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以一百四十一歲的高齡,
為唐朝創造了一個長壽奇蹟!
孫思邈從不空談養生,而是將養生落實到生活各層面,
從飲食、衣著、環境等起居小細節;
到走路、按摩、氣功等保健小動作,
教你善用古人的智慧,掌握自己的健康與壽命。
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唐代,活了一百四十一歲,為改變自小羸弱的體質,他立志學醫,親身實踐,將一生行醫的心血結晶,集結成著作,成為後人奉為圭臬的養生寶典。
季節養身法─順應天時以調節氣息,免除疾患
辟穀養身術─適當節食以清腸排毒,提高吸收
天竺國按摩法─肢體運動以疏通經絡,祛病強身
黃帝內視法─觀察身體以化解干擾,激發能量
禪觀法─靜坐修行以心定氣和、精神愉悅
日月星光禹步法─步行吐納以吸取精華、天人合一
孫思邈各種珍貴的「養生之道」,備受後人尊崇且流傳至今,只要你確切實行於生活當中,就等於向健康長壽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
作者簡介:
錢異芬
江蘇南京人,吳越錢武肅王第三十四世孫,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學碩士,師從著名中醫文獻學家沈澍農教授。自幼秉承祖先遺志,拜隱於閭巷之高人為師,熱愛傳統文化,醫文兼通,對養生有許多親身心得與體會。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起居生活無小事
2.睡眠有講究—先臥心,後臥眼
醫院裡的失眠門診總是很有市場,每天排隊都轉一個大彎,有詩曰:「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確,在現代人眼裡,睡方可比仙方重要多了,忙碌了一天下來,舒服地睡上一覺,該多好。
睡眠是人的主要休息形式,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如何才能睡個好覺是養生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衡量身體健康的標準,如果我們能把睡眠這項重要工作做好,那無疑等於延長了生命。孫思邈很重視睡眠,在《千金要方》中,他總結了一整套關於睡眠的精闢論述。
孫思邈認為,睡眠應當「先臥心,後臥眼」,就是說睡前就應當收斂心神,讓自己首先入靜,進入欲睡狀態。只有心情安定了,然後才能合目安臥。我發現失眠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是「先臥眼,後臥心」,雖然閉上眼睛躺在床上,但腦海裡心事重重,這個心怎麼也睡不著,於是僅僅閉了一夜的眼睛,第二天果然無精打采。孫思邈一下子就說出了睡眠的關鍵,並指出睡覺之前不要唱歌、說話,不要進行刺激的活動,避免精神的過度興奮,否則將導致失眠。躺著說話更傷氣力,因為人一臥下,肺葉自然閉合,此時「口開即失氣,且邪惡從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
睡眠的姿勢是否合理也影響著睡眠的品質,是平躺著直直地睡好,還是側臥好呢?孫思邈提倡「屈膝側臥」,可「益人氣力」,反對像屍體樣直挺挺地仰臥。他認為人的脊髓不是直的,有曲線有弧度,如果平仰直臥,無疑是和自己的身體較勁,正確的睡覺姿勢應該是側臥,微曲雙腿,使全身處於放鬆狀態,得到充分休息。有人問既然側臥,那往右還是往左呢?現代科學提倡右側臥,既不壓迫心臟又使肝血回流,而孫思邈的主張則更高明些,他提倡夜臥應當幾次改變姿態:「人臥一,當作五度反復,常逐更轉。」變換體位,睡得更舒適,早晨起來不至於身體任何地方有壓迫感。
要想睡個好覺,一些細節還必須注意,比如睡覺的時候閉口用鼻呼吸、不要點燈、室內的溫度不可過高等等。古人的燈是明火,熄燈一方面基於保證睡眠品質,一方面也是為安全考慮。我們現在仍講究睡眠關燈,或在暗淡柔和的光線下入眠,較強光線會刺激人體產生一種抑制睡眠的激素,不利睡眠。在冬天,不要蒙頭睡,頭上不用覆蓋東西;不要為了取暖而把頭靠近火爐,長久這樣,人體內火氣就會上升,頭暈沉重,口鼻乾燥。夏天天再熱,睡覺也不能使腳受涼。睡覺時要頭高腳低,腳一定不能懸高處,不能比頭高,否則傷腎。
孫思邈對於床鋪的安置亦有規定:「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此是按照陰陽五行的方位來說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東屬陽,西屬陰,春夏季睡覺時,頭應東臥,順應春夏的生長;秋冬季睡覺時,頭應西臥,順應秋冬的肅殺。而「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說的是北面朝陰,不見陽光,所以臥室最好朝南,床鋪也最好安排在南邊,可吸收陽光,常得陽光照曬,睡覺的地方即保溫又殺菌消毒。
