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時代雜誌選為改變世界的十大趨勢!
愈活愈年輕的世界趨勢,我們稱他們為「逆齡族」
從年輕到死亡,他們都用同一種生活態度活著!
幾歲是適婚年齡?幾歲適合為人父母?
幾歲是該退休的年紀?幾歲又算是步入中年?
如果你心裡面的答案愈來愈模糊,甚至覺得這些問題是老一輩的觀念;
那麼,歡迎你加入逆齡流行浪潮!
逆齡族並非抗拒長大,只是不在乎社會對年齡數字的期待,
他們避免不了歲月所帶來的生理變化,卻有不停歇的衝勁!
月曆只是裝飾品,年齡只是數字,要過幾歲的生活,自己決定!
《Time》時代雜誌歐洲總編輯梅爾,以長達30年新聞工作資歷,長期觀察社會變遷,首度精闢剖析社會趨勢:逆齡現象(Amortality)。
她研究發現,拜科技所賜,近百年來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壽命增加30歲,雖然人口老化是無法遏止的趨勢,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超過六十歲,這是從已開發國家到新興經濟中產階級,最大規模的遷徙。
在健康飲食、長壽科技、健身保持活力等趨勢下,這群人卻愈活愈年輕,
他們對於結婚生子、愛情、宗教、工作、心理健康和消費習慣,也與傳統世代大不同!
不但勇於突破常規,也更樂於追求自我、盡情享受人生。
除了國際統計數據與權威媒體引文外,全書援用大量歐美名人金句與案例,
如:瑪丹娜、艾爾頓.強、史汀、黛安娜王妃、伍迪.艾倫、梅莉.史翠普等人,廣泛且深入討論逆齡現象。
他們不是盲目地相信青春永駐,而是更願意以健康的心態,對生活與冒險充滿熱情。
不管壽命數字是多少,生活方式永遠選擇青春!
這股重新定義年齡的浪潮,正快速改變我們對工作、生活與消費的選擇!
如果不了解這個改變生活價值觀與消費態度的新趨勢,將是地球上最落伍的族群。
《逆齡社會》的各面向:
對於繁衍下一代:就像《精選完美男》的珍妮佛.安妮絲頓,或是《備胎女王》的珍妮佛.羅培茲,挑戰大自然的繁衍法則,不照傳統婚姻生子制度,甚至像艾爾頓.強克服性別問題,一求體驗為人父母的人生經驗。
對於愛情:敢為愛情冒險,雖然離婚痛苦,但一旦愛情變調或人生規劃改變,會勇於另尋真愛。即便高齡也如此,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夫婦在結婚 40 年後分手,但也有破百歲還甜蜜新婚的史上最熟齡新娘與新郎。此外,由於流行文化與藍色小藥丸等藥物研發,年輕人與年長者對性生活的圓滿,也比以往更加重視。
對於宗教信仰:從單一宗教信仰,變成廣義的精神慰藉。無論是為死亡做準備或重視生命,都期望度過一個更有意義、更快樂的人生。
對於心理上的需求:講求自我認同,會像戴安娜王妃和凱特.摩絲等好萊塢名人般,善於借用心理治療,來獲得心靈上的解放。逆齡族相信:外表年輕,心理也要健康!
對於工作:追求不停歇的生活,不是用另一種形式延長工作生涯,如成為「熟齡創業家」(olderpreneurs)等,就是開發多元興趣、安排豐富活動,來填補第二人生。
對於消費:相較於縮衣節食的傳統老世代,逆齡族更樂於消費,會購買諸如旅遊、汽車和娛樂服務等商品。對逆齡族而言,消費有趣的不是在買到完美物品,而是追求完美物品時的過程。所以,旅行要活動滿檔才好玩,蘋果產品等新潮科技是他們的最愛。
無論你是不是逆齡族,人生是一趟無法回頭的單行道,健康與活力是享受人生的關鍵。
書中附逆齡測驗:你趕上愈活愈年輕的生活態度了嗎?
