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思考力,看見不一樣的契機!
美牛換到什麼,比添加什麼更重要?
兩兆雙星輸給三星,因為缺乏時間觀念?
占領華爾街=UNIQLO熱賣=委內瑞拉的崛起?
未來全世界最繁榮的城市會在赤道?
美國玉米成了中東茉莉花革命的燃料?
中印霸權之爭,是儒家文化與種姓制度的對決?
2010年,他預見民國100年大泡沫
2011年,他預見美元與美國經濟的再起
2012年,他要帶你一起用思考力預見未來
貿易保護、人才爭奪,吃掉你的荷包、剝奪你的未來選擇!
繼提出民國100年大泡沫、預見美元再起,
這一次,王伯達要帶你一起練就未來最需要的生存能力──思考力,
活用九塊拼圖思考術,拒絕權威綁架,
從現在開始,自己掌握大趨勢!
電影「MIB星際戰警」裡,K告訴J:「一千五百年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五百年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平的,而十五分鐘前你還以為地球上只有人類。」
錢是你的,未來也是你的,覺醒時刻已來到!
央行的外匯資產富可敵國不是一種經濟實力,政府提倡通貨膨脹只是減輕債務的藉口,如果我們繼續停留在匯率競爭思惟鼓勵出口,只會像義和團一樣妄想用肉身對抗西方船堅砲利,早晚會在全球經濟大戰中全軍覆沒。
貿易壁壘興起、1%與99%的對立、人才爭奪戰、科技交替下的大崩壞,以及小個體時代的來臨,將會是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五大浪潮。
我們的政府與企業是否已經作好準備?
身處這浪潮中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改變?
最後是乘風破浪或者被大浪淹沒?這中間的關鍵,就在於你的思考力!
唯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的思考,去判斷這一切的是與非,我們才有辦法知道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也才有辦法要求我們的政府改變這樣的政策。
別再害怕和別人想的不一樣、別再盲從、害怕挑戰主流與權威!請與王伯達一起,勇敢運用思考的力量,溫柔推翻這個僵化的社會,創造你所預見的未來。
王伯達預見未來的九塊拼圖
未來就在我們身邊,懂得懷疑,你已成功踏出思考的第一步。
找線索、看數字、溯本質、讀歷史,掙脫框架、多聯想,
最後耐心求證、大膽判斷。你將擁有一套不斷進步的未來思考術。
作者簡介:
王伯達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台北大學會計學學士,現為《壹周刊》「台股教戰」專欄以及《Money錢》「企業策略」專欄撰文分析台灣股市、全球經濟與產業發展現況。具備證券分析師執照與多年國際企業併購財務顧問經驗,長年關注國內外經濟與產業發展,曾發表許多具前瞻性及影響力的評論。
著作《民國100年大泡沫》上市即登博客來財經、金石堂理財系列冠軍,獲選為「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美元圈套》更攻佔博客來、誠品、金石堂等財經商業類排行榜。
希特勒曾說:「剝奪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們服從指導者命令的服從心才是上策。讓他們對批判國家、社會和指導者抱持著一種動物般原始的憎惡。讓他們深信那是少數派和異端者的罪惡。讓他們都有同樣的想法。讓他們認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人就是國家的敵人。」
如果我們自己不思改變,我們的政府就不會改變。
如果我們害怕成為那少數派或異端者,我們就失去了改變的機會。
我們留給下一個世代的是什麼?是一個光明的未來,還是沉重的負債?而各位希望再過30年以後,我們的子女又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現在這個世代呢?
