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挺身而進,走對下一步路!
現今,台灣面臨──
[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財稅金融與國民年金]
[能源結構與環境永續][台灣的產業發展][文化與教育]
最重要的五大主要公共議題!
對現況的申論、前景的分析、問題與局限的成因、突破的可能;
在世代變遷的考驗下,可掌握的資源與可預見的挑戰為何?
專家學者分別以本身的專業及觀察提出論述與分析!
決定台灣關鍵的二十九堂課
產官學研都該傾聽的聲音!
潮流在變,時代在變,往日的經驗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的發展!前瞻與宏觀的29堂課,是你我必須學習的課題!
✽人文檢視、面對、挑戰自我/錢永祥、呂學錦、李瑞華
✽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朱雲漢、林正義、蘇起、田弘茂、華而誠
✽財稅金融與國民年金/何志欽、楊建成、胡勝正、詹火生、邱正雄、許嘉棟
✽能源結構與環境永續/葉俊榮、李鴻源、黃萬翔、楊日昌、李永展
✽台灣的產業發展/陳添枝、朱敬一、薛琦、林憲銘
✽文化與教育/王汎森、張譽騰、王健壯、黃榮村、黃碧端、洪蘭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有別於過去傳統的單向思考,社會及公眾議題日趨複雜,需要有全面性、系統性、多元化的思考觀點,方有可能解決現今社會繁瑣、連動且複雜的問題!
為台灣尋求下一代的群體責任,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與多元的時代轉型下,
積極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意識與承擔能量,
發揮自我突破與創新的台灣價值。
〔覺察〕→〔對話〕→〔修正〕→〔行動〕
循環式學習模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運用在知識與新觀念的推廣、溝通與合作,
大至社會、小至個人,
協助台灣這片土地,在個人生活和社會關係上,
能有擔負公民應有的責任與勇氣,以迎向挑戰訂定目標,
打造新生活模式,走向真實的社會,面對國際迎接世紀挑戰!
替台灣播下希望的種籽!
作者簡介: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原時報文教基金會)於一九八八年成立以來,長期關心國家社會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等層面的公共政策議題,透過舉辦相關公共政策的研討會與活動,溝通國人觀念,凝聚國人共識,並為國家諸多重大政策提供建言,進而引導國家發展方向。
基金會二十五年來耕耘國家公共議題,關注面向可分為「公與義」及「河川環境」二部分。「公與義」系列是邁向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為追求的目標,舉辦系列公與義研討會、座談會。針對人文
、社會、經濟、政治、國際關係各面向深入探討、追蹤行政效率、進行公共政策對話,邀集專家學者專案研究,進而對政府當局提出政策建言;自一九九○年六月在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的鼓勵下,提出由淡水河出發,拯救環境的願景,聚集國內環保先進與專家,成立「河川小組」,並由河川到環境的關懷,轉型為「環境與河川」,推動河川及環境保護、水資源整治等工作。近年來更針對氣候變遷、災害、能源及國土規劃等重要國家環境課題,以資源整合的概念加以串連、整體思考水、土、林、氣等問題,凝聚正面能量,建立起一套產、官、學,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民眾、與民間伙伴團體相互對話、參與的協調合作機制。
第五屆總統文化獎評審將「環保獎」頒給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持的理由是「因長期關注環境議題,透過教育推廣及政策監督,降低環境所遭受的衝擊」。這就是基金會走過二十五年的寫照。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的使命感是結合台灣的內聚力,理性面對問題、討論問題乃至解決問題,希與有志之士共同擔負,並傳承這世代的重任。
更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資訊請至官方網站:www.yucc.org.tw
章節試閱
第1課 檢視當代的人文問題
不需要靠宗教、傳統,或是靠對人的能力過度關注,
而是對於人平實的瞭解,從而使社會更美好。
──錢永祥/中研院人社所副研究員
這個主題似乎是脫離了「務實」的脈絡,談當代的人文問題相對於各位的工作經驗,這是一個「虛」的題目。但是這樣一個「虛」的主題,為何對我們這麼重要,而且要在一開始就要談。
「人文」的領域空間
「人文」這兩字是社會中常常出現的字。「人文」就如同是一個高度安慰劑的東西,代表很多正事正活幹完了,覺得疲倦了才要人文,因此人文像是一種心靈雞湯、打禪七、或是聽一場音樂會。但是「人文」真的是這樣的一個東西嗎?
