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建築師來說,畢業設計是建築教育的最終展現,但也是職業生涯的最初起點。本書中收錄16位當代台灣建築領域的青壯年中生代建築師,從畢業設計開始的職業生涯與哲學分享。除了繼續留在建築設計的崗位上耕耘之外,他們之中也有不少跨足工業設計、延伸至出版與藝術領域。本書為謝宗哲所主導、由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所進行採訪、編寫的當代建築師群像人物誌。從「畢業」開始,摸索這些啟動台灣現代建築先行者們的生涯路徑軌跡,探見他們在職業生涯路徑的分歧之中,抉擇與展望的進退智慧。
這些訪談與分享,一方面展現出建築中來自創作者生命自身的面貌,另一方面這些帶著生命溫度的談話與分享也以極具人味的方式搭築了台灣建築史的傳承。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阮慶岳、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楊恩達專文推薦
◆ 書中收錄16位建築師的畢業設計手稿,展現名家們對建築設計最原初的萌發
作者簡介:
謝宗哲Sotetsu Sha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2009年開始發起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聯盟,以作為年輕建築師的共同創平台。譯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2007)、《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空間時間》(2008)、編有《Lost Paradise──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2010),以上皆由田園城市文化出版。著有《Pioneer Forever──建築家伊東豐雄》(2010,天下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楊恩達
這一本書是要給兩種人讀的,其一是對台灣建築風景好奇的人,其二則是給正在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的人。
為什麼第一種人得讀?
LPA 此次大手筆四處出擊,採訪影響台灣建築現在及未來舉足輕重的前輩們,從訪談記錄中,我們讀到前輩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在工作、在生活著,背後所隱藏的性格其實會投射到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包括都市的規劃、建築的設計、學校的教育等,如果想知道台灣建築形成脈絡千頭萬緒的某些部分,此書非讀不可!
第二種人是絕對要讀。
台灣如果要在設計領域形成國力的一部,台灣如果想用建築打造成文化的一格,對於「傳承」的認知是無可逃避,即便我們想成為建築大師,建築大師還是有學習的對象,如果我們把此書訪談對象的努力經驗作為一種標的,作為傳承的憑據,我們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許多做建築設計的人都有成為開宗立派的祖師爺大志,想想金庸筆下的張三豐,還不是年幼時得到九陽真經的某些章節才悟出奧義而開創武當派,我們就將此書當作武功秘笈來收藏。
推薦序
路徑的智慧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 阮慶岳
對我來講,由謝宗哲先生主持的台灣當代建築人訪談記錄,所收編而成的《構築的群像-台灣當代建築名家訪談集》,是一本讀來愉悅也引人思索的建築歷史書籍。
這是與正統歷史書寫(譬如所謂的正史)有所區別的書寫法。相對來講,是更偏向直接以人為主體來作紀錄,也看重「人」的個體位置,在時代共同的環境大背景下,如何行走、思考與應對的路徑過程。因此,並不蓄意去作出歸類與判斷,也不強調個體的成就與貢獻為何,而是透過相對客觀、人性並且輕鬆的問答扣敲,讓受採訪的「人」,能夠以自我真實的經驗來作陳述,鋪出來一個更貼近閱讀者位置點,以能引發聯想、共鳴與反思的時代大拼圖。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客觀與旁述的小歷史書寫法吧!
因此,全書最引人處,自然落在每個受訪者的人生路徑上。這樣路徑的時間範圍,以受訪者的建築專業教育作啟始,大半都從各自的大學教育為軸線起點,談所遇到的老師與畢業設計等,再慢慢衍伸到各自的生涯發展,並談論到對現實應對的感受與對建築的想像憧憬。(……全文請詳田園城市部落格)
名人推薦: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創辦人 楊恩達
這一本書是要給兩種人讀的,其一是對台灣建築風景好奇的人,其二則是給正在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的人。
為什麼第一種人得讀?
LPA 此次大手筆四處出擊,採訪影響台灣建築現在及未來舉足輕重的前輩們,從訪談記錄中,我們讀到前輩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在工作、在生活著,背後所隱藏的性格其實會投射到他們所從事的事業,包括都市的規劃、建築的設計、學校的教育等,如果想知道台灣建築形成脈絡千頭萬緒的某些部分,此書非讀不可!
第二種人是絕對要讀。
台灣如果要在設計領域形成國力的一部,...