想要預見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去創造未來。而我相信思考的力量不但可以預見未來,更可以讓我們去改變未來。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司徒達賢(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專任教授)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南方朔(趨勢評論家)
謝金河(財金文化董事長)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蘭萱(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阮慕驊(媒體財經達人)
趙少康(中廣董事長)
推薦序1
異於傳統的經濟預測
人類對未來總是充滿好奇,因為愈能猜到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就愈可能在當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擇。現代社會中,經濟活動是文明進化的重要引擎,經濟發展、政府決策、企業行動這些互為因果的因素,必然會影響未來財富的分配、生活品質的高下、社會階層的劃分、政治勢力的消長,以及文化價值的長期傾向。因此「未來的經濟會變成怎樣」、「有權者今天的決策將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以及「小民現在應採取什麼行動,未來才會過得更好」這些議題,始終是社會大眾所關心的。
預測未來,極不容易。王伯達先生過去幾年的著作,對未來有著相當精準的預測,加上流暢的文字說明與實例解說,使他在這方面已成為一位不可忽視的意見領袖。從這本具有高度說服力的《預見未來》,可以歸納出他成功預測未來經濟情勢發展的幾項關鍵要素。
第一是要能充分掌握多元、廣泛而真實的事實資料。除了世界各國的重要統計數字之外,本書作者還透析了國內外政府的運作方式、國與國之間的政經關聯、政治人物所在乎的績效指標、企業及重要科技的發展現況、消費行為的走向,甚至民眾生育意願的前因後果等等。這些複雜的因素互相影響激盪,共同創造了未來,因此當預測者對它們了解得愈廣博、愈真實,推論的正確性就可能愈高。
其次,要能靈活運用各種社會科學以及歷史經驗中,所歸納出來的因果關係或所謂「理論」。這些包括了「什麼現象的出現表示了背後存在哪些共同的原因」、「哪些政府政策會引起企業界怎樣的反應」、「政府對央行的角色期望如何衝擊物價水準與資金流向」、「所得分配的變化對不同階層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有什麼影響,又如何進而改變企業未來的經營手法」等等。事實上,所謂的「知識結構」本來就是一張範圍廣闊又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網,作者認知體系中的這張「網」愈廣愈密,推論就愈可能正確周延。
第三,要有邏輯辯證的能力。基於多元而複雜的事實資料以及既廣且密的潛在因果關係,所獲致的推論或「假說」,肯定是為數眾多而且互相矛盾的。唯有依賴強大的邏輯思辯能力,才可以針對這些矛盾或疑點持續蒐集事實資料,並彈性選擇恰當的因果關係或理論來驗證這些假說的可靠程度。換言之,必須要有活學活用這些資料與理論的心智能力,才能提出人所未見的假說,並針對它們進行不斷的驗證、推翻、選擇、強化、修正,最後才可能整理出完整而且禁得起歷史檢驗的預測。
經過此一複雜思維模式所獲得的預測,應該是合乎常識的,但其推論的過程與結論卻又不是普通人僅憑常識就能得到。
許多人長期質疑,為何世界上經濟學者人才濟濟,學術理論十分高深,學術論著極度豐富,但卻很少有人可以或敢於從事類似的預測。從以上分析,可能得到的一項答案是:經濟學術的知識領域深入而專精,任何學者的論述必須承襲一定的學術傳統,而且理論的提出必須經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驗證。因為專精,就難免犧牲了廣博;因為師門傳承嚴謹,使年輕學者在思想上不敢突破前人的思考模式;嚴謹的統計分析造成大部分推論都建立在歷史資料上,因而無法藉著簡單的邏輯來想像未來不同典範的世界。這樣一來,在思考與論述上反而不如像王伯達先生這種非經濟專業出身,但敏於觀察,勤於思考的作者如此活潑而敢言。事實上不僅是經濟學,其他許多歷史悠久而歷代大師輩出的社會科學領域,都有類似的情況。
十年前和王伯達先生常在一起時,雖然早已注意到他的好學深思,但卻未曾「預測」過他會朝這個方向走得那麼努力而出類拔萃。這本《預見未來》深入而具體的解說他在分析未來趨勢時的思想體系以及獲致結論的思維過程,更提升了本書的潛在貢獻。
希望我這篇序言,有助於讀者更理解這本書的獨特價值與限制。
司徒達賢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專任講座教授
推薦序2
預見未來,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現代人動作太快,但是沈澱得太少;看得太多,但是思考得太少。每天有那麼多資訊從眼前飄過,但是怎麼解讀?又怎麼理出頭緒、並且賦予意義?
