走?
這很像小朋友頭一回聽到猶太大屠殺時會提出的問題。怎麼會這樣?為什麼他們不反抗?為什麼他們不逃走?
我們不妨就從這裡開始。從希特勒開始。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這個蓄著鬍鬚的奧地利人已經從歷史人物變成神話人物。今天希特勒成了一個標準,是純然邪惡的象徵。
「我只是聽命行事」是一種僵化的說法,也提醒我們必須時時質疑權威,並且依照自己的信念而行。
在瑞典,與希特勒相反的人物是童書作家阿斯特麗‧林格倫。
林格倫是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象徵。她是充滿智慧且通情達理的人文主義者,相信人性本善並倡導良善。
有數不盡的道德小故事和諺語是出自林格倫,其中一句最著名的格言是:雖然有些事情很危險,有時候我們仍必須放手去做。否則我們就不是人,而是一文不值的廢物了。
希特勒與林格倫,黑與白,惡與善。
這種對於是非對錯的天真看法,非常吸引我們。我們想當好人,做好事。
多年來我訪談過許多受害者與加害者──其實加害者也是受害者,這一點我們非常樂意遺忘──我清楚知道在座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可能被塑造成前者或後者,這並不難。
我們內心都有希特勒和林格倫。如果有人想反駁這一點,那就太不智了。
不過我們別管哲學了。我今天來這兒是要談談現實情況。
加害者用來讓受害者屈從的手段,全世界都一樣,而且其歷史和人類同樣久遠。主管使用的方法和獨裁者如出一轍,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天下只有兩種宰制人的手段:獎賞與懲罰。可能前者多一些,後者少一些,但所有方法都是這兩種手段的變化版。
我收了錢站在這兒演講,可不是要把複雜的事說得簡單。畢竟我是學者,受的訓練就是把事情弄得很複雜,讓別人覺得我很有智慧,很有深度。
這正是人類發明Power Point簡報的原因。
1. 遷移,社會隔離
2. 暴力擊垮
3. 斷糧
4. 暴力╱暴力威脅
5. 矮化
6. 罪惡感
7. 友善,給予好處
8. 封鎖自我
9. 毫無前景的未來
大家都看得到嗎?很好。我們從第一點開始……
4
遷移,社會隔離
女子從熟悉的環境被抽離,安置在一個陌生的新環境。這麼做有好幾個目的。女子與親友失去聯繫,變得不知所措、對地理環境感到困惑、只能仰賴對她而言唯一熟悉的人:加害者。加害者將女子長期囚禁,這會加強女人對時間與空間的困惑感。如果隔離時間夠長,受害者最後會對所有形式的人性接觸表示感激,即使是強迫式的接觸亦然。
「妳確定?一杯就好嘛。妳還來得及回家受電視荼毒。」
「是啊,來嘛。」
伊娃對他們的邀約報以感謝的微笑。
「不了,」她說,「我要回家當賢妻良母。」
「妳?」諾兒說。「為什麼現在開始?」
「不曉得。或許改變可以增添生活情趣?」
「一杯就好?」
「不了。」
「確定?」
伊娃點點頭。
「確定。」她說。
「好吧,好吧,這不像妳平時作風,不過就這樣吧。」
「我們星期一見。」
「好。向妳的家人問好啊!」
伊娃停下腳步轉身。
「你們講得好像這是壞事似的!」她說,並且無辜地舉手撫著胸口。
諾兒搖搖頭。
「我們只是羨慕啦!」
伊娃拿出ipod,緩緩走下坡。耳機線纏成一團,她不得不停下腳步拉整耳機線,接著把耳機塞入耳朵,選擇播放清單。走路戴耳機聽音樂、目光直視遠方,是唯一能避開和路人聊天氣的方法。路上總有愛閒聊的人想取得他人注意力,聊上幾句八卦。這是住在小社區的麻煩處。