3.起居有常身康健
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自然界晝夜晨昏的變化規律來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天人合一」養生觀的具體體現。白天,人體的陽氣運行於外,推動著臟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人們忙於學習或工作;夜晚,陽氣內斂而趨向於裡,新陳代謝速度減慢,各機能活動減少,身體需要休息以便恢復精力。如果日夜顛倒,該休息時卻熬夜,該清醒時卻睡懶覺,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不振,面色萎黃,免疫力下降。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居有常讓人勞逸結合,精力充沛,精神寧靜。而現代人少有關注起居的,常見一些白領工作忙碌,加班熬夜是常有的事,到了節假日又夜生活豐富,淩晨才睡,一睡睡到第二天中午。如果調查一下那些英年早逝人們的生活,會發現沒幾人能做到起居有常的。現代醫學也意識到人體內有一定的生理時鐘,是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的,若能按照體內生理時鐘的規律來安排作息時間,必定有利於身體的健康。如何制定一張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中醫有著大智慧,這就是「十二時辰經脈氣血養生法」。
一天的生活應從卯時開始。卯時是5:00-7:00,這兩個小時大腸經的氣血最旺,人們應當起床排便,切勿賴床。早晨5點鐘是人體生理時鐘的「高潮」,5點一過,人體體溫升高,心跳逐漸加快,身體陽氣升發,此時起床,精神狀態飽滿。如果你過了7點還在睡覺,那麼這一天都會感到頭昏腦脹,做一點事就覺得疲勞,因為剛升起的陽氣又被壓下去了,過了時辰就振奮不起來了。有便秘的朋友更要儘量養成此段時間內排便的習慣,以順應大腸經的氣血運行。
7:00-9:00是辰時,胃經當令,是吃早飯的時候。經過一晚上的休息,胃腑已經排空,這時適當進食為身體補充能量。有人不吃早餐,然而胃可不管這些,它到時間了就一直在分泌胃酸,久而久之,胃潰瘍、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毛病就不知不覺來了。不吃早餐還容易貧血,引起虛胖,對健康危害極大。這兩個小時,身體各部分都將要開始進入工作狀態了,生理激素分泌旺盛,一頓高品質的早餐能為身體提供充足能量,讓人一上午神采奕奕。
9:00-11:00為巳時,氣血運行到脾經,脾臟處於活躍狀態。脾主管消化食物、吸收營養、運輸廢物至腸道,還管轄全身血液。這時人們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思維清晰,大腦血液充足,工作效率較高。此時建議多飲水,保持身體新陳代謝活躍。
11:00-13:00是午時,此時心經氣血最旺,人們工作了一上午,略感疲勞。吃完午飯適當休息或午睡一會兒,讓心情放鬆,養護心神,緩解上午工作的緊張,這樣下午乃至晚上都能保持精力充沛。當然,午睡時間應控制在一小時以內,否則反而容易昏沉。
13:00-15:00是未時,為小腸經運行時段,小腸分清別濁,進一步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把多餘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不午睡的人到了下午兩點左右便有昏昏欲睡之感,反應遲鈍,工作效率下降,而人體的消化系統仍在加緊工作。等到了下午三點,午飯的營養吸收後逐漸被輸送到全身,人就會感到精力恢復上來。
15:00-17:00是申時,膀胱經氣血充足,此時體溫升高,人們微感燥熱,應多飲水多排尿,排出體內廢物。膀胱是貯藏尿液的器官,在膀胱排毒的時間千萬不要憋尿,憋尿會損傷膀胱擴約肌,使膀胱壁血管被壓迫,膀胱黏膜缺血,尿液中細菌和毒素會造成尿路感染。
17:00-19:00是酉時,氣血運行到腎經,腎臟開始排毒。腎臟乃先天之根本,人的生長、強壯、衰老都和腎功能的盛衰有關。此段時間是運動的好時段,可進行體育鍛煉,活動筋骨,增強體質。此外,晚上7點前最好吃完晚飯,過遲飲食影響睡眠。
19:00-21:00為戌時,心包經當令,心血管氣血循環旺盛。這時人體血壓波動不穩,人們的情緒也不穩定,一天工作下來,感覺勞累。此時人體應當減少活動,由動入靜,安神定志,可讀一些優美散文,聽一聽輕鬆音樂,為入睡做準備。若此時開始娛樂,如唱歌、打牌等夜生活,令人過度興奮,必然影響睡眠,養成習慣後會導致失眠,有損健康。