埋首在龐雜的資訊中,我們更需要的是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獨立思考。所以很高興看到伯達這本書出來,一步一步,教會年輕朋友思考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本質,並且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作者提出要「專注問題的本質」,這點非常重要。書中舉了美牛進口在台灣引起爭議的例子,讓我深有同感。我常常有一種感慨:台灣是一個不缺專家的地方!君不見任何時候,只要有大事發生,電視上總是充斥一群名嘴,爭相從自己的立場發表意見。七嘴八舌、眼花撩亂之下,口水淹沒了問題。我們以為自己很會思考,也以為自己很有意見想要表達,但在各取所需的激情之下,第一個被犧牲的通常就是問題的本質。到底我們在吵什麼?大家或許早就忘記,或者從不關心。
專注問題的本質之後,才能看到這個事件的廣度與深度,然後勾勒出整個發展的趨勢。我常常告訴學生,我們念國際關係的人並沒有水晶球,所以很難準確告訴人家,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比如阿拉伯之春,在突尼西亞那年輕人自焚以前,誰預測得到會有茉莉花革命,甚至燒出一個阿拉伯世界的動盪?緬甸情勢也是一樣,誰算得出緬甸政府會真的釋放翁山蘇姬,並且讓她參選國會議員?沒人算得出來這些「事件」。但是事件發生以後,有專業知識的人卻比較能看得出背後所代表的結構變化,以及以後可能發展的趨勢。而也唯有抓住這個發展的趨勢,才能讓我們對許多事預作綢繆。
但是要判斷這個勢,需要一個基本態度,還有一些基本功力。「態度」,就是作者書中講的「懷疑」。對一些資訊懷疑,才會驅動我們去找更多的資訊。「懷疑」應該是一個習慣。現在年輕人在網路上接收到太多資訊,這些資訊有真有假,如果從不懷疑,照單全收,又怎麼可能發展出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可是懷疑卻必須有基礎,那就是必須有基本的知識。沒有基本知識,怎麼去懷疑對方所說的真假?知識裡面,數字的資料應該佔了滿大一塊。所以作者在書中也討論到如何處理數字,如何解讀,如何分辨數字的謬誤。這非常重要。我們常說:「數字會說話」,其實數字並不會。會說話的,是解讀數字的人。數字解讀錯誤,對整個「勢」的判斷就錯誤,不可不慎。
當然,有時我也覺得伯達書中太過理性。他提出一個問題:你買的是商品還是解決方案?其實人哪那麼理性?我們買的通常是商品。比如說iPhone,很多人不是因為要一個通訊或上網工具而買iPhone的,我們買iPhone,就因為它是iPhone,就這麼簡單。因為人不是那麼理性,所以解讀消費趨勢會比解讀別的趨勢更有趣。
最後談一下學與思的問題。過去我總認為,許多年輕人的毛病是「學而不思則罔」,讀了很多書,但是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太少。後來發現不對,很多人連學都沒好好學,沒學沒思只會說,變成很多人的通病,這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很樂意推薦伯達這本書給讀者。分享他的觀察,學習他的思考方法,並且一起觀察周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這是本很有啟發性的書,也是一本很重要的思考指南。為自己開一扇門,學習新的思考與觀察方法,你會發現自己的視野從現在開始就變得與眾不同!
劉必榮
國立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名人推薦:司徒達賢(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專任教授)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南方朔(趨勢評論家)
謝金河(財金文化董事長)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蘭萱(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阮慕驊(媒體財經達人)
趙少康(中廣董事長)
推薦序1
異於傳統的經濟預測
人類對未來總是充滿好奇,因為愈能猜到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就愈可能在當下做出更明智的抉擇。現代社會中,經濟活動是文明進化的重要引擎,經濟發展、政府決策、企業行動這些互為因果的因素,必然會影響未來財富的分配、生...