話雖如此,伊娃還是搬來了。麥可在這個社區長大,走在城裡時老免不了要提起社區近況。
伊娃穿過如詩如畫的無人小徑,經過一輛停在路旁的車子,後車窗是有色玻璃,她沒注意到駕駛。耳機音量很大,她也沒聽見車子發動。
等到車子緩緩開到她旁邊、但沒有繼續向前行駛,她才會意並轉身。車窗搖下。
伊娃猜測他們想問路。她停下腳步,猶疑著是否要關了音樂或是拿下耳機。她選擇後者,向前一步靠近那部車,彎腰往車內看。副駕駛座擺著一個瓦楞紙箱和一只手提包。坐在駕駛座的女子朝她微笑。
「伊娃?」她說。
伊娃楞了幾秒,接著胃部一陣不舒服感。
「我就知道是妳!」女子繼續友善地說。
伊娃也報以微笑。
「好久不見。」
女子轉身看後座的男子。
「你沒認出這是誰嗎?」
他傾身向前。
「伊娃,妳好啊。」
伊娃將手臂伸進車窗內,和兩個人握了手。
「你們在這裡做什麼?」
「我們在這裡做什麼?我們剛搬來這兒。妳呢?」
伊娃不明白。
「我住在這裡,」她說。「我在這裡住了快六年了。」
女子頭往後縮了一下,彷彿難以置信似的。
「妳住哪兒?」她問。
伊娃看著她。
「希塔普。」她回答。
駕駛一臉意外地轉頭看著後座男子,接著又回頭看了伊娃。
「妳開玩笑吧?快說妳在開玩笑。我們最近才在那兒買了一棟房子。妳知道蘇斯利登那棟房子嗎?就在靠水岸邊的坡上。」
伊娃點點頭。
「我就住在隔壁。」
「妳住在隔壁?」女駕駛重複伊娃的話,「真的嗎?親愛的,你聽見了嗎?她就住在隔壁。」
「我聽見了。」男子說。
「這也太巧了吧,」女子說。「這麼說來,咱們又成了鄰居了。真是巧合。妳正要回家嗎?」
「嗯,是。」
「上車吧,我們送妳。」
「可是我……」
「快上車。坐後座。前座一大堆東西。」
伊娃有點猶豫,但是又無法拒絕。她拿下另一邊耳機,將電線纏繞在iPod上。打開車門上車。
女子將車子轉出人行道。
「真是沒想到,」男子說,「妳竟然住這裡。妳住得還習慣嗎?」
「還不錯,」伊娃說。「這個鎮不大,不過峽灣和海灘美極了。宛如天堂。讓人覺得一切都是可能的。只不過風很大。而且冬天一點也不好玩。」
「不好玩?什麼意思?」
「冬天又濕又冷,光下冰冷的雨,從不下白雪。」
「妳聽見了嗎?」男子對女子說。「沒有真正的冬天。只有濘雪。」
「我聽見了,」女子說,並且從後照鏡看了看伊娃。「不過現在很漂亮,這個時節完全沒得挑剔啊。」
伊娃笑著點頭表示贊同。
「現在的確很漂亮。」
她試著讓說話音調顯得樂觀、表情自然,但是她的大腦全速運作。他們搬來這裡究竟代表什麼?這將會如何影響她未來的日子?他們知道了多少內情?
她無法抹除不舒服感。
「聽起來太棒了,」後座男子說。「親愛的,妳說是吧?太棒了。」
「是啊。」女駕駛說。
伊娃看著他們。他們的對話是預先演練過的,聽起來很假。這有可能是因為意外碰頭、情況尷尬所致。她說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感完全是想像作祟。
「真想不到會在這麼多年後遇到妳。」男子說。
「是啊。」伊娃說。
他看著她,仔細打量她,冷笑還掛在嘴邊,根本無意掩飾。伊娃不得不把眼神移開。
「你們買的是哪棟房子?」她說,並注意到自己的右手舉到臉龐,露出緊張姿態。「是山坡上那一棟嗎?白色那一棟?」
「沒錯。」男子說,並將目光轉回前方。
他看起來很正常。伊娃讓自己冷靜下來。
「我們就在猜是哪對夫妻搬進那兒,我和我先生昨天還聊到這件事。我們猜是有小孩的家庭……」
伊娃忽然停住。
「大多是有小孩的家庭搬來這兒,」她解釋。「你們之前雇了建築工人。是把整棟房子重新整修嗎?」
