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科技讓家人消失了。
轉身遇見柏拉圖、賽尼加、古騰堡、莎士比亞、富蘭克林、梭羅的身影,
只要我們知道何去何從,這將是個完美的時代。
「要去哪裡?問問你的iPhone吧!」
「iPhone真的能夠拯救人類嗎?」
「離開人群,到城外去好好思考幾個鐘頭吧!」
「我有三把椅子:孤獨、友誼與社交。」
一本談數位與哲學的故事書,正以幽默、犀利的姿態上演,帶你穿越永恆連線的時代!
美國新聞俱樂部 亞瑟羅斯獎獲獎者力作,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佳評如潮
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曾昭旭
愛台灣部落客 蔡阿嘎
癮科技站長 吳顯二
CS電玩國手 Vocal 熱血推薦
作者簡介:
威廉‧鮑爾斯(William Powers)
出生於亞利桑那州,在羅德島長大。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文學學士。華盛頓郵報記者,報導商業、政治、流行文化等主題,讀者認為在這個資訊時代他是作家,也是思想先驅。
他的作品見於大西洋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紐約雜誌、衛報、McSweeney's等出版品中,榮獲兩次亞瑟羅斯最佳美國媒體評論獎(Arthur Rowse Award for best American media commentary)。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曾昭旭
愛台灣部落客 蔡阿嘎
癮科技站長 吳顯二
CS電玩國手,SOC GAMING 數位內容、賽事執行經理 Vocal
紐約時報書評 勞利‧威納
華盛頓郵報副主編 鮑伯‧伍德沃德
《書和人》作者,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杰拉爾丁‧布魯克斯
《普魯斯特與烏賊》作者 瑪莉安.沃夫
推薦序1
新抬頭運動
愛台灣部落客 蔡阿嘎
這天走進一家麵店吃晚餐,忙著煮麵、招呼客人的老闆娘摸摸兒子的頭:「乖喔,你乖乖看卡通,媽媽去忙。」桌上立著一台iPad,小孩子盯著閃爍的螢幕,時而微笑時而瞠眼。一時許多畫面在我腦海中閃過,原來,現在的孩子已非昔日「電視兒童」,而成為「蘋果兒童」了!還記得小時候總被阿嬤催促著:「莫看電視了,緊吃飯!」「幾歲了還在看尪仔冊?」如同在阿嬤眼中,那些聲光和漫畫並非生活必需品,我們也不習慣現在的「螢幕世代」,老是抱著螢幕瞧。
兩年前,智慧型手機使用者還是稀有動物,如今人人抱怨手機上網不夠快,螢幕時代迅速來臨,實在不及招架;記得中學國文有一篇課文〈數字人生〉,作者吳魯芹寫著:「人生已經淪落到僅剩幾個數字,幾個數字就可以道盡人生。」我說,人生已經淪落到僅剩一個「螢幕」,一個數字就可以連結;看書、購物、溝通、遊戲,只需一個螢幕加幾個手指動作就能輕鬆解決,不用花時間在手札裡寫上朋友的生日,Facebook會自動通知,提醒你記得在朋友的塗鴉牆說聲生日快樂;上課不用再穿越長長的座位,傳一張摺過好幾回的紙條來回聊天,只要低頭用App群組發送,彼此互不打擾。的確,「螢幕」帶來便利的生活,但習慣這樣生活的我們,是否也代表漸漸習慣「沉默」?
