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以生命作賭注呼籲乞丐救濟,是堅信只有站在人類愛,人道的立場才能指望問題的解決。只有愛可憐人之心,愛敵人之心,才能指望真正的天下泰平。
——施乾
1923年(大正12年),一位24歲的台灣青年——施乾,放棄了令人稱羨的台灣總督府職務,以及大好前程,毅然投入台灣的乞丐救助事業,有別於以往的「施捨」觀念,施乾以「協助乞丐回歸正常社會」為出發,創辦了「愛愛寮」(今愛愛院前身)。
這樣的思維在當時代的台灣,是一項破天荒的行為,施乾受到台灣各界人士的支持與鼓勵,卻也多次承受了現實的經濟壓力。雖然施乾不幸在1944年因病去逝,但其所留下的,卻是對社會、對人類的貴重資產。在愛愛寮創立即將屆滿九十週年的今天,希望透過本書,讓我們再次思考我們所忽略的世界。
本書特點:
◎ 一位台灣青年,為了拯救孤苦的社會底層,毅然投入乞丐救助事業。這不只是一位慈善家的個人傳記,更是屬於全台灣人的歷史記憶。
◎ 本書從全方位的角度,深入剖析施乾的世界。
◎ 除了瞭解過往的台灣社會現象外,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去思考相同的問題。
作者簡介:
陳泳惠
國立東華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現職為台北市雙園國小教師。
林江臺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碩士,現職為台北市萬福國小教師。
策劃者簡介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
1923年由創辦人施乾先生於台北市萬華成立愛愛寮開始,原本以收容乞丐為主,戰後隨著台灣社會的進步繁榮,功能也隨之調整。近年來,機構外觀從木造院舍到鋼筋水泥的結構;從傳統家庭式的照顧模式到現代化經營;從獨自救貧濟苦的扶助到專業團隊服務輸送,在在將施乾先生的思與為,內化為每位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
2012年的愛愛院,住民人數210人,男性110人、女性100人,平均年齡82歲,中低收入戶長者比例33.8%,而接受該院愛心扶助之比例為59%,住民50%持有身心障礙手冊,18%之住民入住該院長達10年以上。所有住民由一群跨專業之工作團隊成員,提供全程、全隊、全人、全家的照顧。愛愛院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為宗旨,除了外部法規的要求外,更秉持愛心耐心的照顧與服務。服務對象除了院內長輩外,也擴展到外部獨居長輩,以多元化活動陪伴、照顧有需求的長輩。
愛愛院的價值已不僅只是為照顧長輩而努力,家屬的感受及員工的投入,儼然成為機構的社會價值。曾有萬餘名住民及家屬、工作人員是這片土地的過客,但每個人都為愛愛院寫下歷史,愛愛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施乾先生思與為的引領下,將永無句點的傳承。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序Ⅰ 願有多高 力就有多大
「愛愛院」的大愛傳奇就是一個《禮記》禮運大同篇的實踐,創辦人施乾先生和夫人清水照子女士本著人溺己溺,民胞物與的慈悲情懷,傾一生之力協助社會邊緣最無助的族群,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安身安養之處。而這種濟弱扶傾的人道精神正是支撐「愛愛院」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根本力量。