章節試閱
常常有讀者問到:「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
我曾經試著用簡單的幾句話、淺顯易懂的案例或者條列式的清單來回答這樣的問題。然而最後卻發現,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方法都無法完整的描述我的思考架構。
我認為一個好的思考架構必須要能夠適用在各樣的環境與議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必須同時注重各種不同面向的影響,當然更不可忽略這些參數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在不同的環境與條件之下,更是要了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這樣的架構。
聽起來很複雜,對吧?
是的,我從來沒說過思考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建構思考架構的過程就像在拼拼圖一樣,我們希望盡可能的拼湊出一幅完整的圖案。如果我們拼的愈多,就能夠愈接近完整的樣貌,但若我們等到蒐集完整的拼圖後才作出結論,那麼就很可能因此失去了先機。在這樣的取捨過程中我們免不了需要不斷的試誤,才能夠知道哪些拼圖是我們應該投放最多心思,而哪些又對於最後的結果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專注問題的本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祖先的智慧永遠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
如果我們只學習,而不去思考其中的道理,我們就會迷惘而忽略了本質;如果我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產生迷惑而耗盡心力。孔子在2500多年前所說的話,到了現在還依然適用。
從現實的條件來看,我從不懷疑在亞洲的教育體制之下,學生們有可能會在學習上有所怠惰。然而在亞洲,更多的問題其實是發生在我們雖然學習了很多東西,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也就是落入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
在這樣的訓練之下,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時,我們只能針對每一個我們所面對的狀況,來從我們腦中的資料庫找出相對應的答案。這種方式在學校裡面是相當管用的,特別是在考試的時候,因為學校裡所採用的幾乎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評量方式。然而,出了學校之後,我們往往要面對的都是一個全新的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可以遵循,習慣標準答案的學生往往會因此無所適從,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在學校裡成績很好的學生,出了社會以後卻不見得表現很好的原因。
如果我們習慣了學而不思,就會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並且很容易讓我們模糊了焦點,而失去了判斷的依據。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討論核能發電到底安不安全,是不是一種低碳且乾淨的能源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先討論我們現存的電力供給是不是足夠滿足我們的需求?當反對死刑的人權團體以誤判事件過多為訴求,因而呼籲廢止死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把重點放在改善法院誤判的情況,而非直接把結論導向廢止死刑?
回到問題的本質,才能讓我們的思考更有效率。
問對問題,才能發掘本質
我們知道專注於問題的本質是重要的,那麼,要如何才能發掘問題的本質?
蘇格拉底的論證方式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架構,那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直到最後必然會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再需要提出問題,就能確認它是正確無誤的,那麼這就是知識理論的基礎。
同樣的架構我們也可用來思考事物的本質與任何問題的解答,也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問,直到發掘整個問題的本質。若我們的思考能夠直達問題的本質,那就可以更清楚的知道,我們所應該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麼。舉前面棒球比賽的例子為例,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總冠軍,那麼,我們的思考與提問方式應該是:
怎麼樣才能贏得總冠軍?贏得更多比賽。
怎麼樣才可以贏得比賽?得分比對方多。
怎麼樣才可以得更多分?愈多人回到本壘就能得愈多分。
怎麼樣能讓更多人回到本壘?不停的上壘就能夠持續的讓更多人回到本壘。
怎麼樣能夠不停的上壘?選擇高上壘率的球員上場比賽。
其實只要五個問題,就可以顛覆美國職棒大聯盟100多年來的篩選球員機制。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來的更為重要。
因為解決一個問題需要的是技巧或者是技能,而提出一個問題,其實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這需要的是創造力與想像力。
例如在前述的棒球案例中,如果這位總經理一開始所問的問題不是「如何贏得比賽」,而是想要去解決「如何找到替代失去的主力球員」的問題,我相信直到現在他應該還是困在傳統棒球的規則當中,而無法從中尋找到不一樣的機會。事實上,當時與他合作的球探就是一直朝向解決「找到替代失去的主力球員」的方向去思考,但在他們的總薪資受限的狀況之下,是永遠也跳不出這個困境的。
又或者在前述美國牛的案例中,如果我們的問題始終環繞著培林究竟是不是瘦肉精?瘦肉精究竟有沒有毒性?這樣永遠也無法觸及關鍵的問題核心。我們很可能因此貿然開放,最後卻發現根本無法取得其他的經濟利益,又或者可能因為貿然的拒絕,而損失了可能的經濟利益。除非我們問了正確的問題,也就是「開放美國牛究竟讓我們換到了什麼?」,我們才能得到重要的答案。
提出正確的問題,我們才能夠一步步的進入到問題的核心與本質,也才能夠解決真正的問題,而這遠比解決眼前的麻煩更為重要。
我如何看透泡沫的本質
那麼泡沫的本質是什麼?