就像阿嬤不了解,為何一直開著電腦?有什麼好玩?我們有時也會問,為何在一群朋友的餐桌上,每個人都低頭玩手機?螢幕新時代的來臨,時間變少了,卻勢必要圓融、彈性地接受這樣的改變。每個生命總有出路,每個時代也都有特別的意義,你能否想像當老頑童遇到猴囝仔會擦出什麼火花?歷史上的偉大哲學家們,又會如何用「智慧」來平衡「智慧型螢幕」帶來的「不平衡」生活?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七位大哲學家面對新時代的更迭,用千年之後也同樣適用的真理,來因應科技的震撼;柏拉圖用暫時的抽離、莎士比亞用最單純的美好、富蘭克林選擇用正面的思考,讓科技不至於擺佈整個生活。
螢幕裡,可以看到新的世界,卻打不進你心的世界;抬起頭吧!重拾一本喜歡的書,聆聽書本翻閱的沙沙聲;打電話約App上群組內的朋友,過一個沒有螢幕和鈴聲干擾的下午。
推薦序2
拒絕數位毒癮入侵
癮科技站長 吳顯二
曾經「追求考試前三名」占據了求學生涯;我想在成堆的教科書裡喘口大氣,熱血的《七龍珠》、背著父母偷買的「超級任天堂」,以及一張二手FinalFantasy五代RPG遊戲卡匣,成了心靈救星。早上五點半爸媽外出爬山後,便是我每天三十分鐘愉悅的電玩時光。每個職業都練到最高級、翻爛攻略本的每一頁,認真地思索研究:「到底要如何開著飛空艇,找到傳說中的摩艾像?」
高中聯考那個暑假,靈魂受到貪婪魔鬼的擾動,禁不住店家推薦,我買下一直以來嚮往的「磁碟機」,終於!只要花新台幣二十五元,想要的遊戲就能輕鬆入袋。不料悲劇就此發生了!每套遊戲使用期限縮短為「二次」,若不能讓我立刻上手,就壯烈成仁吧!我再也無法深刻體驗遊戲的奇妙和樂趣。直到 SONY PlayStation 上市,熱情又重新燃起。然而人總是喜新厭舊,PS又面臨改機的命運,垃圾桶多出一堆無趣的光碟片,遊戲的深度再次離我而去。
螢幕讓工作和思想變好嗎?它讓你和朋友間感情更緊密嗎?它幫助你找到距離與空間嗎?你因它更了解這個世界嗎?你的身、心、靈比以前更美好嗎?
《哈姆雷特也愛瘋》書中這段話,恰好擊中要害。我內心吶喊著:「有的有的!在拿到 iPhone 2G 第一代的時候,透過這塊螢幕,我整個思想和視野都打開了!」同時又哭泣著:「沒有沒有!自從換成iPhone 3G永久連網以後,每天被沒營養的資訊碎片餵養著,成了殭屍般的低頭族,只差毒癮患者一點點了!」
謝謝《哈姆雷特也愛瘋》,讓我深深領略到,電玩不會腐蝕人心,智慧型手機從沒含有海洛因。真正讓人心靈迷失的原因是,我們擁有了無限的資源,卻不懂珍惜、不知取捨。
回溯歷史,偉大如富蘭克林,當時也身處同樣慌亂的時代,但他的正向原則主導了人生的深度。我試著效法本書指引,啟動家裡的「網路安息日」,花些時間翻翻《聖經》,七年前讀的《啟示錄》如今依然經典。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每個深夜與凌晨,將自己習慣深埋於螢幕的腦袋給拔了出來,網路資源愈有限,上網的每一刻愈是珍貴。
我很驕傲,能在一片低頭族中抬頭挺胸!
推薦序3
不失控的連線生涯
CS電玩國手 Vocal
十幾年前,我開始沉浸在數位世界,電腦遊戲及CS競賽成為生活重心,也因此建立了豐富的人脈資源,得到特別的人生體驗。我以創新的姿態招收學生,大群朋友圍繞在側,一起當夢想家,同時也是實踐者,本來該為了能在這邊說幾句話而先感謝智園的邀約,不料即使豪氣萬千地終於決定下筆(敲鍵盤)這一刻,眼角餘光瞄到螢幕上Facebook的信息通知列彈出了「1」!我竟發現自己需要「控制」那股想用滑鼠點擊新通知的欲望!難道就這麼需要隨時「Follow」世界每分每秒的訊息嗎?紅色通知比生活還重要、緊急嗎?
朋友們難得的聚會變質了,人乖乖出現,卻都心不在焉,他看著你、你看著她,眼神無法專注,手上的螢幕超載了焦慮世界和爆炸資訊。多麼不自在!只要行動裝置(手機)稍一斷線,就讓人坐立難安!