「只重新整修了地下室。」男子說。
「妳提到妳先生,」女子再次從後照鏡看著伊娃。「所以妳結婚了?」
聽起來彷彿她已經知道答案。
「是啊。」
「有小孩嗎?」
「我們有個女兒。她七歲,快滿八歲了。」
「有個女兒,」女子重複。「她叫什麼名字?」
伊娃猶豫了一下。
「珊娜。」
「珊娜,真好聽。」女子說。
「謝謝。」伊娃說。
她看了看男子,他默默坐著。再看了看女子。沒有人說話。當下情況不允許有暫停,伊娃覺得必須開口填滿空檔。
「你們怎麼會搬來這裡?」
她希望自己語氣聽起來自然。這個問題其實理所當然,可是她喉嚨乾澀,而且語調聽起來不對。
「是啊,我們怎麼會搬來這裡?」男子說。「親愛的,妳記得我們怎麼會搬來這裡嗎?」
「因為你在醫院找到工作。」女子回答。
「是啊,」男子說。「我在醫院找到工作。」
「我們打算重新開始。」女子說,並停在火車路上等紅燈。
前方三十公尺處有一些人在等公車。
「聽我說,」伊娃說。「你們真好心讓我搭便車,不過我想我還是搭公車好了。」
她鬆開安全帶,然後想打開車門,卻打不開。
「防小朋友開車門的安全裝置。」男子說。
伊娃傾身到前座兩個座椅中間,並將手放在女子肩膀上。
「麻煩妳開門,我想在這兒下車。我覺得不太舒服。」
男子伸手摸進大衣內袋拿出一個四方形物品,比手掌稍微大些。
「妳知道這是什麼嗎?」
伊娃抽回放在女子肩膀上的手,看了看。
「快說啊,」男子說,「這看起來像什麼東西?」
「是刮鬍刀嗎?」伊娃說。
「的確像刮鬍刀,」男子說。「看起來的確像刮鬍刀,但這不是刮鬍刀。」
伊娃再次試著打開車門。
「開門,我要……」
那忽來的一震令伊娃的身體彎成弓形。她痛得全身麻痺失去知覺,連尖叫聲都發不出來。瞬間過後,身體變得柔軟,她頭朝下癱在男子大腿上。她很驚訝自己明明全身不聽使喚,竟然還能正常呼吸。
男子伸手抓了伊娃的手提包,打開尋找她的手機。他拿出手機電池,塞進自己的大衣內袋。
伊娃感覺到車子加速駛過公車站牌。男子手持電擊棒隨時準備出擊。
「身體麻痺失去知覺只是暫時的,」他說。「妳很快就能開口說話、正常行動了。」
他安慰地拍拍她。
「很快就好了。很快就好了。」
6
……
伊娃意識清醒。
她躺在後座,看著世界以熟悉的樹梢、屋頂從她眼前飄過,透過車子的移動認出地理形勢,一路上完全清楚他們身在何處。
她幾乎快到家了,這時車子不慌不忙地禮讓另一輛車先行,之後繞進碎石空地來到新裝潢的屋子前方。女子以遙控器打開車庫門,將車子駛入車庫。她等車庫門關上,才下車打開後座車門。接著女子和男子一同帶著伊娃前往地下室,途中未發一語。
男子與女子將伊娃放在床上,以手銬將她的雙手銬在床頭。
男子拿了遙控器,對準那部固定在低矮天花板的電視螢幕。
「妳喜歡看,就讓妳看個夠,」他說著,按下開關打開螢幕。
7
……
「妳能說話嗎?」
男子輕拍著伊娃的臉頰。
「水。」她含糊說著。
「渴了吧?」男子說。
他早就料到,因此帶了一杯水來。他把杯子湊到伊娃嘴邊,讓她嚐嚐。有些水從嘴角流出,伊娃出於本能想用被鍊住的手去擦嘴。
「妳自己喝吧。」男子說。
他拿出一支鑰匙,打開伊娃右手的手銬。她往後靠著床頭板坐直。她接過杯子,一口飲盡。
「還要嗎?」男子問。
伊娃點點頭,把杯子遞給他。他到洗手槽將水杯裝滿自來水。那是一個迷你廚房,可以在建築工寮和學生公寓見到的那種樣式。內建式雙爐台爐具加洗手槽,下面有個小冰箱加冷凍庫。伊娃記得那叫做組合小廚房。她不確定,也不知道為何身處這個難以想像的情境中,她竟然在想這件事。
男子回來,把水杯遞給她,然後走到電視螢幕前。