作者簡介:
凱瑟琳.梅爾(Catherine Mayer)
《時代》雜誌歐洲總編輯,英國外籍記者協會(Foreign Press Association)前會長,從事新聞工作30年,擅長時事及社會趨勢分析。過去曾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主筆、《商務旅行家》(Business Traveller)和《國際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副主編,以及德國新聞周刊《焦點》(Focus)特派員。
梅爾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分別在美國及歐洲就學,獲有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及德國弗萊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eiburg)學位。已婚,先生為搖滾音樂家,現居倫敦,對未來滿懷希望。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並曾兼任淡江大學、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講師。目前專事翻譯,譯作包括《傾聽沈默的聲音》、《幸福的九個房間》、《通往夢想的10個黃金法則》、《杜拉克跨世講堂》、《新世代科技冒險家》、《全心待客》、《勇敢抉擇》、《雄霸亞洲》、《更快更好更有價值》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巨大集團董事長 劉金標
台灣安麗公司總經理 劉惠雯
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別蓮蒂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麻辣教授 曲家瑞
成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 韓良誠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青春啦啦隊》導演 楊力州
本書從模糊的年齡定義、年齡混淆的年代所呈現的社會現象,談到許多逆齡的精采人生。它讓我們改變傳統的思維,讓我們有機會擺脫年齡的枷鎖,把握當下、永遠向前,創造精采人生。──巨大集團董事長 劉金標
逆齡現象是全民運動,現代人一輩子都可以追求愛情、進出婚姻、組織家庭、創造生命、開創事業和參與社會。──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別蓮蒂
逆齡族不斷追求理想、嘗試新產品、樂在工作,積極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美麗人生!希望讀者用心閱讀這本好書,並從中得到工作上的新啟示,以及終身學習的勇氣。──成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 韓良誠
我相信,逆齡社會即將來到。身體的逆齡,我們要努力養生來達到,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逆齡才是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支柱。──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推薦序1
騎上逆齡之路∕劉金標
許多朋友見到我的時候,都是看到我騎著自行車。一般人總認為,騎車運動是青壯年人的玩意,需要體力、活力及耐力,老年人似乎不適宜做過度消耗體能的自行車活動──我的所作所為似乎也是「逆齡」。
我開始認真騎自行車,是從七十三歲開始。那時,正要展開環繞台灣一周的壯舉(對七十三歲的老人而言,可說是壯舉。)在此之前,我總覺得年歲已大、體能漸衰,各種老年人可能有的疾病我都有,例如:高血壓、呼吸中止症、靜脈栓塞、椎間盤突出等,而且還在十七年前罹患胃癌零期,所幸在體檢時及時發現而予以切除。在事業上,當時我也覺得年事已高,應該要交棒給年輕人了。總之,感覺上,我該準備從人生舞台上謝幕了。這就是傳統認知人生舞台「上台」及「謝幕」的常規。
然而,那趟環島騎行之後,我愛上騎車運動,上癮了,停不下來。從此之後,除了每天騎車上下班之外,我還陸續展開長時間、長距離的自行車「壯遊」:二○○九年花二十天進行從北京騎到上海一六六八公里的「京騎滬動」、二○一○年到荷蘭展開五天五百公里的「騎心荷力」、二○一○年四天的大陸陽澄湖、周庄及崇明島騎行,以及二○一二年到日本愛媛縣及廣島縣進行島波海道之行。
騎自行車帶給我健康活力,證明我並不老,我還年輕、體力也不錯,對人生充滿了信心,更願意去挑戰新事務。尤其是我親身投入推動自行車新文化後,也獲得媒體及社會的高度認同和讚美,「老人囝仔性」,騎車愈騎愈起勁。事實上,騎自行車是一項非常好的有氧運動,有助於促進健康,過去我的種種病痛,也都因為常態性的騎車運動而消解了。我當然知道,歲月不饒人,隨著年齡的增加,終有一天我無法再騎車。而我目前每天騎車,就是繼續做健康儲蓄,要把不能騎車的那一天,盡可能往後推延。依目前的情況看來,「那一天」還很遙遠呢!