21:00-23:00為亥時,三焦經氣血最旺,三焦是概況全部臟腑功能的抽象名詞,三焦經貫通百脈,主持諸氣,通調水道。此時是入睡的最佳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開始排毒,全身器官都進入休養生息的狀態。這個時段呼吸開始減慢,體溫逐漸下降,適合上床睡覺,最好能在23點時進入熟睡狀態,對身體非常有益。
23:00-1:00為子時,膽經氣血最旺,人體陽氣微弱,身體各功能下降到最低點,是逐漸進入深度睡眠的時間段,膽經排毒須在熟睡狀態下進行。這兩個小時是睡眠的關鍵,只要此時保證了睡眠品質,就能最大程度緩解身體的疲勞,醒來之後神清氣爽。反之,過了晚11點還沒入睡,等一過12點就更難睡著了。
1:00-3:00是丑時,肝經氣血旺盛,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它的修復和排毒同樣須在熟睡狀態下進行。《黃帝內經》有言「臥則血歸於肝」,肝臟此時血液充盈,得到濡養。假如熬夜不睡,肝臟不但不能休息還要輸出能量來維持人的思維和活動,長期熬夜的人往往面有菜色,易患肝病。
3:00-5:00是寅時,氣血旺盛於肺經,這時天地間由夜晚轉為黎明,由陰轉陽,人體也由沉睡漸漸蘇醒,肺經排毒,提升機體陽氣。肺有毛病的人在這個時候往往會咳嗽咳醒,吐痰也較多,此時不宜用藥止咳,應儘量促進肺臟排出廢物。5點之後,睡眠好的人會自然醒來,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7.四季攝養,天人合一
季節養生是我國傳統養生法的特色,體現了順應天時、天人相應的自然法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季節依次交替的規律,孫思邈也十分重視依時攝養,他認為「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天的狀態與人的身體之間有著密切聯繫。他在《千金方》中提出:「衣食寢處皆適,能順時氣者,始盡養生之道。善攝生者,勿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因此,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轉變,我們要調整生活起居,適應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這對保持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延緩衰老都具有重要意義。
春季是一年之始,經過一個漫長嚴冬的蟄伏,萬物開始復蘇,山河大地開始解凍,花草樹木開始生長,大自然一片生機勃勃。「一年之計在於春」,此時如能做好養生工作,可以說對我們一年的健康都有好處。遵守大自然的規律,我們當在春季晚睡早起,舒展肢體,在庭院裡緩緩散步,放鬆身體,讓志氣得以產生,還可以經常去風景優美之處踏青、放風箏、遊春、呼吸新鮮空氣。因為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我們要適應生機,要充滿活力,這樣才符合養生之道,如果違背了,那就會傷到肝,影響到夏天的身體狀況。此外,「春夏養陽」,要知道陽氣乃人體生命之火,在春季適當戶外運動,使自己儘快融入明媚溫暖的大自然裡,一掃寒冬的陰霾,對我們身體十分有好處。春季衣服皆宜上薄下厚,養陽收陰,方可繼世長生;否則,養陰收陽,就會帶來滅門的病患。
春季裡應當多吃綠色蔬菜,綠色是生機的顏色。在日常飲食中,各種時令蔬菜是最佳的選擇,如薺菜、菠菜、芹菜、萵筍、青菜、馬齒莧、香椿頭、豌豆葉等,不但應時而生、美味可口,而且還富含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滿足人體需要。在春天,人體的脾胃系統處於一個柔弱狀態,消化功能相對低下,孫思邈指出,春季飲食應「省酸增甘,以養脾胃」,意思是說春天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甘味的食品,以補養脾胃之氣。
夏季是一年四季之中溫度最高、陽氣最旺的季節,被稱為「蕃秀」,意為此時天氣和地氣相交融,萬物都生長到極盛的時候了,豐盛秀美,蔥郁茂盛。我們的身體在這個季節也十分地興奮,睡眠減少,毛孔張開,血脈通利,打扮入時,穿著熱辣。此時,我們當順應天時,及時養陽。這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春季養陽為副,而夏季養陽為正,身體吸取了充足的陽氣,在即將到來的秋冬之季自然能抵禦外感寒邪,也就不容易生病。最好每天曬一會兒太陽,選擇上午八、九點鐘的初陽,沐浴陽光,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對身體免疫力的增強很有好處。因此,我們不要厭惡夏日炎炎,我們的身體應當如含苞植物般逐漸絢爛開放,使體內陽氣宣洩,向外開發。夏季高溫酷暑,出汗多,耗氣傷陰,人容易疲勞,胃口也不好,在飲食上要選取生津開胃、容易消化又營養豐富的食物。酸甘化陰,可適當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番茄、優酪乳、酸梅湯、鳳梨、檸檬、醋等。菜肴可稍微鹹一些,以補充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清涼的食品當然也不可少,如西瓜、綠豆百合湯、金銀花露等。