從前那種「隨時當心靈清道夫」的生活回不去了,就像耳機永遠黏在耳朵上,播放著吵雜的聲音,我們懶得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眼神交會,並且極少品嘗思考的幸福。在依賴連線世界的程度與日俱增時,我常心懷矛盾。科技的迷人不需我贅述,但是關於生活品質和寧靜呢?老闆、朋友、同事、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幾個按鈕就找到正在行走、閱讀、與愛人相處的我,能夠完全置之不理嗎?可以不去掛念連線世界那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和通知嗎?如何才能取得二者之中的平衡?
當我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且將歷史上七位偉大的哲學家面對科技的態度納入討論時,曾懷疑過它能為我帶來些什麼,我可不想在這「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生活戰場,再中一記內容難以理解的悶棍,沒想到我多慮了,它貼近生活的淺顯表達方式、輕快如樂曲般的敘述節奏、對比強烈的古今案例、探索心靈的明確指引,讓我很快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不論是好的、壞的、因應、了解、善用與中庸,惟有找到專屬於自己「內心獨白」的方式,才能取得科技與人心間的平衡,悠活於連線世界中。
至於要如何找到,請交給這本書吧!
名人推薦: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曾昭旭
愛台灣部落客 蔡阿嘎
癮科技站長 吳顯二
CS電玩國手,SOC GAMING 數位內容、賽事執行經理 Vocal
紐約時報書評 勞利‧威納
華盛頓郵報副主編 鮑伯‧伍德沃德
《書和人》作者,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杰拉爾丁‧布魯克斯
《普魯斯特與烏賊》作者 瑪莉安.沃夫
推薦序1
新抬頭運動
愛台...
章節試閱
哈姆雷特的隱藏訊息
莎士比亞開始他寫作生涯後十年中,最廣為人知並且回響熱烈的劇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在〈哈姆雷特〉劇中有一段話,說出了我們面對科技的窘境,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這數位時代中,筆記本依舊佔有一席之地。
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遇上了他爸爸的鬼魂,在這之前,所有人都相信他是因為遭毒蛇咬傷而死,但這鬼魂卻說出了不同的原因:他說他並不是被毒蛇咬死的,而是被他弟弟,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同時也是現在的國王給下毒害死。鬼魂哀求哈姆雷特為了這「最下流的謀殺」而幫他報仇,他漸漸地消失,並用鬼魂的聲音和他說道:「再見了,再見了!哈姆雷特,記得我。」
儘管這一切牽扯到一宗懸疑複雜的謀殺案,但哈姆雷特的反應卻很「淡定」,他說:
「記得你?我可憐的亡魂,當記憶不曾從這混亂的球體中消失的時候,我會記著你的。」
這其中隱藏了什麼樣的訊息呢?
哈姆雷特繼續說道:
「是的,我要從記憶的table上
拭去一切瑣碎、愚蠢的記憶
書本上的一切格言
一切的陳言套語
過去的一切印象
我少年閱歷時所留下來的一切痕跡
只願將你的命令留在腦筋的書卷中
不摻雜其他沒有意義的雜訊。」
如果有注意看的話,會發現莎士比亞讓哈姆雷特說了「書」這個字兩次,也提到了「table」。
究竟「書」和「table」代表什麼呢?
