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北京獨立製片人楊偉東500位中國人系列訪談錄的第二卷。
這是一套記錄海峽對岸當代中國人真實的精神生活和心智狀態的書:觸碰本書的讀者,你的手有幸握住了中共治下幾代中國公民心靈“雷區”的探雷針;而讓海峽此岸台灣民眾捉摸不定、敏感多變的“中國國情”症候晴雨表,於此也讓你幾乎瞭然於胸了……
在這裡,讀者又可以看到在彼岸大陸、甚至台灣此岸也時有所聞的30個熟悉的名字——
有李銳、辛子陵、姚監復等黨史專家,也有張思之、滕彪、許志永等法學家;
有高瑜、余杰等作家,也有導演謝飛、詩人邵燕祥;
有張顯揚、黎鳴等哲學家,也有張大力、張頌仁、杜峽等藝術界人士;
有任劍濤、范亞峰等憲政學家,還有丁子霖、周舵等因“六四”受到公眾關注的人物,以及極具爭議性的“左派”代表人物司馬南……
在這裡,讀者可以細細品讀這30位受訪者的鮮明個性、獨立見解,以及飽含豐富性、差異性而又共具時代悲劇性的個人經歷、體驗、感悟與思想發現——
受訪者或探囊取物,指點江山;或獨闢蹊徑,撥雲見霧;或激烈“反彈”,騰挪應對……。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每一個人的特立獨行,每一個人的鋒芒畢露,每一個 人的喜怒哀樂;訪談呈現出時代語境中的無限張力,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享受、認知上的洞見,並衝擊著渴求真相、渴求變革的靈魂。
第二卷序言摘要
正是由於知識分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當代中國(大陸)又遭到埋沒和壓制,獨立製片人、藝術家楊偉東從事史家工作,採訪記錄當代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心靈歷程,在當前大變革的前夜,尤爲必要,其意義可以說更加重大。
——于浩成(憲政學家、原中共公安部群衆出版社社長)
近20年中國(大陸)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盛行,大多數精英逐漸遠離抽象思考,回到更務實的實踐或依託歷史經驗的學術研究。楊偉東所激發的公共對話是一個數十億人口中少數者的孤獨聲音,這些聲音不僅難以在中國的媒體上公開展開,也很少被國際社會聽到。
楊偉東以個人的方式重啓了中國這一未完成的現代性的對話,這一工作本來不應該由他這個藝術家來做的,但他以藝術家的良知承擔了這項需要一個體系才能推動的 工作,他以紀錄片的方式爲當代中國的公共思想對話提供了平台。藝術、媒體和思想幷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中國(大陸)的公共思想對話平台缺失的年代,楊偉東的紀錄片所呈現的訪談此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朱 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作者簡介:
楊偉東,男,1966年生於北京,畫家、設計師、獨立製片人。1984-1987年就讀於北京第201中學 美術職業高中。1987-1989年就讀於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1989年“六四”以後,因拒寫反思“六四”的思想彙報被校方開除。1991-1994年 就讀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高等工藝美術學校室內設計專業。回國後從事美術創作,也曾經商,在北京什刹海開辦第一家私營咖啡館,承辦多項建築規劃和室內設計 工程。2007年至今,傾個人全部財力拍攝紀錄片《需要——》。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本書是北京獨立製片人楊偉東500位中國人系列訪談錄的第二卷。
這是一套記錄海峽對岸當代中國人真實的精神生活和心智狀態的書:觸碰本書的讀者,你的手有幸握住了中共治下幾代中國公民心靈“雷區”的探雷針;而讓海峽此岸台灣民眾捉摸不定、敏感多變的“中國國情”症候晴雨表,於此也讓你幾乎瞭然於胸了……
在這裡,讀者又可以看到在彼岸大陸、甚至台灣此岸也時有所聞的30個熟悉的名字——
有李銳、辛子陵、姚監復等黨史專家,也有張思之、滕彪、許志永等法學家;
有高瑜、余杰等作家,也有導演謝飛、詩人邵燕祥;
有張顯揚、黎鳴等哲學家,也有張大力、張頌仁、杜峽等藝術界人士;
有任劍濤、范亞峰等憲政學家,還有丁子霖、周舵等因“六四”受到公眾關注的人物,以及極具爭議性的“左派”代表人物司馬南……
在這裡,讀者可以細細品讀這30位受訪者的鮮明個性、獨立見解,以及飽含豐富性、差異性而又共具時代悲劇性的個人經歷、體驗、感悟與思想發現——
受訪者或探囊取物,指點江山;或獨闢蹊徑,撥雲見霧;或激烈“反彈”,騰挪應對……。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每一個人的特立獨行,每一個人的鋒芒畢露,每一個 人的喜怒哀樂;訪談呈現出時代語境中的無限張力,給讀者帶來閱讀上的享受、認知上的洞見,並衝擊著渴求真相、渴求變革的靈魂。
第二卷序言摘要
正是由於知識分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當代中國(大陸)又遭到埋沒和壓制,獨立製片人、藝術家楊偉東從事史家工作,採訪記錄當代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心靈歷程,在當前大變革的前夜,尤爲必要,其意義可以說更加重大。
——于浩成(憲政學家、原中共公安部群衆出版社社長)
近20年中國(大陸)的拜金主義、功利主義和虛無主義盛行,大多數精英逐漸遠離抽象思考,回到更務實的實踐或依託歷史經驗的學術研究。楊偉東所激發的公共對話是一個數十億人口中少數者的孤獨聲音,這些聲音不僅難以在中國的媒體上公開展開,也很少被國際社會聽到。
楊偉東以個人的方式重啓了中國這一未完成的現代性的對話,這一工作本來不應該由他這個藝術家來做的,但他以藝術家的良知承擔了這項需要一個體系才能推動的 工作,他以紀錄片的方式爲當代中國的公共思想對話提供了平台。藝術、媒體和思想幷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中國(大陸)的公共思想對話平台缺失的年代,楊偉東的紀錄片所呈現的訪談此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朱 其(藝術評論家、策展人)
作者簡介:
楊偉東,男,1966年生於北京,畫家、設計師、獨立製片人。1984-1987年就讀於北京第201中學 美術職業高中。1987-1989年就讀於北京教育學院美術系。1989年“六四”以後,因拒寫反思“六四”的思想彙報被校方開除。1991-1994年 就讀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高等工藝美術學校室內設計專業。回國後從事美術創作,也曾經商,在北京什刹海開辦第一家私營咖啡館,承辦多項建築規劃和室內設計 工程。2007年至今,傾個人全部財力拍攝紀錄片《需要——》。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