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從胎兒到上大學,頭腦發育一級棒!
如何教養孩子,每個父母心中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餵寶寶吃母乳,到底有多要緊?
孩子接種疫苗,安不安全?
我家上幼兒園的寶貝寫反手字,她是不是有閱讀障礙啊?
我兒子說打電動可以讓他更聰明,真有這種事?
為什麼我家那個青少年老是賴床,叫都叫不起來?
雖然許多爸媽自有一套方法,成竹在胸。
但是新聞媒體上的一知半解、各派親子專家的說法、長輩親友的提醒,
還有玩具製造商、廣告商也來湊一腳,實在讓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
面臨這麼多說法時,不如聽聽腦科學家阿瑪特與王聲宏怎麼說。
這兩位《大腦開竅手冊》的作者,再度聯手出擊,為父母解答疑問:
如果婦女想懷孕,應該每日攝取400毫克的葉酸,能讓寶寶頭好壯壯。
嬰兒的腦袋好比玫瑰樹叢,生活經驗將會是修剪樹枝,而不是肥料。
觸摸可以促進親子連結,對寶寶的情感與認知發展很重要。
不要把教養子女,想成是培養你想要的人才,
而是想成協助子女善用天賦的過程。
這本《兒腦開竅手冊》集合最新兒腦科學研究的大成,
可以幫助你了解,你家小孩的腦袋是如何發展與運作的。
爸爸媽媽能夠在享受育兒樂趣的同時,運用書中的實用訣竅,
幫助你家小孩更快樂、更健康、更聰明!
作者簡介:
珊卓‧阿瑪特(Sandra Aamodt)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的前任總編輯,這份期刊在神經科學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珊卓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士,羅徹斯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在耶魯大學做了四年的博士後研究,然後於1998年加入當時才剛創刊的《自然神經科學》,2003年成為總編輯。
在她的編輯生涯中,閱讀了超過5,000篇論文,並且為期刊寫了數十篇關於神經科學與科學政策的評論。她也在多所大學授課,參與過分別在10個國家舉行的40多場科學會議。她的文章也常出現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倫敦《泰晤士報》。
珊卓喜歡騎機車,與王聲宏合作寫完《大腦開竅手冊》後,花一年半時間在南太平洋航行,然後再完成《兒腦開竅手冊》。目前與丈夫住在加州,她的先生是神經科學教授。
王聲宏(Sam Wang)
普林斯頓大學的神經科學暨分子生物學副教授。
19歲即以優異成績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士學位,後來取得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及朗訊科技的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也曾替美國參議員研擬科學與教育政策。出版《大腦開竅手冊》後,經常上電視受訪。
他在頂尖科學期刊發表了超過50篇大腦科學論文,這些期刊包括《自然》、《自然神經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彙刊》、《神經元》。而且他獲得了許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基金會青年研究員獎、史隆基金會獎賞(Alfred P. Sloan Fellow),以及凱克基金會(W. M. Keck Foundation)傑出年輕學者獎。