秋季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時候,也就是由炎夏轉寒冬的過渡季節。雖然大自然的果實在此刻成熟,但也預示著萬物開始走向凋零,俗話說,「一葉知秋」,紅花綠葉都漸漸枯黃,化落土中。到了晚秋,天氣更是一片肅殺之感,一場秋雨一場涼,自然界一片蕭瑟、收斂的景象。在古代,處決犯人通常都是在秋季,所謂「秋後問斬」,也體現了與天時相應;而在生機煥發的春季,殺生就違背自然規律了。秋高氣爽,我們應當早睡早起,安定神志,不使肅殺之氣侵入體內,避免悲秋之感,心平氣和,收斂情志,保津斂汗,調暢氣機,注意養陰,這樣才能順應秋令的特點,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收穫健康。這時,我們常感到口鼻乾燥,咳痰黏膩,皮膚燥癢脫屑,出現一些陰虛的症狀,所以要注意養陰生津,多飲湯水,適當進補,提高自身免疫力。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往往沒什麼胃口,身體消耗多,吸收少,而萬物成熟的秋季正好是個補充營養,以食養生的最佳時節,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一些積蓄。我們應選擇甘潤養肺類的食物來平衡秋燥,保護津液,如:秋梨、柿子、甘蔗、葡萄、蘋果、香蕉、橘子、柳丁、柚子、花蜜、沙參、荸薺、銀耳、蘿蔔等。此外還要多喝水,每天不少於八杯,清水滋潤臟腑,直接起到養陰的作用。秋天既是燥邪當令,我們就要避免食用燥熱的食物,燒烤煎炸類以及油膩的食品應少吃為妙,辛辣的菜餚也要節制,這些都會燃起體內燥火,打破陰陽平衡。
「冬三月,此謂閉藏」,這個季節的特點是「水冰地坼」,就是河水結冰,大地凍裂,在這個階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採取的行為是「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毋泄皮膚,使氣負奪」,人們應該儘量的「藏匿」,不要擾亂身體內的陽氣,要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活動,使思想情緒似出現又似隱藏,好像有所收穫卻又不顯露;遠離寒氣,靠近溫暖的地方,不要讓自己的皮膚太過外露損耗陽氣,如果違反了這些原則,逆季節而動,那麼就會傷及腎氣,來年春天也會出現萎厥,使春天的應有陽氣不足。我們要順應天時,養精蓄銳,以待來年,可以多吃些益腎食品,如腰果、芡實、山藥熬粥、栗子、香菇、核桃、黑木耳、黑芝麻等。孫思邈還告訴我們,每年農曆八月一日以後,就可以每天都用微火暖足,不要使下肢冷冰冰的,毫無生氣。就人體而言,上為陽,下為陰,冬季天地氣閉,血氣伏藏,養陰就要使氣機在下,要頭涼腳熱,不要發洩於上。所以說人不要過分運動出汗,發洩陽氣,否則必然有損於人。此外,凡冬季忽然有大熱之時,夏季忽然有大涼之時,都不要高興,反常的氣候往往預示了將會有流行性疾病,這時應該調順氣息,使身體寒熱平和,可免除疾患。
孫思邈無疑是繼承並發揚了《黃帝內經》中的季節養生方法,要順應不同的季節來養生,而不能逆著來,這樣才能「免其夭傷」。這些養生內容貫穿於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極具實用性,做到了,方能「始盡養生之道」。
第二章 起居生活無小事
2.睡眠有講究—先臥心,後臥眼
醫院裡的失眠門診總是很有市場,每天排隊都轉一個大彎,有詩曰:「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確,在現代人眼裡,睡方可比仙方重要多了,忙碌了一天下來,舒服地睡上一覺,該多好。
睡眠是人的主要休息形式,人的生命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如何才能睡個好覺是養生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衡量身體健康的標準,如果我們能把睡眠這項重要工作做好,那無疑等於延長了生命。孫思邈很重視睡眠,在《千金要方》中,他總...