要了解「人文」的意思,必須先了解「人文」的相反詞。「人文」的對立面就是自然,但今天我們講的人文不是在這個脈絡思考。今天講的人文對立面,是技術性或是專業性的。簡單說,人每天生活有很多需求:食、衣、住、行、育、樂,功能性的需求,我們就用各種技術專業性的取向去解決這些需求。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食衣住行育樂之外,會有「人文」的領域空間嗎?我在想這樣來看,我們要做很多事情來滿足人生活的需求,這些都是功能性的活動。 但是怎樣進行功能性的活動,例如穿衣服,我們要有發達的服裝業、紡織業設計業,接著看我們怎麼穿衣服,怎麼樣的衣服是可以喜歡滿足的?這部分就包含了「人文」思考的面向與空間。
為什麼一定要留下一定的空間給人文?在幾百年的文化中有個特色,開始的時候,因為需求要穿衣服,天冷穿多天熱穿少,接著看看自然環境的物資決定你穿怎樣的衣服。接著,決定我們穿什麼衣服就是既有的文化、社會規則、習俗。今天,我們想怎麼穿衣服,當然經濟的考慮是最主要的,還有舒服,再來是社會性的考慮。
人文的概念之所以受到威脅,讓我們認為需要拿出來討論,因為本來人文是讓我們決定怎麼樣從事功能性的活動,但是功能性的活動本身轉過來,把人文的考慮慢慢排出去,再把另外一些功能性的考慮拿進來,幫我們決定怎樣進行功能性的活動。
再舉個例子,到醫院看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來解除人身上的病痛;另外有一種是有人文精神的醫療活動。我們從事醫療活動,這是很功能性的活動。我們希望在從事醫療活動時,多一點人文的因素,這不只是醫生和病人,而是兩個人間的關係。醫生不只是技術人員,他也有感覺、道德、價值觀;病人也不純粹是病人,他有病痛、有困難、有需求。
幾百年的人類發展內,除了經濟因素,我們憂慮的是:在從事功能性的活動時,功能性的考慮是不是應該想我們作為人該怎麼彼此相待?該如何進行食衣住行育樂?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人文」的概念時會討論到的。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人文出現危機的現象?我們越來越不清楚人與人之間該怎麼相處,所有功能性活動都是人在執行,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做,人是什麼意思?傳統社會對於一個人,該是怎麼樣的人、該怎麼想事情,傳統社會會有比較完整的發展,答案多來自宗教,對於人該怎麼樣行動思考彼此相待,我們都比較清楚。另外一個來自於聖王,或是道德權威。例如醫病關係,醫生不會覺得他只是一個專業的人,他會覺得醫生的角色是在他所受的訓練裡面,可以在天地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今天的社會完全相反,我們沒有傳統的權威道德資源、宗教資源為我們提供人的概念。
當我們在說做一件事情該怎麼做,一個醫生該怎麼面對病人,常用的通俗字眼就是倫理或是道德。醫生對於什麼病打什麼針、吃什麼藥,技術問題都已經知道了,他要怎樣的態度讓他行動?而「人文」就是告訴我們,該用什麼方式從事功能性的活動,以及我們怎樣在倫理的意義上,去做合適的功能行動。如果我們不太確定人該表現出什麼面貌與具有什麼特質,我們就很難知道倫理道德,以及該怎麼活動的規則。
從「實然」到「應然」
這是根據美國有一位倫理學家麥金泰爾(A. Maclntyre)的一本書,他說所有倫理道德規範性的思考,關於我們該怎麼做一件事情的思考,都有一個基本的假定:我們都有一個「實然」的人(man as he is),並且會設定一個理想的狀態,「應然」的人(man as he should be)。
那所有規範性的思考告訴我們,怎樣讓人從「實然」的狀態過度到「應然」的狀態。麥金泰爾告訴我們,我生來這個樣子,有七情六慾各種慾望,照這樣下去,我就只是一個「實然」的人。但是我們會對人有期待,例如一位醫生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情緒來選擇病人。傳統社會中人與人相處的觀念更清楚,人文的概念更出來,因為傳統對於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一套現成的答案,這套現成的答案來自基督教、佛教、儒家思想,都沒有關係。
這些道德的權威價值的源頭告訴我們人該是什麼樣子,因此我們該怎麼做事就很清楚。因此麥金泰爾就告訴我們,人類從進入現代以後,對於人該是什麼樣子,就已經沒有答案,因為上帝已經死亡,傳統的權威已經崩潰,道德的宇宙也沒有意義,這就是世界的虛魅,世界已變成機械化的運作。
我們對於人應該變成什麼樣子沒有答案。我們要道德,可道德要具有什麼內容?我們不知道道德要讓我們變成什麼樣子。我的意思簡單講,當我們沒有外在權威提供一個關於人類的理想狀態時,我們每個人能做的事情就是根據我們的專業去做,但該如何去做?我們找不到答案。
人文或人道主義,相信我們不需要超越的權威,不需要傳統的力量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可以靠自己思考、精神去找到一個答案。我個人對人文主義的思考比較有懷疑,是因為大部分的人文思考是把人放在崇高的地位,崇高的地位就是相信人可以決定人應該變成什麼樣子,但是人真的能夠決定嗎?
