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世界各地的住宅名作
領略建築師與建築背後的故事、夢想與熱情
學習建築的唯一方法,就是親自出發到那裡去看它。──菲利普強森
中村好文拿這句話督促自己,一再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建築巡禮,走訪二十世紀的住宅名作。本書是《住宅巡禮2》,收錄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伊姆斯夫婦的家、巴拉岡宅、菲利普強森的玻璃屋等偉大建築師所設計建造的八件不朽住宅名作,藉由置身於那些住家中,並在其四周走動,記下所見、所思、所感。
豐沛的想像力,讓他除了建築設計外,還觀察到一般人所忽略的地方。像是與「住吉的長屋」居住者東夫婦相處後,發現他們秉著對房屋概念最大的尊重,並以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讓這棟有著極簡冷冽風格的清水混凝土建築,散發人體肌膚的溫度;在摩爾的「海牧場」裡醒來,靜靜品味摩爾說的「獲得對偉大建築物的實際感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那個建築物中醒來。」;偶爾也有著憧憬,嚮往在漢娜克耶霍姆女士位於海邊的住宅,游完泳後,回到露臺上邊吃早餐,邊讀書……
中村好文帶著敬意尋訪這些住宅,除卻冷硬的建築裡論,以其敏感的心靈與建築師之眼,透過平易近人且幽默的文筆、每棟建築物各個角度實際拍攝的照片、手繪生動細膩的建築平面圖、家具,呈現繽紛多采的建築光影,還原當年的實況和藝術風格,訴說建築師與建築背後的故事,以及隱藏其中的夢想與熱情。可以說是本旅行日記,又像是建築導覽書,也是素描和照片組成的田野調查筆記。
中村好文說:
‧住宅像是一個考慮周詳的容器,在建築物裡面的那些家具、家用小工具、在房間內到處都能各得其所的裝飾小物品,以及數量龐大、裝滿整面牆的書籍等,全都融洽地溶入建築物之中,醞釀出生活的歡樂與豐盛。
‧參觀住宅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要花上足夠時間浸淫其中……來回繞過幾趟住宅的內部,站立著、坐在椅子上、一一端詳擺設在那裡的東西、感受光線的移動和改變;閉上雙眼,傾聽吹過樹木的風聲、以手掌撫摸家具和牆壁,一面靜靜呼吸,一面參觀著住宅。
‧……為了讓建築的驚異巡訪之旅有真正的結果,我在每一個建築物午睡,即使是短暫時間,也要將身子委諸於偉大的地點內,將這份感覺做為一項絕技,加在自己的作品當中。
★對細部的執著、絕妙的插圖,以及具有透明感的言語。作者的獨特感受,可以說是把身子蜷曲在巢中那種軀體感覺,閃閃發亮的一本書。──加藤典洋
作者簡介:
中村好文
Nakamura Yoshifumi
一九四八年生於日本千葉縣,七二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建築系。在宍道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之後,進入都立品川職業訓練學校木工科學習。七六年到八○年為止,任職於吉村順三設計事務所。八一年設立レミングハウス(Lemming House)事務所。八七年以「三谷さんの家」獲得第一屆吉岡獎。九三年以「一系列的住宅作品」榮獲第十八屆吉田五十八獎特別獎。現在擔任日本大學生產工業學系居住空間設計課程教授。著作有《住宅巡禮》、《住宅讀本》、《意中の建築上‧下》(新潮社)、《普段著の住宅術》(王國社)、《中村好文普通の住宅、普通の別莊》(TOTO出版)、《Come on-a my house すまいの風景》(ラトルズ)。
譯者簡介:
林錚顗
臺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華聲報》及《西華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著有《水滸好漢不喝水》。譯有《住宅巡禮》、《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築》、《隈研吾》、《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等。