中國人常說:「人生七十才開始」。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活到八、九十歲,乃是司空見慣的事。然而,重點是要活得健康、活得快樂。基因雖然無法讓我們維持長生不老,社會化卻讓我們得以維持年輕的生活態度。年齡混淆的年代,年長者可以擺脫年齡的枷鎖,仍然可以追求愛情、宗教,以及在職場上永不停歇的衝勁,讓人生活得更精采、無所畏懼。
《逆齡社會》一書,從模糊的年齡定義、年齡混淆的年代所呈現的社會現象,談到許多逆齡的精采人生。它讓我們改變傳統的思維,也讓我們有機會擺脫年齡的枷鎖,把握當下、永遠向前,創造精采的人生。這與金標近年來對人生的體會,有諸多異曲同工之處。如果您自認年歲已大,思維及行為都開始自我設限了,建議您閱讀此書,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巨大集團董事長)
推薦序2
被忽略的身分證資料∕別蓮蒂
「逆齡」,或許是個新名詞,但此現象對台灣消費者而言,早已是現在進行式──「凍齡」。
中國文化的傳統是強調「恰如其分」,幾千年來教導每一個人: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建立了一套隱然於每個人心中的年齡行為準則,以及成家立業的人生順序;甚至應該「少年老成」,才是值得稱許的。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當社會大眾對年齡的態度開始轉變時,反差是特別明顯的,很快就引起廣告行銷人的注意。早在二、三十年前,保養品的廣告就告訴我們:「我不能改變身分證上的年齡,但可以改變看起來的年齡。」原來,我們社會的逆齡現象,早就悄悄地蔓延開了。
到了這幾年,逆齡現象更是全民運動。媒體邀請「凍齡美魔女」的明星或素人,大談與她的孩子一起哈韓追星,觀眾看著節目中兩個孩子的媽皮膚緊緻、穿著迷你裙,心中開始建立一套新時代的行為典範──「向下認同」──在五十歲若能從事二十歲年輕人的活動,才是走在流行尖端。
根據我們多年來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年齡」結果顯示(如下圖),在台灣,一般人在二十歲以前的青春期,心理年齡比真實年齡略長一些;到二十歲以後,心理年齡開始延緩成長速度,逐步落後於我們生理年齡成長的速度。兩者間的差距,隨著時間過去愈來愈大,到六十幾歲時,覺得自己才只五十出頭。標準定義的心理年齡包括自覺年齡、外貌年齡、行動年齡、興趣年齡四個面向,正是本書中一再描述的情況:戰後嬰兒潮的銀髮族們,自覺還處於壯年,努力以微整型或是手術維持自己的外表和體態,並持續從事青壯年時期的工作和嗜好,甚至是激烈的運動和戶外活動。
「跨界」是這個時代的流行語,「跨齡」也是跨界的一種,年齡的界線不再清晰。青少年參加各種選秀比賽,言語動作有如成人;高齡產婦的定義不斷向後推移,黃昏之戀受到憧憬與欽羨。因為年齡界線的模糊,讓原本在特定年齡層該做的事,擴大到全年齡層;換言之,現代人一輩子都可以追求愛情、進出婚姻、組織家庭、創造生命、開創事業和參與社會。
我們不認命、不接受現階段生命的窠臼與規範,這種不安分的心態,其實是期待在生活中不斷出現新鮮的刺激,以常保年輕。但這也會形成一種自我壓力,當生活一成不變時,就會覺得厭倦;當自己無法「凍齡」時,就會擔心自己不如人。這年頭,對人的最得體讚美,已經是:「你已經……,真的嗎?一點都看不出來!」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推薦序3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韓良誠
一週前,收到《康健》雜誌總編輯李瑟的來信,希望我為《逆齡社會》與《逆齡族的活力祕密》這兩本即將出版的新書寫推薦序。
李瑟總編輯一向對努力提升全民健康的工作不遺餘力,加上《康健》雜誌也為達成這個目標而不計代價地付出。這兩件事,使我自從在二○○五年為《把父母變健康──照顧父母小百科》寫前言時開始,直到今日,都一直感受良深。更何況,這兩本即將上市的好書,讀者如能從「謀取健康」、「增智」與「勵志」的角度去閱讀、去思考、去力行,我相信會讓讀者有「不虛此讀」之感。
全民健康的提升,應以加強預防疾病為首要,包括衛教與次段預防的篩檢等,也應從加強醫學教育去努力。至於診斷、治療、復健與追蹤,則是疾病發生之後無可避免的工作,唯應該盡量以預防的辦法避免發生疾病。但是,健保局的做法卻是反其道而行,在疾病預防上應有的努力,似乎距離我們的理想還很遙遠,把有限的資源大力投注、甚至浪費在疾病發生之後的措施,這在「投資成本效益」而言,似乎不是聰明的做法。所幸,還有《康健》雜誌之類的民間力量,如出版這兩本新書幫了不少的忙。其實,這種預防工作,應該是健保局,尤其是衛生署,和民間一起提倡,並且給予鼓勵,進而獎賞才對。美國的醫療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在工業國家居第一,大約七成的醫療支出,是用在治療慢性病上;因此,如何預防疾病的發生,或者退而求其次,以更積極的態度防止變成慢性疾病,也是《逆齡族的活力祕密》著力的重點。