我們曾經想像過很多烏托邦,想像人應該在追求什麼,但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不相信從十八世紀開始的任何一個烏托邦,還有人相信。你去看學術界的人去做的問題越來越零碎,年輕人討論的問題沒有經驗,看世界越來越局部。這是因為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只能照顧自己某一階段前後的連貫,在思考、看事情都越來越零碎化,這反應出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套完整的答案。人文主義到今天為止都克服不了這個問題,可能大家覺得我這是悲觀的想法。
我想我跟各位一樣,相信我們可以追求一個更好的社會,把人類帶到更好的狀況。這些經驗成就回頭算算,在什麼意義之下,我們今天的人、社會是進入到一個好的狀態?這個問題是一個要求,要求我們要相信我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 意義在於我們會說社會進步、人在進步。
進步就要面對一個問題,是否有一把標尺,可以測量進步?讓我們可以根據這把尺說二○一三年是比一九八○年的台灣好,我們能找到這樣的尺嗎?我相信大家心中有很多的答案,這些答案都要記錄下來,都是很可貴的成績單。
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來看,過去二、三十年做過的事情,相對過去二、三百年來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能否找到一個明確的說明我們做的事情的確有意義,就是人類社會有意義。醫藥、知識範圍、科技的進步是有進步,可是這些能力純粹從能力而言,不見得是我們立刻跨越的,所以二十世紀以後我們多少是懷疑的。
我對台灣的社會進步很關心,要承認進步就是要承認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另外一方面,我也對動物保護很關心。可我會想,我們只是想要表達對動物的愛心,難道動物保護不代表說人會變得比較好嗎?我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案。
我想講的是,我開始相信我們人類是有道德進步,要讓這個社會、人類的進步找到標尺。若找到這個標尺,會讓我們更清楚知道人應該變成什麼樣子,不需要靠宗教、傳統、或是靠對人的能力過度關注,而是對於人平實的瞭解,而使社會變得更好。
看看過去人類的歷史上,人類的進步有延續性,而且的確是讓我們自豪的改變。整個人類過去二、三百年最重大的兩個改變,影響的人為多:一個是男女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第二個就是消除族群種族的歧視。
人類有很多重大知識、科技上的突破,例如政治上發展民主制度,民主制度逐漸擴張;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人類生產逐漸發達。這些進步帶給我們更多功能性的滿足之外,有沒有使人、社會變得更好?
而男女平等與族群平等的確做到了讓人與社會變得更好,這是人類兩、三百年來最重要的成就,因為影響的人數最多,像是女性是人口的一半,族群的平等 是除了白人之外我們還有很多的種族。
在族群、性別平等後面,是代表什麼樣的價值、是假定人是什麼樣的看法。「平等」就是重視對方的感受,承認對方的感受跟我的感受一樣重要,他們的生命與我的生命一樣重要。所有人類造下來了罪孽、鮮血,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到這層意義。女性受到的壓抑迫害,有色人種受到的壓抑迫害,是影響到多少億的人口。我們沒有把別人看得跟我們一樣重要,如果打破性別、膚色與文化,就開始了對於人的了解,以及人應該變什麼樣子。人都有一輩子生活要活,每一個都不應該破壞別人的生活,每一個人不應該把別人當成自己目的的工具。聽起來很口號,但口號背後的涵義是很深重的。若能掌握這些背後的想法,我想我們應該能找到一種「人應該變成什麼樣子」的基本想法。
人與人關係中間人文的態度
我們對於別人要有真正的關懷。「關懷」一詞又好像很空洞,我覺得「關懷」要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你真的注意到了別人的遭遇,關懷一個人就是我注意到那個人;第二個是我會去判斷我覺得別人的遭遇是不是公正的。路邊的乞丐大部分的人注意到他,但不會去想為什麼他會是今天的樣子,這很自然的,因為同情心與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完全去看他的遭遇是不是他應該得到;第三個意思是在我個人的關係中,有這樣一個人受到不幸的遭遇,而這個遭遇並不是他應該得到的,我自己的生活會受到什麼影響。
如果我們在從事每一件功能性活動時候,並不是把人看成從事功能性活動的因素、工具或是幫手,而是注意到他的遭遇,認知他是我一個關懷的對象,我們就找到人與人關係中間人文的態度。