作者序
看大醫如何養生
自古至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長壽都一直是個永恆的話題。一說到百歲人瑞,人們總是津津樂道,總想探索人瑞們的長壽秘訣:究竟人家是怎樣保養身體的?活過百歲有哪些養生訣竅?我自己又該如何去保持健康呢?……人們太渴望獲得健康知識了,壽命不息,探索不止,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法門。作為人瑞中的佼佼者,唐代大醫孫思邈不僅活到了一百四十歲,還是一位養生方法集大成者。他的養生之術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家的養生理論,提出了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
孫思邈出生於陝西省耀縣孫家原村的一個極為普通的農民家庭裡,許多人只知道他是人瑞,卻不知道他本人其實健康底子並不好,從小就體弱多病,為了求醫問藥幾乎傾盡家產。因為疾病,他立志學醫,成為歷史上一代名醫,民間尊稱其為「藥王」;因為疾病,他久病成醫,特別注重養生,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唐代創造了一個長壽奇蹟。他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壽命自己掌握,我想盡享天年,沒有什麼不可以!他從不空談養生,而是去落實養生,落實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環境、起居、衣著、飲食、心理等。他的養生之道簡單、實用、詳盡、全面,使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孫思邈的養生理論主要集中在《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著作中。《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是他於西元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0歲時開始撰寫,於西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70歲時用了10年時間撰成的。30年後,西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他100歲時,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翼」為輔助之意,是《備急千金要方》的續集,兩書合稱《千金方》。這兩部醫學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自問世以來,倍受世人矚目,其中博大精深的養生理論和極其豐富養生經驗令人受益匪淺,不少在今天看來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本書第一至七章即是適應現代需要,分門別類,挖掘整理兩部《千金方》裡的養生保健方法,看看我們一代大醫是如何養生的。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親身實踐而得來的長壽經驗與大家分享,我相信對於身心疲憊、想好好養生又處於迷茫之中的現代人一定會有所啟發。
孫思邈這漫長的一生裡,著作頗豐,但除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外,大多失傳。另有部分養生篇章散見於其他文史典籍之中,還有一些養生歌訣流傳在民間,如「孫真人衛生歌」、「孫真人攝養論」、「孫真人養生銘」、「孫真人枕上記」、「謹疾箴」、「孫真人福壽論」等等。本書本著全面發揚孫思邈養生文化的宗旨,力求完備,因此將除兩部《千金方》之外的養生篇章悉數收入第八章,並作出一定的解讀,希望對讀者有所裨益。
醫者父母心,名氣再大,孫思邈也從不離開老百姓,他始終堅持在民間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人們感其恩德,更驚其神奇醫術,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本書在每章結尾處都給大家講一講孫思邈的傳奇故事,讓我們共同領略名醫風采,增加養生信心。正所謂「金杯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孫思邈仙逝之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一代大醫世代流芳,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看大醫如何養生
自古至今,不管時代如何變遷,長壽都一直是個永恆的話題。一說到百歲人瑞,人們總是津津樂道,總想探索人瑞們的長壽秘訣:究竟人家是怎樣保養身體的?活過百歲有哪些養生訣竅?我自己又該如何去保持健康呢?……人們太渴望獲得健康知識了,壽命不息,探索不止,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法門。作為人瑞中的佼佼者,唐代大醫孫思邈不僅活到了一百四十歲,還是一位養生方法集大成者。他的養生之術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和醫家的養生理論,提出了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尊崇。
孫思邈出生於...