章節試閱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
日本/大阪 一九七六年
安藤忠雄
Ando Tadao(1941~)
一九四一年生於大阪下町。在成為建築師之前,很早便以職業拳擊手和「自學」建築聞名,甚至還成為傳奇。一九六五年,耗費半年時間在歐洲、美國、印度等地旅行,首次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建築。「走遍世界的建築師」或許就誕生在那個時候。一九六七年開始橫越美洲大陸之旅,而後一再前往世界各地做建築行腳。一九六九年,設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一九七九年以「住吉的長屋」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此後舉凡贈與建築師的重要獎賞,如芬蘭建築師協會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獎、吉田五十八獎、日本藝術院獎、普利茲克建築獎等,全都囊括在手。諸多作品中,我特別喜歡「住吉的長屋」、「光之教會」、「TIME’S」、「南寺」等較小規模的作品。不過,對於巴黎的「皮諾現代美術館」(二○○四年完成)等進行中的海外規劃案,也寄予很大的期待。
信件
去年(二○○○年)八月,突然接到建築師安藤忠雄先生的來信。內容雖然不長,卻是安藤先生親手所寫、字體大且容易閱讀的一封信。
近來電子郵件相互往來蔚為主流,或許因為我是個數位人,一旦收到手寫的、內容足以溫暖人心的信件,總覺得胸中好像點燃一盞小燈似的,感覺非常充實。
這樣的我,冷不防收到「世界的安藤」的親筆信,這真是一個大事件。而且,信件內容不但溫暖人心,也讓我心中掀起一片漣漪。因為他在信中寫道,津津有味地閱讀了我的《住宅巡禮》(豈能不高興!),最後則……
「請務必來參觀『住吉的長屋』一趟!」他說。
不光如此,信中還一併附上在瑞士剛出版的簽名作品集,書中有三件「住吉的長屋」的漂亮親筆素描。這些素描必然是安藤流的邀請「叮嚀」,我擅自做了這種解釋,於是我急忙禮貌性的回信,信中也正式提出參觀「住吉的長屋」的請求。之所以先「回禮」再隨之「請求」,固然是我臉皮相當厚,其實也因為正打算將「住吉的長屋」納入預定出版的《住宅巡禮2》中,所以這不啻是「及時雨」。
我以「捻斷數莖鬚」的心情,寫了又撕,撕了又寫,總算完成回信和請求書,然而安藤忠雄先生卻非常迅速地處理了這封信。前職業拳擊手的反射神經至今依然還在,他立刻聯絡上「住吉的長屋」住戶東佐二郎先生,取得參觀許可,同時派出負責此次參觀的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資深幹部O先生作陪。O先生以宅急便送來參觀的有關資料,包括「住吉的長屋」所有圖面影印本,和一整套相關的重要報導。從我寄出信件到收到資料,竟然不到一星期的時間,作業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這樣的效率、這樣細膩的安排、這樣確實的指示、這樣的大方……在這之前,我僅是帶著深切的感動,遠觀憑藉安藤先生的稀世才華和力量,所誕生的眾多獨創作品;從不曾思考過它們究竟有著怎樣的實際作業程序。然而在那一刻,我才首度察覺,緊密支撐在每件作品背後的,其實是迅速處理諸多雜務的卓越能力,以及細心、周到、確實將工作向前帶動的強大推進力。
地點
雖然安藤先生和幹部O先生特意做了如此快速的準備工作,可是九月和十月我碰巧必須到海外採訪旅行,這個參觀遂延遲到晚秋。
十一月十二日,晴空萬里的秋天,星期日。
在朋友暨《住宅巡禮》的主編M先生陪同下,總算出發前去拜訪「住吉的長屋」。