「我為什麼在這兒?」伊娃說。
「我相信妳知道原因。」
伊娃轉身,試著把左手從手銬掙脫。
「妳覺得畫面怎麼樣?」
男子指著電視螢幕。
「我不明白。」伊娃說。
「畫質有點粗,不過這是高放大倍率。或許妳現在不懂得欣賞,不過再過幾天就不一樣了,一個星期吧。到時候一切就不一樣了。我保證到時候妳會準時收看呢。光是坐著瞪大眼睛瞧,而無法做任何事。不過這對妳而言應該不是問題吧?我的意思是袖手旁觀。」
伊娃不安地看著他。
「你在說什麼?」
男子以手背賞了她一巴掌。那個巴掌來得忽然,毫無預警。伊娃的臉頰發熱,對於暴力所感到的驚愕,更甚於痛楚本身,令她倒抽一口氣。
「妳少裝傻,」男子說。「我們很清楚事發經過。摩根已經說了,他臨終前坦承了。說得確實又詳細。在那天之前,我們還一直自責。結果原來是你們,一直是你們。」
2
大家好,我的名字是約斯塔.倫汀,精神病學退休教授,《受害者與加害者》作者,想必在座大多數人都看過這本書。
你們不需要舉手。但我還是非常感謝。謝謝,謝謝。
在我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問在座有多少人是警察?現在你們可以舉手了。
好,有多少人是社工人員?
大約各占一半。好,我只是想知道一下。其實這個問題無關緊要,我不會因為聽眾的職業而改變演講內容。我想我只是好奇。不過呢,如果坐在面前的都是警察,而且是雙手抱胸、一臉懷疑表情的警察,我可能得雙腳打開地站著。有可能,我也不曉得。
反正不重要。今天的演講主題...
推薦序
【各界好評】
究竟這是一部愛情小說?情慾文品?文藝偵探?懸疑故事?或愛情回憶錄?故事藉由數篇不同風格的小品穿插其中,鋪陳主線,揭開女主角青澀、狂野、放蕩、情慾的人生歷程。文中對「時間」的搏鬥探索,對讀者產生莫大的衝擊,令人省思萬千。──譯者周正滄
一部兼並純文學、驚悚小說、情色文學,及哲學論述的作品。──作家奧莉卡.佐麗娜
最引人遐想、最令女人興奮,這是靈魂的顫動!──俄國《題辭》雜誌
這部小說令人震撼不已。匯集了多層次的文體風格,實之不同凡響,同時描繪又細膩,真情流露。尤其是對女人生理心理狀態的精確刻畫,過去沒有任何男性作家能夠辦到。意想不到的結局,給予小說完美的結合。──OZON網路書店評論
這本小說的故事情節很獨特,作者將驚悚、言情及科幻等文體融合為一,儘管奇異無比,作者在文體的比重上掌握得宜,創作出獨具一格的爆炸性風格。不論文中女主人的居家模樣、學識高的知識分子或是年少心情難以捉摸的學生模樣,都深深吸引讀者。小說多層次多面性,每個穿插的故事既獨立,但同時又相互呼應,不失它們在整個故事中的統一性。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插曲,令讀者手不釋卷,等不及閱畢整本故事。──俄國書評 麥克斯.克里莫夫
所有18歲以上、正踏入愛情遊戲的男男女女都應該來讀讀看!──俄國讀者 娜塔莎
【各界好評】
究竟這是一部愛情小說?情慾文品?文藝偵探?懸疑故事?或愛情回憶錄?故事藉由數篇不同風格的小品穿插其中,鋪陳主線,揭開女主角青澀、狂野、放蕩、情慾的人生歷程。文中對「時間」的搏鬥探索,對讀者產生莫大的衝擊,令人省思萬千。──譯者周正滄
一部兼並純文學、驚悚小說、情色文學,及哲學論述的作品。──作家奧莉卡.佐麗娜
最引人遐想、最令女人興奮,這是靈魂的顫動!──俄國《題辭》雜誌
這部小說令人震撼不已。匯集了多層次的文體風格,實之不同凡響,同時描繪又細膩,真情流露。尤其是對女人生理心理狀態的...