我在演講中曾經遇到許多聽眾對於房地產泡沫有著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這是民族性的問題,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讓亞洲的房地產泡沫蓬勃發展;也有人認為是稅制的不完善,讓投資客們有了屯屋等待升值的機會;當然更有人認為這是建商與投機客聯手哄抬價格,所造成的掠奪窮人現象。
如同前面所說的,當我們無法看透問題的本質,我們自然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以泡沫而言,如果我們不知道泡沬因什麼而起,我們當然也很難判斷泡沫會因著什麼緣故破滅,而這對於我們判斷一個經濟體未來的發展與趨勢,將會出現很大的偏差。
如果我們認為房地產泡沫是民族性使然,那麼我們如何對於日本或者美國的房地產泡沫作出解釋?如果我們認為是稅制的問題,那麼過去十年來台灣的房屋稅與土地稅完全沒有作出任何調整,又怎麼會形成房價的大幅上漲?而建商與投機客並不是近年來才突然出現的行業,更無法解釋為什麼房地產價格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大幅上升的現象。只要簡單的問幾個問題就可以釐清問題的本質。
房地產價格會否上漲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供給與需求觀念,也就是看看這個市場究竟是錢多?還是房屋多?如果是錢多,那麼房地產價格上漲的機會就大,如果是房屋多,自然價格上漲的機會就會小。其實歸根究柢,房地產泡沫的本質就是氾濫的貨幣而已。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房地產的價格是由貨幣數量所控制,那麼我們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台灣過去有著相當高的空屋率,然而房屋價格還會持續上漲?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市場上充斥著更多的貨幣。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包括稅制的改革、合宜住宅的興建、土地法規的變動都沒有真正的抓到問題的核心,因此其對於房價所能產生的影響也就相對的微小。
簡單來說,貨幣氾濫就容易產生泡沫,當我們確立泡沫的本質是如此,那麼讓泡沫破滅的方式,就是將市場上的資金回收或者導引到其他的地方。當我們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我們就不會把抑制或戳破泡沫的關鍵放在稅制、法規或是其他的打房措施,而是應該緊盯著央行的貨幣政策及國際資金的流向。2011年第三季,台灣的國際收支出現了近四年來的最大逆差金額,顯示有大量的資金向海外市場流出。台灣股市單季跌幅高達16.49%,而根據房仲業者信義房屋的台灣房屋價格指數顯示,同一個季度,正好是台灣房屋價格在近幾個季度以來首次出現下跌的跡象。
專注問題的本質,我們才能夠抓到思考的方向。
誰是NO.1
1980年代,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美國資產對於日本人來說,變得相對便宜,日本企業紛紛捧著鈔票要收購美國企業。當時曾經發生一棟美國大樓出售價格為4億美元,而日本人為了想打破金氏紀錄,卻願出6億美元買下這棟大樓的荒謬行徑。日本企業在美國的收購行動於1989年達到巔峰,在這一年SONY以34億美元買下美國文化產業代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而三菱集團則以13.73億美元買下美國紐約的知名地標洛克斐勒中心。
美國輿論甚至以「日本二度入侵珍珠港」來形容這樣的情境。
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 1930-)曾在《日本第一》(JapanNumber1)這本書中寫道,當時的美國深陷停滯性通膨,失業率接近二位數字,而日本工業競爭力優於美國,國民平均GNP已經超越美國,因此日本即將取代美國這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這樣的預言卻是從來沒有實現。日本在1990年的泡沫破滅事件之後陷入了失落的二十年,與美國的國力差距是愈拉愈遠,當然這也讓前述在美國大肆採購的企業也蒙受了嚴重的虧損。
1989年,日本三菱地產公司收購了洛克菲勒中心,按當時1美元兌160日元的匯率計算,三菱的投資額為2,188億日元。但是,收購完成後,由於曼哈頓地產不景氣,實際租金不到原先設想的一半水準,而此時日元則繼續大幅度升值。經營不善又加上匯兌損失,1996年,三菱地產公司不得不宣布洛克菲勒中心專案失敗,並以3.08億美元的價格將它賣回給洛克菲勒集團,整起併購案損失超過10億美元。