我們比預定時間稍早些到達距離最近的車站,走過因慶祝七五三節而熱鬧十分的住吉大神社境內,經過盛裝打扮的孩子身邊,抵達目的地「住吉的長屋」。在和陪同參觀的安藤研究所O先生約定的時間之前,我們在附近逛逛,看看四周的模樣。
建造「住吉的長屋」時,這附近曾並列著一排排的長屋,按理仍保留著濃厚的下町風情;然而,舊家屋大部分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走現代風、看似廉價的預鑄工法住宅。即使如此,只要從保存下來的少數木造長屋前面走過,我都會仔細打量那些建築物,並想像著:「啊,所謂『住吉的長屋』,就是在這種建築物的正中央,有如切取出一塊羊羹,再強行塞入一個像混凝土箱子的住宅呢。」四分之一世紀以前,來到住吉的安藤忠雄先生,想出了破天荒的構思,不光是構思而已,還付諸實行,當我來到這片土地並想到此事時,更能深切感受到這個工程難以言喻的辛苦,以及拚命完成此事的建築師安藤忠雄的「鬼才」。
建築物絲毫看不出有過艱巨工程的樣子,以沉默寡言的外觀,面向道路。從路旁就可看見冷冰冰的清水混凝土外牆,在中央入口處開了一個洞,就是這樣而已。這棟住宅竣工時,右邊的房屋的確是間大眾澡堂沒錯,現在似乎歇業了,已見不到任何風貌。在過往的照片中,大眾澡堂色彩豐富的門簾與清水混凝土的灰色壁面,顯現出相當有趣的對比。沒有變的,是這棟建築絕妙的空間感。雖然我說它「冷冰冰」,但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意思,沉默的建築甚至連討好人的笑容都沒有,不過有如小箱子般的規模,卻十分討喜,我甚至還記得那有點讓人想墊高身子、與它勾肩搭背的親切感。雖然不論型態上、素材上,是與傳統長屋迥然不同的建築,但以混凝土建蓋而成、像個「小箱子」似的住宅,卻是能讓人感受到下町人情味的人性空間。
內部
就像鑽進開在混凝土牆上的洞似的,一進入裡面,左邊有個好像隱藏起來的玄關門扉。打開那扇門的是住戶東佐二郎先生,和英氣十足的夫人純子女士,兩人以笑臉迎接我們。從明亮的通道進入室內,那裡搖身一變,成了以較矮的天花板營造出特殊舒適感的混凝土洞窟。意外的是,這個室內滿溢的,不是看照片所想像的冰冷氣氛,反而是有如動物巢穴、暖烘烘的、親密的氣氛。與其說是「動物的巢穴」,不如說是「有種生物住處的感覺」比較好吧。不知來自何處、令人懷念的空氣中,帶著溫濕的氣息,讓我回憶起孩提時代那床結實厚重、在冬天蓋的棉被裡的空氣。
其次,在室內,教人愉快的爵士音樂,聲音雖小,卻充滿整個空間,於「暖烘烘的感覺」上更增添幾許親密之感。順道一提,那首曲子是桑尼克拉克(Sonny Clark)的「Cool Struttin’」,也是我這個熱中的現代爵士迷學生時代百聽不厭的歌曲。或許是出於懷念,我心中暗叫一聲「咦─」,並環顧四周,音源不是CD,是順耳的黑膠唱片,在唱盤上和過去一樣,以三十三轉緩緩轉動,一邊發出噗噗噗的小小唱針摩擦聲。
參觀內部之前,我在那個房間(從玄關進入的那個舒適得有如爵士咖啡廳的房間,就是起居室)裡,聆聽東先生夫婦述說有關「住吉的長屋」在設計和工程方面的來龍去脈、與安藤忠雄先生的多年情誼,以及住在這棟完工二十四年、仍有著被世人傳誦的強大影響力的住宅裡,平日的生活和居住心得等各種話題。
佐二郎是一個渾然天成的談話高手。
他說的話總是單刀直入,沒有迂迴的說法和艱澀的形容。而且,他明明不是把話修飾得聽起來非常有趣的類型,可是卻會被他生動的表情動作,還有時機掌握得恰到好處的說話方式吸引,而聽得入神。有時提到記憶模糊不清的舊事,他便詢問坐在一旁、邊聽邊微笑的純子女士:「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被問到的純子女士立刻以爽朗的聲音回答:「那個時候就是這樣這樣。」這麼一來,談話的內容就更熱烈了。這些故事,每一個都饒富趣味,我雖然一邊想「啊,如果有準備錄音機就好了」,一邊熱切地聆聽,然而我卻只顧著聽,竟然連簡單記個筆記都忘得一乾二淨。
「佐二郎,這個房屋……」
由於是居住長達二十五年的住戶東夫婦說的故事,是照實說出的真實意見和感想,怎麼樣都十分具有真實感和說服力,況且,即便是再瑣碎的小插曲,只要專心聆聽,就能像聽到靜謐的連續低音那般,聽見他們對自己居所的款款深情,以及對設計者安藤忠雄先生的信賴和敬愛之意。