聲宏目前與妻子住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他的太太是醫生,兩人育有一個女兒。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榮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榮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大自然的獵人》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推薦獎、《雁鵝與勞倫茲》榮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大腦決策手冊》、《奇蹟》、《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等數十冊書(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第12章
這樣吃,孩子更健康
年齡:第二孕期到兩歲
和許多還在學步的美國小孩不同,聲宏的女兒超愛吃壽司。從很小的時候,她就讓父母沒法好好吃一盤生魚片,總是要弄得橘紅色的魚卵到處亂飛。雖然我們不敢一口咬定,但是我們強烈懷疑,她在出生前的那趟日本之旅,恐怕要為這個怪現象負責。
聲宏的老婆在懷孕到第二孕期時,曾經與聲宏暢遊日本。結果,她愛上了壽司。身為內科醫生的她,知道吃壽司對子宮裡的胎兒很安全,而且可能有助於胎兒的腦部發育(參見第2章的■實用訣竅:懷孕期間多吃魚,孩子腦袋更靈光)。所以她在那趟旅程中以及往後,都吃了很多壽司。當我們讀到一些研究顯示,孩子的食物偏好,會受到母親懷孕期間飲食的影響,我們心想,這下可能找到原因了。
就像視覺和聽覺,我們辨識氣味與滋味的基本能力,也建立在感覺器官和通往腦部的輸入路徑上,這些器官與路徑大部分會自己發育。從鼻子和舌頭開始,嗅覺和味覺接受器與大腦結構開始連線的初期,並不需要太多協助。但是在形成對氣味與口味的偏好時,就需要靠經驗了。
人類身為雜食動物,可以吃的食物範圍很廣,如果要靠遺傳程式設定適合所有可能環境的食物偏好,未免太困難了。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食物的偏好是這麼的獨特,譬如說,在美國,很多小孩都喜歡喝沙士,但是在歐洲某些國家,那裡的人認為沙士難以入口。
嗅覺與味覺的學習過程,早在出生前就開始了,早得驚人。新生兒的嗅覺與味覺系統已經發育得很好,他們能夠馬上表現出對牛奶和母親乳頭的偏愛,甚至有辦法區分母親與其他人的氣味。(事實上,母親也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她們能區分自己寶寶與其他寶寶穿過的衣服。)
出生時,羊水的味道具有橋樑的功能,幫助嬰兒安心的出娘胎,同時也幫助他們確立對母親(及母乳)的偏愛。在出生頭幾週,你的小寶寶對羊水氣味的偏愛會漸漸減低,同時,對乳房天然氣味的偏愛則漸漸增加。這種對乳房氣味的偏愛,是很有用處的。
對於餵母乳的嬰兒,他們會更快愛上帶有天然氣味的乳房,勝過清潔後的乳房。因此,如果餵奶有困難,你不妨試試看不要清潔乳房。同樣的,如果母親擦香水的話,一旦更換香水品牌,剛開始也可能會把嬰兒搞糊塗。
對於成年人來說,嗅覺與味覺這兩種化學感官,會讓位給視覺與聽覺,由視覺與聽覺這兩種物理感官(光學感官和聲學感官)提供主要的資訊來源,帶領我們闖蕩世界。但嬰兒由於視力很差(參見第10章),會更依賴化學感官。嬰兒在這方面的依賴性,與某些最古老的動物一樣。超過八億年前,某些種類的蟲開始將比較精細的化學感官,移到身體的前端,換句話說,牠們發展出了鼻子。甚至連更原始的動物,像是又聾、又瞎、又沒鼻子的水母,依然能夠偵測到,覆蓋在自己體表某處的有毒化學物質。
關於風味的感官,是由嘴巴與鼻子裡的好幾個部分所組成。送到舌頭上的是味覺,包括基本的甜、鹹、酸、苦、以及鮮味。英文的鮮味是umani,源自日文的うま味,意思是「鮮美」。用來形容熬煮過的肉類或香菇的濃郁口味,這種口味是因為含有麩胺酸的關係,而麩胺酸是蛋白質的成分之一,也存在番茄和許多種濃湯當中。
伴隨著味覺的是嗅覺,嗅覺可以從鼻子而來,或從口腔後面往上送,複雜度遠超過味覺。我們在食物裡品嚐到的微妙之處,大部分都由嗅覺傳送。你可以利用「軟心豆粒糖測驗」來親身驗證。拿一碗豆粒糖,一次吃一顆,起先用普通吃法,過一會兒之後,把鼻子捏起來吃。當你捏住鼻子時,你會發現每一顆豆粒糖吃起來都差不多味道。同樣的,你如果捏著鼻子來吃蘋果與馬鈴薯,比較看看,也會覺得味道沒差別。
嬰兒對大部分的氣味,最初都無所謂好惡。有些反應是天生的:出生十二小時之內,如果給小嬰兒聞腐壞的蛋,他們已經會做出嫌惡的表情了。同樣的,糖水也能引起嬰兒自發的微笑,就好像在說:再來一點,拜託。