八十九年前那個普遍窮困的年代,沒有慈濟,也未聞德蕾莎修女,任職日治時代總督府的施乾先生,只因不忍貧病交迫的乞丐流露街頭,毅然放棄人人欣羨的公職,親自投入救貧工作,散盡家財創辦了「愛愛寮」,當時俗稱「乞丐寮」,專門收容乞丐,融入乞丐的生活,進而協助他們轉換生命跑道。這在當時的社會不但是個異類,施先生讓台北乞丐大量消失的行動甚至驚動日本天皇,而後續對精神病患、孤兒或痲瘋病患乃至毒癮病人,施先生都樂於伸出援手給予關懷與照顧,此種無私大愛牽動日治時代,乃至台灣後來的社會救助事業歷史。
佛家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愛院創辦至今九十年,縱然時空背景有所轉換,但濟世慈悲的精神一如創辦人的初衷,目前仍收容許多孤苦無助的老人。[火冏]松承接愛愛院董事長一職迄今二十年,對創辦人的平等慈悲精神十分敬佩。在這個世道衰微的年代,孤苦廢疾者並未減少。但[火冏]松深信「願力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只要堅持創辦人的願力,愛愛院就能再向第一百個年頭邁進,再拓服務契機,散播更多的愛,創造更多的幸福。
施先生23歲投入濟世工作,雖在46歲即英年早逝,半生歲月奉獻給乞丐,讓人深覺生命的價值不在短長,而在於對社會有多大貢獻。值此愛愛院邁入九十週年前夕,[火冏]松特別要向 施先生致敬。當年創辦人以智慧和耐心和愛心感化,使丐民從無望到重生,將社會救濟提升至心靈的層次,這本為紀念愛愛院創辦九十週年而出版的《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對施乾先生的義行及當時乞丐的心理行為多所探討,對從事社會福利救濟工作者頗具參考價值。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董事長 陳[火冏]松
序Ⅱ 生命 使命 繼承 創新
在我3歲那年,還是鼻樑下兩條清涕的懵懂年紀,我的父親施乾、愛愛寮的創辦人驟然辭世。享受到父愛的時間是如此的短暫,共同擁有的記憶更是若有似無,但我卻在父親用盡畢生心力創建下的乞丐寮長大,在母親和姐姐們共同營造的愛的環境下體驗到父親的力量。失與得,是一個無法求解的算式。當生命遇到使命,誰也無法估量到底能演繹出什麼樣的人生交響曲。父親付予我生命,父親的生命在我血液中流竄,父親的志業成為我畢生的使命。
《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一書引領我們再次溯及日治時期的台灣,看到當時薄弱的社會救助體系無法滿足生為人的基本需求下,衍生出鰥、寡、孤、獨、廢、疾、老、弱、殘的病態社會,而施乾先生卻將此一現象視為己身責任,背負起社會使命投入乞丐的救助工作。在施乾先生創辦愛愛寮的過程中,面臨到各種問題,例如:資金籌措、社會輿論。及個人精神與體力耗弱等種種壓力與沉重的負荷,但他始終放不下這份社會責任。
緣木思本,在乞丐寮長大的我也未曾忘本。愛愛寮歷經數十年的變革,在遵循著《老人福利法》等法規要求下蛻換下歷史的包裝。如今我白髮已出,卻見愛愛院在董事及同仁們的付出下蛻變、成長、更新穎。施乾先生付予我及愛愛寮生命,生命讓使命有了根基,而使命提升了生命的價值。沒有生命,使命難以實現;沒有使命,生命就顯得平庸。愛愛寮的成立是為撲滅乞丐,協助乞丐脫離貧困生活、解決社會問題;愛愛院的永續經營是協助耆老們獲得身心靈的安頓、幫助家庭正常運作不脫序。兩者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都有著存在價值。
《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一書出版不僅讓閱讀者透過文字的傳遞帶領我們再次重視社會福利的意涵,同時更是激勵我既已繼承生命,更需創新使命!將施乾先生遺愛代代傳承,推己及人,共體愛的真締!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院長 施武靖
序Ⅲ 奮勇向前 莫忘初衷
