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提供你另一種學習的觀念,讓你突破學習的瓶頸,走出傳統學習所造成的生活枯燥乏味,讓你活用所學,所以,所學自然就不容易忘掉。根據這種新的觀念,你可以嘗試改變你的學習方法,主動參與任何活動,在活動之中,進行快樂的學習,將所學習到的東西活用在日後的活動之中。久而久之,你自然步入另一種學習的方式。除此之外,智慧、知識、新點子是人人所追求的,如何讓它產生並且獲得它,是我們所企盼的。這本書詳細描述它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獲得它的方法。
作者簡介:
巫淑華
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 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博士,現任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宋光生
美國Clemson University化學(有機化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導論
Lave及Wenger (1991) 的實踐社群理論(Community of Practice),不但是以英文撰寫,而且,撰寫的文筆富含詰屈聱牙的哲學文字及意涵,不但讓人不容易瞭解其字面上的意思,而且,也不容易體會其深遠的哲學意義及內涵。 有鑑於此,我們將我們對實踐社群理論的理解及心得,以中文撰寫,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文字,來充分表達及闡釋實踐社群理論的概念。 坊間的翻譯書籍經常是針對原文書籍,逐字或逐句,進行翻譯,但是,由於語言彼此之間的差異,以及翻譯者對理論的哲學思想不夠瞭解,所以,翻譯書籍經常有的缺點,是無法傳神地表達其原文書的真正意涵。 為了避免翻譯書籍的缺點,我們不將此書定位為翻譯書籍。 這本書是在我們融會貫通實踐社群理論之後,以比較口語的文字,表現實踐社群理論的哲學意涵,同時,我們也在此書中,加入我們對此理論的見解,所以說,這本書實際上是實踐社群理論的心得感言。 用這種心得感言的方式,撰寫社會科學理論相關的書籍,屢見不鮮。 譬如: Vygotsky (1978, 1981, 1987) 的社會文化理論,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Vygotsky是一位偉大的蘇聯發展心理學家,但是,在他37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 他的作品都以俄文撰寫,而且,曾經受到蘇聯當局的限制發行,但是,他的社會文化理論卻受到廣大西方社會的肯定及重視,於是乎,許多以心得感言的方式,撰寫此社會文化理論相關的書籍,大量的在世界上發行。 本書就是效法這種精神及方法,闡釋實踐社群理論。
Lave 及 Wenger在1991年首次提及實踐社群理論的概念。 他們描述學習是在一個情境下的社區環境,通過參與和練習的時候發生的。 他們稱這種學習為「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學習是探討人類在瞭解萬事萬物及與他人溝通互動的過程當中,其情境的特性。 它著重學習者與學習當下的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 就Lave及Wenger的觀點而言,沒有學習不是情境學習的。 就學習者與學習當下的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而言,Lave及Wenger的詮釋是社會的共同參與(social co-participation)。 這種社會的共同參與,不是著重在個人如何用認知(cognition)的方法學習,或者用一個概念的結構(conceptual structure) 進行學習,而是強調透過社會的安排及參與,以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學習發生。 就這種透過社會安排及參與的情境學習而言,社會的結構(social structures)和權力的關係及結構(power relations and structures)對社會的共同參與,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實踐社群理論是結合情境學習的理論與社會學的理論在一起的,將情境學習與社會秩序(social order)的產生(production)及重整再生(reproduction),相互關聯在一起。