但是一般而言,氣味需要時間,才能與正向或負向的反應、情感以及記憶做連結。與世上種類繁多的食物飲料和氣味的連結,都是出生後才建立的。將新的氣味與已經熟悉的信號和喜歡(或不喜歡)的結果加以連結,這個流程受到大腦機制的引導。
對於發育中的腦來說,最初指導食物偏好的老師是舌頭(味覺)與腸道(營養)。在舌頭上,引發五種基本味覺之一的分子,會與味蕾上的接受器結合,然後在帶有該接受器分子的神經元內產生一個化學信號。每個神經元、味蕾和軸突都是一小條通信線路,根據它的連結位置,被分配來辨識甜鹹等各種味覺。這些分門別類的線路,會傳送在食物中出現的化學物質的基本資訊。
科學家原本以為,感受甜味的味蕾只存在某部分的舌頭表面,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每一種味蕾都遍布整個舌頭表面。接受器細胞在舌頭上形成得很早,就在懷孕第八週時。到了懷孕第十三週,味蕾已經遍布口中,而且還和通往腦部的神經相連。等到軸突與腦部結構進行功能上的連結後,它們便完成接線,開始正確詮釋味道。
味覺信號轉譯成電脈衝,沿著神經元的軸突送往腦幹裡的一群神經元,稱為孤立核(參見次頁的圖)。孤立核是很重要的一站,不只對味覺資訊如此,對其他的內臟信號也很重要,這些信號包括食物裡是否含有脂肪。除了腸道之外,其他器官也會送來信號,像是心血管系統、肝臟及肺臟。孤立核負責眾多任務,包括產生咽反射、咳嗽,以及與呼吸、消化、心臟有關的反應。在這類項目中,有一個很著名的胃結腸反應,是指吃下食物,尤其是含脂肪的食物之後半小時,有助於引發便意(嬰兒與成人皆如此)。知道有這種胃結腸反應,對於預測何時需要換尿片,還滿有用的。
這些標記味覺與熱量的線路,具有重要的演化目的。在生命之初,人人都強烈偏愛甜味與高熱量食物。愛吃甜食的好處顯而易見:甜食通常富含珍貴的熱量。麩胺酸同樣有用,鹽也是。苦味和酸味則不受歡迎。所有這些經驗都能刺激產生強烈的教育信號,告訴腦袋發生了好事或壞事。
甜味接受器只有一種,但是其他種類的味覺接受器,我們的基因組卻能夠製造好多種,尤其對苦味化學物質敏感的接受器就有幾十種。
小寶寶會本能的覺得苦味很難吃,因為許多有毒化學物質都有苦味,而且常見於植物當中。苦味是一種天然的信號,叫我們趕快把這些東西吐出來,但矛盾的是,我們也可以教導自己的腦袋去享受苦味。這種彈性很有用,因為它可以讓你家小孩的腦袋去適應有營養價值、但不巧含有某種天然苦味的食物。經由練習,我們可以學會喜愛通寧水、咖啡以及青花菜——小孩應該要喜歡青花菜的(參見■實用訣竅:讓你家小孩多吃一些帶苦味的青菜)。我們能藉由報償,訓練腦袋接受特定的苦味(讓它們和好吃的、具熱量的、或是社會贊同的口味搭配在一起),並利用懲罰,來拒絕其他苦味(要是這些東西會導致生病、或是他人的反感)。
後天學習的食物偏好,會在出生後頭幾年漸漸累積。對鹽的喜好會在兩歲時形成,最後則是嘗試和接受一些更複雜的口味,像是櫻桃。這個流程早在出生前就啟動了。事實上,對自身文化裡的食物的偏好,有可能是透過母乳傳遞的,甚至在子宮裡就傳遞了。
子宮是充滿味道的環境。胎兒每天會喝下好幾杯羊水,這些液體能夠達到他們的嗅上皮。正如我們已經說過的,新生兒剛出生時,明顯會偏愛羊水的氣味(尤其是他們自己的羊水)勝過白水,而羊水中也會帶有母親飲食的痕跡。為了測試子宮中的味覺制約,科學家安排懷孕婦女在第三孕期,每隔一天飲用300毫升的胡蘿蔔汁,一連三週。結果她們的嬰兒第一次給餵食胡蘿蔔汁時,確實比較不會做出嫌惡的表情,而且比較可能真的喝下去。
在娘胎裡學習口味,不是只有人類特有的,在其他哺乳動物也獲得證實。實驗證明,剛出生的小兔子,如果透過母乳或兔媽媽懷孕期間的飲食,暴露在杜松子的味道中,甚至是與帶有杜松子氣味的糞便關在一起,結果都會增加牠們對杜松子口味的偏愛。新生的小動物似乎有很多種方式,來學習哪些東西能夠食用。對於聲宏的女兒來說,最起碼,壽司所具有的幾種特殊風味,像是生魚及海苔,有可能是在出生前或嬰兒期就接觸到了。
口味的偏好也可能是間接形成的。譬如,對於四個月大的嬰兒來說,如果母親在懷孕初期有害喜,他們就比較不會對鹹水做出嫌惡表情。我們還不確定為何害喜會導致喜歡鹹水。其中一項可能的原因是,害喜的母親會脫水或是缺鈉,導致身體分泌腎素以及血管收縮素,這兩種信號分子會引發對鹽分的渴求。腎素是一種酵素,由腎臟分泌,能參與血壓的調節;血管收縮素是一種胜肽,會造成血管收縮。
實用訣竅:
讓你家小孩多吃一些帶苦味的青菜
五分之一的美國小孩,每天甚至連一樣蔬菜都沒吃。你能教導小孩喜歡吃這些帶有苦味、但是有益健康的食物嗎?