--
賈伯斯與上帝手機─ iPhone 3G
透過了稜鏡科技,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地方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事件。不管是倫敦有恐怖分子引爆炸彈,或是伊拉克的民主派暴動,通常,事件本身、或是事件中的主角,都不是真正能讓事情傳開的工具,真正能做到這些的,是科技。自由遊行是一回事,透過數位工具計畫、執行自由遊行,接著透過新聞播出讓大眾知道是另一回事─這才是所謂的新聞。
當新聞透過這些裝置傳播後,這些活動到達了狂熱的程度。以二OO八年夏天來說,那位芭蕾舞者所讚賞的行動裝置改良版─ iPhone3G版上市了,蘋果公司的總裁在一場記者會中揭開了它的面紗,透過一名科技記者的描述,讓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闡述政治、傳播福音的聚會:
我已經聽過賈伯斯夠多計畫了,而現在就是他讓大家知道,他確實是一位可以凝聚群眾,並實踐夢想的男人。一直以來,我都有個疑問─有時候,在一整天像是宿醉般地度過後,我不禁會想起,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夠改變我的人生。賈伯斯在台上時,充滿了魅力與吸引力,就像是昨天,群眾和蘋果公司的開發人員為他大聲喝采,記者會很快地就被推到高潮。
事實上,很多只有結果的新聞,依舊有著他們的忠實信眾。這裡有個裝置,不管是普通的事情(某天某國際報社的頭條:「要去哪裡吃東西?問問你的iPhone吧!」)或是像英雄般的故事(「iPhone真的能夠拯救美國嗎?」另一人問道。)
再一次地,記者僅僅是反映出群眾對於這些裝置有多麼著迷,而這都是因為這些裝置已經廣泛地存在於每個人的親身經歷中。
這就像一看到數位裝置的潛力後,我們已經相信涅槃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
--
比爾‧蓋茲的宣傳片教你成為有錢人!
以對抗過度數位聯結為宗旨的「資訊超載研究集團」成立沒多久,微軟就拍攝了一系列的廣告。這些幽默的廣告短片以微軟總裁比爾‧蓋茲,還有喜劇演員傑瑞‧松菲爾德為主角,宣傳微軟公司的科技產品。
「比爾,你已經將超過十億人都連在一起了,」松菲爾德在其中一支廣告裡說,「我真的很好奇,接下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讓青蛙用電子郵件?讓金魚能上網?還是讓阿米巴原蟲能用部落格?」
比爾對他暗示,他說的可能都沒有錯。接著畫面變暗,只留下一段標語:「永恆連線。」
不是「適當」,也不是「稍微」,而是永不停止、沒有間斷的「永恆」連線。在媒體剛為了「科技工業意識到,讓人們將時間都花在連線,是一件糟透了的事情」而喝采時,微軟立刻轉過身,繼續對著我們佈道。
即便那些公司的產品會使人成癮或是有所危害,但類似這樣的事情卻依舊不斷出現。
當製酒產業與政府廣告都義正嚴詞地譴責「酒精成癮症」時,他們卻同時也花數十億元鼓勵我們飲酒。雖然如此,但至少在飲酒這件事上面,推行「飲酒」與推行「酒精成癮」有著明顯的區別。
而推崇永不間斷連線的生活,這樣的科技企業(微軟大概是唯一的一個)等於是鼓勵要和酒精成癮一樣,要養成極度不健康的「數位成癮症」。
「永恆連線」等於是永恆的隔離,而這個事實,不會有人比那些公司的人更清楚。工作環境訊息超載的研究中,最令人震驚的數據與抱怨─這些員工有太多事情讓他們分心了,他們幾乎沒辦法思考─都是來自公司的技術部門。
這種數位的思考矛盾,同樣也存在於媒體之中,媒體應該是要扮演讓大眾能了解重大公共議題的角色。近年來,新聞媒體盡責地讓大眾瞭解了我們正處於一個「資訊氾濫」的年代。雖然沒有什麼太出色的表現,但就連在最崇尚科技的新聞媒體中,都會有這方面的警告。以Wired.com來舉例,他們就曾以「過量的數位資訊正燒壞我們的腦袋。」作為頭條。
但在同時間,新聞媒體卻和所有的矽谷巨人一樣,不停地推崇無止盡連線,而這麼做的原因卻是一樣的:商業需求。他們需要有他們產品的愛好者,當然了,人數越多越好。如果有兩百萬人每天來看你的網站十分鐘,這樣很不錯。但如過同樣的兩百萬人,像是被黏住了一樣,不停地在你的網站上點著廣告、只有在吃飯和上廁所時才會離開。
那這樣就太完美了!你成為了有錢人!