Jean Lave是一位社會人類學家,她在哈佛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目前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育及地理系任教。 她在「學徒學習理論」(apprenticeship)的研究成果,對教育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 此外,她的研究興趣也著重在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在她許多以田野研究方法所做的研究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她著重在以社會實習(social practice)的觀點,重新深入瞭解「學習」(learning),「學習者」(learners),及「每日生活」(everyday life)的概念。
Etienne C. Wenger出生於瑞士,在1982年,他從日內瓦大學取得電腦科學的學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加州大學取得資訊與電腦、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
Lave 及 Wenger在發展實踐社群理論之前,曾多次觀察、咀嚼學徒學習的現象。 依據社會文化理論的觀點而言,學習就是一種學徒學習的經驗過程(apprenticeship),也就是一種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就情境學習的觀點而言,知識與技術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及日常的活動之中,學習者如欲學習知識及技術,便應進入情境,並與情境互動。 Lave 及 Wenger發現沒有一種學習不是情境學習,同時,他們也認為學徒學習的經驗過程不僅是學徒跟著師父學習技術而已,還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尚未被觀察到,其中尚未被觀察到的重要因素,就是關係(relationship)。 當學習者在一個社群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可能會與社群的人建立關係,也可能跨越空間,與不同文化的人,相關聯,更有可能跨越時間,與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相關聯。 這種關聯(係)的建立及變更,會伴隨著社會實習(social practice)的進行而發生,並且,大大地影響了學習者學習的進展。 所以,實踐社群理論不是一個抽象而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一個可以觸及,以及理解的理論,它著重在社會實習當中,關係的建立、蛻變、演進及變化。
在社會實習當中,重視的是參與,所以說,就實踐社群理論的觀點而言,學習就是一種持續演進的參與。 在參與的過程中,新手與老手或是專家的關係,持續的演進、蛻變及變化。 因為新手學到知識及技術之後,他會慢慢地過渡到老手,甚至有可能成為專家,所以,他與其他老手的關係演進,可能是新手-老手 → 老手-老手 → 專家-老手。
以實踐社群理論的分析觀點,來探討新手的學習動機及其在社群裡的學習動態,新手的社會實習是一種合法的、邊緣化的參與(Legitimate Peripheal Participation)。 其合法的意義,在於新手應該在合法的情況下,參與社會實習,受到此社群的認同,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新手對於此社群的歸屬感。 這裡所謂的合法,並不一定是法律上合法的意義。 其邊緣化參與的意義,是表示初學者在初期參與社會實習的頻率並不高,關係網的建立也不夠,但是,因為他們期待有朝一日,擁有成為老手或專家的成就感與榮耀,所以,他們有動機持續地參與社會實習,逐漸的,他們的參與社會實習頻率會增加,建構的關係網也會愈綿密,最後,他們可能達到完全參與(complete participation or full participation)的境地。
在這裡,我們舉一個合法參與社會實習的例子,這是屠夫學徒經驗的例子(Marshall, 1972)。 在這個例子裡面,屠夫的學徒經驗包括職業課程和在職訓練,這是一個取得證照的課程,以期能終身合法參與以屠夫為職業的社會實習。 當他們完成課堂上課的職業課程及六個月的在職訓練之後,他們便可以拿到證照。 在職訓練是以學徒學習的方式進行,是在店裡做手藝的練習。 如果他們成功取得證照,即能到超級市場工作。 如果他們在超級市場連續工作兩年半,他們就能獲得助理的身分和薪給,所以說,這兩年半的超級市場工作是一種職前訓練。