多年以前,第一次叫醒我,讓我對「逆齡族」刮目相看的是在一九九○年,我去夏威夷大學,以研究員身分進修老年醫學時。當年的老年醫學科教授兼主任布藍雪(Prof. Branchette)為我們上課時,以一系列她自己蒐集的照片,教我們知道,只要從中年之後,經年不斷地繼續從事適當運動,不但能像年輕人一般,擁有不錯的骨骼與肌肉,還能因而經常保持愉悅的笑容。以目前的研究,表面上看起來健康的老年族群之中,最讓人擔心的是「肌肉缺乏症」(sarcopenia)。這個新名詞也是新的觀念,對普羅大眾,甚至包括大部分醫護人員在內,都是相當陌生的。然而,健康的骨骼與肌肉,卻是有利於延緩老化、增強記憶、活化腦細胞及加強免疫力的重要原因,並且又不需花錢,只要做適當的運動與遵行健康的飲食,就可以得到。
正如書中所說的「人類的壽命雖然愈來愈長,但保有健康的時日,卻沒有跟著增加」,這個現象,在我們當前的社會,的確是個嚴肅的課題。
家兄良信(Liong-shin Hahn)自小熱愛數學,並且也圓了他小時候的夢想──當上教授,終身從事數學教育工作,並且更難能可貴的是,於一九八八年獲得了美國數學學會頒發得之不易的公共服務獎(Citation for Public Service)。
他自大學教職退休五年前開始,至今已連續出版了四本數學專書,最近又經台大出版中心評審通過,即將出版第五本──前四本分別由美國數學學會(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Jones and Bartlett出版社、新墨西哥大學出版中心,以及台大出版中心出版。他以將近八十歲之齡,克服了高齡的限制,仍充滿鬥志持續熱愛數學,享受破解數學題目之樂,並且一步一步實現少年時的志向,發揚並享受「數學之美」。我以身為他的弟弟為榮、為傲,並且也認為他是學術工作上的逆齡族典範。
他正像書中所描述的「逆齡族」一樣,「他們忽略年齡漸長這件事,總是不斷追求理想,嘗試新產品、樂在工作,積極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美麗人生!希望讀者用心閱讀這本好書,並從中得到工作上新的啟示,以及終身學習的勇氣。
(本文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
推薦序4
逆齡之可逆或不可逆?∕林依瑩
細細看完這本書,心中有很大的衝擊,因為作者的逆齡描述,十分透澈地呈現出接下來的台灣高齡社會。
我從事老人服務十五年多,目前面對的多數是傳統老化的長輩,他們歷經戰亂、貧窮,終其一生地奮鬥著。他們有的是用濃濃的鄉音,訴說不完的家鄉事;有的是歲月的刻痕,盡在他們老邁的臉龐上。白髮、皺紋,多數都是典型的老化。但很快地,十年後,愈來愈多分辨不出年齡的人出現了。他們不單是身心上不老,更重新解構家庭型態的樣貌:晚婚、少子、媽寶、單親、重組家庭等。家庭型態的改變,不但直接影響到人類之間的互動關係,更重新定義人存在的價值。
想要逆齡終老,老實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身心都保持健康,才是首要之道。若只是一味地追求永保青春、不願意老,其實只是「假性的」逆齡族,因為人終究需要面對生老病死。因此,我們應倡導「積極的」逆齡族,不管身體狀況如何,健步如飛或輪椅隨侍,都永保對生命的熱忱與多元的參與。若你坐上輪椅後,仍樂在規劃各種生活安排,如下廚、種花、上課、旅遊等,我想這就是逆齡族的最高境界。
因此,逆齡族不應只是讓別人看不出你的真實年齡,更重要的是,當你逐漸老邁時,仍持續參與活動,熱情地活著。甚而,更積極的逆齡族,會開始欣賞白髮及皺紋之美,會安然看待坐上輪椅、行動不便臥床的日子。我相信,逆齡的社會即將來到。身體的逆齡,我們要努力養生來達到,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逆齡才是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支柱。
細細思索逆齡時,我卻開始懷念起傳統自然老化的社會,特別是懷念我那充滿皺紋、老人斑、人情味、九十五歲坐著輪椅,登上台北小巨蛋參加「阿公阿嬤健康活力秀」全國總決賽,在九十六歲離世的童養媳阿嬤,以及八十七歲不老騎士賴清炎團長,他三進三出醫院,仍帶領著不老騎士們完成環島創舉!
(本文作者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名人推薦:巨大集團董事長 劉金標
台灣安麗公司總經理 劉惠雯
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別蓮蒂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麻辣教授 曲家瑞
成功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 韓良誠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林依瑩
《青春啦啦隊》導演 楊力州
本書從模糊的年齡定義、年齡混淆的年代所呈現的社會現象,談到許多逆齡的精采人生。它讓我們改變傳統的思維,讓我們有機會擺脫年齡的枷鎖,把握當下、永遠向前,創造精采人生。──巨大集團董事長 劉金標
逆齡現象是全民運動,現代人一輩子都可以追求愛情、進出...