--
斐德羅與蘇格拉底的心得交流
「走在城外的感覺,遠遠比城內來的神清氣爽。」
柏拉圖最棒的一段談話,是在夏日的雅典所說出來的。西元前五世紀末,被人們稱為希臘的黃金歲月,因為那時候的希臘,同時有著許多偉大的藝術家、詩人、劇作家、哲學家與政治家。他們之中最有名氣的一位,莫過於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那時,蘇格拉底看到了一位他認識的年輕人,於是叫了他一聲。
「我的朋友,斐德羅!最近過得好嗎?你要上哪兒去?」
這樣真誠打招呼的方式,正是蘇格拉底的人格特質,他是一位珍惜朋友、並且對於他們的生活有著強烈好奇心的人。他渴望能與人面對面交流,這樣的個性,可以從柏拉圖的筆下看出。
而這段從斐德羅篇中所節錄出來的一段話,就可以發現,人類的連結科技,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一種革命性的交流方式─書寫─來到了長期以來,一直使用語言交流的希臘社會。
漸漸地,書寫開始流行起來,一些經常思考的人們開始擔憂,這對於他們生活各方面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心靈的影響。換句話說,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在大約兩千四百年前,但卻和我們的年代有些相似。「書寫」正處在兩種科技時代的交界處,柏拉圖那時所研究的問題,現在又再次浮現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斐德羅告訴蘇格拉底,他剛剛花了一整個早上,聽完了知名演說家呂西阿斯最新的演講。對於現代的讀者來說,也許會很好奇,為什麼一個年輕人,在那種完全以口頭說話的世界中,還願意將時間花在聽演講之上?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就像是現在風行一時的社群網站和惡搞短片一樣,在沉迷於巧言巧語的希臘來說,沒有什麼是比坐在一位出色的演說家腳下,沉浸於他所說的一言一語更酷的事。
這場演講的主題,是人們總是很感興趣的:性。
他們用了什麼方法,來記錄這場演講呢?
--
賽尼加與羅馬榮耀
羅馬的哲學家盧修斯‧阿奈烏斯‧賽尼加。他出生的時候,差不多就是耶穌誕生的時候。他生於西班牙的城市哥多巴,而當時還是羅馬帝國一個偏遠的村鎮,當時他爸爸則是任職於當地的鎮長。在他還非常小的時候,就被送到羅馬去接受教育,而他也立志要為政府工作。三十五、六歲時,當上了元老院議員,接著他成了尼祿登基後前八年的顧問議員。尼祿登上王位時還是個青少年,賽尼加在這幾年之間有效地治理著羅馬帝國,他的權力極大,因此被二十世紀的史學家稱為「世界真正的統治者。」學者們一致認為,那段時間是帝國最昌盛的時刻,而這都得歸功於賽尼加。(當賽尼加失去權力後,尼祿所統治的帝國開始腐敗、墮落。)
他寫下幾行字:「擁有的少的人,並不是貧窮的人;有著欲望才是真正的貧窮。」他相信哲學的主要目的,應該要用實用的見解來讓人們過得更好。他所寫的文章和句子,一點都不像是兩千年前所寫的,反而比較像是上禮拜才寫下的。
他說:「身處擁擠的世界,心靈難以找到空間。」
那麼,「書寫語言」究竟對羅馬造成了那些巨大的影響?
--
古騰堡的神聖小鏡子
西元一四三二年,德國的城市阿亨,舉辦了一個能一窺中世紀生活的大事件。阿亨是歐洲最具宗教氣息的城市之一,也成了大多數基督教朝聖者的目的,當時的狀況就如傑弗里‧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說的一樣。
朝聖者要到阿亨,是因為宏偉的大教堂中,要展示一些全基督世界中的神聖宗教遺物,包括了一般認為是耶穌襁褓時期的裹布、聖母瑪利亞的長袍、還有用來施洗約翰的頭巾。這些物品普遍被認為有著神奇的力量,也因為它們吸引的人群過於龐大,在十三世紀末開始,教會決定開始限制展出的次數。從此以後,這些遺物每七年才會公開展出,並且只展出兩個星期。
西元一四三二年,由阿亨舉辦這七年一度的盛事,數萬不論遠近、踩著赤腳、騎著馬、驢子、馬車、牛車、還有其他各種辦法前進的人,湧入了阿亨城。就像是喬叟所寫的朝聖者一樣,這些人來自各種不同的環境、屬於社會各種不同層級。
但一到了教區內,就變成了一群人,他們一樣會大聲地喊著、流著汗擠成一團,全都是為了同樣的目標:遺物。有一年,這樣擁擠的情況導致一棟建築倒塌,造成十七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慘劇。
他們在找什麼遺物?