大部分的父母會採用社交手段,通常也管用,像是讓小孩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或是父母和兄弟姊妹都展現出喜歡這種食物的樣子。讓小孩直接嘗試,是比較不討好的做法。
只要食用某種食物很多次,就足以減輕負面反應。嬰兒在出生頭幾個月的可塑性尤其高。食用味道較苦的非牛奶嬰兒奶粉(像是大豆為主的配方奶)的寶寶,長成兒童後,對青花菜的容忍度會比較高。而且在詢問他們最喜歡的蔬菜時,他們也比較會給青花菜高評價。此外,媽媽在懷孕期間多吃蔬菜也是好主意,因為對口味偏好的發展,始於娘胎。
將新口味與某種很受喜歡的舊口味加在一起,也是建立對新口味偏好的有力手段。研究人員發現,兩種口味給予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9秒。你可以對小寶寶試試這個方法:就是把兩種味道混在一起。譬如說,小寶寶在喝過胡蘿蔔汁與牛奶的混合液之後,會發展出對純胡蘿蔔汁的喜愛。
甜味通常也很管用。讓小寶寶吃固體食物的常見方式是:用攪拌器將它們打成濃汁,這樣就很適合把多種口味混搭在一起。
這種學習模式會持續一輩子。同時吃到青花菜與糖果的大學生,後來在青花菜與花椰菜進行一對一評比時,會認為青花菜較好吃;如果先前同時吃到的是花椰菜和糖果,後來的口味評估,花椰菜就占上風。喝咖啡的人也是,剛開始通常會加糖或牛奶,但後來就可以接受黑咖啡了。口味的學習甚至也可以是負向的:將新口味與帶苦味的奎寧(通寧水裡就有奎寧)配在一起,可以減少我們對新口味的喜好。
有一個方法我們並不推薦,那就是提供甜點,做為把正餐吃光的獎賞。渴望吃下含有熱量的食物,是強有力的激勵因素,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行為學實驗都已經證明過。但是,當小孩在正餐之後吃甜點,怪事發生了:對於較早吃下的食物,他們的偏好會減低。怎麼會這樣呢?