章節試閱
「逆齡族」的定義
處於年齡混淆的新世紀,社會大眾對年齡的定義不但變得模糊,不受年齡束縛者人數眾多,而且迅速增長中,也讓原本的界線變得更加寬鬆。他們不會考慮年齡所帶來的限制,因為這種想法對他們沒有什麼意義。他們不會以必然的老死來規劃人生,寧可忽略這些事,不斷追求理想、嘗試新商品、渴望婚姻和後代、嚮往學習,並樂在工作。換言之,人生所有選項都是開放的,從年輕到年老均可自由選擇。這些人是「逆齡族」(amortals),本書針對這群新人類深入剖析。
理查德.弗林特(Richard Flint)四十七歲便離開人世。一種叫小腦運動失調的退化性病變,把這個生命力最強的人,束縛在衰弱沒反應的肉體內,我們以為那只會發生在很老很老的人身上。朋友們在他的追思會上憶起,能夠跟他在如此短暫的時空中相遇,是多麼地幸運。理查德是逆齡族的最佳代表,在他失去說話能力前,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以反駁任何打斷他的人:「我以百分百的權威這麼說,因為這些話是我邊想邊說出來的。」同樣地,我用相同態度來表示立場,我最早定義逆齡族的概念,起源於我替《時代》雜誌做的封面故事〈十個正在改變世界的觀念〉(10 Ideas Changing the World Right Now)。我解釋逆齡族的特徵,就是「從青少年到死亡為止,始終以相同的方式和步調過生活,做著差不多的事,消費差不多的東西。」
我提出這個名稱(amortality)──當然這現象非我發明,許多讀者對它一見如故,興奮地寫信告訴我們:「終於有一個適合我的分類了。」雖然有位記者覺得那篇報導只是道出明顯事實──的確,如果你懂得看的話,這個社會現象非常明顯──但當時仍未被普遍討論,大家了解的並不多。世俗觀點還是認定,人生由既定階段構成,有一定的前進方向,每到某個年齡就會進入下個固定階段。舉例來說,美國作家蓋兒‧希伊(Gail Sheehy)花了數十年的時間,研究成年期各階段的劃分。一九七六年她的暢銷書《人生變遷》,運用海底世界的意象,來形容進入每個新階段的改變,會使人變得脆弱,但那是為了準備成長。她說:「龍蝦的硬殼用來保護身體,但每次身體要長大,就得擺脫外殼的束縛。」
已達耳順之年的大衛‧巴提斯康(David Battiscombe),原本是貝斯手,後來轉任律師,也有類似看法:
如果有人告訴我,明天我得停止執業去做別的事,我也不會擔心。因為無論我何時停業,一定會開始做別的事,
可能是跟現在完全不同的事。我不知道自己會做什麼,但我發現改變能讓我恢復活力。秉持改變的原則,我贊成 毛主席的不斷革命論。就像伍迪‧艾倫用過的死鯊魚比喻,人不能停滯不動,那是死亡之吻。鯊魚要是停止游動,就會死。
二○○九年,巴提斯康開始練跑步,計劃參加二○一一年的倫敦馬拉松,那時再過幾個月他就六十歲了。其他逆齡族可能用別種「馬拉松」來記念六十歲的里程碑,諸如興高采烈地飲酒作樂,把自己搞得像嬰兒般哇哇叫和嘔吐等。這兩種行為是嬰兒潮世代的通病,這個世代很明顯一直在挑戰年齡成見。戰後大量出生的嬰兒潮,有嬉皮、反文化人士及髮型怪異的龐克族,他們絕對想不到有天醒來發現,自己會被當初創造出來的年輕掛帥文化給邊緣化。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二○○八年為妻子希拉蕊輔選時,曾為壓抑憤怒而發出不快的聲響。這位自由世界的前領袖似乎沒準備好褪下光環,進入支持者的角色。並非所有嬰兒潮世代的成員,都注意到自己的處境。逆齡族較常顯現的不是對年齡的意識增強,而是對其視而不見。巴提斯康跑步,並非刻意為了跟老去的年華競賽,只是剛好到六十歲時發現了新嗜好,而這個嗜好正好符合他競爭心強的本性。有些嬰兒潮成員跟年輕人為伍想否定自己的年齡,但有些只是沒注意到年齡的差距;有些嬰兒潮成員刻意穿得很年輕,但很多只是沒想過要隨著年齡調整穿衣風格。「逆齡」的風潮也不限於嬰兒潮世代,雖然這種現象在他們身上十分普遍,但它已經越過引爆點,正以比諾羅病毒還快的速度,出現在每個世代。
各色各樣的逆齡族