20年後,中國GDP超日趕美,而美國則深陷次貸風暴的泥淖。一時之間,「中國第一」的論點又重新成為全世界熱門的話題,一般預料最快在2025年,遲至2050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超越美國。美國皮尤公眾與媒體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 the Press)於2011年初所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目前全球的經濟強權,而只有31%的人認為美國經濟仍然走在世界前列。
如果我們只把目光放在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後的這10年,或者次貸風暴後的這幾年,我們很可能真的會認為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經濟強權,畢竟以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來看,確實是遠遠的超越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然而我們只要將評估的時間拉長,把上一個挑戰美國霸權的日本放進來一起作比較,我們就可以發現,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場景又要再度上演。
1980年代的美國雖然在汽車工業上輸給了日本,然而卻在當時發展了電腦工業,諸如IBM、蘋果、微軟與戴爾都在當時陸續的加入了個人電腦市場的行列,這讓美國的個人生產力再次往上升級,因而彌補了汽車工業衰頹的局面,而重掌全球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2010年之後的美國,IBM早在2004年就把個人電腦事業部門出售給中國聯想集團,而台灣的電腦品牌如宏碁與華碩也在近年來快速提升自己的市占率,美國幾乎已經沒有自行生產電腦相關硬體設備的能力,甚至於連前一個世代的網路業者雅虎,也傳出要被中國阿里巴巴收購的消息。然而現在的美國所發展的則是新一世代的網路服務與軟體,諸如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與蘋果等等,這些產業就有如1990年的電腦產業一樣,將會在未來帶領美國再度走出困境,成為全球經濟的領導者。
許多人認為光是靠著網路產業的發展,真能帶領整個美國的經濟向前邁進嗎?這樣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落入了線性的思考陷阱。以我們在第一章所舉的英國工業革命為例,科技發展的核心是蒸汽動力,這是人類首度以機械動力來取代人力、獸力或自然界的動能,這樣的發展模式所受惠的並不僅僅是製造與銷售蒸汽機的相關產業,當有了這樣的動力來源之後,所有過去以人力和獸力為動力的產業,都能因為動力來源的轉換而大幅增加生產的效率,例如紡紗機由人力與獸力改為蒸汽動能之後,就出現了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的狀態,甚至於在英國所生產的棉布價格還遠遠的低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棉布出口國印度。
同樣的現象也會發生在1980年電腦時代與現在的網路時代,當電腦行業興起,傳統的各項行業導入電腦系統之後,每個人的工作效率與產值也會出現大幅度的提升。當網路時代興起,雲端運算成為市場上普遍利用的營運模式,成本的節省與效率的提升都能讓這個經濟體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一個國家擁有科技領導的地位,其所受惠的並非只有科技公司,而是整體國家經濟實力與生產力的大幅提升。
反過來看,現在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一樣,同樣累積了嚴重的資產泡沫、同樣的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同樣的接收了美國上個世代的產業、同樣的大肆收購美國的資產,不一樣的是,現在的中國比當時的日本還窮、還老。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其實沒有任何的理由相信,中國會在20年,甚至於10年之後就成為世界的霸主。
有的時候,不需要放大鏡,更不需要望遠鏡,其實只要看看照後鏡,我們就能夠知道未來會發生些什麼事。
常常有讀者問到:「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
我曾經試著用簡單的幾句話、淺顯易懂的案例或者條列式的清單來回答這樣的問題。然而最後卻發現,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方法都無法完整的描述我的思考架構。
我認為一個好的思考架構必須要能夠適用在各樣的環境與議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必須同時注重各種不同面向的影響,當然更不可忽略這些參數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在不同的環境與條件之下,更是要了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這樣的架構。
聽起來很複雜,對吧?