目錄
序言 看大醫如何養生
第一章 我命在我不在天
1.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2. 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
3. 改變嬴弱體質,活到百歲大壽
4. 怎樣才是真正的愛護自己
第二章 起居生活無小事
1. 創造優雅清靜的居住環境
2. 睡眠有講究─先臥心、後臥眼
3. 起居有常身康健
4. 話說多、不如少
5. 夢與疾病的秘密
6. 增減衣裳勤沐浴
7. 四季攝養,天人合一
8. 適當節欲,固本培元
第三章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1. 怎樣吃─養成健康的進食習慣
2. 吃什麼─粗細搭配、輕清素淡
3. 藥補不如食補
4. 調和五味,拒絕反季節食物
5. 食不欲雜─簡化我們的餐桌
6. 飲酒不可過量
7. 服水養生,調養身心
8. 排毒減負清腸─神奇的避谷養身術
9. 服藥保養─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10. 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第四章 動靜相宜,和諧中庸
1. 適時勞動與鍛鍊
2. 養生以不傷為本
3. 密傳天竺國按摩法
4. 老子按摩法四十九式
5. 孫真人常用養生十三法
6. 激發免疫潛力的黃帝內視法
7. 祛病延年六字訣
8. 吐故納新,和神導氣
9. 靜養身心的禪觀法
10. 平衡陰陽,導引吐納
11. 日月星光禹步法
12. 頭面部按摩,容光煥發
13. 背部按摩,一身輕鬆
14. 量力行,常散步
15. 孫真人獨創簡便易行取穴法
第五章 婦幼保健當重視
1. 女性養生體質特點
2. 極具中醫特色的逐月養胎法
3. 優孕優生說胎教
4. 生男還是生女—胎兒性別判斷
5. 千萬不要墮胎
6. 婦人產後調養—健康的岔路口
7. 新生兒護理要點
8. 哺乳有講究
9. 養小為大—孫真人的養兒經
10.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相兒命短長法
11. 內外兼修—唐代的天然美容術
第六章 如何打造一個愉快的晚年
1. 笑對秋陽—衰老也是自然規律
2. 修身養性,頤養天年—「養老大例」有特色
3. 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以讀書為樂
4. 培養愛好,心不空虛
5. 百善孝為先,圓滿孝道無遺憾
6. 養眼護齒—高品質生活的保證
7. 腸一潤,便就通
8. 正本清源—孫真人看糖尿病
9. 善終—真人的最後啟示
第七章 養德化性必長壽,性格決定命運
1. 養生的本質是養性
2. 大醫德為先,大德必得其壽
3. 誰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4. 知足常樂,不做欲望的僕人
5. 減壓滅煩惱
6. 人不可以無畏
7. 行善積德思無邪
8. 智圓行方,積極樂觀
第八章 透視孫真人養生精華
1. 解讀「孫真人衛生歌」
2. 解讀「孫真人攝養論」
3. 解讀「孫真人養生銘」
4. 解讀「孫真人攝養枕中方」
5. 解讀「孫真人保生銘」
6. 解讀「孫真人枕上記」
7. 解讀「孫真人謹疾箴」
8. 解讀「孫真人福壽論」
9. 解讀「孫真人存神煉氣銘」
後記 返樸歸真最美好
序言 看大醫如何養生
第一章 我命在我不在天
1.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
2. 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
3. 改變嬴弱體質,活到百歲大壽
4. 怎樣才是真正的愛護自己
第二章 起居生活無小事
1. 創造優雅清靜的居住環境
2. 睡眠有講究─先臥心、後臥眼
3. 起居有常身康健
4. 話說多、不如少
5. 夢與疾病的秘密
6. 增減衣裳勤沐浴
7. 四季攝養,天人合一
8. 適當節欲,固本培元
第三章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1. 怎樣吃─養成健康的進食習慣
2. 吃什麼─粗細搭配、輕清素淡
3. 藥補不如食補
4. 調和五味,拒絕反季節食物
5. 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