佐二郎先生述說,純子女士從旁做出正確補充,這樣的進行方式,以及流利的大阪腔,讓我聯想起老練相聲搭檔的絕妙話藝。而另一方面,我也強烈感受到「住吉的長屋」這種住宅,帶給居住者的快樂與痛苦落差有多大;這些有趣的逸聞令我感動,也讓我深思。
由於機會難得,所以就我聽到的,憑著記憶先寫下來吧。
例如……這個房屋,冬天好像非常寒冷,有如冰庫一樣冷颼颼,可是比冬天更辛苦的是夏天。在仲夏酷暑難以入睡的夜晚,據說夫婦倆曾因實在忍受不了,心想:「屋頂上有風,會比較涼爽些,應該睡得著吧。」有過爬上屋頂的經驗。可是,浪瓦在白天太陽的照射下,蓄滿熱能,到了晚上,有如暖氣地板似的釋出熱氣,根本不是能睡覺的地方(就是說,兩人像是燒燙燙鐵皮屋頂上的貓)。於是又狼狽不堪地下來,卻又非常不想回到有如三溫暖的室內,結果,聽說兩人宛如手電筒的兩粒電池一樣,直排睡在橫跨中庭的陸橋上。然後,是那座陸橋的故事,阪神大地震時,這棟有著混凝土牆壁結構、看似堅固的住宅,也喀啦喀啦地大力搖晃,睡在二樓臥室的東先生,以為這座陸橋鐵定會在一瞬間垮下去,還認真思考:「這下好了,要怎麼才能下去中庭逃走呢?」此外,在氣候宜人的假日,真的可以從早到晚一整天都待在中庭,用全身感受吹來的風,沐浴在日光裡,抬頭看著被房屋切割出來的天空和移動的雲,也可以把在混凝土牆上推移的陰影當做日晷,看著它消磨時間。這些既樸素,卻又能感受到非比尋常的奢侈,都成了令人羨慕的故事。有趣的是,車站前派出所的巡警因提供道路服務,帶著外國建築師來參觀時的故事。
由於來自外國的參觀者一路上不斷問這位巡警「長屋」、「長屋」,導致他腦中似乎裝滿了連棟長屋那種「唰」地一列排開的街景。雖然憑著住址好不容易成功找到東先生的家,但是他卻以不可思議的眼光,仔細盯著混凝土正面入口的方形孔洞,自言自語小聲說出類似這樣的話:「在這裡面,有一整列的長屋嗎?」頻頻朝洞裡面打量。
剎那間,我想像在幅寬僅三點三公尺、深度約十四公尺的混凝土圍牆中,下町氣息濃郁的長屋街道中央有條小路,在小路中間水井旁的向陽處,太太們正在閒話家常,一旁的小孩子熱中於「尪仔標」遊戲,當種種景象浮上腦際,心中覺得很愉快。
最後只想再說一個,令我毫無來由覺得有點傷感、印象深刻的小插曲。
房屋落成,搬好家,總算安定下來時,聽說過去住過那間長屋的東先生母親前來探訪。對母親而言,兒子好像很自豪的新房,究竟是怎樣的家?過去三間連在一起的灰暗長屋,改建成什麼漂亮模樣了?應該是帶著興奮期待的心情來的吧?然而那棟新房,眾所皆知,內外都是清水混凝土,對一般人來說,怎麼看都還是個「正在蓋」的建築物。而且雖說已經完成,但是隔間和收尾方面,都難以覺得住起來既方便又舒適,如果說得直白些,它就只是個「混凝土箱子」。根據東先生的說法,剛好在那時,就連為了日本建築學會獎前來審查的建築界大老,似乎也頗不認為那個「混凝土箱子」是一棟住宅,當被問及對這個「家」的感想時,專家左右為難,於是岔開話題,讚美起當時喝的茶,說:「這個家的茶真是可口啊!」由於有這樣的小插曲,上了年紀的母親非常困惑:「究竟造了什麼業,我兒夫婦倆竟然住在這樣的家……。」據我推測,她一定打從心底覺得好可憐。
走一圈參觀完畢的母親,或許是寬心了不少吧(也可能是因為逆光的緣故而看不清楚),從餐廳走到中庭,要回到起居室時,走到鑲玻璃的地方,「砰」地一聲,頭部不幸結結實實撞了上去。
驚魂甫定之後,聽說她流露出擔心不已的神色,交互看著兒子的臉和「混凝土箱子」的內部,吞吞吐吐地這麼問道:
「佐二郎,這個房屋……什麼時候才會完成?」
培養出來的房屋
東先生的話題,不知不覺拉長了。
其實,我明知話題會拉長,但無論如何也想把這樣的事情寫下來。原因是,至今有關「住吉的長屋」,有數不清的參觀紀錄和評論,每次只要看到有「住吉的長屋」論,我都會閱讀,但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幾乎看不到任何有關這棟住宅的居民─東先生夫妻─的詳細描寫。造訪「住吉的長屋」,拜會兩人,在談話的過程中,我開始有種十分奇妙的感覺。
總之,我有個非常單純的疑問:明明這兩位居住者才是讓「住吉的長屋」流出溫暖的血液,散發出人體肌膚的溫暖,使它得以成為知名住宅的演員和功臣,可是,為什麼沒有人把這些事情寫下來呢?