作者序
《推薦序》 情欲糾葛、撲朔迷離的愛戀圖像 推理文學愛好者 余小芳
「就是妳殺的!妳愛過的人都無一倖免。」
製造充足的懸念感,使讀者掛心,小說以開門見山的破題法揭開序幕,為之後的劇情留底。本書直接以一場夢魘帶出敘述者|我|賈桂潛藏在內心的巨大恐懼和憂傷。透過第一人稱的忠實陳述,將人惡狠狠地拉進女主角的衰頹與沉痛之內,和昔日戀人對話的惡夢內容更有著具體暗示,讓讀者隱約感受敘述者生活於先前曾遭受強大災難和衝擊。她目前的飲食起居僅是聽從醫師的指示而隱居於緬因州的濱海小屋內,生活所需物品則由農家每三日代為輸送,顯得寧靜且清心寡欲,亦因為如此,她和他們的過去令人備感好奇。
為了逃避現實的憂愁鬱結,主角透過大量閱讀排解負面情緒,卻也無法壓抑情感地追憶著一段段過往的情史,就連她所居住的林間小屋也是她的回憶之一,那是她與首任戀人史帝夫共築的愛巢,但追念卻如同建築物一樣殘破、凋零、缺爛。
相較於前述的清澄寧定,反而與接下來的描述內容形成劇烈對比:占據最大篇幅者,與其說是賈桂和她的情人們的愛戀情事和情愛糾葛,不如說是賈桂的情欲史、浪蕩史與出軌史。作者跨越道德界線、不見忠誠,筆鋒入骨地書寫賈桂與情人之間的激情性愛過程,並直接揭露賈桂內心的感受,使文中飄散濃郁黏稠的感官欲念。
此外,書內以作中作的形式穿插其他故事,將讀者自強烈的感覺刺激裡抽離。主角將閱讀視為生活必需品,卻在某日察覺自己已全數讀罄,只得翻箱倒櫃、尋尋覓覓,終於在地下室尋著了一部布滿塵埃的神秘自製書籍;裡面的章節皆有編號,彷彿錯亂又毫無秩序似的,寫著一篇篇各自獨立又蘊含哲理的故事。
有的篇章對主角而言,空泛、荒謬又愛賣弄哲理,然而數篇中篇小說內涵卻對主角一連串經歷後的思緒移轉有所啟發。看似毫無關連,卻不盡然,透過同質故事啟迪及哲學省思,預示後端劇情的基礎走向,也給予主角新的構想刺激。
總體說來,本書共區分為兩部。第一部篇幅極長,描繪賈桂的愛欲史和閱讀趣,同時併合黏膩及疏離的情感;對於愛人接二連三逝去且無人倖免於難,賈桂內心潛藏的疑惑被啟動,進而著手展開調查,屬於問題部。第二部內容極短,情節短促,氣氛卻非常緊湊,其歸結且揭示第一部所遺留的謎團,留下驚愕的解答,列屬解謎部。
擁有需要經營,逝去卻往往位於一瞬間。
由失去男主角們的女主角擔任敘述者,又由她自任偵探,為連續意外死亡案件提出解答。夾雜心理驚悚與世俗情愛,有著出乎想像的尾端,作者同時塑造了多層真實和虛幻交錯的世界,使人難以辨析他背後真正的劇情操作方向和企圖。
一九六四年出生於莫斯科,作者為一名堅持以母語創作的旅美人士,而《疑心》描寫極致的淫亂浪蕩和戲劇性的情節,口味極重,具備代表性。本書何以暢銷俄羅斯多年且賣出多國版權?讀者們可細加品味、反覆思量。
《推薦序》 打造完美情人 作家 張國立
「我能見到你們兩人,妳和他,就如同妳在鏡中見到你們自己。他就坐在妳前面,妳用力將雙腿抬高,雙膝打彎,稍稍將大腿移向臀部,讓它們立在散開的兩張椅凳上。妳不是坐著,而是採取半躺的姿勢,配合座椅的弧度。迪諾尚未碰觸到妳,妳就已經因為他的呼吸聲和雙唇的溫熱顫抖地不能自我。」
史帝夫在給遠於義大利女友賈桂的信裡這麼寫著,迪諾是賈桂新交的男友,她毫不保留將交往細節告訴史帝夫,讓史帝夫想像?讓史帝夫嫉妒?讓史帝夫更想搶回她?