各位還記不記得,我們的腦袋希望我們喜歡高熱量的食物。而腸道會在我們吃下食物之後許多分鐘,才偵測到熱量。所以,當甜點入口時,由於早先吃下的食物的熱量還在處理之中,早先吃下的食物反而鼓勵到對甜點的偏好,而非倒過來(甜點鼓勵正餐食物)。
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先給甜點,再給新口味的食物,最好間隔不超過9秒。如果你甜點給得太早,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困擾:等到菠菜登場,你的孩子可能已經不餓了。如果你想用這套甜點引誘法,建議在正餐結束後三十分鐘,再上甜點,或是在正餐進行時,讓孩子穿插吃一兩口甜點。
另外,許多關於口味的訊息,也是透過母乳來傳送的。孩童很可能只是因為單純的熟悉感,便對食物有容忍度。例如,餵食母乳的媽媽平常會吃大蒜油或胡蘿蔔汁,小寶寶就比較不會對奶瓶中添加這類口味做出反應,不論是正向或負向的反應。
嬰兒期間學到的口味偏好,可能會維持好幾年。要解釋這一點,且讓我們來看一場有關嬰兒配方奶粉的實驗,實驗中包括各種不同的配方,分別以牛奶、大豆、水解蛋白為主(水解蛋白配方主要是針對:會對牛奶及大豆過敏的嬰兒)。非牛奶配方的嬰兒奶粉,明顯的比較酸、也比較苦,水解蛋白配方尤其難吃(你可以自己去試試看)。一般說來,對於某種食物,只要吃過幾次,就足以減低負面反應。不只如此,嬰兒口味的可塑性在出生頭幾個月尤其高。
在這場實驗中,一歲以前喝大豆或水解蛋白嬰兒奶粉的孩子,在四歲或五歲時,依然偏好選擇大豆或水解蛋白配方的嬰兒奶粉,勝過牛奶配方的嬰兒奶粉。反觀喝牛奶配方長大的孩子,根本不肯喝大豆或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而且會做出厭惡的表情。不過,喝大豆以及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的孩子,對於添加了酸味或苦味的蘋果汁,容忍度則是高出許多,而且他們對於其他帶有苦味的食物,包括青花菜,反應也比較正面。
隨著孩子懂得字句愈來愈多時,他們也擁有較多的管道,來學習口味與氣味。無論是孩子或成人,感覺與喜愛都可以受到標籤字眼所影響。譬如說,成人受測者在評鑑一罐標示為巧達乳酪的氣味時,都認為它比另一罐標示為體臭的氣味好聞,雖說兩個罐子裡其實是一樣的氣味。科學家在掃瞄成人腦袋時,發現頭側前扣帶皮質、內側額葉眼眶面皮質、以及杏仁體的活動,都產生了變化。這些區域都能接收嗅覺與味覺兩種路徑的訊息,而且似乎是負責將風味與心理連結在一起的區域。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也學會將食物與複雜的意念,包括社會評價,聯想在一起,就像成人一樣。在你家小孩的發育過程中,樂趣也可以是一股正面的力量,這個概念,我們將會在第5部〈玩樂大事〉來探討。
實用訣竅:
應該擔心孩子的體重嗎?
身為父母,自然會關心孩子吃了什麼,但是對孩子的肥胖感到焦慮,通常既無必要,也無濟於事。父母需要小心,不要採用那些反而會造成更大傷害的解決之道。
因為孩子在生長中,每公斤體重所需要的熱量超過成年人。另外,小小孩需要吃的脂肪也比成年人多出許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建議,兩歲以下的兒童,50%的熱量來源應該是脂肪,兩歲以上的孩童,則是25%到35%的熱量來源為脂肪。膳食中的脂肪對於早期的腦袋發育很重要。
限制兒童飲食是很棘手的問題:低卡路里飲食可能會妨礙他們的正常生長,而低脂飲食又會使重要營養素的攝取不足。更麻煩的是,我們很難確定孩子在某個年齡的體重應該是多少,因為孩子通常會囤積多餘的脂肪,以備未來青春期的生長陡增之用。
困難這麼多,你要如何判斷你家小孩該吃多少食物呢?在大部分情況,如果你能提供豐富多樣的健康食物,以及例行的運動機會,就可以放心讓你家小孩的腦袋去管理進食問題。(如果你家裡擺了一堆垃圾食物,這個辦法可能就行不通了。)