日治時期,任職台灣總督府的23歲青年——施乾,奉派調查艋舺地區的貧民生活。調查過程中眼見貧苦同胞淪落街頭行乞,生活困苦、飢、病無人照顧,施乾先生認為是文明社會不能有的現象,所以毅然於大正12年(1923)以一己之力創辦愛愛寮。
施乾先生散盡個人積蓄並向親族籌款,購買艋舺綠町的土地,搭建草寮,收容孤苦無依的乞丐,給予收容、教養、照顧。另一方面,施乾以其對乞丐生活的觀察,撰寫書籍《乞食社會的生活》與《乞食撲滅論》,提出解決乞丐問題的行動方針,喚起社會大眾對乞丐問題的關注。
社會脈動變遷快速,愛愛寮也隨之變革,歷經了日治時期收容乞丐、戰後照顧榮民與幼童,更在七○年代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專門照顧65歲以上健康老人的私立「老人自費安養中心」。隨著時代文化變遷,現在的愛愛院已轉型為服務60歲以上老人之安養護機構。照顧對象也從愛愛院內部的長輩,擴展到外部獨居長輩,新增獨老送餐服務及喘息照顧;教育訓練也由內部的員工,延伸到機構外的員工,開辦照顧服務員訓練課程。建築物由日治時代的草寮、木板房舍、七○年代專為安養長輩建造的長青與益壽樓,直到九○年代專門為失能長輩規劃的松柏樓,這種種的創新與改變,讓愛愛院八十九年老店一直充滿活力與朝氣。
想想,從「愛愛寮」到「愛愛院」這近九十年來的成長,有多少人在背後默默的努力與耕耘;有多少為善不為人知的善心人士默默支持與鼓勵,也因有這麼多人的協助加油,面對未來挑戰、冒險,愛愛院全體同仁更應相互勉勵相互支持,莫忘創辦人施乾先生當初辛辛苦苦創立愛愛寮,發心照顧弱勢的理念與初衷,只要大家努力不懈、尚知感恩,待愛愛院走到一百年之時,相信有資格成為經典。奮勇向前、莫忘初衷,向施乾先生看齊。
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愛愛院秘書 施定宏
名人推薦:序Ⅰ 願有多高 力就有多大
「愛愛院」的大愛傳奇就是一個《禮記》禮運大同篇的實踐,創辦人施乾先生和夫人清水照子女士本著人溺己溺,民胞物與的慈悲情懷,傾一生之力協助社會邊緣最無助的族群,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安身安養之處。而這種濟弱扶傾的人道精神正是支撐「愛愛院」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根本力量。
八十九年前那個普遍窮困的年代,沒有慈濟,也未聞德蕾莎修女,任職日治時代總督府的施乾先生,只因不忍貧病交迫的乞丐流露街頭,毅然放棄人人欣羨的公職,親自投入救貧工作,散盡家財創辦了「愛愛寮」,當時俗稱「乞...
作者序
用愛寫下傳奇
日本治台初期,台灣各地抗爭不斷,社會秩序紊亂,日本政府未能積極重視社會救助事業,以致貧民難以渡日、乞食四散街頭。當時施乾何以特別關注乞丐問題,又將如何實踐社會救助的理念與作為?本書運用愛愛院院史資料、日治時期報刊及相關研究成果,探究施乾投身社會救助事業的歷史脈絡與貢獻。
施乾關注到日治時期資本主義下的台灣社會,貧富差距加劇夾存悲慘的乞丐階級,他深入乞丐問題並指出慈善救助之弊,融合中國思想、基督教精神與賀川豐彥、西田天香的學說,提出社會救助理念。為遂行乞丐撲滅,施乾獨創愛愛寮,收容並教導乞丐協助其自立生活,作為乞丐救助與重返社會的中途站;透過著述、投稿、演講等方式宣揚乞丐救助理念,並成立乞丐撲滅協會,帶動全台各界慈善寄附、協助全台各地撲滅乞丐;積極引入政府資源,接受醫療委託收容癩病與精神病患,進一步推動愛愛寮轉型財團法人,從而被納入官方支持的社會救助體系中。施乾的社會救助行動,不但讓愛愛寮發展至今能效扶助更多弱勢者,更以大愛譜寫深具典範與影響力的傳奇人生。
《台灣乞丐之父:施乾的思與為》成書,感謝國立東華大學吳翎君老師、潘繼道老師及中央研究院台史所鍾淑敏老師,指引研究方向並協助內容審查;感謝愛愛院秘書施定宏先生,提供院方資料與安排親友訪談;感謝施美代女士、施敏娜女士、施香女士、洪伯宗先生接受訪談分享歷史點滴;感謝東華大學李世偉老師提供研究線索、台北市萬福國小林江臺老師參與研究歷程、愛愛院謝蕙如小姐彙整愛愛院現況、邱琇惠小姐協助美術編輯、玉山社團隊仔細校閱與編輯,讓專書內容更臻完備。每一張老照片與報刊都有篳路藍縷的故事、每一滴汗水與淚水都有為愛付出的辛勞,經歷近九十寒暑至今的愛愛院,因為有愛,持續存在。