當有人覺得台灣民主化發展有什麼特別意義的時候,我卻對台灣民主化本身的過程能說得越來越少。但是過去三十年,台灣在民主化的旗號之下,所包含的豐富內容與留下的東西有三:今天台灣社會相對而言是高度平等社會,平等不是只有經濟金錢的角度,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第二個就是這個社會裡面我們會注意到有沒有公平的規則在其中;第三個就是我們開始對別人不是只有猜忌、防衛,可以對陌生人表現一種關懷友善。這三點若大家注意到,跟我們文化相當接近的中國大陸人來台灣,她們對我們的這三點也特別的重視、欽佩與珍惜。
這回到我剛剛講的,台灣社會所謂的「人文」不是因為我們有文化部、雲門舞集、兩廳院,這都是功能性的,滿足我們對於精神滿足的需求。我們的「人文」展現在上述的這三個方面。
因此,我想強調的是,「人文」是我們在從事功能性活動時,對「怎樣看待人」,我們可以找出一個標準,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過去幾百年來,兩個最重要的改變:性別與族群權關係的改變,並從這種改變中,看出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如何。
專業該怎麼做,大家都很清楚,專業的規則放到社會上,讓社會更具有人文。台灣已經積累下來一些東西:平等、公正、對別人的信任,試著把這些放到你們的專業之中。
第2堂課 資訊雲端時代的文化衝擊
台灣不能只放眼中國大陸的市場,不要立足台灣放眼華人市場,再看全球市場,
這樣是自我感覺良好,應該就是要放眼全球市場。
──呂學錦/中華電信顧問
如何讓功能性的機制運作良好,需要人文內涵。因此,今日資通訊的發展,除了功能性的科技之外,也要與人文結合,虛實搭配。
科技文明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舉世無雙,然而近一百五十年來,遭遇挑戰不敵西方。有識之士乃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今仍然迴盪。在台灣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最為人樂道的是當年提出的十大建設。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什麼樣的政經環境下推出這十大建設,其中有六項跟交通部有關,四項跟經濟部有關。十大建設之後所推出來的政策,例如愛台十二建設,似乎大家都沒什麼感覺。我認為莫因選舉發心,不為選票灑銀。
所以,國家的經營的確需要上位原則,讓國家發展有前瞻性的願景,所提出來的政策具有可行性。對提出來的策略方案,要有信心說服大眾,要有膽識貫徹執行。現在年輕人需要多看看企業的標竿人物,他們具有什麼樣的信心,才能大膽的有所作為。尤其現在的科技發展走到跟人文交會的十字路口,有很多創新與融合的機會,若能抓住滿足客戶需求的契機,相信有轉型升級的機會。
回顧歷史上的重大創新發明,中華四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藥跟造紙,加上網路搜尋古今中外十大發明,擷取三組共計有二十二個不重複項目。依照食、衣、住、行和資通訊(含娛樂)統計,發現二十二個項目中與食(吃的營養,衛生,健康)有關的有三項;衣(穿的舒服,美觀)有關的有兩項;住(住的舒適,安全)沒有任何項目相關;行(快速,便利,安全)有關的有六項、資通訊(隨時、隨地、任何訊息、快速、便利、安全)相關的就有十一個項目。這些發明都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
把資訊類的十一項,拿掉造紙和印刷術之外的九項:電話、電腦、WWW、電視、相機、音樂播放、通訊、網際網路、Compass。相信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請問各位的智慧型手機功能缺少哪一個項目?一個簡單的智慧型手機具備如此大的功能,就是雲端運算與寬頻通訊網路在看不見的背後支持。
因此,我們從事電信這行的人,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參與建造全世界相互連接最大的系統。電信網路朝向寬頻化,跟電信發展相關的數位化技術,把任何可以稱之為資訊的都轉換成0和1串列,使得傳輸、儲存、運算都很方便並且一致,也促成電信、電視、網際網路、電腦原本不相關的四個領域匯流成一體。
電信寬頻網路無所不在。昔日超級電腦模組之間必須分寸計較,量測距離與訊號傳遞時間的限制條件已不再嚴峻,所以雲端運算成為可能。寬頻網路的發展,在《世界是平的》 這本書中,作者對光纖網路的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光纖通訊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錕博士的傑作,他一九六六年在英國工作時,分析導出利用光纖的介質可以作為資訊傳遞的媒介,後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發展成為現在實用的光纖通訊技術。高錕博士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雲端運算與人文發展
