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是易中天早期的作品,近日改寫後重版。這本書,從飲食、服飾、家庭等方面,寫出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開創新易式品人風潮
當了中國人那麼久,你了解中國人嗎?
從中國歷史,詩詞,小說,人情世故,社會價值觀下手,發現一些大眾習焉而不察的習慣或習性,其實都有本有源,易中天引經據典,化繁為簡,撥清思路,一步步的帶領讀者走進一個趣味幽遠的中國人的世界。
作者簡介:
易中天
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長沙人,一九八一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帝國的惆悵》、《讀城記》、《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漢代風雲人物》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冊:《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因在電視臺開講三國歷史而迅速走紅,成為中國人氣最旺的「親民學者」;《品三國》(上)、(下)是根據節目內容撰寫而成的代表作。
章節試閱
第四章 人情
做人問題
世故與做人
世故原指「世間一切事故」,所以也可以叫「世面」。但「面」有新有舊,「故」則都是先例和成規,也就是經驗和教訓。一個人,世面見得多了,肚子裡的故事、成規、教訓相應地多起來,也就「深於世故」。
世故是用來做人的。
做人是頭等大事,沒有誰可以不做人。然而做人又是何其難也!比方說,一個人,在單位上,是應該表現好一些呢,還是應該差一些呢?便很難。表現不好要被批評,太好又遭嫉妒,不好不壞,甘居中游,則又可能被視為平庸。又比如,你對某人某事某問題有看法,開會或別人來徵求意見時,是說還是不說呢?說,是「鋒芒太露」;不說,是「城府太深」;私下裡說是「兩面三刀」;公開地說是「目中無人」。再比如,有人託了人情來求你,要辦一件極難的事,是答應好呢,還是不答應好呢?不答應是「不給面子」,答應了辦不成是「騙人」,實情相告是「推託」,含糊其辭又會被視為「滑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由是之故,中國人常常會感嘆:「做人真難!」
做人難,就難在這「人」原不是自己要做,也不是為自己做,而是為別人做的。
這就很不好辦。如果是自己要做人,或者是為自己做人,事情就比較簡單。做什麼樣的人,以及怎麼做,都由自己決定。做好做壞,也都是自己的事,別人管不著。為別人做人,就麻煩了。做什麼,得看別人的意思;怎麼做,得看別人的臉色;做得好不好,也歸別人說了算。責任是自己的,批評權卻在別人手裡。這就很可能花了錢,出了力,還不討好。一不小心,便「香也燒了,菩薩也得罪了」;或者是「討好了土地,得罪了灶神」。
比方說,一個做媳婦的,是該早早起床伺候公婆呢?還是該多和丈夫溫存一會兒呢?便很難掌握。結果,「起早了得罪丈夫,起晚了又得罪公婆」。又比如,婆媳關係緊張(這在中國是常有的事),做兒子和做丈夫的,夾在中間就很難做人。弄不好,便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或者「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為別人做人已是很難,何況這「人」還要做出來給別人看!在中國,一個人會不會做人,做得好不好,甚至是不是人,都取決於別人的「看法」。別人看著好,就好;看著不好,就不好。然而,要想所有的人都說好,又是何其難也!「一娘生九子,九子十條心」,每個人的立場、觀點、方法、標準都不一樣,哪裡統一得起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又怎麼會人人叫好?更何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即便同一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會有不同的看法。看法不同倒也罷了,問題在於他們還要說出來,而且大家都認為有資格有義務說出來。更糟糕的是,這些看法我們還不能不聽。道理也很簡單:我們做人,既然是為別人而做,是做給別人看的,當然也就得由著別人品頭論足,說三道四。這就好比演戲,既然是演給觀眾看的,觀眾當然也就有資格叫好或者喝倒彩。
但做人又畢竟不是演戲。戲有很多而人只有一個。演戲,可以根據觀眾的好惡來安排節目。觀眾愛看什麼,就演什麼。做人就不行了,必須始終如一。如果「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風使舵,兩面三刀,那就「不是人」。再說,演戲和看戲都是自由的。你可以看我的戲,也可以看別人的;我可以演給你看,也可以演給別人看。實在演不下去,還可以不演。做人就沒有那麼自由。你不能挑選「觀眾」,也不能選擇「劇場」,更不能「罷演」,除非自殺。但即便自殺,也不管用,因為那只會招來更多的猜測和議論,結果便是做鬼也不安寧。
因此做人極難,而且難免「假」。比方說,面對面時「做人」,背靠背時「搞鬼」;有人看時「規矩」,沒人看時「胡來」。這也不奇怪。做人不為自己,能不假嗎?做人要別人看,能不難嗎?又假又難,還做得好嗎?