本書作者 陳泳惠
序Ⅴ 開創社會救助的時代典範
日治時期,施乾以一己之力創辦愛愛寮,在其經營愛愛寮的二十多年間,以行動開創社會救助的時代典範。本書探究施乾一生的思與為,閱讀之時,或可從以下視角思索何以後世尊稱施乾為「台灣乞丐之父」。
1.乞丐撲滅的啟蒙者
社會大眾對乞丐,若非避之唯恐不及,就是存著計較性的慈善,日本官方則視之漠然,致使乞丐的存在隱含一種合理性。然而施乾實際調查乞丐生活後,發覺乞丐問題即社會公安問題,於是透過專書著述、報刊投稿、巡回演講、成立乞丐撲滅協會、發行機關報等方式,引導民眾了解身為社會人的社會責任,啟蒙當代社會大眾對乞丐救助有正確的認知。
2.社會事業的經營者
愛愛寮創始之初囿於經費有限,施乾透過各種方式募集資金,包含:成立乞丐撲滅協會,獲得定時定額寄附金及各界捐款;接受各地市街委託收容乞丐,獲得地方集資捐助;著述乞丐撲滅專書並指導院民製作手工藝品販售,以維持寮費支出。為使愛愛寮永續發展,施乾將其轉型為財團法人組織,成為國家社會救助體系一環,施乾無論在寮務發展、資金募集或資源引進等方面,都展現出專業經理人的能力。
3.社會改革的推進者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是個文化激盪的年代,傳統社會的漢人文化、殖民母國的大和文化、西方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與民族自決等思潮,都影響著當代人。身處文化浪潮中的施乾積極關注人的生存權,以利他之極必利己的思維,倡導唯有乞丐撲滅,社會公平正義才將得以實現,遂致力推動乞丐救助事業,引領社會改革的風潮。
時至今日,施乾的思與維,依然深具感召力與行動能量,映照今日台灣社會救助議題,提供思索解決的可行途徑,與跨時代學習的典範。
本書作者 林江臺
用愛寫下傳奇
日本治台初期,台灣各地抗爭不斷,社會秩序紊亂,日本政府未能積極重視社會救助事業,以致貧民難以渡日、乞食四散街頭。當時施乾何以特別關注乞丐問題,又將如何實踐社會救助的理念與作為?本書運用愛愛院院史資料、日治時期報刊及相關研究成果,探究施乾投身社會救助事業的歷史脈絡與貢獻。
施乾關注到日治時期資本主義下的台灣社會,貧富差距加劇夾存悲慘的乞丐階級,他深入乞丐問題並指出慈善救助之弊,融合中國思想、基督教精神與賀川豐彥、西田天香的學說,提出社會救助理念。為遂行乞丐撲滅,施乾獨創愛愛寮,收容...
目錄
序Ⅰ 願有多高 力就有多大 陳[火冏]松
序Ⅱ 生命 使命 繼承 創新 施武靖
序Ⅲ 奮勇向前 莫忘初衷 施定宏
序Ⅳ 用愛寫下傳奇 陳泳惠
序Ⅴ 開創社會救助的時代典範 林江臺
第一章 從求學到任職總督府
第二章 眼見悲苦的乞丐生活
第三章 博愛與利他思想
第四章 肩負社會人的責任與使命
第五章 創辦乞丐收容所「愛愛寮」
第六章 成立乞丐撲滅協會
第七章 協助全台各地撲乞丐
第八章 全台各地的慈善捐輸
第九章 愛愛寮面臨解散危機
第十章 愛愛寮改組財團法人組織
第十一章 施乾的社會活動網絡
第十二章 愛愛寮的乞丐之母
結 語 社會救助的實踐者
施乾與愛愛寮大事年表(1899 - 1945)
參考文獻
序Ⅰ 願有多高 力就有多大 陳[火冏]松
序Ⅱ 生命 使命 繼承 創新 施武靖
序Ⅲ 奮勇向前 莫忘初衷 施定宏
序Ⅳ 用愛寫下傳奇 陳泳惠
序Ⅴ 開創社會救助的時代典範 林江臺
第一章 從求學到任職總督府
第二章 眼見悲苦的乞丐生活
第三章 博愛與利他思想
第四章 肩負社會人的責任與使命
第五章 創辦乞丐收容所「愛愛寮」
第六章 成立乞丐撲滅協會
第七章 協助全台各地撲乞丐
第八章 全台各地的慈善捐輸
第九章 愛愛寮面臨解散危機
第十章 愛愛寮改組財團法人組織
第十一章 施乾的社會活動網絡
第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