是的,我從來沒說過思考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建構思考架構的過...
作者序
歡迎來到思考力時代
我認為這本書是個人到目前為止的作品當中,最重要的一本。會興起寫這本書的念頭,是來自於我在出版個人第二本著作《美元圈套》時所舉辦的新書巡迴講座。在每場講座的提問時間,現場的聽眾幾乎都會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我並不訝異會有讀者對於這樣的事情感到好奇,因為在我過去兩本著作的內容當中,確實有許多的觀點與看法是與市場主流意見大異其趣的。
我在2010年9月出版《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時,曾經指出台灣長期以來靠著壓抑匯率以刺激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現已不合時宜,這樣的做法不但無法提升現有產業的競爭力,也無法讓台灣在眾多經濟體中脫穎而出,而其所帶來的副作用,也就是房地產與股市泡沫,將會重創台灣的經濟與國家財政。
民國100年,也就是2011年過去了。在國家金融安定基金進場護盤的背景之下,台灣股市在當年度的跌幅仍高達21.18%,這是近11年來台股第三大單年跌幅,僅次於2000年的網路泡沫以及2008年的次貸風暴;而市值減少了4.6兆新台幣,更是台股歷史上單年減幅第二高的紀錄。同時根據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指出,2011年第三季,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出現下跌的趨勢。
而我在2011年6月出版的《美元圈套》則提到,反恐戰爭的結束、網路科技的興起、亞洲的資產泡沫等因素將改善美國的競爭力,讓美元由貶轉升,並帶動美股的上漲。但當時的美國除了要面對高失業率的問題之外,包括美國國債上限的問題,信評機構調降美國信用評等的問題等,都讓美國的經濟雪上加霜,市場上幾乎沒有人看好美國,當時的美元指數是74.303,而一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是28.802元。
我也在該書中提到,當美國主導的網路與軟體成為新科技的典範,停留在舊有經濟模式中的台灣電子產業,將會首當其衝的面臨嚴重的挑戰。2011年過去了,美國的道瓊指數在該年上漲了5.53%,為全世界表現最好的股市;2011年的年底,美元指數上升到80.178,一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是30.292元。而台灣過去投入了大量資源的3D1S(面板、LED、Dram與太陽能)產業紛紛申請銀行紓困,這些過去享有土地、稅率與匯率補貼的企業一個個倒下,台灣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頓時之間失去了原來的光環與地位。
這些問題其實早已是冰凍三尺,而非一日之寒,如果我們的政府、媒體或學界能更早去面對這樣的問題,現在的台灣其實並不需要經歷這樣的困境。如果我們的投資人能更早看出這些趨勢的變化,就不會蒙受巨額的損失。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預先得出這樣的結論並加以防範,反而要等到問題已經爆發才設法亡羊補牢,正是因為他們都只專注於眼前所見,而無法進一步思考事物的全貌。這樣的現象就宛如「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一樣,我們往往只看到我們所熟知的那一部分,卻無法拼出完整的樣貌。而這中間最大的差異,我認為就在於思考的架構與能力。
所幸,思考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在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我整理出我在思考問題時的九個步驟,而在每個步驟的最後,則會描繪我是如何透過這個步驟,去建構我過去在兩本書中所提出的論述。如果你曾讀過我的著作,我相信這個部分應該能幫助你更理解我的思維邏輯;如果你沒有讀過我的書,那麼在這個部分你將可以試著去了解一個不一樣的思考架構體系。這樣的思考方法與你的有什麼不同?彼此之間有沒有互補之處?所得出的結論又會有什麼差異?