你是否也是逆齡族的一員呢?書末的小測驗能幫你稍做診斷。逆齡是一種社會趨勢,由生活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來判斷,沒有世代、階級或地區之分。它是一種現象,能被觀察。逆齡族對社會的影響大多是良性的,但並非沒有負面影響,本書會列舉其優缺點。逆齡族也有程度之分,有些表現得比較強烈,有些則比較輕微。它經由文化(非基因)傳染,是富足繁榮的副產品,影響所有的社經階層及年齡層。想了解逆齡的負面影響,只要隨便找個熱門選秀節目,觀賞帥氣性感的年輕人和風韻猶存的六旬長者互別苗頭,便一目了然。
賽門‧考爾(Simon Cowell)是這類節目的幕後推手,也經常在鏡頭前嚴苛地批評參賽者,就是逆齡族的代表之一。某次接受訪問時,他說:「小時候喜歡的東西,我到現在依舊喜歡。我的喜好完全沒變……我是個老靈魂……比較起來,我確實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差別是我完全投入工作,幾乎到沉迷的程度。」依舊年輕帥氣的考爾,有著小飛俠彼得潘的味道,他說打肉毒桿菌「就像洗牙一樣」,是例行公事。他膝下無子,五十歲首次訂婚後,結婚計劃並未開花結果。死亡對他來說很不真實,同次訪問中他吐露:「我無法參加喪禮或類似場合,我覺得很難面對那種現實。所以我完全避免接觸,因為那會對我造成很大的影響。」
像考爾這種逆齡族,好像活在小飛俠住的夢幻島上,但他只代表其中一群。逆齡是一種日益普及的社會現象,顯示人們想盡可能用相同態度過一生(無論是什麼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態度不同)。矽谷的科技神童們,如臉書的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就是逆齡族的另一群年輕代表,他們的偶像和啟發者是不朽的比爾‧蓋茲。逆齡族環肥燕瘦,各種型態都有,有皮膚緊實或鬆弛者,有同性戀或異性戀者,也有出身各種族裔、文化和宗教背景者,只不過某些文化和宗教出現逆齡族的機率比較小一點。
輩分更高的逆齡族有修‧海夫納(Hugh Hefner),這位八十一歲的《花花公子》雜誌創辦人兼發行人說:「我最大的驚喜,是年齡只是個數字,一個沒有意義的數字。四十歲就因為癌症或車禍過世的人,三十八歲算很老嗎?他已經接近生命盡頭,無論他是否知道這件事。而活到一百歲的人呢?七十八歲時到底算多老?」二○一○年七月滿八十四歲的海夫納,仍然擁有他創辦公司的大量股票,並積極搶進更多股票,與《閣樓》雜誌的所有人競價。同年的耶誕夜,海夫納用推特發布他與二十四歲克麗絲朵‧哈里斯(Crystal Harris)訂婚的消息。自稱「玩伴女郎和錄音師」的哈里斯,接受《世界新聞》(News of the World)訪問時表示,她沒什麼感覺自己與男友差了六十歲:「很多人談論我和海夫的年齡差距,但我完全沒感覺。真要說的話,我覺得自己比較像大人,他才是小孩子。」
米克‧傑格(Mick Jagger)是另一個青春不老的化身。他在六十六歲時說:「我覺得只要能做到,就應該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忘了自己在一九七五年五月曾公開說過,寧願死也不要到四十五歲還在唱《滿意》(Satisfaction)這首歌。演員理查‧威爾森(Richard Wilson)在情境喜劇《行將就木》(One Foot in the Grave)中,變身為維克多‧麥爾德路(Victor Meldrew),演活了壞脾氣的老人。但現實生活中他也像傑格,不知老之將至。七十三歲的他說:「我發現自己看著別人,有時心裡會想:『喔,那個可憐的老頭』,然後發現人家可能比我還年輕。我自己不覺得是老人,所以當別人叫我老頭時,我真的很震驚。」剛開始製作單位找他演麥爾德路這個角色時,他拒絕,他說:「我還沒準備好要演老人。」
逆齡族像近年特別流行的吸血鬼一樣,擁有多元樣貌,很難被識破。但他們不怕大蒜,十字架對他們也沒什麼用,更不像《暮光之城》的吸血鬼四人組一樣,在陽光下皮膚閃閃發光。然而,逆齡族跟這些魅力十足的魔人,卻有著重要的共同點。《暮光之城》、《噬血真愛》和《吸血鬼日記》那些性感又社會化的吸血鬼,代表了一種完美的長生不老理想──逆齡、青春永駐、熱愛追求冒險刺激,始終是核心人物。