也就只好世故一點。比如魯迅先生就說過:「與名流學者談,對於他所講,當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而已集.小雜感》)道理也很簡單:完全不懂,顯得自己無知、幼稚,甚至弱智,是丟面子的;句句都懂,則顯得對方不過如此,並無高深之處,不像「名流學者」,便會讓對方丟面子。因此,最好是「偶有不懂之處」,這才對方既高深,自己也不弱智,大家都有面子,當然「彼此最為合宜」。同理,與學問不多而職位較高者談話,也最好讓他「偶有不懂之處」。他如果完全都懂了,便顯得你自己水平不高,會讓他看不起,是丟面子的。甚至,還會讓他疑心你來講這種常識性的問題,是不是存心要小看他,不把他放在眼裡。反之,如果他完全不懂,又會疑心你故意賣弄,要把他比下去,讓他丟臉。可見完全不懂和完全都懂是不行的,非半懂不懂不可。又可見中國人之所以要有世故,實在是因為做人太難。
像話不像話
然而,中國人一方面抱怨做人太難,另方面卻又有意無意地給做人增加困難,比如隨便說人「太不像話」就是。
說起來,「太不像話」,也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
從邏輯上講,「太不像話」這種說法是全然不通的。話,是一種語言,怎麼能去「像」?也許,它原本不過只是「像人們話中所說得那樣」之省略。但這也是不通的。因為「不像話」者之言行,發生在斥其不像話之前。你事先並未「話」過,讓人家怎麼去「像」?或云此「話」乃公認之道德標準,這也同樣有問題,因為世間並無一成不變的什麼「公認道德標準」。比方說,一對小夫妻,恩恩愛愛,卿卿我我,同出同進,體貼溫柔,像不像話呢?在觀念比較傳統的人看來,也許就不像話;而在接受了現代文明的人看來,打老婆,當爺們,視妻子如奴僕的做派,才叫「太不像話」。總之,像話不像話,全看別人如何說話,哪有什麼客觀標準可言!
正因為從來也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因此這一譴責便可以廣泛地運用於一切領域:武裝干涉別國是「太不像話」,在車上搶了別人的座位也是「太不像話」;領導幹部以權謀私是「太不像話」,國中生談戀愛也是「太不像話」。可見,何謂「像話」,何謂「不像話」,何謂一般的「不像話」,何謂嚴重的「不像話」(太不像話),既無標準,也難量化。
顯然,所謂「太不像話」,只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憤怒和鄙視的情感態度,是屬於「人情」範疇的東西。它加之於人,既非法律懲處,亦非道德譴責,在分量上,也遠較缺德、卑鄙、下流、無恥、喪盡天良等為輕。但唯其輕,便可濫施於人。反正隨便說人「太不像話」,不必負法律責任,也不會對簿公堂,頂多被回贈一句「你才太不像話」。
這下好了!有了這個武器,中國人就可以自由而得心應手地,對一切自己認為「看不慣」、「看不順眼」、「看不下去」的人和事,表示憤慨和鄙視。事實上,當人們怒斥某某人「太不像話」時,往往也是他們「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比如男歡女愛的事,背著人怎麼都行。如果在公開場合摟摟抱抱,親嘴接吻,便會被視為無恥,遭人白眼,甚至干預。其實,他兩人自在那裡快活,關他人何事?說穿了,不可容忍者,並不在於他們的行為(背著人就可以放肆),而在於他們的「態度」──「居然不怕別人議論」,豈非「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裡」?這才弄得人人憤慨。想想看吧,自己不知羞恥,已是「很不像話」;如果再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豈非「太不像話」?