在第二部分,我將會根據前述的架構,提出我認為未來全世界將出現的五大浪潮。從國家發展、社會問題、消費趨勢、企業經營到個人發展都在其中,而這幾個趨勢之間又彼此相關,互相影響著。未來的幾年,全世界將會出現許多重要的變革,而這些都將是台灣必須認真面對且刻不容緩的挑戰,包括貿易戰爭以及區域經濟的崛起、階級的對立與平價的趨勢、網路經濟的成熟與舊有產業的淘汰、人口老化與全世界的搶人大作戰等等。
我之所以會在一開始便陳明這本書具有高度的重要性,是因為它所探討的核心為思考力的養成。過去我的兩本著作更多的部分是在預測未來的發展,但如果我們能夠充分運用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不僅僅能預見未來,我們更能夠改變我們個人,甚至於國家的未來。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所重視的都是結果,而非過程,這樣的取向會讓整個社會失去了思考與學習的能力。在我的前兩本著作當中,除了前述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之外,更是在討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以及政策,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以及國家的興衰。
我曾提過壓抑匯率可能導致資產泡沫的問題、追求長期經常帳順差是一種被經濟殖民的思維、弱勢的雙率政策更是一種剝削人民的行為,既然如此,為什麼這樣的政策行之有年,始終停不下來呢?我曾在演講的會場告訴聽眾,我們沒有辦法期待我們的政府能夠主動停止這樣的行為,唯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的思考,去判斷這一切的是與非,我們才有辦法知道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也才有辦法要求我們的政府改變這樣的政策。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自比為牛虻,他認為他的職責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讓更多的人思考,藉以刺激雅典這匹馬不斷的前進。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確實有賴於人民的思考與自省的能力,而我也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刺激每一位讀者,刺激我們的國家不斷的前進。
寫給每一個希望改變自己、改變社會、讓這個國家與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
歡迎來到思考力時代!
歡迎來到思考力時代
我認為這本書是個人到目前為止的作品當中,最重要的一本。會興起寫這本書的念頭,是來自於我在出版個人第二本著作《美元圈套》時所舉辦的新書巡迴講座。在每場講座的提問時間,現場的聽眾幾乎都會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我並不訝異會有讀者對於這樣的事情感到好奇,因為在我過去兩本著作的內容當中,確實有許多的觀點與看法是與市場主流意見大異其趣的。
我在2010年9月出版《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時,曾經指出台灣長期以來靠著壓抑匯率以刺激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現已不合時宜,這...
目錄
序文 異於傳統的經濟預測 司徒達賢
序文 預見未來,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 劉必榮
自序 歡迎來到思考力的時代
第一單元 預見未來
第一章 未來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章 懷疑,是成功思考的第一步
第三章 數據,數據,還是數據!
第四章 專注問題的本質
第五章 看不透未來,先看看過去吧
第六章 本位主義的影響
第七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
第八章 蝴蝶與龍捲風
第九章 別活在別人的思想裡
第二單元 遇見未來
第一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二章 階級對立與平價時代
第三章 百年老店大崩壞
第四章 搶人大作戰
第五章 你就是主角
結語 改變未來,從現在開始
序文 異於傳統的經濟預測 司徒達賢
序文 預見未來,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 劉必榮
自序 歡迎來到思考力的時代
第一單元 預見未來
第一章 未來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章 懷疑,是成功思考的第一步
第三章 數據,數據,還是數據!
第四章 專注問題的本質
第五章 看不透未來,先看看過去吧
第六章 本位主義的影響
第七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
第八章 蝴蝶與龍捲風
第九章 別活在別人的思想裡
第二單元 遇見未來
第一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第二章 階級對立與平價時代
第三章 百年老店大崩壞
第四章 搶人大作戰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