雲端運算發展至今,我們的生活資訊活動包括:打電話、收發電子郵件、搜尋、社交、Wikipedia、聽線上音樂、觀賞影片等等,都跟雲端運算有關。數位生活以雲端為中樞已然發生,Steve Jobs在二○○一提出以個人電腦為數位生活中樞,可惜沒做到,後來到二○○八年提出iCloud,他才發現數位生活中樞在雲端。
雲端運算的效用很大,以紐約時報為例,該時報運用雲端運算掃描一八五一至一九二二年間共一一○○萬篇文章之方式,產生一.五TB資料,並上傳儲存於亞馬遜(Amazon) 雲端平台,僅花費美金一○○○元。
紐約時報正處轉型期,轉型之旅的終點就是停止印刷紙張型式的紐約時報,全力朝網路媒體的方向發展。網路版紐約時報吸引比較年輕的讀者及更多客戶,印刷版紐約時報的讀者平均年齡是四十二歲,網路版紐約時報的讀者平均年齡是卅七歲。目前印刷版紐約時報有一百一十萬訂戶,但每天有一百五十萬人閱讀網路版紐約時報。
另外,台灣的低頭族不比其他地方遜色,連摩托車的待轉區,寶貴的三十秒也不放過。現在的小孩,如果看到一本雜誌,會以為這本雜誌是壞掉的iPad,因為他們已經熟悉iPad的模式,紙本不能放大縮小讓他們以為發生故障。
雲端時代的服務發展樣態包含了連網化、雲端化、社群化和智慧化。其中,臉書發展到一個程度就是原本不想使用臉書的人,為了知道女兒在做什麼,不得不上臉書,發現在網路上的代溝真的太大了。還有隱私的破壞,所造成的影響也非常大。
如果我們現在把電力拿掉,我們的社會變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把資訊拿掉,我們人類的生活又是什麼樣子?所有人類的文明、文化這些都是資訊,而資訊已經發展到可以數位化、方便傳送、儲存,這樣發展出來的科技、工具,跟我們生活哪一個層面沒有關係;關係太大了。
現在我們的生活:交通旅遊(鐵路訂票、聰明公車、車隊管理、即時行車資訊)、休閒娛樂(HD視訊/MP3、線上卡拉OK、線上遊戲、數位藝術)、節能(電動車、節能管理、電子帳單)、防災(防災監控、緊急通報)、教育學習(遠距教學、線上學習、電子書)、醫療照護(遠距照護、健康管理)、居家(家庭自動化、影像監看、防火防盜)、商務(金融理財/理財、網路購物、NFC行動支付),都在雲端運算的數位生活應用中。
ICT產業發展是趨勢所為
近年來ICT產業蓬勃發展,其產值占全球GDP百分之三.五到四左右,比例也許不大,但重點是這個產業已經跟其他各個領域的發展關係密切。這個領域可能發展到隨心所欲資訊來,心想事成百花開的境界。
以雲端運算商業-網路零售為中的亞馬遜(Amazon.com)為例,一九九七年上市,從賣書開始,到最後書籍、玩具、音樂CD、DVD、數位音樂、軟體幾乎什麼都賣,成為全球最大的線上商店,商品達九億件,到了二○一二年每月使用者達一.一二億。二○○六年起出租用不完的計算能量和儲存空間,成為當今最成功且知名的雲端服務提供者,二○○七年推出Kindle電子書閱讀器,虛實通吃。亞馬遜的創辦人非常有膽識,即使有大量的赤字,為了追求成長仍然繼續投資,令人敬佩。
雲端運算具有五種特性:共用資源池、虛擬化(Virtualization)、彈性調度(Elastic)、可擴展性(Scalable)與大資料運算。
其中,可擴展性是指依用量需求即時擴充,像是台鐵訂票系統,東部幹線訂票一○二年清明節第一分鐘進線量達二十萬筆,第一分鐘成功訂票筆數創歷年新高約四萬一千七百筆。再看內政部實價登錄查詢網,系統上線約兩個月,網站訪客人數超過五百萬人次。二○一三年三月中已超過一千萬人次。
講到大數據(Big DATA)運算,請問各位看過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嗎?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中華電信有幸參與其中,本人很榮幸的應邀觀賞首映會,在首映會之後,我聽到有位女生在說:「那隻老虎訓練得真乖,叫牠做什麼動作,牠都做的這麼棒!」是的,老虎、斑馬、飛魚群,遍布荒島上的筆尾蠓、凶惡的狂風暴雨、大海漩渦、無數的水泡;還有平靜的夜空,繁星布滿穹空……都很棒,它們都很聽李安大導演的話!因為這些都是視覺特效(VFX)效果的呈現。李安導演為這部電影找了R&H當作視覺特效的夥伴,R&H有意加強其在亞洲的發展,李安導演把他們拉到台灣來尋找合作夥伴,中華電信也正好在發展雲端技術,就與他們合作。
整部電影裡面所用的運算量非常大,每一小格的虛擬老虎畫面花上三十五小時電腦運算製成。在電影最後一長串參與者名單中,列示視覺特效由CAVE支持,其中CAVE就是Cloud for Animation and Visual Effects,這是中華電信與R&H合作的專案名稱。CAVE的雲端運算中心由中華電信設置在台北,視覺特效應用軟體由R&H提供。透過寬頻網路將R&H在印度孟買、海得拉巴、馬來西亞、溫哥華和洛杉磯等據點的資料,連到台北的雲端機房,是跨國協同運算的典範。