人腦的體重調節系統極端複雜,包括超過二十種能促進進食的分子,以及類似數目的減少進食的分子,全都根據各式各樣的營養線索來行事。如果孩子只在肚子餓的時候進食,肚子飽了就停止,那麼腦袋自會善盡其責,讓「進食」與「能量消耗」達到平衡。同時,這種做法也能幫助孩子學習成年後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不要暴飲暴食或是餓肚子。
在崇尚苗條的社會風氣中成長,對女孩子來說尤其困難。健康的青春期需要多餘的體脂肪,以形成乳房與臀部,卻剛好就在女孩對自己的身體意象特別敏感的時期(參見第8章)。十五歲到二十四歲的年輕女性當中,超過1%有飲食失調的問題。至於飲食失調的男性人數,大約只有女性的八分之一。
有一項長期追蹤研究顯示,報告自己曾反覆節食、或是體重受到家人嘲弄的青春期少女,五年後發展出飲食失調或變成體重過重(原本體重算是正常)的可能性,比一般女孩高出許多。這樣的結果暗示了,父母若太賣力想要控制女兒的體重,通常只是徒勞,甚至會有反效果。研究中報告自己通常在愉快的氣氛下,與家人用餐的女孩,發展出飲食失調或體重過重的可能性,低於一般女孩。
第12章
這樣吃,孩子更健康
年齡:第二孕期到兩歲
和許多還在學步的美國小孩不同,聲宏的女兒超愛吃壽司。從很小的時候,她就讓父母沒法好好吃一盤生魚片,總是要弄得橘紅色的魚卵到處亂飛。雖然我們不敢一口咬定,但是我們強烈懷疑,她在出生前的那趟日本之旅,恐怕要為這個怪現象負責。
聲宏的老婆在懷孕到第二孕期時,曾經與聲宏暢遊日本。結果,她愛上了壽司。身為內科醫生的她,知道吃壽司對子宮裡的胎兒很安全,而且可能有助於胎兒的腦部發育(參見第2章的■實用訣竅:懷孕期間多吃魚,孩子腦袋更靈光)。所以她在那趟旅程中...
作者序
這是對抗錯誤訊息的解藥
1941年,紐約卡內基公司發表了一篇研討會報告〈起跑點:滿足孩子的需要〉。雖然其中只有幾句話談到幼童的腦部發展,接踵而來的媒體焦點卻都投注在腦袋發育上,而且始終如此,到處都是。
兩年後,鑑於這份史無前例的關注,我所領導的「家庭與工作協會」,以及卡內基公司、哈里斯基金會和其他機構,在芝加哥大學召開了一場研討會,名稱是「幼童的腦部發展:最新的研究、政策與實務」。我們請來一百五十位神經科學家,與專門研究兒童社交、情感與智能發展的研究人員共聚一堂,並提出問題:神經科學上的發現,與其他兒童發展研究上的發現,到底是相同還是不同?這些發現又如何能促進所有幼兒的健康發展與學習?
當我們的研討會報告發表後,大眾的興趣與媒體的注意,又再度一發不可收拾。在那之後幾個月,一場公眾參與的宣導活動展開了,焦點是從剛出生到三歲的幼兒,白宮為它舉行了一場研討會,《新聞週刊》為它發表一本特刊,美國全國州長協會也為它辦了幾場會議,而且電視節目「今天」與「早安美國」也為它製作了幼兒腦部發展的系列報導。
即使經過十多年後,大眾對頭腦的興趣依舊在增加之中。但是,隨著這份興趣,許多錯誤資訊也跟著漫天飛舞。玩具製造商、媒體開發商以及市場行銷人員,紛紛踏入這片「天使都不敢去的地方」(譯注:源自英文諺語Fool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天使都不敢去的地方,愚人自不量力、蜂擁而至),製作一堆課程與產品,宣稱它們能打造出更大、更好的腦袋。
由珊卓‧阿瑪特與王聲宏撰寫的這本《兒腦開竅手冊》,正是對抗這些錯誤訊息的解藥。這兩位再合格不過的作者,加起來,共擁有四十年報導和研究神經科學的經驗。珊卓是《自然神經科學》期刊的編輯與科學作家,聲宏則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與科學家。這本書,相當於兒腦的百科全書。我預料它將成為一本無價的參考書,無論何時,只要碰到難題,都能幫助無數的家庭與教育者去探索兒童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它能起而對抗一些迷思,那些迷思是將近二十年來的錯誤詮釋與錯誤資訊的結果。且看以下幾個例子:
聽音樂可以讓孩子變聰明?作者指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支持這個想法。不過他們也說,演奏音樂可能帶來一些益處,因為有助於兒童學習專心。