這個證照的職業課程是採用傳統課堂上課和筆試,這個課程年復一年都採取相同的教學內容,而沒有考慮到學徒學習新知的重要性,所以,所呈現的結果是老師所教的內容和學徒日後在超級市場工作之所需,產生脫節的現象。 除此之外,學徒在學徒學習時期,在店裡所學的工作內容,對日後在超級市場的工作,也無所幫助。 譬如說: 磨刀這項技能,對從前的屠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學徒在學徒學習時期,便下了工夫學習磨刀這項技能,可是,等到學徒到了超級市場職訓時,公司在固定的時間便會送來已經磨好的利刀,並且,收走那些已經使用過的待磨的刀子,所以,學徒過去在店裡所學的磨刀技能,完全無用武之地。
學徒的學習有很大的部分,是觀察並互相觀摩得來的。然而,在超級市場的職前訓練時,工作場所的空間設計及安排卻限制了他們的學習的機會。譬如,賣肉部門內有分包裝部門與切肉部門,這兩個部門的空間設計是分離的,因此,在肉品包裝部門的學徒,因為空間的阻隔,無法一窺那些助理是如何切肉、鋸肉的,如此一來,這些新手學徒便缺乏了觀察學習的機會。再者,學徒的學習經驗會隨著不同的行政管理,而有所不同。在超級市場裡面,肉品部門的經理為了求取更高的利潤與工作效益,會把學徒們安排在一個定點,負責特別部分的工作,以達專精與快速的效果。一個學徒到了一個超級市場,通常會被分配肉品部門的某一單位,如果他做得不錯,他便會一直待在同一單位好幾年,除非有新手進來學習時,他可以教新手手藝,並同時有機會去其他單位幫忙,因而有機會學習到其他單位的技能。不然的話,他們便沒有機會,去觀摩或學習其他定點的工作,就如前述肉品部門的新手,便一直沒有機會可以觀摩到如何切割的方法技能!往往比較貧窮社區的學徒比起較富裕地區的學徒,較有機會練習切肉的技能,因為在這個貧窮社區裡面,買肉的人比較少,新手切錯的話,他所屬的超級市場較能負擔損失,然而在肉量供應較多的富裕地區,若有新手犯錯,那麼損失就無法消受了,因此,經理往往寧願那些學徒留守在同一定點,避免犯錯誤之外,工作效率也比較高,而不想要他們因為轉換工作定點而在工作上出錯,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是學徒,連那些已經待了幾年的助理,都無法去學習到整套屠夫的手藝了!
在這個例子裡,剛剛開始要成為合法且邊緣化參與社會實習的新手,並不容易成為超級市場的屠夫新手,這個社群設計了一些證照的制度,侷限有心學習的新手參與社會實習的機會。 在屠夫學徒的職業課程和在職訓練期間,如果這些屠夫學徒沒有順利取得證照,他們就無法合法的在超級市場做社會實習,也就是,這個證照制度讓一些邊緣化參與社會實習的新手失去繼續學習的機會,這是一個以學徒方式進行學習的不良示範。
上述的例子除了闡述合法參與社會實習的現象之外,也證明不是所有以學徒方式進行的學習,都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方式。 在這個例子中,整個社群的企圖心是將合法且邊緣化參與社會實習的新手,轉化成廉價的勞工而已,而不是將他們訓練成為熟稔全方位屠夫技術的屠夫專家。
實踐社群理論就是一種探討「社會實習」即是「學習」的理論,其中,合法及邊緣化參與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架構,將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理論與涉及社會關係及權力階級之產生及重組的理論,相關聯在一起。 而這些理論過去一直是個別地被思考,從來沒有相關聯過。 實踐社群理論是在情境學習的環境下,探討社群整體及個別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所蘊含的意義,及其所產生出來的效果。 這些關係存在於社群中每天的活動,不斷的產生、蛻變,演進及變化,其對社群中每個人身分地位的產生、蛻變,演進及變化,以及實習技術與知識的獲得,有重大的影響。
