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愛器物的人喜歡回家,器物與幸福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
文/Anderson
柳宗悅,你或許不太熟悉他,但你一定多多少少用過直接或間接受他影響的器物、生活態度。
從柳宗悅開始,人們慢慢地培養出欣賞、界定、鑽研關於「日常生活及其器物之美」的概念,甚至我們現在很熟悉的「民藝」這字眼(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正是由柳宗悅所提出的。人們稱柳宗悅作民藝之父,而他一連串作為,也被稱作民藝運動。他身為工藝研究家的身分,已經上綱到廣被認為是宗教家、哲學家。對了,或許你聽過「柳宗理」?該位日本工業設計巨匠就是柳宗悅的兒子呢!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原是一九二七年在日本《大調和》雜誌以〈工藝之道〉為題連載的論文集錄。這本書帶我們領略日常之美,領我們進入器物和人的日常操持,所有看來凡常的一切,裡頭所醞釀的深邃哲思。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也會有「道」嗎?這樣看來奇怪的大哉問,卻可以隨著柳宗悅的思索路徑,有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
所以有人說柳宗悅是宗教家。我們在書中讀到,這所謂的「工藝之道」、「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何謂民藝」,可以結合宗教的進路來獲得理解,甚至互有辯證的。而這意味著,「器物」不只是日常的一小部分,從那裡可以探討我們面對生命的精神狀態。書中談到佛教的概念,推衍出在無我、大空的世界,工藝是人和世界的聯結;談到基督宗教的救贖概念,指涉著因為工藝是凡人之美,推導出救贖無所不在的結論。
或許正如作者所說,
「許多人認為宗教法則就只適用於宗教的範疇,然而,世間萬象其實皆源於同法。大多數人會訝異不解,宗教與工藝之間有什麼關係?並且蔑視其只不過是尋常的器物罷了。但是這些人究竟是不了解宗教的無遠弗屆,抑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我反而覺得抱持這樣看法的人才是不理解宗教的。雖然只是低調微小的尋常器物,卻蘊藏著驚人的奧祕。任何事物無法離開真理而存在,關於這點讀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耐人尋味的是,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對於如此之「日常的哲學」的需求,比之柳宗悅寫作的時間點,一點不少。我們不再向遠方不切實際地想像某個還沒到來、比現在理想的生活,而是轉向自己所在的日常現實,相信只要洞察得更細膩、深刻,關於「人」的秘密,應該會在這裡。
《工藝之道》在那麼舊的年代,提出了之於今日,如此切題甚至新潮、大膽的提問和試著解答。這是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在其中深受啟發、且汲取不同收穫的重要經典。
一支掃把也能稱得上美?
一個陶碗為何如此溫暖人心?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總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
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意即符合了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書精選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何謂民藝」做定調,歸納出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釐清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出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現今正在台灣發酵的生活道具風潮可說是當年日本民藝運動的延伸。
民藝的精髓在於「用之美」三個字,解釋了我們追求這種美感的緣由:
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進而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撫慰、以及進到美的身後所代表的理想世界。
作者簡介:
柳宗悅,(1889~1961)宗教家、哲學家、工藝研究家。
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避居京都,在古董市集發現日常生活器物之美,經過研究之後提出「民藝」一詞,並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訪日本各地,柳宗悅主要工作為收集保存各地民藝,陶作家河井寬次郎等人則是實際指導職人改良技術,1936年於東京開設日本民藝館,向一般大眾介紹「民藝的概念」等等,一連串活動被後人稱為民藝運動,柳宗悅更被稱作是民藝之父。