我們能執行多重任務嗎?作者的答覆是:「腦袋其實無法同時處理超過一件事。長期從事多重任務的成本,可能還包括降低各項任務的表現。」
孩子能從媒體中學習嗎?作者報告道:「目前還沒有可靠的研究,能證實看電視對寶寶有任何益處。」對於比較大的孩子,是否有益處,則要看他們觀看的節目是什麼,以及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在看電視,才能決定。
家中的排行能影響個性嗎?作者寫道:「抱歉,排行老大的讀者,並沒有太多可靠證據顯示排行能影響個性。」
過去十年來,我為了撰寫《成長中的心智》(Mind in the Making)所回顧的諸多研究,許多也是本書兩位作者所回顧的,對此我萬分同意他們的結論:你能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就是自制力。兩位作者指出,自制力和腦部的其他執行功能(像是工作記憶、彈性思考,以及抗拒自動反應的誘惑),「有助於兒童發展一項最重要的腦功能:為達成某個目標而控制自我行為的能力。」從學校課業到踏入社會,自制力是許多才能的基礎,作者鄭重指出,「學齡前兒童抗拒誘惑的能力,比他們的智商,更能準確預測未來的學業成就。」
回顧這些學術研究成果,也使我得到類似的體認,令我提出七項有助於兒童在情感、社交、以及智能上獲得成功的生活技巧。這些生活技巧全都根據頭腦的執行功能。很重要的是,珊卓與聲宏還打破了另一個迷思,他們指出:鼓吹自制力的方法不應該是命令孩子坐定不動,或是把他們綁在書桌前,而是多鼓勵他們去玩耍!
「你孩子喜歡什麼,恐怕並不重要;只要他們能夠專心投入某項活動,就能改進他們的自我管控能力,乃至於將來的前程。」
《兒腦開竅手冊》將是一本備受歡迎的佳作!
這是對抗錯誤訊息的解藥
1941年,紐約卡內基公司發表了一篇研討會報告〈起跑點:滿足孩子的需要〉。雖然其中只有幾句話談到幼童的腦部發展,接踵而來的媒體焦點卻都投注在腦袋發育上,而且始終如此,到處都是。
兩年後,鑑於這份史無前例的關注,我所領導的「家庭與工作協會」,以及卡內基公司、哈里斯基金會和其他機構,在芝加哥大學召開了一場研討會,名稱是「幼童的腦部發展:最新的研究、政策與實務」。我們請來一百五十位神經科學家,與專門研究兒童社交、情感與智能發展的研究人員共聚一堂,並提出問題:神經科學上的發現,與其...
目錄
推薦序 這是對抗錯誤訊息的解藥
測驗時間 你對你家小孩的腦袋,有多了解?
開場白 你家小孩的腦袋,會打造它自己
第1部 歡迎光臨兒腦世界
第1章 躲藏在寶寶腦袋裡的五大才能/年齡:出生到一歲
沒這回事:孩子出了錯,先怪媽咪準沒錯
第2章 這裡才是起跑點:胚胎發育/年齡:受孕到出生
實用訣竅:孕婦壓力愈小,寶寶問題愈少
實用訣竅:懷孕期間多吃魚,孩子腦袋更靈光
第3章 孩子,你生來就是要學習的/年齡:出生到兩歲
實用訣竅:引導嬰兒練習,可加速運動發育
沒這回事:餵母乳能提高智力
第4章 超越「先天 vs. 後天」之爭/年齡:從受孕到上大學
你知道嗎:文化可以驅動演化
你知道嗎:基因組上的後天足跡
第2部 階段性成長
第5章 一生只一回:敏感期/年齡:出生到十五歲
你知道嗎:兒腦消耗的能量是成人腦袋的兩倍
你知道嗎:腦部的可塑性是有極限的
第6章 天生的語言學家/年齡:出生到八歲
實用訣竅:學習外語要趁早
第7章 美麗的夢仙/年齡:出生到九歲
你知道嗎:孩子會夢見什麼
實用訣竅:如何哄寶寶睡覺
第8章 性別有差異嗎?/年齡:出生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拓展你家小孩的全方位能力
第9章 青春期:不只是性/年齡:十二歲到二十歲
沒這回事:青少年擁有較長的晝夜循環
第3部 開始有感覺了
第10章 學習如何去看/年齡:出生到五歲
實用訣竅:多在戶外玩,較少近視眼
推測觀點:現代生活正在改變我們的腦袋
第11章 透過聽覺與觸覺,和寶寶連結/年齡:第三孕期到兩歲
實用訣竅:讓孩子遠離噪音,從出生前就開始
你知道嗎:親密依偎,有神經科學的根據
第12章 這樣吃,孩子更健康/年齡:第二孕期到兩歲
實用訣竅:讓你家小孩多吃一些帶苦味的青菜
實用訣竅:應該擔心孩子的體重嗎?