政府也積極推動雲端運算發展,提出政府雲端運算應用與產業五大發展策略願景,期望在一○四年藉雲端運算升級,成為資訊應用及技術先進國家。主要發展的策略是兼顧「應用價值」與「產業與經濟產值」。政府將重點推動十朵「有感」雲,包含:環資、交通、警政、食品、電子發票、文化、教育、防救災、圖資、農業、雲端資料中心基礎建設等。民間企業和研發單位在政府指導下,共同推動台灣雲端運算產業協會,推動雲端運算的發展。
而真正催生雲端運算的驅動力量,就是需求。IDC預估,二○○九年到二○二○年,全球信息量從○.八ZB增加到三十五ZB,成長了四十四倍。資訊量遽增,人類自身的感知與認知能力有限,需要新技術實現對資訊的加工處理。網際網路(電腦)延展到行動網路(終端)、物聯網(物)、社交網路(人)。雲端運算與大資料運算延展人類感知能力與認知能力,讓人進入網路,跳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網際網路發展刺激大眾對資訊的需求,激增的用戶資訊需求刺激網際網路技術發展。
說了這麼多,究竟什麼是雲端運算呢?這裡提供兩個定義。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雲端運算是一種透過網路存取共享的運算資源池(如網路、伺服器、儲存空間、應用及服務)的運作模式,可以在最少的管理工作或服務提供商介入下,自動迅速的提供資源配置和發布。
維基百科定義: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運算的新方式,透過網際網路上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使用者提供按需即取的運算。由於資源是在網際網路上,而在電腦流程圖中,網際網路常以一個雲狀圖案來表示,因此可以形象地類比為雲端,「雲端」同時也是對底層基礎設施的一種抽象概念。
綜合上述兩個定義,雲端運算有五大特性:共享資源池、隨需自助、快速彈性、廣泛的網路訪問、可度量的服務。三種服務模式:基礎即服務、平台即服務、軟體即服務。四類部署模式:私有雲、公有雲、社群雲、混合雲。
中華電信雲端運算的布局呼應政府產業發展方案,其中與文創有關聯的有書城、音樂城、軟體商店這些平台,讓很多創意有落腳的地方,以及在這邊接受市場考驗。
我認為每個創意就是一個亮點。現在很多優秀的年輕朋友到國際上參加比賽得獎回來,每一個得獎都是一個亮點,這些亮點最好有些人可以做連結的工作,讓創意之間相互搭配,發展成為有市場性的產品。
中西融合體現價值
《世界是平的》作者Friedman寫的另外一本書《我們曾經輝煌》(That Used to be Us),分析美國風光了一百年,為何近來表現不太好。他分析了美國成功的方程式,列舉五大因素來檢討美國的現況,認為不夠好。他在書中指出,現在兩個最重要的發展趨勢是ICT 和全球化。他認為美國在這兩個方面沒有做得很好。其實美國的軟體實力獨霸全球,難道是欠缺硬體嗎?美國的經濟影響力無所不在,又少了什麼東西?回頭來看看台灣,經濟部提出所謂的三業四化,其實不必這麼複雜。兩化就夠了:ICT和全球化。
如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之前〈實在年代文化篇〉中,提到要到外地做服務業、做生意,必須懂得在地文化。這是相對緩慢、成本較高、風險也很大。相反的,在虛擬世界上,網際網路提供一個非常通透的行銷管道。
很多人在問台灣的憤怒鳥在哪?我認為資訊科技加上文化,如何把中華文化裡面的特色放入如同憤怒鳥或Candy Crush這類簡單的遊戲,不需要文字,就足以讓大家瘋狂台灣的一個遊戲,真的是希望趕快出現,這就是中學為體。
事實上,台灣在ICT應用方面,有亮麗的成績,例如:健保、戶政、財稅、智慧公車、U Bike等不勝枚舉。此外,美食文化、悠活休閒也頗具口碑,遠近馳名,這些大都偏重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但是資訊科技與人文結合,不應只限於台灣的市場,而是要放眼全球市場,這是目前台灣比較缺乏的。
雲端運算跟每個領域都有關係,我們用建設性的眼光看它是創新的力量,運用得當可以提升生活品質,促進人文社會的發展,但這是需要有上位原則的,這或許是注入東方思想的關鍵時刻,比如說提倡王道,推動王道的經濟發展、王道的社會公義與王道的精神融合。不是只有文字、口號,要有策略方案並且落實,尤其願景有高度、寬度、深度、速度,同時納入全球化的前瞻。
我認為要多鼓勵年輕朋友們,重新思考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價值,善用資通訊科技開創價值,培植軟體能力(軟實力),加乘硬體強項(硬實力),軟硬並進形成巧實力,厚植競爭力,布局全球商機。
第1課 檢視當代的人文問題
不需要靠宗教、傳統,或是靠對人的能力過度關注,
而是對於人平實的瞭解,從而使社會更美好。
──錢永祥/中研院人社所副研究員
這個主題似乎是脫離了「務實」的脈絡,談當代的人文問題相對於各位的工作經驗,這是一個「虛」的題目。但是這樣一個「虛」的主題,為何對我們這麼重要,而且要在一開始就要談。
「人文」的領域空間
「人文」這兩字是社會中常常出現的字。「人文」就如同是一個高度安慰劑的東西,代表很多正事正活幹完了,覺得疲倦了才要人文,因此人文像是一種心靈雞湯、打禪七、或是聽一場音樂...