可見,像話不像話,全在別人順不順眼。順眼就像話,不順眼就不像話,不太順眼就不太像話,很不順眼就很不像話。反正像話不像話,都歸別人說了算,自己說了是不算的。
做人為什麼要別人看著順眼呢?因為這「人」原本是做出來給別人看的。這就好比在舞臺上,自然應該字正腔圓。如果把臺詞念得顛三倒四、結結巴巴,當然「不像話」。顯然,「像話不像話」的「話」,也就是「臺詞」。「臺詞」怎樣才念得好?關鍵是要有「觀眾意識」。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注意影響」。中國人從小就被施以「注意影響」的教育,懂得諸如不要授人口實、留為話柄、招來物議等人言可畏的道理,從而「夾起尾巴」,小心謹慎地做人。否則,自己辛辛苦苦地「做」了出來,別人卻看著不順眼(「影」不好),說著不中聽(「響」不好),豈不是虧本生意?於是,便只好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走路看影子,說話聽回音,規行矩步,瞻前顧後。至於什麼開拓啦、創造啦,對不起,那可「顧」不上了!
然而「注意影響」也不容易,因為中國的「觀眾」並不好打發。比如中國人是不喜歡「張狂」的,因此做人就得收斂一點。不過他們也不怎麼喜歡「窩囊」,因此又不能一點「尾巴」都沒有。最好是深藏不露,若有若無,「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而且,藏的時候看不出來是在夾著,露的時候又不知是怎麼出的手。這是做人的訣竅,也是世故。
其實,就連「世故」這玩意,也是件麻煩事兒。不懂不行,太懂也不行。完全不通世故,就不會做人,讓人討厭;太懂世故,又深於城府,讓人害怕。大概也是「偶有不懂之處」為好。難怪魯迅先生要說:「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南腔北調集.世故三味》)這就如同臉皮,沒有是無恥,太厚也無恥,厚了薄了多了少了都不行。中國人做人之難,在這裡又可見出。
世故與人情
的確,中國人的世故,正如他們的有時不得不說假話,也至少有一半是逼出來的。
就拿「做人情」來說,便很讓人為難。不做固然不行,但好心也未必都有好報。比如做媒。中國人是熱衷於做媒的。如果能幫一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找到如意郎君,或幫年過三十的老光棍娶上媳婦,當然是天大的人情,人家說不定會感激一輩子。但這種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其前途完全是未知數。如果婚後女方覺得嫁非其人,男方覺得娶不如意,則感激就會變成悔恨乃至怨恨,甚至連帶他們的家人和親屬,也會把婚姻的失敗,完全歸咎於媒人,抱怨都是媒人「幹的好事」。嚴重一點的,還會找媒人算賬,弄得朋友之間反目成仇。媒人辛辛苦苦卻落了個渾身不是,豈非太不合算?
同樣,沒有人情不行,人情太多也麻煩,因為算不清賬。比如甲欠乙的情,後來找到一個機會還了。在甲看來已然「兩清」,而乙則很可能認為並不等值,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理不平衡。甚或會認為甲這樣做,是「耍滑頭」。也可能乙認為已然「兩清」,而甲則認為自己欠得少還得多,應視為新的人情,並對乙的不肯認賬不滿。這樣,雙方就可能結怨,甚至可能由積怨而致結仇。不但人情白做,弄不好連朋友也丟了。
原因就在於人情不但有情感意義,也有功利性質。這就讓人為難。因為如是純情感的,就不必斤斤計較;如是純商品的,就不妨明碼實價。現在,一方面要講功利,另方面又要顧面子,結果當然是表面上強顏假笑,心裡面沒完沒了地嘀咕。第二,即便承認人情是商品,其價值也無法估算。既不能公開標價,也不能明確議價,當然也不能簽訂合同,按質交貨,照價付款。第三,人情關係既然被視為「非商業行為」,則人情的償還,就必須有機會,否則「交情」變成了「交易」,大家臉上就不好看。但是,等機會即等於無限期。何況,機會有大有小,人情有多有少,是否等值,只有天知道。這樣,託了人情是否能打通關節,送了人情是否能得到回報,還了人情對方是否認賬,一律心中無數,完全沒有底。在甲可能覺得「已盡人事」,在乙則可能認為對方「背信棄義」;在丙可能不過是在「等待機會」,在丁則可能認為對方「不通世故」。大家扯不清,雙方都有氣,則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這就不能不讓人變得世故起來。
第一,必須懂得如何讓別人欠下人情。比如,關心他人,體貼他人,照顧他人,在他人有困難時伸出救援之手,或利用工作職務之便「與人方便」等。這些一般人也都能做到。深於世故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一,善於察言觀色,又消息靈通,在他人尚未開口或不便開口時主動上門服務,甚至已然把事辦好,讓他「受寵若驚」、「喜出望外」、「佩服得五體投地」;其二,不動聲色,舉重若輕,事前不張揚,事後不誇功,甚至「不認賬」,當然也絕口不提回報的事;其三,不計利害,甚至無妨讓自己吃一點不大不小的虧(以擬送之人情的大小為比例,而以不損害自己的根本利益為限度),擔一點「有驚無險」的「風險」。這三條,都能感動對方的「真情」,產生一種「怎樣也報答不了」的心理。本錢雖未必多,紅利卻相當可觀。