作者序
嘗試記錄這個「承先啟後」的台灣建築世代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發起人 謝宗哲
在資訊流動迅速的這個年代,各種領域的跨國交流已經變得無比頻繁,建築界當然也毫不例外。我們或許已經很了解世界級建築大師們如Richard Rogers、Rem Koolhaas、伊東豐雄及安藤忠雄的創作歷程,但或許我們還更需要一種和我們同樣是成長於這塊土地的建築前輩們的寶貴經驗,來作為我們實際進行建築學習與修業上的參考。因此,本書的企劃希望將焦點轉向帶領國內建築提升的台灣建築師們,想從他們進行建築創作的源頭,也就是畢業設計作為訪談的開始,了解他們在邁向建築之初所想的事與當前從事建築實務操作的處境。本書企圖藉由這些建築師們建築學習生涯與創作歷程的「跨時空實況轉播」,來深刻了解活躍於台灣境內及國際建築舞台的建築名家們究竟是如何擁有今天的成就,以提供年輕建築學子們走向成功之路的借鏡。同時,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訪談活動,藉由人物誌的方式來進行台灣當代建築創作軌跡的另類記錄。
基於這樣的企圖心所架構出來的實際工作採訪量相當驚人,於是筆者號召了在二○○九年秋天一起攜手角逐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代表權的夥伴們—Little People Architects(簡稱LPA,成員包括:謝宗哲、王喆、方瑋、林建華、楓川秀雅、羅曜辰)一起進行這個非常吃重的訪談與記錄整理的工作,歷經整整一年終於有了初步的成果。對於採訪對象的選定上採取的是「回憶式」的探索,也就是由我們先自我提問地去回溯「學習建築以來,認為對個人而言最為印象深刻、同時也是啟發自身最多的台灣建築師有哪些人」來作為初步選擇的標準。這樣的做法或許稍嫌rough,而且很顯然地也存在著某種「偏見」,不過身為小人物的我們或許也只能從這樣的起點開始探索,累積一定的量之後也就能夠呈現某種有意思的觀點。因此我們首先設定出「邊界條件」,也就是先把採樣的範圍給框架出來,將姚仁喜先生設定為第一波訪談建築師中的「最長者」,而讓其他受訪者大致會是落在四十至六十歲(二○一一年現在)之青壯年建築師的這個範疇裡。粗略估算之下,這群建築師也的確就是台灣當代建築領域中最具「承先啟後」特質的世代,大約是在七○年代到八○年代於台灣受建築教育後,再輾轉前往歐美留學、於九○年代學成歸國回到台灣而發揮無比影響力的中堅級建築師。
(……全文請詳田園城市部落格)
嘗試記錄這個「承先啟後」的台灣建築世代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發起人 謝宗哲
在資訊流動迅速的這個年代,各種領域的跨國交流已經變得無比頻繁,建築界當然也毫不例外。我們或許已經很了解世界級建築大師們如Richard Rogers、Rem Koolhaas、伊東豐雄及安藤忠雄的創作歷程,但或許我們還更需要一種和我們同樣是成長於這塊土地的建築前輩們的寶貴經驗,來作為我們實際進行建築學習與修業上的參考。因此,本書的企劃希望將焦點轉向帶領國內建築提升的台灣建築師們,想從他們進行建築創作的源頭,也就是畢業設計作為訪談的開始...
目錄
推薦序:路徑的智慧/阮慶岳
編序:嘗試記錄這個「承先啟後」的台灣建築世代/謝宗哲
台灣現代建築領航者/姚仁喜
從容優雅的建築演繹作家/胡碩峰
具備洞察力與反省性格的實力派建築師/張景堯
致力於建築文化推廣與環境改造的實踐家/張基義
以台灣建築國際化為志業的開拓者/劉育東
為建築改革奔走的有機建築先鋒/徐岩奇
優雅自得的「釀酒師」型建築家/石昭永
述說與創作並重的文藝復興型建築家/龔書章
談笑風生的紳士型建築實力派/黃明威
兼具理性、感性與熱情的建築作家/楊家凱
鐵漢柔情的知性建築實作家/曾瑋
洗鍊極簡美學建築代言人/陸希傑
藝術/出版跨界的全方位建築實驗家/劉克峰
順應風土節氣的自然派建築實踐團隊/半畝塘(江文淵+何傳薪)
沈著冷靜的知性派建築美學作家/林友寒
永無止境的開拓型建築實驗家/劉國滄
Contributors PROFILE
附錄: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簡介
推薦序:路徑的智慧/阮慶岳
編序:嘗試記錄這個「承先啟後」的台灣建築世代/謝宗哲
台灣現代建築領航者/姚仁喜
從容優雅的建築演繹作家/胡碩峰
具備洞察力與反省性格的實力派建築師/張景堯
致力於建築文化推廣與環境改造的實踐家/張基義
以台灣建築國際化為志業的開拓者/劉育東
為建築改革奔走的有機建築先鋒/徐岩奇
優雅自得的「釀酒師」型建築家/石昭永
述說與創作並重的文藝復興型建築家/龔書章
談笑風生的紳士型建築實力派/黃明威
兼具理性、感性與熱情的建築作家/楊家凱
鐵漢柔情的知性建築實作家/曾瑋
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