即使是社會化的吸血鬼,也免不了有反社會的衝動。逆齡族是轉移焦點的高手,再也沒有比禁忌的性關係、戲劇化的情緒發洩,或高度結合兩者的事件,更能有效驅除令人討厭的死亡暗示。二○一○年一月,演員丹尼斯‧哈柏(Dennis Hopper)攝護腺癌過世前幾個月,訴請與第五任老婆離婚。哈柏最後一次接受訪問時,驚嘆地對《浮華世界》雜誌說道:「誰想得到我在這種狀況下還要離婚?」
永不停歇的動力
伍迪‧艾倫的私生活也高潮迭起,想必有助於大導演轉移對人生課題的注意。他從事創作時,會不可自拔地去挖掘人們害怕死亡的喜劇潛能。他有句名言:「我不想透過我的作品,我要透過『不死』,來達到永垂不朽。」這不是玩笑話,他從不休息,四十年來,他每年推出一部電影,並定期跟爵士樂團一起表演。有次他接受訪問說:「當你在擔心某個笑話、一套戲服、這頂假髮、那個地點,以及每天的例行瑣事時,就不會擔心死亡和生命的短暫。」
「對我而言,無聊是通往憂鬱的門戶。不只是沮喪而已,是無比空虛的悲哀。黃昏的薄暮,會讓人有這種感覺,久病和孤獨也是。所以我讓自己忙個不停,深怕一閒下來,就會為了無所事事感到內疚。做任何事都好。但不斷忙碌也讓我疲憊,更不特別擁有成就感。所幸唯有音樂例外,終於有天不必再為這些煩惱,真讓人鬆了口氣,想到這裡就覺得非常安慰。」
說這番話的人告訴我,他可以直視死亡。這些年來他看得夠多,在非洲的饑荒、戰爭和愛滋病診所裡,也在他們的家族中。母親死時他才六歲,後來是前妻,再來是父親,父親過世後三週,姐姐又意外猝死。面對這些,他做好安排。他不能停,萬一停下來,該怎麼辦?
不停歇是逆齡的標記,但「慈善伶王」鮑伯‧蓋道夫(Bob Geldof)的前進動力大到足以移平建築物。他聚集名人組成為非洲災民義唱的OK蹦樂團(Band Aid),並舉辦了現場支援(Live Aid)演唱會,開創民眾支持人道災難的新方式,以及名人與世界互動的新模式。他建立起規模不小、策略高明的媒體帝國,並四處奔走,舉辦演講和演出。他也持續「遊說」,但這個詞彙無法恰當傳達他對政治體制攻擊的力道。他主要的焦點,仍然在富裕國家與開發中世界的關係,但他也為父權發聲。
我們約好見面的那個星期五,他比較空閒一點,不需要參加家庭活動,也沒有旅行計劃或會議,但我們的談話仍不停被電話打斷──那不是閒聊的電話,而是報告計劃進度和要求他背書、出席或提供意見的商務電話。前一天,他參加了搖滾樂經紀人麥坎‧麥克羅倫(Malcolm McLaren)的喪禮,見到很多音樂界的同輩。他說,老龐克們不同於主流搖滾樂手,已經看得出年紀:「我得說,他們擋不住歲月。」他頓一下說:「但他們本來就不在意,不是嗎?有一種反虛榮的風氣正在流行,對他們來說真是好消息。」
他保養得不錯,儘管他滿頭蓬鬆亂髮,對健康和外表沒有太大幫助,但他覺得自己還沒要到做運動的地步:「看著鏡子,你會覺得:見鬼了!真是奇怪,我變老了,然後開始想辦法做點什麼來應對。但我完全接受年紀漸長的事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我應該去慢跑嗎?我的膝蓋會不會痛?實在夠怪異的。怎麼回事?為什麼我肚子愈來愈大?豈有此理。我故意把褲子穿緊一點,不讓腰圍變粗。我的褲子要維持同一尺寸,胃不能被撐大,但也不要無聊的節食。當然,我可以把褲子送去改,放大一點什麼的。重點是,我覺得慢跑、仰臥起坐,或是那些亂七八糟的減肥法,有點徒勞無功,沒有意義。可惜,我不能靠閱讀來減重──蓋道夫閱讀減肥法,這應該有賣點。」
蓋道夫也是逆齡族,為了了解並探索自己的年齡,而投入無齡的戰爭。他上上張專輯是《性、年齡與死亡》(Sex, Age and Death),最近一張是《如何創作暢銷曲》(How to Compose Popular Songs that will Sell),其中一首主打歌是《漂亮的六塊肌》(Systematic 6-Pack),副標為「58½」,有句歌詞是:「時光最後一笑,你已58½」。他說:「58½就是我的年紀。」對我來說,這也是那種年紀該有的感覺,他大可重組「新城之鼠」(BoomTown Rats),再大賺一筆,但他說:「我實在是辦不到。辦不到,辦不到,我辦不到。給我一千萬美金,我辦不到。我們是一群凸肚、禿頭、快六十歲的老頭,沒辦法裝模作樣地表演二十一歲時唱的歌。……我現在會跟自己的樂團唱幾首老歌,但只有跟新歌配合時,能符合當時氣氛才唱,至於符不符合,要由我來決定,不是觀眾。」