第二,必須懂得如何不欠人情。人情是必須回報的,但何時回報,如何回報、應該回報多少,卻從來就沒有一定之規。如果欠的小還的大,豈不吃虧?如果欠久難還,成為負擔,豈不糟糕?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受惠於人,欠下「情債」,甚至無妨吃一點虧。不過,虧要吃在明處,不能吃暗虧,至少要讓對方心中有數。
第三,必須懂得如何「做人情」。這也包括三點:一是「看準對象」。凡對方要求迫切,明確表示將有回報,且有能力回報,或特別「重情義,懂規矩」的,可以一做;如對方人情資源豐富,關係網絡龐大,社會背景非同一般,則即便一時沒有回報,也可考慮預為「感情投資」,只當是買股票;如對方雖無回報可能,但「來頭大」,得罪不起,也只好敷衍敷衍。總之,人情不可「濫做」。二是「做足文章」。做人情不同於商業投資,有幾份股就分幾份紅。如果人情做小了,對方不當回事,則你的人情就白做了。只有把人情做足,讓對方一輩子也忘不了,才不是虧本的買賣。即便是「順水人情」,也不可做得太「順手」,以免對方「小看」了自己,或來得容易去得快,不當回事。當然,這種技巧只能用於對方不知底細的時候,否則看穿把戲,還不如大大方方地把人情送出去。三是「輕易不用」。你十分賣力地做了人情,對方舉手之勞就還了回來,這就是虧本。而且人情用過一回,下回就不可再用。再用還要再投資。所以,「投資」之後,不要輕用,用一回就要用足。一方面文章做足,另方面人情用足,才是做人情的高手。
這也實在太可怕了。人心險惡如此,算計如此,世間還有真情在嗎?答曰:「真情是有的,世故也是有的。說出這世故,正是要保住那真情。」所以說真話者必不世故,而真正深於世故者,也斷然不會把這些底細公之於眾的。
第四章 人情做人問題世故與做人世故原指「世間一切事故」,所以也可以叫「世面」。但「面」有新有舊,「故」則都是先例和成規,也就是經驗和教訓。一個人,世面見得多了,肚子裡的故事、成規、教訓相應地多起來,也就「深於世故」。世故是用來做人的。做人是頭等大事,沒有誰可以不做人。然而做人又是何其難也!比方說,一個人,在單位上,是應該表現好一些呢,還是應該差一些呢?便很難。表現不好要被批評,太好又遭嫉妒,不好不壞,甘居中游,則又可能被視為平庸。又比如,你對某人某事某問題有看法,開會或別人來徵求意見時,是說還是...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飲食
一 民以食為天
二 生命與血緣
三 請客吃飯之謎
四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
一 文明與野蠻
二 道德與禮儀
三 非凡意義
四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繫
二 面子丟失之後
三 吃得開與玩得轉
四 面具、角色、戲劇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與人情
二 人情法則
三 做人問題
四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
一 單位之謎
二 公與平
三 窩裡鬥揭秘
四 告別單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為國之本
二 差異與等級
三 泛倫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戀
一 無愛的婚姻
二 子女問題
三 大男大女
四 當代婚戀
第八章 友誼
一 真情所繫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俠與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閒話
一 所謂閒話
二 閒話不閒
三 男人女人
四 閒話心理
引言
第一章 飲食
一 民以食為天
二 生命與血緣
三 請客吃飯之謎
四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
一 文明與野蠻
二 道德與禮儀
三 非凡意義
四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面子
一 命之所繫
二 面子丟失之後
三 吃得開與玩得轉
四 面具、角色、戲劇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面子與人情
二 人情法則
三 做人問題
四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
一 單位之謎
二 公與平
三 窩裡鬥揭秘
四 告別單位
第六章 家庭
一 家為國之本
二 差異與等級
三 泛倫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戀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