先擱下賈桂的動機,那麼史帝夫呢?他能將腦中迪諾與賈桂做愛的畫面生動地描述出來,為的是,在失戀深淵裡的自慰?
古羅馬有則神話,著名的雕刻家畢馬龍一生奉獻給藝術,冷冰冰,涼颼颼,但當他費盡心力完成一具女人的雕像後,卻愛上了雕像,他向維納斯求助,終於感動這位女神,雕刻家的手指碰上雕像後,雕像竟成為真人,成就一段愛情故事。
於是在科幻小說裡,科學家愛上他設計出來的女機器人。在聊齋裡,畫家和他畫出的美女夜夜談情說愛。寫小說的,則和他每本小說的女主角乾柴烈火?
我的意思是,如果情人是可以塑造的,豈不完美,省去多少磨合,和──
睡──沙──發。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後來將上述的神話改寫成舞台劇本《賣花女》,再後來好萊塢改拍成電影《窈窕淑女》。
故事是說一個語言學教授如何把市場內一口滿口粗話的賣花女,改造成高層社會貴婦(淑女)的經過。在原作中,賣花女的語言、儀態、生活方式都蛻變為淑女後,教授愛上了她,但賣花女卻發現她根本無法融入這個看似高級的新生活圈子,寧可回到過去粗鄙的環境去。電影裡則有不一樣的結局,賣花女也愛上教授,從此幸福快樂的在一起。
哪種結局比較符合讀者和觀眾的期待呢?
現在旅美俄國作家安納托里.妥思又寫出同樣精神的《疑心》。一開始,當主要人物賈桂和史蒂夫上床時,賈桂內心裡說:「我知道,我明自,我的唇已經綻開,正用濕漉漉的溫柔等候著他。」呀,我誤認這是二十一世紀的《查泰萊夫人》,對女性的情欲竟寫得如此生動。然後發現,賈桂和義大利男友迪諾在一起時,她「當時的我不希望立刻宣洩,於是先以手指頭握住,接著在表面上下來回輕輕移動。我似乎聽到迪諾不斷呻吟」。怎麼好像是《聊齋》裡的畫皮,寫的是女性的性自主。最後,賈桂一再尋找,在一本書裡找到她的真愛。啊,恍然大悟,畢馬龍隱約又浮出來了。
史蒂夫用盡所有的努力,協助賈桂去佛羅倫斯讀書,即使另交男友,兩人也透過通信了解賈桂在性與愛中的成長。他讓賈桂自由自在地追尋自我,不正如同《窈窕淑女》中使賣花女脫胎換骨的語言學教授。
是的,這是每個男人的夢想,塑造出百分百的情人。更是每個女人的夢想,教育出百分百的老公,使他體認,
洗──碗──有──益──身──心。
在《賣花女》的兩種結局之外,作者創造出第三種,而且強調,選擇權為什麼該放回女人手中,如此,當男人付出心血,他的收穫應該是女人的感動與承諾。
情欲、性愛,和愛情是不可分的,完全占有更是愛情的唯一範圍,不過先決條件是付出。
閱讀這本小說,請在深刻的男女情欲細節之外,也享受一下百分百真愛的創造過程。並對結局,保持期待。
《推薦序》 情欲糾葛、撲朔迷離的愛戀圖像 推理文學愛好者 余小芳
「就是妳殺的!妳愛過的人都無一倖免。」
製造充足的懸念感,使讀者掛心,小說以開門見山的破題法揭開序幕,為之後的劇情留底。本書直接以一場夢魘帶出敘述者|我|賈桂潛藏在內心的巨大恐懼和憂傷。透過第一人稱的忠實陳述,將人惡狠狠地拉進女主角的衰頹與沉痛之內,和昔日戀人對話的惡夢內容更有著具體暗示,讓讀者隱約感受敘述者生活於先前曾遭受強大災難和衝擊。她目前的飲食起居僅是聽從醫師的指示而隱居於緬因州的濱海小屋內,生活所需物品則由農家每三日代...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