第4部 玩樂大事
第13章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自制力/年齡:兩歲到七歲
實用訣竅:雙語兒童,認知控制能力比較好
實用訣竅: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學習管控自己
第14章 遊戲就是孩子的工作/年齡:兩歲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成人生活中的遊戲
第15章 身體動,頭腦跟著動/年齡:四歲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避免孩子頭部受傷
第16章 電子娛樂和多重任務迷思/年齡:出生到十八歲
推測觀點:上網會減低同理心嗎?
實用訣竅:小寶寶看教育節目,不會贏在起跑點
第5部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第17章 性情是成年後的人格基礎/年齡:出生到二十來歲
你知道嗎:為何你年紀愈大,會變得更像你爸媽
沒這回事:排行順序影響個性
第18章 情緒掌控人生方向盤/年齡:出生到二十歲出頭
沒這回事:右腦是情感腦
你知道嗎:自制力能促進同理心
第19章 同理心,涉及心智推論能力/年齡:一歲到五歲
你知道嗎:腦袋裡的模仿線路
你知道嗎:哥哥姊姊能加速弟弟妹妹的心智推論發展
第20章 與他人和睦相處/年齡:出生到二十歲出頭
你知道嗎:團體成員感,不能無限上綱
實用訣竅:正向互動的教養方式,提升道德良心
第6部 兒腦上學記
第21章 記憶和學習: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年齡:兩歲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有辦法讓寶寶的記性更持久
實用訣竅:三種改善K書效果的學習策略
第22章 智力:學習解決問題/年齡:出生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受到社會排斥,智商會降低
第23章 一切從頭開始:音樂/年齡:出生到九歲
實用訣竅:學音樂和學戲劇的益處
沒這回事:莫札特效應——古典音樂能讓寶寶更聰明
第24章 想想看:怎樣學數學/年齡:出生到二十出頭
實用訣竅:刻板印象如何影響考試成績
第25章 培養閱讀能力/年齡:四歲到十二歲
實用訣竅:家中有藏書,孩子的學歷會更高
你知道嗎:閱讀障礙的成因
第7部 關關難過,關關過
第26章 忍著點,寶貝:壓力與彈性/年齡:第三孕期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實用訣竅:蒲公英小孩與蘭花小孩
第27章 心盲:自閉症/年齡:一歲到四歲
推測觀點:野生的孩子,會不會是自閉症?
實用訣竅:唯有及早至開始,行為治療才有助益
第28章 老基因遇上現代世界:過動症/年齡:八歲到十八歲
實用訣竅:辨識沒有價值的療法
沒這回事:全能的腦部掃瞄
第29章 引導孩子向善:行為修正/年齡:一歲到十二歲
實用訣竅:鼓勵好行為
沒這回事:讚美建立自尊
第30章 一段艱困的旅程:在貧窮中長大/年齡:受孕到十八歲
你知道嗎:流行病學很難詮釋因果關係
推薦序 這是對抗錯誤訊息的解藥
測驗時間 你對你家小孩的腦袋,有多了解?
開場白 你家小孩的腦袋,會打造它自己
第1部 歡迎光臨兒腦世界
第1章 躲藏在寶寶腦袋裡的五大才能/年齡:出生到一歲
沒這回事:孩子出了錯,先怪媽咪準沒錯
第2章 這裡才是起跑點:胚胎發育/年齡:受孕到出生
實用訣竅:孕婦壓力愈小,寶寶問題愈少
實用訣竅:懷孕期間多吃魚,孩子腦袋更靈光
第3章 孩子,你生來就是要學習的/年齡:出生到兩歲
實用訣竅:引導嬰兒練習,可加速運動發育
沒這回事:餵母乳能提高智力
第4章 超越「先天 vs.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