充分感受到東先生夫妻安穩的日常生活,才是「住吉的長屋」的主角,是在我從兩夫妻和M先生、O先生的談話圈離席,一面攝影,一面畫著簡單的備忘素描時。
當我正在爬樓梯、站在陸橋上,或是待在隔著中庭的廚房某處,進行「採訪」工作時,都可以聽到經由混凝土反射、來自起居室四人談笑風生時交雜的擴音,以及純子女士格外開朗歡樂的笑聲。那笑聲好像有著說不出的愉快,連我也不自覺微笑,心情都緩和下來。或許從這些聲音,使我深切感受到「有著極為喜愛這個住宅的人,在這裡過著充實的生活」,也許還更直覺感受到「就是那聽起來好快樂的笑聲,讓住宅作品搖身一變、昇華成為一般人的住宅!」也說不定。
我知道有一些像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法爾斯沃斯住宅」所代表的、美麗又具蠱惑性的名作住宅。快速翻閱每月送達的建築專門雜誌,我也知道不論國內外,以這種建築獨創性和藝術性為目標的「作品性的」住宅,不斷汲汲營營地被設計出來。然而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是「以住宅為名的展覽館」,並不是符合我的眼鏡與心的「居所」。
那些「展覽館住宅」的特徵是,主角是在建築師主張的主義和美學意識保證下的那個「建築」,居住者反倒必須待在房間的某個角落裡,一面看著「建築」的臉色,一面小心翼翼地過日子。照理來說,就算它變成那種「展覽館住宅」,也沒什麼好不可思議的,更毋寧說,假設它會變成那樣也說不定。強硬且非常倔強的「住吉的長屋」(安藤先生,抱歉啦),藉著居民東夫婦兩人強大的包容力及忍耐力(?!),加上生活者的品味與樂觀性格,宛如騎慣烈馬一樣的長年居住其中,才會孕育出我心中所描繪的理想「居所」。
當然,在家中迴響的「笑聲」便是象徵之一。稍微仔細舉目環視,就可以窺見東夫婦特有的居住智慧,和在生活中所下的工夫。他們的生活痕跡,是把「住吉的長屋」從單純的「展覽館住宅」,提升為血肉之軀「居所」的主因,這點真是趣味無窮。
東夫婦和「住吉的長屋」的建築主題產生共鳴,不但對於房屋的概念給予最大限度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將它大大貫徹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在「住吉的長屋」這個相撲擂臺上,建築師與居住者彼此抓住對方的腰帶,雙方一步也不退讓地一決雌雄……像這樣的說法,不知道讀者是否能夠稍微明白我想表達的呢?