從「新城之鼠」以《我不喜歡星期一》(I Don’t Like Mondays)攻佔各大排行榜冠軍後,這些年來,蓋道夫從穿著呼籲拯救兒童T恤的憤青,轉變為《見色忘友》(Grumpy Old Men)那種脾氣暴燥的老人。他的人生離不開「發怒。……你再也受不了,你無法忍受那些屁話,就像一個警察走過來,卻是張稚氣的臉,只有十九歲,但命令你:『下車。』什麼鬼!你故意說:『我活到這把年紀,不下車直接開走又怎樣?』『我要逮捕你。』『好,隨便你,我不在乎。』你會有這種感覺。」
他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憤怒變得有魅力,也被美化成有個性。我並不是因為青春不再而生氣,令我生氣的事情,從來沒有改變。我不會乖乖走進黑夜,也不會乖乖迎接白天;很不幸地,我的憤怒和對改變的渴望始終一致。有時候,我這種態度有幫助,但有時會讓所有人感到厭煩,包括我自己。」
的確,深入觀察,究竟有什麼改變?蓋道夫的脾氣向來叫人不敢領教,他一向愛唱反調。他說:「讓別人最失望的時候,我反而最得意,因為那是我最自在的時候。」如果有人勸他態度放軟一點,如進行遊說時對政府首長客氣一點,等於是揮舞著紅布巾向他的牛脾氣開戰。他說:「別跟我說這些,好像我『還應該聽你們的』,那我豈不變成小孩子,真可悲。」
他沒想過日後要減少馬不停蹄的活動:「等我七十歲時,拿起電話,跟一個前景大好的三十歲小伙子說話,他會不會認真聽我說?不會。但如果我還有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暢銷專輯,或在某種程度活躍於政治上,那這個接電話的人還可能會聽我說話。所以,年齡衰老的程度,與創意活力成反比。」
跟很多逆齡族一樣,蓋道夫不打算退出舞台,不過他很清楚,這件事在喜新厭舊的文化裡是很大的挑戰。他提到:「社會矇矓化,老人紛紛消失。因為我們不想面對不可避免的命運,所以老人消失。近來,我們乾脆不理會死亡的可能性,因為如果我們承認人難免一死,就會使所有的企圖心變得荒謬。」
(摘自天下雜誌出版《逆齡社會》前言
「逆齡族」的定義
處於年齡混淆的新世紀,社會大眾對年齡的定義不但變得模糊,不受年齡束縛者人數眾多,而且迅速增長中,也讓原本的界線變得更加寬鬆。他們不會考慮年齡所帶來的限制,因為這種想法對他們沒有什麼意義。他們不會以必然的老死來規劃人生,寧可忽略這些事,不斷追求理想、嘗試新商品、渴望婚姻和後代、嚮往學習,並樂在工作。換言之,人生所有選項都是開放的,從年輕到年老均可自由選擇。這些人是「逆齡族」(amortals),本書針對這群新人類深入剖析。
理查德.弗林特(Richard Flint)四十七歲便離開人世。一種叫小...
目錄
推薦序
騎上逆齡之路 劉金標
被忽略的身分證資料 別蓮蒂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韓良誠
逆齡之可逆或不可逆? 林依瑩
前言 歡迎光臨逆齡社會
第一部 五花八門的社會現象
第一章 年齡混淆的年代
第二部 逆齡族的人生態度
第二章 逆齡族與下一代:寶貝,你時間不多了!
第三章 逆齡的愛:春風不停,愛火不息
第四章 逆齡的信仰:更自由的宗教信仰
第五章 逆齡的心智:外表年輕,心理也要健康
第六章 逆齡族與工作:不停歇的衝勁
第七章 逆齡族的消費:因為我們值得!
第三部 值得努力的精采人生
第八章 科技發展:擺脫年齡枷鎖
第九章 無法避免的結語
逆齡測驗:你是逆齡族嗎?
推薦序
騎上逆齡之路 劉金標
被忽略的身分證資料 別蓮蒂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韓良誠
逆齡之可逆或不可逆? 林依瑩
前言 歡迎光臨逆齡社會
第一部 五花八門的社會現象
第一章 年齡混淆的年代
第二部 逆齡族的人生態度
第二章 逆齡族與下一代:寶貝,你時間不多了!
第三章 逆齡的愛:春風不停,愛火不息
第四章 逆齡的信仰:更自由的宗教信仰
第五章 逆齡的心智:外表年輕,心理也要健康
第六章 逆齡族與工作:不停歇的衝勁
第七章 逆齡族的消費:因為我們值得!
第三部 值得努力的精采人生
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