--
逃離世界七天!
一些芬蘭人發起了全球性的「丟掉手機運動」他們解釋說,這是一種「象徵心靈自由、解開持續遭到外界聯繫而困擾的枷鎖」的運動。這原本一年一度的全球競賽招來一些媒體的關注,但這故事最引人深思的事實是:芬蘭是世界上連線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看來,我們連線得越多,身上的枷鎖就越沉重。
只有少部分的我們,能夠真的丟下這些工具;因此,我們接下來能做到最好的方法,只有逃離他們。因此,前往極偏遠地區的「離線旅遊」也開始漸漸盛行。「在我們位於格林納丁斯島、聖文森莊園度假聖地的二十二間別墅中,你沒有辦法找到電視、使用電話或是接收到無線上網的訊號。」一本旅遊雜誌報導道。「在那兒,你只能在空曠、潔白的沙灘上,在樹蔭下、吊床上、還有無數清幽的角落,享受書本的陪伴。」
在這個島上,人們還是可以使用他們的智慧型手機─在沒有無線訊號、一個似乎沒辦法比它更隱密的島上─但上面會顯示著:「出現嚴重的錯誤。」
而另一個島上的度假聖地,對這種問題也提供了非常有創意的解決辦法:一套「孤獨旅行」要價九百九十九美元,提供「七天逃離世界的休假」,他們會檢察你的行動裝置,並將他們取走,鎖在置物箱中一整個星期。
網路安息日,等你來共襄盛舉!
--
一個可以容納十億人的大房間!
想像你自己正在一個巨大的房間裡,有十億人舒舒服服地待著。
儘管這房間如此巨大,但在其巧妙的設計之下,每個人彼此之間卻是如此靠近,房間裡所有人都能夠輕易地走到另一個人身邊,拍拍他的肩膀。
從早到晚,這裡就像是一場永不歇息的交流盛會。
這是個「數位極繁主義」的永恆連線時代。
這個時代誕生了一個新的人種─人屬,分心種。
那些三十歲以下,由螢幕伴隨他們長大的人,天生就沒有辦法好好地與人談完話。
分心的學生們在滿是螢幕的教室中,聽著分心的老師教課;駕駛人闖紅燈、衝上分隔島,只為了要收發訊息而害死自己或他人。我們身處於數位的迷霧戰區之中,並將戰場擴張到家中,時時刻刻使用著螢幕,以確保這層霧不會散去。
心理學家說,當你放下了一件要用腦的工作,去處理其他的干擾時,你在原本處理的事情上所培養的情緒和認知將瞬間衰退,干擾越多、越長,就越難回到好不容易所建立起來的專注。根據一些估計的數據來看,要回復注意力的時間,大約是耗費在那些干擾上十到二十倍的時間。因此,若遭到一分鐘的干擾,可能要花上十五分鐘才能夠彌補回來,而且這還是你有回到原本處理的事情上的情況,若在這之間又多了其他的干擾,那要回復的時間就會更長。
這時候,聰明的,你,不妨替自己獨立出一塊「瓦爾登區」,安安靜靜地閱讀,然後靜下心來想一想。
螢幕到底幫我們從外在的事物中,獲得了多少內在的獎賞?
你的螢幕有讓你的工作和思想變好嗎?
它有讓你與朋友之間的感情更緊密嗎?
它有幫助你找到你需要的距離與空間嗎?
你有靠它來更了解這個世界嗎?
使用它以後,你的身、心、靈有比以往更美好嗎?
我們都太忙碌了,非常、非常的忙碌!
電子郵件、簡訊、語音信箱、有人戳了你一下;訊息通知、回應;連結、標籤、文章;照片和影音;文字部落格和影音部落格;搜尋、下載、上傳、檔案和資料夾;訂閱和封鎖;塗鴉牆和桌面小工具;實體商品和雲端下載;使用者名稱、密碼、使用者金鑰;快顯視窗和阻擋廣告視窗;鈴聲和震動。
那麼,深度到底在哪呢?