直至1961年去世為止,柳宗悅將半生心力投注於民藝運動之上,不僅延續日本傳統手工製造業的生命並培養日本人民的美感意識,更對其後的創作者影響深遠,包括柳宗悅的兒子──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柳宗悅
優惠價: 88 折, NT$ 264 NT$ 300
已售完,補貨中
「深愛器物的人喜歡回家,器物與幸福家庭有著密切的關係。」
文/Anderson
柳宗悅,你或許不太熟悉他,但你一定多多少少用過直接或間接受他影響的器物、生活態度。
從柳宗悅開始,人們慢慢地培養出欣賞、界定、鑽研關於「日常生活及其器物之美」的概念,甚至我們現在很熟悉的「民藝」這字眼(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正是由柳宗悅所提出的。人們稱柳宗悅作民藝之父,而他一連串作為,也被稱作民藝運動。他身為工藝研究家的身分,已經上綱到廣被認為是宗教家、哲學家。對了,或許你聽過「柳宗理」?該位日本工業設計巨匠就是柳宗悅的兒子呢!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觴》原是一九二七年在日本《大調和》雜誌以〈工藝之道〉為題連載的論文集錄。這本書帶我們領略日常之美,領我們進入器物和人的日常操持,所有看來凡常的一切,裡頭所醞釀的深邃哲思。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也會有「道」嗎?這樣看來奇怪的大哉問,卻可以隨著柳宗悅的思索路徑,有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景。
所以有人說柳宗悅是宗教家。我們在書中讀到,這所謂的「工藝之道」、「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何謂民藝」,可以結合宗教的進路來獲得理解,甚至互有辯證的。而這意味著,「器物」不只是日常的一小部分,從那裡可以探討我們面對生命的精神狀態。書中談到佛教的概念,推衍出在無我、大空的世界,工藝是人和世界的聯結;談到基督宗教的救贖概念,指涉著因為工藝是凡人之美,推導出救贖無所不在的結論。
或許正如作者所說,
「許多人認為宗教法則就只適用於宗教的範疇,然而,世間萬象其實皆源於同法。大多數人會訝異不解,宗教與工藝之間有什麼關係?並且蔑視其只不過是尋常的器物罷了。但是這些人究竟是不了解宗教的無遠弗屆,抑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我反而覺得抱持這樣看法的人才是不理解宗教的。雖然只是低調微小的尋常器物,卻蘊藏著驚人的奧祕。任何事物無法離開真理而存在,關於這點讀者將會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耐人尋味的是,我們現在身處的時代,對於如此之「日常的哲學」的需求,比之柳宗悅寫作的時間點,一點不少。我們不再向遠方不切實際地想像某個還沒到來、比現在理想的生活,而是轉向自己所在的日常現實,相信只要洞察得更細膩、深刻,關於「人」的秘密,應該會在這裡。
《工藝之道》在那麼舊的年代,提出了之於今日,如此切題甚至新潮、大膽的提問和試著解答。這是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在其中深受啟發、且汲取不同收穫的重要經典。
一支掃把也能稱得上美?
一個陶碗為何如此溫暖人心?
民藝=民眾的工藝=生活器物,特有的溫潤質感總讓人打從心底感到美觀、安心,
它們的共通點是實用耐用堪用,意即符合了柳宗悅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書精選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講述民藝運動的理論基礎,為「何謂民藝」做定調,歸納出美的定義及構成美的條件,釐清民藝與藝術在功能性、美的評判標準上之不同,影響此後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態度,也在無形中培養出日本民眾的美感意識,內化成無法計量的精神資產。現今正在台灣發酵的生活道具風潮可說是當年日本民藝運動的延伸。
民藝的精髓在於「用之美」三個字,解釋了我們追求這種美感的緣由:
器物之於人,不是只有消費性的、物質性的,還要透過「使用」才能看見美,
進而感受美所帶來的心靈撫慰、以及進到美的身後所代表的理想世界。
作者簡介:
柳宗悅,(1889~1961)宗教家、哲學家、工藝研究家。
1923年因東京大地震避居京都,在古董市集發現日常生活器物之美,經過研究之後提出「民藝」一詞,並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訪日本各地,柳宗悅主要工作為收集保存各地民藝,陶作家河井寬次郎等人則是實際指導職人改良技術,1936年於東京開設日本民藝館,向一般大眾介紹「民藝的概念」等等,一連串活動被後人稱為民藝運動,柳宗悅更被稱作是民藝之父。
直至1961年去世為止,柳宗悅將半生心力投注於民藝運動之上,不僅延續日本傳統手工製造業的生命並培養日本人民的美感意識,更對其後的創作者影響深遠,包括柳宗悅的兒子──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