舉例來說,這個住宅的牆壁和天花板並非直角交接,而是在交接處以四十五度角,在結構上設置有效的小斜壁─建築專有名詞稱為「拱腰」。我注意到,不論是起居室或餐廳,都有效利用斜壁的角度掛上時鐘。如此一來,時鐘變成向前傾俯視著我們,如果我們坐在椅子上往上看,就能看得很輕鬆了。其實這樣的小點子,隨處可見,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那兩人滿足的笑容浮現在我眼前,甚至似乎連「這個讚!」的聲音也聽得見。
同樣的點子,在玄關也發現得到。
從玄關門進來的右手邊,有個直接顯露出混凝土牆壁厚度的地方,在這只有十五公分厚的牆上,掛著一個寬度與牆壁完全相同的細長鏡子。只要有它,每次出門時,門一開便可以利用自然光檢查外出的裝扮。當我看著這面小鏡子,剎那間便想起在歐亨利(O. Henry)的短篇小說〈聖誕禮物〉裡,也有個一樣細長的鏡子。
「如果是行動敏捷且清瘦的人,很快就能憑藉想像、拼湊出自己被縱切成一片片的身影。」確實是瀟灑的表現手法。或許這面鏡子的靈感出處,就來自那段形容,但是很不湊巧,我忘了問這件事。
如果這麼寫,總覺得沒有論及「住吉的長屋」之平面計畫與空間結構的本質,雖然像這樣只拘泥於細部的做法並不妥當,但事實上,在參觀過程中,我漸漸覺得,如果站在居住者的立場來思考,所謂的住宅,不正是由那些變成生活痕跡的部分累積起來的嗎?其次,所謂的住宅,就是住在那裡的人,把所有細部都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那樣重要,我還體會到,面對「不能敷衍了事」這種極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是以住宅設計為職業的建築師應有的自省之念。
無疑是安藤忠雄先生傾全力完成的「住吉的長屋」,確實是個讓人感到有股淬鍊精簡後的住宅魅力,以及住宅原型的傑作。不過,雖然一說再說,但是這個住宅,基於「硬是要這樣」的精神,所以並不是個能安穩、心滿意足過日子的爽快、舒適住宅。這個住宅是東夫婦長時間慈愛的拉拔,不論炎熱或寒冷、風吹或雨打、太陽的光線等來自大自然的恩惠及嚴苛照單全收,才培育出現在的樣子。
與其以建築來論「住吉的長屋」,我寧願把這一點好好傳達給讀者知道。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
日本/大阪 一九七六年
安藤忠雄
Ando Tadao(1941~)
一九四一年生於大阪下町。在成為建築師之前,很早便以職業拳擊手和「自學」建築聞名,甚至還成為傳奇。一九六五年,耗費半年時間在歐洲、美國、印度等地旅行,首次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建築。「走遍世界的建築師」或許就誕生在那個時候。一九六七年開始橫越美洲大陸之旅,而後一再前往世界各地做建築行腳。一九六九年,設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一九七九年以「住吉的長屋」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此後舉凡贈與建築師的重要獎賞,如芬蘭建築師協會阿...
目錄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
日本/大阪 一九七六年
‧查爾斯伊姆斯+蕾伊姆斯的「伊姆斯夫婦的家」
美國/洛杉磯 一九四九年
‧漢娜克耶霍姆+保羅克耶霍姆的「克耶霍姆自宅」
丹麥/哥本哈根一九六三年
‧皮耶夏洛的「達爾薩斯宅」
法國/巴黎一九三一年
‧路易士巴拉岡的「巴拉岡宅」
墨西哥/墨西哥市一九四七年
‧查爾斯摩爾和夥伴們的「海牧場」
美國/加州一九六四年
‧安傑洛曼賈羅蒂+布魯諾莫拉蘇蒂的「卡薩格蘭德」
義大利/聖瑪提諾‧諦‧卡斯托薩一九五八年
‧菲利普強森的「玻璃屋」
美國/康乃狄克州一九四九──九五年
‧讀者用住宅巡禮指南
‧後記
‧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
日本/大阪 一九七六年
‧查爾斯伊姆斯+蕾伊姆斯的「伊姆斯夫婦的家」
美國/洛杉磯 一九四九年
‧漢娜克耶霍姆+保羅克耶霍姆的「克耶霍姆自宅」
丹麥/哥本哈根一九六三年
‧皮耶夏洛的「達爾薩斯宅」
法國/巴黎一九三一年
‧路易士巴拉岡的「巴拉岡宅」
墨西哥/墨西哥市一九四七年
‧查爾斯摩爾和夥伴們的「海牧場」
美國/加州一九六四年
‧安傑洛曼賈羅蒂+布魯諾莫拉蘇蒂的「卡薩格蘭德」
義大利/聖瑪提諾‧諦‧卡斯托薩一九五八年
‧菲利普強森的「玻璃屋」
美國/康乃狄克州一九四九──九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