「深度」像是樹根一樣,把我們和這世界連接在一起,讓生命完整有意義。
它豐富了我們的工作、我們的社交生活,還有所有我們做的一切。它是一段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生活中我們最重視的一塊。
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還有領導人,都有著比一般人更能夠「抓住」機會或是靈感的能力,他們對於內在的了解,讓他們能無畏地去追捕一個閃過的畫面。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艾蜜莉‧狄金森、艾爾伯特‧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
─我們可以說他們是「非常傑出」的人,有所成就純粹是因為聰明才智。其實不然,他們是以原有的聰明才智,加上更深、更遠的思考方式,才造就了那不凡的事蹟。
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到!我們能愉快地透過洞悉力,來找到所做一切的「深度」。
其實所有人,都有著能夠活出有深度人生的潛力。
當你讀到這些的時候,也許已經又有新的連接模式在風行了。
我們有著豐富的工具,而不同方式的連結也不斷地在倍增。
有一天你赫然發現,你的家人消失了!
這種情形,其實不是第一次發生。
「螢幕」的意義就好比在文藝復興時,莎士比亞給了丹麥王子一個當時英國非常流行的小工具,就如同現在的黑莓機和iPhone一般。人們也擔心著新科技會影響、改變他們的思想,而想要找出方法逃離人群。
穿越歷史,翻開柏拉圖、賽尼加、古騰堡、莎士比亞、富蘭克林、梭羅、麥克魯漢等人的扉頁,他們的故事正巧述說著一個事實─
只要我們知道何去何從,這將是個完美的時代。
哈姆雷特的隱藏訊息
莎士比亞開始他寫作生涯後十年中,最廣為人知並且回響熱烈的劇本〈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在〈哈姆雷特〉劇中有一段話,說出了我們面對科技的窘境,也解釋了為什麼在這數位時代中,筆記本依舊佔有一席之地。
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遇上了他爸爸的鬼魂,在這之前,所有人都相信他是因為遭毒蛇咬傷而死,但這鬼魂卻說出了不同的原因:他說他並不是被毒蛇咬死的,而是被他弟弟,也就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同時也是現在的國王給下毒害死。鬼魂哀求哈姆雷特為了這「最下流的謀殺」而幫他報仇,他漸漸地消失,並...
目錄
前言:數位書房
導讀
第一部 多少趣味──互動生活的難題
第一章 我很忙,非常忙
數位世界中,深度到底在哪兒?
第二章 哈囉,媽咪
螢幕的魔力
第三章 落水,解放
脫離連線生活
第四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
當我們並不是真的這麼想時,該何去何從?
第二部 大隱於市──七位哲學家的生活課
第五章 走向天堂
柏拉圖談話與書寫的距離
第六章 心靈的三溫暖
賽尼加的內在世界
第七章 神聖的小鏡子
古騰堡的印刷生意
第八章 哈姆雷特也愛瘋
莎士比亞的記憶老工具
第九章 創造正面生活
富蘭克林的十三項原則
第十章 瓦爾登區
梭羅在鬧區裡隱居
第十一章 自我冷卻
麥克魯漢的快樂恆溫器
第三部 尋找深度──實踐生活的哲學
第十二章 不再時時刻刻忙碌
哲學家的每一天
第十三章 斷線與消失的故事
網路安息日
後記:重返書房
前言:數位書房
導讀
第一部 多少趣味──互動生活的難題
第一章 我很忙,非常忙
數位世界中,深度到底在哪兒?
第二章 哈囉,媽咪
螢幕的魔力
第三章 落水,解放
脫離連線生活
第四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
當我們並不是真的這麼想時,該何去何從?
第二部 大隱於市──七位哲學家的生活課
第五章 走向天堂
柏拉圖談話與書寫的距離
第六章 心靈的三溫暖
賽尼加的內在世界
第七章 神聖的小鏡子
古騰堡的印刷生意
第八章 哈姆雷特也愛瘋
莎士比亞的記憶老工具
第九章 創造正面生活
富蘭克林的十三項原則
第十章 瓦爾登...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