就學習而言,過去傳統的理解及相關的理論,是將其侷限在個人腦袋的內化(internalization)過程,將外在的知識及技術,透過各種不同教育的方式,導引進入個人的腦袋,經過吸收、消化,理解及應用,以達到學習知識及技術的目的。 但是,實踐社群理論是從社會文化的觀點,來審視「學習」的,它認為學習是一種持續增加的社會活動參與。 在參與社群活動的時候,每個人會與他人溝通,理解其所面對的任何事物及所蘊含的知識及技術,也就是說,人們在溝通的同時,進行「意義」的磋商(meaning negotiation),以達成瞭解,繼續思考,或是共識。 於是,就社會活動的參與而言,一直不斷產生及蛻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這些關係會決定,個人透過參與所學習到的知識及技術。 如果個人在社群中的關係網很少,他就很難學習,理解社群活動中所蘊含的知識及技術。 所以,實踐社群理論的社會活動參與,是將其觀察面,著重在關係的建立、蛻變,演進及變化,而這些關係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已,它還包含了,人與整個社群、外在環境及世界、以及社群活動的關係。 於是,從實踐社群理論的觀點出發,學習、理解、以及思考都是社群活動之中,人與人之間關係呈現的結果。
社群的日常活動不僅是表面上的幾個人,每日相處在一起所發生的種種事。 如果往內部深層探究其所代表的內容,我們會發現,社群內的人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區域(地理社會),大家短暫相處在一起,也可能來自不同的文化團體,所以,社群中的每個人會呈現他們特有的文化,當他們相處在一起的時候,自然就會造成文化的融合或是衝擊,也可能造成相互理解對方文化的內容。 除此之外,社群的日常生活活動,也可能涉及過去歷史與文化所遺留或蛻變成的知識、經驗及技術,所以,社群的人們也需要探索及關聯過去的歷史及文化,以順遂其日常生活活動的進行。 因此,實踐社群理論所談的社群活動的參與,是涉足跨越歷史時空、文化及地理社會所形成的種種關係的綿密網。
就實踐社群的觀點而言,知識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 在參與者做社會實習的時候,透過參與者的溝通及對話,進行意義的磋商,因而逐步的開發出知識及技術,所以,知識及技術是在參與者進行社會實習的時候,可以無限制的被開發出來,而且,它們的開發是受到社會的調節。
這些被開發出來的知識及技術,不是經由內化(internalization)及外化(externalization)來完成知識及技術的傳授,而是經由參與社會實習的過程,逐步瞭解及經歷所有過程,來達到學習知識及技術的目的。 這種有意義的參與是植基於參與者在對話過程中,做意義的磋商及再磋商。 就是透過這種不斷的意義磋商及再磋商,才能逐步理解被開發出來的知識及技術,達到傳授與學習的目的。
社會環境對於社會實習的參與,至為重要。 傳統的學習理論所關切的學習環境,大部分都是一時的,他們關注什麼樣的學習環境,會產生什麼樣的學習效果。 但是,實踐社群理論所關注的社會環境,是長時間的,它所關注的社會環境是長期受到文化的改進、歷史的形塑、以及社會的影響。 這個文化、歷史、社會所形塑的社會環境,會深深地影響學習者所參與的社會實習。 在社會實習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意義的磋商及再磋商,此時,社會環境所富含的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的內涵,將會改造、形塑、或是影響意義磋商的方向及磋商後的意義。
第一章 導論
Lave及Wenger (1991) 的實踐社群理論(Community of Practice),不但是以英文撰寫,而且,撰寫的文筆富含詰屈聱牙的哲學文字及意涵,不但讓人不容易瞭解其字面上的意思,而且,也不容易體會其深遠的哲學意義及內涵。 有鑑於此,我們將我們對實踐社群理論的理解及心得,以中文撰寫,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文字,來充分表達及闡釋實踐社群理論的概念。 坊間的翻譯書籍經常是針對原文書籍,逐字或逐句,進行翻譯,但是,由於語言彼此之間的差異,以及翻譯者對理論的哲學思想不夠瞭解,所以,翻譯書籍經常有的缺點,是無法傳神地表達其原...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個人的身分地位(personal identity)
第三章、社會實習(social practice)
第四章、接近學習資源(access to learning resources)
第五章、以實踐社群理論為透鏡,透視學習及社會現象
第六章、結論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個人的身分地位(personal identity)
第三章、社會實習(social practice)
第四章、接近學習資源(access to learning resources)
第五章、以實踐社群理論為透鏡,透視學習及社會現象
第六章、結論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