作者序
序
──余範英、黃榮村、王汎森、葉俊榮、何志欽、陳添枝、朱雲漢、林聖芬
二○一三年七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擘畫舉辦了「第一屆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甄選四十六位來自產、官、學和社團,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菁英分子,在為期一個月的講習期間,參與基金會多年的導師們與所有的種籽學員,相踵繼續「公與義」與「實在年代」的倡議,舉辦「種籽營」可算是基金會為台灣找尋出路所推出的第三部曲。這個新階段的基調自然不只是要「坐而言」,更強調要有「起而行」的行動力。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的籌辦,來自想為停滯的台灣付出一些心力的發想。經歷了政府一連串公共政策的粗糙,社會對立的持續發酵,經濟頹勢的呈現,民間痛苦指數的升高,許多人憂慮、焦慮。基於這樣一個體認,做點「實在」的事情。刻意安排了在五大公共議題領域,包括兩岸關係、經濟、能源永續、教育文化等台灣當前關鍵課題,總共講授了二十九堂課,並進行討論和經驗分享,以及分組選出專題研究報告。
二○一三年七月整個月是一個處處充滿驚奇的月份,每逢周六與周日,余紀忠講堂就坐滿了四、五十位年輕人,他/她們是來自各行各業具有主動積極性的菁英,安排的講者則大多是產官學研的老面孔,他/她們為了這次的講堂課程可說是卯足勁的,從外交兩岸國防到財政金融,從產業發展到能源與環境,從教育文化到社會與人文困境,講題無所不包,參與講堂的導師,都是深切體認到「健全自我」和「造福社會」是完全不同的使命,學有專攻外,仍保有經世濟民的理念-前者是利己思維;而後者是利他思維。一般人能健全自我,已值得肯定;要能夠啟發行動,參與改造,就必須在利己的基礎上,有更大的決心、熱誠和毅力。基金會竭盡心力,廣納各界力量來做這樣的嘗試和努力。在共同的期許下,歸納出三個核心價值與各位學員分享,冀望作為未來攜手打造健全社會,重塑國家聲望的行動基礎──〈群策群力〉、〈再接再勵〉、〈同心同德〉。
好像在進行一項救國救人的成年禮儀式。這種多元的互動,在不同的年齡差距中居然可以在沒有利害關係下,展開密集運作達一整個月之久,適足以表現出當今的台灣社會,仍然有著強韌的多元力量在,這些力量仍然可以描繪出願景而且努力的在找可以實踐的機會,大家會深切體認困難之所在,但沒有人會從負面的立場予以放棄。不過,這觀察得以出現,可能也是因為「機緣」下聚集在一起,得以進行優質互動之故。
種籽營真正的主角其實是學員。從學員們開班時非常坦誠的自我介紹,看出學員的來源多元,參加的動機也強弱不一。然而,在議題討論的發酵,講師的翻攪,以及學員們相互的影響下,一種學習與超越的氣氛產生了。這並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也不是有求勝鬥智的球隊,更不是要爭取整體利益的政團。種籽營呈現出一種柔軟而高雅的連結,自然地散發出一種他獨特的氣息。營隊的成敗已經不是台灣會不會更好這麼現實的期待所能定位。
這些年輕人過去互相不認識的,但是機會來了,他們要自己想出議題、自己找出解決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合作與創意是怎麼進行的。有集體的合作才比較容易有可行的創意,有創意後需要實現,因為是大家一齊想出來的創意,所以也比較會一齊合作解決問題而且去完成它。
學員們在最後的分組報告中並沒有一舉折服眾生,他們在心中不斷萌芽抽根的許多想法,並沒有在那一場「關鍵報告」中講出來,也都還找不到適當的機會去呈現,有些想法甚至還必須再做咀嚼,例如核能四廠存廢與公投的議題。正是因為這樣的實在與素樸,反而看到再進一步耕耘的理由。許多人在這段過程中都體會到原來的我、原來的工作、原來的理解、原來的立場,是這麼樣的牢不可破,而體會別人的立場又是這麼高尚的情操。事實上,自己一點點的改變,以及對別人更大幅度的包容,才是整個活動所造成最大的化學變化。
「講堂宜有一種精神貫串其間,講堂宜有自己的性格,講堂應該強調價值的肯認,講堂應培養一種貫串人群之間的同志感,講堂應培養公共服務或公共獻身的精神,講堂應培養行動的能力與方向。」上述諸點,正是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生前所一再強調的,以開明理性求進步的精神來實現民主自由愛國家,也是今天台灣社會所必不可少的。
今天整理出版成書,其實不只是對「種籽營」留存檔案紀錄,也不只是在為所有曾經參與的講師、學員和工作人員,留下雪泥鴻爪的美好回憶。我們更在意的是,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種籽營學員推動「後續行動方案」的藍圖張本,以及藉著本書的公開發行,讓所有有心為台灣的轉型再出發奉獻心力的各界菁英,能夠因而聚合起來,共同尋找與啟動適合台灣的「發展路線圖」。大家都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多年來我們也深刻體會到,台灣社會的真正活力是在民間!
序
──余範英、黃榮村、王汎森、葉俊榮、何志欽、陳添枝、朱雲漢、林聖芬
二○一三年七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擘畫舉辦了「第一屆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甄選四十六位來自產、官、學和社團,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菁英分子,在為期一個月的講習期間,參與基金會多年的導師們與所有的種籽學員,相踵繼續「公與義」與「實在年代」的倡議,舉辦「種籽營」可算是基金會為台灣找尋出路所推出的第三部曲。這個新階段的基調自然不只是要「坐而言」,更強調要有「起而行」的行動力。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的籌辦,來自想為停...
目錄
諸論 檢視、面對、挑戰
第1課 檢視當代人文問題/錢永祥
第2課 資訊雲端時代的文化衝擊/呂學錦
第3課 覺知、決策、執行與溝通/李瑞華
I 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第4課 中國大陸興起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重組/朱雲漢
第5課 變動中的東亞國際局勢與台海和平/林正義
第6課 東亞局勢弱勢平衡,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崛起/蘇起
第7課 變動中的兩岸關係與台灣的未來/田弘茂
第8課 掌握中國大陸經濟復活的機會/華而誠
II 財稅金融與國民年金
第9課 稅收是財政永續,公平是社會正義,效率是經濟發展/何志欽
第10課 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與遺產贈與稅改革/楊建成
第11課 人口高齡化所牽扯到,就是世代的公平正義的問題/胡勝正
第12課 國民年金、勞保與健保、財政紀律與國債管理/詹火生
第13課 金融改革、資本市場與全球金融萬象/邱正雄
第14課 全球化產生的效應與全球經濟思維/許嘉棟
III 能源結構與環境永續
第15課 環境生態、能源、永續/葉俊榮
第16課 國土規劃的理論與實踐/李鴻源
第17課 氣候變遷調適與行動/黃萬翔
第18課 能源與綠能產業/楊日昌
第19課 全球化下新城鄉危機之因應/李永展
IV 台灣的產業發展
第20課 二○○○年以來台灣產業發展與轉型/陳添枝
第21課 創新與產業發展/朱敬一
第22課 服務業發展/薛琦
第23課 品牌和國際行銷/林憲銘
V 文化與教育
第24課 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王汎森
第25課 教育改革與競爭力/黃榮村
第26課 博物館與社會變遷:記憶與創新/張譽騰
第27課 當前媒體困境與出路/王健壯
第28課 大學困境與國際布局/黃碧端
第29課 教育與未來/洪蘭
諸論 檢視、面對、挑戰
第1課 檢視當代人文問題/錢永祥
第2課 資訊雲端時代的文化衝擊/呂學錦
第3課 覺知、決策、執行與溝通/李瑞華
I 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
第4課 中國大陸興起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重組/朱雲漢
第5課 變動中的東亞國際局勢與台海和平/林正義
第6課 東亞局勢弱勢平衡,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崛起/蘇起
第7課 變動中的兩岸關係與台灣的未來/田弘茂
第8課 掌握中國大陸經濟復活的機會/華而誠
II 財稅金融與國民年金
第9課 稅收是財政永續,公平是社會正義,效率是經濟發展/何志欽
第10課 個人所得稅、公...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